第一篇:2011年投资小结
今年开始,业绩计算改成基金的净值计算方法,年度中间有战略增减仓带来的资产变动难以按整年计算,放年头或年尾都会影响增幅,按净值计算更为客观一些。如果增减资产比例不大,净值的变动与资产的变动差异就不大;但如果中间增减比例很大,两者相差会很大。港股今年刚建仓,中间变动很大,净值增长虽为负,但分几次建仓,有几次是在净值很低的时候进入,实际港股总资产是微盈0.8%。看到花蛤博客上有同学质疑,既然说是重仓运行的,为什么还会不断有资金增持。以防万一,我有一点重要声明,我也常说自己满仓运行,是有特定含义的,指的是投入证券账户的现金余额接近0,而并非针对自己所有的可投资资产而言。出于应急考虑,总会有一部分资金不打算投资股票。另外还会留少量资金(包括每年的工资收入),只在股市严重低估时进行战略增仓。只要不出现这种机会,这部分资金是永远不会进入股市的。08年底和今年下半年进行战略增仓的就是这部分资金了。而当股市再出现如07年那样的疯狂高估时将战略减仓,只要股市不回到严重低估,减仓的资金将永不回来。当然这种情况四年来还没发生过,这是08年巨亏最大的教训。讲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希望有同学因为信任而轻易跟随所谓的“满仓”操作。当然,现在股市资产已经占我总可投资资产已达九成以上,现在讲“满仓”已经没多少歧义了。
本来想先来一段五年回顾,投资已经有十多年了,真正开始注重记录和思考是从06年开始的,到今天恰好五周年。应该是有很多感慨和心得体会的,也整理一下五年来所投股票的得与失。可是简单一梳理下来,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好炫耀的。06和07基本是顺了大盘疯涨的风,你好我好大家好;08年初犯了简单长期持有的大错误,严重高估的情况下坚持没卖(其实也卖了一小部分,算是战略减仓的雏形,但大头仍在),结果录得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年期回报;五年中我唯一满意的就是08年底大幅抄底和战略增仓,并重仓了三一,看中了这个公司优秀,估值合适,关键是赌一把四万亿拉动投资和基建,终于在09年幸运的挽回了08年的损失;10年和11年就平淡如水了。其中11年虽然也是亏损,且幅度还不小,但与08年性质完全不同,我很淡然。不会简单教条的去模仿巴老的投资不亏损两原则,原因很简单:估值摆在那里。低估情况下发生的亏损,我怕什么?美国股市的上下波动远远小于A股,简单的照搬巴老模式,未必能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大大浪费市场先生的感情。高位的踏空和低位的套牢我都不怕,高位的套牢和低位的踏空才是最可怕的。
但这两年思考下来,自己在宏观经济环境的把握能力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是没意识到通胀的后果,现在知道通胀情况下消费反而是比较出色,消费者大众也喜欢买涨不买跌。这样看五年其实真的没什么好多说的了,最大的感悟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每天阅读市场上大量各类媒体报道,但尽量不受影响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这也是我一再倡导同学们都要努力做到的。还记得林奇说的吗?大多数自己不思考而仅根据别人的建议来投资的人,一旦赚钱了就归功于自己,一旦损失了就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也许再过五年,仔仔细细的来一个十周年总结会有更多体会,也更准确客观的反映投资成效,和自己投资策略的可持续性。所以还是重点谈谈今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的操作和感受吧。上次小结里讲到投资者应对整个市场和全球经济都有所把握,做到“一叶知秋”,可惜自己仍在摸索阶段。今年的下跌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欧债危机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事件,只是对国内股市的影响之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再次验证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尽管知道通胀无牛市,但自己对通胀的把握能力也远远不行。如果真能做到感觉敏锐的话,不谈清空股票,起码应该在年初增持一部分现金的,否则也不至于在三季度末市场暴跌后总感觉用来增仓的现金太少。但回头又想想,真要能准确把握这种1-2年内的短期趋势还是非常困难的,相信能做到的也是极少数,更不用说每次都能把握如神。另外投资的一个最大难题是下一次还会这样吗?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仍是把握好3-5年内的大致高、低区间,并力求找准大致的行业方向。论到现在的市场位置,讲严重低估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自8月份进行三年来第一次战略增仓,下半年一共进行了五轮增仓,其中第一轮是增仓A股(8月8日沪指2526),第二轮港股(9月8日恒指19912),第三轮美股(10月19日标普1210),第四轮港股(9月19日恒指18918、10月19日恒指18309),年底A股终于迎来落刀子阶段,我却再次逆流进行第五轮增仓A股(12月15日沪指2180)。以前跟股感同学谈到过如果市场下跌是否会增仓问题,我说到做到。如果你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那就只能永远徘徊在股市与赌市的边缘,只能看到市场先生的喜怒哀乐,却没法理解生意与投资的本质关系。第五轮资金来自家人,自己的资金已经基本用完了。这种资金带来的压力更大,往后面就要看2000点以下再来接刀子了,当然在我眼里,这刀子是黄金打造的,我总是大公无私的把最肥的部分留给家人:)连宝宝的压岁钱都给我买了沪深300的基金,呵呵,我相信等她上学时这笔投资足够她交学费。至于到底会不会落,天知道?许多人总爱讨论现在是不是底,我当然对这种预测也有凡人之心,不过我操作的最大依据却是现在是不是低。社保基金9月份新开16个股票交易帐户,10月中央汇金宣布买入四大行,11月下调存准,12月RQFII成行,戴相龙称未来允许一定比例的地方社保养老金用於股票和直接投资,隐隐透出政策依然被市场和媒体牵着鼻子走的味道。同时股市又完全不理会这些“利好”消息,继续我行我素的往下走,成交量萎缩,许多港股甚至一上午都没一股成交,应该属于道氏理论的熊市三期了。我以前有篇文章谈到了政策跟股市走势之间的关系,政策市哪会这么快就远去?机构们依然在等待“十二道金牌”之类的信号。三季度开始产业资本增持力度越来越大,在这个冰冷的冬季透出一丝暖意,这才是比较确实一些的市场调节,也让我看到了一些市场成熟的希望。国外一些知名人士也对中国股市发表了一些看法,查诺斯和浑水公司当然一如既往的唱空,但也有唱多的,譬如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马尔基尔和高盛董事长奥尼尔。国内媒体在评论这些事件时,总是带有很强烈的主观偏见来吸引眼球,譬如“高盛看多做空”之类的,且不论记者们是否对高盛具体怎么做了如指掌,就算知道了、说对了,人家怎么做关你什么事呢?我一直说,独立思考才是投资的关键能力。相比之下,我更爱看国外媒体的一些报道,尽管也有主观意识形态,但较国内媒体客观多了。11月巴伦周刊采访奥尼尔问:“除此之外,你还希望投资点什么呢?”奥尼尔:“中国股市,因为中国股票的估值的确很有吸引力。”话说回来,浑水对中概的做空着实在中国公司头上狠狠的敲了个毛栗子,所谓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国内太多的公司只把资本市场当成提款机,而不把股东的利益当回事,这次**狠狠的警醒了许多做事不规范、不道德、不注重股东回报的中国公司,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加强他们的治理。以前我曾经公布过一次自己的所有持仓,后来没有再公布过完整的持仓结构。主要是担忧有些定力不足的同学盲目跟风。总有同学问起我还持有哪个,买入哪个之类的问题。其实我在小结里把所有的变动都讲了,我所说的就是我所做的。如果没提到的,那就是没有变动的。大家看我每个季度好像很多操作,但其实我持股数量很多,大多数股票都很长时间不会动。在我看来,一年内的持股期都是短期操作,我只有很少部分资金会玩玩这类操作,过过干瘾而已。我的持股非常分散,目前A股持有25个,港股持有13个。当前A股仓位第一的招行占总资产也没超过两成,任何一个股票即使短期内腰斩甚至除牌都对我的总资产影响不大。曾经的第一大重仓三一历史上因为暴涨最高到过三成仓位。对于集中和分散投资,我也没那么严格的自我限制。如果确实有看好的,我也敢重注去赌。当然现在已被我“枪打出头鸟”,降至第三。因此同学们千万别只是根据我的文字就臆测我十分看好哪个股票,重仓甚至满仓操作,这是十分危险的。再说我从来都喜欢客观的分析每个企业的多空信息,从来不会“爱上”哪个股票。我的持股如此分散,就是因为根本不存在哪个我百分之百看好的股票。下面是四季度的操作记录:
A股方面,清空了小仓位股诺普信,这是我典型的一个短期操作。二季度买入时想博一下农药行业复苏,按理说通胀预期下,食品上涨最猛,应该会提高农业积极性,但三季度业绩清楚的表明今年复苏无望。乘着股市的走低,总想换入更具成长空间的。换入搜于特。看了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写的《一胜九败》,对近二十年来快速、低价、休闲、时尚服饰产业的崛起有了更深的认识。巴老几十年前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落得惨败收场,那时的纺织厂都是典型的生产制造型,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和全球贸易的发展,整个产业不可避免的会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林奇投资的GAP却走出另类路线,自己不生产,而只是做产品设计、品质控制和渠道,提高了服装品质、标准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潮流变化周期,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当然,西班牙的Inditex SA(ZARA母公司)、瑞典的Hennes & Mauritz AB(H&M)和日本的Fast Retailing(优衣库母公司)将这一模式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国内美邦、森马和搜于特都是模仿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很多人会质疑他们的超高速成长,我却认为有其合理性,尽管也认为他们的估值并不低。这个时尚产业的变幻也是莫测的,曾经的先行者GAP已经落寞了,国内曾经红火的真维斯、班尼路现在也越来越低调了,思捷环球的衰落更是让人震惊,而ZARA、H&M和优衣库目前仅从市值来看已成为平价、快时尚的服装业三巨头。
搜于特规模是远小于美邦和森马的。很多人可能不削于搜于特的农村气息,可优衣库却也是从乡下下走入城里、农村包围城市的典型案例。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当时遇到的竞争对手,感觉优衣库的发展是比较顺风顺水的。由于有优衣库、GAP、ZARA、H&M等一大堆成功的先例在前,国内现在这一产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利润却十分丰厚,美邦、森马和搜于特近三年的业绩增长率均超过了50%,看来衣食住行,把衣排在第一位还是有道理的。优衣库的数据如下:市值1200亿人民币,PS1.8,PB4.4,PE26。毛利率为51.9,营业利润率为12.56,净利率为6.86。美邦数据:市值312亿人民币,PS3.3,PB8.7,PE26。毛利率为45.4,营业利润率为15.99,净利率为12.53。搜于特数据:市值57亿人民币,PS6.1,PB3.3,PE34。毛利率为34.1,营业利润率为19.12,净利率为14.66(以上都是10月份数据,可能与现在有些出入,以下提到的数据均是买入时对应的时间,并非指现在)。国内选手毛利虽然低于优衣库,利润率却高于它,说明销售和管理费用占比还是很低的,这方面印证了跨国企业无法摆脱高昂的营业费用,尤其在以优质平价取胜的生意中,国内企业未必会输给跨国巨头。但同时也说明国内企业需要在人工、原料成本和设计利润方面下更多功夫,美邦和森马都开始出国寻找更低成本制造的尝试就是值得鼓励的。
