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

时间:2019-05-12 13: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

第一篇: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

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

近读甘阳老师的《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一文,实在是获益匪浅,令人忍不释卷。甘阳老师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提出的关于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缺失的问题,都使人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使得自己对自身所处的大学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水平都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甘阳老师言道:

中国当前的本科教育模式乃为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而这种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的划分恰恰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尤其不利于跨学科领域的前沿性思维和研究。

似乎现在的大学已经完全沦为市场的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近观自身周边环境即可略见一斑,课堂上、校园内,老师之所传授,同学之所为所言,尽为“成功、就业、能力、奇技淫巧之所为未来之成功也”。同学们碌碌终日奔波于名缰利锁之间而自以为所得甚丰不知所疲。于学习上反而草草应付置于末端。难道说这就是大学?大学教育应该这样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

哈钦斯言道:

大学之所为大学首先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的跟着社会走。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大学不仅仅是 创新之所首先也更应该是文明传承之所文化精华的储存所。而大学教育也应该有其独立的培养目标与目的,实行一种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都应该在大学内接受的共同的教育即通识教育。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的文化语言,才能沟通现代语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这种通识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额特殊问题,而是人类之为人类永远需要探讨的永恒内容和永恒问题,即共同人性和本族群属性的探讨。其精华体现在一国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通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本民族本国的传统古代文明经典著作精华的学习来为一所大学一个族群一个社会奠定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只有一个强烈体认历史的共同过去的共同体才会有一个共同的现在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未来。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的情势下我们更需要通过大学以及中学的通识教育来加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文化认同感社会凝聚力,只有如此中国才不愧为世界大国之列文明只之列。

通识教育是一种对文明的传承与发扬。通过通识教育提升的是人们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及智慧精华的汲取,培养出的是有责任的道德主体。通识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反观中国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摒弃,世风日益浮躁功利化庸俗化实用主义唯市场取向,以致人们普遍的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以及中国当下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通识教育的缺失使族群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降低所致,回看近代大批的留学生学成后即使是冲破重重阻碍也要回来报效祖国,难道说他们不知外国的条件优越吗?更何况当时的国内条件更差。

通识教育的缺失使得社会文化氛围的严重缺失,试看当下大学生中还有几人读过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还有几人有能力读懂经典著作。就在我们的身边倘若真有人捧着一本经典著作读恐怕我们都会以“此人为另类”的眼光来看待他。反而更多的人沉浸于物质化的肤浅庸俗的的事物而不自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重视。而中国目前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应该从学校教育入手,以通识教育为思想指导理念支持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就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正如甘阳老师所说: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的现实条件下制度化落实中国的人文教育却是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因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实际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涉及到重新界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确切的说,提出中国 大学的人文教育问题实际是要求深刻转变我国大学本科数十年来早已形成的本科教育模式。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改变的态度、改变的努力、改变的开始。教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活动,而应该是具备长远目光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的活动。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备高贵精神品质的“人”。而不应该是只会工作的“机器”。教育是一种再创造,而非一种复制式的生产。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通识教育模式理念。但借鉴不是照搬,学习不是学其皮毛与形式,而是深入探讨研究西方通识教育实行的内在精髓目的。通识教育不是增加几门选修课,更不是泛泛的读几本经典著作而是深深植根于本文明的深厚文化内涵之中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的精华的深入的学习与探讨,是由内而外的提升一个人的品质的学习,是怀有一种敬畏与尊崇之心去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经典。毕竟这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我们之为中国人、华夏民族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些我们的内心才不致迷失不致孤独。

纵观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历了曲折反复的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从局部发展到全体,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从零星的发展到系统的。在学习借鉴时我们就要以一个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美国通识教育系统。通过表面制度化的现象看清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来实行中国通识教育的改革。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改革中的大学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理顺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文理之间的关系,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矛盾,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纲与目的关系。而要理顺大学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必须要求改变目前我国的高考应试方式。而要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就要去除专业主义教育思想,明确大学本科教育独立的培养目的和目标。另外特别需要认真考虑法学院和商学院这些职业学院在大学中的定位问题。中国一百年来都把中西问题作为中心性的问题,因为现代中国总的问题就是直面西方文明的冲击,所以我国的大学教育问题要考虑中西并举。

