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

时间:2019-05-12 14:2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

第一篇:如何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会“说话”,时时刻刻都在表达着每个人的心情和感受。很多时候,我喜欢观察身边的孩子,看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经常猜想,这个孩子爱笑吗?是每天笑呵呵的,还是一天笑两次,或是一天都比较严肃。渐渐地,我常发现有些孩子表情比较冷漠,眼神略为安静,走路相当稳重,总觉得透着丝丝的老成,缺少些快乐、调皮。

每当看到这些孩子,我就会想起我家的“小精灵”,现在已经是八岁的小丫头了,成天蹦蹦跳跳、乐乐呵呵,还时常能说出让全家都能笑翻的俏皮话;喜欢和小区里卖麻辣烫老板的女儿一起玩;喜欢和周围“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女儿同班同学的家长看着我俩,忽然对我说:“你把丫头养得挺活泼的嘛。”我们都停顿了一会儿,然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怎样提升孩子内在的幸福感,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我也常常在思考。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洋溢在脸上,渗透在语言里,蕴藏在行动中。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主观幸福感,意思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人们是否幸福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简单说,就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举个例子,同样是给孩子一件新衣服、一块糖,生处在20世纪70年代的孩子,情绪反应是相当积极、愉悦的,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拥有就是幸福;而对于21世纪的孩子,拥有以及不断拥有已是习以为常,因而孩子在情绪上不会有什么强烈的情感反应,最多是接受的那一刻快乐一会儿,或是有些时候根本就没有情绪变化,漠然处之。可是,我们往往还以自己穿越回童年的心态为孩子购买无数的玩具、新衣,期望他们依旧拥有自己曾经的那份幸福,结果却是他们越来越淡然,兴奋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那么,怎样才能让当今的孩子感受到幸福呢?给孩子些什么,他们才会感受到幸福?现在的孩子到底缺失了什么?别忘了,幸福不是你做了什么事情,而是要帮助孩子怎样理解和感受这件事情,不断丰富他的内心和对幸福的感受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也适用于如何引导、帮助孩子获得和感受幸福这件事情上。

时代不同,对每件事的情感体验自然不同。但是,我们需要发现孩子经历的那些让他感受到愉悦的事情,和小朋友一起疯玩,看一部好玩的动画片,和家人一起游山玩水,享受一次老师的表扬,勇敢的一次恶作剧,和邻家大妈的小狗一起奔跑,邀请小朋友来家里闹翻天,帮助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然后去细腻体会他们的幸福感,放大每一次幸福的体验。

幸福就在孩子身边,只是孩子是否对每一件细微的事情有积极的情绪反应,是否拥有感受幸福的那份心态。

幸福很简单,就是,今天你笑了吗?如此而已。

第二篇:挫折教育是为了培养对幸福的感受力

挫折教育是为了培养对幸福的感受力

幸福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培养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才是挫折教育的根本目标。

您谈到痛苦是快乐之门,我觉得不合适。实际上痛苦是一种无奈的情况,只能说面对无奈的情况,高兴是这样不高兴也是这样,我还不如高兴一点。现在对于挫折教育,很多文章说,有不少人是经历了痛苦才能幸福,似乎不经过痛苦就不能幸福。事实上,纵观历史,还是在和平安逸富足的家庭环境中,人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我们虽然提倡抗挫折能力教育,但是不能偏颇。

我的理解是,并不一定要经过大的挫折,才能获得幸福获得成功。我们不需要把孩子推人灾难之中,孩子更需要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我并不提倡办吃苦夏令营。功利化的教育不会有好的结果,吃苦夏令营就是太功利了。我觉得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是很好的,但不要特意去吃苦。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比如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河湖海的壮丽。人只有真心喜欢,才会产生情感,这种情感才会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比如我喜欢家乡青岛,因为它美丽,如果是穷山恶水,能喜欢它吗?在和平社会,要让孩子在美好的生活中培养高尚的情怀和幸福感。

我所说的痛苦是快乐之门,是有特定意义的。人在生活中有时会面临一些挑战,它并不是你所愿意的,但又不得不面对,比如考试不及格等。这些挫折有可能成为你的不幸之门,因为你被吓住了。但如果你闯过了这一关,你的能力可能就增强了。痛苦是快乐之门,是说人战胜挑战后会有一种成功和幸福的感。觉,但仅限于这个意义,不能绝对化。

目前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呼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父母和老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您觉得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呢?

