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开深入音乐学习体验活动的思考与探究
展开深入音乐学习体验活动论文:展开深入音乐学习体验活
动的思考与探究
摘要: 展开深入音乐学习的体验活动,要认识理解什么是“体验”?音乐学习者为什么必须亲身参与体验?怎样展开体验音乐的活动?教学中设计深入音乐学习体验活动的两点原则:音乐“体验”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要以音乐要素为载体精心设计各种体验音乐的活动。
关键词:深入音乐学习参与 多感官 多渠道 体验音乐 原则
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已成为改革的核心。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积极创设情景和提供机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体验式的音乐学习,是方法,也是目标,更重要的是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并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音乐学习的体验活动,是值得我们重视、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对“体验”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体验?金亚文在他的《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一书中指出:“体验是指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之一,它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做,用自己的脑去
思考。一句话,就是学习者要自己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
上述观点清晰地指出了“体验”的概念,以及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特点。“体验”是教学过程,是音乐学习时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方式。
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的学习活动中获得音乐经验,能帮助学生真正进入音乐,真正做到理解音乐,学会鉴赏音乐。“体验”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为什么音乐学习者必须亲自参与体验?
音乐是审美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学习需要审美主体的亲自体验。
1.音乐的本质决定学习音乐需要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情感艺术、实践的艺术。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的特性,决定了音乐学习不能依靠教师的表演和讲授,而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获得直接体验。
教师讲授的仅是教师对音乐的感受,只能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因为,音乐的经验是直接的经验,学习者若不亲自经历、参与,没有对音乐音响的“聆听、听辨、感受、分析、讨论”等活动,那体验对音乐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口头上,音乐学习也就难以印象深刻了。
2.现代教育的趋势需要体验
我国掀起了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陈旧的音乐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手段,让学生学会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学会鉴赏音乐,促进其能力水平的提高。
作为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及审美的特点。具体到音乐课堂中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必须强调参与、探究与实践。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多种体验音乐的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鉴赏中亲自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艺术表现力的地方。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能与音乐融为一体,对音乐有所理解、有所领悟、真正享受音乐美。
三、怎样开展深入音乐学习“体验”活动?
对音乐的体验首要应是听,在听中产生对音乐的感受、印象、想象和喜爱,领略音乐作品的情感是音乐审美的核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渠道体验音乐,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真正被音乐所打动,真正进入音乐!
1.把“聆听”作为深入音乐学习体验活动的基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对音乐的学习了解,必须从“听”开始。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所以,一切音乐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欣赏教学还是歌
唱教学,或器乐教学都必须注重“听”。
比如在初三年级欣赏斯美塔那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时: ▲首先要求学生先完整地“聆听”,思考: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画面?
▲分段听赏,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参与互动中,如听辨音乐的段落结构,哼唱每段音乐的主题(片段)、听辨音色、辨别出演奏乐器、能说乐器名称、音乐的演奏形式,并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出作品中由几个段落组成?(学生可用图形谱、色彩、线条、数字、字母等自己的方式记录音乐)再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展开对音乐的想象、联想。每段音乐又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画面?深入思考: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音乐,运用这些音乐要素产生了什么作用与艺术效果?
▲最后再完整地聆听一遍,要求学生填表格(分小组讨论后填表,再在班内交流)
聆听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分析表
倾听音乐是音乐学习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式,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状态下充分地聆听音乐,从音乐的聆听中感受和发现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乐于与他人分享音乐体验,在体验中收获经验,并得到情感上的愉悦。
2.把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作为审美的核心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课程的首要目标,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的要求,把体验不仅仅作为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
比如在歌唱教学中就应该启发学生深入到歌曲的内涵层面去领略情感。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来完成对歌曲的从感性到理性全过程的认识与掌握,才能使学生会唱歌、唱好歌。
如在初中二年级学唱古曲《阳关三叠》时,体验活动如下:
▲欣赏视频画面:听、看,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 欣赏聆听古琴演奏家演唱《阳关三叠》(琴歌)▲学生唱《阳关三叠》时要求学生用舒缓的速度,控制住气息和声音。用较为深情、真挚、含蓄、略带伤感情绪,自然柔和的声音来唱这首歌。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唱才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情感?学生边唱、边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歌曲,深入进行音乐学习的体验,了解《阳关三叠》的内涵。
设问:古曲《阳关三叠》可分为几个部分?上半厥与下半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变化,歌曲的高潮在哪里?歌中运
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音乐情感?
