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2018年08月16日 17:39:54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编者按: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 编者按: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这4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
面对这个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伟大实践,中国网财经联袂今日头条共同邀请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共同记录这个伟大时代。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看看他对改革开放发表了什么看法。作者:魏加宁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这40年里,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反思,那么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制度,是制度改革。
一、制度改革最为重要
国与国之间竞争,比拼的到底是什么?——既不是国土面积,也不是人口规模,更不是经济实力,而是制度,是制度效率。否则就不会有什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发生了。
二战,同盟国之所以能够战胜轴心国,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同盟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明显均优于轴心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轴心国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制度下,法西斯所代表的的独裁统治,分配效率低下,因此已有的资源总是不够用,于是就需要不断地通过向外侵略扩张来获取新的资源;然而,由于侵略扩张之后所带来的维持成本更高,因此就需要掠夺更多的新资源,又不得不继续新的侵略扩张,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成本大于收益,收不抵支。与此相反,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国家主要以市场调节分配(前苏联虽然是计划经济,但与轴心国的管制经济相比还是要好一些),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用效率和分配效率都要远高于轴心国国家,因此,应对战争的经济资源就能够像泉水一样不断涌现出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值得一提的是,轴心国国家的人口种族政策,尤其是德国,令许多优秀人才为纳粹制度所不容,纷纷逃往国外。而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政治制度包容性很强,便吸纳了许多从德国流出来的优秀人才,从而为日后同盟国战胜轴心国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走过了一段弯路,付出了巨大代价。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进程以后,我国逐步引入了市场经济要素,从以计划统领协调各项经济的政策演变到通过产业政策来协调统领各项经济的政策——这明显是一大进步,由于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制度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40年来的经验来看,制度改革是40年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的动力源泉之一。
二、决策制度是重中之重
再进一步讲,制度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比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等。那么,在各种制度之中,哪一种制度最为重要呢?我以为,决策机制是重中之重。
仍以二战为例,美国人之所以能够抢在德国人之前制造出原子弹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决策机制,使得科学家们的正确意见能够及时地传递到美国总统那里,尽管也费了一番周折,但总统还是及时采纳了科学家的建议,最终赶在轴心国前面制造出了原子弹,提前结束了战争。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决策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领导从80年代起就提出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于是,智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成立了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样两个规模不大,人数不多,没有任何审批权,没有任何部门利益的“政策研究机构”,一个重点研究改革,一个重点研究发展,当然有时也有交叉,也有竞争。
除了这样两个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政策研究机构以外,各个部门也都成立了自己的“政策研究室”,各个省市也都设立有各自的“研究室”或“研究中心”。政策出台前,大都需要经过这些研究机构的反复研究和评估论证。因此,决策的科学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决策制度里,纠错机制又是重中之重
决策制度如此重要,那么决策制度里面又是什么最为重要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纠错机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纠错机制。对于纠错机制而言,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信息渠道必须是通畅的,信息传导机制必须是健全的,决策者要能够及时掌握正确的信息,及时发现苗头性错误,才有可能及时改正错误。
这就要求尽可能缩短信息传递的链条,减少传递的环节,以防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漏损或失真。最可怕的是,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传递环节过多,层层报喜不报忧,层层信息打折扣,真实信息被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使得决策者成为“聋子”和“瞎子”,使决策变成盲目决策。按照控制论的原理,当大船本身已经偏离航线时,如果反馈信号仍然显示“航行正常”,就会造成驾驶员的误判,最终导致大船撞上冰山。所以,根据“危机管理理论”,一旦发生危机,就说明现有信息渠道出了问题,信息被阻塞。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可能少犯错误,不犯错误。
四、实现“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理性循环 中国改革开放还有一条基本经验(规律)就是:每当我们遇到经济困难,遇到经济危机时,都是先有一个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带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增长。
其实,思想解放就是为了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围绕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什么联产承包、经济特区、吸引外资——这些文革时期连想都不敢想、说都不敢说的事情,到了80年代就真的在做了,以至于80年代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甚至出现了两次经济过热。
第二次思想解放是在90年代初,当时围绕着“姓资姓社”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从而带动中国经济迅速升温,以至于1993年不得不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抑制经济过热。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在90年代末,在外部亚洲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增长速度掉到了8%以下,在这种背景下,围绕着“加入WTO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于是,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果断推动入市谈判进程,大力推动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从而带来了本世纪初头几年的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
如今,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总书记今年1月23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如果我们能够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真正开启新的一轮思想解放,就能够带来新的一轮改革开放,从而带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那么,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中高速、迈上中高端,早日实现国民经济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