优衣库的历史也表明,投资这一产业还要注意增长拐点。90年代末,优衣库依靠快速开店,销售额接近千亿日元时,出现增长乏力迹象。当时迅销通过推进ABC改革,改进产品质量,创新摇粒绒衫,再次实现了高速增长。现在,迅销的市值高达一千多亿人民币(不要惊讶,H&M和ZARA市值都是三千多亿人民币,知道我为什么看好这个行业了吧),市盈率仍然可达26倍,H&M和ZARA也都在20倍以上。目前国内这些企业以高速新开店为主,这一时期的业绩爆发性增长。当店面已经遍布全国时,将迎来增长拐点,必须依靠改进质量、创新产品来实现二次增长,不过现在距离这个拐点应该还有几年。以李宁、匹克、特步等为代表的体育产业,则已经到了这个拐点,都是几千家店了,根本无法再依靠开设更多店面来实现简单的规模增长,必须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创新,或者提升品牌、开拓国外市场。当然我始终认为,强调多变、潮流、多用途的休闲服饰巨头们的崛起,对于功能比较单一的体育服饰的影响肯定是有的。经过这一轮调整和清洗,体育用品行业可能会只少数几家龙头继续崛起成为世界品牌。要知道,强大的美国和德国,也就那么两三家知名的企业。当然,现在这些体育用品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都健康的很,现金都很充裕,短期内恐怕也不会洗牌,可能将会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既然是时尚产业,消费者的善变是一个大风险,思捷环球的悲惨下场值得警惕,因此也只能小注玩玩。清空了小仓位股巨星科技。一直等待美国市场复苏,一直没等到,却等来了参股杭叉,进军大机械的野心昭然若揭。可惜我在大机械上持股已经够多,而且总觉得周期顶点已过,一直在减持三一,所以就不等了。公司还不务正业的投入巨资搞PE,这也是我不喜欢的。换入海宁皮城。制造、批发、零售的专业化和集群化是近些年的一大趋势,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各地兴起各种各样的“xx城”。前些年有小商品城的成功案例,其规模之大,商家之多,品种之全,几天都逛不完,全世界的买家和卖家都齐聚于此,真对得起“城”这个称号。过去几年股价的表现也对得起投资者。不过我并不看好小商品城的未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的廉价小商品制造将会逐渐被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取代。而皮革则是对应了国内消费升级。海宁皮城在我们这里名气还是很大,亲戚们曾专门跑到那里去买皮装。虽然国外环保意识增强反对皮草业发展,但国内恐怕还达不到这种认知程度,何况人造革也有不错的前途。现在高档的汽车、家具都流行皮化,正是消费升级的需要。上市时间虽然不长,业绩却是次新股中相当鹤立鸡群的,说明生意还真不错。三期工程和佟二堡项目分别于今年9月和8月投运,五期工程将于13年4月投运,尽管PE不低,有理由去赌一把近两三年的发展前景。清仓了报喜鸟。一半用来增持宁波华翔,一半用来新买入华兰生物。去年的高棉价没影响到服装业今年的业绩,我一直觉得挺纳闷的。现在想想可能还是有滞后效应吧。今年服装、家纺企业用的棉大多是低价时储存的,今年CPI高涨,服装销售价格以成本上升为由乘机还涨价,于是业绩表现非常红火。近来看到服装业销售下降的迹象,同时去年进的高价棉到底会不会带来高成本也存在疑问,加上新进入搜于特和海宁皮城,所以还是想降低一些服装业的敞口。宁波华翔的股价又创新低,没发现什么基本面的变化,距离最初买入价格已经下滑近四成,到了摊低成本的时候了。华兰生物则是我一直关注的,又是虎落平阳的典型。买入的契机是看到他获准生产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正好12月份一个亲戚生病住院治疗,用到了这玩意。南京最大、“人气最旺”的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里居然还没的卖,要到外面买,600元一支,一天用5支,五天下来花了一万五,真是吓人。这个生物制药公司我盯了很久,曾经的超级大牛股,估值从未低过。但血站关闭事件着实重重打击了他,而且之前一大堆甲流疫苗的应收款收不回来,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过这两个事件在我看来都是客观因素更多,在国内做生意跟ZF搞不好关系真不是好玩的,相信华兰以后会长点见识。我对医药产业的前景无限看好,可是至今持仓很少,只有很少量的鱼跃和云药。受不了以过高的价格买进没多少技术含量的国内医药企业,华兰受此重击估值仍然很高。《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因血浆站关闭导致全国性的九因子短缺,“血友之家”甚至上书卫生部,相信关站事件至少不会进一步恶化下去了。拿小注赌一把他的反弹了。继续小幅减持三一,用来增持了双林和中鼎。谈谈三一。这个股票是我有史以来最为赚钱的股票,要说没一点感情当然也不可能。我从05、06年就开始买卖这个股票,主体仓位是在07和08年建立,除了09年极小幅度的一次减持,中间没有任何变动,是我持股时间最长的股票之一。不过理性投资的思路依然会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今年自4月份开始减持,至11月份最后一次卖出一共分7次减持了大约六成的持股数量,持仓市值从最高的占总资产三成减至目前的一成,退到了招行和福耀之后。从目前来看,减持的效果还是可以的。尽管用来换购的其他品种下跌幅度也都不小,但考虑到成长空间更大,还是值得的。市值过了千亿,中短期内成为十倍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要知道工程机械之王卡特彼勒也才五千亿人民币的市值。当然倒闭的可能性也没有了,未来追赶卡特彼勒的路还是清楚的。
4月份开始销量就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迹象,而这个行当的周期性是非常明显的,尽管PE看似不高,主要是因为前两年业绩实在好的一塌糊涂,过于漂亮的每股收益拉低了这个指标。从另外一些指标看估值并不低,PB高达5倍,而本该更赚钱的轿车业龙头上海汽车的PB也不到2倍。ROE也高的吓人,这些过于漂亮的数据让三一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制造业公司。这公司高管层的高调也是我不太喜欢的,一次买入九辆迈巴赫(这个品牌居然还被奔驰关闭,恐怕要郁闷了),向老总微博的口无遮拦,极高的赊销率,都不太让我放心做他们的长期股东。海外扩张方面,感觉也有点冒进。进军印度、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我乐见,但在德国、美国、波兰建厂我就持保留态度了,高度发达的国家能有多少基建工程呢?何况他们都是一屁股债,经济每况愈下。几个海外工厂几乎同时铺开搞,而不是成功一个再搞下一个,文化融合哪有那么随便容易的事?等待这行业的周期低谷时再来考虑吧,毕竟三一算是中国制造业的优秀代表之一,那时海外市场的开拓也该有个眉目了。
清仓了青岛啤酒,换入潍柴动力。二季度买入青岛啤酒,是基于对通胀的后知后觉,用来提高一些消费股的仓位,避免自己在通胀中输的太多。随着宏观经济的回落,现在我判断高通胀不太可能长期持续。食品饮料行业股票上半年的表现非常出色,尤其是三大高端白酒猛耍酒疯,带动整个酿酒行业非常抗跌。尽管我依然十分看好面向大众消费啤酒的长远未来,但三四季度工业、汽车类股票的快速下跌,估值水平更让我诱惑。青岛啤酒的估值至多只能算合理,远远谈不上低估。短短半年的持有也算完成了资金保值的任务,现在该出击寻找未来1-3年更有上涨潜力的股票了。跟潍柴打交道很久了,自从07年就开始买入,08年也买入,09年小幅调整了一下,到了10年分批卖光,最后的一批筹码居然出在暴涨前的9月,十分后悔。一买就跌、一卖就涨这种事,常常发生在我身上,究其原因,还是耐心不够。之前我谈到了对于国内东西部物流交通发展前景的看好,对于商用车,出口也是一大希望所在。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潍柴集团在经营方面还是相当积极的,在客车、重卡整车甚至游艇方面都主动出击,最让我满意的是山东重工9月份作出的承诺,潍柴动力将会是汽车及发动机整合的唯一平台。现在的股价只有去年11月最高点的一半都不到了,很感谢市场先生再次给我进入的机会,这一次我会争取拿久一点。
第二轮战略增仓资金用来增持了漫步者、双林和招行,这个已经在三季度小结里谈过。第五轮战略增仓资金则用来增持了宜华、华翔和福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宜华,买入时股价3.8,净资产3.5,11年动态PE16,日成交量低的都快没有了。工业类股票我还是比较喜欢用PB来估值的。根据我的统计,过去七年宜华每年的最低PB都在1.0左右,其中唯一一次跌至0.9的是08年。今年最低3.43,也跌破了净资产,但估计还达不到0.9的幅度。而统计每年最高PB,最低的一次是05年的1.9,其余年份都至少在2.5以上。16PE也不算高,况且还是在盈利出现了暂时的下滑基础上,这样算来明年该股赚90%的概率很大了,要是盈利出现了超预期增长,戴维斯双击就在眼前,哈哈。当然历史数据做不得数的,只能参考参考,我主要还是看中他重视品质,这跟他以前专做外贸有很大关系。我一直觉得做外贸的企业,由于接触到老外的高标准、严要求,所以在品质控制上,还是要比国内企业高出一截。而未来10年,由于国内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升级”这个概念我是认同的,将来高品质产品的销路将会越来越广。宜华也改变了过去几年不重视国内市场的态度,今年明显加大了国内布局的力度。另外在大家视线都集中在欧洲债务的时候,我却注意到美国经济正在悄然复苏,这也是我的赌点之一。当然宜华也不是没有问题,老刘家的宜华地产是个危险分子,尽管负债率比较低,但持续的低迷会不会带来现金流的紧张?现金流量表已经连续三年很难看。12月28日公告集团持有的最后一批宜华地产股票都被质押,缺钱的主啊,难以保证不会挪用宜华木业的资金。
当然,增持金额最大的还是汽配股。这里顺带贬低一下福耀,出差坐过几次京沪高铁,习惯性的看车窗玻璃,居然是圣戈班的。连宾利、奔驰、奥迪都上的福耀,居然搞不定南北车?还是不想搞定?还是没想到搞定?如果我是大股东,无论如何要他写检讨。近些年福耀经营上的保守是比较明显的,与老曹在慈善事业上的干劲和创新倒是鲜明对比,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增持了。如果过一两年观察仍无悔改,我不排除另寻新欢。目前汽车业已经成为我的第一大重仓行业。有同学不清楚我为什么这么看好汽车业,这里我就简单聊聊吧。以下这几个数字来自大江东去的博客: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802万辆(不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共1284万辆),千人均拥有量为58.3辆(人口13.39亿)。全球平均是千人148辆, 美国是769,法国日本英国是588。数据来源不明,但感觉比较靠谱,应该大差不差。另外,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认为,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极限是3亿辆,达到顶峰的时间点大概在2025或2030年。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认为,未来中国最高汽车年产销量为3000万辆,汽车保有量最高可达4.5亿辆。盖世汽车网最新一期业界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士认为中国汽车保有量最终将达到3亿辆,有22%相对保守和27%相对乐观的人士对最终保有量的估值也分别达到2亿辆和4亿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预计到2020年之前,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将从目前的千人70辆,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千人170辆(即总量2.2亿辆)。
其实根本不用这些数字,问问你周围亲戚朋友们(尤其是乡下农村的),他们有车么?想买车么?又有谁规定中国人就注定不配开汽车代步的?这些人的预测我认为都太保守,我的预测值是将来中国的千人拥有量将至少是美国的一半。道路拥堵不会开拓城外么?中国缺地?笑话,看看北京六环外面,地多的是,只缺人、车。国内各大城市拥堵的都是老城区,而新城区马路宽阔、普遍人烟稀少,只是因为政府部门、学校、医院这些带动人气的热点单位不愿意首先带头搬迁。当他们实在受不了堵车的时候就不得不搬,万达的城市MALL建立在中心城区外围带动了巨量的人气,迟早会让上述单位感受到往外搬的好处。世界缺油?笑话,海上石油还没采呢,还有天然气呢?页岩气呢?重油呢?油砂呢?许多人用静止的现在问题,去预测动态的将来,缺乏发展的眼光。至于说空气污染、温室效应,这些问题就留给科学家们去吵架吧,你我都是凡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最重要。地球要完蛋的话,我不介意和富裕的美国人一起沉入海底。该着急的应该是他们,到现在他们连京都议定书都不愿加入,我们急个P啊? 此外,在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国内汽车销量下滑的焦点上时,我却注意到汽车出口市场的迅猛增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汽车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4.55%,已经超过10年全年。看看自主品牌的龙头——奇瑞的表现:11月份,奇瑞全球销量55616辆,继续领跑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其中出口达到13906辆,同比增长107.24%。今年1-11月,奇瑞汽车累计出口达到149462辆,同比增长79.7%。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世界汽车贸易15.4万亿,汽车产品相关贸易占10%。德国、日本、韩国汽车出口整车量在产量里所占比率分别为76%、65%、50%,而目前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出口数量仅为56万辆。商务部在08年金融危机后曾提出“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12月20日,北京奔驰正式开始出口长轴距E级轿车。即便自主品牌质量无法短时间提高而影响出口,外资品牌在国内的合资厂开始出口整车也将带动国内配套零部件的迅速发展。十年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衬衫和打火机都是中国造,十年后,汽车会不会再现这一幕呢?
