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摄影感想
摄影感想
刚接触摄影这一门课程,我感到非常的好奇和期待。从小我就喜欢看别人拍照,感觉他们手里的相机是那么的神奇,能把生活中的记忆用相片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得摄影开课来的第一次拍摄,我居然只洗出来一张。从那以后我感觉到摄影绝不是意见简单的事情!
这一次摄影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我们大家出去自由拍摄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以往上课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什么主题按什么方向去拍摄。现在不同了,摄影实习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发现主体,发现美,发现那些一眼能牵动人心的东西。这下东西说起来很奥妙,很多都出现正在偶然的一瞬间。
我们这次出门拍照选择的天气并不是很远,也算是个小阴天吧,感觉老天忍不住就会下雨。我们很快就订好了行车路线,第一站来到了巴国城。刚一下车,迎面而来的是巴国将军的骑马扬刀的威武雕像。走到雕像的脚下时,我被它的神情感染了。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把它的神态给拍下来。于是我赶紧取下相机,找好最佳的拍摄视角,调节光圈和快门,然后根据物体神态的主体调节焦距,对好焦后按下快门,第一张照片的拍摄就完成了。也许它洗出来效果并不如我想想的那么好,但至少这是我从第一影像中拍下来的。不久我们就来到了巴国博物馆,刚进门右侧有个小的展览馆,里面展示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看了里面的作品后,我深有感触:它们都变现了其最真最美的东西,使人一眼望去就能明白作品的主体。博物馆内人来人往,那女老少,络绎不绝。有许多人在池塘旁边的亭子里喂鱼,看到下朋友们满怀笑容充满安心与天真的神态,我真的有股冲动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可是抓拍任务神态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花了很多个视角后还是没有拍摄成功,确实令人遗憾。
离开八国城后我们就兼程来到七星岗。从来没到过七星岗的我们这次算是慕名而来的。我们到站下车后刚想询问就看到了立在路中的一段城墙。一看就知道是包含历史的一段城墙了,就是不知道是延续古迹几经修葺还是新建意为纪念而成了现在的样子。踏上城墙别具一格,从卫兵交战的神态上可以看出当时是何等的惨烈。我不得不为它们的真实而又一次按下快门。来到墙下通道仰望,我震撼了。城墙不算太高,却使人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我看看光线比较的暗,于是我把快门调到1秒,希望可以拍出好的效果来。我们在七星岗装了几圈后就赶往洪崖洞。好像是天宫不作美,竟下起雨来了。长江北迷雾笼罩,意境很是美光。在欣赏景色时遇到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跟我们聊了许多关于摄影的一些知识。他说,他很怀念以前用胶卷的日子,只有胶卷才能拍出很好的效果来,光线各方面都很重要。他还说我们没有长镜头的相机很难拍摄像此时长江的美景。和他分开后,我们来到洪崖洞的小瀑布前。我很喜欢瀑布,感觉它们很美,珍珠般的水滴飘落下来打在石板上晶莹剔透。我本想天下雨我们很难再拍摄了。但是我发觉下下雨时的瀑布更美,很有意境。于是我冲出亭子都在一棵小树下拍摄瀑布,心情美极了。
当我按下最后的快门后已经是五点多了,尽管于兴未尽但还是收获颇多。接下来的是就是期待,期待照片快点洗出来,也期待会有好的照片出现。但是不管怎么,这次的摄影实习我非常的满意。因为我感受到了更多,体会到了更多,也学到了更多。
虽然刚开始摄影给我带来了一下挫折,但我更爱摄影了。通过学习摄影,我学会了更热爱生活,学会了怎样发现美,感觉生活中到处都有没得东西,只是缺少发现。摄影不仅可以看到没,更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耐性,使人很快平静下来。最后我想说一下:摄影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拍摄才能呢个收到明显的成效。我们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多的去接触摄影,了解更多关于摄影的知识,把摄影岛城自己的兴趣爱好,记录更多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篇:摄影感想[模版]
摄影感想
八周的摄影课已经结束了,从一个摄影菜鸟,到现在有点入门,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和收获。每一项大作业,都让我有不少的感受。
