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课心得体会
赴荥阳七小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2017年9月28日,我非常荣幸地作为一名承担送课任务的老师跟随学校领导及八位优秀教师赴荥阳七小进行教研学习,短短一天的学习交流,却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交流心得体会之一:感谢
作为一名承担送课任务的老师,首先我要感谢杨校长及领导班子的信任与支持,感谢他们能给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所有参与老师们积极听试教,指不足,耐心细致地帮我分析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以及荥阳七小的领导、老师们的热情招待和孩子们的精彩表现。
学习交流心得体会之二:收获
此次送课让我尝试了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课堂教学的经验得到了积累。只有足够熟悉教学环节,才能在各种突发情况下随机应变,有条不紊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反复的备课上课,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设计不仅要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思考准备让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怎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无形收获情感、知识。外出送课更要提前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冷场、学生配合不到位、紧张等问题,并做好应对措施。在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位的前提下,才能拥有一个好心态,最优的完成本节课。课前我先与学生互相认识以增进感情,方便
第二篇:送课到校心得体会
“送课到校”心得体会
杠村小学 张建华
前不久,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三桥镇中心校组织的“送课到校”活动,一路走来感触非常深刻,可谓是收获颇丰。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准备这节送课下乡的过程中,我反复琢磨我的授课内容,并在校试讲。终于在走出去上课的时候不是那么的失败。在其余教师送教到我校的时候,我校教师认真听、记、评课,充分的吸收好的经验,为我校的教研工作有很大的促进。
我在回龙上的是三年级的英语课《Say hello》。在上课时我深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看着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感动。我感觉我比以前任何一次上课都更有热情、更投入、更希望和他们交流,刚开始学生因为也是第一次上我的课,多多少少有点紧张,有点放不开,但是随着我们一些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开始高涨,仿佛我们已经配合了好久,我和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在了一起,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多媒体充分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感知学习内容,充分的让学生动手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更令我深受感动的是那里的教师。听课的老师大概都有十几人,整个听课的过程中无一人讲话,只看到他们都在认真地听着、记着,多么令人感动的场景,他们和我们一样,一样有着理想和抱负,不一样的只是环境。但他们比我们还多一样东西,那就是积累的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学而不厌,我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着。
其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通过这次送课活动,我愈发感受到每天坚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反思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只有不断改进才会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才会有真正的进步而不是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
总之,本次的“送课到校”活动,无论从个人的教学经验还是学校的业务管理上讲,都是益处多多,所以,更多的“走出去,引进来”,乃是为师之福。孔子说:圣人无常师。更何况:我们还不足为圣人呢。不是吗?
第三篇:专家送课心得体会
专家送课心得体会
生本教育学科专家送课现场指导收获
3月21日至3月25日有幸参加了生本教育学科专家送课活动。在这一周的生本培训中,听了学科专家骏景小学陈天兰和河南石油中学张云焕老师的两堂生本课和从广州来的三位专家的报告,我对生本的教学理念有了再一次的提升,对生本的教学实践充满了向往,感觉心里有底了,现把自己所有的收获梳理如下。
收获一,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是疑问,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精彩,只有通过很好的先学,孩子们才会有所悟,有所感,老师才不会担心孩子在课堂上没话说,到时反而要担心,说的太多课时结束不了怎么办?这段时间我也是一直在这样努力的,原来我们真的小看了我们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总够的吸引力,他们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并且是非常优秀的展示自己的。我们不该对我们的孩子没有信心,而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往往我们认为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题,但是完全的交给孩子,他们会做的比我们都好,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他们的思维都让我们汗颜。而做生本就要充分的相信你的孩子,而课堂就是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收获二,生本教学可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的理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们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所教的学生,能够热爱阅读,能够出口成章,能够写出一段流利通顺的文字,而这个理想,生本可以帮我们实现。当然,对于从教十几年的我来说,以前的上课模式虽然不说根深蒂固,但对自己也影响颇深,但不管怎样,我要用最快的时间,用生本教学理念全新武装自己,争取尽快思考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用大阅读来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争取早日实现一名语文老师的理想。
收获三,我校的两位老师也精心的设计了此次生本公开课,课堂上处处体现生本教育,老师积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孩子在小组讨论中去积极地发言,以此慢慢达成不教而教的效果。当然,每位老师上课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陈天兰专家也做了相应的教育指导,通过专家的讲解,使我能从各个方面审视到每一堂课的美,受益匪浅。
专家报告也很精彩,他们所讲的都是经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字字句句直指问题实质。比如实现高效学习的策略和措施:
1、读懂、读通生本理念,是观念转换的源泉;
2、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推动生本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3、大阅读、大背诵、大思考、大表达是全面落实生本阅读教学理念的保证;
4、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是生命的牧者,是激励者、促进者,是学习活动中的首席;
5、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6、充分开展先学是生本语文课堂精彩和高效的保证。如再比如陈天兰主任总结的生本先学小研究的设计原理:准确、精炼、浅入、开放。这些言简意赅的话语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颇有种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感觉。
听了专家的课和报告,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努力成长为一名以学生为本的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绽放光彩!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领略学生发现的过程之美,和学生一同享受成功的体验!
