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 民营化 解放思想 人民首创 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93年以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57家,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532家,超5亿元企业59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拥有58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3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届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93.3亿元,增长216倍,年均增长20.4%。
(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仅5.95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那时温州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水路和一条路况极差的国道与外界相连,全境被江河所隔,有“走遍天下路,难过温州渡”之说。改革开放后,温州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1978—2007年,投资总量达5065亿元,建成一大批水、电、路、港、通信设施,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互协调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国性交通枢纽初显端倪。瓯江上建造了5座大桥,实现了全市一小时交通圈。现代通讯能力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茅。市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170多平方公里。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一半人口过上了城镇生活。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盈。30年来,温州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了总体小康。1978—2007年,居民人均储蓄从8元提高到24000元;全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从1.79亿元增加到3376亿元,增长18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7元(1981年)提高到24002元,年均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3元提高到8591元,年均增长16.1%。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达21辆。大多数城镇居民拥有投资性资产。据估算,民间资金4000亿元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人的富裕程度。
温州改革开放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以成功探索股份合作制为最大创举,温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开篇,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立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
第三阶段,从2003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温州进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温州改革开放的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解放思想作为根据实际情况探求事物规律的认识活动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践会对解放思想提出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温州改革开放30年,领导和群众的思想总是处于一种解放的状态,认识事物、考虑问题、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符合客观实际就怎么干,怎么又利于发展就怎么干。翻阅历史,温州曾被作为全国资本主义复辟的典范,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民企偃旗息鼓,思想倒退之际,但温州的党政领导者仍然主张改革、鼓励民企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以致温州当地有句话说:“温州领导姓什么在变,解放思想的共性不变。”温州人始终认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其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实践,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踏踏实实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解放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于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就没有争论的必要,这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
第二,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最富有特色、与众不同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民营化关系到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关系、经济决策和动力结构等;市场化,设计到市场主体培育、经济决策信息结构改变、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乃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等。从温州改革开放的30年的实践看,正是通过不断深化民营化改革,大力发展了以个体私营为主的各种民营经济,有效地调整了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从而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正式通过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经济运行方式和调节机制的转变,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始终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温州人传统上就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正是基于这些优良的传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培育和弘扬。首先,温州人创新意识特别强。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曾经涌现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胆大包江”等一批典型。其次,温州人创业欲望特别强。“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义无反顾地打拼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再次,温州人吃苦精神特别强。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还能吃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所培育和铸就的“敢为人心、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不仅为温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成为全国人民倍感珍惜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温州改革开放们的启示
以前听老师说过温州有一段造假的历史,那时各种造假的东西严重影响了温州品牌的形象,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皮鞋造假事件。20世纪80年代,温州皮鞋被打上“劣质”的印记,遭到全国商界的抵制,甚至在杭州被当众焚烧,此后,温州人卧薪尝胆,狠抓质量,争创名牌,重新赢得声誉。如今的温州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资本原始累计到“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可见一个品牌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如果当时的温州人没有意思到诚信的重要的话就不会有如今的辉煌成绩。我们还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温州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担当主力军,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私人跨国农业公司、集资建造的飞机场、民间集资建设的东海长堤和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等。可以说,温州的每一步改革、每一次创新,都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不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是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温州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温州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当地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轨道。温州模式,令人感佩,也发人深省。
第二篇:温州市水利普查典型经验浅谈
温州市水利普查典型经验浅谈
