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继新报告心得体会
走进大师,感悟真谛
——聆听陶继新老师《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心得体会
2015年1月14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教育家陶继新教授关于《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的报告,受益匪浅。新年伊始,听陶老师作报告,如行云流水,感觉有一种内心的释然之感,有一种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感动。这位六十七岁的专家,用他采访的一些名校长和名人的事迹以及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不断的向我们阐述着教育教学、生活和人生的真谛,使我对教育教学、生活和人生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重新的定位。陶老师朴素的外表,翩翩的风度,柔和的笑容时刻挂在闪着光泽与睿智的脸庞,清晰低声的言语中,是那样的儒雅,是那样的亲和。陶老师已过花甲耳顺之年,但却是那么的年轻、健康,那么的温文尔雅,近处感触他儒雅的气质是那么的令人心生敬仰。
陶老师今天演讲的主题是《高效教学的策略和品质》,听着陶老师的讲座,感觉第一次这么近的触摸高效的真正意义。一直对高效有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感觉,一直有高效就是丢掉学生的一些兴趣与爱好而进行的应试教育,但是通过一上午聆听陶老师的演讲,使我对人生、对教学、对高效,更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师生回归本位
教记——学记 教室——学堂 学生——主人。共性规律:会学善学至关重要。把对学生的教变成学生的学,把教室变成学堂,把学生当成主人。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释放学生真实的内心,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才会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没有必要与学生在课堂上一争高下。学生的学习潜力之大,令人惊诧。给他们多大的空间,就会有多大的能量释放出来。高效课堂的精髓是放手学生,课堂上对学生应“放开手脚”,释放学生真实的内心。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放下教师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没有必要与学生在课堂上一争高下。学生的学习潜力之大,令人惊诧。给他们多大的空间,就会有多大的能量释放出来。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学习这回事交给学生,把我们的教变成更好的为“学”服务,老师的目光要放长远,在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上下功夫。
放眼未来,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二、三十年后的国民,如果教师目光短浅,固执地陷在左右、现在的悲慨里,那么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积淀就不会厚实。学生也就形不成有独立见解的个体,我们教育的学生也就会千篇一律,丝毫没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人,给学生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学习,哪怕学习不好也不会惧怕这个社会。二、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合作是共赢必备的品质,共赢是持续发展的必须。
由龙变虫的悲哀:台湾柏杨之言、越南餐馆在俄罗斯、时代呼唤合作 • 从教师一统课堂到师生同打天下: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
• 合作学习是对各自为战的反拨:学生优质“场”需要群体的共同努力 • 合作教学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人格平等 小组合作让学习充满生趣 • 人人都有话语权 • 人人都有展示机会 • 人人都有探索的欲望
• 多元立体合作给予学生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还有视野与胸襟 小组合作让学生富有责任
• 合作学习是一荣俱荣,一耻俱耻:为组争光 • 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充满了自豪 • 学困生急起直追成为内在的要求
• 小组学习共同体形成提高的不只是学习水平,更重要的还有思想的凝聚力
合作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论成功,合作是共赢的必备的品质,共赢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我们的学校老师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会共赢,才会共同发展。学生也需要合作,因此现在非常提倡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之一,小组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生趣,使得组内人员人人都有话语权,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探索的欲望,组人人员有不同的分工,也就有了不同的责任,每人有了责任也就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的去学习,自主的去帮助落后学生,高效的效率也就形成了,如此之美妙,如此之简单。之前我们的老师每天讲很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越停滞,表达的功能越衰退。小组合作让学习充满生趣。小组合作让学生负有责任。合作学习是一荣俱荣,一耻俱耻,为组争光。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充满了自豪,学困生急起直追成为内在的要求。如果真的能在班里建设出合理的合作小组,那么,对于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减轻”工作的方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学校,“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已经实施多年,效果还算不错,但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更好的发挥学优生的优势,形成一个“学优生帮学困生”的团队,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班级。
三、大课程、大教材
案例:启动六大文化工程的高万祥
有一个好的口才 背诵200首古诗
聆听30场名人报告 阅读40部文化文学名著
观看50部经典影视作品 每周写6天以上的日记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 教材也并等于文本