最后一点也是与我们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纲与目的关系,就拿我自己所修的课程来说,尽是一些概论课原理课,学与不学都觉的没什么区别,似乎学习就是背诵知识要点,这样的课程毫无乐趣可言。从高中进入大学每个人都会对大学的学习感到空泛,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学之何用,更不知学之用于何处。上课视为了应付老师,学习是为 了应付考试。而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中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核心课程普遍采取经典阅读的方式反对概论通史的教学方法并实行小班授课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而建立其我们自己的通识教育系统与体制。

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大国”,那么能否建立起质量可与美国大学相比的通识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所在。因为这涉及到今后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的干部、教师、商人、律师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修养。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实际是要把我们从民国以来就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做现代整理,并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

美国伯克利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曾有名言:

伟大的大学是在历史上的伟大国家的伟大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二流三流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大学的,一个没有文明根基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出伟大的大学的。

最后正如甘阳老师所期待的那样:

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笔记之尿床感想

尿床的某某某

午休时间快结束了,和往常一样,我准备去叫醒孩子们。刚走进宿舍,就看见某某某同学眼睛睁的大大的在床上躺着,我刚开始以为是他刚睡醒,做起床前的准备,就没在意。过了快五分钟了,别的孩子也都相继起床了,我就问他怎么还不起床,他吞吞吐吐的说他尿床了,我当时有点生气,问他怎么不早说,他说他怕别的同学知道笑话他。这时,我深深的体会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需要我们当老师和家长的好好保护。儿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身为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老师、父母要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孩子的自尊心。以后要努力做到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训斥、指责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他感到难堪。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老师、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当老师、家长的能不戒慎恐惧?

第三篇: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本站推荐)

严加安院士: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浅议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

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为把尽量多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一代的一种工具,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把为社会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爱因斯坦的这一教育理念和19世纪初德国思想家、当时的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所谓“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操守的人。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公民

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流传“大学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这一口号。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科技人才奇缺,大学资源很稀缺,大学生人数非常少,把“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合理的。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直到“文革”前的60年代中期,能够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当低的,每年大约只有10万~20万大学生毕业。当时大学基本上不招收研究生,大学教育的口号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在这一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口号背后,大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包括社科人才和外语人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前几年的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2010年大学招生人数达到了657万人,平均录取率达到70%以上,如果现在还把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来定位显得有些不合适了。这一定位不仅主观上产生对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而且客观上高估了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作用,与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产生较大的偏离。事实上,绝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还算不上是专业人才,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往往联系甚少,这些专业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真正在工作中起作用的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受到理性思维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和在校培养的各种能力。正如爱因斯坦1936年的那次演讲中引用某个人的话说:“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在1936年的那次演讲中还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在演讲结束时他再次强调:“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急功近利色彩较重,为了加速培养所谓的“专家”和“人才”,在教学中不恰当地灌输过多和过细的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知识,而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重视不够。尽管现在许多学校也开始注重“通识教育”,但往往把它视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种辅助性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美国大学教育理念的文章中提到,19世纪的美国教育家纽曼说过:“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另一位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则进一步大力倡导“要培养富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公民”,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当然,在这些公民中,许多人日后必定会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极少数人会成长为科学家、艺术家或政治家,但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日后的机遇和成长经历,尽管大学教育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来说,出类拔萃的人才只能是极少数,他们无须“拔苗助长”就会脱颖而出。

我个人认为,根据中国大学目前发展的现状,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公民,而不应该定位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因为我们不需要如此庞大的高级专业人才队伍,毕业生中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人(例如10%~20%左右)将来成长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就能满足社会需求了。这主要靠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实现。现在社会上真正缺乏的是技工一类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要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诚然,大学有传承民族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职责,有传授知识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终身的事,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应该着重学习和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终身自学能力,因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靠未来在实际工作中来实现,况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专业的细节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有一篇关于美国教育理念的文章中引述了哈佛大学前校长巴布博士提出的大学教育的8个目标,前7个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第8个是“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我猜测,哈佛大学近年来积极倡导和实施的“全面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上述8个目标,这一教育理念与德国威廉·冯·洪堡早年提出的“全人教育”理念以及爱因斯坦在1936年演讲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2010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我们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可见无论在美国和英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他说:“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中国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具体的食物,“渔”是教人家怎么捕鱼。“鱼”象征一个具体知识,“渔”象征一种能力。这一格言生动地说明了“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加强人文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介绍经验说:“学校为学生创设学术环境,不仅仅在教室当中,还包括教室之外,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的同时,要参加很多的社团活动,包括戏剧、音乐、体育、志愿者社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去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重要潜能,产生一些和自己的学术兴趣完全不同的兴趣。”这就是说,在大学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心等人文和心理素质有很大作用。