字符课。在学校中,随时随地地寻找字符,有一种放慢来观察生活的感觉,做摄影作业的时候,我总想保持和别人与众不同的心态,想拍别人没有的。从学校南校区南门,一路走一路拍,原本20分钟的路,走了2个小时。在原本就有提醒的情况下,将镜头专门对准了一个“字母”。只是经常发现,我所认为的字母,其实别人并看不出来。所以,摄影不能只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让别人看不懂。
感受光圈 快门速度。说实话,在拿到自己的相机的时候。我只能用它来按快门。上了今天的课,才真正感觉,为什么照片有景深,为什么有流线型的图片。其实在暑假里第一次用相机的时候,出现过黑暗中拍灯光,结果因为车在动,正好移动出了线条,可惜的是当时觉得照片不好看,就删了,其实那是一张有艺术感的照片。在这次作业我们去了宜家,花了6个小时在宜家拍照。我觉得照片不能只拍一点,所以我会一边走,一边想,这个场景我能怎么拍。遇到电梯门,我一想,这个可以是运动物体,看到灌饮料,我想这个可以是运动物体,虽然有些行为挺傻,但是为了拍照的效果,要敢于付出。宜家的自动放餐盘的地方,是我拍照的地方,我站在旁边半个小时,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拍了不同曝光速度的照片,在几十张里,挑选了最有代表的照片。所以这次,我就真的有感觉,照片要拍的多,因为你不知道,最精彩的那一张在什么地方。
白平衡的设置。正好赶上国庆,我的这份作业是在农林大学拍的。喂了一个下午的蚊子。虽然我承认,在拍摄的当天,我都不知道,白平衡有什么用。但是在拍的时候,根据模式的改变,照片出现了颜色改变,就使照片更加有味道。什么颜色改变什么颜色。我拍了不同模式下的蝴蝶和植物,感觉带来了不一样的味道。
佳作再现。我们组的佳作再现,是选择拍了一个人像。事前我们分析了光源,假设怎么打光。但是在当天下午,发现一切都没有这么容易。为了让照片拍起来白一点,我们一开始选择用闪光灯。在摄影棚中,闪光灯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问题。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摸索着,偶遇着,在改变光源位置,不停找人试光,我们终于在手动曝光模式下,找到了符合自己的感觉的照片。光圈4.2 感光2000 快门1/30 在老师指导下,有一种突然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本只有觉得改改曝光,但发现还可以通过感光,白平衡来改变。摄影,不是一直就成功,而是需要不断摸索,尝试,才会在上百张里,挑出适合的1、2张。
每一次的作业,都有不一样的反思。摄影,是一个要用心感受,要用脑思考的过程。
视传1501班 徐诗涵31510105 在这八周的摄影课之前,对于相机,我只会按快门,顶多高端点会好好构个图。我一直觉得,摄影,是一个记录生活,用来回忆的方式。譬如寻找字符,风景摄影,就是用一个细微的眼光去发现生活,去寻找生活的不一样的点。而我觉得,摄影其实是一个很靠随机的艺术表达方式,很多出乎意料好看的照片,真的就是无意间拍出来的。摄影就是这样充满惊喜。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如果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会发现值得记录和留恋的东西很多。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丰富而精彩东西,精彩的生活还要人去感受。
摄影,不能只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让别人看不懂;摄影,照片要拍的多,因为你不知道,最精彩的那一张在什么地方。摄影,不是一次就成功,而是需要不断摸索,尝试,才会在上百张里,挑出适合的1、2张。摄影,是一个要用心感受,要用脑思考的过程。
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才能成功。经过八周的摄影课学习,知道白平衡、光圈、快门速度,但却不在平时拍摄中运用,这和拿手机拍没什么区别。在根据理论的知识,一次次运用在摄影拍摄的过程中,才会运用地得心应手。
在自己拍摄照片的时候多个角度分析题目或者想法,开拓视野,可以丰富想象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我希望,在学了摄影课的以后,节假日可用背着相机,继续出去走走,看看,用新的独特的方式方法,来记录旅行;也希望在日后可以将摄影和自己的设计相结合。
第三篇:摄影感想
摄影感想
这次摄影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我自己的亲身体会.使我了解了一些艺术大师拍摄的精美照片真的是美轮美奂,创意十足,可以想象,作为一名摄影师,在世界各个角落时间的每一个点上寻找美,捕捉美,记录美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同时又是何等的艰辛,正是有了这些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面前这些延伸我们视觉的精美图片,才有了我们眼界的开阔,更加美好的世界才得以展现在我们眼中。
卡嚓!按动快门,把美留住!
