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初探
农村小班体育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堂也正在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改变。传统大班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正在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式的具有小班特色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运动技能,发展兴趣,建立自信,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和情感交流。但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课堂中,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够透彻,导致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理解上的偏差,加上对学生的学情不够了解,在具体的课堂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课堂效率不高,既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让探究活动华而不实。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 农村小班体育课 探究式学习问题与策略
在新课程体系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首要出发点。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探究式学习---这一小班教学形式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体育课堂,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确,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在合理地减少教师讲授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使全员参与成为可能,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但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操作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我们把自主、探究学习频繁引入小班课堂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问题,如果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将有助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探究式学习留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从流程上来看,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是按照“提出问题---讨论或假设----对设想进行实践验证---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思路去实施的,但实际上,教师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很少甚至没有提示学生具体是要讨论和解决什么问题,使得探究学习的目的显得模糊不清,让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一种七嘴八舌的交谈形式。从形式上来看,学生是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练习和集中展示来进行学习的,而这样的形式真的就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探究学习了吗?其实不然,从很多课上我们都可以发现,学生只是完成了一种简单的队形上的分分合合,有的时候,教师一个问题问下去,马上就要求集合,学生根本就没来得及讨论就要求 1
总结说出结论;有时候有些小组看上去讨论的很热闹,有些小组却显得很沉默,我们很难看确定学生究竟是在讨论什么问题,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盲目的表面化的体育教学方式花样翻新,只能使教学显得更加浮躁肤浅,过程更加蜻蜓点水,学习质量更加低下。
问题二:探究式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班体育课堂由于人数相对较少,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更便于师生形成互动,也更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在一些小班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看似在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讲多练”的教育理念,而实际上,教师并不是“精讲”而是“少讲”。例如有的教师在示范时,并没有提示学生具体是要注意观察什么细节,比如具体是观察手上的动作还是脚上的动作亦或是头部的动作等,观察后往往又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就很少甚至不再示范技术动作。从教师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弱化甚至是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的。再从学生角度来看一看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班教学由于人数少,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本应获得更多的学习指导。但在很多小班体育课堂中,教师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参与学生的探究。我们看到学生能够表现出来的所谓的自主就是随心所欲的个体学习,是盲目地一次次的练习,没有自主学习的素养表现,缺少学生练习的韵味。而所谓的合作探究,也只是同学之间瞎起哄,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既没有倾听也缺少分享,学生表现为缺少基本的合作、探究学习素养,不是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只是合作、探究学习的表演,成了一种“新式放羊”。有些教师在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巡回指导时,也是很抽象的,例如单纯地说“嗯,做得不错”或“嗯,还需要努力”等。这样的评价并没有指出学生的动作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小学生只能是机械式的轮换和重复,并不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在练习中相互指导,相互提高来完成。
问题三:探究结束只肯定成功者,对失败的问题不深入
在一些体育课堂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分小组进行合作练习后,教师会安排较多的时间给做的好的小组代表展示动作,而没能按教师的设想完成动作的小组就拥有相对较少的时间进行展示或者被忽视掉。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由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学生在探究时学习程度会不一致,探究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而此时,教师没能对学生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这种探究就要能展示出成果的教学方式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问题四:忽视接受式学习,将探究学习方式随意引入课堂,生搬硬套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可假如认为有探究就是好课,将探究应用于每一堂体育课、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就有失偏颇了。在一些体育观
摩课中,教师为了突显课堂的新颖,在准备活动时也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全班学生被分为四组,场地上有几种不同的器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决定热身内容。这个设想看似不错,但我们再来看看效果。热身环节的练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可真正去做热身的组只很少,而热身充分的就几乎没有了。学生把这宝贵的课堂热身时间浪费在讨论做什么内容上。对小学生来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自选热身内容是要求过高的。还有就是在讨论某一动作要领时,教师一个问题抛出去,并没有给学生一点提示就让学生去研究去实践,缺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谈结论也是十分牵强的。在新课标理念之下,有时候教师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和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小组合作成为形式;或者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事实上,这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以及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以下就关于上面提到的问题提出对探究式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设置悬念,分层设置任务,克服随意性
