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探究农村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浅谈探究农村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摘要: 在农村小学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我一直都在思考:怎样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渴求进步“成熟”的我来说,探究性课堂我一直在琢磨研究。参加国陪学习后,我把所学结合实际带到课堂,使质的飞跃延伸在国陪后。融入了不同的设计理念,自然贴切的渗透数学思想,进一步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真正的体会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 数学 探究 有效 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现在具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好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现在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把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探索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把教材整活,找起点、重点、难点、训练点,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从中渗透数学思想,达到数学教学活动的理念标准。正是如此:我就结合我的实际浅谈几点如何探究农村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为此,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循循善诱的诱导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操作过程,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或结论,同时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圆,课上我让他们把准备的圆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最后对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是:
1、对折线的交点在圆的中心;
2、每条对折线的长相等,交点把对折线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然后我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总结:对折线的交点是圆心,通常用“O”表示。我接着就让学生在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作好记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找规律,结果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仍然对学生表示肯定并总结: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
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通常用“r”表示„„ 此教学活动,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去发现规律和获取知识,不仅探究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对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实际生活,它来自生活也服务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如:《统计图》恰好我在“六•一”节后组织教学,我就结合“六•一”的舞蹈、跑步、乒乓球三种比赛项目,我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对比赛项目的爱好情况,制成统计图并分析统计结果,给我和学校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这个操作过程,学生不光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还会构想社会现实。
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坚持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是整个探究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一定要让学生拥有他们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老师的角色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老师所做的是: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航向、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情景、指导方法、解答疑难等。整个数学探究活动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思考、交流,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老师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做好教学组织协调工作,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醒学生们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思维会变越来越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如在教学《四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的教学过程。先教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之后,让学生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论证自己的猜想,例如动手拼一拼、折一折。最后得出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深信今后的教学生活会更多资多彩!
三、合理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也是数学活动探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教材显示了许多优越性。但是教材编排顾及不到所有的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故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更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和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正是如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合理和创造性地使用好数学教材呢? 1
参加国陪学习后我感觉到自己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便开始审视自己以前的课堂把握,自己对教材等这一课标。参加工作来,随着年龄的递增、经验的总结,由最初的“幼稚”,有什么教什么,到今天的“理性”选择,能够合理的使用教材,自己的课堂在专家们的引领、老教师及校本教研交流等的帮助下等到了更好的发展。如;我刚上的一节教研公开示范课《用字母表示数》,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条件受到很大限制,虽有远程模式二但不能更好的运用课件,最后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我用了“小黑板”、“小纸条”、“扑克牌”,还把它们当作奖品发给表现好的学生。我的情景设计是“猜年龄”: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上公开课没有用我自己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说到年龄的话题,我随意让一位学生模仿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当他说到自己的年龄时我随即说出了自己的年龄,然后共同做一个猜想,当他小学毕业时我多大?初中毕业时我多大?高中毕业时我多大?„„同样的方法我让其他几个学生接着猜年龄。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体验数的规律。学生从中探索出:这里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的。那时“幼稚”的我没有像老教师们那样想到在学生中渗透函数的思想,我的理论知识等各方面有着很多的“空缺”。很庆幸自己是不愿落后、不甘做一个只凭经验“吃老本”数学的老师。
四、在数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我通过各种渠道从不同角度感受到同行门独特的个性化教学,使我对探究性学习又增加了很多认识和感慨!我便带着自己的感悟和学习中获得的好经验方法开始对自己课堂的进行“探究”。
去年,我接了一个“财产很穷”的新班,开学初学习分数乘除法时,全班同学都不能搞清楚分数的基本意义,这样可以想象上课的难度!但学完有一种题型一直公认是的比较难的后,事实告诉我,学生不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单一的接受学习是不能达到很理想的程度,我就选了一道题作为探究学习内容:开发区小屯小学六(2)班男生人数的4/5和女生人数的5/7相等,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多少?我就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
A.你想通过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交流讨论后全班都会说:审题,找出关键句:六(2)班有男生人数的4/5和女生人数的5/7相等。
B.我们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又怎么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说出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依据。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新 2
课程理念——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他们不断地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增强意识,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从中收获数学思想方法及经验;使他们从“学好”向“好学”转变,同时更好的亲身感受体会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做比求结果很重要。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汇报了几种好的解题策略。
1、把分数化成整数来解决。根据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男生人数 X 4/5 = 女生人数 X 5/7,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35,得到:男生人数 X 28 = 女生人数 X 25,根据积相等的规律解决了问题男生人数25人,女生人数28人。
2、运用倒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假设男生人数 X 4/5 = 女生人数 X 5/7 = 1 得到男生 = 5/4,女生 = 7/5也同样能解决问题。„„学生很好地体验了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喜悦,对后面学习也产生了更高的渴望!