首先,父母应重视营造家庭宽松的氛围,在把握大方向或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是痛苦的,如幼儿偏要吃辣的东西,但他们可从辣的痛苦中”„晤”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要到社会上去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战胜挫折的基础。

其次,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目前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我们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往往最终是痛苦的。一类孩子因父亲不让其玩电子游戏而整天闷闷不乐,而另一类孩子却很快从另一种游戏中找到欢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灵活地调整目标对那些有“专长”的孩子尤其重要。

第三,“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受挫后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应该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总之,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们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我要特别提醒父母,你们对生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挫折的认识。

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父母不要把生活中的小事看得太严重。我读过日本女中学生写的《十七岁》一书,当他们兄妹在学校屡受欺负,自信心几近崩溃之时,妈妈决定带两个孩子去参观世界奇观——科罗拉多大峡谷。妈妈说,去大峡谷只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世界很大,人很渺小,只是为了让孩子接触和了解大自然。这种母爱太不同了,它成为孩子永远的精神支柱。当你遇到一点小挫折时,不要钻牛角尖,不要陷进去。只是一个小问题呀,生活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机会无限。生命多可贵呀,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体验呢!小小的挫折算不了什么。好的家庭教育应该让孩子心胸如海,一次考试不好算什么,心中有太多的美丽就不会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

第三篇:浅谈教师对幼儿文学艺术美的感受力培养

文学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形象的,在好的文学作品中,有和谐的语言节奏,有优美的文辞,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栩栩如生的形象,有启人心智的哲理„„这些都构成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现在一般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对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以恰当的文学艺术作品为教材进行美育。因此,我们通过解读和领会纲要精神,在幼儿对文学作品理解和感悟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

一、设置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情境,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物,并结合文学作品的内容,让幼儿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在鲜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创设中,让幼儿浸润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之中,情境表演让幼儿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教师时时注意设置文学作品展现的情境,那么,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形象性,还可以促进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春姑娘来了》的散文,为了让幼儿欣赏好这篇作品,我请一个舞蹈好的女孩儿做春姑娘,然后,用磁带录好配乐散文。朗诵声,音乐声,春姑娘的轻盈舞步,蝴蝶的自由飞舞,交织成一幅春天的立体画面,将幼儿带入春天的无限美好之中。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学无论是创作或欣赏,需要一种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挖掘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调讲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幼儿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渲染的过程。幼儿情绪容易受感染,其情感激发水平依赖于教师的传达途径和传达水平。因此,“要想让孩子感动,教师自己应先感动”。

教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情感也自然地被周围的情绪所影响感染。比如,我在讲《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时,对兔妈妈敲门的语调来讲,以表现兔妈妈对小兔的爱;讲到大灰狼敲门想吃小兔时,我就用一种低沉、沙哑的语调,且速度加快,显出不耐烦,竖起眉毛,瞪起眼睛,表现出想一口吞下小兔的凶残面目;在表现小兔机智对付大灰狼时,我音调提高,眼珠转动,表现出又天真、又机灵的神气。当然都要先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协调,而且在有些字词、语句上降低声高、加快语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一般文学是诉之于视觉的,而幼儿文学更多诉之于听觉。幼儿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成人是怎么理解并读出来的。老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教幼儿有感情地反复朗诵

文学作品能让幼儿置身于欢快、明朗、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中。教师必须深入地观察、理解幼儿,挖掘自己童年的记忆、经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让幼儿在夸张、反复的朗读中,“走”入文学作品。