探究学习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入到对练习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众多的学习信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是提升探究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
探究式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这首先需要教师能把握好教材,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教材是否适合探究式学习、在什么环节上适合用探究式学习等问题,再结合学情的差异性,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是否能在探究学习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非常关键。例如一位教师指着手中的篮球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过于表面化了。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没必要让学生去探究。又如有的体育老师是这样提问的“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什么要在胸前?”这个技术动作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是“胸前传接球”,这样的提问不就成了明知故问了吗?再如“跳远为什么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这四个环节组成?”,这是既定的事实,不需要再进行探究,教师直接告示学生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和提出问题,最好能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并且比较一下教师直接告知答案和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答案这两种方式的优劣,假若探究的方式更优于教师直接传授,那就可以设计实施探究学习。探究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传
球时为什么要翻腕拨指?”“为什么接球时手臂要先主动迎球再放在胸前?”这样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做的“只用手臂推力不用手腕压力”和“直臂接球不缓冲”的错误动作。
例如一年级课题《各种方式的起跑》。这是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一个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合作探究是要做什么?怎么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楚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探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探究的方法和方案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是各种不同方式的起跑,例如蹲着起跑、背向起跑、侧向起跑、站立式起跑等学生可以想到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探究的方法和方案是与小组同伴一起讨论,尝试体验所举例的不同方式的起跑,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前后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教学比赛,教师设置悬念“你觉得哪种方式的起跑快最方便?”组织学生以小组竞争的形式,每组选择一种所列举的起跑方式进行比赛,之后各小组交换起跑方式在进行比赛,多次轮换之后,学生发现哪一组选择站立式起跑,哪一组就能获胜。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一致认为:站立式起跑最快。然后再要求学生一起学习站立式起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任务布置:学习能力弱的要求其初步掌握动作,学习能力中等的要求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规范动作,学习能力好的要求其掌握规范动作的同时能说出动作要领。像这样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明确了方法,有了探究方案,克服了盲目性,避免了随意探究而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因此,设计探究学习的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体育教师能提出好的问题。这需要体育教师深入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挖掘运动技术特点,规避随意探究。
二、精心设计探究过程,确定探究任务,加强师生互动
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班体育课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假如教师给他们提问的机会,他们的问题就会没完没了。但提出了探究学习的问题,并不等于完成了探究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需要体育老师精心设计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思维活跃、善于质疑提问的他们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这个设计决定了探究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因此体育老师应十分重视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学时间,要解决有限教学时间和多元化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有多种途径,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整体设计要体现构建性、过程性。随着活动与探究的增多,教师要对课堂中所有活动探究做出统筹安排,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把过程设计的各有侧重,避免为探究而放纵探究,或者把探究僵化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小班课堂人数减少,时间没变这一特点,安排探究时需避免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倦怠的感觉。探究学习的程序主要有:提出探究的问题——讨论问题(提供各种探究学习的素材与思考)——教学实践——得出结论。
例如小学三年级《前滚翻》教学。这是个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探究过前滚翻动作,对动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活动探究的重点就不再是蹬地有力、后脑触垫,要侧重引导学生针对抱膝团身紧这个重点进行探究。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模仿力强这一特点,可在动作的学习中利用具体事物来进行教学,例如蹬地时模仿青蛙跳,团身滚翻时模仿小刺猬等,通过趣味模仿更容易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搓成团的纸比一张张的纸更容易滚动,这和我们学习的前滚翻动作有什么相像之处?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后,可以归纳出很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要团起来滚动。紧接着提问:要怎么团才能翻滚得更好?然后将这些归纳出来的特点渗透到抱膝团身紧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去。学生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尝试练习抱膝团身,经肩、背、臀依次着垫。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利用信息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用成功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特别强调团身要紧需要低头、抱膝这一要领,并提醒学生保护与帮助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手轻按练习者的后脑勺,提醒他是这个部位触垫,另一只手放在大腿部位,一来可以提醒学生蹬地要用力,二来可以给学生一个向前翻滚的助力。另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小组里即学即传,与组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最后,当学生面对无法归纳整合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时,教师择材而问、顺学而导形成认识,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动作要领:一蹬二撑三低头,团身滚翻像圆球。