摘要: 自开展水利普查以来,温州市根据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统一部署,在国家、省水普办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这一主线,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顺利实现了全市水利普查各项阶段的既定目标,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国普办、太湖流域水普办及浙江省水普办的充分肯定。本文就温州市水利普查工作中积累的工作亮点和成功经验,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Abstract: Since conducting water resources census,Wenzhou carried out unified deployment based on the 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census work.Under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water office,focusing on census data quality control,Wenzhou has strengthened leadership,increased investment,carefully deployment,elaborate organization and made solid progress.The stated objective of water census has been achieved and certain performance has been obtained.It has been fully recognized by national general office,Taihu lake basin water general office and Zhejiang water general offi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right scene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Wenzhou city water resources census.关键词: 温州;水利普查;数据质量;部署;经验
Key words: Wenzhou;water resources census;data quality;deployment;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TV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8-0097-02
0 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为浙江省辖地级市,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自我国水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温州市围绕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这一工作重点,积极筹划,统一部署,顺利完成了全市水利普查各项阶段的既定目标,为温州今后的水利普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温州水利普查工作经验交流
1.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温州市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两个阶段,三大任务,四个节点”工作要求,全市各级水利普查机构按照市里统一部署,严格按照水利普查相关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严格按照普查各时点任务要求上报数据,现已形成温州市的水利普查成果。温州市高度重视水利普查工作,市分管领导彭佳学副市长担任市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亲自召开水利普查工作会议,做好全面部署和动员。市、县、乡镇都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也都亲自部署和督查水利普查工作,针对相关部门、乡镇撤扩并后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大协调力度,全力落实经费。
这次水利普查全市各地都投入大量人力,市水利局专门抽调2位处长担任水普办专职副主任,同时抽调市水利设计院一大批骨干人员到普查办工作。各县(市、区)也都抽调精兵强将具体从事水利普查工作。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内选聘了一大批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据统计,全市共选聘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共5784名,这些人主要来自基层一线,熟悉水利工作。
1.2 加强督查,技术指导服务蹲点到县 一是突出抓好水利普查的督查工作。全市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进度要求,形成了工作合力和整体推进的态势。市水利普查办及时到县(市、区)进行工作督查,特别是深入工作落后县(市、区),及时与当地领导沟通并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同时市普查办保持与省及县(市)区普查办的电话和网络沟通(建立qq群),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了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技术服务蹲点到县、加强对县级水利普查的技术指导。市普查办专门设立技术指导服务热线,随时接受县、乡镇水利普查的咨询。市水利普查办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成水利普查技术指导小组,对11个县(市、区)的业务培训、初始名录确定、台账建设、机构建设等进行全方位指导,进行数据审核,纠正数据排错、排漏、排重现象。
1.3 多措并举,确保质量和进度 一是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温州市水利局与相应各县(市、区)水利局签订普查考核责任书。各级政府还把普查工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层层考核,切实推进了水利普查工作。像永嘉县人民政府就以永政发(2011)77号《关于印发永嘉县2011水利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对各乡镇进行水利工作考核,其中水利普查工作考核内容占考核权重比例的40%。二是严格做好质量控制。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我们牢牢抓住普查生命线,扎实做好普查各项工作。在全面加强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水利普查质量控制相关规定的同时,还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各级、各专项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严把质量关;二是将“五步审验法”根植于两员灵魂深处,贯穿于日常全部工作;三是控制数据录入关,数据处理人员先要对录入数据再次审核。三是及时做好技术交流。曾就取水口流量、上报系统使用、灌区名称、取用水平衡等共性问题多次组织讨论并交流经验。通过互学互评,借鉴经验,规范数据的录入,增加了数据可比性,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对于工作中疑难问题,还积极通过组织技术专家研究论证审查来解决普查工作遇到的难题。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提高单位办事效率的重要保证。出台了《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制度》、《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与工作计划安排和落实制度》、温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保密管理办法》等十来项制度。五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市水利普查办精心策划,多角度多渠道开展较大规模的清查登记阶段水利普查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借助媒体(温州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人民广播电台)营造水利普查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开展水利普查宣传进社区、进有关单位(普查对象)等活动,形成持续、强大的宣传强势。在温州网和温州水利网站上开辟水利普查专栏,对水利普查的目的意义、普查内容、普查要求等进行集中宣传,并及时发布水利普查工作动态。
1.4 落实经费,强化技术保障 一是落实水利普查经费。市水普办从建立普查机构开始就狠抓普查经费落实和技术力量的配备。精心编制市本级普查预算,市级共安排水利普查经费1168万元。同时认真指导各地做好普查经费预算、督促经费落实,起到了很好的成效。针对泰顺和文成属于国家贫困县,无法解决落实普查经费的实际,市水普办积极寻求支持,市级财政共安排两个县200万的普查资金补助。二是强化技术保障。温州市及时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落实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为技术支撑单位,由其副院长挂帅,派出3位专职骨干技术专家、30多位兼职技术人员参与水利普查工作。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技术支撑单位不仅仅承担温州市级普查的技术支撑,而且承担各县(市、区)的技术指导服务。技术支撑做法在国普办网站上有专门报道,得到了国普办的肯定。三是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及时成立市水利普查经费检查领导小组,抽取财务和纪检人员通过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县(市、区)水利普查资金进行监管,提高了水利普查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小结
温州市广大水利普查工作人员不畏辛苦、勤奋工作,是顺利完成水利普查各阶段工作的最根本的因素。从省水普办数据录入系统显示,温州市有些地方为了数据及时上报,在凌晨三点还在录入数据资料。正是由于广大水利普查工作人员的辛勤耕耘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才得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水利普查工作目标。温州市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水利普查各阶段的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谋划提前,方式创新,动态跟踪,注重实效,力争整个水利普查的各时段工作稳步地走在全省的前列。
参考文献:
[1]谢秀永,张文静,赵利清.兖州市水利普查工作经验和体会[J].山东水利,2013(08).[2]杜向润,李丽春.凝心聚力 务求实效 全力打好水利普查攻坚战――山西省水利普查工作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2012(06).[3]王继民,赵运革,徐波.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在水利普查中的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12(07).[4]陈梅英.关于全国水利普查中浙江省各地相关数据质量控制的探究[J].江西测绘,2012(04).