对教材的理解,大部分教师总认为“教师是第一位的,学生是第二位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是天经地义的。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试想,中国的教材变了一茬又一茬,为什么一直更新?更新的原因和标准又是什么?无非是越来越适应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力、注意力和潜能挖掘吗?培养学生们的成长合力吗?现在很多教师只知道学生们的教材是换汤没换药,还是那些内容,而不注重去研究其实质,不注意及时发动学生。其实,只要学生养成了好学的习惯,任何教材都是适应其发展的,都是完全可以自学的,特别是如今的教材更是如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学生,让他们去学,让他们去发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会学善学爱学的优秀学生。
第四、人格是高效的持久动力 担当与良知 做人与学文 坚持与成功 道德与高效
(事例:刘建宇、刘兴法、董明)
观看视频:“全国道德模范”——董明。让我很难去想象这样一位80后女孩怎么样做到被赋予“全国到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看到了她的故事才知道6岁选入跳水队,9岁为救比她小3岁的队友摔伤,成为一名高位截瘫患者,经过10年多的时间“治疗”,到现在已经可以做起来了。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她却依然坦然的说:“我最骄傲的事是我是一名志愿者。”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对于董明来说,现在的她生活是更加美好的,过去的那段时光任谁听了都会泪流满面,可是,这却并没有影响到她,或许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么艰辛的日子,造就了现在自信乐观的她。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坚强乐观,还有爱心奉献精神。坚强的她说,坚持就是成功,坚持就是在从来看不到希望却依然不放弃努力。她曾经为了能够触碰一个电脑按键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她在最艰难的一段日子里却学会了使用电脑,慢慢的开始学会了打字。
当我们坚强的面对生活中得各种经历,自信的接纳现实,乐观的对待生活,那么小小的我们用充满爱的行动,真的就可以去慢慢改变世界了,就真的可以去找到自己的快乐和价值的所在。
第五、超然的心灵 自由的心灵具有巨大的能量
魏书生在班上学著作、陶继新在旅途中打电脑、做人第一的孙维刚(要求同学做诚实、正派、正直的人)、没有手机的苏同安老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老咪的宁静致远(做一个生活美学家,活出自己的态度)、不着急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张志勇。
从中,我悟出“一个健康的体魄,才是努力工作的前提,才是高效工作的前提。”的道理,领悟了松静匀乐的内涵。合理地安排休息与工作的时间,该锻炼的锻炼,该学习的学习,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走进课堂,面对学生。面对一个健康的老师,一个从心底发出笑容的老师,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健康的体魄相比,一颗宁静的心灵,同样容易使周围的人受到熏陶。使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和谐的气场。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做学问,沉下心来搞教学,静下心来搞教育。积极的人,积极的心,积极而和谐的环境,才是我们做教师的至高境界和追求。宁静方能致远,有了好的状态,才能有更高的效率。
第六、高校教学之道 目标与预设 模式与超越 课程与文化 情感与高效 失败与成功 速成与厚积 名师与高徒 天道与人道 学技与近道 过程与结果 无敌与不争 上天与入地 为己与为人 专长与感悟 自然与玄虚 “地道之德,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大地有无限的博爱之心,作为人类能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就是神圣。然而,我们所从事的教师行业被称之为“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我们责无旁贷的要效法大地的宽厚、仁慈与博爱之心对待人人事事,对待我们的学生。
谈到读书和学习,我非常赞同陶老师的观点:“取法乎上,焉得其中;取法乎中,焉得其下;取法乎下,焉得其下下。”烂读与浅读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对于读书也作过如下评论:“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浅阅读,指通过电脑、手机等浏览网络信息。以我之见,世上并无浅阅读,并非用眼睛看随便什么文字就算阅读。阅读是读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这段话,是周国平先生的一家之言。现在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多人在电脑上和手机上阅读,我认为,只要是好文章,阅读的方式并不重要。
陶老师说,读经典近天道,不熟背经典你的话语系统里就没有“天语”;写文章就是从容叙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语言一雕琢看了就难受。我想能够随意挥洒的好文章,写手是要有深厚积淀的,例如陶老师和他那个叫老咪的优秀学生。作为教师,应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做能做的一点小事,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一个小细节。一个教师的一个改变,就是教育的改变。
关于教学我要将陶老师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创建高效课堂。同时,要学习陶老师的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勇于探索的精神!陶老师教育了我、唤醒了我,必须更加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教育其实是“慢”的艺术,这种“慢”更让我们触摸到“高效”。作为教师,应保持一种好的心态,做能做的一点小事,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一个小细节,一个教师的一个改变,就是教育的改变。我想通过我校这几年的合理规划,有序进行的各项活动,今年提高质量年,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二篇:陶继新报告心得
听陶继新老师《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报告有感
韩集联合校白咸孝
今天我有的聆听了陶继新老师《跟孔子学当老师》报告,听后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依旧让后来者传诵。
《论语》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作为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更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偶然一次犯错我们能谅解,这不算什么,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也能谅解,并作出相应的耐心教育,这才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今天的聆听,使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孔子教育学生时因循诱导,跟人商榷的儒家态度?