汽车,可以说是消费的最佳代表,也是单品价格最高的消费品,它拉动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水平,还有旅游、消费、服务等一大群产业,影响力几乎是唯一可以跟房地产媲美的,而相比房地产更具持久的发展能力和靠谱的工业制造带动能力。林奇80年代投资克莱斯勒获得巨大成功,要知道那时美国可已经普及了汽车。而中国的汽车换代更新市场还没开始呢,还有庞大无比的汽车售后市场。时下多数基金经理言必称消费,40PE以上的消费明星股都敢杀入,汽车这个行业平均才十几倍PE的最庞大消费群,他们却视而不见,我是不愿错过这些便宜货的。12月份根据上证所A股CSRC行业分类平均市盈率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平均市盈率为10倍,所有行业中倒数第二,第一名当仁不让是金融的9倍。前三名分别是农林牧渔
53、信息技术
46、食品饮料42(12月15日数据),市场先生对消费和高科技行业的宠爱表露无遗,汉王科技的悲惨下场根本无法动摇投资者对科技的热衷。不过话也要说回来,且不论汽车股到底是不是低估,即便低估了,是不是马上就会回升,这却很难确定,要取决于汽车销量到底什么时候回升,或者国内汽车业品质、市场份额提升、出口市场猛增,而股价可能略微提前启动。我之所以现在就开始大量介入汽车业,当然就是因为我判断汽车销量的低迷不会持续很久。由于汽车股占比最大的原因,我的资产在四季度下滑的很快,但愿这个赌博不会输的太惨吧。我在三季度小结里谈到了我对汽车经销商的一些疑虑,现在也部分得到了证实。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讲:“在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关系中,汽车行业恐怕是最特殊的一个行业。在大部分行业中,经销商都掌握着很强的话语权,但汽车经销商却一直处于受制于厂商的位置。”10月,庞大老总庞庆华在成都出席2011全球汽车论坛,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汽车市场表现之差超过了预计,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还面临着厂商之间的不平等政策,比如压货、攀比4S店等。“比如厂家给经销商定任务根本不商量,说奖励就奖励,说罚你就罚你”,此外,“商家和厂家押库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时候甚至高达3.5倍。”在汽物权方面,“一授权授权一年,风险太大”。此外,庞庆华认为,厂家间也缺失监管机构。“比如厂商攀比4S店,有的甚至要求经销商建的4S店面积超过20亩,这对经销商造成非常大的资金压力,对我们是不公平的”。不过,既然有如此多的不平等,为什么其他经销商没提出?庞庆华表示,“在国内,只有庞大有一些话语权,敢说这些话,其他想说不敢说。”庞庆华呼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
没有话语权的行当是没有前途的,就像原料掌握在别人手上的钢铁。即将出台的汽车三包也让汽车经销商承受了最大的压力,因为经销商直面来自消费者的纠纷,矛盾也最容易在经销商处爆发。此外,美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AutoNation,2010年销售额125亿美元,但净利却只有2.3亿美元,市值57亿美元,静态PE高达30多,这在美国市场已经相当的高。庞大的各项数据看起来跟这公司都差不多了,看不到更多的成长空间,汽车生产商才不会傻到让经销商学苏宁国美垄断经营。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庞大才冒险收购萨博想涉足整车制造业,结果落得个惨败。还好,反正输的是股民的钱:(顺便说说,现在增持的公司,其中有几个不是暗想:我大股东现在大熊市里力挺你们小股东,等将来牛市时你们可别忘了这份恩情,积极参与增发,多给钱让我们去赌啊?)相比之下,港股的中升控股卖雷克萨斯、奥迪、奔驰等豪华车,利润率、增长情况更坚挺,相比卖平价车的庞大,也许倒是个更优的选择。以上就是A股四季度的操作,接着聊聊港股。10月初海通证券策略师黄薰辉说,坏消息使香港股票的估值到了令人青睐的水平。10月4日恒生指数收于16250点、创下2009年5月以来最低收盘点位时,静态PE为7.49倍,是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市盈率触及了7倍。黄薰辉说,过去16年中,当股价对应的市盈率至少为9.47倍时,接下来的一年总回报平均为50%。只有7%的情况是股市在随后的一年中下挫。但愿明年不是这7%。他说的还真没错,这个历史最低估值果然不负众望的带来了强劲反抽,短短个把月许多股票翻番。我9月初进军港股时,恰好赶上恒指最猛烈的俯冲,随后又是大幅度的反弹,每天看着股价两位数的涨跌幅,着实体验了一把港股过山车。好在自己的理性投资思路已经形成,投资额也较小,还是能很淡定的面对。同时也对内地投资者一直神往的所谓“成熟市场”开始不以为然,一方面要看到即便欧美市场,非理性的波动也常有之,另一方面,香港自回归以后,港股市场上国内公司越来越多,国内投资者参与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港股和A股的联动也越来越强,尽管估值水平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港股市场,可能因为中西方资本交汇,各路大佬齐聚,对冲横行,其实波动性远大于A股,看恒指K线图每天都是老大跳空缺口,A股指数却把这东西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普通散户在这种市场里进行短线投机质地较差的股票恐怕极难获利。从10月份开始,我在港股市场上好好采购了一把。下面一一道来。
10月新买入味千。这个拉面品牌国人恐怕无人不知了,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餐饮百强企业之一。骨汤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又是一只落入平阳的老虎。不过在我看来这一事件与三鹿的三聚氰胺显著的不同是前者主要牵涉虚假宣传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实实在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更何况连三聚氰胺这么严重的事件都没让伊利、蒙牛倒掉,反而更加壮大。这一事件在前期的负面效应消失之后,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做了回免费广告。今年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前所未有的高,连著名的海底捞都躲不过这一劫。这种很有前景的产业,出现虎落平阳的时机,就是我时刻在寻找的进入机会。自从08年成功抓住伊利后,我现在真的很喜欢在平阳等待老虎,因为始终觉得估值高而错过了双汇还有点小后悔。在我看来,这个速食连锁品牌是具备和肯德基、麦当劳竞争实力的,与传统的中国菜不同,拉面的制作速度很快,喜欢吃的人也很多,定价方面都与两个汉堡差不多,缺点是汤汤水水的不能携带,搞不起来外卖。另一个很有前景的速食品牌是大娘水饺,同样也是餐饮百强企业,这个连锁店开的也相当快,不过定位还是要低些,店堂档次、卫生状况还是比较差的,未来如果能将档次提高一些,可以与味千竞争。一个真正有前景的行业,必然需要些竞争对手才热闹。餐饮业在中国的前景有多好?看看自己亲戚朋友中的80后们,都开始成家立业了,尽管新婚厨房里堆满了菲仕乐的锅子、双立人的刀子,可是他们有几个会做饭做菜?连我这个不喜欢吃面的人,都在味千吃过好几次了。
10月份新买入美即控股。这是我老同学介绍的一个股票,很感谢雄哥(十周年看到你的录像,一点都没变啊。聚会上很多搞笑事情,你不来真是可惜)。我极为认同林奇说的,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化妆品这方面的情况,必须谦虚的请教老婆、表妹等家庭年轻女性成员,她们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曾经咨询过老婆很多化妆品和服饰品牌,但能得到老婆认可的不多,这个面膜品牌她却建议我可以买。南京的苏果超市就有的卖,摆在很显眼的位置,销量不错,价格不算很高,也不算很便宜,属于中高档的吧(有女同学使用感受或不同意见欢迎交流,哈哈),据公司自己吹市场占有率数一数二。这个东西既有化妆品的属性,又有快速消费品的味道。中国女孩们还是很爱面子的,与欧美女孩爱擦香水的喜好不同,亚洲人更青睐美白护肤产品,这玩意看起来很有前途。估值也不算高,相比我看中的另一个二线化妆品品牌欧舒丹还是要低些。缺点是产品过于单一,希望以后能根据自己实力拓展产品线了,可以先从护肤品做起。
10月份新买入维达国际。之前我有篇文章谈到造纸业,当时就是买入了维达。这个品牌恐怕也是无人不知了,近年来,高端生活用纸领域除了恒安和APP两强外,就数维达增长最快了。之前买入了中顺洁柔,一直是作为买不到维达的替代品,现在终于如愿。维达的产品质量是不用多说的,谁用谁知道。营销方面也相当用心,喜羊羊系列、功夫熊猫系列等时髦玩意层出不穷。10年开始拓展产品线,生产婴儿纸尿裤,进入个人护理领域,在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方面非常积极。我一直强烈看好个人护理用品的前景,宝洁、强生自不用说,连金佰利克拉克的赚钱能力,也远非一般造纸企业能比。传统的造纸是没多少钱景的,但跟个人护理联系在一起,造就了10年50倍的恒安,强势的恒安也需要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在超市里看了各大品牌的纸尿裤价格,金佰利韩国进口的好奇最贵,L号的每片2.7元(黑啊,宝宝撒泡尿,3块钱就没的了),其次是宝洁的帮宝适,稍便宜一些,每片2.6元,恒安的安尔乐每片1.8元,维达产品价格估计会与恒安差不多。国产品牌与国际大牌价格差距还是相当大,这既意味着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差距,也意味着成长空间不错。毕竟这玩意拼的还是技术实力,恒安做了多年的婴儿纸尿裤,可是销售增长率远低于纸巾业务。而我周围遇到的宝宝们,几乎清一色的好奇,或者花王。维达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光靠低端产品是难以做大做强的,必须要在吸水、透气和柔软等技术上下足功夫,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宝宝会不会红屁股,这是纸尿裤好不好的硬指标。小孩的钱既好赚,也不那么容易赚。
回到2008年底,维达最低曾到1.4,那时对应07年静态PE只有13倍,对应08年动态PE只有8倍,而且07年还是受原材料涨价、毛利降低的情况下盈利出现了首次下滑的低迷状态。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08年底,我会毫不犹豫的以十来倍PE重仓这些快速消费类股票。可惜没有时光机,现在尽管大市看起来哀嚎一片,但消费股依然强势故我,普遍都在20以上,恒安的PE更高达30以上。哎,还是先吃一些再说吧。好在这个估值水平略显高,是建立在10年和11年上半年受制于纸浆价格高企、利润下滑的基础上。11年下半年开始纸浆价格明显回落,造纸业明年的业绩值得期待。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也是造纸业的期待之一。在消费股还是周期股的问题上,我没那么多纠结。好股票,不管周期还是非周期,工业还是消费,朝阳还是夕阳,价格合适都值得买,低了多买些,高了少买些,太贵了就不买。像生活用纸这行业,很难说他是不是周期型,纸浆是成本的大头,对公司盈利影响很大,目前国内造纸普遍依赖进口,这玩意价格跟大宗商品一样,周期性也很强,可生活用纸却又是典型的消费必需品,未来的成长空间非常大。