第三篇: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反思二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杨斌
世纪之交,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新中国经历了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改革开放的成就人人有目共睹,但是,很少有人深入考虑成功究竟来自何方,反思一下哪些教训值得今后引以为鉴。倘若我们不能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就无法确保今后改革会继续获得成功,也无法克服改革中存在的许多缺点和困难。
改革开放获得了巨大成功,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在人们心中存在着许多困惑,为何改革似乎变得越来越令人痛苦,为何以前人们见面就问发多少奖金,现在见面却往往问几个月没发薪了?为何八十年代不断增加社会就业,而九十年代却要忍受下岗的痛苦?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同俄罗斯改革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人将成就简单地归于“市场与开放”,将改革方向归于向“规范化市场经济”过渡,但是,为何俄罗斯一开始就进行了“规范化改革”,市场转轨和对外开放方面迈的步伐更大,却反而遭到惨重失败长期陷入困境呢?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进行了越来越多的规范改革,经济反而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如企业普遍亏损和银行坏账增加,社会失业增长和贫富差距扩大,同俄罗斯金融危机前的病症十分相似。这说明,我国改革已走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时刻,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这样做并非贬低改革开放的成就,而恰恰是为了确保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会重蹈俄罗斯改革的失败覆辙。
改革初期,中国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前苏联。八十年代前苏联的经济发展达到很高的水平,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7%,工业生产相当于美国的80%,钢铁、水泥、化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彩电、冰箱等消费品工业也颇具规模,军事工业和高科技能够同美国抗衡,没有社会失业反而存在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当完善,而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革命”的劫难,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消费品和物资存在着严重的匮乏,数千万知识青年返城后待业没有工作。尽管中国改革初期存在着更多的不利条件,但是,由于中苏选择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其结果如此悬殊仿佛天壤之别,中国摆脱了困难走向了繁荣昌盛,而前苏联却走向经济崩溃和分裂解体。
改革初期,由于我国采取了符合国情的经济改革道路,仅仅数年就扭转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不仅消除了严重的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压力,而且一举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数千万知青待业的难题,出现了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各个社会阶层的收入均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八十年代,我国各类轻工消费品呈现迅速增长,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生产量,几乎从零起步一跃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冶金、机械、建材等行业也高速增长,钢材、水泥、化肥等主要工业品,其生产量位次均已列居世界排名的前茅,粮食、肉禽蛋、水产品的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成倍增长。相比之下,俄罗斯改革数年之后,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下降了一半,社会失业和贫困人口大幅度增长,不仅钢铁、机械等重化工业陷入衰退,电冰箱、洗衣机等消费品工业也急剧下滑,粮食生产下降了50%,畜牧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私有化企业普遍陷入严重亏损,社会保障制度因税源枯竭陷入崩溃,98年还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八十年代,中国选择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渐进改革道路,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条不紊地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的同时,仍保持了重大经济比例关系的计划调节,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的、协调的顺利发展,从未出现重大的经济比例失调现象,从宏观上保证了各类企业的良好经济效益,企业改革坚持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以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的责任制度创新为主,产权方面的改革则通过试点稳妥、渐进地进行。由于我国坚持了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容易协调国有、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采取政策措施干预缓解彼此利益矛盾,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分配比较平等,职工收入增长保证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彩电、冰箱等消费品行业虽超高速增长,89年宏观紧缩之前从未出现过滞销。八十年代,我国还实行了'有保护的渐进式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时规定外销比例出让市场很少,87年三资企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不到2%,适度竞争没有冲击国内的民族工业企业,反而通过示范效应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各个行业的各类企业均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有些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非国有企业,其实不然。八十年代,无论从固定资产、销售收入或实现利税来看,国有工业均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80至1988年间,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增长了134%,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增长了102%,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72%,企业平均销售规模增长了133%,国有企业创造的利税总额增长了95%,企业创造的平均利税规模增长了69%。当时国有企业的比重远处于领先地位,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八十年代,政府对乡镇、三资企业实行了优惠政策,包括'三减两免'的税收优惠和定价、投资等方面的自主权,乡镇、三资企业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其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因此,许多人认为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而且效率低下,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国有企业的基数远远超过乡镇和外资企业,因此增长速度略低于其它类型企业是自然的,正如中国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西方企业,人们往往将其归于基数不同而不是所有制方面的原因。