由于小班体育课堂人数少,学生可以边学、边讨论、边教,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无形中学到了知识,又教会了他人提高了自己。这样的设计不再是简单随意地重复教材,而是将前滚翻动作的学习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和小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来设计。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一些困难也是正常的事,教师巡回,适时参与学生的练习,适时地给予一些点拨、建议、暗示或必要的信息等,以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忽略的地方,或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并让学生归纳动作要领作为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素养,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既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适当主导整个课堂,适当地“收”与“放”,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巧妙交融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生成活力与效力体育课堂。让探究“神”“形”兼备。
三.着眼个性特点,培养分析能力,提升探究深度 1.关注差异,因人而宜
小班体育课堂是因材施教的适性教育。因此,需要教师对课有驾驭能力和责任心,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内容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探究学法指导,需要既注重小团体的探究,又关注到个体的参与,灵活地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均衡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有些课的探究学习中,由于教师没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差异,导致困难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的质疑、思考,及时地给予那些有困惑或不积极的学生以提示和引导,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让学得快的学生“多学、快学、适时点拨”,学得慢的学生“少学、慢学,教师助学”。
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阶段,在评价各小组团体的成绩时,不能过多地关注小组成果,也需要适度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的收获。就像小组探究学习总结时,总是有的小组总结得不错,而有的小组不但没探究出什么成果,反而探究出了一堆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到他们,选择性地以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探究式学习多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但并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教材的需要,如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能力、性格、兴趣、学习态度的学生进行组合的异质分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吸收不同的想法,汇集不同的经验,使他们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达成学习目标。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技术掌握情况等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练要求,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在上面的《前滚翻》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动作要领有了了解,但有些学生即便是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仍不能完成前滚翻动作,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该生的特点,引导其找到症结,及时地给与个别指导。假如他是因为蹬地不充分导致的,可以让其到斜坡上(准备好的踏跳板)尝试练习;假如他是因为团身不紧而导致滚翻后站立不起来,可以让其尝试用下巴或双膝夹住纸片,双手抱住膝盖,并提醒他蹬地时重心要前移。
2.故意示错,留出空白,导引正确和错误动作对比分析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不规范或错误的动作,教师切忌横加指责,强令修改。相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抓住不规范或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耐心地指导学生分析、反思不规范或错误结果。引导学生从不规范或错误中走上正确探究轨道并得出更规范的技术动作,也是提高活动与探究实效的有效方法。
比如以五年级教材《肩肘倒立》中“手肘夹紧成三角支撑”为例,正确动作是:双手托
[1]
腰手肘内扣,举腿展髋绷脚面。常见的错误动作有:(1)手肘外展撑在身体两边;(2)髋部缩着没展开;(3)腿部松垮不伸直。这个活动与探究的重点应放在探究后的讨论上,针对不同的错误动作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手肘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撑得最稳定?(2)髋部和腿部不紧张是否影响肩肘倒立的稳定性?(3)保护与帮助的同学怎么做才最有效?学生有了实践经验,通过讨论和教师引导,对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还经常会有学生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有些想法是可遇不可求、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2]如有的学生提出来:保护与帮助的学生除了可以一手扶练习者双腿,一手托髋之外,也可以向内按住练习者的双肘来帮助其支撑身体,还可以在练习者的脚尖上方设置目标,引导其用脚碰触标志物来达到举腿展髋的目的。教师要对“活”起来的知识进行“动”的重组,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动态生成。
四.注重课外延伸,培养应用能力,彰显个性价值
从体育课走向体育锻炼,从体育锻炼走向健康生活。体育教学与实际相联系,能给学生更多运动知识和技能,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学生从已学习的运动技能和平时的运动中找出关联、提出有关问题,每次活动与探究结束时,留下几分钟安排各小组迅速展示,例如有的学生在上完单手肩上投篮后会提出:单手肩上投篮和双手正面掷实心球有个共同点,都是从下往上发力的。有的高段学生在学双手胸前传接球后会提出:还有一种传球方法------地面反弹球,为什么总是很难传到对方的手里呢?因为传球时球的落点很重要,需要落在离接球者稍近、传球者稍远的地方,这样球弹起来更容易传到对方手里。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了解了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联系点,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六年级蹲距式跳远单元中《认识踏板的作用》。本次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在助跑后能将顺势脚踏到踏板上这一难题。教师根据沙坑前摆放着的踏跳板提出探究问题:(1)起跳时踏或不踏板,两种方法的起跳是否有差别?(2)为什么会有差别,踏跳板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量好步点后在“有和没有踏跳板”情况下练习踏跳,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实践得出结论:(1)设置踏跳板有助于更好地起跳;(2)起跳的作用是使人向上运动,而踏跳板作用是有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向上的力量和速度,把向前运动的轨迹转变成为一个向前上方的运动轨迹。
课后延伸内容:在基本掌握了助跑起跳技术后,假如尝试把踏跳板拿掉,用什么方法可以跳得更远?
