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2 06:3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青海省都兰县第一中学 陈 昱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3、探究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 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 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

三、问题引领

1.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 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 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第二篇:“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体会点滴(范文)

“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体会点滴

科学课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者。

一、快乐体验,发现问题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他们还保留了好玩爱动的特点,学习也往往凭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猜谜、讲故事,做实验、看课件、听录音等),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玩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太阳和影子》(青岛出版社3年级下册8)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到室外捉影子、踩影子,有些学生大声呼喊起来,课堂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到投影仪照射的银幕前做小狗、小兔、小鸽子、老鹰的手影。游戏后,学生主动提出“什么条件下有影子?影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产生的?影子有何变化?”等问题。学生积极发言,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主动参与到游戏中。

再如《有趣的磁铁》(青岛出版社3年级科学下册5)一课,面对各种各样的磁铁,学生的第一需求就是玩,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尽情地玩一玩,说一说玩的乐趣,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铁?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为什么两端吸铁能力强?面对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你打算怎样去揭开磁铁的秘密?同学们议一议、猜一猜,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老师先让学生用一块磁铁去研究。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用两块磁铁、3块磁铁进行实验。问他们:又能发现什么?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方法多,发现的秘密多。把他们的玩法和发现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此时的“玩”说明学生是在有目的地去玩,他们正在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做游戏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习新知的重要前提。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_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提倡“探究一研讨”的方法。即注重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观察实验中,思考质疑,自行获取知识。我认为达到此目的应分三步走:

1,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材料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陌生的材料,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摸一摸、试一试、探索一下的愿望。想想它到底能做什么,意想不到的现象,能使学生提出问题,更深地卷入思考和产生感情。因此,教师要在深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材料,诱发探索的欲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这是成功运用“探索一研讨”教学法进行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青岛出版社5年级科学上册15)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瓶子、铃铛、双响筒、盛水的杯子、口琴、长短铁管等有结构的材料,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质疑问难,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设计疑难的目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便于突出重点,克服难点,疑难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明确的内容,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学生自由探究的情境,诱发学生去拨弄所设置的材料。如同样教学上一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早晨醒来到现在听到的声音,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激起学生探索声音不同秘密的强烈愿望,于是,学生们有的用铅笔敲长铁管;有的敲短铁管;有的用文具盒箍上皮筋拨动;有的吹口琴;有的往瓶子里倒水……学生陶醉在拨、弹、吹、倒自由探究的情境中,使他们在自由探究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各自的思想水平上,形成了“声音有强弱(音量大小)、高低(声调高低)不同”、“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的概念,从而解除了疑难。组织集体讨论,归纳综合科学结论。“探究”是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而研讨则是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阶段。教师必须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集体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化成语言,把每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推动学习者沿着概念箭头前进,使学生在研讨中,感到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探索,这是运用“探究一研讨”教学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

如教学《谁的本领大》(青岛出版社3年级科学下册13)一课时,有的同学认为:“导体就是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就是不能导电的物体。”针对这些认识,可以让学生各抒已见,启发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结合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实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绝缘体只是不容易导电,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导电。如干木头是绝缘体,如果潮湿了,便能导电,空气也是绝缘体,但在电压很高时(如放电)可能被电击穿,使电从空气中流过。因此我们用“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来描述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经过大家讨论,领悟到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拓展延伸,强化新知

拓展延伸是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巩固当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练习,以达到巩固强化新知的目的。如教学《沸腾》(5年级上册)一课,我抓住水的蒸发与沸腾这两个不同和相同点,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列出图表。在《教学冰的浮沉现象》(3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水的浮沉规律,用橡皮泥制作各种形状的潜水艇,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探究一体验”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认可,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试从四个角度提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活动拓展、问题引领、读写内化。

关键词:探究—体验学习方式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3年11月28日我校进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被安排展示一堂公开课。我考虑再三,决定上鲁迅的《风筝》。因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与弟弟之间围绕风筝展开的一场冲突,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的自省精神。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和反映的主题学生应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易引起感情的共鸣,因此我决定将它设计

为一堂“探究—体验”型阅读课。

这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位家长,有一位家长还进行了摄像,课堂充满了紧张的气氛。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1、激趣导入

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3、探究体验:

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究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探究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体验三: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演示,并说说体会。

探究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

探究五:冲突与误解的背后,仍然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证据来吗?

体验四: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甚至冲突?

体验五:速读补充材料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体验六:学习了两篇文章后,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体验六”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面对众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第三位同学蔡晓雯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她的母亲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了„„

在上述案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情境激发:一是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这一教学契机,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四是利用拓展材料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文本与其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安排了两次学生的演示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在上《纸船》一文时,有教师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

2、品读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探究:冰心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C.品读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D.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E.按归纳的方法齐读,读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F.探究: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发感情?纸船象征什么?