其实,80年代,国有企业不仅产值和利税增长较快,而且亏损也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亏损额同利润额的比例长期低于10%。1991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集体工业企业高出56%,国有企业职工人均创造的利税额,比较集体工业企业高出158%,国有企业职工人均上交利税费总额,比较集体工业企业高出220%。[35]由于企业承担税收负担的微小差别,就能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在税负非常不平等的条件下,其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仍能大幅度增长,技术水平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不仅为职工提供了大量福利和社会保障,而且从未发生过职工下岗和停发工资现象,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率保持很低的水平,这说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很好,仅仅因不平等竞争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绝不应理解为活力不足和效益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导致了明显的'二元'分化特征。从整体工业来看,企业的规模结构更为趋向小型化,生产集中程度更为趋向分散化。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大大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获得了高速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1991年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为4.8%,1995年迅猛增长到了15%,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企业的比重,也从为91年的不足5%增长为95年的13.2%,国有企业所占的工业比重则从1991年的56%,下降为1995年的32%,集体企业所占的工业比重变化不大,仅从91年的33%增长为95年的35%。
八十年代,我国的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是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占绝对优势,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比重微不足道,从92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工业比重迅速下降,而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则迅速上升,已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个体私有
企业的平均规模大大小于国有企业,从而加剧了整体工业的规模结构的小型化趋势。当然,由于乡镇企业的统计数据存在浮夸,国有企业的实际比重容易被低估,但是,其地位下降趋势却是非常明显的。
90年代,随着经济结构'二元'分化的加剧,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90年代国有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性质,同80年代相比也有了较大改变。80年代初,由于'文革'和'洋跃进'造成的困难,国有企业的亏损面曾经高达20%,但是,通过改革搞活和结构调整,82年下降到了12%,85年下降为9%,88年为10%,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亏损率比较低,即亏损总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低,82年亏损率仅为7%,85年为4%,88年为8%。1988年,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为891亿元,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亏损额仅为81亿元。[36]
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的'二元'分化,以及国有企业所占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许多行业生产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状况加剧,对国有企业的效益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其它各类工业企业也出现了效益滑坡。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665亿元,比较上一年下降了167亿元,下降幅度达到20%,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总额为639亿元,比较上一年上升了157亿元,上升幅度达到32%。1996,国有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总额为412亿元,比较上一年下降了253亿元,下降幅度达到38%,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总额为790亿元,比较上一年增加了151亿元,上升幅度达到23%,甚至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盈不抵亏,利润与亏损相抵净亏损378亿元,国有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金额达到137亿元。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已不是80年代的相对活力不足,而是大规模破产的严峻生存威胁。1996年,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比较1988年下降了64%,亏损总额却比88年上升了9.7倍,亏损面比88年上升了358%,亏损率比88年上升了12.8倍。更为令人担心的是,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企业改革措施,包括'抓大放下'和企业改制,强调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但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善,反而继续呈现不断恶化的迹象。[37]
1998年,在国内景气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1998年1至4月份,预算内国有工业的实现利润为负112亿元,比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433%,亏损总额为339亿元,比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40%。国有工业企业的上缴税金也首次出现下降,比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6%。尽管从国有企业创造的净产值率和利税率来看,国有企业的效益仍然大大高于私营、乡镇和三资企业,但是,倘若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状况持续下去,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不可避免将面临大规模破产的生存威胁。
为何80年代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益一直良好,而90年代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出现大幅度滑坡呢?80年代,我国的工业结构也存在一定'二元'分化,主要是城乡集体工业企业的迅速崛起造成的,城乡集体企业仍然属于公有制企业,能够利用公有产权的规模优势和政府扶植,同时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政策指导,因此,政府比较容易通过产业政策和计划调节,协调'二元'结构利益矛盾和分工关系,例如,80年代初城市纺织工业同乡镇纺织工业,出现了争夺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矛盾,后来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计划调节,较好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分工和利益分配,保证了80年代我国纺织工业获得良好效益。
80年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以经营责任制的创新为主,重新明确界定国有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重点放在调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职工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企业产权改革则通过长期试点逐渐积累经验,避免因产权关系急剧变迁引起经营秩序混乱。八十年代,我国对外开放非常注意保护民族工业,引进外资大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政府容易监督管理数量较少的合资企业,因此,合资企业不仅没有对民族工业造成冲击,而且还通过示范效应传播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80年代我国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较好,我国经济结构虽然有'二元'趋势,没有影响国民经济的有比例协调发展,轻纺、冶金、机械、电子等行业均顺利发展,国有、集体和中外合资企业均呈现高速增长,各个社会阶层的收入和购买力也不断提高。
但是,92年以来,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中,没有正确总结80年代改革的成功经验,出现了忽视市场调节盲目性弊病的倾向,甚至出现了泡沫经济的投机过热现象,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必然引起企业经济效益恶化的连锁反应。80年代初轻纺消费品工业落后的情况下,工业规模的小型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后来轻纺工业经过高速发展市场接近饱和,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和加强经济基础领域,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以弥补泡沫经济损失,矫正泡沫经济过热造成的严重经济失衡,但是,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大大削弱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难以采取有力措施矫正比例关系失调。