带领学生唱旋律、发现、寻找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运用及所起的作用与艺术表现力。如上半厥四个乐句中有两个乐句相同,在一、二、四、三个乐句的句尾(1 2 2-)又相同。这种相同给人以什么感受?歌中不断重复“叮嘱”的话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发现寻找出下半厥能表现情感高潮的音乐要素。如八度大跳和切分节奏,歌曲中第三段两次出现最高音“ⅰ”,而歌曲的尾声部分,学生在唱中体验到感叹的音调,表现在音乐渐慢、渐弱地进行,仿佛进入梦境一般,令人无限回味„„
▲为了使学生情感能得到美化与升华,教学中又组织学生参与到吟诵歌词的活动,先聆听由艺术家吟诵的《送元二使安西》录音,组织学生比较上半厥、下半厥在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师生共同模仿古人吟诵,让学生头戴古人的帽子(用废报纸做的)当众吟诵,这种表演把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进行拓展欣赏:
聆听:混声合唱、女声合唱《阳关三叠》,及用乐器演奏的大提琴、小提琴、钢琴三重奏《阳关三叠》,还有用几种民族乐器笛、箫、二胡演奏的《阳关三叠》,组织学生谈感受,讨论喜欢哪种形式、哪种乐器合奏的《阳关三叠》?
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阳关三叠》这么一首古老的歌曲为什么能流传至今?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音乐艺术家的喜爱,在现代社会还会产生了这么多创编的《阳关三叠》音乐作品?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可见,在歌唱教学中只要重视了对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体验才会深刻,歌唱者和听众才会真正获得音乐美的愉悦和熏陶。
3.引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多渠道体验音乐。在欣赏《进行曲》《摇篮曲》时,除了听以外,还应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渠道体验音乐,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进行曲》音乐雄壮、有力,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分队,随着音乐踏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模仿运动员入场式。由于贴近生活,学生的兴致很高,参与时很投入、认真、活跃。欣赏学唱《摇篮曲》时,听、唱,要多唱,有感情地唱,做身体随着音乐的律动、摇晃的节奏,体验《摇篮曲》的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特点。边唱边看视频画面中特有的情景气氛,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摇篮曲》?歌曲可分为几部分?歌曲的高潮在哪里?第二部分在情绪与情感上有什么变化?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交流中找出总结
出了《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其中摇晃的节奏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学习《摇篮曲》最后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参与口头即兴创作(用舒伯特《摇篮曲》头两句歌词创作)学生们跃跃欲试,这当众自信歌唱对学生无疑是个挑战,学生需要胆量、自信。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学到了音乐。
又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分段听赏时: ▲在分段听赏中:分析音乐(a b a')音乐结构,要求学生唱每部分音乐主题,了解每段主题旋律在速度、节奏及音乐表现及小提琴演奏手法及伴奏是什么乐器?a 与a'旋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b段音乐的伴随下带领学生学跳简单的苗族舞步,由学生自主创编做几个劳动的动作,体验b段音乐中的两段不同音乐主题,表现出两个不同劳动的场景。学生运用肢体语言体验到了苗族民间音乐中特有的节奏及旋律的韵味。
4.在音乐体验中学习乐理知识
怎样使学生对音乐中乐理的知识概念有兴趣、愿意学,有印象、记得住呢?笔者认为应先感性后理性。比如在学习休止符、切分音、装饰音,还有几拍子、几段体等概念时,笔者认为需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多渠道学习音乐。可聆听、比较、唱、奏、动、创,在参与中感受体会。如音乐的拍子,教师完全不必讲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再作出判断。学习休止符时运用比较的办法分别唱出,有休止符和
无休止符时的艺术表现效果。让学生自己能够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名言。明白休止符运用也是作曲家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在音乐表现时是必不可少的。
四、开展音乐体验活动的两点原则
1.把对音乐的“体验”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必需在每节课中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体验音乐的活动中。把“体验”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就必须用时间作为前提保证,只有带领学生参与到体验音乐的活动中,才能体现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要防止音乐教学的一般化和表面化,要把深入音乐学习的体验作为教学核心基础。否则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只能是表面的停留在“官能性”欣赏阶段。教学设计中若没有“体验”活动就谈不上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对音乐也不可能有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所以,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激发、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体验音乐的活动中,才是获得好的音乐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
2.要以音乐要素为载体,精心设计深入音乐学习的体验活动
凡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至少有一种或几种音乐要素是最富有艺术表现力,也是音乐最具特色的地方。可能是节奏、速度、力度,也可能是旋律、骨干音、民族特色音或调式、音色、和声,等。各种音乐要素的运用就是音乐表现的载体。
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受、发现、了解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运用及效果,应是音乐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解决这些难点?那就得要学生亲自参与到体验音乐的活动之中,深入地认识了解音乐。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音乐的形式及音乐表现手段。为此,教师必需精心设计出“体验”音乐的种种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在鉴赏音乐中能体验到情感美,最终学会鉴赏音乐美、审美。