G.分男女声部再读,融入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H.个别配乐朗读,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迁移训练

A.读两首《繁星》和《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谈读后感受。

B.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上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

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两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积极。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层递性

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问题一从整体角度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二创造性地研读文章重点,问题三进行细部语言探究,问题四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

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上述《纸船》的案例中,教师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上《背影》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给父亲的诗》。

2、整体感知:认识父亲

a)让我们在孙道临先生的深情朗读中走进散文吧!

b)在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3、探究品味:理解父亲

a)如此平凡甚至有点迂的父亲,作者为何对他的背影如此动情而难忘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全文,划出文中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说说父亲的背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能深情地把这些语句读一读吗?

b)在生活中我多次见过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这次的背影竟让我如此动情而难忘,以至流泪呢?结合全文再作深入探究。

c)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

d)通过刚才的探究和分析,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片深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细节吧!

4、真情抒写:体验父爱

父亲也许是平凡的,但是他的爱却无时无刻不在。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动吗?请你学习课文写法把最让你动情的瞬间写下来。(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的《懂你》)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方法,并感受父爱的伟大。在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写作的练习:一是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二是进行真情抒写,感受父亲对自己的爱。前一次写作我利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

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情感的共鸣。第二次写作则是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父爱,掌握课文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写法。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参考文献:

1、刘永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取向》,《语文教学通讯》2003.2

第四篇:体育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体育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才有保证。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师生生命的交融;学生获得的也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震撼。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体系,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的能力。

1.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情分析时,一是要了解、分析学生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体育实践能力,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寻求共性的实践依据。二是要分析学生的差异状况,以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可能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策略。只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

2.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就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仅仅是对教科书既定的学习内容的动作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运动技能本身的价值判断,设计出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学习主题。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作用,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4.教学策略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设计的体育教学策略应实现下列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学习方式上,应从接受式教学向以自主体验、互助交往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转变;二是教学呈现方式上,要从以规范动作的讲解示范为主要形式的定论呈现向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要形式的间接呈现方式转变;三是师生互动方式上,要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递活动转变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5.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媒体内涵广泛、种类繁多,各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适用范围、特点和要求也不仅相同,没有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师应遵循“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突出教学媒体的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适度性和方向性,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

6.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把教学的流程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描述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以及各部分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教师如何展开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来达到反馈和强化学习结果的教学设计方案。

7.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学各环节进行修正,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第五篇: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博罗县园洲中学

摘要: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依照前人探究未知积积领域的途,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聚支掌握知识、培养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能务和创新精神。该策略以学为中心,以情培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情境创设—>发现问题—>查询信息—>探索新知—>意义建构。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巧设情境问题,诱导学生思考。

三、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但最终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网络环境

探究性学习

策略 思考

一、前言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中,通过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相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整合教学资源,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学习模式,即: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所设置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它是一种更为有效地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情境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探究中去。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为学生自主探究打下基础。如:灵活多变的幻灯片,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清晰动感的模拟动画,亲切熟悉的DV片段……无不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了全新的刺激,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很快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确定探究问题,鼓励自主探索 新课程教学实际上就是问题教学,确定探究问题是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前提。探究问题的提出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焦点问题,也可以有多个焦点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重要的一点,必须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进行自主探究和验证,寻求问题的答案。多媒体网络信息不仅为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提供了运作平台,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次序、时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培养了学习能力,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劲头也更足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合作交流,共同提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的链接、传输功能,或通过BBS,或通过邮件组发邮件,或通过口头直接交流,开放探究的环境,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开展合作,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在交流与讨论中被整个群体所共享。通过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探究习惯。

4、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享受探究乐趣

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新知识内化的第一个层面。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存储功能和快速反映功能,通过网络的多向性,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的过程、方法及结果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这样宽松的环境,评价者就会畅所欲言,评价也会更全面、到位。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示,增强了自信,充分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5、延伸拓展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究。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挂起钩,使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样的延伸,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几点思考与分析

1、注意呈现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确定合适探究问题 真实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活动的开始,同时也是探究学习的主线,探究的活动围绕它展开,它在学习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教师教学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环节之一。问题情境反映的问题是来源于生活有现实意义的,它的问题要能引起学习者适度的困惑,它的结果是有用的,学习者想知道的,从而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探究问题的确立是要让学习者进行有目的导向性的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为学习提供恰当的目标定向,将思维活动集中指向到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上,把学习活动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而不是一遍一遍漫无目的地操作、尝试。

探究的问题应符合以下的原则:①问题应符合学习者的特征;②问题与学习者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包容了学习的目标;③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使学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④适合于小组活动。

2、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3、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教学评价要走向多元化

对学习者的评价包括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两个方面,探究学习的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对学习者的评价就不应局限于对知识掌握的评价,还应包含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评价,也就是说,应从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两个方面全面的进行学习的评价。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但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却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若能充分挖掘各学科探究性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把探究性学习与当前的教与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获取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提供给他们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清楚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探究性学习模式一定会更加科学、更加实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会有更深入的感悟、更快乐的成长。