孔子一个重要的施教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正由于“材”之不
同,相应的“教”也需不同。
说到因材施教,自然首推孔子,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子路与冉求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自己应当做的事可以立即就干吗?可孔子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回答,对于子路,建议他先问过父兄的意见,因他性格鲁莽,而对于冉求,他性格懦弱,则建议他立马去做。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牢记在心。
通过《向孔子学做老师》的报告,孔子那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形象跃然眼前,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体现出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的。
第三篇:陶继新讲稿
自主体验,生成课堂精彩 合作互动,绽放生命本色
— “三五六”教学模式研究汇报材料
尊敬的陶老:
下午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工作,下面就我校 “三五六”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策略机制和实践成果向您作以简要汇报。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专家引领下,我校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努力实践“三二一”办学思路(“三”是指强化师生三种责任。“二”是指两项办学特色。即学校始终坚持实施“书法课”和“经典诵读”两大工程。“一”是指打造一个优质高效的教学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成立于2002年,是由原济阳镇中心小学更名而来,现有48个教学班,学生2670人。全校156位教师平均年龄43岁。由于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都存在不同的缺憾,具体表现在:①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学情了解不到位。学生会的知识教师往往讲的很详细,学生不会的反而不去关注;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对全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约 40%~50%的优秀生厌烦教师的泛泛讲授,20%~30%的学生因基础差而听不懂;③教师缺乏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比较狭小;④课堂评价大而空,教师缺乏对评价策略的研究;⑤没有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课题研究不深入。
因此在我们过去的课堂上,教学的过程就是从书本到教参,从教参到教案,从教案到黑板“搬家”。教师独占讲台,始终是课堂40分钟的主宰者,他们以传声筒的方式,给学生灌输教材,以题海战术为手段,以培养考试技能为目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收容器,没有自我,没有体验,毫无生气,毫无乐趣,导致了课堂上的厌倦、疲惫、枯燥,学生听课率甚至达不到50%。而在我们的理念中课堂不是这样的,课堂本身应该像生活和生命一样应该是和谐、快乐、进
取、向上的,应该是人生的高品质浓缩。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学生快乐生活,享受积极的人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愉悦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自2008年春天开始,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在深入调研把握学校实际,深刻领会内化新课程精神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从改革课堂形态入手,提升师生课堂生存状态,逐渐归纳总结出了一整套课堂结构思想和策略,开始了系统的探索和构建,逐步提炼、总结出了“三导五学”教学策略和“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三五六”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二、“三五六”教学模式思想体系和基本策略。
“三五六”教学模式概念是指“三导五学”教学策略“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基本思想。
“三五六”教学模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改善师生课堂生活状态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师生合作交流为策略,追求课堂高效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基本思想是:
1、课堂结构是完整的40分钟学习的思维流程
2、课堂结构上是“学”与“练”的结合体
3、课堂上学生活动是“明线”,教师的教学是“暗线”,体现双主体教学观
4、课前的充分“预设”和课堂自由“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5、课堂各环节是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发展关系
(二)“三导”教学策略为教师准确定位。
“三导”是指导学、导释、导思,这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领者(平等中的首席)、学习者、幸福者(改变生命的现状,发展的人。)地位的体现。
1、“导学”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学习》一书中,早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我们提
出导学这一策略。教师的导学应包括三个方面:(1)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知识的价值;(2)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3)养成学习习惯,让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养成好学习、乐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导学的主要功力要放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上。
2、“导释”是引导学生消除疑惑、疑虑、疑问和疑难,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导释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1)适时组织展示交流,让学生在组内、小组间或全班汇报自己的收获、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疑惑,把知识和问题乃至错误展现出来;(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诱发思维的碰撞、方法的比较,鉴别知识的真伪;(3)组织学生及时归纳,对达成的共识、形成的新知要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概括,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接,形成完整牢固的知识结构;(4)适时调控适度点拨,紧扣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关注课堂生成调节学习节奏,注意思维走向适时指点迷津。