在本单元第二课时中就有学生针对上次课的课后作业提出解决策略:可在踏跳板和沙坑
之间设置一根高度适中的皮筋,让学生在助跑起跳后从皮筋的上方通过,不能触碰到皮筋,对跳出的成绩进行测量;再把设置的皮筋撤掉,让同一个学生再跳一次,测量第二跳的成绩,比较后得出结论:向前上方起跳比直接向前起跳更远,因此,应在起跳时尽量向前上方跳起腾空。
从学生的解决策略中我们切实感觉到学生对课后延伸学习的参与,进行了积极的探究,答案涉及了踏跳后腾空的方向和高度,使活动与探究得到深化和拓展,也为下一次课做了预习。
结论
小班化体育课堂为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样也为我们带来了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农村小学小班化体育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固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小班化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寻找答案,以丰富和完善农村小学的小班体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立奎,赵国玲.发挥小班化优势,突出个性化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7(10)[2]荆昆.利用小班化教学,创建全新的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07(9)[3]黄小青.辩证地理解性地处理[J].体育师友,2009(6)[3] 8
第二篇:小班化条件下自主性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小班化条件下自主性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敦化市二中学朴光海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小班化教育是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是以构建新的授课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内容,以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是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性体验、自主性探究和自主性实践的良好品质。自主性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自主性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究中促进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很多一线的教师都承认这一点。然而在日常的课堂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又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很多教师已经熟悉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放弃自己已经驾轻就熟的方式;还有一些教师会抱怨课时少,时间紧,而认为过多地让学生参与会影响教学任务的任务,效率低;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我们的很多学生以前缺乏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目前单纯的纸笔考试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但我认为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了我们很多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短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方法,可能在短期内有些成绩,但长期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后,学生今后的长远的学习都将受益匪浅。而当前最实际的做法,我认为还是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改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模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可以简单的分为四个步骤。教师的教学模式为:
第一步,目标引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是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并且坚定能够学好的决心。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独创精神。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步。在《卤族元素》这节课中,我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 滴水生烟引入了这节课:将碘粉与锌粉混合后,加入少量水催化后,生成了很漂亮的紫色烟。很多同学看到这一现象感到非常新奇,学习的兴趣马上提了上来,另外在分析这一实验后,学生发现了这使金属锌与碘的反应,同时了解到卤素的很多化学反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使学生产生了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详细了解的欲望。这一步,我们的目标基本达到。
第二步,是一个组织自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加深理解,同时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通过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方法的改变,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形态多样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种,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自我调控和相应的调适。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怵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探究的空间。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先理论推测,再事实验证而得出的。首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氯气的性质,对卤素的化学性质作出推测。然后通过对卤素与水和氢气的反应的学习,加深对卤素化学性质相似性的理解。在卤素与氢气的反应中,通过对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以及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的对比,在相类似的反应中找出差异和性质的变化规律从而引出反应的递变性。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实验更直接的反映出卤素氧化性强弱。最后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碘遇淀粉变蓝和氟与水的反应两个特例。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推理过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及训练科学方法。
另外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为此,教师没必要急于先“发”,即把知识点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自行思考,激活学生整个认识系统,把他们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引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第三步,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题目类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点拨,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些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
第四步,最后,在学生自主学习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本部分知识进行总结,重点是
突出上下知识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对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总之,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第三篇:浅谈探究式体育教学
浅谈探究式体育教学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探究式;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身体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为学生观察和发现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提供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本文根据体育课及体育教材的特点,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望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一、探究式教学内涵
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得体育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体育教学活动模式或策略。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教学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学习过程中上定要有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内容,但又不能机械在理解为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每一个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探究训练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高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感情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发展学生最深层的指标方面有所长进。此模式的教学不仅是一个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摄入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片面强调知识和片面强调价值都不是探究教学的风格,只有使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是探究教学理想和追求。
二、教学程序
从遵循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情感规律和交往规律出
发,我们可以将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呈现疑难情境
萨奇曼认为,这种情境应自然而然地激发个人去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如提出相对简单而又不需要十分复杂的背景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来自于那些与我们对现实的观念相对冲突的不合逻辑的现象,它会使人产生困惑(因为我们不知道答案),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体育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寻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趣的材料,创设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究的问题。例如4×100m接力跑,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如何提高4×100m接力跑的成绩?影响4×100m跑的因素有哪些?奔跑对身心有什么好处?