1、摄影,是一门需要技术的艺术。
技术,是指弄清楚基本的概念、学会基本的操作、掌握基本的原理。在这个层面上,不难,熟能生巧。
2、摄影,是一门关于减法的艺术。
这是一位名人说的,我觉得很对。一张照片只有一个中心,舍弃一切与中心无关的元素,舍弃、舍弃、再舍弃,这是拍出好照片的必经之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3、摄影,是一门关于个人的艺术。
4、归根到底,摄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个人的一种表达。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他或她个人的世界;每个人心中的世界都是他或她个人的世界。
5、拍一个风景,如果不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放在里面,那这张照片,就仅仅是风景的局部拷贝而已。
拍一个人,你喜欢他或她,你会努力体会他或她的喜怒哀乐,才有可能拍出他或她的喜怒哀乐;你会努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拍出他的内心世界;你对他充满感情,才能拍出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对,充满感情的照片一定是富有感染力的照片。你也可以恨她,那么拍出你的恨来。
摄影的最终成果是画面。所以,图片的画面语言决定了图片的成功与否.换言之,拍好照片的三步曲:题材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摄影主题
生命
我这次拍摄的主题是生命。我之所以要拍摄这组主题是因为,我所拍摄的雨后的花朵使我有了很多的人生感受:
生命的每个段落,都该留下一个闪光点。
生命的步履可以艰辛,却不可空白,可以歪斜,却不可后退。
把握不住的是生命的流速,把握得住的是生命的能量。
感悟生命的能量。
感悟生命,感悟奋斗中的每一点生命的能量。
感悟生命,感悟奋斗中的每一丝光芒,感悟生命,感悟奋斗中的每一丝亮点。
感悟生命,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收获,快乐将与美好同在心中荡漾……
摄影作品
拍摄时期:2011/9/14
12:36 获取日期:2011/9/14
13:35 尺寸:5184*3456 水平分辨率:72dpi 垂直分辨率:72dpi 位深度:24
拍摄工具:Canon EOS 7D 光圈值:f/5.6 曝光时间:1/25秒 ISO速度: ISO-100 焦距:135毫米
闪光模式:无闪光,强制
拍摄时期:2011/9/14
12:39 获取日期:2011/9/14
13:35 尺寸:5184*3456 水平分辨率:72dpi 垂直分辨率:72dpi 位深度:24
拍摄工具:Canon EOS 7D 光圈值:f/5.6 曝光时间:1/20秒 ISO速度: ISO-100 焦距:135毫米
闪光模式:无闪光,强制
拍摄时期:2011/9/14
12:59 获取日期:2011/9/14
13:35 尺寸:5184*3456 水平分辨率:72dpi 垂直分辨率:72dpi 位深度:24
拍摄工具:Canon EOS 7D 光圈值:f/8 曝光时间:1/400秒 ISO速度: ISO-400 焦距:135毫米 闪光模式:无闪光,强制
第四篇:摄影感想
摄影课程总结
当开学初拿到课表的那一刻,我激动了。终于可以学摄影了。一直想学的东西终于有机会学了。又是激动又是害怕。因为手抖所以怕拍不出好的照片。这也是之前没去报摄影选修课的最大原因。爸爸说我手抖所以拍不好照片的。我也一直这么认为。直到这学期的摄影课开课,我发现其实我还是可以很淡定地拍摄的。起初用的胶卷相机是可怕了点。但还是很有乐趣的。摄影,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如何布光,如何构图,如何对焦,如何抓住那给人瞬间的感情。好难把握的东西。
从开课的第一周,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理论的东西。听到困爆了。后来了解了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接着是外拍实践,能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摄影。用胶卷相机的我们表示手抖。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终于放大胆去拍了。几次实践下来,我发现我还不懂得捕捉每一个景物,而一些让我看上眼的想要拍的景物又总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角度,要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不但要花上一般心思去搜索,还要有一定的耐心,使得我曾一度对外拍失去了刚开始应有的热情。