这一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牛津大学还对学生采取“导师制”的模式来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即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他们读学术著作和论文,培养他们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是一种特别的“英才教育”。“导师制”的模式即使在英国其他高校也难以效仿,但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一些高校也有由极少数优秀学生组成的“基地班”或以名人命名的“冠名班”,对这些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采用类似的模式来进行特殊培养。

即使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能力也是第一位的,就是要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与大学学习阶段不同的是,指导老师除了可能要给新入学的研究生上基础课外,基本上不直接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而是间接地对学生给予指导。研究生主要靠自学和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即讨论班)的方式来学习。导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要“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对研究生培养上如何应用孔子的这一治学思想?我认为:导师对学生的首要职责是“引”和“导”,即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一门学科知识产生好奇心,这就是孔子说的“知之”;其次,要通过对学生经常性的赞许和肯定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这门知识的兴趣,以达到孔子说的“好之”。最后,导师要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学识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乐趣,以达到孔子说的“乐之”这一治学境界。

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是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在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是重要一环。事实上,前面列举的哈佛大学教育8项目标中的7项能力,大都和一个人的人格和素养有内在联系。什么是“人格”?《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倾向性等。”研究表明,基因遗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约占50%。但是,后天的环境、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对一个青年人来说,是“认识自我、重塑自我、人格再造”的关键时期。最近发生的“药家鑫杀人案”和“中南大学命案”等一系列大学生杀人的恶性案件,不仅反映了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缺陷,更反映了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我们对中国目前大学教育进行深层次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应该刻不容缓地提到大学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

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是加强学生人格修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除了通过授课传授知识外,还包括对学生人格和素质的培养。教书是知识的传授,育人是道德的熏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很好地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教书是教师的天职,教好书是教师应追求的起码目标,教书是手段,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

现在大中小学都在强调素质教育。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古往今来的许多事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解释是:“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一提法显得有些空泛。我认为培养良好的教养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所谓“教养”,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包括礼貌、规矩、涵养、风度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素养。自古以来国人对教养很重视,《三字经》里面就曾经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强调了家长和老师在培养人的良好教养中的作用。所以老师们应该不光是教授具体的知识,同时应该言传身教,老师自身的教养对学生影响很大。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许多时候,所谓的“思

想教育”成了空洞的、泛政治化的说教,其作用往往适得其反,用“说教”方式进行素质教育训练出来的人有可能成为有多重性格的人和伪君子。

另外,美育与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可提高一个人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艺术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深的,艺术的熏陶对人的品格、情操和社会行为都是有深刻影响的。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叶朗教授在2010年8月于北京大学召开的世界美学大会上说:“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我们当代美学应该回应这个时代要求,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问题。”我很赞同叶朗教授的看法,应该把美育与艺术教育列入大学素质教育的教程。

改革考核评价体制是中国高校的当务之急

大学是国家的重要科研基地,教师做科研和承担一些国家科研项目是必需的,这也是能够教好书、育好人的必要条件。对教师在科研业绩方面进行考核是重要的,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考核往往只看发表论文数量,不看文章的质量。另外,忽视了对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业绩的考核,这是非常有害的,这客观上导致了当前大学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其后果是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情绪。去年12月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了一篇对该校教育“反思”的帖子(万言书),内容真是触目惊心。他对该学校的当前状况作了如下描述:“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地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这一描述可信性如何?是否带有主观片面性?我的判断是基本客观的,而且这种状况有相当的普遍性。