10月份新买入国泰君安国际。因为自己的出海经历,开始关注这些帮助我们内地居民实现出海投资的券商们。原先的观念始终停留在到哪个市场就找哪个市场的券商,接触后才发现原来内地的券商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国泰君安按资产排名是国内第三大券商,仅次于中信和海通,也是最早进入香港市场的内地券商之一。国泰君安国际是国泰君安证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开展国际业务,具备证券经纪、投行、资产管理、基金、期货、融券融资等在港金融业务的全牌照资格,主要为投资者提供包括港股、B股、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台湾等市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企业融资、资产管理与基金管理等服务。我在他家开户后主要用来买进美股,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网络交易功能做的还不错,比招行香港分行的界面强多了,但也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南京营业部开户时与他们交流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开始投资港股市场。10月底新浪报道周小川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可能扩大居民外汇使用范围,“并不是老百姓把外汇藏到自己手里,而是他们自行决定运用包括投资等等机会”。5万美元的限制迟早是要取消的,那时香港的券商们将是最大受益者,而内地券商拥有更了解内地居民和更多内地网点接触面的优势。当然,有鉴于这位央行行长的大话历史,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高。由于上市时机不巧,正好赶上大幅杀跌,从高点下来跌幅76%。加之现在股市极其低迷,正是券商股的周期底部。
10月份新买入博士蛙国际,重点谈一下这个公司。首先感谢snoopyzhang同学引荐。婴童用品市场是我最看好的消费领域之一,80后开始进入生育高峰期,他们自己消费可以很节俭(不是很有钱的大众),但在孩子身上绝对舍得,给宝宝买东西向来“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看看《中国经营报》2010年11月14日文章《奢侈品牌抢滩儿童市场》,从2010年开始,各路服装领域英豪纷纷拓展童装领域,连Burberry、Fendi、Gucci这些奢侈品牌都嗅到了其中的商机。这种瞄准0-14岁儿童一站式购物的零售细分领域,国内尚在起步阶段,我认为很有前景,因为纵观全球近二十年,整个连锁零售业专业化、细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苏宁、国美脱胎于百货商店就是明证,优衣库、家得宝、玩具反斗城、屈臣氏、卓悦、莎莎等等都是这种趋势的受益者,这些专业零售连锁企业又聚集于商业一条街或者国内新兴的城市MALL,一点点蚕食着传统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我怀疑有朝一日“百货商店”这个词只能在历史书里找到。从招股说明书上看到,博士蛙09年主力店营收占比才区区1%,10年6月份就暴增至16%,可见这种模式的高成长性。说明书中也提到他打算重点开发这种“一站式”购物模式,实际行动也表明了这点,上市前主力店总共才7家,11年中报显示上市仅一年就猛增了9家,虽然暂时高昂的联营、租金、广告费用减缓了利润的增长,但给后面利润暴增奠定了基础。我看中博士蛙,不是他的品牌服装,而恰恰是这个销售渠道。如果该股以后爆发,导火索就是这个了。
原五星电器的老板汪建国在南京万达开了孩子王,运作模式与博士蛙的主力店类似,生意火爆的一塌糊涂。他在接受经济观擦报采访时说:“投资创办孩子王之前,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母婴童用品零售市场,聘请了专业公司进行市场调研,还到国内外进行了多次考察。我们看到了机会。这个行业容量巨大,市场规模接近10000亿元,每年保持着20%左右的复式增长,而目前国内家电市场规模约为7000亿-8000亿元。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很大的诱惑。目前母婴童用品零售市场的行业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哑铃型,上游的供应商超过4万家,包括很多有意开拓国内市场的外贸企业(投资者应注意这个大趋势,由于欧美市场长期不景气,大量外贸企业将开始将目光瞄准国内市场),下游的消费者也非常庞大。而在中间的零售环节,尽管门店数量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规模不大的单店,没有体量较大的连锁门店,存在着被整合的机会。”而在二十多年前,林奇在玩具反斗城上大赚特赚也给了我感悟,世上最好赚的钱来自女人和小孩,像我这种理性男人,只想着赚别人的钱,哪那么容易被别人赚钱呢?呵呵。当然,风险也是存在的,如果新开店面地段不好、产品滞销,资金链的紧张和巨额存货足以让其崩溃。西经同学有一篇《博士蛙北京望京主力店的实地考察》,谈到了望京店生意寥寥,我感觉他选址确实有点问题,南京这边的居然开在六合,鸟不拉屎的乡下。南京的孩子王,跟他主力店模式类似,开在人气火爆的河西万达广场,那生意,叫爆棚一点不夸张。这种店铺模式我还是很看好的,但选址非常关键。这玩意开一家店的耗资恐怕是巨大的,迅速抢占地盘非常重要,但如果速度过快,现金流又可能跟不上,如果失败,也可以让他迅速破产。此外,该公司还存在分销销售开支增长过速可疑、存货增长飞快、上市包装过度等问题。不过新股上市没包装的我还没见过,就算董事长想,投行不干啊。就算问题股,一般也该先红火一阵再出问题啊。股价创新高时是该警惕的,但博士蛙一上市就暴跌八成并深度破净,还真赶上了欧债危机和美国空军轰炸中概的“好时机”,就算问题股也该出来安全边际了吧?买入时对应7倍静态PE,PS1.2,PB仅为0.67,股价1.2,每股现金就达0.7元。尽管分销开支大幅增长削弱了盈利的增长,但在这种估值水平下,我很愿意去小赌一把将来盈利能实现快速增长。11月新买入西王糖业。西王糖业是山东玉米深加工企业西王集团旗下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结晶果糖和葡萄糖酸钠生产商。果糖一般用于健康食品,如运动饮料、蛋糕及奶粉等。果糖的升糖指数在所有天然糖中最低,适合糖尿病人食用。葡萄糖的用途恐怕就没什么好多啰嗦的了,食品和挂水,咱都用过。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在08年净利出现了较大的一次滑坡,主要因为玉米价格的暴涨引起成本骤增45%,远超营业额23%的增幅。国内企业十分稚嫩,不知道套期保值,这也是益海嘉里高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另外三聚氰胺事件也大幅打击了乳制品的销售,而西王糖业的产品很多用在这类产品中。在双重打击之下出现这样的滑坡可以理解。公司的营收表现非常健康,七年来营收增长了10倍,大幅领先净利的增幅。08年以来,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乳制品行业早已恢复了元气并创出新高,可是这个西王糖业却创出了5倍PE的新低,这三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恢复的很快,产品前景似乎也不错,按理来说11年消费股很强势,不太明白市场为什么这样对他,先买点再说。顺带说一下,这个西王糖业跟A股的西王食品同属西王集团,王勇一手创建了两家上市公司,现在已经将西王食品交给80后的儿子王棣打理,我也挺看好玉米油的前景,益海嘉里在油脂业务上赚的盆满钵满,可惜西王食品的PE一直在30以上。
11月新买入神威药业。中国老龄化是个妇孺皆知的热点话题,也是大家一致看好医药产业的最大理由,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一直认为中国医药工业的崛起,还是会从中成药开始,毕竟中国人玩这东西几千年了。而西药产业建立在化学和精密制造工业基础上,短期内国内企业不具备跟西方巨头比拼的实力。神威的拳头产品是清开灵注射液,“是一种广泛的广谱抗病毒用药,供治疗病毒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肝炎、肺炎、脑出血和脑血栓等”(年报中原话),不是学医的,搞不懂具体技术了,不过我很看好这种将传统中药和现代包装技术结合起来的产业。目前他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中药注射液厂商。年末新的中药注射液车间建成后,产能提升60%。这家民营医药企业,在去年工信部公布的国内医药企业百强中资产名列30,营收名列40,利润却高达11位。一直觉得A股中医药股太贵,一些明星股如云南白药、天士力、同仁堂等,PE从来没怎么低过,当然其盈利表现也非常不错。这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没什么问题,不过我坚持认为医疗事故将会是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道坎,谁都会遇到,就像食品企业会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一样。一旦发生事故,高估值面临的戴维斯双杀就是让人头疼的事,当然也是我期待的平阳等老虎的时机。由于中药材成本高企,神威10年和11年上半年利润增长平平,因此市场给的PE只有个位数。不过四季度随着CPI的快速回落,中药材也开始降价,这有利于降低成本。我喜欢这种有充足安全边际和美好前景的股票。在股东名单上又看到谢清海,上半年还在加仓,真是巧啊,哪都能碰到他。
11月买入李宁和中国动向。体育类前面文章已经谈的很多,这里就不多啰嗦了。我主张这些体育类公司回归真正的体育功能性产品,避免过于依赖带有休闲性质的服饰类,在耐克的年报中找到了一些依据。耐克北美、欧洲和大中华区的业务来看,鞋类与服装类的营收比例一般在2:1左右,新兴市场甚至高达3:1,只有日本1:1是个例外,但已连续多年营收和利润下降。也难怪我记得小时候“耐克鞋”是一种鞋子的统称。而国内体育类公司两者比例几乎清一色的1:1,显然是拿自己最差的矛,去戳休闲服饰企业们最好的盾。但我对动向的要求却并非如此,这公司新推出的Curve系列至少从图片上看的确挺漂亮的,我甚至建议动向干脆彻底转为专门做女性时尚运动服饰产品,这种细分领域和定位至少目前没有明确的竞争对手。
12月新买入中国忠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铝型材制造商。我喜欢这类带“最”字的企业,铝的轻量是其最大优点,交通运输工具的轻量化是个长期趋势。根据刘老板自己盲目乐观的估计,中国交通运输、电力工业铝型材的需求2015年将达500万吨以上。这个行当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瑞典的Sapa