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在经过几次的对外拍摸索与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摄影需要大脑和手指的协调,眼睛和心灵的默契。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问学问,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的只从摄影上入手,还要培养一种对生活深层次的洞查能力和对周边事物的理解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对摄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我会有意识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美,还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开拓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我现在不管拍人物还是景物都会思考一下构图了,而不再只拍个全身像了,会想到把人物放在趣味点上面,因为那里才最吸引人的视线的地方,也会注意一下前景和背景的运用,使其为画面增彩。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小景深的运用了,以前一直羡慕别人能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现在自己也能掌握这个方法了。
拍“光”是我们组临时决定的主题,所以方案决定的有点赶。当我们小组拍摄“光”的工作开始时,我们乱了、也慌了。要真正拍好一张照片,并不简单。但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我们明白了其实不管学什么都无底的!虽说拍摄过程不是很顺利,但我们从中找到了快乐!
摄影其实挺有趣的,再加上是和同学分组合照,大家都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讨论。期间虽然意见有不合的时候,但我们小组很团结,都积极地参加了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看着瞧着,拍完后定格在长方形里的影像,只想说我感动了,一张张似乎都注入被摄影与摄影行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才是作品真正的主题。
短短的三周课结束了,课程时间很短。但是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们都会永远记得并得一运用,亲身体验后懂得了每张好的摄影作品后门付出的心酸。会好好加油的。谢谢柯杉老师教会我们这么多。
200805501
组长:陈梦彤20080550118 组员:张伟佳20080550101
蔡一慧20080550109 吴佳惠20080550116 吴荃有20080550119 魏洽娥20080550123 吴文珊20080550126 2011.12.2
第五篇:摄影感想
摄影感想
一、记录历史
电视上的新闻镜头有哪些作用?电视记者会说,是表现新闻内容的。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摄影家徐肖冰战争年代为毛泽东拍下不少照片,有的作为图片新闻发表在当时的报纸上。但若干年后,这些照片又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被媒体、书刊和电视片广泛使用。由此我想到,若干年以后书写历史的,肯定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文字,更多的要由影像来完成,因为这才是“活”的历史。而我们今天拍摄的新闻镜头,说不定将来就是学者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但这又很让人担心,曾经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新闻镜头,将来能不能用于研究历史?——它们真实吗?它们规范吗?能不能代表这个时代最高的电视摄制水平?……提出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为了指责电视工作者,而是为了告诫大家,今天不经意拍下来的新闻画面,其实就是将来学者们手中的历史。既然是这样,那么,就请摄像师们明白每一个镜头的份量,拍摄的时候尽职一些、真实一些、艺术一些,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精品,以免辜负了后人。
