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普森杀妻案对中国法制的感想
辛普森杀妻案对中国法制的感想
对于辛普森案,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辛普森是一级谋杀犯,但大多数美国人又认为辛普森得到了公正的审判。这看似不可理解的事情来源于美国人对“青树之果”制度的普遍认可。许多中国学者也把该案作为美国程序正义、司法公正的体现,并试图将这一制度在中国得到推广。
但我想问真是这样吗?首先,我想谈一下我对辛案的看法,不妨先提出几个假设:
(1)假如当时合议庭10名陪审员不是7名黑人3名白人,而是3名黑人7名白人呢?
(2)假如辛普森不是黑人其妻子不是白人,而是恰好相
反,这个案子是不是会被作为典型种族歧视案件呢?进而迫使法院作出有利于黑人的裁决!
(3)假如美国压根儿就不存在种族冲突,各民族平等,那10名陪审员的投票还会是这样吗?
(4)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假如辛普森没有钱,他请不起“梦之队”这样的著名律师团队,他没能得到著名华裔神探李昌钰的帮助,那结果又该怎样?
(5)假如辛普森只是小富翁,而不是名人,结果会不会有些改变呢?
这些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使辛普森案只剩下一个问题要解决:找一个美国人信服的理由宣判辛普森无罪,而“青树之果”制度又恰好提供了这种平台。这种情况极像美国攻打伊拉克,他最后要做的只是要找一个让全世界人民信服的理由。
由这个案例,我又想到了美国的肯尼迪遇刺案的不了了之,这其中金钱的作用居然如此之大。在美国,人们又似乎存在一种共同的认识,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足够的势力,你便赢了官司。法律本应超然于物外,神圣不可侵犯,反而成了工具,其创立的各种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反而成了手段。这种局面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因为这与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两个原则之一平公平是相违背的。
许多学者认为,只要中国也移植西方的近现代法律。中国也必然走向法治之路,彻底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
对此,我想提出第一个问题:“司法公正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吗?”
三百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于在技术领域里盲目的喜新厌旧,对新技术的无尽追求成了解决一切生存难题的灵丹妙药,人们沉迷其中而渐入歧途,就像是为掩饰一个错误,通常会犯十个错误。为解决一个难题,人们也常常不惜为自己带来十个难题。
比如,人们最初发现汽车或许只是想以车代步,但因此就要一系列的诸如采矿、炼钢机械、化工、石油等工业的配合,也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我想说明,人类每前进一步,必然要解决新的问题。正如苏力教授所说:“一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只有放在具体环境中便成了问题。”
因此,司法公正应是世世代代都予以追求的目标,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法律便能实现。
第二个问题是:西方的法律一定适用于我们吗?
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应该是一项不错的制度吧。但西欧诸国都曾尝试移植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结局是:他们惊奇的发现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并不适用于他们。他们最终己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制度。
从历史上讲,中国与西方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从社会结构、公共信仰、法律形态、社会意识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法律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
第三个问题:是西方的法律就完美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个明显的案子是中国至少还没有出现像意大利黑手党那样的黑社会。西方国家曾发誓要铲除黑社会,以维护司法公正。但事实是,西方法律某方面不公导致公民对法律的冷漠,转而依靠黑社会来解决问题。
第四个问题:中国本土有没有自己的法律资源可供利用?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调解就曾让许多西方国家惊叹,他们甚至专门派人来考察、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多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不能盲目迷信西方,更要注重本土资源。要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面临中国国情,我们还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哪些社会条件的变化导致犯罪的增加?
A改革开放后,人员的高度流动化,相对来说提供了一种陌生人环境,一般来说,处于陌生环境的个人对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无法产生一种切身的责任感和道义感,这就使他或她更易于从事一些在熟悉的环境种所不为的行为。另一方面,高度的流动性也使违法犯罪者有更多可能逃脱社会的制裁。
B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增加,也使道德规范多元化,人们的共同的道德意识和规范意识淡薄,因此,对违法犯罪的非正式的社会制裁就大大削弱了。
C一些深层次、内部的矛盾也开始出现,人们不得不面临以前所根本无法预料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间,由于利益形成的巨大反差,难免会使一些人心理失衡。同时,这类人涉及各行各业,也使犯罪形式走向多样化,复杂化。
D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爆发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强。由于利益多元化,道德规范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人们在某些时候,已无法分出是与非,对与错。
我想从以上问题中说明的是,要解决这些根本的、深层次的问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我想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关,也可以说是第一个问题的悖论。那就是:为什么有人在这种环境下就能不犯罪?如果说社会转型期间犯罪率的增加是必然的,那么又为什么有些人仍能不犯罪呢?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法治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所谓的法治究竟要具备怎样的一个标准?
