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3:4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第一篇:工程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工程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尤其是几个重要城市都已开始了地下铁路的建设工程。在这些地下工程中,由于受到施工场地、道路交通等城市环境因素的限制,使得传统的施工方法难以普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正常机能影响很小的隧道施工方法-盾构施工法普遍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盾构施工技术在近十年还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大城市地下铁路的建设工程、城市上下水隧道工程,此外,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如南水北调及西气东输工程都涉及到穿越江河的问题,其中一些区段将可能需要采用盾构法进行隧道施工。因此,盾构隧道施工法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盾构隧道施工法是指使用盾构机,一边控制开挖面及围岩不发生坍塌失稳,一边进行隧道掘进、出渣,并在机内拼装管片形成衬砌、实施壁后注浆,从而不扰动围岩而修筑隧道的方法。盾构机的所谓盾是指保持开挖面稳定性的刀盘和压力舱、支护围岩的盾构钢壳。所谓构是指构成隧道衬砌的管片和壁后注浆体。由于盾构一般使用于以土为围岩的隧道工程施工中,与岩石围岩不同,土体不具有自立稳定性,所以保持开挖面稳定的系统(盾)就非常重要。

盾构施工的主要原理就是尽可能在不扰动围岩的前提下完成施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面建筑物及地基内埋设物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刀盘和盾构钢壳可以被动地产生支护作用以外,使用压力舱内泥土或泥水压力平衡开挖面上的作用土压力和水压力;使用壁后注浆及时充填由开挖产生的盾尾空隙,主动地控制围岩应力释放和变形是盾构技术的关键。

对城市的正常功能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除盾构竖井处需要一定的施工场地以外,隧道沿线不需要施工场地,无需进行拆迁而对城市的商业、交通、住居影响很小。可以在深部穿越地上建筑物、河流;在地下穿过各种埋设物和已有隧道而不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盾构机是根据施工隧道的特点和地基情况进行设计、制造或改造的。盾构机必须根据施工隧道的断面大小、埋深条件、地基围岩的基本条件进行设计、制造或改造,所以是适合于某一区间的专用设备。对施工精度的要求高。区别于一般的土木工程,盾构施工对精度的要求非常之高。管片的制作精度几乎近似于机械制造的程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高度商业化、效率化和功能密集化的现代城市对于工程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用地、城市交通立体化的要求,向地下发展的地下工程会越来越多。作为一种适用于现代城市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盾构隧道施工法必将受到人们的重视。区别于一些传统的施工方法,盾构隧道施工法是一种集机械制造、土木工程、信息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技术。虽然我国已有很多成功的施工经验,但距离盾构技术的产业化、系统化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懈的开发、研究和积累,以图形成我国独立的机械制造、隧 道设计、施工管理技术。

第二篇: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专业前沿讲座

心得体会

信管1401 陈春月

学号 2202140101

2016年11月10日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浅谈VR技术和启示

一.简介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人工环境。利用电脑或其他智能计算设备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历其境一般。VR显示原理分析:用户带上特殊眼镜,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奇数帧图像,另一只眼只能看到偶数帧图像。奇偶帧之间的不同产生视差(立体感)。

二.案例:淘宝BUY+ Buy+利用TMC三维动作捕捉技术捕捉消费者的动作并触发虚拟环境的反馈,最终实现虚拟现实中的互动。简单来说,你可以直接与虚拟世界中的人和物进行交互。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虚拟化,成为一个可以互动的商品。

三.VR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沉浸式:Buy+利用TMC三维动作捕捉技术捕捉消费者的动作并触发虚拟环境的反馈,最终实现虚拟现实中的互动。简单来说,你可以直接与虚拟世界中的人和物进行交互。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虚拟化,成为一个可以互动的商品。

交互性:交互性就是通过硬件和软件设备进行人机交互,包括用户对虚拟环境中对象的可操作程度和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虚拟现实应用中,用户将从过去只能通 过键盘、鼠标与计算环境中的单维数字信息交互,升级为用多种传感器(眼球识别、语音、手势乃至脑电波)与多维信息的环境交互,逐渐与真实世界中的交互趋同。

四.发展趋势

北京时间1月24日早间消息,苹果对《金融时报》确认,已招聘虚拟现实和 现实增强领域的顶级研究者道格·鲍曼(Doug Bowman)。这表明,苹果正在关注虚拟现实市场。