AB(又是瑞典!这小国的大公司真不少)和挪威的Norsk Hydro
ASA,第一名的股票资料找不到,第二名的市值是600亿人民币,净利率为8.6%,远低于忠旺的24%。前三名2009年的产能分别为106万吨、62万吨和59万吨,忠旺2009年上市后,计划是利用募集资金于10年底扩充产能至80万吨,很快就会超过挪威佬,目标直指第一宝座。忠旺的产品定位于高端,国内销售不太吃香,由于看到出口美国、澳洲等市场利润远高于国内销售,08年出口业务仅占3.3%,09年就急升至44%。可惜天公不作美,好日子没过一年,美国双反调查给了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忠旺当头一棒。出口市场基本全军覆没,产能扩张计划放缓,10年底的产能为64万吨,实际销售仅3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六成。10年开始业绩大幅下滑,至11年年中消极影响基本达到最大,三季度报告显示下滑已经大幅收窄,转向国内市场的战略已经初显成效。都说船小好掉头,不过这个大公司的灵活和务实是让我挺满意的。忠旺花了八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从低附加值的建筑铝型材向高附加值的工业铝型材成功转型,面临双反的严重打击,迅速调转船头转向国内市场,这种精神好好值得宜华木业、巨星科技这些还在坚持不懈的等待海外市场复苏的公司好好学习。忠旺手握186亿人民币现金,总市值却是150亿港币,当然债务也不少,PB来看比Norsk
Hydro ASA高了些,一个是1.0一个是0.7。尽管12月份港股已经满仓,硬是从部分消费股中挤出了一部分资金来买这个人人都不要的工业股。
此外,还增持了9月份买入的熔盛重工、长城汽车和好孩子。这三个公司的情况就不多说了,之前已经谈了很多。熔盛赌一把航运业的复兴,航运企业中海也在下注买新船赌海运贸易复兴,海运贸易是我极其看好的行业之一,下面讲《国富论》读后感还有详谈。新京报11月对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的采访则让我又加深了长城的低调务实风格印象,这位中国汽车业唯一的女总裁,思路倒是跟魏建军差不多。小兵同学27日博文的回复中,大家一致看好长城,让我有点惶然,希望不是高价买了明星股吧,至少目前还是坚持看好,不会为了逆向而逆向。好在港股资产远低于A股。好孩子则是认定10后的小皇帝们需要他,国产品牌就这个叫的响,在南京金鹰里,国产童车就这么一个品牌,面积还不小,高端产品也要好几千(这年头,刚出生娃的座驾,哪是二十年前买个自行车炫耀不已的国人敢想象的?),一点不输欧美产品。经过10月份的疯狂采购,截止11月中旬,港股账户实现满仓,长城汽车成为我港股第一大仓,熔盛其次,工业、周期股占了多数。我认为中国未来十年汽车、轮船、火车甚至飞机产业崛起是大概率事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还有比这些高端制造业更能代表的么?今年受通胀预期,抗周期的消费和医药走势强劲,资金纷纷流出工业类股票,在我看来是比较难得的买入时机。10月正式进军美股。遵循范K撒普的指导意见,投资应具备全球眼光,但走的方向却与罗杰斯之流相反,他们从欧美进入中国,我则出海进入欧美(抬举自己一下,呵呵)。目前就买进了玉柴国际,前文已有详述,这里不啰嗦。投入的资金很少,难以分散投资,同时也在熟悉阶段,毕竟鸟语不行,看SEC文件比较吃力,待进一步了解后再加大投入。我现在非常看好国内的商用车尤其是卡车的市场前景,而玉柴近些年在重机上还是有进步的,10年重机销售大幅增长73%。当然,他的股权问题依然是最大的一个阴影,短期内恐怕解决不了,这是最大的风险所在。还记得我上次小结中提到特别看好重庆的发展前景么?连结中国与欧洲的铁路新动脉——“渝新欧”打开了中西部重镇——重庆的制造和外贸空间。今年1到9月份,重庆的工业经济增速全国第一,税收增长全国第一,工业增长全国第一,进出口增长也是全国第一,黄奇帆市长说2013年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将超过沿海六省的总和。随着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崛起,我预计重型卡车将会在东西部地区物流业中承担重要作用。民营企业似乎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10月,重庆力帆宣布进军重卡业务。公司董秘汤晓东表示:“从重型汽车的销售量分布看,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其中以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快速增长刺激了基础建设、高速公路、物流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结构的加快发展,带动了对汽车需求的启动,尤其是对重型卡车的巨大市场需求骤增。未来10年,甚至是20年重卡都会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尽管今年包括商用车、轿车在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销售增长放缓,但我依然很认同他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一个问题:有同学看过港股、美股后,认为国内股市估值高的离谱,尤其是国内的创业板,完全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对于这种观点,我是一半认同,一半持保留态度。简单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影响市场的具体因素。除了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构成和素质因素外,毕竟也要考虑中国是新兴市场的领头羊,而美国和香港上市的大多数公司,都是成熟市场的成熟企业,许多跨国公司,其业务已经遍布全球,未来的增长空间实在是能看得到了,除非火星上新发现一个巨大的成长市场,又或者非洲国家突然崛起。但国内企业,从战略高度来看,未来的确面临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在经济转型的压力之下,必然会想方设法从跨国公司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不久的将来还会走出国门,与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竞争。即便今年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国内所有A股总体盈利增长速度都高达15%左右,我不清楚欧美市场的总体增长速度,但从很多成功投资者的书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一家公司能多年保持利润增速15%以上都很困难,而国内沪深300公司中的多数过去十年的利润增速20%以上。经济从来是与政治穿连体裤的,国内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增强,也将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实力此消彼长的真实反映。因此对于国内企业给出稍高一些的估值,我认为并无不妥。当然,往后的趋势肯定是要逐步降低的,但不会一步到位。
同样的,统计数据显示,创业板、中小板和上海主板的盈利增长速度也是从高到低排列,因此总体估值水平从高到低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如果把所有A股和美股、港股都看成一个股票的话,那么A股就是个成长股,而美股和港股都是价值股。成长股的估值当然要比价值股高一些。当然,究竟高出多少算合理,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我自己认为大部分时间,国内市场即使考虑了上述因素,估值水平也确实偏高了些,但今年三、四季度的估值就明显偏低,当然创业板和中小板仍然高了些。不过我一直认为这种人们常说的“恒时高估”在短期的3-5年内是不会永久性修复的,A股总体市盈率从今往后永远在15以下的可能性为0。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国内市场不对外开放。A股和港股就像两个不联通的湖,水位长期存在高低差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将来一旦联通的日子到来,即允许国外资本进入A股,或者养老基金入市等消息出来,可能也先迎来暴涨,然后在做空、退市机制完善,以及资本利得税开征后才会永久性的跌至成熟市场的估值水平,而那时的中国也将步入增长缓慢的发达国家阶段。这至少是十年后的事了。
我的投资组合主体是中等盘子的名牌、有良好业绩历史的公司,但小盘的所谓“成长股”也不少。这里谈谈我对成长股的理解和看法。许多价值投资同学,可能深受格雷厄姆的影响,他老人家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毫不掩饰自己对成长股的蔑视,于是许多人也就认为,凡是成长股都是不好的,都不是价值投资者应该碰的。其实格雷厄姆深受美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尤其是三十年代大萧条对他的打击十分沉重。而国内股市以国内经济为基础,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在速度方面完全没有可比性。自从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超高速发展,构成经济主体的企业盈利也是突飞猛进。许多同学怀疑这种高速增长是不可长期持续的,我也不否认。但是不是因此就否认高速成长的历史,或者判断未来3-5年立即就会放慢成长?这是值得每个投资者深思的。
我不太喜欢传统价值投资者对成长股的蔑视,其中格雷厄姆是当仁不让的代表。最近在风中散发同学博客上看到有同学引用《证券分析》的原话:“分析所关心的应该是有事实支撑的价值,而不是主要以预测为基础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分析家所使用的方法与投机客的方法截然相反,后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预测或猜测的能力。当然,分析家也必须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但他们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不是希望从预测中获利,而是防止因这些变化遭受损失。总而言之,分析家将未来发展看作是一种自己的结论必须面对的风险因素,而不是他的分析依据的来源。”这正是我要批判的。如果对格雷厄姆的经历比较熟悉的同学,应该知道这段话实际上非常明显的做了预测,那就是预测30年代大萧条随时会上演,投资者应当随时做好这种歇斯底里的准备。我只想简单的问一句:为什么不去买债券而要买股票呢?无数的统计数据显示,债券的稳定是股票永远无法相提并论的,尽管没有所有权,实际上公司破产时却有优先偿还权,而股票在公司破产时屁都不是,就算打了五折、三折买进的,最后损失率依然是百分之百。格雷厄姆的伟大在于提出了安全边际的概念,然而他的局限也就在于过于倾向安全。