教师导释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对学生自学水平的评估和小组内交流的了解上,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进行全方位的预设,是教师导释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质疑水平、合作能力是导释成败的关键因素。
3、“导思”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导思要把握好以下三点:(1)为学生的思考搭桥,当学生感觉没有问题可思考的时候,当学生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的时候,当学生感觉思考的问题没有价值开始退却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制造知识矛盾、诱发思维冲突、彰显问题价值,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致,启迪学生的思维;(2)为学生的思考定向,创设具体的适合学生经历的问题情境或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探寻到思考的切入点,步入有效的思考轨道;(3)为学生的思考导航,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
教师导思的重点要放在切入点的选择、思考方法的指导和指导语的确定上。
学会倾听、耐得住寂寞、适度点拨是决定教师导思成效的三大要素。
(三)“五学”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学是指自学、互学、示学、评学和拓学,是学生的五种学习方式。
1、自学,是学生独立的学习,是互学、示学、评学和拓学的基础。学生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完成对教材的阅读,初步建构起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体系。
(1)阅读是自学的根基,离开阅读,自学就无从谈起。一是对教材的阅读,确保做到初读和细读,努力实现精读。初读要通读教材,初步了解知识的全貌,扫除生字词。细读要逐字逐句,细读教材,做到读一句思考一句,问一个为什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作为听课或讨论的主要问题。精读要带着问题去读,这里的问题可以是自己在初读细读中发现的疑惑的感兴趣的,也可以是老师在导学案上提出的,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示学做好准备。二是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查阅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动笔是自学的保障,在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标划疑难之处、标记重点知识,提炼自学所得、完成基本练习,添加课外收获、记录自身精彩。
自学主要在课前预习,但它又无时不在。任何问题都必须经过学习个体独立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认识之后,才能保证交流和展示的效果。尤其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强调独立思考、自学在先的原则
2、互学,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的学习。在小组长的安排指挥下,检查小组成员的自学情况,汇报各自的自学收获,提出自己的发现和困惑,相互间解疑释惑达成共识,形成本组的观点、方法,找出本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做好参与展示的分工安排。同时,完善自学的笔记,重构知识体系,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经验,为参与示学、提出质疑奠定基础。
3、示学,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它既是互学的继续,又是质疑、释疑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环节。展示小组的成员要按照组内分工各负其责通力合作,把本组自学、互学的成果全面客观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同时,把本组的问题提交全班思考,争取大家的帮助。其他同学一方面要学会倾听,弄清他们归纳的知识、介绍的方法、遇
到的问题,发现自己与他们的异同点,分析不同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敢于质疑,敢于解答、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在示学环节,大家都要关注倾听老师的点拨,都要注重课堂的效率。对达成共识的知识和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进一步修正自学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为知识的运用和拓展奠定基础。
4、评学,是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促进学习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自评主要是对自身在自学、互学、示学以及拓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总结经验、优化方法、找出不足、完善提升。自评的关键是及时、客观、严格,发现问题立即改正。互评是指互学时组员之间的评价和示学时同学们提出的评价和质疑。组员之间的互评侧重于对自学状况的评价,比较细致比较全面针对性强,对改进自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是对自评的一种监督、完善和补充。示学时的质疑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方法的一种评价,是对知识正误、方法优劣、规范与否的一种评判和辨析,既是评价更是争鸣,关键是积极参与、用心倾听、辨明是非、内化吸收。师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时是对态度的评判、有时是对方法的指导,有时是对难点的点拨、有时则是对知识的梳理,有时是指向个体、有时则是面向全体„„。
评学源于客观,追求真实,“评”是手段,改进、促进学习才是真正的目的。
5、拓学,即拓展学习。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直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变式练习、拓展练习,把知识的运用扩大范围,能够灵活运用,实现对所学知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二是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感悟知识的实用价值,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原动力。三是温故知新实现迁移,在对旧知复习、运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提炼知识包含的思想和方法,并借此产生新知识。四是把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尚未弄清楚的知识、发生过争辩但还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等,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对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