第二篇:深入把握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深入把握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深入把握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既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分量,又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改革开放30年,变化巨大,成就辉煌。“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对这30年不同寻常历史的多维把握,具有与时俱进的全面性。贯穿“十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学,没有现成模式可搬。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遇到很多无法预料的困难,用什么原则来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立足现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结合”,才使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但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十个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要融会贯通“十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第三篇: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共)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岁月流金、时光飞逝,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春夏秋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可歌可泣、顽强奋进的壮丽凯歌。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的30年,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30年,是中华儿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昂首迈进的30年。抚今追昔,历经烟云变幻、风雨洗礼,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踏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彰显锋芒、社会制度日臻完善、综合国力迅猛攀升的道路。面对巨浪拍岸的复杂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形成了一整套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万吨巨轮处乱不惊,破浪前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建设更加快步,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一、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令人震惊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自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在这1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人民先后作出了两次重大的历史选择:第一次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鲜明提出和不断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当代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2007年,我国的GDP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到20世纪末,我们就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政治建设强基筑魂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这条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而且正在逐步实现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和前进指针。
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三)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四)、人民生活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生的改善,人们能从生活的变化中真切地感受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近年来,全国财政仅用于卫生的投入增幅就很大。同时,国家努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弥合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得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为稳定房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其核心是优化住房结构,大力发展中小户型的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国家将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将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决策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为民营经济支持就业扫清了所有制方面的障碍。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各级政府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大胆探索。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农村社保体系已经“破茧”,无数农民破天荒头一回拿到了养老金,报销了医药费。
这些令人喜笑颜开的变化,不禁使我们想起近年来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社会和谐稳步推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公司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就使和谐社会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改革开放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弘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科学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式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之上开创出来的,其科学性,真理性已经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所证明,因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中充实完善的。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这个体系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反复出现,内容不断开展、思想不断深化、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扎根实践的沃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起来的,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发展变化,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进行抽象概况,从中寻找发现规律,升华为科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出科学回答,对改革开放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对人民群众中的思想困惑给予合理解释,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合理引导时代潮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到四位一体格局,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从全方位对外开放到融入经济全球化等新思路、新举措,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践在发展,创新在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四篇:那些创业的老大们最宝贵的经验
那些创业的老大们最宝贵的经验[转帖]
半个世纪 发表于 2006-3-21 14:56:00
作者:徐志斌
创业是现在的时兴话题。有时聊着聊着,突然一个哥们满脸兴奋地冲进来,那一定是投身创业大潮了。
这段时间里,我最重要的一个工作也是和各个创业的老大们聊天,他们中有些已功成名就,有些仍狂奔在创业路上。
听这些老大们一个个聊起创业中故事和建议,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些天,翻起这段时间的采访记录,重新回头看看他们走过的路,有些话还是非常实用的。今天简单整理一下,给兴奋中的哥们们一些参考。
TOM网CEO王雷雷
(在ENET做记者时,就多次采访王雷雷。这老大不错,经常口无遮拦一些公司机密,他们的PR们就急的四处灭火。心直口快因此很招记者喜欢。后来到了新浪后,顾虑到一些可能的竞争关系,反而采访少了。但一见他,仍是很开心不加思索地想说就说。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提出采访一下的想法,他很高兴的说,来吧,不要管什么你是新浪的我是TOM的,咱们都是干活的。想聊什么都成。
摘他那天的一段话:)
我觉得,如果为赚钱做一个公司,为尽快地套现做一个公司,是完全不能成功的,可以说成功的机率是零。做互联网公司首先是要有热情、有激情、有兴趣,做事才能成功。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把你所感兴趣的业务快速做大,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铜臭气地想怎样快速赚钱,怎样卖掉公司自己赢利。现在作互联网的年轻人很多目的不纯,是想卖掉公司去赚钱,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我听一个朋友说,互联网初创期就决定你的命运,你作一个新的互联网公司,两星期之内团队的组建决定了你这个互联网公司的性格、文化和未来发展的能力。所以每一个新兴互联网公司的血统,在两星期之内就能决定,你的团队的搭建决定了你的血统和未来的机率。
我觉得赚钱的生意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就像中国有句话,“出门靠朋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无线互联网,都有一个生态价值链,都有不同的合作伙伴,不同的双赢模式,促成产业链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在互联网领域中,合作伙伴非常重要。特别是,你是互联网,但是你要依托于传统的媒体,传统的模式发展。就像周杰伦一样,如果周杰伦不红,他的音乐的短信能赚钱吗?