当前,许多大学都把发表规定数量的SCI论文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指标,更有些学校把出版所谓的“专著”也作为晋升教授职称的一项硬指标提了出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教授都要出版“专著”,全国该有数量多么庞大的同一专业的“专著”?因此,改革考核评价体制是中国高校的当务之急。通过“量化指标”和计分式的手段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进行考核是高校学术管理行政化的一个主要表现,这种评价体制的严重弊端就是造成教师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和轻视教学。其实,评价一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应该看它在相关专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同行对论文的公开评论和引用情况。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考核应由所在单位的学术机构去做,行政管理部门不应该具体介入。此外,应该明确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学校应当把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业绩纳入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中。在对教师职称晋升时,不能只考查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要看他的教学成果和对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业绩,甚至还应包括对教师自身的品格修养的考核。对那些教学成绩突出、品德优秀而科研成果相对较弱的老师,也应该敬重和给予晋升。鉴于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质量存在滑坡的现象,学校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在招聘青年教师过程中,不要过分看重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要重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社交能力和人文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关于对大学生的考核,现在几乎所有大学都要求每个大学生写毕业论文,这不仅加重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客观上助长了学校中的弄虚作假和论文抄袭之风。我个人认为,学校可以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做些科研和写论文,但没有必要把写毕业论文作为大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指标。这一指标表面上很硬,实际上很软,因为人人都能想办法达到。

结束语

我认为,“有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有较高人文素质公民的一项基本品格。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缺少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社会上出现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事件就得不到舆论监督和揭露,社会就不能和谐健康发展,就有可能陷入腐败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有句名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思想瓶颈时,更需要有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语),引领社会进步思想的潮流。18世纪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引领了法国大革命。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结尾处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表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应该成为大学培养出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公民的社会责任。从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来观察社会,只有当社会上各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经过碰撞、交流和沟通,融合成为有社会共识的主导意识形态时,社会才是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才是和谐进步的。在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应该鼓励大学生们关心国是,表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科学时报》(2011-06-10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第四篇:读《目标中国》之感想——华盛顿的“屠龙”战略

读《目标中国》之感想——华盛顿的“屠龙”战略

读完旅德美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目标中国》一书后,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同时也有些忧虑,国人在灯红酒绿中消耗光阴,在一次次出国旅游中爆买,还有所谓的专家还在为美国的粮油转基因等食品歌功颂德,大放厥词。

面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我们细细品味回忆一下: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源头是谁主使的?让人民币升值又是谁叫嚣的最凶?打击亚洲经济,破坏中国金融市场,获利的永远是美国。石油,工业中的血液,在非洲和中东,美国处处点火,目的就是控制中国石油的进口,企图影响中国工业的建设,还顺势洒点和参与“袈裟革命”、“橙色革命”、“玫瑰革命”等,导致所在国战火不断,四分五裂,西藏、新疆的暴动与**,深究起来与美国或多或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吧,驻香港的美国领事接触“港独”代表就是一个例子(原文出自2016年3月9日巴士的报)。从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我们食品消费链条逐渐被打断与改变,“垃圾食品”成为中国儿童的最爱,有实验证明中国儿童的肥胖增多与食用这些食品有着相关联系。险恶用心的美国选定了粮食作为一种武器向中国发起挑战,实验表明转基因产品用于人类和动物的饲料,将破坏生育能力,同时新除草剂的使用,将残留物在农作物和草坪上,都会导致细胞损伤,我们选择美国提供的转基因技术,大面积的耕种一代一代传种和食用下去,就是自己灭绝自己的结局,不用等到美国来攻打,我们就没人抵抗了。

新式鸦片——药品的研究与使用,不仅摧毁人的身体健康,更能够摧毁人的精神与意志。当初列强侵占中国后,就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国人被称之“东亚病夫”,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开始根治国人思想的病源。美国对减少世界人员采取手段之一,就是向其他国家提供新式疫苗、卫生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埃博拉病毒、禽流感、“非典”等等,美国电影描述的景象不再是虚幻,而是现实的生活呈现。军事战争,美国全面包面中国的军事准备,钓鱼岛争端、台海局势、南海搅局都是美国时不时挑逗中国的一种手段与手法,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打断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设置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就是要随时对中国海军进行瞬间的毁灭性的打击与摧毁,保障美国的海上霸权。经济战争,这是美国战略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步骤,借有关贸易协定来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研究,稍微不符合山姆大叔的意,就对中国企业挥舞打压和制裁的大棒,《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排除中国在外,就是一个最有利的佐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垮了,意味着什么?深谋远虑的美国,还在发动一场新型战争——环境之战,向中国农业系统推广如土壤播撒化学剂。在四川进行页岩气开发,是会伴随着毒物质对地下水进行污染,同时会诱发地震等等诸多问题要过些时间才凸显出来。新型杀虫剂、除草剂的广泛运用,不仅毒害婴孩,还会将毒害数以万计传粉功臣蜜蜂,如果蜜蜂在全球消亡了,那世界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媒体战争机器之一——谷歌与子公司,就是美国政府网络战争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多少又是针对中国的监听不得言而之。总之,谷歌是美国利用它打击中国的有一种网络策略与手段,因为讲得的人多了,不得让人产生疑惑,进而动摇人们的认知与判断力,让人们产生巨大恐慌甚至是****,美国的民主人士们出来演讲,政客们出来再煽风点火,事态更加复杂化扩大化,从而使美国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高明的宣传手法和策略,因为媒体被美国媒体寡头所掌控与把持,要为美国实现全球帝国所服务。斯诺登棱镜计划事件,再一次证明美国的险恶用心,从那些解密的文件中,就有打击中国的计划安排,还没有曝光的作战设想方案还有多少呢?