从92年至95年的短短三年中,个体私营工业企业的产值比重增长了3倍,外商和港澳台资工业企业的产值比重增长了5倍,政府难以对私营和外商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也难以协调各类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利益关系,私营、外商企业不愿进入投资大的基础产业,大量进入80年代末市场接近饱和的加工行业,特别是纺织、轻工、家电等消费品制造行业,大大加剧了重复投资和生产过剩现象,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均陷入疲软,工业规模结构和经济效益也不断恶化,企业破产和职工下岗现象日趋严重,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也显著扩大。
许多人认为私营、外资企业的产权明晰而且效率高,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而且效率低下,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尽管国有企业的效益水平确实比以前显著恶化,但是,其单位产值创造的增加值和利税总额,仍然大大高于私营、乡镇和外资企业,如根据95年工业普查的统计,国有企业单位产值创造的全部税金,超过集体工业企业150%,超过私营工业企业330%,超过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企业160%。
九十年代以来,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国有企业的工业比重却大幅度下降,已造成了工业结构小型化和生产分散化,倘若国有企业因严重亏损出现大规模破产,我国工业结构的'二元'分化将极大加剧。如上所述,国有企业构成了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主体,占全国大中型企业占60%至70%,包括小企业的国有企业平均产值规模,相当于个体私营企业的一百多倍,不仅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更为先进,对职工、财政和社会的贡献也更大,因此,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必然牵动全局。
近年来,各地缺乏有效的改革办法扭转国有企业困境,纷纷廉价出售和拍卖困难国有企业,甚至从出售小型企业发展到中型企业,但是,这种办法并未扭转国有企业的严重困境,反而导致了国有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滑坡,原因之一是工业结构'二元'分化加剧,个体私营和港澳台资企业的规模较小,不愿意进入投资大的基础工业领域,特别是建设周期长的社会基础设施,集中进入生产严重过剩的加工工业,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具有巨大规模,能够不惜代价甚至忍受长期亏损,全面争夺我国关键产业的市场控制权,采取先合资后控股的办法收购国有企业,这样国有企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夹击,无论是中低档消费品和高科技产品,国有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都急剧度萎缩,加上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私营和外资企业的税负远远低于国有企业,上述因素造成了国有企业效益进一步恶化,反过来加剧了'二元'分化和经济恶性循环。
更为令人担心的是,尽管我国采取了上述一系列企业改革措施,包括“抓大放小”和产权重组,加快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实行企业破产和收购兼并,强调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等等,但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善,反而连年出
现了进一步滑坡。96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比上一年下降了38%,比88年也下降了68%,亏损额不仅比上一年增加了38%,而且比88年也上升了9.7倍,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盈不抵亏。98年1至4月,国有企业效益滑坡幅度更为令人惊讶,比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33%,亏损额比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0%,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形势。近年来企业经营困难也不限于国有企业,如95年上市股份公司中有60%效益出现滑坡,其中21%的上市公司盈利下降了50%以上,98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和东南亚危机的影响,沪深上市股份公司的经营业绩都普遍明显下滑,许多地方的乡镇企业也都面临严重的经营困难,但是,由于统计不严格和浮夸掩盖了问题严重性,沿海某些地区的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受国内生产过剩和出口市场萎缩的冲击,甚至出现了60%至80%的大面积亏损,但因担心债主追债或维护商誉不敢声张。倘若我们继续将国有企业困难归罪于所有制原因,认为放开经营或企业改制就能够解决问题,很可能因判断失误耽误采取政策措施,及时化解国有企业和其它类型企业的经营困难,导致企业效益加速恶化和经济陷入恶性循环。80年代我国改革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收入的不断增长,但近年来,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三个不利于'现象,大批工厂设备闲置和职工纷纷下岗,97年城镇居民中有40%出现收入下降,社会财产和收入差距出现了显著扩大。随着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结构的'二元'分化,私营、外资企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私营、外资企业普遍采取各种途径逃避税收,大批地下经营的私营企业根本不交纳税收,政府进行税收监管的难度大、成本高,从而可能造成政府财政税收滑坡或增长缓慢,重蹈俄罗斯改革失败触发财政危机的覆辙。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严重困难形势,并不仅仅是所有制或微观经营的原因。9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较大的宏观经济波动,经历了泡沫经济、通货膨胀以及长期的紧缩环境。93年盲目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消耗了大量资源,仅仅房地产和钢材滞销就积压了数千亿元的资金,投机涨价还误导了大量的盲目重复建设,必然引起一系列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西方国家吸取三十年代大萧条的教训,治理泡沫经济的后遗症一般采取经济扩张政策,适当降低税负、放松银根和扩大财政开支。我国93年治理整顿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制止了盲目的开发区热,防止了泡沫经济继续膨胀的危害,但是,此后采取了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没有采取采取特殊措施扶植正常生产部门,以补充其泡沫经济期间的资源损失。
我国国有企业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重,不轻易广泛采取解雇、破产的办法,大大延缓和推迟了泡沫经济的连锁反应,也为其它类型的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长期实行了财政金融'双紧'政策,紧缩银行信贷和压缩基建投资规模,企业销售不旺、资金周转困难,提高税负削弱了企业的'造血'机制,当前国有企业已无力继续支撑下去了,被迫大规模破产倒闭和大批解雇职工。
各地普遍采取破产逃债和廉价拍卖国企的办法,必然引起一系列强烈的连锁负面效应,如银行和众多企业因无法收回债务受到重创,必然导致社会市场需求进一步急剧萎缩,企业亏损和银行坏账状况也会加速恶化,企业收入和社会财产分配向少数私人倾斜,职工工资和国家税收的份额将会大幅度下降,加重社会贫富悬殊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进一步加快经济恶性循环的过程。敞若上述趋势不能有效地加以制止,延缓的泡沫经济连锁反应可能重新出现爆发,社会失业甚至可能出现急剧蔓延的态势。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因多年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强烈冲击,正处于市场疲软和失业增加的特殊困难时期。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改革思路进行调整,暂缓推行易于引起宏观经济恶化的改革措施,如以资产利益为核心的某些改革措施,包括减员增效、破产清算、出售拍卖等等,否则可能导致市场需求萎缩和社会失业增加,加剧国有资产流失和'二元'结构分化,甚至形成经济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
我们还应重新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的利弊,市场经济有自发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同时
也有容易导致经济比例失调的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周期性衰退,造成大批企业破产和大规模社会失业,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数百年来,一般每隔十年就爆发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我国改革也难以避免市场调节的弊端。我们绝不可以低估市场经济盲目调节的弊端,其造成的损失完全可能超过计划经济的失误,西方数百年来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战争就是明证。这说明,我们需要重新认为市场经济弊端的严重性,恢复符合本国国情的一系列改革成功经验,消除西方规范经济理论和改革药方的影响,而不应将改革方向简单地归为“深化市场改革”。