在 VR 领域试水之后,三星与 Oculus 合作生产了 Gear VR。这一举动意味着 VR 技术将会是这家公司未来的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去年微软的 Build大会上,微软推出了其全息眼镜HoloLens,这是一款独立的增强现实头显计划本月发货给开发者们。一些开发商在developer kit的3000美元售价上犹豫不决。尤其是考虑到该头显相对较低的视野这一方面更加剧了他们的犹豫。尽管如此,微软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视觉研究团队了。并且此项研究有可能以后会促进带有相当强的能力的设备的进步。

自2014年 Facebook收购 Oculus 后,似乎每月都有一个新的大公司加入虚拟现实行业,所以对昨天亚马逊加入VR这一重磅信息并不觉得新奇。这也似乎预示着各大科技巨头公司都已为下一代计算做好了准备。VR技术的未来将更加明朗。

五.VR技术应用 1.学校教育:

试想学校教育遇上VR虚拟现实技术,是否会产生奇妙的反应呢?学生们戴上VR眼镜,仿若进入某个课程的虚拟场景的三维环境里,进行人、物、景的多重交互,即可重现历史场景或现实中肉眼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多维展示。美国一个公司开发了教育类的VR虚拟产品,3D眼镜,一支电子笔与一台特制电脑就可以实现相当逼真的场景虚拟。如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就可通过这些虚拟设备来访问历史古迹,电脑里虚拟的场景带学生亲临现场感知每个方位的场景,甚至与历史名人面对面站立领略其风采。

2.医疗培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VR技术和仿真技术主要是运用在医疗培训及教育中。现在外科手术模拟器对于外科医生的培训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工具,而医院也通常要为此花费无数,毕竟没有真人会愿意成为实习外科大夫练习手术技能的“小白鼠”。如今,随着可视化仿真技术和压力反馈技术的深入结合,很多厂家推出了让临床医生在练习外科手术时可以享有视觉及触觉上的双重体验的产品,Medical Realities家的The Virtual Surgeon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款产品通过结合360度视频、3D技术以及交互式内容,让你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外科手术的全过程。六.启示

放假有幸用VR眼镜看了一部电影,对于用VR眼镜看电影的感觉是仿佛在家看3D电影,VR技术让二维平面的电影变成三维立体式成像,视觉听觉感受更加深刻,而VR技术在教育与医学上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作用,听老师说有学长致力于VR技术的工作,佩服学长明锐的判断,在VR技术还未被大众熟知的时候就能明锐判断出其未来发展趋势。不过如今的VR技术还未发展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新时代的而大学生,应该对未来技术发展有所了解,更应该学习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第三篇:信息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推荐)

信息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院开设的前沿讲座的课程,很有幸听到了几位老师对于自己在信息管理前沿方面研究的讲座,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受益匪浅。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或逻辑上的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每位老师利用每节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真正了解到与大家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的直接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虽然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在人类开始时就已存在,但直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和现代社会对信息需求的增长,它们才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无论是在开发方法上,还是在实现技术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进而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其核心实现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人员在新的环境下认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此课程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刘烨老师,“刘老师为人随和,上课认真,讲课内容丰富,能够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在课堂上讲一些信息管理的实际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听她的几节课,我确实感到了这一点,在她的课件中讲授了信息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所学课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些专业知识。让我了解到此专业是一门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学科,我们有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老师还让我们深入的了解了此专业的广泛应用和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王建正老师,使我知道了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四大部分组成。软件层次上看,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软件系统或软件模块的系统结构,构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从硬件层次上看,管理信息系统硬件的物理位置安 排、硬件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慢慢的向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基于Internet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网络化趋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现代企业高层的管理决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决策时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决策的速度要求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传统DSS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体能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

吴中元老师,此次主要给我们介绍的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探索。在课程中他联系实际案例给我们讲解了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以及主要讲解了大数据的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使我们了解了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我明白了大数据正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及管理理念,并引发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还穿插了很多例子,用愉快的方式是我们学到了很多。而且他利用案例使我们理解起来更容易。他还鼓励我们工科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他使我明白人是应当全面发展的。很喜欢他的课,不仅因为他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有这么多成就,还因为他的那些人生的态度。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已经结束了,通过几次的讲座学习,我在其中收获了很多,不但了解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众多应用,还了解到许多信息管理的前沿领域,这为我们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最起码对未来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再有那么多迷茫。多个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很多前沿领域的技术应用,虽然这些知识看起来没什么特殊的,但在老师的讲解中它便深深吸引了我。