在此问题上,我认可苏力教授的说法,法治的关键在于可预期性。
确定的预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在比较确定的预期下,我们才能进行一切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尽管我们时而也喜欢新鲜感,但实际上我们同样需要,甚至可以说更需要确切和稳定。实际上,即使新鲜感,甚至冒险也总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预期来支撑,人们有时甚至希望“乱”,那也是因为预期乱了以后状况会更好,如果百分之百变糟,恐怕只有疯子才会希望乱。
第四问题是:中国的民众需要怎样的法律服务?
许多学者一直拿中国人“厌讼”,“耻讼”的观点来说明中国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但实际情况呢?
法律未能提供令民众满意的服务,就像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只是为了讨个“小说法”,但执法人员将村长抓走了,试想一下,秋菊以后遇到此类问题还会选择法律吗?我恐怕她再也不会了。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具有趋利弊害的本能,同样,法律工作者有没有认真的考虑到了,中国的民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而不是按自己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 ?
法律的最终意义,还是要为民众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司法公正也正是要作到这一点。
辛普森属于社会中的强者,而众多的社会底层人员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同等的待遇呢?我们可否想过,当法律成了“有钱人的游戏”,“强者的手段”时,弱者又孤苦无依,那样的状况会怎样?
辛案离不开辩护律师的能干,“梦之队”成功地说服了陪审团。最终,由于律师的作用,判决的结果大大地出人意料。这是一个法治社会想要看到的吗?官司的输赢要由辩护律师来决定。最后我想说,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法治之路也同样要靠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功,我们踏踏实实的从基础做起。
第二篇:美国94年辛普森杀妻案简介
美国94年辛普森杀妻案简介 美国:辛普森杀人案“世纪大案”启示录
• 扑朔迷离杀妻案,万人空巷看审判
案情回放:1994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发生的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人案,把许多人的眼球从奥运赛场吸引到了美国的法庭上。万人空巷争看审判的电视实况转播,这还是自60年代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号登月以来的第一次。1994年6月12日,黑人橄榄球前明星辛普森的前妻及其男友被利刃割喉致死,警方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两被害人及辛普森的血迹,也发现了辛普森的头发和一只血手套,在辛普森住宅中发现了一只与案发现场属于同一副的血手套和一双血袜子,在其汽车上也发现了被害人和被告人的血迹,被告在此案发生后不久,开着白色豪华轿车,带着孩子和大笔现金急速地离开洛杉矶,遭到警察追捕,电视台对追捕实况作了现场报道,直升机沿着洛杉矶密集的高速公路一路跟踪白色的轿车和数辆警车,场面十分壮观,观众收视率很高。
• 警方遂将辛普森作为重大犯罪嫌疑人予以起诉。面对“血证如山”的控方指控,腰缠万贯的辛普森重金聘请的“梦幻律师队”,他们在决定陪审团人选时便在法律的允许下反复筛选,最后剩下的是9 名黑人、2 名白人和1 名西班牙裔组成的陪审团。被告方找出证据证明,此案的主要取证警官是一个严重的种族主义者,并有多次制造伪证和虐待黑人的前科。而且,这个警官在现场发现的带血手套不合辛普森的手。被告代理人还发现若干证人有种族主义倾向,并说了谎。利用控方证据的漏洞,将检察官和警方证人驳得目瞪口呆,说服了陪审团的全体成员,使陪审团成员们相信,“辛普森并不一定是罪犯,案犯极有可能另有其人或辛普森被栽赃陷害”,最终裁定辛普森无罪开释。为了防止判决后出现意外,洛杉矶警察全部武装出动,而法庭外面也足足聚集了数百人。形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真叫人担心。美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辛普森就是“杀人犯”,黑白分明的对立态度
• 本案所反映的最大问题是,美国社会在观念上的种族对立仍然明显。据判决前的一项问卷调查,74% 的白人认为被告有罪,而77% 的黑人则认为无罪。在一个刑事案件上出现如此对立的态度,克林顿总统对此也表示了忧虑。他在判决后的当天即向全国发表讲话,称美国的司法制度也许会有缺陷,但我们都尊重这种法治传统,既然陪审团作出了这一判决,大家都应遵守之,保持冷静。判决出来以后,检察官克拉克对有线新闻网CNN 记者说:“尽管自由主义者不想承认这一点,但一个以黑人为主的陪审团不可能在此类案件中作出公正判决。”此话引起了媒体轩然大波.两个结果不同的判决
• 就在刑事审判结束以后,被害人一方即表示要打民事官司,在民事审判庭上寻求公正。一年以后,加州高等法院的一个民事审判庭开始审理此案。这一回,陪审团中有9 名白人,没有一名黑人。经过4 个月的审判,陪审团于2 月5 日作出裁决,辛普森对其前妻尼科尔及其男友戈德曼的谋杀负有责任,并判辛普森向戈德曼的父母赔偿850 万美元。5 天以后,同一陪审团再度判辛普森支付25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费。他要为民事责任支付总计3350万美元的赔偿。民事审判结果与刑事审判大相径庭,而两次审判陪审团的人种组成又成了关键之点。这一报道再度引起轰动,以致报道的程度和收视率大有压倒克林顿总统当天发表国情咨文之势。