(四)“六环节”规范了教学流程和教学行为。
教学六个基本环节:导学预习→专项训练→预习展示→引领探究→能力拓展→评价提升。
导学预习,这个环节主要是在课前,是学生利用老师设计的导学案进行前置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专项训练,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约2-3分钟。语文学科主要进行听记训练,训练内容及形式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段学生的特点、所授内容灵活设计。数学学科由学校统一印发的专项训练纸,对学生进行旧知的补偿练习或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专项训练。
预习展示,这个环节分“小组内交流展示”和“全班交流展示”两个部分,主要是检测学生预习完成情况,展示学生通过预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导学预习”环节的延续和提升。
引领探究,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结合预习展示情况,通过把最关键的知识点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小组内和全班的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系统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习得学习方法。
能力拓展,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学习新知后的巩固练习,包括对新知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进行补偿性和拓展性学习。
评价提升,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梳理归纳,查漏补缺,质疑内化。教师适时进行知识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三、“三五六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
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需要用教学行为来体现,再好的教学策略也要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来实施。为此,校领导一班人立志改革,用超常的勇气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此拉开了教学改革的序幕。
(一)行政干预,建章立制。
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学校行政干预,强力助推,把“三五六”教学策略的实施放在学校工作核心位置,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为课改服务,使改革有保障。学校建立了三级管理组织、双轨道校本教研体系:一是学校成立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二是有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课改工作核
心组;三是各年级主任带领的教研组,确立了课改科目(语文、数学)和89名实验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双轨道校本教研体系一是以“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的自然常态化研究机构,主要侧重实践层面的研究,目的是全员参与,是保底的校本研究;二是研究共同体(课改核心组)的优化组合教科研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及时指导和总结实验实践工作,并对实践成果理论提升和定位,目的在于培养骨干、引领全体。
学校制定了《“三导五学”课堂改革实施方案》,重新修订了《教师考核办法》、《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每周点评制度》,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二)理念引领,强力推进。
改革是无路可循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改革之初,有部分教师顾虑重重,生怕影响了教学成绩而徘徊不前;有部分教师重蹈了“邯郸学步”的覆辙;有部分教师上演了“双面人生”,领导听课和不听课表现截然不同;„„。对此,学校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和“三导五学教学策略”,让教师深刻理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内涵,从而达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使教师把握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方向保证。另一方面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一是开展三级听评课活动(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学校研究共同体听评课、年级教研组听评课)。校领导每天坚持听课,听完后就和教师交流,用新课堂评价标准评价教师。二是开展课堂大展台活动。每周三、周四安排每个年级组到大多媒体教室上公开课(学校有语文数学两个大多媒体教室),教师轮流集中展示(语文12节数学6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有至少三次上台上公开课的机会,每天集中点评得失,捆绑年级组评价,使课改活动自上而下,有序开展。三是学校开展课堂全开放活动,每位家长、教师都能参与教师的推门课,推动全校教师参与课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逐渐让大家认同了“三导五学教学策略”,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而使改革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三)扎根课堂,榜样带动。
改革的阵地在课堂,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改革的落脚点在学生。为此,学校领导一班人坚持深入课堂,通过师生教学行为的表象为改革把脉,通过与师生真诚的交流为改革导航,通过教研沙龙和教学论坛引领课改团队。改革之初,校长每学期听课达 200多节,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达300节,教学沙龙和教学论坛每周举行 2次,针对老师们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校领导和老师们群策群力,破解教改难题,为课堂改革提供了真实的、详实的基础资料。在集体研究课的基础上,选共同体成员(课改核心组)教师上示范课,给其他教师提供范例,引领教师模仿上路,使教师学有榜样,做到从临帖到破贴。
(四)问题为媒,教研助推。