通过探究学习,我发现学生能够灵活解决一直让我们头疼的该类问题,并能很好的解答分数应用题。
数学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做好教学组织协调工作,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醒学生们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思维会变越来越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只要我们遵行这一教学新理念,认真开展有效课堂探究,我深信我们今后的教学生活会更多资多彩!
第二篇: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开题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传统教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探究的问题,也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上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农村初中的生源成分复杂,无效学习学生面更广,基础素质偏低,给数学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农村中学,特别是普通农村中学,初中生源普遍较差,数学无效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刻困扰着农村初级中学有效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如何转化数学无效学习学生,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水平”成为广大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的界定
1、“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旭远教授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指出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本课题将着眼于寻求在各教学环节中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我们课题组认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能充分地为本课题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以往的知识结构对于现有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走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差异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把握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努力建构既符合教育学一般规律,又切合农村初中这一教学背景要求且尽可能科学、客观、具体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
3、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转变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科学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向着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探求目标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符合农村初中特点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市内外的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研究策略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以知识为条件来发展学生的智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了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才能提高有效地课堂教学能力。
3、研究中将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课题组每学期要组织教师上一堂研究课。一是围绕课题研究阶段进行说课。教师介绍自己近期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研究点及达成的目标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二是现场观摩听课。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片段录像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素材。三是集体会诊评课。评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组长课前确定中心发言人。评课要根据课题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着眼点,对设计的理念、教学策略、研究点的落实、目标的达成等方面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诊断。同时,每个听课老师要结合自己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补充评价,授课教师根据评课人的分析诊断,对课题研究进行很好地反思。课题组要根据教师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形成研究成果集,成果集可以是叙写的教学故事、案例、研究报告、专题小论文、专题反思等,作为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材料。四是评估鉴定。由课题负责人对阶段研究的情况进行专题小结,为教师后续研究指出研究的方向。每次活动都要征收教师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讨论,在不同教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共享资源,拓宽思路,提升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
4、研究中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意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其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5、研究中加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地转换角度,主动地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把教学情境创设技能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2、合作性原则:以学校为主阵地,与自治区教研室、市教科所、惠农区教研室等机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3、研究中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原则。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数学情境,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境界,并能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和开发智力、促进思维、发展能力的效果。
4、研究中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生活性原则。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典型性。设置情境时,所选材料应该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利于学生探究时能提出问题,找到形成问题的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反复思考,努力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
5、研究中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适用性原则。设置情境时,所选材料要恰当,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能配合教材体现教材的观点和原理,同时也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集锦
四、课题实验的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7月一2011年10月)(1)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搜集相关理论资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小组,确立实验对象。
(3)健全教师教研制度,为实验研究铺垫
(4)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5)制作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
(6)进一步搜集资料,向专家咨询,对课题研究进行理性思考。
(7)开题,写出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0月一2013年10月)(1)定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
(2)及时研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作好应对、处理过程详细记载。
(3)发布定期研究成果。
(4)广泛听取教师、学校领导、有关专家学者意见,修正实验方案,调整实验计划。
