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姓名:诸雯雯
班级:平面0901
学号:3091802004
摘要:①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假如没有人化,那么自然之物只是没有意识的实体而已。②构成自然美的主要因素是色彩、形体、声音,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③学习完了美学,我对美的认识没有止步于肤浅的了解,而是对美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认识、审美、美学、学习心得
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当我手捧一本书卷,依靠在一棵树下,眯缝着眼睛,注视着眼前的一片绿色草地,享受着午后难得的悠闲时光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手撑一把雨伞,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迈着轻快而略带匆忙的步伐,偶尔一两滴调皮的小雨低落在我的皮肤上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在中秋之夜,坐在庭院中,一边嗅着扑面而来的丹桂香气,一边抬头凝望着玉盘般的明月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美?美又在哪里呢?
请仔细地观察昼夜轮回,春暖花开,你一定会观察到自然之美。请侧耳倾听鸟儿鸣叫,小雨淅沥,你一定会聆听出自然之美。请细心体会流水流过指间,微风拂面,你一定会感受到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明月星辰,山水花鸟,田园山林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之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已。
当我凝视星空,一轮皎洁的明月洒下它的余晖,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那一刻虽已不复存在,但我依旧能切身感受到那孤独凄凉的美。月亮是无情的,因为它没有意识,它只是自然之物。从古至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将思乡怀人之情寄托于月亮是因为月亮经过了人化,人们才会认为月亮是美的,非人化的自然是不具有审美意义的。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着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农民不知道关于蜀帝的悲惨故事,他们称杜鹃为“布谷鸟”,因为杜鹃在春播的时候啼叫,声音好像是“布谷,布谷”。而我,直到现在,还对杜鹃的鸣声保持着一种亲切的回忆,因为当我想起这种叫声,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片无垠的水田,泛滥着初春的气息,潮湿的泥土的气息。
在明月之夜,静听着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湿了的秋虫的合唱,我们同样会回忆起逝去的童年,觉得这鸣声真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其实秋虫夜鸣,无非是因为夜底凉爽给它们带来了活动的方便罢了。当它们在草叶的庇荫下兴奋地磨擦着自己的翅膀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声音,会被涂上一层悲愁的色彩的。
由此可以得出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那么哪些又是构成自然美的因素呢? 春的嫩绿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夏的赤红让人们体味到激情,秋的黄金让人们享受到收获,冬的雪白让人们体会到纯洁。大海的蓝色,烈火的红色,麦浪的金黄,草木的绿色等等,这些丰富的色彩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让人们更加热爱自然之美。因此,色彩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
假如世界全部由点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线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面组成,那么,世界还会是美的吗?还会有自然美存在吗?当然不能。正是由于有海螺身上的螺旋线,海浪的波纹线,石子下落的抛物线才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的动感,更加的美丽。因此,形体也是构成美必不可少的感性质料。
你是否在宁静的夏夜听着蝉声入眠?而你是否又在鸟儿欢快的鸣叫声中醒来?正是由于声音才造就了这个千鸣百啭的美的世界。让我们侧耳倾听一下那美丽的声音吧!高音的高亢激昂,低声的凝重深沉,强音的热烈振奋,轻音的柔和优美,短音显得急促不安,长音显得舒畅缓慢,纯正的声音悦耳动听,不纯的声音嘈杂刺耳„„同样,声音也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在没有学习美学之前,我对美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我以为美只有一种,但是在学习了美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美不只是一种,美有很多种。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等等。同时,美不光只是外表的、具体的,还可以是内在的、抽象的。
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人们对审美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及更高的要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们要的不光是内在的美,人们对外在美也更加的看重。于是整容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从韩国的全民整容再到迈克尔·杰克逊。单眼皮的想变双眼皮,双眼皮的想变单眼皮,黑皮肤的想变白,白皮肤的想变黑„„当人们都在追求所谓的“完美”的时候,殊不知,他们已经将最美的东西——自然美丢掉了。诚然,我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美,硬是要将那抽象的美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意义呢?正如邯郸学步一样,到头来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却将本来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最美的美——自然美丢失了。我认为,美就像是一朵晶莹剔透的六角形雪花,我们可以去欣赏赞美它,但我们不能去占有它。当我们将其紧紧地握在手中,满心欢喜地以为已经拥有了美的时候,殊不知它早已融化成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对待美,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那些美好的实物我们只需以一颗诚挚的心去静静欣赏即可,不必去强占。与其将美独自占有而使其消失,不如将其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来一起欣赏,不是吗?
正是美学教会我如何去爱,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何以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如何去欣赏美、鉴定美,做一个美丽的人。美学是人道主义的武器,它教人不懈地向善努力,它教人行动,勇敢地热情地建设这个和谐美丽的世界!