同时也不认同许多人随随便便把那些“概念股”认作成长股。仅仅看股价上涨很多的股票就认作成长股,是滥用了这个词,也是对开创成长股投资、并严格定义成长股的费舍尔不尊重。投资者的亏损通常都是以过高的价格买入并非真正成长股的概念股,为什么不以合理甚至很低(熊市中)的价格买入真正具备成长潜力的股票呢?费舍尔很注重对成长股的挖掘,其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虽然很薄,却极具价值,以至于巴老将其看做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仅次于格雷厄姆,他给两者的比例是85%的格+15%的费。当然,我是一向认为这个比例有问题,巴老的中后期应该是费更重要一些,尤其芒格,几乎就是费的翻版。格的最大贡献在于向世人传达了以前从未有人想到过的安全边际思想,但他的局限也恰恰在于几乎把全部精力都花在“静态价值分析”上面,而忽视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做生意,忽视了生意本身的前景。看到中财商网对李剑的采访,他也不同意这个比例。跟心悦同学也谈到过巴老的这个比例,心悦也更倾向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又抬高自己哈)。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关于成长股的争论呢?表象来看,当然是有很多投资者在追逐成长股受伤颇重。但追究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因素在成长股投资中至关重要,一是关于成长股的定义;二是成长股的估值。
先谈第一点,什么是成长股?是新兴产业吗?是听说某公司开发出一种潜力巨大的产品么?譬如重庆啤酒开发了全新的乙肝疫苗?几十年前,费舍尔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寻找成长股的方法论。放到我们国内市场,许多投资者普遍会认为所谓成长,就是从无到有,因为之前无,推测将来要有,因而完全不能用传统的思路来估值,于是有了“市梦率”、“点击量”之类估值方法的发明。而我则认为,成长股,绝不是从无到有的新发明,而应该是经过确凿的历史事实证明过去行、现在行、将来仍会行,应该是指由小到大。或者是在欧美日韩曾经由小到大过的,现在中国也在由小变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时间假定在2000年,我们知道欧美宝宝都用尿不湿,我们这个年龄的,小时候有几个用过尿不湿的?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中国少数先富起来的宝宝是不是也开始用尿不湿?未来是不是有更多中国宝宝会用尿不湿?这几个问题回答起来真的很简单,所以就有了恒安这个超级成长股。可就是这么简单,甚至有些“婆婆妈妈”的事,却没多少投资者愿意去挖掘,却冥思苦想那些过去从未见过的各种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发明和各种古怪的高科技,尽管这方面的确诞生了微软、思科这些极少数超级大牛和高成长股,可更多的却是破产倒闭的垫脚石。伟大的企业,通常是应用科学技术来改良、改进传统产品的,譬如可口可乐的易拉罐、吉列的双层刀片、沃尔玛的条形码,而不应该为了创造发明而创造发明。
我投资,凡是时下流行的各类带“新”字的东西,总有些莫名的恐惧和排斥。一看到新材料、新工艺、新兴产业这类字眼,就感到头痛。我喜欢那种经过几十年使用证明,并且预计未来仍将使用的老东西,譬如擦屁股纸、家具、汽车和扇贝。尽管我以前反了无数次的巴老,这方面却又是极度认同巴老的。至于自己百般学习后仍然看不懂的新兴产业,就留给那些爱冒险的风险投资家吧,他们有的是钱,损失一两次根本不会在乎什么,只要一百次冒险中成功一次,他们就能大赚。那么对于时下各类新兴产业是不是就永远只是概念而非成长股了呢?那倒也未必。我更倾向将2000年时微软、思科之类的企业定义为“创业股”而非成长股,他们的特征是创造全新的革命性产品,一旦成功可以获取暴利,当然失败的概率也很高。投资这类股票不但要冒股价高估的风险,还要冒产品创新的风险。如果未来十年、二十年,他们证明了其技术革新带来了实际应用价值,那么未来依然可以成为已被证明的传统产业成长股。譬如回到一百多年前,汽车刚刚发明时就是个“概念”,没人认为它会替代马车,但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成熟应用后,就成为了一个超级成长行业,至今依然有成长潜力。现在的微软、英特尔在我看来都在由创业股进入成长股阶段。当然,如果自己能够理解其技术和需求,并认为有前途的新兴产业,还是值得尝试的,譬如电商、新能源也是我现在重点关注的,不过还远未达到我认为的实用化、可靠成长阶段。对于巴老投资比亚迪、太阳能电厂,我是持保留态度的。我甚至发现我比现在的巴老还要保守,对于他近些年的投资项目基本都不看好。我只愿意适度承担股价的风险,而不太愿意去承担产品甚至产业创新的风险。
网上看到董某某有篇文章,讲中国成长股只能产生在有提价权的消费类公司(大概指茅台了)和垄断的互联网服务企业(应该指腾讯百度吧),而非制造业。我百分之一百零一的不认同他的观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搜这篇文章看看,文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成长”的定义时间区间,并梦想着抓住那么一两个股票,然后睡上五十年大觉,醒来就成亿万富翁。人生最悲催的事恐怕是五十年持有一个股票,最后退市或者表现平平了,这种比例和可能性绝对远远高于他的梦想。我之前已经讲过,理性投资强调长期投资,可绝非简单的无条件长期持有这么简单,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目前来看未来10-20年,结合我观察到的现状和苗头,我觉得中国第一批成长起来、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最有可能是建筑、基础建设(铁路、公路、桥梁、水、电、气)、装备、家电、汽车、轮船、火车甚至飞机制造领域。未来20年,西方世界在这些领域将全面退缩,标志也许将会是拉法基被海螺水泥击败、松下被美的击败、丰田被xx击败。这些通常被人们称为周期股的股票,通常只被人们注意到其周期性,而忽视了即使是周期股,也是围绕着其中轴线周期波动,而这个中轴线是成长的。一个股票几个周期之后的周期低谷市值可能远高于之前的周期高点。随便举个例子,水泥的周期够强吧?看看海螺水泥,2008年是典型的周期低点,其营收和净利分别较之前周期高点的2006年高了51%和72%,更比再往前的景气高点2003年高了325%和253%,尽管中间经过了05年的大低谷。要是拿周期高点和以前的周期低点比,足够让你吓一跳。试问有几个非周期成长性比它更好的?
近三十年,大量的基础建设使得国内企业尤其擅长建筑、基础建设领域。我们常听说全世界多少多少的水泥浇在中国、多少多少的钢铁用在中国。所谓需求推动技术,技术占领市场。随着青藏铁路、三峡大坝、沪宁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现在中国建筑技术称世界级水准已经名副其实,所以电影《2012》才会讲只有中国才能建造诺亚方舟。想想这个事也挺合理,毕竟中国千年之前就造出了阿房宫、赵州桥这样的世界顶尖建筑。而国内相关企业已经到全世界开展生意,大家只看到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亏损,却联想不到由此可见国内基础建设企业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什么地步。在中国的竞争压力之下,未来欧美企业会把精力集中到更具优势的优质高端消费品制造、医疗、信息技术、金融资本领域,至少未来十年中国在中高端消费品、医疗、互联网、高技术领域还很难崛起与之相提并论。尽管国内信用消费的人群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无论总量还是占总人口、总GDP的比例,肯定远远不会达到美国水准,这就是不同种族和几千年历史养成的不同习惯,会有量变,但难有质变。当然,这里也要强调一下,我不希望同学们就此认为我强烈看好周期股,而不看好非周期。事实上,国内工业制造类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迅猛发展,体量和质地已不可同日而语,日后的发展速度自然不能再跟以前相提并论了,不能总幻想着每年百分之百的升幅,未来十年依然会保持稍低些的增长速度。而非周期类如典型的消费、医药当然长远前景更好。不过这一切依然有个绕不开的前提,那就是下面要谈的:估值。
第二点,关于成长股的估值。对于任何股票的估值,这恐怕是永远都说不清的话题。我的观点是任何一个股票没有一个所谓客观存在的“价值”,而只有一个未来实现利润增长的“可能性”。换一种说法,就是根据一定的历史经验、概率测算出来的相对位置。这也是我为什么认同林奇说的任何投资都是赌博的原因。相信绝大多数严肃、理性的投资者都认同未来不可预测,既然不可预测,我是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现金流贴现这种算法的,而且还能预测未来十多年,还由此计算出企业所谓的“价值”。价值这玩意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你认为有价值,市场未必会认为有价值,尽管我也认同市场长期而言是个称重机,但“长期”是多长呢?十年够不够长?2000年以来,美国大多数蓝筹股十年涨幅为零。那些坚信市场迟早会发现价值的观点,多少有点鸵鸟思维。之所以我会有这样的观点,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巴老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失败。事实证明这个企业的价值几乎为零,而不等于或哪怕小于净资产。在生意前景错误的方向上,任何精确的价值计算方法,都只会让你死的更快、更不知道为什么会死。所以我非常喜欢一句话: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所以我现在不称自己为价值投资者,而只是理性的去赌明年、后年,或者至多3-5年,如果发现有错,就要及时反省。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从来都不太确信自己,我一介散户有什么理由认定自己找到了“价值”呢? 我更倾向简单、务实的使用PE、PB和PS来标出这个“可能性”。这些指标高了,那么必须要求未来利润增长的可能性更高。但考虑到自己出错的可能性和安全边际,总有个上、下极限,我的原则是PE超过40,那么即使非常明确的高增长企业,我也会退避三舍,宁可错过。PE接近或低于10,那么即使非常明确的低增长企业,我也会有兴趣,因为我不信国内现阶段这么快就会出现非常成熟和没有增长潜力的行业,除了极少数我真的不看好的行业,譬如钢铁,那也是因为受制于三大矿山,如果有朝一日解决了这个铁矿问题,那么也许会进入我的眼帘。还有纺织生产企业,人力成本的上升绝对是致命的,从英帝到美帝,这是无数个国家历史证明了的事,股神都无法挽救伯克希尔哈撒韦,我们何必总梦想着创造历史呢?这些简单的方法是我根据以往十多年的经验自己模糊总结出来的,实际使用时当然还会有更多具体做法,譬如结合PB和PS,不同行业不同考虑,盈利增长的历史,非常损益等等。指标很简单,不代表过程也很简单。总而言之,我会对于成长性更确定的企业给予更高一些的可接受价格,但会限定范围,避免自己在生意前景上犯错误之后带来过多的损失。当然,适度的分散也是我的应对之道。