二、热血铸就
许多电视台都给记者下任务,要求他们一个月拍若干条新闻。看上去担子很重,但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能完成。其实,轻轻松松拍出来的新闻,常常不是最出色的电视新闻。拍好新闻需要付出代价。某省的一位电视记者为了拍到清晰而真实的镜头,只身登上江面着火的油轮,近距离拍摄灭火的消防官兵。最后,镜头拍到了,而这位记者却在油轮的爆炸声中壮烈牺牲。人们从水中打捞出他拍摄的镜头,编出的新闻震撼了观众。这些生动的画面,远距离拍摄根本无法获得,他却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使是一些普通的电视画面,有时候拍起来其实也很艰难。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摄像记者朱邦录在南京拍摄纪念抗战50周年节目,室外温度是摄氏38度。为了保护设备,他把采访单位提供的遮阳、擦汗大毛巾,披在了摄像机机身上,自己却顶着烈日继续工作。因为长时间曝晒,朱邦录手臂却被灼起了一个个水泡。苏州电视工作者摄制的六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记》,曾经一次获得三个国家电视文艺“星光奖”。在结尾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摄制组成员顶着烈日工作的镜头,他们个个赤膊上阵,挥汗如雨,其情景与农民在田里耕作没两样。挥洒血汗,其实就是电视记者的必修课。这说明,好镜头的获得常常需要记者作出巨大牺牲。
三、美的发现
同在一个摄制组,编导和摄像师常常是上下级关系。摄像师拍什么内容,要听编导的。一部片子需要什么样的镜头,受编导思想左右。但并不是所有的电视画面,都是编导指挥出来的。许多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好镜头,恰恰来自摄像师的独立发现。1999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做《违法乱纪 乱收乱罚》节目,报道山东省微山县工商局目无法纪、乱收乱罚事件。记者在现场采访此事,正值一位被处罚者到工商局说理,在局长张存港的授意下,保安人员就在大门口对来访者大打出手。摄像记者连忙扛着摄像机跑到楼顶,把保安打人的镜头拍了下来。尽管从业务的角度看,这组镜头拍得并不完美,但它具有真实性和震憾力,它也丰富和深化了节目内容。《焦点访谈》栏目还有一期反映地方非法收购棉花的节目。当地的非法者事先知道记者要去,就把棉花藏起来,连机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但办公室的茶杯是热的,还有一件没来得及穿的衣服,说明这人是仓皇离去的,于是摄像记者当即把这些拍了下来。之后在院子里又碰到几位女工,他们说是来玩的,不过头上又挂着棉花的飞絮,说明这里刚刚生产过,于是摄像记者又把她们头上的棉絮拍了下来。这些镜头在后期编辑中,都被编进了节目,它使内容具有不容辩驳的事实力量。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好镜头、好画面,相当一部分来自摄像记者的主动发现。而能够触动和感动摄像师的生活画面,自然也会触动和感动观众。当然,“发现”是有条件的,一要思想敏锐,二要目光犀利。有了发现美的能力,才能捕捉到美的瞬间。
四、画面也有旋律
镜头能不能表现音乐?当然能。做专题节目,做文艺节目,画面都要配乐,这种镜头本身也有节奏感,有音乐性。那么,新闻镜头能不能表现音乐?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复杂。2004年春节的时候,大批民工归心似箭,离城返乡。江苏台某频道在一条报道民工返乡的电视新闻中,用一组朴素镜头,配上萨克斯管吹奏的《回家》旋律,表现了返乡民工的情景。收看的过程中,我被感动了。它令我想到了家的温暖,想到了亲情的无价。偶尔在其他台的新闻节目里,也看过不少配乐的新闻画面:晨练、街景、正月十五 的灯笼、节日的礼花、孤帆远影碧空尽、一望无际的沙漠……看来,当电视内容到了用画面和解说不足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时候,那么,音乐就起作用了。有了音乐,就等于调动了艺术的元素,而艺术本来就是情感的产物。既然音乐可以帮助电视新闻“催情”,为什么电视上又很少播出“配乐新闻”?这是因为,并不是每条新闻的画面都可以配乐。能与音乐交融的新闻画面,往往有着与音乐相通的情感元素和节奏韵律。这样的镜头,不是每个记者都能拍出来。有些记者可能还不懂其中的艺术奥妙。不懂没关系,就带着你的真情实感去拍摄吧。你的胸中倾注了爱,自己首先被镜头感动了,那么,拍出的画面就会有音乐的旋律。