第四篇:《化学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绿色化学”——化学的未来

——《化学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为期八周的《化学专业前沿讲座》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各位任课老师都自己研究方向的最前沿成就,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呀!这门课程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尽管各位老师的研究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是其研究发展方向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目标进行——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在其基础上创新的技术称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或洁净技术,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处于当前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在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根据绿色化学的概念,它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做到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吸纳都产品中去,真正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的口号最早产生于化学工业非常发达的美国。1990年,美国通过了一个“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1991年后在,“绿色化学”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并成为美国环保署(EPA)的中心口号。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绿色化学的研究者们总结出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估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国际上对此很重视。1996年,美国设立了“绿色化学挑战奖”,以表彰那些在绿色化学领域中做出杰出成就的企业和科学家。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

现代社会都在追求绿色生活,绿色化学对于绿色生活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建设国家的下一代,以及学习化学专业,真的非常有必要认真钻研和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发展技术,为创建绿色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所以,现在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在更广阔的领域有更高的建树。

第五篇: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前沿课题讲座心得体会 报告人:

学号:

导师:

(日期:2015 年 1月20日)

在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学习期间,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前沿课题讲座和各大企业举办的新技术讲座,下边分几个方面谈一谈对敏捷开发、自动化测试、大数据讲座的体会:

一、敏捷开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开始谈论敏捷开发、研究敏捷开发,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敏捷开发呢? 简单的说,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敏捷开发是由一些业界专家针对一些企业现状提出了一些让软件开发团队具有快速工作、响应变化能力的价值观和原则,并于2001初成立了敏捷联盟。他们正在通过亲身实践以及帮助他人实践,揭示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概念从2004年初开始广为流行。Bailar非常支持这一理论,他采取了“敏捷方式”组建团队:Capital One的“敏捷团队”包括3名业务人员、两名操作人员和5~7名IT人员,其中包括1个业务信息指导(实际上是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翻译者”);另外,还有一个由项目经理和至少80名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这些开发人员都曾被Bailar送去参加过“敏捷开发”的培训,具备相关的技能。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敏捷指导(Bailar聘用了20个敏捷指导),他的工作是关注流程并提供建议和支持。最初提出的需求被归纳成一个目标、一堆记录详细需要的卡片及一些供参考的原型和模板。在整个项目阶段,团队人员密切合作,开发有规律地停顿--在9周开发过程中停顿3~4次,以评估过程及决定需求变更是否必要。在Capital One,大的IT项目会被拆分成多个子项目,安排给各“敏捷团队”,这种方式在“敏捷开发”中叫“蜂巢式(swarming)”,所有过程由一名项目经理控制。

为了检验这个系统的效果,Bailar将项目拆分,从旧的“瀑布式”开发转变为“并列式”开发,形成了“敏捷开发”所倡导的精干而灵活的开发团队,并将开发阶段分成30天一个周期,进行“冲刺”--每个冲刺始于一个启动会议,到下个冲刺前结束。

在Bailar将其与传统的开发方式做了对比后,他感到非常兴奋--“敏捷开发”使开发时间减少了30%~40%,有时甚至接近50%,提高了交付产品的质量。“不过,有些需求不能用敏捷开发来处理。” Bailar承认,“敏捷开发”也有局限性,比如对那些不明确、优先权不清楚的需求或处于“较快、较便宜、较优”的三角架构中却不能排列出三者优先级的需求。此外,他觉得大型项目或有特殊规则的需求的项目,更适宜采用传统的开发方式。尽管描述需求一直是件困难的事,但经过阵痛之后,需求处理流程会让CIO受益匪浅。

二、敏捷开发模式内容

Test-Driven Development,测试驱动开发,它是敏捷开发的最重要的部分。在ThoughtWorks,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是从测试开始,首先对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分解为一个一个的Story,记录在Story Card上。然后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前面,一个人依照Story,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编写测试代码,另一个人看着他并且进行思考,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会提出来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这样写出来的测试代码就真实反映了业务功能需求。接着由另一个人控制键盘,编写该测试代码的实现。如果没有测试代码,就不能编写功能的实现代码。先写测试代码,能够让开发人员明确目标,就是让测试通过。