改革的课堂虽是生机盎然,但问题也总是与之相伴。学生如何自学,教师怎样引导,导学卡如何设计更科学更有效;学习小组如何划分,职责如何界定,组长怎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堂上学生常常彰显自我而忽视合作,教师该如何实施有效地评价;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灵感迸发,观点各异、疑问丛生,让教师应接不暇,时常出现难以应答的尴尬局面;教师的点拨引领跟不上,这是我们课改中教师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教师常说,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了,课堂上教师往往被学生带跑)。为此,教师进行了各种尝试,累哭过,累病过,甚至想过放弃。„„。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与发现,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切入点。学校一是发挥常态教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去发现和提炼这些草根式原生态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解决即成果”。二是充分发挥共同体研究实践引领功能,对共性的主流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查找问题成因,提出解决策略。三是实施教师课堂技能培训。理念培训固然重要,但把理念落地,转化成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为重要。教师需要“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培训能否起到立竿见影的实效,是对培训的迫切要求,也是课改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我们学校加大教科研力度,发挥集体的力量,几年来形成了一套“课堂技能”培训模式。这套模式从“问题入手”,帮助教师做课堂环节的剖析,如怎样分组,如何培训小组长,怎样组织预习,怎样组织展示,怎样组织测评,如何即时性评价,遇到问题怎么办等等,从而使教师熟练的掌握“三五六”教学模式,掌握处理问题的
能力。这套培训模式就是以课堂为现场,把课堂变成教学研究室,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行动的研究者。四是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学习。让教师熟知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导航。实行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提升师能。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进行了语文教材的精备课和数学教材的知识整合,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能力显著提高,能够把握住每节课知识的前后联系、训练重点,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明显增强,使课堂更加高效。
(五)归纳提升,构建模式。
改革路上解决的问题仿佛像一个个珍珠散落在不同的时空绽放着自身的光彩,唯有将他们集合成串才能大放异彩。为此,学校研究共同体认真梳理改革过程中的点滴得失,总结在教学实践中三导五学教学策略的具体环节与程序,盘点课堂各环节的核心要素,明确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三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逐步建构起了“三导五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四、“三五六教学模式”课堂改革在收获中前行。
三年多的课改实践,让教师得到成长,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让学校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学习成为学生最乐意参与的活动。
课改进行了三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增强。《导学案》被学生视为 “隐身却在线”的老师,有效的预习让学生有了积极参与主动发言的强烈愿望,导学预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显著增强。长期有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展示交流让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质疑,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助让学生学会了合作,教师适时而恰当地评价点燃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1、学校成长起一大批素质高、业务精的骨干力量。
学校先后有五位教师获市“走青春路,做育花人”活动一等奖,推出两位
济阳县教学名师。先后有二十几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奖,老师们所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仅去年一年就有近百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去年老师们合作编写了教学专著《高校教学研究—“三导五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由济南出版社发表(ISBN978-7-5488-0360-7)。
2、教师的教育观念、幸福指数、科研意识、专业成长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提升与发展。课改使老师们由教变成了导、由台上走到了台下,教师的备课不再只是教学内容,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如何有效展示以及如何激励学生质疑思考、如何利用教材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都成为了教师备课的内容。教师具备了更开阔的视野,具备了更完善的学科知识,全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虽然教师们的工作比较辛苦劳累,但大部分教师把压力化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动力,把学生成长、自己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幸福,在奉献中感受工作的充实与快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成长中体验育人的价值和幸福。
(三)课改推动着学校发展
1、比较系统的建立了“三五六”课堂模式的概念体系。
在省市专家和县教体局领导的支持和关爱下,我校“三五六”课堂模式的研究,有了自己的指导理论。
2、建立比较规范、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模式。
3、构建了有效地校本研究体系。
4、依托“三五六” 教学模式,建立了有效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依托,建立了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即“承诺(个人承诺、小组承诺、班级承诺)→践行(个人行动组内监督)→评议提升→再承诺→再践行”的循环提升德育模式。凭借小组合作的形式,以责任教育为主题,以诚信评价课为载体,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约束、监督、评价激励的功能,将“班务管理”化解为“组务管理”,将原来的所有班务常规及评价,分解为“组务常规”,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所有工作(学生成绩、纪律、卫生等)都落脚到小组进行评价,建立学生生活小组,将学生在校的衣食住行等常规纳入适宜的小组集体中。将个人发展与小组发展结合起来,明确组长责任,积极进行组长培