五、每个镜头都是高成本
电视台是用钱大户,对硬件设备要求高,做哪一样工作都要花很多钱。比如摄像。屏幕上播出的每一个画面,都来之不易。外出拍镜头,要用车;拍完了要用编辑机去编;播出还要用光缆去传输信号,用机器去发射。一个电视镜头,从拍摄到变成屏幕画面,再到观众收看,这样一个过程,都是用高档的器材设备去完成的。因此,资金消耗非常大。为了几个常遇春(朱元璋大将)陵墓的镜头,我曾专车从安徽来到南京拍摄。对电视采编来说,这点路程不算什么,但也花了不少钱。而真正用到节目中的画面,却没有超过十秒钟。我估计很多电视记者,都有类似的花钱经历。但好镜头可以重复使用。重复使用就等于增值,等于降低拍摄成本了。我到南京拍的那个镜头,后来又在其他节目中多次使用,我就觉得很划算。然而,有多少记者能明白能镜头重复使用的价值?不明白,也就不会很自觉地把每一个镜头拍得认真、专业而标准。不少年轻记者,往往在不校白平衡、不用三角架、不考虑用光的技巧、不问画面构图的情况下,就打开了摄像机。于是,摇摇晃晃、过明过暗、主题不突出、叫人看后不知其所以然的电视画面,常常出现在屏幕上。这样的镜头,用过一次就失去了价值,也不会在其他节目里再利用,否则就降低了节目的品位。这等于吞噬电视台的资产。质量就是金钱,这话千真万确。
六、细节最精彩
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命运》。它使我想到记者拍过的一个细节镜头——有一次,央视《焦点访谈》记者去采访某公安部门将赃车据为已有的违纪现象。公安人员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为了说明自己无辜,他们让记者去看汽车的发动机号码,以此证实他们的车子不是赃车。记者用摄像机把那个号码拍了特写。回到台里一审素材,问题被发现了,原来这号码是经过改动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而摄像机的特写镜头,却把它展现得清清楚楚。在事实面前,违规者不得不承认错误。记者本来想放弃这个选题,没想到一个细节镜头,让这期电视节目起死回生。很多电视节目的成功,其实都与细节镜头有关。因为电视画面中最动人、最深刻、最触目惊心的镜头,常常是那些近景和特写。它们就是电视节目最精彩的细节。当年长江洪水泛滥,在一片汪洋中,一个裸身抱树的小姑娘的惊恐万状的眼神,让我们揪心,让我们终身难忘;九十年代,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中国申办代表团成员在回国的专机上,洒下了难以抑制的泪水,它也打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曝光节目,总能让人信服,就在于它那些精彩的细节镜头,有着不容辩驳的事实力量;《动物世界》深受观众喜爱,就是因为它用动物的生活细节,展示了类似人性般的情感和爱憎……在电视画面中,细节也最能表现动感和心灵、传达画面的内涵与个性。它们永远不会雷同,更不会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因此,细节又是电视节目的兴奋剂,能牵动观众的心,成为他们的关注焦点。电视摄像师是否优秀,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捕捉到生动而形象的细节镜头。电视的画面好拍,细节难找。因为捕捉精彩细节的能手,往往有着长年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体验,而这,正是目前我国电视从业人员最缺少的。
七、个性即生命
摄像机一扛久,摄像师就会反应迟钝、思惟麻木,因为我们不少镜头来自于程序化作业。无论是拍工厂,还是拍农村、部队、学校,都有一套固定的镜头模式。打开电视机,看看全国各地的电视画面,真是似曾相识。甚至连做的MTV,彼此画面都没有太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家在都在用镜头讴歌崛起的中国,展现我们的伟大成绩,突出主旋律。为了表现这些内容,我们不拍这些镜头,又拍什么?这没有错。但是,又有谁问过:观众感不感兴趣?如果做一个电视调查,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画面远不如一个贫困孩子渴望上学的一双眼睛,更受观众关注和欢迎。其实,观众并不反对我们美好的动机,但他们更希望把这些镜头拍得真实、平和一些;观众也爱看MTV,然而他们更想在MTV中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美;观众更希望讴歌社会主义,但只有首先讴歌了劳动者中的“这一个”,才会让他们感动。而这些,都被我们在拍摄镜头时忽略了。电视镜头到底应该拍什么?我的理解是,应该去拍有独创性的画面,应该去拍首先感动摄像师自己的画面,应该去拍既真实深刻又有艺术内涵的生活场景,应该去拍我们下次可能再也拍不到的个性镜头。而要做到这些,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当你把摄像机的镜头当成了艺术创作的“笔”,当你远离喧嚣而一头扎进生活的底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八、最深刻的语义:人文关怀