2.提出假设
教师在使所有学生都异常清楚地理解回答或解释问题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对所探讨的问题做出假定的说明或解答。在班级教学中,各个学生提出的假说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技巧建立轻松的气氛,让好、中、差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他们的直觉思维做出创新的回答。
3.得出结论,总结提高
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将假设组合起来,做出结论性的解释。例如通过探究性的教学,学生知道了4×100m接力跑影响因素是:快速协调传棒,个体反应速度、起跑能力、速度耐力、步幅与步频等,这些因素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密切相关,从而促进了学生课外练习的自觉性。
三、教师的作用原则
在探究训练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师的作用在第二阶段最为重要,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提问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体育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复述问题,重新置他们于问题情境之中。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新信息引导学生集中于某一特定问题或是自己提出新问题等方法来推动探究的进行。本人认为该模式与问题解决体育教学一样,教师用该模式之前要把握好教材,对浅显的体育课程不宜采用这种模式。
四、结语
人的创造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在体育运动中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同时要求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一个能够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与场所,给学生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更高的境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善于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问题,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研究,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与见解,加速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并在实践中体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挺,童蔚苹;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教学学报;2011年04期
[2]刘凯,吴长青;体育课程探究式教学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雷萍莉;试论运用文化背景的渗透开展体育教学[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张玉梅;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李玉保;体育与体育教学[J];体育博览;2007年02期
[6]王大利,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大学时代;2008年01期
第四篇: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白鹤小学 张晓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不少人都深信“勤学苦练是100分的榨油机”,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处处的数学。因此,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
第 1 页 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 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布什的人民币共1元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中要求: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第 2 页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教材在提供现实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后,一般不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留给孩子尝试、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出数学问题,萌发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启蒙,积滴水以成涓流,汇细流以成江河,在教学中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例如:“小白猫和小花猫一共有15只”(出示小猫图),你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全班同学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计算的又对又快。生1:小白猫和小花猫一共有15只,小白猫有9只,小花猫有几只?15-9=6(只)
生2:小白猫和小花猫一共有15只,大猫有7只,小猫有几只?
15-7=8(只)
生3:一共有15只猫。左边有4只,右边有几只? 15-4=11(只)
生4:一共有15只猫,钓到鱼的有8只,没钓到鱼的有多少只?
15-8-7(只)
这些学生列出的算式,具有想象力,突破了根据静止的画面
第 3 页 所列出的7-2=5的算式。而学生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数量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于是他们敢于提出一般学生没想到的问题,具有创新意识。新教材中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机关报意识,提供了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孩子就敢提问,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见解解决问题,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聪明的孩子!
三、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 数学课堂的学习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新理念。因此,精心设计,提供所要探究事物的数学材料,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怎样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练就了这种本领,具备了这种能力,今后无论在任何新的情境或遇到任何新的问题,都能知难而上,自行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学习“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教师采用动画课件生动有趣的呈现教材: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
学生根据画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生1:我是一只一只数的,数上还有8只小鸟 生2:我是用12只一只只的减去4只,树上还有8只 12-1=11 11-1=10 10-1=9 9-1=8
第 4 页 生3:我是这样做的,把12分成10和2,10-4=6 6+2=8 生4:因为4+8=12,所以12-8=4 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学生自己亲身研究出来的,他们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能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就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学会、到会学。
综上所述。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微妙,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总之,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堆金子,而是一个点金的手指。
第 5 页
第五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青海省都兰县第一中学 陈 昱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3、探究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 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 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
三、问题引领
1.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 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 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