本文选自:杨斌新著:《美国隐蔽经济金融战争》
关键字: 杨斌 改革开放 新中国 经验教训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http://
第四篇:2018温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知识竞赛满分答案
2018温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知识竞赛满分答案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一文,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
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作出了从()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A.1979
B.1978
C.1980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
A.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B.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C.中央顾问委员会
4.1978年12月,18户农民秘密签定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的地方是()。A.安徽凤阳小岗村
B.江苏江阴华西村
C.山西昔阳大寨
5.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经济特区,把它们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窗口。
A.深圳、厦门、珠海、福州
B.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C.深圳、珠海、汕头、烟台
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7.邓小平在()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8.1984年,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步骤,是进一步开放了温州等()个沿海港口城市。A.12
B.1C.16
9.党的()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三届三中全会
C.十四届三中全会
10.()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A.1991
B.1992
C.1995
11.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13.()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14.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向新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指()。A.反腐败
B.经济建设
C.党的建设
15.1998年10月,党的()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五届四中全会
C.十五届五中全会
16.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17.党的()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18.党的十七大的突出贡献,是对()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中国()改革发展问题。A.经济
B.行政
C.农村
20.()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A.党的十八大
B.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21.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A.先进性
B.纯洁性
C.先进性和纯洁性
2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的邪路。
A.资本主义
B.改旗易帜
C.改弦更张
23.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进行了深情阐释:“我以为,(),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
24.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改革开放道路
C.和平发展道路
25.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构想,具体是指()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A.“欧亚大陆经济带”
B.“丝绸之路经济带”
C.“东南亚沿线经济带”
26.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社会体制改革
27.()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A.“四个全面”
B.“五大发展理念”
C.“五位一体”
28.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系统论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A.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B.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C.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9.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分别为()。
A.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B.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 C.宗旨意识、使命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0.“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指的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学习教育。A.优秀党员
B.合格党员
C.称职党员
31.2016年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32.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A.继续前进
B.牢记使命
C.砥砺前行
33.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A.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B.社会和谐,国家富强
C.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4.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A.未来方向
B.未来方位
C.历史方位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美好生活
3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B.中国共产党领导
C.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37.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A.创新型国家
B.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
38.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为主线。A.转变发展方式
B.优化经济结构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9.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
A.乡村振兴战略
B.美丽乡村建设
C.农业振兴战略
40.()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A.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
C.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41.20世纪90年代,()因兼并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的“小鱼吃大鱼”之举,在全省、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A.杭州西湖藤器有限公司
B.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C.浙江传化化学集团
42.1986年,由()捐资建设的宁波大学建成招生。A.包玉刚
B.邵逸夫
C.李嘉诚 43.浙江省原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因打破铁饭碗、率先改革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风云人物。A.步鑫生