空中网董事长兼CEO周云帆
(周云帆,也不用介绍太多。这个大男孩,和王雷雷、汪延他们私交都不错,多少发小的意思。我请教了他如何寻找创业合作伙伴的问题。)
我和杨宁应该说是有些缘分,在斯坦福报道的第一天,97年9月,我们俩就碰见了。因为那边一个系的中国学生也不多,我一看他能说点中文,又长得又像中国人,就聊起来,然后就认识了。他在美国呆了十多年,也有车,可以开过来,我刚去什么也不认识,跟他一起出去买菜,所以是先认识了,有了友谊,然后做一些事情。比如我们给希望工程做“中国希望工程98北美爱心行动”,当时我是执行委员会主席,有40多个大学的学生会参与,包括哈佛、耶鲁等大学都参加了,杨宁也在其中做了一些网站的事,因为他是学技术的。我们有同学的友谊、战斗的友谊。回来一起创业,是因为他想创业,我想回国,陈一舟想做互联网,所以就一起创业了,我们有这样一个基础。在Chinaren的时候我们渡过了一些美好的时光。在要被并购的时候以及在搜狐的时候,我们又渡过了一段最艰苦的日子,那时候是互联网最不看好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互联网是烧钱的事儿,大家一起渡过了比较悲惨的时候,然后又到空中网一起创业,这种经历也是缘分,很多感情和信任是在这种基础上的。
很多创业的合伙人,我也讲了,为什么很多失败?在美国也是一样,合伙人最后都崩溃了,这就像一个大厦的地基,如果打得不好,是要有分歧的,公司也没法运作。一些人跟着这个人,那些人跟着那个人,最后分崩离析,其实这样就不要一起干,最好是一个人干。如果合伙了,必须是要有信任,而且谁是CEO是最重要的,他必须要有心胸去容下别人。比如杨宁在澳大利亚的CEO论坛说几句话,我就会很高兴,因为他不是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我们大家。有没有合伙人最关键的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判断的,如果你没有合伙人,看着别人有,自己也就去找而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这是很糟糕的。
我认为创业成功就是两点,一点是商务模式,一点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我说的商业模式和你脑子里立刻理解的商业模式不一样,也就是要适合你的商业模式,即我能做这个事儿,或者汪延能做那个事儿,但是我们有很多资源,而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你没有这些资源,就不能做我们能做的事儿,当你做的事情没有优势的时候,你就必然会失败。我虽然比你晚3个月,但是我有资源,我可以一下子就起来。所以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想,第一,你是不是有钱,没有钱肯定做不了;第二,你是不是最适合的,如果你发现你根本就不适合这件事,那就不要做了,因为肯定会必败无疑。所以从商业模式来讲,对于创业的人,无论是下一代互联网还是手机,一定要想清楚是不是适合你做,然后你再去做,这样你成功的机率会大一点。新的应用很多,新的东西也很多,但是不一定是你的。比如新浪利用它的门户、资金等优势杀进来,你可能先做了两年,都是很快湮没了。对于创业企业,找下一个应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你是否有优势去做,当你认准了的时候,就要坚韧不拔地去做。
千橡集团董事长陈一舟
(陈一舟不用说了,几起收购,陈一舟最近很是HAPPY。还想着让猫扑上市。那天,我和他聊的有创业,也有猫扑上市这些话题。)
其实你刚刚提到的猫扑上市也好、Chinaren被并购也好,都是他们特别是从投资人、从公司创办人的角度讲,他们有一个的概念,他手里持有的原来不能流通的股票,突然间可以流通化,得到价值的承认,从你很难估计到它的价值,变成可以实实在在套现的概念。对所有人来讲,这点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投入人来讲,他放了一块钱进去到这个公司,真正最后把一块钱变成十块钱拿出来,必须要有并购这样一个事件。
但是对真正怀有一个创业的抱负,真正想做一些事情的人来说,像我陈一舟,并购也好、上市也好,只不过是公司非常漫长的道路中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而且是刚刚开始。大家可能关注上市,我们关注这个公司更长久。
这一波创业潮理性比较强,做公司理性比较强,投资人理性也比较强。我觉得创新的度比以前大,以前的创业基本是照搬国外商业模式来搞,而现在的创业很多是要走中国独特的国情,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中国能适用,所以说,创新的难度加大。
给这些新的创新的小企业,它们面临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市场迅速扩大,这是他们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已经成功的公司是很强劲的竞争对手,就说新浪,实际上在WEB2.0中有很多机会,你们的视频也做得非常好,你们也可以抓住这些机会,不是只有新公司才能抓住这些机会,新公司如果不断创新的话,汪总也说,新浪也会不断创新,都有机会。对小公司来说,一方面它的机会好,一方面面对这些“庞然大物”们,也不是好惹的。
中华网前CEO陈启宇
(我和他聊天的时候,是关于他离职传言最盛的时候。不过,当他离职的那天,我终于没有打他的手机。这么看来,我发现真不是一个好记者。)
我觉得没有少走弯路这件事,有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也创过业,有一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如果不走,就不知道原来是这样,是学习中的一部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白,创业的目的是什么?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最终是为赢利。在热潮当中人们经常会说一些没有赢利基础的概念,大家要小心了,最终要想到这是一门生意,你的投入最终是要产出的。属于有这个把握就做,不然的话,肯定是在做一个空的梦想,最终还是会找不到这个梦的。
马晓霖和许飞
(分别是CHINABBS的总裁,和搜职网的运营总监。是一个朋友介绍的。后来CHINABBS和马晓霖我写进了新浪的白银时代。他们都是第一次创业。他们只谈担心:)
马晓霖:我说点感性认识,因为我毕竟进入公司时间不长,坦率地说,对互联网不是特别熟悉。我想,可能公司发展到一定时候,需要突破技术上的一些瓶颈、人才上的瓶颈,因为现在明显感觉到事业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核心骨干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还有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持久发展的模式,而且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这是我比较担心的。