幻想是致命的,现实是残酷的,不要以为弹丸之地的日本就不会突然发动二次三次侵华战争,不要以为北极熊俄罗斯就是我们可靠的伙伴,不要以为印度象就会站在远方观望……“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有的一切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南斯拉夫被肢解了,萨达姆被绞死了,利比亚被摧毁了。面对书中列举的例子,面对华盛顿的“屠龙”战略,面对来势汹汹的航母编队,面对一系列的复杂国际局势,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悲观失望,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我们的政府与国家,在各行业中尽职,时时警示自己,要居安思危,努力工作钻研科技,研究国家战略,保卫国家安全。你的一次购买国货行为,就是支持民族工业的一次资金积累行为,你的一次文明旅行就是国人素质的一次提升……在发展和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时而需要韬光养晦,我们时而需要争锋相对。

善良就不会被打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善良的人民,要有战争来临的思想意识和准备,要有直面战争的决心与气势。

战争,不论是明战,还是暗战,都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亮剑,是中国军人的天职,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职责。

第五篇: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框架结构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框架结构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展开的,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进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适应(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任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阶段做出的重大的理论和政策上的突破,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做出了突破性的决策,把教育体制改革推到了一个攻坚性的关键阶段。

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主要涉及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把原先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一致的。现在的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教育运行中具有什么作用?政府、学校、市场之间处于什么关系?教育有没有市场、教育是不是产业、教育能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这些问题直接关系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需要在改革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回答。因此,现阶段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不同改革模式的试验,是有利于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模式的。我这里只从教育属性的定位这个角度提一点看法。我认为教育具有社会共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承认公共服务事业属性,就要确认教育具有同经济运行不同的规律,肯定政府对教育负有主要的责任,教育不能完全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而承认产业属性,就要肯定教育是人力资源和知识的生产部门,教育通过人力资源和知识同市场的交换,会增加社会财富,产生经济效益,也就要肯定教育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可以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和市场调节机制。这里的叫题是究竟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运用产业运作和市场调节的方式?就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角度说,主要是涉及学校、政府、市场、社会这几方面在教育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在政府管理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市场的调节机制主要在民办教育中发挥作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学校面向社会(市场)自主办学,市场调节作用的大小,依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这样,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能否说主要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在这个模式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关键.政府越是转变职能,善于宏观管理,市场就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越能有序地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同样,市场越是发育成熟,规范有序,政府就越能转向宏观管理;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制度化的调节机制的条件下,学校就能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

2.管理体制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变统得过死的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实行在中央大政方针下的地方分权;改变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的体制,确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地位和权利。这个问题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实施到位。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明确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实行的成效也是显著的。

主要问题是,在这个体制中,中央政府的责任和权力,现在基础教育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实际上是在中央,包括基本学制、课程设置和标准、教材审定、教师资格和编制、工资标准乃至学校行政管理中的政策性问题等。但是,中央财政中除了阶段性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经费外,没有用于基础教育的稳定的经费项目。世行的建议中就提出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研究的。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第三次全教会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的突破。一方面确定由国务院授权,把高等职业学校和大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一方面继续推进中央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共建、调整、合并、合作”,把中央部门举办和管理的高校的大多数划转地方或以地方管理为主,中央只管理少数关系全局和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并且提出在三年内,建立起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今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决策统筹、规划管理等将主要由省级政府负责;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同区域经济相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这项改革配套,就要调整高等院校的布局结构,因为原有的高校布局是以全国和大区为主配置的,六个大区所在地的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3%,而这些高校大多是面向全国或大区的。现在多数高校由省级统筹和管理,省际之间高校分市不均衡;高校资源充裕的省份如何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而资源不足的省份又不要完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这就要通过统筹规划、调剂余缺、成本分担、利益分享等方法,使高校扩大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打破地方分割,实行跨地区招生和就业,使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学校能真正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真正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能力。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理论和目标的问题,主要理由是: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真正到位.其中有思想观念;组织体制、传统惯性以及既得利益等因素,需要有革命精神推进这项改革;另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包括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还没有真正到位,学校从政府文件中得到的自主权由于制度和政策不配套而不能落实。因此,学校是否改变对政府的依附关系,是衡量教育体制改革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世行在其报告中提出,要把上级政府管理权限中属于学校的直接归还学校,而不要在各级政府中搞“层层下放”,中间环节越多,越容易被截留;这应该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加以实施。