有些文学作品,不仅有形象美,还有节奏美、文采美,这些只有引导幼儿通过富于情感的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得较深刻。比如《春雨》这首诗,通过反复和排比的手法,表现了万物需要春雨的强烈情感。我在朗诵上作了具体指导:“滴答滴答”要求平缓,“下小雨啦”语气欣喜,音量稍微提高;第一个“下吧”用轻声,第二个“下吧”稍响,“我要发芽”用响声。“我要发芽”这一句还要紧接“下吧”用后面,停顿要短,表现种子要发芽的急切心情„„幼儿的情绪完全融入诗的意境。这就说明孩子们在反复朗诵中感受了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幼儿在享受纯正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并富于情感的朗读的同时,无形之中为幼儿营造了愉悦的审美旅程,感受了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让幼儿参加文学作品的表演,使幼儿在乐趣中体会作品的形象

加登纳说过:“一个听音乐和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幼儿不仅要用耳朵听一听,用眼睛看一看,还要用嘴巴说一说,用小手做一做,用身体来演一演。

让幼儿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故事的情节,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幼儿参与方式。一般情况下,具有重复特征的幼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基本是重复的。比如故事《小刺猬藏猫猫》中每一个情节中小兔子和小刺猬之间的对话都是一样的,为了幼儿感受这种语言的重复,活动中我们请男孩扮演小刺猬,女孩扮演小兔子,老师读旁白,再交换角色体验一次。

幼儿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他们的兴趣也易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来“消化”审美对象,因而,幼儿缺乏静观欣赏的能力,他们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动态的,喜欢自己动口、动手,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并且在动手、动口的参与中获得审美感受。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做到以“情”入手,以“美”贯穿,以“境”相连,以“神”烘托,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注意运用文学作品进行中的美育价值,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口语艺术表达能力。

第四篇:谈谈对学生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教学论文评选

谈谈对学生美的感受力

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刘金光)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艺体组

2007.1

在美术教育中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刘金光)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通过教师的艺术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头开始到结尾、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现代中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首先,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敏锐的感受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道理,哥德曾有过这样的阐述:“其实,人的自我意识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才能达到。正如人只有通过自我才能发现世界一样,对自我内在世界的发现是在对外在世界的发现中实现的。人每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就意味着在自我中 诞生了一个新的器官。”

哥德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内在文明,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对自我深层世界的意识,并不是闭上眼睛苦思冥想出来的东西,而是在同外部大千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完成的。

感受力不但是人生学习入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还是审美能力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和基础。人如果缺少或轻视对敏锐的感受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就会因感受的不专注、不深入,甚至不准确而导致思维发展的障碍。审美感受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但假如后天的教育得法,也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受力调动起来。反之,即使有先天的素质,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培养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渐适应对应世界中对称、匀称、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作为感受力专注训练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对美的活动模式,并最终形成对美这种模式的敏锐洞察力。

其次,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欣赏教学特征和审美评价的含义

我们在提高现代中学生的欣赏作品中的审美能力时,首先就要明白它们各自的含义。现在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是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从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因而使教学活动的进行较为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而现在的的中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都只是在于绘画本来是不是好看或是像不像你所画的哪个物品,当他们看高层次的绘画时总是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他们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我们就可以从上面的情况中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辣手的问题。一但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我们观察某件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画有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到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觉和感知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附加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 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附加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我曾做为一名高中的实习教师,在我上欣赏课期间有许多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毕加索”、“凡高”、“塞尚”他们的画好在那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或者是“说明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对作品作出审美评价就必须了解绘画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学生有这样的看法我作出了几点分析:第一、是学生不了解这些作家在所处年代,在这个年代的绘画趋势。第二、学生不明白绘画的中心思想以及表达现实意义。第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副画,以什么样的形式画这副画。学生只是简单的明白这副画一点也不像什么,甚至连画的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而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所以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具有客观性的。那么审美评价是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所以要对作品作出评价就必须了解作品的价值。

二、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我觉得大致都是在以下的三大方面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

(一)、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中,一般人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形式的本题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的多重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先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拖莱拖所创作的《最后晚餐》,其再现性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道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副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中对称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静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拖莱拖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因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乐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显示形象的支持,使我们首先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样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显现出来。如井字形的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同时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着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清楚的知道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上面的举例说明作品内容是学生审美评价必须认识到的,是认识于审美的基础,了解作品内容就抓住了绘画的精髓,那么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中对作品有大概的认 识。