许飞:在发展的过程中,我担心的问题其实主要还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倒不是担心它会比我们快,而是担心它们比我们慢。在市场上,包括我和我的竞争对手,其实也是我的一个朋友,我们会经常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希望在市场上和他们一起成长,因为这样大家可以互相激励,互相鼓舞。因为帮助自己成长的就是自己的对手。
陈辉民
(陈辉民,前西祠胡同创始人之一。如今一批西祠胡同创始人与马晓霖在CHINABBS那里,陈辉民则关注广泛,旗下公司众多,甚至房地产、化学公司都有。重返IT后做了几家公司,一家他还保密不愿意不愿意我多说。另一家,就是专门做租房信息的分类搜索引擎爬狗网。听他聊了聊前后创业的不同:)我作西祠胡同的时候,从网站本身没有赚到一分钱,我们当时是用软件来养西祠胡同,当时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当时互联网的气氛都是这样。但我觉得,如果一个网站不能赢利,那就没有注册的必要,如果一个网民都不付费,那他也可以找到一个替代品。如果一个网站不赢利,那就没有任何价值。我讲的是商业网站,如果说博客或个人网站,那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现在创业更当时,因为互联网的投资商更趋于理性、更趋于成熟,他不要求你必须达到什么时候赢利、什么时候上市,如果不能马上上市,那么能不能养活自己?现在的气氛比2000年好得多,那时候的人一门心思在上市,现在的人的想法更趋于成熟。因此说,目前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戴福瑞与庄辰超
(他们都是前鲨威体坛的创始人之一,现在联手创办“去哪儿”旅游搜索引擎。和他们聊了两次,时间很长,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进白银时代系列。这篇文章我非常满意,找了很漂亮的角度。他们的创业角度也是切身体会:)
创办一家公司,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个来钱的行业,二是必须要做到老大,三是目前已有的公司或新的竞争对手不易进入。第一家公司鲨威体坛(shawei.com)曾经大名鼎鼎,但就是因为竞争对手新浪体育太强大,最后在对抗中落败,不得不出售给了TOM网。
和讯网前CEO谢文
(谢文,互联网老兵,是我最喜欢采访的对象之一,也很尊敬他。创业经验与他的从业经验一样丰富,敢于说直话。不过,圈子对类似性格的人,好象都是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各占一般,泾渭分明的很。听他聊聊与投资人的关系:)
一个是大家得有一个约定,或者叫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我记得上次阿里巴巴那个事的时候我在你这谈的,你看现在不说哪个多成功,因为股价随时在变。但是那得出手的,拿得上台面,有核心竞争力,比较稳定的前景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接受市场经济最前端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无论 投资方、大股东、小股东、经营层乃至员工,心里满意也罢,不满意也罢,大家都接受、遵循,游戏规则后面诚信原则,包括由于你违反诚信所潜在的法律风险这一套我觉得是现在成功互联网一个基本基石。有没有动手早,有,我记得当年我们刚回国的时候还没有新浪,那时候有叫中网,有人民日报网,我当时做的中公网也是算很早的,为什么没有成功?最根本上还是这点上。现在很多成功人物的传奇一般都要讲个人如何决断、多棒。其实这个是第二位的,你再棒的判断,放在一个错误的或者叫不成熟的游戏规则下,你是输的。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其它一些常规的管理因素、沟通因素,奖励制度,培训,让员工感到有前途,有事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是应该的。
大家角色不同,一定有所谓共同利益一面,也有各自利益一面,一样,这也属于游戏规则,应该在游戏开始之前,有明确的,不可更改的,有保障的规矩。这也是我们说互联网公司成功的重大的因素之一。发给你期权的时候说好了,几年分几年兑现,那个时候是按照股市上的价格,谁也操纵不了。当你签了约的时候已经定了,你的预期、回报你应该做什么,基本上被框住了,你可以离开,可以放弃,但你这个时候说我不好好干,我还想多要不可以,游戏规则已经定死了。所以这些东西形式很容易学,把它变成一个公司运营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规则,应该说是个非常辛苦的长期的过程。上市公司其实现在也未必有人不想买这个,买那个,但是因为它受纳斯达克那个规则影响,规定死了。那时候是法律在做,所以不会在这上面大家动什么太多脑筋,所以这个公司你会发现,比较战斗力,角色认同比较清楚,没有那么多活思想,活思想大了,离开就是了,不但是你不可以去改规则,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新创业公司,在这方面大家还在感受不深,摸索、学习甚至犹豫的阶段,这个是很伤人的,很容易把一个本来不错的局给搞坏的。
补充:
2006年2月6日17:37分文章发出后,我的一位朋友,盛大数位红老大,也是位成功的创业者,吴刚,玩笑地总结了他的宝贵经验,看完后,轻松无比,呵呵,就像数位红,本来就是娱乐本质,轻松是关键。
他这么说:你要有七分痴力,三分运气,加上守株待兔的耐性,呵~~~~还有天上掉馅饼能砸到的大脑袋,就成了。
呵呵~~~~~~可惜啊,怎么比,我的脑袋都不如上面这几位老大的大。怎么能大点呢?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 农村 改革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 总结 中国农村改革 发展 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伟大成就;宝贵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新的 历史 起点上,认真地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巩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
(一)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并于当年获得了粮食丰收,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序幕。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也逐年增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 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在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 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4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年均增长7.1%[2]。
(二)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 现代 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25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进出口总额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 738亿美元[3]。
(三)逐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农民权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化、教育 事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农民权益。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 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4]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 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弊端日益突出,并且迫切需要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科学发展,强调社会和谐。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拥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强有力地物质基础。现在,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5]。
(五)建立了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978年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进入改革,并且最终在农村突破。三十年来,党中央发布的十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党中央根据国情、时情作出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革的制度,逐步建立了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正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 规律,切实把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针,自觉地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农村改革发展与是非成败的标准;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有力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我们进行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始终把农民群众放在农村改革的主人和主体地位上,切实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必须认真落实同农村改革发展相配套的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基本政策,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让农民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享有政治上当家做主的权利。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在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只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就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获得改革的最终成功。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
中国三十年农村改革的高速发展,得益于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来进行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农村 金融 和财税等体制、国家宏观调控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调整,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迅速发展,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乡镇 企业 发展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发展也正在步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总的来说,经过三十年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中国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得以完善,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效率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