第二篇:建筑与美学学习心得
建筑与美学学习心得
根据2012年2月16日业务部门会议中章总的工作部署,会后我搜集了一些关于建筑美学的资料,通过学习我对建筑和美学有了新的认知。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和城市空间构成的环境中,美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同时会引发人类无尽的回味与思考。建筑的美主要表现在建筑空间、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一、建筑空间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形状、大小、色彩、材料等视觉要素。其视觉效果与一系列因素有关,包括形状、序列、材料、色彩等。无论单独或综合使用均可构成不同形式和类型的空间。由于空间与空间的连续性或周围边界不完全闭合,建筑空间经常比较复杂,尤其是一些较开敞的不规则空间。空间的形态与其比例、尺度的差异能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造成某种气氛,如开阔或宏伟、亲切或局促、压抑或开敞、单纯或复杂、静止或流动等。建筑空间的秩序、材料与肌理、光影与色彩也影响着空间的效果。
悉尼歌剧院——复杂空间
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美妙结合
建筑与自然的美妙结合
二、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建筑空间的三维物质实体的组合。相似、变形、对比和均衡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相似是指物体的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因素。相似是形成整体感的重要条件。变形是对基本造型要素作形态上的变化。在建筑造型中变形表现为许多方面,如变尺度、变形状、变位置、变角度、变虚实和变高度等。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运用对比以克服单调。建筑造型的对比常指大小、高低、横竖、曲直、凹凸、虚实、明暗、繁简、粗细、轻重、软硬、疏密、具象与抽象、自然与人工、对称与非对称以及形状、方向、色彩、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光影等。均衡是处理建筑造型视觉平衡感的手段。体量、数量、位置和距离的协调安排是形成均衡的基本方法。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是建筑造型中的两种组合方式。对称的形式具有安定感、统一感和静态感,可以用于突出主体、加强重点,给人以庄重或宁静的感觉。非对称均衡是利用形和位置的不对称关系造成空间的不同强弱。
伦敦塔桥——对称美
埃及金字塔——层次与对比
三、建筑色彩
色彩是人对周围环境总的知觉的一部分,它能使人在空间中分清物体、传递信息,并影响人们的舒适与健康。
色彩在环境中是一种语言,它可作为一种信号对不同地点、场所的特征给予描绘,在复杂的空间中有助于向人们提供明确的结构,减少人对环境理解的困难。许多大型复合空间结构如居住区利用色彩进行分区,一些机场、车站利用色彩引导人流的活动方向。建筑色彩往往依靠其形成的环境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而克服机械的冷漠感。色彩还可以改变建筑的体积感和形体,对改善工业区的环境质量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色彩有利于提供视觉刺激、改善单调、强调体积,或用于象征和装饰。建筑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作用,如可使空间感觉更暖或更冷、舒畅或压抑、轻或重、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或融于其中,甚至可以通过色彩使建筑和空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与环境对比或融合的色彩处理是环境设计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它们经常在交替中不断被使用。
色与光的结合可以更加强化色彩的效果,强调出建筑中的一些重要部位或视觉中心,创造某种气氛。
德国新天鹅城堡——色彩效果鲜明
卢浮宫——光的运用
四、总结
建筑与美学是不可分割的,建筑之美是一个多轴的坐标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民族背景下都不尽相同。建筑是美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并把美的元素运用到别的建筑中;美是没有界限的,需要我们无止境地去探索,创造出更为完美的作品。
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2012年2月20日
第三篇:对经典诗歌朗诵与赏析的初步认识
对经典诗歌朗诵与赏析的初步认识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选这门公选课时,本身就想提高一下自我的品位抑或内涵。就如当今很热门的一门学科——“孔子学”,已经走出中国,乃至全世界。
对于诗词的鉴赏,初中高中语文老师都曾教过一些。比如在赏析时,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像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作品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 相见欢》等,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这跟李清照很相似,李清照前期生活优裕,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前两位都是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辛弃疾,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这些在高中背的很熟,但这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通过这门课,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诗词,知道了怎么样去欣赏、去赏析、乃至去朗诵。我就我自己总结了一下:
首先,应该注意作品中的“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其次,有没有“用典”、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最后,注意作品中的“意境”,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这些只是自己的一些“领悟”而已,对于几千年的诗词,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真正领悟的,但学到了很多。
徐澄
第四篇: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原理》读后感
班级:工业设计(工)学号:0808131018姓名:陶新松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2)劳动产品的美。(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
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四,意境与传神。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
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2、情景交融。意境中的情与境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神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五,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基本分类的理论,他从艺术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的喜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虽然朴素,但对后世的人影响很大。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来说,一切艺术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只是各艺术门类的侧重方面不同。从表现形式来说,各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物质手段。因此,我们根据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的表现与再现的不同侧重点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根据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利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我们把艺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属于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和电影等。属于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属于语言艺术的是文学。
六,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但是,形式美又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单纯齐
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结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七,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作为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他们在表现特征及给人的美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1、优美的特点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2、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处于主客