B.郑永华
C.鲁冠球
44.1991年12月15日,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30万千瓦核电站。
A.大亚湾核电站
B.秦山核电站
C.大鹏湾核电站
45.1993年2月13日,国务院经贸办下文批准成立(),该集团成为国务院经贸办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乡镇企业集团。
A.正泰集团
B.万向集团
C.横店集团
46.2000年出台的《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是()。A.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化建设纲要
B.全国第二个省级文化建设纲要 C.全国第三个省级文化建设纲要
47.2001年全省扶贫暨欠发达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工程,推动以浙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A.山海联动
B.山海协助
C.山海协作
48.()年7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全面系统地提出面向未来浙江要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即“八八战略”。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49.2003年开始,浙江省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推进()。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和谐社会建设
C.城乡一体化
50.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上刊发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概括和论述。A.《人民日报》
B.《浙江日报》
C.《光明日报》
51.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A.杭州
B.嘉兴
C.湖州
52.2007年6月,中共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实施()战略。
A.深化改革,统筹发展
B.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C.加强合作,扩大开放
53.2012年6月,中共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两富”浙江,其具体含义是()。A.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B.物质富有,精神丰富
C.物质富裕,精神丰富
54.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A.嵊泗列岛
B.舟山群岛
C.南麂岛
55.2013年12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发出“五水共治”总动员令。“五水共治”的主要内容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其中()先行。A.治污水
B.抓节水
C.保供水
56.浙江省政府决定,自2013年至2015年深入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三改一拆”是指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
A.拆除旧建筑
B.拆除旧民居
C.拆除违法建筑
57.2014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举行,提出“两美”浙江新战略,其具体含义是建设美丽浙江和()。
A.打造美好生活
B.营造美好环境
C.创造美好生活
58.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于浙江()。A.义乌
B.乌镇
C.绍兴
59.浙江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浙商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全球视域下的“三个浙江”版块,即本土浙江、省外浙江和()。
A.中国浙江
B.世界浙江
C.海外浙江
60.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举行。A.北京
B.宁波
C.杭州
61.2016年12月14日,《浙江省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正式公布,要求以()为抓手,全面推进“六大工程”,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A.湖长制
B.五水共治
C.河长制
62.2016年12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改革,这一改革举措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大力倡导的机关效能建设的深化推进。
A.“最多跑一次”
B.“放管服”
C.供给侧结构性
63.2017年6月,省委书记车俊在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A.科教兴省战略
B.人才强省战略
C.“八八战略”
64.2018年9月2日,第18届亚运会在印尼雅加达闭幕,()作为下届亚运会的举办城市参加接旗仪式。A.宁波
B.上海
C.杭州
65.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民()领取中国第一份私人工商营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A.王碎奶
B.章华妹
C.陈定模
66.()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A.1979
B.1980
C.1981
67.“八大王事件”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
A.永嘉桥头镇
B.乐清柳市镇
C.苍南龙港镇
68.1982年10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两户”代表大会,表彰“两户”先进代表。其中“两户”是指()。
A.重点户、专业户
B.个体户、私营户
C.集体户、代管户
69.1984年4月,()正式宣布成立,后建设成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A.苍南龙港镇
B.乐清柳市镇
C.永嘉桥头镇
70.1984年10月,温州市与()正式结为友好城市,系温州对外开放以来第一个友好城市。A.山西忻州地区
B.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C.日本石卷市
71.1984年12月25日,温州大学建立。该校于1984年7月10日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设中文秘书等6个专业。()应聘担任温州大学名誉校长。A.魏萼清
B.苏步青
C.谷超豪
72.1985年5月12日,()在头版头条刊登《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
A.《人民日报》
B.《解放日报》
C.《光明日报》
73.1986年11月1日,中国首家民间股份制金融机构——()开业。
A.温州市鹿城城市信用社
B.东风城市信用社
C.府前信用服务部
74.198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在温考察时,曾在()召开中央、省、地、县、区、乡、村书记和专业户座谈会,史称“七级书记会”。A.永嘉
B.乐清
C.瑞安
75.()年9月21日,《温州市利率改革试行方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实施,温州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
A.1985
B.1986
C.1987 76.()年7月,温州机场正式通航。A.1991
B.1990
C.1992
77.1991年7月,温州农民企业家()向湖南民航局承包经营长沙至温州的航线,中国第一条由私人出资开辟的国内空中航线正式开通。
A.王振滔
B.南存辉
C.王均瑶
78.()年3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A.1990
B.1991
C.1992
79.1993年,中共温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发展战略。A.“二次创业”
B.“科教兴市”
C.“质量立市”
80.1995年2月,温州市被国家交通部确定为全国()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A.14
B.20
C.45
81.1998年6月,由温籍著名学者南怀瑾筹资建设的、我国首条中外合资兴建并共同经营的地方铁路()全线开通。
A.金温铁路
B.杭温铁路
C.温福铁路
82.2001年1月,首届中国电器文化节在温州()举办。A.乐清
B.瓯海
C.永嘉
83.从2002年起,每年的()为温州“诚信日”。A.3月12日
B.8月8日
C.12月10日
8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调研时指出:“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A.2001
B.200
2C.2003
85.()年1月8日,温州市启动“全国看温州,温州学全国”活动。A.2001
B.2002
C.2003
86.2003年4月,中共温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一港三城”战略,战略重点为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
A.国际性轻工城
B.国际性电器城
C.全国轻工城