3.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是一种机制性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是要打破单一的公办教育体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包括私人参与办学在教育决策和教育运行上就会增加社会参与的力度尤其是民办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势必增强市场对教育的调节作用。投资体制的改革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学校要吸纳社会其他了面的资金,就会运用某些市场机制。这些改革的深化实际上是在改变教育运行中的单一的行政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教育的调节作用。这两项改革的政策已经有了重大突破,现在的问题是要尽快形成操作性的法规和规范。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

(1)如何从政策法规上体现鼓励各方面向教育投资,举办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

(2)教育机构是否需要分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原则,当然这涉及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民办学校的产权界定;

(4)民办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5)民办学校董事长和校长的权责关系;

(6)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7)社会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8)成本分担的具体政策原则,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政府财政可能提供的学额之外的扩招部分,是采取普遍提高收费标准、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办法,还是在二级学院中实行另一种收费标准;

(9)在实行成本分担,提高收费标准之后,相当部分学生要通过贷学金上学,需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标准,以提高其还贷能力;

(10)如何运用金融手段加大教育投资,等等。

总之,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需要有一整套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和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要从体制体制转轨转向制度创新。

4.要将解决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结合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克服教育、科技同经济相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准备。要从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直接社会服务等方面,使教育工作的各个部分密切结合社会实际。这就需要: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吸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多种人才,尤其要重视培养创业型人才;面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课题,使科研同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并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知识贡献;加强高新科技研究和开发,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园区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面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和文化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水平;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自身的知识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中小学要成为社区文化和科技传播的中心,高校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成为学习化社会的中心机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体制问题。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

密切结合的新机制”,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行经、科、教统筹;高校同企业可以合作建立研究机构;学校的管理机构尽可能吸收企业和社会有关人士参与等。总之,只有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的体制和机制,才能使教育同经济、社会的结合有制度化的基础。二是队伍建设。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生产和实践的经历,也缺少经常参与实践的渠道和条件。要改变教师队伍结构,增加有实践经验并有学术水平的教师的比重,创造条件(包括相互兼职等)让教师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建设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同经济、社会的结合创造条件。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政策

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提出来的,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次全教会赋予了新的内涵,推向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就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建设21世纪的高质量教育,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与创新。

我国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其中有优秀的和成功的,也有明显的缺陷和弊病。例如:我们有基本的教育标准以及相应的比较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能保证大面积的基本教育质量;同时又过于划一呆板,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比较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和训练,学生的知识水准相比起来还有优势;但是又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欠缺。我们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学生学习刻苦认真;但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乏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等等。我们当然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问题是我国现行教育中的弊病,由于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供不应求而产生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严重干扰着人才培养,也阻碍着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因此,只有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培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重点地位。21世弛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劳动世界市场化等,要求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面对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比尔·盖茨说:未来10年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以往50年);未来的中国人将承担既完成工业化又迎接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具有比前辈更高更新的素质。综合素质既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指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那种把教育局限于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综合素质。而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更是反映时代要求和针对现实弊端的,抓住这个重点将会突破现行教育的禁锢,带动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创造多种多次的教育选择机会。包括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放宽大学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分制和工学交替制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使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而成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等,使人在一生中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机会。

3.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创建“人人皆学之邦”的学习化社会创造条件。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在现有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各种教育服务。这将会引起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结构、师生关系乃至整个教育模式的变革。

4.改革用人制度,转变社会文化心理,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化环境。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更深的层次说,涉及国民心理的塑造,要营造一种“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的社会氛围,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在用人制度上,要敢于打破平衡,对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衽政策上的倾斜,在制度上为才华横溢的人才创造发展的空间。

下载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