陪审团制度
• 首先,这是公民参与法治的一种方式,控辩或原被告双方都难以在此作弊。陪审团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司法作弊很难奏效。由普通公民断案,法官在庭审中只起到一个主持人或程序协调人的作用,由抗辩体系的双方各自提供证人,出示证据,互相交*询问证人,知无不言,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冤枉无辜。这是陪审团制度的优点。本地有权势者,甚至是高级官员、大人物及其子女犯了罪,都由这样的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来断案,这的确有助于社会平等,防止少部分人成为法外特权分子。这也是美国人坚持采用陪审团制度的一个重要理由。事实上,有人调查过,美国的法官与陪审团意见一致的判决在75% 以上,这说明大部分陪审团的判决与专业法官的判断相一致。如果不一致,法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要求重审,那就要再选择新的法官和陪审团。
金钱的作用
• 辛普森在刑事审判中共花了近1000万美元,他请了最有才能的律师、最有名的刑侦专家,甚至是科学家,后面这些专家也许不一定有意偏袒被告,而是表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们在作证时说,现场有可能还有另一人的脚印,DNA 血迹鉴定不一定百分之百地准确。美国是个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许多事情,包括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几乎都以金钱作评判标准。正像美国政治的竞选方式一样,金钱在间接地起到某种作用,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媒体对此直言不讳。正因为辛普森他以高价请来了最有才华最有名的律师,他们运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经验,一次次地向控方发出挑战,才使此案枝节横生,旷日持久,并让陪审团对所取证据的可*性发生怀疑。为了与被告方付出的代价相平衡,控方也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动用各种手段寻找证据,安排证人出庭,同样也花了纳税人数百万美元。作为控方主辩人的女律师克拉克因为此案而声名大振,在判决后很快写出了一本记实畅销书,为此得了约二百万美元的版税收入。金钱在市场经济下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情的结果
无罪推定原则
• 美国司法制度主张无罪推定原则,即被告在法庭被判有罪之前,无论有多大的嫌疑,都暂时假定为无罪。该制度又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对抗式辩论制度,在此制度下,被告律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质问任何一个证人或当事人,提供证人证词。本案被告律师对洛杉矶警察的大肆攻击和对控方证人的大量质疑,也不能说就违反了程序法的规定。此外,辩方律师始终不让被告以证人身份出现,这样就避免了控方直接盘问被告。被告可以在整个刑事审判过程中保持沉默,一切由律师代他说话,这也是美国司法程序所允许。
媒体的强大影响力
• 通过电视转播而家喻户晓,人们对司法程序和法治的具体制度也有了直观的了解,成了一种普及法律知识的最大课堂。电视台是*收视率而生存的。报道的东西越有刺激性和争议性,收视率便越高。名人涉嫌杀妻,电视台大肆宣扬,唯恐有人不知。各大电视网均不遗余力地派出最强的记者现场采访,而各种肥皂剧、喜剧和脱口秀也以法官、被告、控方、证人中的一些著名角色为题材大加发挥,热闹非凡,竭尽推波助澜之能事。
• 辛普森案是堂精彩的课,从中可以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美国的种族对立,法治的成熟,陪审团制度的优缺点,人们对程序法治的尊重,但种族对立又往往横生干扰。市场经济中金钱如何影响政治。
1994年6月12日晚,妮可尔(辛普森前妻)家的狗叫声引起了周围邻居的警觉,另局们从晚上10点15分开始就持续地听到狗的嚎叫声,最后发现了那条白色的名教秋田的狗身上全是血,它将邻居们领到了洛杉基郊外,透过铁丝网围栏,人们发现了一行带血的脚印。再向前一点在走廊灯下,妮可尔的陈尸血泊之中。
歹徒攻击妮可尔的方式十分残忍,几乎将她斩首。在妮可尔试题的附近,她的朋友罗纳德也被发现当场死亡,致命的原因是一次严重的锐器伤。四周散落的物件包括一顶帽子和一只粘有鲜血的左手手套。在屋里,警探们发现妮可尔的两个儿子睡得很熟,他们年龄分别是6岁和9岁。
巡警打电话报告了情况,并叫醒了负责命案调查的警探,在现场碰头后,他们接着驱车到了辛普森位于罗金厄母路的豪宅,这里距离妮可尔家只有五分钟车程。虽然他房屋的灯亮着,但没有人来开门。警探们对着后面的平房喊叫,终于叫醒了辛普森的女儿,她让警探们进了屋。里面有一个叫凯托的客人,他睡在另外一间平房内,他告诉警探,辛普森已经乘坐夜班飞机到芝加哥去了,而且凯托在晚上11点之前还帮他载行李到飞机去过。在打电话的时候,警探们注意到了辛普森停在外面的伏特野马车上有血迹。然后他们看到一串血滴,从车上一路延伸到屋子前们。马克警探还发现了一只沾血的手套,而且与妮可尔尸体附近的那只是一对。
破晓十分,警探们致电辛普森所在的旅馆,找到了辛普森。他听起来有些狂乱,但是奇怪的是他并不太关心前妻的死。他同意赶下一班航班回来,在午餐时,警探们开始给他录口供。谈话间他们注意到他头上的绷带。他说,芝加哥那家旅馆的房间有块碎玻璃,把以前的伤口又割开了。