87.2007年2月,中共温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第三次跨越”战略,战略重点是建设“三个温州”,分别为()。A.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建设“平安温州” B.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建设“美丽温州” C.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
88.2010年,温州市启动开展“六城联创”活动,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创建。
A.全国双拥模范城
B.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C.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
89.()年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温州非公企业党建作出“发挥实质作用”的重要批示。
A.2011年
B.2012年
C.2013年
90.2015年1月,中共温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实施“五化战略”,其内容包括生态化战略、信息化战略、时尚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A.城市化战略
B.都市化战略
C.科技化战略
91.2012年2月,中共温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三生融合•()”战略。A.幸福温州
B.和谐温州
C.美丽温州
92.2012年(),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批准通过《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A.2月28日
B.3月28日
C.4月28日
93.《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温州将联动推进“三大转型”、努力建设“三个城市”。其中,“三大转型”是指()。
A.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
B.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
C.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文化转型
94.()年3月1日,中国首部民间金融地方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正式实施。A.2013
B.2014
C.2015
95.()年,温州成为浙江省内首批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城市。A.2015
B.2016
C.2017
96.温州市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是()。
A.《温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B.《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
C.《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97.2017年7月,中共温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围绕“打造‘铁三角’、再创新辉煌”的总体要求,系统构建五大发展生态,加快建设国际时尚智城。五大发展生态内容包括经济生态、城市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
A.文化生态
B.政治生态
C.改革生态
98.2017年,温州深化改革的两项成果——城市书房和()作为样板内容入选央视综合一套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A.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
B.农村文化礼堂
C.金融体制改革
99.2018年8月,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在中共温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激活()“三大动力源”。
A.改革、开放、发展
B.改革、开放、创新
C.改革、发展、创新
100.2018年,为全面落实总书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温州市组织开展“温州擂台•六比竞赛”活动。“六比”内容是()。A.比质量、比位次、比创新、比项目、比环境、比担当 B.比责任、比担当、比环境、比改革、比发展、比成效 C.比质量、比位次、比创新、比改革、比发展、比成效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集体领导带领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带来了中国的深刻变化,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繁荣与发展。改革使中国的僵化体制不断被打破,开放使封闭的大门被推开,世界的空气徐徐吹进中国,神秘的中国面纱被揭开,自此中国走上了一条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开放大道。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历程让我们感到激动自豪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冷静看待中国发展中的成绩,准确判断我们面临的国内国际挑战与压力,居安思危,坚定中国的正确道路与前进的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976年10月中国在政治上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长时间的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遭到破坏。从经济方面看,文革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对比的角度看,而这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这是许多国家抓住机会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甚至落后于亚洲新兴的“四小龙”。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二、1978年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与成就
中国开放的过程是从政策开放逐步走向制度开放深入稳定的过程,三十年过后中国和世界紧密结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走上了改革之路,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实行对外开放。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设想。1980年8月,全国人大五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做出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授权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权。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各方人士在各种场合,以自己的方式和眼光描述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不可思议”“中国奇迹”“历史性变化”等成为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裁减军队员额任务顺利完成,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军队、武警部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民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全面增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我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内生活准则和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朝气蓬勃,党的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0年来,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30年来,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30年来,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30年来,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30年来,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站在新的起点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更深化、把握上更深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
我们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一定要坚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我们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要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