(二)、通过对绘画欣赏的形式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绘画欣赏的形式这一阶段的审美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的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部分。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分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个大小方向不一样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画既有欢乐的动感,又有祥和稳定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那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景物》是一个“金字塔”形成的构图与塞尚的景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调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实验。这种视觉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因素的体验和剖析都具有生物学的意义。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具有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而我们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审美的分析中就要注意用历史的唯物的态度,这样才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是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具有审美欣赏力的评价高手。欣赏绘画中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象和激发主体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评判中潜伏着厉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式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行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发起个人无意识的厉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的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如一个丧失亲人时,热烈欢乐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乐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会下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的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遍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欣赏材料的选择和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在学生欣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正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欣赏中,教师应当正确的指导学生在形式分析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能力。

(三)、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分析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内容来分析作品的美,同样,形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明白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题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的成分,这些成分就造成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评价难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映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使评价到达主客观的统一。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人性中共同的自由理性精神之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敏感,即缺乏主见的个人谈假象。这是教学的另一个偏颇之处。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分析二者联系沟通起来指导学生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从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方面观之,就是必须通过以美育人的性质、以美育人的内容、以美育人的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要求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也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好在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设计新颖的美术课,首先要把该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到课题的设计中去,因为课题通常凝聚了它的中心和突出重点。那么我们要上 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去。

第五篇:怎么协助孩子一生幸福

怎么协助孩子一生幸福、快乐 2015-03-06谭根林首页

字号:小中大

内容提要:人生的目标是幸福、快乐。幸福、快乐有两个支撑系统,一个是人的能力系统,一个是人的价值系统。本文以人的幸福、快乐以及两个支撑系统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的目标是协助受教育者幸福、快乐,一个人幸福了、快乐了,就会把这份幸福、快乐传递给社会,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快乐感。

人的幸福、快乐是人一生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两个支撑系统,这两个系统一个是能力系统,另一个是价值系统。教育者就是协助受教育者完成这两个系统的建立。

必须指出的是,教育的重点是育,教是为“育”服务的,教是经验、知识的灌输,育是让受教者学会创造条件,完成两个系统的建立,达到幸福、快乐的境界。

一、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的基础支撑系统--能力

能力不仅包括人的生存、发展能力,也包括人得到幸福的能力。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教育是人获得能力的手段之一。在人有自学能力之前,教育是人获得能力的最根本手段。当人有自学能力时,人的能力应该由自学获得。

能力是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知识、经验都需要教育,那么怎么教育呢?

第一、人初期教育有2个任务:一个是帮助孩子形成自学能力,二是教知识、能力。

在教知识、能力阶段,要注意孩子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以玩为主,初中阶段的孩子学习时间控制在60%以内,高中阶段的孩子学习时间控制在80%以内。这个是根据人的成长曲线总结出来的。

具体体现在分数上,是小学生以60分为底线,初中生以70分为底线,高中生以80分为底线。有些家长要求小学生得双百、或者90分以上,这是违背人的学习曲线的,其结果只能是通过“教育”,扼杀人的创造性,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孩由于年纪小,责任也小,反应在学习时间和成绩上,是学习时间短、分数要求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必须相应增加,反应在学习时间和成绩上,是学习时间必须加长,分数同时增加。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知识外,另一个任务是孩子自学能力的形成,这个非常重要。怎么做?家长尽量不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所谓的“分享学习”对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有害的。

第一、人有自学能力后怎么教育?

在人有自学能力之前,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当人有自学能力之后,教育主要注重逻辑,以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和心理空间。

所谓逻辑是人从环境中认识事物的方法。这里的逻辑,不是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形式逻辑,而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相对于知识而言,逻辑具有稳定性。

逻辑是认识事物的方法,教逻辑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练习认识事物的逻辑,另一方面就是创新。从已有知识入手教育逻辑简单。比如数学,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差别是很大的。静态逻辑的数是我们所说的复数、实数、无理数、有理数、整数、自然数,动态逻辑就是极限、微分、积分了。比如实数2,可以从2的左边接近,如1.2、1.3、„„1.9、1.99、1.999,也可以从2的右边靠近,2.1、2.09、„„、2.00001,这个就是极限,前者为左极限,后者为右极限。