警探们对他的手进行拍照,并取了指纹样本。然后护士取了他的血做DNA测试,将样本注入有防腐剂的小瓶,并将其交给了警探,然后辛普森就离开了。
同时,调查也在两个罪案现场继续展开。为了通过辩方对审讯程序的质疑`并占得先机,警方对在辛普森家的搜查进行了录象。到了下午3点左右,给辛普森录口供的警探加入了罗
金厄母路调查队。下午5点20分,他们封存了装有血液样本的小瓶,并将其他现场物证一起带走。
接下来的四天,这个案件成为了媒体的焦点:辛普森被逮捕之前的事情被添油加醋,还有洛杉矶高速公路上著名的追车慢镜头。很明显,审讯将吸引新闻界极大的兴趣
7个月后开庭,当时情形似乎对辛普森极为不利。他没有不在场证明,头发和纤维证据将他和凶案现场的帽子联系起来。DNA分析表明辛普森卧房中一只袜子上的血是妮可尔的,而车上的血和右手手套上沾的血来自辛普森和两名受害人。就如地方检查官所说“那串血滴从本迪一直到他自己的福特野马车里面,然后到他在罗金厄母路的佳丽,这是对他罪行的最好证明。”
然而,辛普森雇佣了最好的律师队伍。从一开始,他们就竭力地描述一种生动的场景,用来证明一个白人种族注意侦探企图陷害一名无辜的优秀的黑人被告。陪审团听到一个录音中马克警探用了41次“黑鬼”这个词,这损害了物证的说服力。另外,辩方还宣称警探们有方法和机会来陷害辛普森。
在辛普森血液样本被保存作为物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茶勺的血液消失了。辩方提出警探们有充分时间在现场周围用他的血液进行图擦。更糟的是,有些现场样本受到污染。辩方认为手套有可能是人为放进去的—而且大小并不适合辛普森。最后,搜查录象带也没有使控方占得辩方什么先机,它表现了警方的工作程序上的一些失误,给了辩方可乘之机。
然而,控方可以对他们此案中的很多不足之处进行解释:比如,血液中天然含有微量的EDTA。但是陪审团在新闻焦聚下进行了9个月的审讯,疲惫不堪,而且大量的专家证词使他们感到困惑,最后没有相信控方。他们只用了6个小时就裁定辛普森谋杀罪名不成立。
在这个案件中,曾经大红大紫的体育明星辛普森并不是唯一受到指控的人,警方的侦查程序和物证处理也受到了质疑和指控。
物证袋:辩方称刑事技术人员在处理辛普森血液样本和包装现场物证(现场发现的手套)时没有更换手套,因此辛普森的血液可能污染了手套
“太紧了”:辛普森在戴上关键物证(现场血手套)时有些困难,控方宣称是手套缩水,但是陪审团相信了辩方提出的“疑罪从无”原则
现场:警方的某些工作程序中的失误破坏了控方的诉讼。巡警用妮可尔家的电话报告谋杀案,可能毁掉了指纹证据。当警探到达的时候,其中一人用毛毯盖住了妮可尔的尸体,以免新闻人员拍摄。但这可能破坏了尸体身上的纤维物证。一张现场照片显示一名侦查员指向沾血的皮手套,表明他没有经过基本的预先防备,如穿上消毒的工作服和手套。警方的录象带中包括了更多的错误,比如展示了一名初级警探将血液药签掉在地上,并用脏手擦镊子。警探们还错过了妮可尔门上的血迹,直到三个星期后才去提取。
参考资料:《犯罪现场调查》〈世纪审判—辛普森杀妻案〉
第三篇:法制感想
法制感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篇:对中国美学史的感想
儒道佛和生活心态
2010级哲社思政1班 201011022921 何艳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和禅学的美学观点,因为他们所主张的观点比较能深入我心,也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理解并且接受,他们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缤纷但又复杂的社会的人们,现在的人们都麻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自己在看了这些过去的哲人们的观点之后,虽然只是少部分的关联到美学的知识,但是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看了之后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无助的生活着了。儒家、道家和佛学的理论都让我受益匪浅。总之得出的最深感受是:人活着要以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只会更加的痛苦。
中国的美学史之所以会给人那么多有用的启示,就是因为之前的思想家们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已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不可能像希腊罗马那样获得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直接地继承和保留了氏族社会中素朴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表现得不那么十分尖锐。从春秋时代开始,理性精神显著高涨,不少思想家提倡以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认为两者的分裂对抗应当尽力避免。这个基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情感语言来表达。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㈠、儒家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
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还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孔子之后的孟子主张的人性本善学说比孔子的学说,显得更富哲理性,也更向人性思想的美学建构进了一步,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共同美”的观点,也就是说:美对所有审美主体来说都是共同的,而且审美主体面对各个不同的审美对象而获得的美感也可能是相通、相似甚至是共同的,连审美的过程也有可能是有共同性的。