总之,经历了对“体验”的探究实践,笔者感悟到: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努力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手段。要把感受体验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把通过体验而发现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运用及产生的作用效果,作为音乐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的主要探究内容。
实现音乐学科的有效性教学,应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参考文献: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丽《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00年颁布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第二篇:活动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 探究 体验 感悟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吴江区北厍小学 潘 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领悟全册教学重点,结合单元分析,准确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活动为课堂的主要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深刻感悟,主动纠正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活动型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的升华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品德课堂中合理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三年级《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了使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顺理成章地引入凡事讲规则、不耍赖皮的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导入情境。一上课就跟学生聊喜欢玩的游戏,有意识地选了石头剪刀布并跟一、二个学生玩。在玩的过程中,我还故意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如比对手晚出手或者出手后又临时更改等,有意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共同遵守规则才是公平游戏的前提。这样的导入,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性,由此,“规则概念”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也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基础。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导课时我们还要注意三个关键字:准、实、快。准是准确定位导入部分在全课教学中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实是注意情境式导入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活动主题,力求高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四年级《我要攀登》一课,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平时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并形象地做成多个“困难山”贴在黑板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到二个,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征服“困难山”的法宝。比如要克服早上起床“综合症”,有的说睡前开好小闹钟,有的说请妈妈帮忙叫醒,还有的说在床头贴好警示语时刻提醒„„再比如要解决晚上怕黑不敢独睡的困难,学生交流的办法也很多,有的说可以留一个光线较弱的小夜灯,有的说抱个毛绒玩具,也有的说默念十遍“我最勇敢!”„„这些小法宝都
来自学生真实生活,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分享,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使生生之间可以彼此借鉴,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道德教育之所以能落在实处,是因为它回归了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实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表达。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课堂,是真正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课堂。
三、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有效手段;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的有利时机。
还以《我不耍赖皮》一课为例。在课的后半部分,我补充了一个故事:父子俩钓鱼,在规定时间之前,鱼上钩了,可是花了好一会才把这一条唯一收获的大鱼拖上岸,此时已经超过规定时间。我设计了一个小辩论:你认为该怎么处置这条鱼?从学生组内辩论和全班表述的情形看,他们都非常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且都趋向于应该自觉遵守规则,把这条超时钓到的鱼放回池塘,哪怕此时天色已暗,也无人知晓。相信这个故事、这场辩论会在学生幼小心灵留下一定的震撼,他们或多或少会明白,规则的遵守无需监督,重要的是随时随地自觉自觉遵守。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单靠一两节课,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或提升道德感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到家庭,到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也倡导“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要结合本课程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例如执教《绿色小卫士》一课,我在导入部分设计了切合主题的情境创设,又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围绕环保教育的探究活动,还补充了相关的案例讨论和是非辨别,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貌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这只不过停留在课堂,要想使课堂认知真正落实到平时生活实际,单靠课堂上热闹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设计了相关拓展延伸活动:在班委的组织下拟定《班级环保公约》,要求学生平时生活中自觉遵守公约,从小事做起,为使地球妈妈更美丽出一份力。