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续集成。在以往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集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一次集成,这样的话,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build未通过或者单元测试失败。敏捷开发中提倡持续集成,一天之内集成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如此频繁的集成能尽量减少冲突,由于集成很频繁,每一次集成的改变也很少,即使集成失败也容易定位错误。一次集成要做哪些事情呢?它至少包括:获得所有源代码;编译源代码;运行所有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等;确认编译和测试是否通过,最后发送报告。当然也会做一些其它的任务,比如说代码分析、测试覆盖率分析等等。在我们公司里,开发人员的桌上有一个火山灯用来标志集成的状态,如果是黄灯,表示正在集成;如果是绿灯,表示上一次集成通过,开发人员在这时候获得的代码是可用而可靠的;如果显示为红灯,就要小心了,上一次集成未通过,需要尽快定位失败原因从而让灯变绿。

有很多很多的书用来介绍重构,最著名的是Martin的《重构》,Joshua的《从重构到模式》等。重构是在不改变系统外部行为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整理优化,使得代码尽量简单、优美、可扩展。在以往开发中,通常是在有需求过来,现在的系统架构不容易实现,从而对原有系统进行重构;或者在开发过程中有剩余时间了,对现在代码进行重构整理。但是在敏捷开发中,重构贯穿于整个开发流程,每一次开发者check in代码之前,都要对所写代码进行重构,让代码达到clean code that works。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构时,每一次改变要尽可能小,用单元测试来保证重构是否引起冲突,并且不只是对实现代码进行重构,如果测试代码中有重复,也要对它进行重构。

Pair-Programming,结对编程。在敏捷开发中,做任何事情都是Pair的,包括分析、写测试、写实现代码或者重构。Pair做事有很多好处,两个人在一起探讨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也不容易走上偏路。

Stand up,站立会议。每天早上,项目组的所有成员都会站立进行一次会议,由于是站立的,所以时间不会很长,一般来说是15-20分钟。会议的内容并不是需求分析、任务分配等,而是每个人都回答三个问题:1.你昨天做了什么?2.你今天要做什么? 3.你遇到了哪些困难?站立会议让团队进行交流,彼此相互熟悉工作内容,如果有人曾经遇到过和你类似的问题,那么在站立会议后,他就会和你进行讨论。

Frequent Releases,小版本发布。在敏捷开发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拿到需求以后就闭门造车,直到最后才将产品交付给客户,而是尽量多的产品发布,一般以周、月为单位。这样,客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到发布的产品进行试用,而我们可以从客户那得到更多的反馈来改进产品。正因为发布频繁,每一个版本新增的功能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计,这样文档和设计就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又因为简单设计,没有复杂的架构,所以客户有新的需求或者需求进行变动,也能很快的适应。

Minimal Documentation,较少的文档。其实敏捷开发中并不是没有文档,而是有大量的文档,即测试。这些测试代码真实的反应了客户的需求以及系统API的用法,如果有新人加入团队,最快的熟悉项目的方法就是给他看测试代码,而比一边看着文档一边进行debug要高效。如果用书面文档或者注释,某天代码变化了,需要对这些文档进行更新。一旦忘记更新文档,就会出现代码和文档不匹配的情况,这更加会让人迷惑。而在敏捷中并不会出现,因为只有测试变化了,代码才会变化,测试是真实反应代码的。这时有人会问:代码不写注释行吗?一般来说好的代码不是需要大量的注释吗?其实简单可读的代码才是好的代码,既然简单可读了,别人一看就能够看懂,这时候根本不需要对代码进行任何注释。若你觉得这段代码不加注释的话别人可能看不懂,就表示设计还不够简单,需要对它进行重构。

Collaborative Focus,以合作为中心,表现为代码共享。在敏捷开发中,代码是归团队所有而不是哪些模块的代码属于哪些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系统任何一部分的代码然后修改它,每个人都能够对这部分代码重构而不需要征求代码作者的同意。这样每个人都能熟悉系统的代码,即使团队的人员变动,也没有风险。