㈡、道家的美学思想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很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它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道家的这一类说法似乎是对美与艺术的否定,实际上,它是针对中国古代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美与善、美与真的分裂和对立以及以丑为美和以骄奢淫逸、伤身害生的感官享乐为美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所以,它在消极虚无的形态下,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道家的观点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家还把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达到美的境界,这种超越是精神上的主观空想,带有虚幻、消极和逃避现实的性质,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超越又恰好触及到了审美观的心理特征等问题。
㈢、佛家的美学思想
理解佛教美学、禅宗美学,首先要了解佛教对快乐的基本态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乐、世俗乐,佛教对这个持否定的态度;一类是心乐、出世乐,佛教对此竭力持肯定的态度。身乐、世俗乐,就是我们世俗人孜孜不倦、日日追求的快乐,佛教把它称之为“欲乐”,因为它满足人的情欲享受,可以通过人们的感官明显感受认知到。而心乐、出世乐与世俗人追求的快乐取向截然相反,也不可通过感觉知道,佛教把它称之为“涅盘乐”不仅稍纵即逝、不可长久,而且会引起种种贪爱和对外带来虚假快乐的外物的无尽索取,导致人生真谛的丧失,是人生
痛苦的根源。佛教从对这两种快乐情感的区分和态度奠定了其否定世俗美、肯定出世美的基本美学倾向。首先是对世俗美的批判和否定。为什么人们从触、视、听、闻、嗅这五觉快乐出发对引发快感的美色、美声、美香、美味、细滑之物的追求是产生“大苦”的根源呢?因为它们都是因缘的暂时聚合,虚幻不实、不能永恒存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可以给五种感觉带来快感的现实美是空幻的假象,即便感受现实美的审美主体的人是四大皆空的,这样看来,现实世界就不是快乐的伊甸园,而是苦海茫茫的婆娑世界,那些带来欲望享乐的种种乐事,都成为导致痛苦的根源。其次是对出世美的肯定和强调。世俗世界丑陋不堪,痛苦不已,如何远离丑陋、摆脱痛苦呢?那就是走向出世,进入涅槃,就是改变对世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改变普通人的情感思想。破除了世俗的想法,使心如止水,也就破除了对虚幻的世俗之美的贪爱与执取,根绝了人生痛苦的来源。摆脱痛苦的根本关键是不为内情所牵、不为外物所动,而是要保持一颗 “菩提心”,不为内情所牵、不为外物所动,这是“无心之心”。如此,佛教美学就体现出强烈的心性美学倾向。最后,在了解了佛教在反对世俗美的同时建构独特的出世美的美学主旨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佛教也主张随顺世俗之见教化众生,引导众生在有中观空,在虚妄中求真,在美的形式中领悟佛道,就成为佛教及其美学的另一取向。正是这一取向,使佛教美学对其否定的世俗美和形式美有加以变相的肯定,因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世俗美学趣味和形式多样的美学建树。我本人是信仰佛教的,因为佛教的教义比较于其他宗教的教义更能感染我的心灵,我渴望自己能在对佛教的信仰过程中生发出对整个社会的真正的慈悲之心,而不是全身心的去憎恶这个社会;让我能在面对这么复杂的社会也够用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我最信仰或最最能感染我心灵的就是佛教行善,宽容和超越欲望的这些教义观点。行善——行善并不是责任,而是一种权利,可以让我们拥有健康和快乐,佛的愿望是要是人人及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至善,至上的佛陀。宽容——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的因素,去宽容你的朋友,宽容你的亲人并不能说明你的大度,能正确去宽容你的敌人或者大一点的去宽容这个杂乱的世界那才算是到达了宽容的真谛。能够欣赏人世间一切美丽清香的人与事,对人间万象抱着更宽容,更喜爱的胸襟,这样才能把佛家所讲的“空”提高到更高的境界。超越欲望——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名利,金钱,情欲等等。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就像是海水,喝得越多越是饥渴,太强烈的欲望会造成痛苦和不幸。人的生命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是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所以,请带着佛性去生活吧!