再比如化学,静态的化学如酸加碱生成盐和水,动态的化学是可逆反应。这些都是通过已有知识练习逻辑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但可以开阔人的思维,让人减少知识的束缚,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用逻辑创新就不容易了,这个需要长期的观察、思考,同时,还必须打破对权威的崇拜。比如美国的贸易逆差,如果用创新型逻辑来分析,就是伪命题。美国没有贸易逆差,1分钱的贸易逆差都没有。可是,那么多经济学者,为什么还认为美国有贸易逆差呢?因为这些经济学者,崇拜权威,没有自己的逻辑判断。结果是误导世人,以至全世界都认为美国有庞大的贸易逆差。实际情况是美国没有任何贸易逆差。传统是怎么确定贸易顺差和逆差的?是按关税区来确定的。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就是贸易顺差,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就是贸易逆差。美国有贸易逆差就是这么计算出来的,这是过时的逻辑,也叫传统逻辑,和事实是不符合的。能够把不符合事实的东西让世人相信并接受,这叫做理论水平。宣称美国有贸易逆差并让全世界接受的人,理论水平非常高。

如果用我的创新逻辑,美国就没有贸易逆差了。

先让大家想一个问题,中国的上海和北京之间存在贸易顺差、逆差吗?不存在,什么原因,因为北京上海都使用人民币,只要使用相同的货币,就不会存在贸易顺差、逆差。同样,因为美元是准世界货币,所以,美国根本就不存在贸易逆差。这个就是创新逻辑。创新逻辑一旦拥有,不管孩子未来在那个领域,都会有所表现。

二、如何让受教育者建立获得幸福的价值支撑系统

如果说能力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的硬件,那么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的软件。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幸福、快乐的,同样地,一个生存、发展能力很强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同样不可能幸福、快乐。

我们怎么能知道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很强的人没有幸福呢?一些官员和明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例子,如果这些例子还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些成功的商人。

以腐败官员为例,能做大官发展能力应该超强吧。由于这些官员喜欢交配,所以,交配对象一大堆,比种猪的交配对象还多。和官员交配的对象是什么人,是发展能力超强的人,这些人同样由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为了利益,拼命地与官员进行交配,以获得所谓的机会。

和官员相比,明星除了滥交配之外,还喜欢吸毒。这些人由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污染社会环境,败坏社会风气。由此可见,价值观的教育是何等重要。

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良性循环、均衡发展,有利于个人健康、幸福、快乐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第一步,人生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健康不健康,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这是我们必须用语言、用行动教给孩子的第一步。作为家长,必须言行基本一致,即要告诉孩子生活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健康不健康,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待人时,必须体现没有高、低、贵、贱,否则,孩子就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家长一方面嘴里说没有高、低、贵、贱,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又根据人的职位、权利不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的家长,根本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正确价值观第二步:雄心和平衡心。雄心是为国家做贡献之心,平衡心是自己健康、幸福、快乐生活之心。怎么让孩子树立雄心?一方面要给孩子解剖社会,让孩子知道社会的结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合作、互助的复杂系统,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需要和整个社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积极服务整个社会系统,让这个系统更协调运作。

雄心是奉献之心,只有建立为社会奉献价值观的人,才能把雄心变成整个社会的正能量。一个自私的人、一个没有奉献之心的人,能力越大,对社会的破坏越大,这样的心,不是雄心,而是歪心、野心,是不能鼓励的。

平衡心是过好小日子的心。平衡心是现在不少人迷失的。人迷失平衡心是因为迷失自我,没有自我的人喜欢攀比、折腾,让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教育孩子平衡心是非常重要的。

以生活在北京为例,如果具有平衡心,每个月有6千元收入,可以过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平衡心,瞎折腾,不仅自己过不上好日子,还间接破坏其他人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

在北京生活,最大的开支是房子,只要现在买北京的房子,就做了损人害己的事情。如果租房子,选择2个人租一个房间,每个月的房租1千多就够了,这时由于没有生活压力,健康、幸福、快乐。4千多元的剩余收入,可以足够日常开支,还可以自由自在学习。如果选择买房子,即使买50平方米的1居室,日子也非常难过。50平方米的房子要200万,6000元的收入去买200万的房子,害人害己。