训,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引导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注重自我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改变学生校园的生活状态,提升学生课堂上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认识到到精细比细节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2010年的6月25日,我校举行了济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三导五学”教学策略研究展示活动,全县中小学的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我校师生的展示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的普遍认可。2011年5月18日,我校举行了济南市课堂教学改革展示及济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三导五学”教学策略研究展示交流活动,活动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的高度认可。从去年开始,不断有来自济南、长清、章丘、商河等兄弟学校的近400名领导和骨干教师,来我校听课交流,对我校课改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短短三年的时间,我们在汗水与泪水中前行,在不断前进与不断否定中成长。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变化,带来了希望。我相信我们的实践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研究愿景是光明的。在此,我愿意一直坚守着课改的沃土,永不停息的探索,追求教育的真谛,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生活,为自己创造精彩的人生!
第四篇:学习陶继新
学习《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哈市119中学 戚秀娟
陶继新老师的报告从对“幸福”一词的思索展开。陶老师在报告中时而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时而介绍典型串讲故事,启人深思。在人格高尚环节,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孔子教学总纲:“志于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修身无假期”使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师,人格的养成是一生的,那么怎样才能变成人格高尚呢?
首先,要有良知和良信指数,意思就是说,要真诚的去对待自己的学生,在备课环节,尽量做到认真备课,背学生,被自己的心态,一堂好课,是一节富有生命力的好课,自己的情趣不好,不愿意做此事情,和不想做这件事情。效果肯定不好。
其次,要有道德和人格指数,看看每一颗求知的双眼,我们就应该以无比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也许,你做的事情不被别人理解和接纳,我们更要对人宽容,对己要严格要求,老师要以真情动人,而爱,则是这情的核心内容,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最后,通过学习,我想我也会成为一名最幸福的教师,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淡泊名利。
第五篇:听陶继新老师心得体会
听陶继新老师心得体会
2011年2月20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盼望已久的陶继新老师,并且聆听了他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精彩报告。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陶老师是山东省教育社总编,中国教育报的资深记者,学识渊博,对齐鲁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为我省的很多中小学生做过报告,将他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洒遍齐鲁大地。
这次报告会上,我感受到陶老师对读书的热爱;以及陶老师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格。
一、爱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生存必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学识渊博,无人能及,14年周游列国后发出感慨:“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更何况是我们呢?因此,读书对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读书可以使你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人格,二者兼备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
所以,爱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二、勤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不仅要读书,还要持之以恒,每天定好计划,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
有人说:“我很想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这是给自己找理由,想读书的人会给自己挤时间,一天抽20分钟,一月就会读10个小时,一年就可以读120个小时,会读多少本书呢?
所以,要勤读书。
三、会读书。
第一,要学会选书。也许你也读了很多书,可为何提高不大呢?因为,你没有读好书。现代社会,鱼龙混杂,各种报刊、杂志、小说满街横行,如果意志不坚,很容易被诱惑。因此,读书要读有用的书,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
第二,要疏离浮躁,要有一颗定心。读书忌浮躁,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深入书中所塑氛围,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真正提高自己。人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惟有静下心来,嬉戏品位、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
第三,要读写结合。人的记忆力有限,读过的经典名句、名段,不可能一一记牢,因此,摘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人民教师来说,积累更显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用我们一生的储备来激活每一堂课。
此次的报告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在平日教学以及读书过程中所存在的惰性,课外读书时间少的可怜,更何谈什么背诵。的确,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必须有真才实学。年轻就是资本,年轻才有更多的机遇,只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勤于读书、背诵,留心于社会动态和身边的人和事,不囿于步伐,成功就一定离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