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合同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对《合同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市人大常委法律讲座发言稿
白爱勤
各位领导、各位常委:
现在我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法律知识进行简要讲解,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合同法》的颁布和基本内容
《合同法》是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是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民事基本法,它明确了财产流转过程中适用的法律规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至十三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法律之一。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顺利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并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合同法》共三编,分别是:总则、分则、附则;二十三章,共428条。在分则中,分别对买卖合同、供水、电、气、热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等作了明确规定。除1997年的《刑法》外,《合同法》是中国目前所有法律中条文最多的 1
一部。
二、合同法的产生背景
我国在80年代制定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内、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多,这3部合同法中的一些内容与实际生活越来越不一致,甚至对经济发展产生某些阻碍。20世纪末,我国也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为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制定一部完整统一的合同法迫在眉睫。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立法机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为基础,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合同立法、司法的实践经验,采用了国际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和各国合同法的先进规则,吸取了世界100多年合同立法发展的成果,制定和颁布了现行《合同法》,这部法律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充满了时代精神,给市场交易提供了统一规则。
比如说过去的涉外合同是由涉外合同法调整,而国内合同则由经济合同法调整。由于合同法律规则不统一,不利于2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经营活动。合同法的出台,使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平等地适用一样的合同法规则,这就可以大大地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三、《合同法》的重要性
1、合同法服务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各个行业、领域通过革新技术,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创造最佳业绩,获取最大效益。我国《合同法》正是反映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法律。该法律依据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调整交易细节秩序,使得经济杠杆正常发挥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通过合同制度,生产发展起来了,自由交易发达了,货畅其流了,财富越来越多了,社会也就发达起来了。因此,有了市场交换,才有市场经济;有了生产和交易,才有财富急剧增多。合同法使合同双方牟得利益的同时,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2、合同法服务于人民群众。
合同法是使企业生产经营高效健康运行的法律,也是使公民安居乐业的法律。老百姓每天都离不开合同法。比如,人们一早起床,要用水、用电,就要订供电合同、供水合同。住房,要有租赁合同。坐车、乘飞机,也是一种合同关系。大到买房、买汽车,小到买粮、买菜,都要与合同打交道。没有合同法,或是合同意识不强,合同的履行就得不到保证,日常生活就会出现麻烦,公民合法权益就受到损害。按照《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切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地位平等,老百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订立合同、依法从事生产、进行交易,可以依
法做买卖、搞运输、办企业,保证人们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不受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的干预,非基于重大的正当事由,不得对人们的合同自由予以限制。
四、《合同法》的具体应用
《合同法》细化了合同规则。不仅规定了一般规则,还规定了十五种合同的规则。合同法使整个经济贸易的规则更加具体,企业、公民在生产经营、日常交易及其他活动中都有规可循,必然有利于交易的快捷、安全进行,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活中难题的解决。
比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工程合同非常重要。
下面我就建设工程合同简单说一下合同签订中的注意事项:
1、主体的合格合同法规定,总承包人必须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分包人要有合格的资质条件,禁止分包人再进行转包,这就可以保证工程有序进行、防止“豆腐渣工程”。对于承包人没有资质签订的合同,法律上就是无效合同,无形中增加了发包方的经营成本。
2、《合同法》意思自治的原则可以在合同对价的支付上进行体现,或者是发包方愿意的包干价,或者是承包人愿意的以工程量来计算价款。
3、对于双方权利义务履行的规范作用,在合同权利义务条款中,双方可以依据合同目的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界限,从而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假如合同中约定不够细化或者双方合同意识不强,不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合同各方都是从自己本身的利益出发,增加了合同目的实现的困难。
4、争议的解决,合同法对争议的解决是这样规定的: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诉诸法院或请求仲裁。但是在诉讼与仲裁这两种解决途径只能选其一,否则则视为无效条款。实际中这样的错误我们很少注意到的。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规律支配着这种经营行为,交易的产生是基于交易双方对交易条件均能接受,而合同正是这些由双方达成一致的交易条件,合同是经营活动的必由之路,经营活动多以采购合同开始并通过销售合同实现利润,通过合同所构成的桥梁,各类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今天通过学习合同法,相信大家对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希望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注意合同的运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上讲解,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二篇:对“五位一体”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对“五位一体”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确定的新举措之一。“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一起抓,并列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一重要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号,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位一体”是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在各个方面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以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十七大的时候,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就是加了一个社会建设,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过去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位一体。这次十八大报告上又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提法是党的理论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体布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的深度挖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发展,是指导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五位一体”是实践的创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提出经 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生态建设越来越被引起高度重视。胡锦涛于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阔步前进。