第一、害己。北京的房子价格将跌去80%。这意味着现在买200万的房子,未来只值40万,一辈子赚的钱就因为自己愚蠢的决定,全部送给卖地的政府、盖房子的开放商、以及各种中介了。

第二、还是害己。把自己未来的收入,以负债的方式一次付给开发商,给自己留下几百万的本金和利息债务,这对自己身心的摧残,是非常残酷的。

第三、害人。由于自己愚蠢的买房行为,推高了房价,间接害了其他的买房人。

上面的例子说明,平衡心对人健康、幸福、快乐生活是多么重要。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可以毁掉一个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甚至把人推向刑事犯罪,日常生活里许多犯罪,都是错误价值观导致的。由此可见,正确的价值观是何等重要。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第三步:以自我为中心抵制商业文化的毒害。公民社会的核心是自我为中心,民主、法制、公正、平等社会的核心还是自我为中心。自我为中心是健康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基础。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每个人都是权利制衡点,他们不会“一致拥护”,也不会“一致反对”。一个“一致拥护”、“一致反对”的社会是畸形的社会、病态的社会,每个人随时成为这种社会的受害者。

自我为中心的社会自动以“客观、公正”为出发点,因为“客观、公正”是所有人的“分母”,是大家的共同基础、通用语言。不可否认,刚开始时,会有人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但这个现象不会长久。“自私、自利”是失去自我的必然选择,是人没有公正、公平、没有安全感的一种依赖。

家长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自我为中心”教育是必须的,也是有利于社会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

商业文化是一种病毒文化。在商业文化环境里,绝大多数人都是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这些病毒携带者、传播者,他们不知道他们已经感染商业文化病毒。商业文化病毒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利益,二是欲望。商业文化病毒是通过“攀比”途径传播的。以买房子为例,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传播买房子这个病毒,理由还是前面说的利益、欲望。这个病毒不知道毁掉了多少人的幸福、快乐。比如有的家庭生活好好的,就是因为买房子、负债,导致家庭矛盾,甚至家庭解体,这些都是商业文化病毒感染社会的结果。

商业文化病毒通过“攀比”传播,看到别人买了房子,不顾自己的实际需要,要和别人比,迷失自我,不以自我为中心,最终染上商业文化病毒。

对付商业文化病毒的基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独特的生活轨迹,不会去和别人“攀比”,没有了“攀比”,商业文化病毒就没有了传播路线,商业文化的病毒就自生自灭了。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屠大华

2、《实证教育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版,(美)莫兰、马洛特合著,肖艳、邵冉合译。

3、帝姆-哈福德《实证式教育革命》。

下载如何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守住孩子的幸福

    读《守住孩子的幸福 》有感 理化组 读完《守住孩子的幸福》这本书,让我觉得对于智慧的老师而言,教育不仅是劳作,更是创造;对于创造的教师而言,教育不仅是付出,更是幸福;对于幸福的......

    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

    我们要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杰出的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精确。” 这几......

    对孩子寄语

    对孩子寄语 对孩子寄语1 欣怡宝贝:当她带着稚气,好奇,懵懂的心第一次踏进德开,德开大厅的书架让她好奇不已,她不懂规矩的跑到书架前,问道:妈妈,这里卖书吗?我做了一个“嘘”的动作,......

    赏识,让孩子幸福成长

    赏识,让孩子幸福成长 【摘要】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 从而发现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信强化......

    《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读后感范文合集

    《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是教育博士妈妈欧群慧和十岁小才女赵子欧共同讲述的幸福故事。封面上的两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阅读,让孩子的心灵世界......

    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

    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教育活动背景: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当今由于社会、家庭、自身......

    读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读《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有感“过去不曾发生过什么;它发生在当下。 未来不会发生什么;它会发生在当下。” 这是我从《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中领略到的作为一个幼教老师的真谛......

    读懂孩子心灵的幸福 (

    读懂孩子心灵的幸福 喜欢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孩子,你慢慢走》,是从它的封面开始。满地的落叶铺满蜿蜒至远方的铁路,一个憨态可掬的孩子专注而严肃的在金色的落叶上踱步,那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