信息组 杨昉洲

世纪的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核心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习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应运而生。随着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内的相继实施,传统的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完成任务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一种新的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广泛的接受和使用,这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网络技术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和探究式学习的优点,能够很好的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原因,并对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总结,最后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原因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与下面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1新课标三维学习目标

新课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学习者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新课标不再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一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和意义,从而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即三维学习目标。三维学习目标具体体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现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旧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而形成了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和演示操作步骤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则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操作,来完成指定的任务和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技能的简单模仿者。其弊端表现为:1.教师成为知识和技能的简单转述者,很难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2.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缺乏创造性,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3.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4.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5.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迁移能力,难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3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分为五个阶段:(1)问题分析阶段:学习者对问题进行独立认真的分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2)信息收集阶段:学习者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的认知结构原形;(3)综合阶段:学习者对信息进行鉴别、加工整理。利用获得的信息资料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并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外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让知识在进一步应用中得到巩固,产生广泛的联结,建构起牢固的知识体系;(4)抽象提炼阶段:当问题得到解决后,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抽象概括,建立起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5)反思阶段:学习者在解决完问题后,反思问题的求解过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4网络环境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有助于教师创设情景。由于中小学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感性经验,多媒体化的网络信息不仅能为他们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创设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加强他们对所探究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收集到和探究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源。交互性的网络环境和通讯平台能更有效的组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采用匿名,这种方式有利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羞涩心理,更能体现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和全员参与。通过论坛、bbs、qq群等网络通讯工具,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发布,便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

通过对上面四个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新课标三维学习目标的提出,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探究式学习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网络环境则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技术支持。因而逐渐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主题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问题假设,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搜集信息资料,综合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源,以及网络搜索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教师则跟踪整个活动过程,指导和协助小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解决问题得到成果。3成果展示,组织评价、反思

学生将解决问题后的成果上传到论坛、bbs、或者ftp上,然后由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他们小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其它组的学生可以向他们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这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对该小组所采取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最后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有小组的成果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交流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情景的创设。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再由教师通过讲演来进行简单的传授,而是包含在教师创设的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帮助的情景中。创设一个好的情景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想法通过与教师、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小组分工协作的学习形式,不但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特点的内容进行探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

3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小组内的自评、小组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首先每个小组的学生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组内的自评,总结出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派出代表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说明,其它小组则通过对比自己探究的成果以及过程和方法,对别的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探究的成果进行结评。由此可见评价的内容不再单单是探究的结果,而且还包含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获得意义建构来进行,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情景的创建者,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协作者、帮助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的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创设的情景必须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如果教学简单得脱离情境,就不应从简单到复杂。而要呈现整体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解决整个大问题所需要解决的各个小问题,以及解决各个小问题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其次,学生在小组协作确立探究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对探究的内容做好分工,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各个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的时候,要求对小组的分工进行简要的介绍,避免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偷懒的现象。

然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评价探究结果的时候,尤其是教师在总结点评的时候,要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成果,即使最终探究的结果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也不能过分地否定,而应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有用的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最后,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但是网络中除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外,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信息。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学生往往会被网上的其它信息所吸引,而迷失了自己的学习主题。如沉溺于网络聊天、玩动感游戏、网络冲浪、在线观看电影„„甚至偶尔还可能会涉足到一些不健康网站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结言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是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主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的建构为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重视学生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条件将更加成熟。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成为培养中学高信息素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资料:

1.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 孙永丽

http://218.22.0.27/lwk/dianziban/200403/021149.htm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30921.htm

【点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以操作技能为目标,被人诟病为免费的某公司软件培训课,但是如果不以某软件的学习为载体,操作技能的学习又无从着力,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困扰着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什么是信息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工具更快、更全、更准地收集到信息,高效地整理、加工信息,并将自己的信息形象准确地呈现出来,这个能力目标超越了具体的操作技能目标。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程序更新换代迅速,新课标这一目标切中要害,就是要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的不用”这一弊端,以学会“方法”来应对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一文,认真分析了课程特点,全面正确理解了新课标的精神,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具体贯彻新课标,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方法”的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水到渠成,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文章作者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案来主导学生实现这一过程,并有效地体现了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即将进行新课改,实行新课标之际,希望这篇文章能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以启迪。——信息教研室主任:袁明宏

下载“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有 效 课 堂 教 学 策 略 探 究 温水镇中心小学 赵续正 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在人生学习的有限道路上,老师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涯中的领路人,而我们就......

    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策略 在进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

    小学英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姜 南 一、小学英语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在探究学习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依......

    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展开,部分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但就目前局势来讲,有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方法还是比......

    关于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堂案例写作格式大全

    关于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堂案例写作格式样例给足自主探究时空,丰富探究实践经历【内涵解析】(200字左右) 给足自主探究时空是指……【研究阐释】(500字左右) 对儿童,我们应该放慢他们......

    初中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_5

    初中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陆培林 内容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合集5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王振坤 (安徽省黟县中学 245500)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 “......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