(5)全面深入研究,探索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3、课题结题鉴定阶段(2012年10月一2013年4月)(1)进一步进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2)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备查。
(3)做好相关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
(4)申报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成员
专家、顾问小组:
宋万斌:大战场中学校长
领导小组:
组 长: 李占全 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研究管理工作
成 员:卢宾、张清忠、马成录、任克祥、王福琴、田进玉
课题人员安排:李占全主要负责实验及撰写开题报告、实施方案、结题报告,以及课题实施过程管理。卢宾、张清忠、马成录、任克祥、王福琴、田进玉主要负责各教学班具体实施。所有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及时准确记录实验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整理活动案例。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前一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它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提问策略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如何理解和认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精心设计提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更新提问意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优化提问质量。使教 1
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知识的殿堂。
二、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三、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下面我们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1、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视角,问题的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
2、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臵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
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一、四、六等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对此,教师应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进行追问,给学生以新的启发。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计划周密。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那样,学生会给出一个更个完善的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作为起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思维之火花。让我们在“敢于发问—学会思考—互助合作”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课堂提问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质疑问难”成为课堂提问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其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能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学到了什么。具体看是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应由一个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无论是学习问题的提出,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习的实际,充分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不能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都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再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真正做到“知识共享”与“教学相长”。
二、优化教学方法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五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与保持有意义学习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递进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三、改进教学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会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担任个人的见解和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四、改革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数学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实际上是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是现实材料的形式化,它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
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篇:有效课堂之探究
有效课堂之探究
梁家营中学:李传东
今天,去市八中听课,我听的是历史课。在课后评议过程中始终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有效课堂”,甚而为“高效课堂”。
其实,这一问题应该是教学的根本之一,探究这一问题也是非常必要的。大家针对这节课讨论的很深刻,我从中也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下面就结合我的收获以及自己的感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我还特意查了一下相关的网上资料是这样说的: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我很认可这种说法,因为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体,最终目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因此,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如果这座桥梁是绿色的,那么学生就会畅通无阻的获得知识,这应该是课堂的有效性之最高境界,当然,任何事情都很难达到完美,可是我们只要将起点通向完美的路途缩短一些,那你的课堂效果就会很明显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教师导的学问就很大了,老师的心血应该全凝聚在这上面,它的成功与否,应该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量。
上边这一自然段,是结合自己的理解作了一个比喻。在学习过程中,还了解到了关于保定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当堂学,当堂会,堂堂学会;人人清,堂堂清,人人堂清。这两句话非但押韵,而且含义深刻。从字以上来看,都在说学生在课堂上要干脆、利落、不折不扣的学会每一堂课的知识,若能长期如此,当学生在总复习的时候,知识上就会前后勾连,复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样,学生再在经过不断的练习,书本上的基本知识不但掌握牢固,而且还会运用自如。这正是体现了前边所说的“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八中老师历史课后的教师评论很深刻,谈及的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遗憾之处,其实这正是我们所想要的,好的继续坚持,不足改掉就行了,然后的课堂就会增强效果。其中我感触很深的有 点:
1、学生自己提问题。这一方式就很好,学生既然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已经把某部分的知识已经掌握或者领悟,老师设计问题不也是这样吗?我想学生这样做会比自己机械记忆要有兴趣。
2、复习课的课堂节奏,课堂容量。这应该是其不足之处。因为有些环节过于细而浪费了时间,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节奏,容量。我认为,复习课就是对某些知识的梳理、整合,应用、融化、拓展、迁移深化等环节的过程。
3、应用、拓展、延伸。这应该是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是知识的应用与巩固的过程。通过这一部分,可以发现问题,然后再具体分析问题,最会让学生知道如何解答问题以及在解答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斟酌再三,可以设及考试当中出现的题型,并且要有梯度。
这就是我去八中学习过程中针对有效课堂这一问题所产生的感想和认识,比较浅薄,请领导,老师们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