事实证明,本班学生都能在课后积极履行环保公约,相信环保意识也能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总之,活动型品德课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在活动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在活动后合作交流、感悟体验、道德升华。只有多种活动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道德感悟、习惯养成的最终目的。附:2018.6发表于《时代学习报》
第三篇:语文学习重视阅读文本与探究体验
语文学习重视阅读文本与探究体验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就应该还原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作者的精神的园圃,探求知识的芳馨。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能主动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的课外阅读量。
关键字: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 兴趣 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整合阅读资源、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
一、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
结合课外读物的特点,在阅读中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振兴阅读”书目中的《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为读者展现了太平洋战争时期巴学园学校关注小朋友个性发展的独特的教育形态。一心只想当“宣传艺人(娱乐界人物)”的主人公小豆豆,因对学校的一切过于好奇。
上课时反复地翻课桌抽屉、与窗外的燕子说话、要求路过窗外的“宣传艺人”表演„„
原来学校一年级班主任要求小豆豆退学后,她来到了新奇的、用公共汽车当作教室的学校------巴学园。校长在面试时,整整听了小 豆豆四个小时不停地讲“心中的故事”,这让她非常的喜欢校长先生,愿意在巴学园上学;园中的老师课堂教学时,总是先把一天要学习的内容全部写在黑板上,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让小豆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巴学园的学习活动中,小豆豆不知道做了多少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结果是一团糟。校长总是在小豆豆认识到事情的原委、对错后,对她说一句:“你真是个不错的孩子。”这让她在几十年后才体会到校长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校长和老师们爱护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生活在自信的学习中。
现在,我们的教育思想难道还没有转化,还是固化在对学生的严厉批评、斥责之中?“好奇心”,从孩子的角度看,很多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遇到,他们只是好奇,想问个究竟,他们很多时候完全没有能力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我们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在课内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把课堂的的学习迁移到课外的相关读物上。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
有个学生对老师说了学习这则寓言后的感想:“老师,故事中的狐狸,嘴真甜、能说会道,而且很聪明;乌鸦和它比起来,简直笨死了。”
学生有这样的“价值观”,老师此时是赞许他呢?还是斥责他呢?两者都不可取。老师要让学生明白:“ 寓言故事中的狐狸真的很聪明,可是聪明头脑要用来帮助别人,而不是欺骗别人。不要向乌鸦那样喜欢听花言巧语、上当受骗。”
借助此机会,让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读物,写写读后感,在班级开展读后感交流会,拓展孩子阅读阅读鉴赏的能力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就应该还原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作者的精神的园圃,探求知识的芳馨。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提高农村孩子阅读量的动力。
孩子们都有爱表现的天性,他们身上有的是主动的意识,关键是我们老师怎样让学生的主动意识有针对性?一位教师这样知道学生写作文: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兰花的图片:“这是我在以前那个班级布置的一次作业,要求是:赏析图片,写一段话。这是当时一个学生的家庭作业:今天,我看了的兰花,花得很漂亮。你觉得他的家庭作业怎样?”
学生的话匣立刻被打开了:“他写得太简单了,应该仔细观察兰花的特点,具体写出兰花漂亮叶、花等内容。”
“他可以仿照我们刚刚学过的一篇文章《荷花》的写法,来写兰花的美。”
“有的说他可以写一写看到兰花时的心情、感受,写出自己喜欢兰花的原因。”
„„
这一作文导入的教学片段,不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表现吗? 在教学中,我们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的同时,要把这样意识迁移、同化到类似的相关学习任务上,让学生具有持之以恒地进取精神。这一点,在苏教版的教材编排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每册书开篇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引导低年级小朋友“乐于倾听、爱惜学习用品”的;有关于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关于阅读的“勤于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让这些习惯在孩子的身上逐步养成,无形中让孩子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有目的的多读书、会读书。
三、在课内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的阅读。
课堂上一位二年级的小男孩问老师“细腻”这个词我不懂。” 一位女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你们摸摸自己的脸,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滑滑的、嫩嫩的„„)“谁来摸摸老师的脸,试试有什么感觉?”