听风同学的文章《选股目标——5年10倍不是梦》分析了这种看似夸张收益率的现实可行性,也初步统计许多公司存在这种理论上的成绩。本人之前的拙作《寻找四倍股,而非十倍股》写于股市总体估值合理阶段,就比较保守一些,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但我完全赞同听风同学在市场出现极端低估(如08年底和现在)和极端高估(如07年底和也许不远的将来)时,可以实现上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统计数据也显示08年大底后三年内上涨10倍8倍的股票不在少数。就怕12月份暴跌情况下,天上明明在掉金子,你却认为是刀子而不敢接。我在网上看到不少理性投资者甚至都怀疑现在的位置不算低。当然也有极度乐观派。而我只是在非常乐观的同时,内心深处对市场存一份深深的敬意。这种暴涨暴跌的现象在美股百年历史中都是极罕见的,他们的市场走势更加平缓。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简单认同巴老的不亏损原则的原因,市场极度低迷、熊市期间杀入,短暂的亏损就算有几十个百分点又何妨?拍子的将军排长论让我真有些豪气了,呵呵。而类似07-08年那种高估值下发生的亏损,则是永久性的,是一定要避免的。我一再强调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就是要在学习各种投资理论的同时,结合自己所处现实环境的思考,摸索适合自身的投资之道,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别人。当然,我对公司、行业的分析其实还是很肤浅的,同学们也评价我定性重于定量。岗仁波齐同学说:“投资其实只需要常识加上坚定不移。至于这个常识是用显微镜把一家企业从里到外看个事无巨细,还是只认准大方向,那就是因人而异了。我是倾向于大方向的。就像找老婆,打动我的是她最大的优点而不用是娶她前把她老底都全部翻出来仔细查三代。我研究个股财务数据只是有个印象即够了,自己也是做生意的,财务报表尤其是A股上市公司的报表有多可靠只有上帝知道。”我挺认同他的观点。自己也努力学过会计学,但最终还是觉得自己对数字报表没有那种十分敏锐的感觉,所以还是基本放弃了在数字中挖掘财富的想法,通过更加全面定性的分析来加深自己对生意的理解,通过分散投资来应对财技高超的老千,同时虚心的向基本面通讯社等熟悉会计学的同学学习。格雷厄姆1976年去世前不久,有人接受《金融分析师杂志》采访时引用他的原话说:“我现在已不再倡导为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而运用精细复杂的基本面分析技术了。以前,比如40年前我和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首次出版的时候,进行细致的基础分析还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时过境迁,情况已今非昔比了。现在我怀疑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分析基本面信息能够选出足够好的股票,从而使做出的努力值得付出。”
聊聊看书吧,我还是挺喜欢投资方面的书的。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大马的冯时能,抽空看完了他的冷眼分享集,以散户角度写的很浅显易懂,认同他绝大多数的观点,这里也向没看过的同学强力推荐一下。其中写于08年11月的《成长何处寻?》一文中,讲到了国家、行业与个股成长之间的关系,很值得不重视宏观经济研究的同学们看看。四季度终于把《资本论》了结了,基本看不懂,不过对剩余价值论印象很深。我们每天工作有没有被榨取剩余价值?谁知道呢,要是马克思活过来请他来算算。尤其第一卷下半部分让我了解了一些十八十九世纪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有些收获的。恩格斯整理的第二、第三卷,全是一堆公式,更没意思了。经济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有那么复杂么?扔掉《资本论》,开始看《国富论》,还是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三大经典中总算有一个能看得懂一些了,安慰自己一下。斯密先生的很多联想式思路很对我的胃口,基本没有公式计算,文章浅显易懂。下面是我阅读上册部分的一些感悟。
感悟之一,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都临海?海运是地球上所有运输方法中最为廉价的,单位能耗、成本都是最低的。人类自有文明史和贸易史以来,海运都是贸易运输的绝对主力途径。看看斯密先生说的:“工艺实业的改良,都自然发轫在水运便利的地方。。最先进入文明的,就是地中海沿岸诸国。。东印度孟加拉诸地和中国东部诸省,似乎极早就有农业上、制造业上的改良。。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富,似乎全然得自内陆的航行。”当然,那个时候汽车、火车、飞机还没发明,帆船和马车是他们的主要运输工具了。但即便今天来看,水运成本的低廉依然是无可匹敌的,物理学最简单的原理:水上摩擦力远小于陆地摩擦力。所以直到今天,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绝大多数仍然靠海、靠河。即便美国,最发达的地区依然是东西海岸。这就是我看好中国造船业的原因。下半年以来,盐田港投资4.7亿元对参股公司深圳盐田西港区码头有限公司按持股比例进行增资,建设盐田港区西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大连港宣布回购。珠海港拟配股购买云浮新港港务有限公司71.63%股权和3.52亿元债权。中海发展7亿订购四艘4.5万吨级散货船。我不知道海运贸易什么时候会复苏,但我知道肯定会复苏。
感悟之二,中国有没有资格成为世界首富?之前我说过,投资于中国股市,无论是不是价值投资,有件事不得不赌,那就是中国的未来。当下,很多人对国内时下各种各样的问题唉声叹气,媒体不停报道有钱人热衷移民,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还是有很多人坚定的看好中国的未来,包括但斌,虽然常常针对问题发表看法,但他自己也承认他坚决看好未来,只是希望国家发展能更好更快。即便最看好中国的专家、学者们,预测中国未来的时候都很保守,譬如人均GDP永远不可能达到美国水平、人均汽车拥有量永远不可能达到美国水平、世界能源不支持中国像美国那样消费等等。我在预测未来的时候,总喜欢看看历史如何,我相信以前发生过的,那么未来就没有理由不会再发生。看看斯密两百多年前的记录吧:“中国的富裕程度,远非欧洲各国所能及。”“金银在富国的价格终比在贫国的价格为高。”“中国之富,甲于欧洲,贵金属价值在中国,亦远较欧洲各地为高。”
《国富论》写于1768年,那时的中国正在乾隆治下,正临近由盛转衰。斯密说的一点都没错,他认为中国如果跟外国通商,其富有程度将远超当前,始终不明白中国为什么要闭关。假如当时中国大力发展航海和国外通商,贸易将会带来各种先进科学技术,那样的话现在的世界真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模样。然而经过两百多年,这一假设虽迟却真来了。许多国人自卑于这没落的两百年,却对之前一千年的辉煌视而不见。未来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吧。印度和埃及也都是曾经十分辉煌的国家,可也闭关锁国,现在的埃及是永远的没落了,印度也许还有希望,不过他们至今对于世界贸易的兴趣,似乎远低于中国,倒是对边境玩玩小动作、挑拨离间这类小人之事挺有兴趣的,缺点鸿鹄之志,从未听说印度有“伟大复兴”的说法。
感悟之三,通胀的起源,以及通胀会不会消亡?国家为什么会有通胀?经济学家肯定有很多拗口和难以理解的专业解释,且看看斯密先生说的吧:“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之真实分量,次第削减。降至共和国后期,罗马一“亚斯”,已减价而等于原价二十四分之一,名为一磅,实只半翁斯。。君王操制币之权,所为若此,原不过要以较小量的银,偿还债务,并履行各种契约。但实行结果,不仅使政府的债权人因此而被剥夺了一部分应得的权利;影响所及,国内一切债务人,都取得了和君王相等的特权,他们同样能以新的劣币,偿还货币改铸前借来的金额。”
现在都是纸币了,不是金银币,不能通过削减金银币的分量来冒充,但多发一些纸币也是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热衷储蓄和购买国债的同学,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一丝凉意呢?当然,如果只是工薪阶层,收入也没多少,那也只能认了。但如果资金量较大,那么“欠债的是大爷”可就不仅仅是这年头的事了,人类有商品交换史以来,历来都是如此。上述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瑞信的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可能维持数年的偏低增长期,而整个社会对其后果估计不足。我也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到了,或快临近拐点了,最迟在十二五末,增速将永久性的放缓。我们将从此再也见不到两位数的GDP增长。毕竟体量已是世界第二,东南沿海是交通、海运、淡水资源、人力资源、粮食最为发达、最具备高速发展潜力的地区,现在这些地区的现代化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随着制造企业的离开西进,这些地区将率先进入注重质量、效益和民生的慢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将会快速崛起,然而由于体量占比不足以抵消东部地区的增速放缓,无法改变整个中国的发展大轨迹。房地产是必须压制的,而且至少应压制5-10年,一放肯定暴涨,然后就是日本道路再现,毕竟连中国二线城市的房价都追上欧美了。通胀是朵浮云,毕竟是增长的,总好过通缩,老美七八十年代的通胀丝毫不影响他的崛起。当然,太大的通胀肯定是伤害经济的,适度温和的通胀是最好的目标。至此,该放笔了(应该是键盘鼠标哈),你看的累了,我写的更累。最后,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怎么喜欢去预测大盘、个股未来的走势和升跌。临近发此小结时,却看到中金预测明年要到1680点,暗笑了一下。我尽管心里其实也一直在预测,只是实际操作并不依赖这些预测,而主要基于理性的商业前景、估值等方面的判断。这段时间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我也来斗胆预测大盘指数在未来3年之内至少能实现一倍以上的涨幅,至于是否会到1680有那么重要么?现在开始,仅仅依靠指数化投资,就可以实现整体资产每年三成的收获,年化30%,十年十倍也就是我的理想目标了。相比之下,存银行的同学们,请问年收益是多少?我因为长期不存款,还真不记得银行利率了:)当然,为了避免自己陷入离谱错误的尴尬,还是附加上一些条件吧,除非美国赖账了,除非欧盟崩溃了,除非国内大乱了(真要这样,其他投资项目跟股票比起来,恐怕也是五十百步的关系)。否则就算发生世界大战了,都不会影响我的预测。要知道美国就算二战期间,都诞生了一大批牛股。我自从08年底几乎把全部资产扑到股市中三年后,再次下了重注,希望能有个好结果。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获得合理的、长期可持续的投资收益,当然更重要的是新年快乐、心理快乐、身体健康!