“五位一体”是民意的期盼。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期盼不断变化,为我党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由于一些地方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让老百姓不堪重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了老百姓的迫切期盼。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十八大报告中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的这种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始终,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得民心顺民意的科学判断和决策。
当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五大建设既然是“五位一体”,就必须要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比如,要从加快发 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另外,要“五位一体”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第六大建设——党的建设,这是关键。执政党要首先把自身建设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否则,“五位一体”就有可能落空。3
第三篇:浅谈我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我对《劳动法》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着对前途的信心,对事业的渴求,对理想的抱负,即将迎来就业的季节。当我们静下心来时,都不可不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论是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还是大学毕业生等其他求职者成功进入了新单位,都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先学会如何签订以及如何签好劳动合同,为以后劳动争议的发生减少隐患,保护自己的权益。
如何了解,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怎么样才能迅速的提高认识,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劳动法》,学习劳动法,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理论和社会见识,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就是我学习后的对《劳动法》的认识与理解。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充满活力,但也带来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在劳动关系中,不签劳务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者随意离岗,劳资双方冲突不断加剧,农民工的权益受剥夺、受侵犯等。而《劳动合同法》颁布与实施,恰恰总结了我国的立法经验,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开门立法,解决了劳动关系中的这些突出问题。所以,它是一部切合实际的好法。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劳动合同法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立法必须给予劳动者倾斜保护。劳动合同法旗帜鲜明地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在具体内容中强化了对劳动者保护的力度,如针对实践中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的现状,劳动合同法强调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并加大了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针对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的情况,劳动合同法扩大了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力图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促使更多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适用,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长期稳定;针对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法细化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和程序,加强了对劳动者解雇的保护;针对违约金条款滥用的现象,劳动合同法限定了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范围,仅在服务期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中可以适用违约金。劳动合同法充分体现了劳动法的社会法特性,符合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理念,它的实施对于保护劳动者这一弱势群
体的合法权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有利于减少劳动纠纷,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内容,通过规范双方的行为,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够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以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不仅明确保护劳动者,也同样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如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其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为了让用人单位充分行使经营自主权,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通过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达到“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终极目标。
例如:《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们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注重:“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所以,我们走上社会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时,须订立劳动合同,并且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一旦订立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生效后,双方必须遵守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否则要承担起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但是,无效的劳动合同,尽管是当事人双方协商订立的,但因其违反法律规定,国家不予承认,法律不予保护。《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旧有效。”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再次,劳动合同法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劳动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劳动合同法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有利于劳动关系双方和谐相处,以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正所谓“和”----是要让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人人都有饭吃,而“谐”----是要让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人人都可以讲话。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通过与实施,不可不说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社会进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
学习了《劳动法》的有关内容,只要我们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并把它们联系到实际当中去,我们就会在以后的求职、就业,甚至发生劳动争议需要进行劳动仲裁时,少走许多弯路、错路。
以上就是我通过学习《新劳动法》后的一些感想,为明天加油!