Customer Engagement,现场客户。敏捷开发中,客户是与开发团队一起工作的,团队到客户现场进行开发或者邀请客户到团队公司里来开发。如果开发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者产品经过一个迭代后,能够以最快速度得到客户的反馈。

敏捷开发过程与传统的开发过程有很大不同,在这过程中,团队是有激情有活力的,能够适应更大的变化,做出更高质量的软件。

三、自动化测试

Automated Testing,自动化测试。为了减小人力或者重复劳动,所有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或集成测试等都是自动化的,这对QA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熟悉开发语言、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或者用工具录制。

在自动化测试过程中,UI的自动化测试实施难度比后台程序的自动化要大,那么UI自动化测试是怎么做的呢?首先需要用一个持续集成的工具hudson作为一个颗粒度比较粗的测试用例管理工具,hudson作为自动化测试的主心骨,QA们可以在hudson上触发自动化测试的运行,运行完了以后可以看到测试结果,并且,利用了hudson的分布式结构,由多个测试机来执行测试,达到了很好的资源调配。对浏览器的控制方面,用了Selenium,会上没有问UI是否利用了Selenium的多浏览器支持,从演示上来看应该只做的Firefox的。他们的分工很明确,分了专门做功能测试的QA和专门做自动化测试工具开发的SDET,SDET主要是负责写RUBY代码,封装并且暴露了一些通用的方法给QA使用,并且同时使用了Cucumber作为一个DSL,QA是用Cucumber来做自动化测试的一些描述,Cucumber的作用就是对功能测试的QA屏蔽了底层RUBY脚本,对上就是“翻译”功能测试QA的意图,“翻译”成RUBY。优点在于:分开了自动化测试工具开发和自动化测试实施;使用了大量开源工具,提高效率;在测试过程中我将这个方式加以运用,提高了测试技术。

自动化测试是软件测试发展的一个方向。很多人都认为做测试,懂得自动化测试是很重要的。我之前用QTP的时候,给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录制脚本和调试脚本的时间太长了。通过一些讲座和交流,我对自动化测试和脚本的录制修改技巧慢慢熟知,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测试设计的效率。测试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自动化测试是测试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自动化测试的运用之中我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

四、大数据 现在,当数据的积累量足够大的时候,量变引起了质变,“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有针对性的分析,赋予了互联网“智商”,这使得互联网的作用,从简单的数据交流和信息传递,上升到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一句话“他开始思考了”。简言之,大数据就是将碎片化的海量数据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筛选、分析,并整理成为有用的资讯,帮助用户完成决策。借助大数据企业的决策者可以迅速感知市场需求变化,从而促使他们作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使得这些企业拥有更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对国家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后工业社会时代,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底层技术的革新,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长,所有数据的产生形式,都是数字化。如何收集、管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对于企业从事的一切商业活动都显得尤为重要。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我们只有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技术上、制度上、价值观念上做出迅速调整并牢牢跟进,才能在接下来新一轮的竞争中摆脱受制于人的弱势境地,才能把握发展的方向。

下载工程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班级:土木132 学号:130711227 姓名:朱玉震 2017年3月,我非常荣幸的在毕业之前在学校里听了一系列关于土木工程前沿讲座,通过这一系列讲座那让我对土木工程这一......

    机设专业前沿讲座-最新

    机械专业前沿讲座 姓 名: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 级:学 号: 数控机床产品的创新策略 摘 要:近年国产加工中心产业尽管在产量和销售额上取得巨大的进展,但由于过分依赖模......

    专业前沿讲座(精选5篇)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10锻压一班 姓名: 学号: “专业前沿讲座”院级选修课为2013年新增课程,目前为2010年级学生开设,由专业的多名老师共同授课。在......

    软件工程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软件工程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1.前言 随着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日渐突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与工程技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工程伦理问题......

    物流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物 流 前 沿 讲 座 心 得 体 会 姓名:系别:班级: 学号:物流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大三即将步入社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仅掌握......

    金融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金融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化工学院 XX 201200000000 在金融前沿讲座的课堂上,老师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走向,并且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

    燕山大学机电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燕山大学机电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题目:机电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姓名: 班级:10级机电 学号: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摘要 机电一体化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早期的自......

    前沿讲座

    计算机视觉学科前沿知识 计算机视觉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系统,实现人的视觉功能,通常是指用摄像机和计算机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从而实现对客观的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