儒家的“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 道家的“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佛教的“从对两种快乐情感的区分和态度奠定了其否定世俗美、肯定出世美的基本美学”。他们三家的观点都很精辟也很有教育意义,而且他们也是可以相互的融合的,道家美学缺乏儒家那种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在这方面,儒家对道家的虚无高蹈的倾向起着抵制和克服的作用。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的弱点,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一般而言,道家美学的优点所在,正是儒家美学的弱点所在,反之亦然。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所构成的。而佛家的思想是更进一步的理清了人活着应该有的价值最求。感受最深的就是在看他们的观点时得出对做人的方法和建立健康生活的方式。做人或者是过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有满足的心态,不能一味的去寻求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正所谓“得之,你幸;失之,你命”,而且要明白的是: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最后的命运可能就是一无所有,最悲惨的就是连最珍贵的命都丢了。所以还不如以一颗真切的心态去热爱生活,不管是生活在好的或不好的条件下,环境不允许你有好的生活,但是你的心态可以决定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请大家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第五篇:对中国军事的一点感想
对中国军事的一点感想
我小时候对军事还是很感兴趣的,也观看了不少军事节目。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军事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而大学无聊的时光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转慢研读军事方面的书籍,由此对中国军事的发展历程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总而言之,中国军事目前状况是:半信息化的武器装备、机械化的军事体质以及人民战争的军事理念却天天喊着“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口号。如果你认真研究其中的奥秘,就不难发现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唐得让人匪夷所思。
当前中国军队是共产党的军队,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这是一党独裁导致“只允许党指挥枪的必然现象”,这样的军队喊得最响亮的永远是政治口号。这支军队前身是红军,在三湾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枪杆子,历经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帮助共产党取得了政权。
由于共产党坚信“枪杆子里出政权”,那就必须掌控军队。就会导致军队高级军官大多不是学习军事,而是学习政治。那么天天喊共产党光荣正确伟大比研究军事思想更容易升官升职。这样的军队如果实在封建王朝确实能够保卫王朝,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竞争剧烈,军队的强弱不是一往无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所能弥补的,也不是靠几件高科技武器装备就能脱胎换骨,最核心的是军事思想的博弈。这方面恰恰是中国最欠缺的。
游击战、人民战争曾经是中国面临强敌最后的选择,但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将这样的作战方式奉为圣经。解放军基本什么文化,而他们在打败国民党后,就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认为知识是最没有用的,对文化的轻蔑,把无知当光荣变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国家、整个军队都是疯狂班的迷信所谓的毛泽东思想,即人民战争,知识军事思想窒息,直接拉大了解放军与世界强国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国门,经济发展,成绩还不错。正当中国对未来满怀信心的时候,海湾战争震撼了世界所有的国家,全新的作战理念,全新的作战方式,划时代的武器装备让中国军人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原来,中国是如此的落后,差距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弥补的。
五环理论随着这场战争而揭秘,给现代战争和传统战争划出了一条界限。所谓五环理论,即指挥系统、能源体系、基础设施、民心、军队。对敌国不是彻底摧毁,而是拆解瘫痪式的打击,也就是不需要消灭敌国的军队就可以赢得战争。
回过头来看看人民战争理论,就是让敌国进入我们国家的领土内,采取游击战,一点一滴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但五环理论已经明确告诉中国,美国的军队不会踏上中国的土地,到达中国土地的只有导弹和炸弹。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果,但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得脆弱了,使得中国再也经不起自己本土遭受敌国的打击。所以人民战争已经不适合中国当前面对新形势的变化。