智能电子081班
张洋
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第四篇: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理解
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理解 今天,即2013年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从立法目的上看,《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更有利于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下面,结合具体修正条款,谈谈认识。
一、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门坎
修正案将第五十七条修改为:“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原《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仅规定了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五十万元、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这两个条件。修正案将注册资本提高了三倍,规定了设立的行政许可程序,增加了经营场所和设施、管理制度等要求,有利于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的规范化,从而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二、进一步明确并限制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在用工体系中的地位
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与一般的劳动合同用工相比,有一个特点:前者劳动者权利的保障受到劳务派遣单位和实际用人
单位两方面的影响,这就加大了劳动者维权的难度。因此,修正案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作了进一步限制。
修正案将第六十六条修改为: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修正案将第九十二条修改为: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以上修改,从劳务派遣的地位、标准、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该种用工形式作了限制,加上劳务派遣单位设立门坎的提高,将进一步降低该用工形式在用工体系中的比例。
三、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修正案在第六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规定,明确:“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修正案明确提出了“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要求,使得对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的保障,更具有操作性。
第五篇:浅谈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
劳动法与就业创业导论
(课程论文)
序号:78
姓名:邹虎山
专业:生物技术班级:一班 学号:12130311
1浅谈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
作为一名大一的大学生,满怀着对前途的信心,对事业的渴求,对理想的抱负,去迎来就业的季节。当我们静下心来时,都不可不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论是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还是大学毕业生等其他求职者成功进入了新单位,都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先学会如何签订以及如何签好劳动合同,为以后劳动争议的发生减少隐患,保护自己的权益。
首先,我们应该对做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引》是在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发布的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经过一系列的研讨才颁布的。
劳动合同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1],被誉为劳动者的“保护伞”,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作为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部重要法律在制定过程中经过广泛听取、认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劳动合同法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立法必须给予劳动者倾斜保护。劳动合同法旗帜鲜明地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在具体内容中强化了对劳动者保护的力度,如针对实践中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的现状,劳动合同法强调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并加大了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针对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的情况,劳动合同法扩大了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力图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促使更多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适用,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长期稳定;针对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法细化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和程序,加强了对劳动者解雇的保护;针对违约金条款滥用的现象,劳动合同法限定了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范围,仅在服务期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中可以适用违约金。劳动合同法充分体现了劳动法的社会法特性,符合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理念,它的实施对于保护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有利于减少劳动纠纷,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内容,通过规范双方的行为,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够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以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不仅明确保护劳动者,也同样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如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其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为了让用人单位充分行使经营自主权,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通过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达到“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终极目标。
在我们签订劳动合同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二: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情形外,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双方应当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协商确定。
三: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四: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标准高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从其约定。
五: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七: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八:职工连续工作满10年的起始时间,应当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计算,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
九: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得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情形之外约定其他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针对用人单位是否有权对职工进行罚款有以下规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只有依照法律规定有权实施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的机关,才能依法定程序和权限,对违法者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而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不是行政执法机关,无权对职工的违法行为进行罚款。
1.企业规定对员工罚款无依据可查
原《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了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职工进行罚款的权利,但2008年1月15日出台的国务院令第516号文明确废止了改条例,并规定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代替。因此,现在企业行使处罚权的依据不复存在,如果企业仍将罚款作为对员工的惩处办法,可能面临相关条款被认定无效,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或者额外支付经济补偿金等一系列风险。因此,无论是从管理的有效性、实用性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合法性来看,用人单位都应当摒弃“罚款”这类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选用风险更小更利于促进用工和谐的管理模式。
2.对于涉及职工利益的内部规章制度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3.设立合法、有效、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
企业针对这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员工,应制定有效、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首先,针对考勤问题,可以在工资构成中设置全勤奖来进行有效管理:若员工当月满勤的情况下则可享受全勤奖;若员工当月出现迟到、早退、旷工等相关情形时,用人单位可扣除员工当月的全部或部分全勤奖。其次,针对员工迟到、早退、旷工的次数与时间设置不同程度的违纪处罚措施,并依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若每人每月一次迟到?分钟或者每月三次以内累计迟到?分钟者,给予书面警告等类似条款,直至可视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并解除劳动合同。再次,对于违纪行为,还可以通过依法制定极具实际操作价值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管理。针对职工迟到、早退、旷工等各种小错,在整体考核中规定一定权重,以考核结果来调整员工的晋升、工资、奖励等。
《劳动合同法》的第一条就是它的立法目的,即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其意义在于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可以有更加明细的条款保护。比如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有关劳动法与就业创业方面的知识,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和就业奠定基础。学习有关劳动法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