人们常把记者的心态比作“惟恐天下不乱”,这是因为,**的事态会使电视内容产生动感,能表现人情、人性和社会矛盾。而这些,都是记者渴望的好镜头。
于是在我们的电视画面上,就有了过去天灾人祸、血肉横飞、暴力冲突、悲痛欲绝……电视记者们常常因为获得这些镜头而雀跃、欢呼和兴奋。有了这些镜头,电视节目好看了,能抓住观众的心了,能提高收视率了。
然而,但凡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暴力镜头,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若干年以前,我曾经在监狱的重刑牢房里,采访过一个被判死刑的杀人犯。他刚迈进十九岁的年龄,只有小学文化,因为抢劫110元钱,在市郊把一名出租车司机杀害了。我问他,为什么要用暴力去抢夺别人的钱财,他说是跟香港电影《古惑仔》里的人学的,电影里的人就是靠刀棍打天下的。然而就在采访的当天晚上,我在本省电视台的一个频道里,又看到正在播出《古惑仔》。这件事让我由不得反思自己。我们在拍镜头的时候,常常喜欢拍流泪的眼睛,喜欢拍尴尬的表情,喜欢拍受害者面对镜头的哭述,喜欢拍受难之后的生活惨象……不管这些镜头会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或影响,也不管这些镜头会在社会上形成什么后果。其实,我们也许动机并不坏:为了收视率,为了真实生动,为了观众的口味,为了揭示深刻的主题,等等等等。但我们就是忘记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尊重人、爱护人,而这,正是社会广泛缺少而又必须呼唤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这是电视记者的责任。有了人文关怀精神,社会才算真正进步。
九、让市场检验镜头
上一点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买肉排队,买黄鱼排队,买煤排队,甚至打一斤普通的豆腐,也要起早去排队。为什么?物质匮缺。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当时是“卖方市场”。既然是“卖方市场”,消费者就没有挑选的余地,尽管那些菜都是“粗放型”的,青菜、萝卜、土豆、地瓜……身上统统带泥,买回去还要花很多时间加工才能食用。但你还得买。现在不同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给了消费者自由挑选商品的权力,哪家东西好,我就买哪家。市场上再也看不到连同泥块一起出售的菜了。因为我们进入了“买方市场”。说这些话题,都是为了比喻电视。很庆幸,我们现在的电视业,现在正处于“卖方市场”——一座城市只有一两家电视台;一家台只有少数几个频道;私人不准办电视;外国的电视节目无法落地;老百姓还要在规定时间,才能收看到电视台的节目……因此,不管电视节目质量如何,不管你采编的新闻是否好看,不管记者拍摄的镜头有没有传达出真正的本质信息,是不是符合技术规范和标准,观众统统没有资格与你计较。因为,在电视的“卖方市场”中,观众是弱者。然而,这种状况正在改善。数字电视的兴起,将逐渐改变观众被动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因为他们手里有储存器,可以把最爱看的节目,提前预存到储存器里,抽空再看。而那些质量不高的电视节目,那些经常拍摄得东倒西歪、显得很“业余”的镜头画面,就有可能渐渐被观众冷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境外电视节目也会入境。那个时代到来后,我们的电视业就真正进入“买方市场”了。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电视节目;电视台为了观众的利益,也只好雇用那些业务能力强,又有敬业精神的员工来采编节目;而那些不合格的雇员将被淘汰。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我想,有些电视记者可能就会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摄像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拍好每一个镜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