第二篇:投资实务小结
模拟炒股心得
金融81班 黄莹 1717325 通过对投资实务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老师安排我们全班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平台进行模拟操作,以便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经过这学期模拟炒股在一连串时而的担心、时而的激动、时而的失望和时而的开心中一晃而过。可以说这是一次最有趣的课程,初试身手,虽然最终没有盈利,但其中的乐趣是无穷的,而当中所学到的实践经验也丰富了从前的理论知识。纵观今年的股市行情,总的来说并不乐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很难准确把握住股票行情的走势,要想选到理想的股票,获得预期的利润,我们必须仔细斟酌,走好每一步。尽管这并非现实中的股市,又或许现实中股市的操作会复杂得多,但是对我来说,我已达到参加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即为自己将来向股票市场投资打下了基础。
茫茫的股市像一片海洋,那么多支股票,我怎么知道应该选择那支呢,当然不能随便瞎选咯。在分析个股之前,还应该对大盘走势有一个了解,大盘走势可以告诉我们整个股市的整体走势。在大盘上面显示的主要是股票代码、股票名称、前收盘价、今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最新价、买入价、卖出价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几个组数据:上证指数(深证指数)、指数涨跌+-、成交量、成交额、及时间的显示。
仔细回想,我在模拟炒股中的主要操作和针对性总结如下:
一、盲目跟风未判断其适用性
刚开课时,知道自己手里拿着的是50万的模拟资金,早已是跃跃欲试。大数额的资金实在很诱人,实践一开始,眼瞅着上千支股票,立刻就询问了几个有炒股经验的朋友,并上网查了几个股票推荐网页,放手迅速买进了几支股票,回头一看,刚买进就跌了,不禁紧张起来。幸亏每支股一次性买进的不多,隔天股价稍微上涨了一些,就迅速卖掉了,看着稍稍盈利了一点点,心里也稍稍平静一些。
二、仔细分析K线图后进行买卖,过于谨慎限价有误
依旁人推荐买了几支股票后发现还有大笔资金,于是决定初试牛刀,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买卖,便按照老师教给的理论知识,细细地开始研究K线图。首先看目前股价趋势,区分是牛市态、牛市回调、高位整理、持续历史新高或是熊市态、熊市反弹、历史底部整理、持续创历史新低。其次,看近期的股价涨跌和成交量的情况,具体是继续拉升、平台整理、还是回调后向上,再次看昨日K线的形态,以及分时图的现象,还有成交量的配合情况和均线的排列、交叉、黏合、发散等状况。
尝试着下了几支股票的订单,很多打算买的股票价格不停上涨,每次都想着等价格稍微低点的时候再买入。但是眼瞅着那几支股不断上涨,有的实在很快,再分析K线图发现上升空间不是很大,便只能放弃,错过了大好时机;有的上涨空间还大,就输入现价迅速买入,可是由于手续费用,导致成本价很高,盈利空间很小。
而对于已经持有的几支股票,有的看到上涨趋势很足,就舍不得卖掉,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股价又开始回落了,又心有不甘,继续死等,结果掉价越来越多,无奈只好在盈利较小时抛出。
三、资金过于分散,精力无法集中
一方面因为自己的胆小,另一方面因为自己想要多尝试的念头,导致每支股票购买量都比较小,持有的股票数目很大。这样虽然避免了亏损太多,但也同样没有了盈利多的可能,断断续续买进了很多支股票然后就发现理不清头脑了,刚把每支的K线图看完,时间又过去了不少,又要再看,稍慢一点就发现这支股票上涨的同时,那一支开始下跌了。仔细回想,少量购买单支股票可以说是谨慎做法,同样也可以说是太过保守,其实后来看买进的股票,盈利的也蛮多,如果开始敢放手一搏,买入量增多,那么盈利自然也会很多的。就是因为买入的股票过杂才导致自己精力无法集中,不能及时地买卖,耽误了时机。
五、没有适时止损,导致亏损严重
其实股票交易中遭遇亏损,也算是正常情况,我买入的股票有部分也有亏损,但是并未及时地止损,看到亏损时我常常暂时不管这支股票,而是等待其回升,但实际上股票下跌之后却很少回升,以致我的损失十分惨重。
六、交易心理失衡,过于激进或过于保守
人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炒股其实也一样,必须要摆正心态。我回顾这个学期实践中的操作心态,才发现自己常常过于贪婪或是过于保守。当股价抬升时,我常常因期待它的再次飙升而不卖出,而实际上股价的飙升已经超过了我的期望值,因为我的贪心错过了最佳的抛售时机,最终导致收益减半。而当股价下跌我预计会回升时买进股票,却不敢放手一搏,购买量很少,最终收益也自然减低了大部分。此外,我还总是回头看已经抛出的股票,当其价格上涨,我就有些后悔,而当其价格下跌,我就有些欣喜。
在一学期的模拟炒股中,虽然自己还只是炒股领域的一个“门外汉”吧!但是我还是总结出一些我的心得体会和一些经验:
1、买股票前,要对各股进行宏观面分析与技术面分析。在选各股时要多关注一些财经新闻,了解国家最近颁布的政策,选择“利好”股票领域,这对“熊市”里的股票操作尤其重要,因为“熊市”股票波动很大,尤其易受消息面的影响,所以时刻关注财经新闻很重要。不要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选择几只股票作为自选股坚持每天观察其走势图,利用k线与成交量,以及MACD、BIAS、KDJ等指标进行分析,关心该公司的一切公告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再决定是否买进。
2、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做到不怕、不贪,不以市场的短期波动而惊慌失措。由于我们炒股时间短,多数是短线操作,所以要学会控制仓位,尽量不满仓,最好是半仓和三分之一的仓位,设定止损和止赢点,到了止损位和止赢位就坚决卖出。买卖股票不要企望买到最低、卖到最高,因为最低和最高可遇而不可求。
3、要锻炼良好的心里素质。要买卖股票是对人性缺点的最大考验,我们要沉重冷静分析,要有耐性,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保持五分乐观七分警觉。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及时抽身而退,从而最小化降低损失。
总之,通过这次模拟炒股,我学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巩固了证券投资专业知识,了解到不少上市公司的状况,对整个市场经济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关注财经新闻的好习惯。相信只要我保持这样的理念,一定会在真正的股票操纵中如鱼得水的。
第三篇:投资小结
投资小结
纵然中国股市投机氛围依旧浓厚,但掀开股市的面纱,股票依旧与上市公司紧紧联系在一起,选股的本质即为选公司。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也不乏业绩稳定增长,一心为股东,为公司的长远而考虑的企业。
最近的市场一片哀鸿,无比萧条,但强者恒强的局面依旧较难改变。在我看来,选股还是要选择业绩稳定增长,潜力较大的优质小盘股,小有小的优势,这只是其中之一。也就是注重公司的价值,优选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企业价值的选择首先应当读懂企业的会计报告,包括年报、季报、半年报。不必逐一阅读,只要找几个关键的数据以及企业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展望等。这些数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净利润、负债比率、短期负债、存货、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净现金流量、流动比率、速冻比率等等,另外还有这些数据与往年的比较是增长或是降低,通过这些数据大致可判断出公司近年来经营情况是变好还是变坏,或是变化不大。另外,条件允许的投资者还可以对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公司的生产环境、对公司的领导进行接触、了解内部员工的状况,更可以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对该公司产品的市场反应、受欢迎程度及市场占有率如何?以此来判定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来预测公司股价将来的变化趋势。当然,市场经常会反应过度,即会跌过头,也会涨过头,在机会合适时,对优质蓝筹股的投资也会取得不错的收益。这里所指的合适的机会就是现在这样一片萧条的环境中,质地好的股票也随大盘的下跌被错杀,跌幅较大,并已耗尽投资者的资金,使其无力随着市场的下跌再补仓。对于前期深度套牢的投资者,以本人愚见,持股不动才为上策。若止损卖出,则为承认失败,不卖你就没有败。你投入的还是那么多,因为你损失的只是你的账面价值。股市的下跌犹如六月的暴风雪,是正常现象。记住,只要公司的基本面不出现问题,股价还是会涨回来的,你还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股票,甚至更可在深跌20%时继续补仓、降低成本。所以,我建议,离垃圾股、ST股敬而远之,贪图便宜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接下来谈谈何时买的问题,好股票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阶段,收益不会高,甚至还会亏损。跟随节奏、踏准波段,高抛低吸,说的简单,但是能做足每个波段赚够利润,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谁能做到,能做到的只有“大罗神仙”。其实,每个阶段,把握住几次就能获得可观的利润。人人都认为买涨不买跌,但我感觉着应该买跌不买涨,这样获利其实也不错。这并不是下跌就要买,要是震荡市这样做还可以。但征战股市,首先需明哲保身,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在形势还不明确时,空仓观坐才是上策。带止跌转阳的信号出现,大势又配合时,瞄准选好的个股,果断、迅速介入才能创造佳绩。要像古之用剑高手,静则如磐石纹丝不动,动则如展翅雄鹰,迅若闪电而一招致命。
第三则是宏观大势的配合,经济形势向好继续发展,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资金面的充裕,则做多热情高涨。只要经济欣欣向荣,股市想不上涨都难。
有了基本面、技术面的选择,加之经济大环境的配合,股海搏击,你还会惧怕那汹涌的波涛吗?
第四篇:证券投资培训小结
2011.4.20培训小结
三比三关注
——中国特色环境下的证券投资方法
本周三下午3:30,我十分荣幸的参加了面向营业部全体员工的公司培训。公司投资顾问证券投资分析师庄舒行先生,分五个章节向我们全面阐述了三比三关注的证券投资理论,在授课过程中还穿插了几次有奖问答,令我们在较轻松活跃的氛围下丰富了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
在课程的前三章,庄老师主要通过分析中国股市涨跌本质、主流投资策略以及中国的投资者环境给我们阐述了三比三关注投资方法的理论基础。关于股市涨跌的知识,庄老师为我们强调了牛市的基础主要为两点:本质上是供求关系,另一个基础则是新经济的方向。使我们了解到,相对于认为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传统观念,股市更重要的作用是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经济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运用。关于选股的两种思路,主要分为以先分析宏观经济状况的自上而下的思路和以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为重点、以个股投资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选股思路。在选股时,我们应尽可能将两种思路有效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选股和选时相比较,由于选时是理论上的,很难真正落实,庄老师建议我们立足于提高选股的能力,而不要奢求选时的精准。第三章,投资环境决定投资方式,我们了解到,在成熟市场上止损更重要,在非成熟市场上选股更重要,投资者的结构及行为会导致不同的选股思路。
通过前三章的理论基础铺垫,我们进入对三比三关注投资方法的精髓的学习。庄老师首先为我们强调三比三关注的定义,即比成本、比信息、比影响力;关注上市公司现金流、关注行业变化、关注公司领导变化。然后一一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三比三关注的要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在选股中“三比三关注”的重要性。
在这次培训授课的最后,庄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三比三关注在实战中的应用和交易策略,十几种面向中国特色环境投资理论与策略,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市场的瞬息万变,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非常感谢公司能给予我们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培训老师的精心准备,耐心讲授,真是让我们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2011.4.21
第五篇:投资与理财专业小结
投资与理财专业小结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转眼已经快要毕业了,学习了三年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其实感觉才刚刚入了门。
有一次,朋友问我什么专业的,我便回答了他,他又问我,学到了什么?该投资理财些什么?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想或许我应该追溯到投资与理财的源头了。
查了一下百科,了解到——理财即对于财产(包含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知识产权)的经营。多用于个人对于个人财产或家庭财产的经营,是指个人或机构根据个人或机构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设定想要达成的经济目标,在限定的时限内采用一类或多类金融投资工具,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达成其经济目标的计划、规划或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该规划方案的过程,也称理财。
学到现在,想知道投资与理财这个专业究竟学到些什么,就要自己试着在书本中或书本外找到并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理财?一般人谈到理财,想到的不是投资,就是赚钱。实际上理财的范围很广,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也就是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
其次哪里能理财?目前国内能够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机构主要有银行、证券公司。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
三类。而证券理财一般包括股票、基金、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可以按照其不同需求及投资偏好选择不同理财工具。
最后就是如何理财?一般而言,通过银行开立的理财账户可以办理储蓄类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基金类产品,大型银行还可通过银行系统购买国债。证券公司开立的理财账户可用于股票、债券、期货等一系列的投资理财工具的投资。
学会投资与理财既简单又难,要看自己是否掌握要领了,我回顾了这三年学习投资与理财的时光,觉得要想深入其中并不难,有几点要牢牢记住和掌握,1.回顾自己的资产状况 2.设定理财目标 3.弄清风险偏好是何种类型 4.进行战略性的资产分配。
回首三年,我感觉硕果累累,学到的知识真的很多,我有信心会在将来的生涯中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投资与理财2班
郑敏
09013055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