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崇高(壮美)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2、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古罗马时期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了“崇高”这一范畴。(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3)康德对崇高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崇高在现实中的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自然领域。1)在生活中领域的崇高 在现实生活里,崇高直接通过人类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在这一领域,崇高就是指人的伟大。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的特点表现为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2)在自然领域里的崇高 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和一切自然美一样,自然领域的崇高美的根源也是社会实践。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与日俱增具有历史真实性、更加感人。崇高的艺术作品是我们经常欣赏的艺术对象,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净化作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极的审美意义。
八,美感的本质特征,心理因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美感的差异性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
4、个人差异性。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们的一些美学理论。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即“产生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和无用的”。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学科直到1750年才诞生。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十分古老久远。”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第五篇:美学学习心得
美的概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之 中,逐渐地培育着人类自身感受美的能力;在发现自然对象美的同时,建构 起人类关于美的观念。在审美中产生的精神快意又培植了人类求美的渴望。可以说,人类爱美之心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生成和发展的。
人类学家发现,旧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贝壳、动物尖锐的牙齿、骨珠、石珠等串成项链,以装饰自身。尽管蒙昧时代人们的这种装饰,还带有诸如护身符之类的意念。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先民爱美之心的一种原始形态。孟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②我们还可以补充说:食常饱,必求美;衣常暖,必求丽。这是人之常情。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美化自身开始的。民间有一个谚语,叫“人丑用 衣培,髻丑用花傍。”又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尽管这是夸大之词,但说的正是人们意识到服装头饰等,对人类的美化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看作 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但人类还不满足于这种外在美化的追求,随着 社会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念;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加 重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义。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息过对美的探索。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哲学为指导,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解释美,企图对美找出人们所能接受的定义。然而,对美是什么问题,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时,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产品,才可能是美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很大的片面,甚至还可能走向唯心主义。唯有真正承认美的客观性,承认美存在于美的事物之中,从美的事物中探求美是什么,才可能通向发现美的真谛的道路。
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美的事物虽具体可感,但美并不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属性。美的事物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可以说遍布整个宇宙。美的事物的性质各各不同,美的形态又千变万化,要想从中寻找出一个普遍的定义,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美感也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的人们以同一对象的美感反应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亦不尽相同。
有的事情,有人认为美,也可能有人认为不美。如对人体美的感受,有人认为丰腴的体态是健康的美的,而有的却认为“苗条”才美。一句话,审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仅仅一种直线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美的把握的困难。但困难,并不等于不可知,只要我们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路线,从美的事物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人类一定能发现美的秘密,对美作出科学的,为人们所共识的答案。
美怎样产生
美是属于人的现象,没有人便没有美,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刻,即产生于审美经验之中。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惟一见证。其一,如果没有审美经验,我们就不能断定美的现象是否存在,美的现象只能出现在审美经验之中。所以,它是“惟一的见证”。其二,如果一个事物与人没有发生审美经验关系,我们便无法断定它美或者不美。一朵花、一幅画,如果不出现在审美经验中,它仍是一件物理体。你不阅读《红楼梦》,不与它发生审美关系,它只是置于书架上纸制品。至于它的内容是否美,你是不知道的,是无法断定的。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见证。其三,审美经验出于何处?只能出现于人的活动中。只有人才有审美经验,其它任何事物都没有审美经验,这正是美的现象属于人的根据所在。
美在哪里
美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美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这与原有的认识还是相似的,但是也有相对的限制和范围,对我们感性的认识做出科学的归纳:只有在人类审美活动当中,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
我们通常都认为审美对象就是人,只有人才会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审美客体等于审美对象,但是审美主体不等于人。具体来说,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中的人,是正在审美的人,夸张些说,是那种陶醉于美而忘掉了一切的人。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美发现美而去感受美的,只有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才能说的上是审美主体。
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学习美学,就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能发现美的人。
上课还学习到美与美感是不能分开的,美与美感也是同时出现的。有了美,才会有对美的感受。而且,对于几点我很有同感:自然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物比人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历史久远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艺术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西方人都崇尚人体美,但是看过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风景自然物的艺术作品,更会让人有美的感受。
在学习美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心灵美是否属于美学范畴?美学是感受之学,感受都是用心去感受,美也是用心去感受,那么,一个感受美的心是否属于美学?我想美不一定是具象的,抽象的意识的美也是能够让我们欣赏和感受的。这只是个人的鄙见。
对于美学这门课程,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知识,更深刻的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值得我们领悟和认识的学科。虽然学习的不深,但是让我们能做个审美的客体,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我们审美趣味,加深对审美的理解,拥有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以上是我对美学的些许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