(学生很羞涩,在老师的鼓励下,伸出了小手轻轻地试了试:老师的有点粗糙。)
现在,你们明白了‘细腻’是什么意思了吗?” 不用教师生搬硬套的说教、学生的好奇心在平淡无奇的实践探究中“不求甚解”的理解了词意。
上面的教学案例只是“授之以渔”的开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你还可以理解文中哪些词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脱离教师的引导,自主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掌握阅读中遇到的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感悟文本。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唐僧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都回答:“唐僧是个心地善良的高僧。” 可是有个学生却说:“唐僧是个迂腐的人。” 班内的好多学生顿时一片愕然„„
教师试探地问了问班级的其他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不同意,我前段时间看了《探索与发现》中的《大唐西游记》,节目中介绍了玄奘是一位不怕千难万险,只身一人去印度那烂陀寺求取真经的高僧。”
“同意,我读了《西游记》后,看到唐僧经常分不清谁是妖怪、谁是村民,反而多次误会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滥杀无辜。”
教师问了刚才回答的那个学生:“大家有的同意你的看法,有的不同意你的看法,你又是根据什么得出了‘唐僧迂腐’这样的结论呢?” 那个学生脱口而出说:“我在课前看了课后的练习题,老妇人闪了出来,中闪的有什么好处,我觉得一个拄着拐杖年近80岁的老太太动作这么敏捷,让人怀疑她可能是妖怪,我都能看得出来,而唐僧没有看出来,说明只知道颂佛念经,一点也不注意观察。所以,我认为他是个迂腐的人。”
“三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为了确定唐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就在本周的实践课上《唐僧其人》切磋交流会,你们每个小组必做的两个活动任务是:
1、搜集关于《西游记》这部小说评述的资料。
2、在cctv网站或网络视频中搜集、观看《大唐西游记》这一系列节目,简单叙述玄奘取经的经过。”
在语文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认识到了《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作者在小说中主观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唐西游记》中的玄奘,是叙述史实中的人物。此时,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唐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的争论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面对学生个性的体验,不要片面的回避,更不能借此来改变教学流程,让学生满堂漫无目的的空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体验的“依据”,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主动做好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
第四篇: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合 作 学习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姓名:杨丹学号:1103班
1115030141
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1103班
姓名:杨丹
学号:1115030141
前言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基础教育章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摘要】
本文从合作学习的理论简析、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这三个方面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学习理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合作学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合作学习
现状研究
探索思考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简析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深厚而宽广,众多合作学习的理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其理论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每一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给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有以下不同的观点: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理论、自控理论、集体动力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王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致理论、接触理论。总而言之,合作学习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等理论基础。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理论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以及行为学习论。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合作学习策略。
就教师的教学策略而言,所谓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施的教学策略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全班教学阶段的实施策略。在该阶段主要以导入、展开和指导练习为主。组间交流阶段的教学策略。一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问题式,采用随机提问、抢答等形式进行组间竞争;另一种是测验式,通过完成作业及测验题来进行。合作学习的巡查调控策略。教师要观察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做好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学生和小组提供帮助。教师的教学策略可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度,所以教师需要慎重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就学生的合作学习策略而言,为了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主动承担个体的责任,明确奖励评价是以小组集体成绩为依据的。进行互助共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同伴需要相互帮助。被辅导者得到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水平;辅导者通过重新组织、加工和建构材料进行讲解,使其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三、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无论是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现实意义的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学者就开始着手于对合作学习相关方案、试验进行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中。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法”就是一种具有“合作”特点的现代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不排斥竞争与个体化的活动,而是将其纳入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间的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其活动特点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虽然国外的合作学习理论较早提出并实践,但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主要体现在:过分夸大了合作学习的适用性,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鲜有明确的界定。缺乏系统化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不成体系。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随着对合作学习研究深度与广度的不断加大,对合作学习形成普遍的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与优势也受到内部成员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合作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模糊不清。对于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普遍停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层面上,对于合作学习的实质未能做深入的探讨。我国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90%集中在中小学教学领域,对于高校合作学习的研究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既不成熟,也不完善。
四、合作学习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但在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技巧与经验,小组合作的作用并不大,有些甚至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以下就是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合作。合作次数过多导致合作质量不高。合作学习时没有明确的任务,放任自流。④教师评价不全,缺乏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针对合作学习的现状,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结合实际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合作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指导,教师需重视合作的方法与技能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中通过商讨、组间辩论、师生互问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益。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知识与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合理、科学的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是一个协同共事、并且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发挥每个人才智的团队。精选合作课题,灵活科学的安排合作探究。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选择教学行为与学习方法。④教师需充分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指导学生确定正确的合作目标。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予以纠正,面对学生的疑难困惑予以有效的指导,最后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予以评价,注意对知识性的问题要做出准确评价,对于其他较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以鼓励为主,给出建议性的评价,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总结
心理学认为:合作是一种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各成员互相协作,以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他人的“对话”,进行深一层的沟通与交流。在与同伴或老师的交流中,体会视野开阔与思想提高的喜悦,并在这一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将合作延伸到教学实践中来,使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7.[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9-205 [3]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4]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研究中心,香港教师中心学报(Hong Kong Teathers' Centre Journal Vol.2),2000(6)[5]王惠荣.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甘肃:陇东学院学报,2010(5).[6]王新村.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M].北京: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23 [7]左昌伦.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3(6)
第五篇: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对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探索方式,是今后进一步创新的基础,也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课堂教学,我感觉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尽管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都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情况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但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误区有: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只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
3、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4、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多媒体使用中未注重“质”的提高,课件没有创意,只是课本的翻版,生搬硬凑声音、影像资料,滥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