这就让我想起了抗日战争,共产党指责国民党消极防御,只打阵地战、不打游击战。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国民党是统治的区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也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方、集中了全国一多半税收。这样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国民党只能死守这些西方,而中日两国实力的差距也就导致国民党只能打防御型的阵地战。共产党就不同,其统治区域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也没什么值得留念的,完全可以丢掉,再砖入敌人力量薄弱区域。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国民党是抗战主力,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容任何人置疑。如果今天爆发战争,共产党能够丢弃北京上海等这些地方吗?游击战、人民战争是国土完全沦陷后迫不得已的选择,付出的代价也是最惨痛的。既然国民能够用阵地战保住国家半壁江山,怎么能够丢掉打游击战呢?总体来说,关于那场战争对国民党的评价是及其不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激化,才慢慢注意周边的安全局势,发现自己完全处在地缘战略包围中。面对日本一次次地挑衅才发现人民战争的理论无法跨海对日本进行威慑。负责人的政治家发现中国东南沿海集中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果,该经济带的命运决定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但是周边却遍布世界密度最大的军事基地,狭长的地方,薄弱的军事力量直接面对敌人毁灭打击的危险。所以有些军人疾呼: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中国必须进行军事改革。
尽管如此,中国军队发展异常缓慢。美国既五环理论之后,相继涌出C4SIR、震慑与畏惧、10-30-30、一小时打遍全球等军事思想,中国也仅仅勉强给人民战争贴上了一个高科技的标签。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现自己需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发现自己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发现自己要学西方思想文化。也就是说,思想带动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提高技术发展速度,那么,技术知识表面的,深层次的是思想的不断争鸣与制度不断变革。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军队,武器装备是一支军队的硬件,思想与制度才是军队的软件。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思想与制度,而不是单纯的武器装备。而这三方面中国都落后于美国,武器装备大约落后二十年、制度与思想都落后半个世纪以上。所以我们队自己国家的军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解放军在世界上只是一支二流军队。
改革开放和晚晴的洋务运动一样,都只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进行思想和制度的变革。洋务运动以甲午战争而宣告彻底破产,幸运的是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几乎不会爆发世界大战的时代,不会因一场战争而毁灭多年发展成果,这不仅是核武器的相互确保摧毁,还有世界霸主并不是傻瓜,他们发动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为了赚钱,能够用商业手段为什么不用,相比于旷日持久陷入敌国领土,得不偿失,还不如货币贬值来得爽快。正如乔良所说,以后战争将超出军事、军人的界面,将直接面对每一个人,战争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隐蔽以及人性化。对财产进行转移不一定是枪炮,而是鼠标而键盘……这些看起来似乎对中国更加有利,实则不然,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竞争。而中国当前思想的封闭与制度的停滞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受制于人。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只有在思想上营造百家争鸣的环境、在制度上大刀阔斧改革。而这是共产党不能够接受的。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这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而共产党只能二选其一,从目前形势看,党会长期凌驾于国家之上,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我们能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的。至于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只是沧海一粟,那就只需要明白所以,关于共产党大力渲染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因为中国共产党都是口号喊得地球人都知道,但事情还没有开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