在低段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
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课外的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 一直是语文老师关注的对象。我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课外阅读的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作读书笔记,在班上交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但不要特意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目的,以学生的收获为主。
二、为学生选好书籍
因为是课上阅读,所以要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需要,选择好书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收获。
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又能加深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并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金色的小船》,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例如:经典名著《西游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等。
然后,在学生明确要求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自己练,因为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必须靠学生自己,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三、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读整本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教给孩子读整本书,所以本学期根据教科书的要求我给学生制定了规定的书《西游记》。因为很有趣,学生很喜欢读。
2、摘抄法
为了有更多的积累,可以采用摘抄法,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优美的好词、成语、佳句、段落等抄到摘抄本上,以后经常翻看,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我在班里实施了《快乐阅读登记卡》的填写。(见附表一)
3、交流讨论法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读书、思考或者查阅字典,或者圈、点、画、批。小组同学在一起讨论说一说自己都读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了避免阅读课静静读的枯燥无味,适当开展一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讲故事比赛
2、摘抄展览
3、知识竞赛:例如学生读了《西游记》之后,我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西游记》的内容出一道题考一考其他同学,比一比谁是“阅读小能手”
4、优秀阅读卡展示
上好阅读课,才能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摸索经验,让阅读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学习体会
最近我学习了《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这本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教师需要公开课,但教师需要有实效的、真实的、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公开课,那种表演、作秀的公开课也是老师们强烈反对的。我觉得公开课没有修饰与表演,有的是尝试与反思。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但这种理想并不是作秀与表演的理由。
因此,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公开课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开课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
第四篇: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名师授课,观摩心得
从随机、有心结识到由境、应需构造,基本图形,缘起于自行,缘定于卓行
听名师授课
感受数学思想,感悟几何思维
崇州市崇庆中学初中校区:余首成
“我想让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周老师是怎样来引领大家学习数学的?同时我还想让同学们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周老师的课堂依然荡漾着这样的情感,流淌着这样的精神。
2015,又是一个新的,远程教室,又是一个新的环境,然而故友依旧,依然儒雅而随和,依然高深却热情。虽然只接触过短暂的数面,但把“始终坚守将理性与情感高度融入课堂的名师”周老师,作为我们的故友,却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每次来到都给我们很多欣喜,带给我们经验与智慧。课堂观摩,令我们神入,课后交流,引我们内省,如此良师、故友,其授课技术与艺术,总能撮合听课者的“旧我”与“新我”深情相守,理性交流。
本次送课,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是初三“圆的综合复习专题”。课堂上,面对问题,他带领学生分析探索,揉合知识,步步为营,每每遇到思维流淌至面临数条支流时,他又引导学生评价思索,针对问题,瞻前顾后,作出最优选择,合理尝试。如此引导,学生思维策略的一方天空,得以澄清,必能受益匪浅。
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周老师既注重逻辑推演的思维严谨性,又注重解题过程的书写灵活性,让听课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通透连贯和书写的适度跳跃。此间,周老师既有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关怀,又有对学生应试策略的关注,其厚儒心性,不彰而显。
在授课中,周老师注重将数学思想明确地体现,并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
(1)、例如一道“利用垂径定理”求点的坐标的问题,先转化为求某一线段的长度,而后通过勾股定理来建立方程求解。周老师板书“方程思想”,并解释:解决未知数量问题,要想的到尝试“能否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
(2)、又例如一道“利用45度角”探索规律的问题,先转化为求解一些简单的、递进的特殊个例的问题,而后通过观察、归纳,找到规律,最后再将这个规律运用到复杂的、一般性的情况中去。周老师板书“归纳思想”,并解释:探索规律的问题,要从尝试寻找几个简单的个例开始、通过观察、归纳、并验证规律,而后再将规律运用到一般情况中去,合理预测结果。
(3)、再如那道“根据未知形状,且未知谁为最大角的圆内接三角形”求弧长的问题,先考虑“数形结合”,“几何直观”,而后在“三角形形状尚不确定”的纠结上,展开第一台阶的分类讨论,然后又在“哪一个角为直、锐、钝角”的疑惑上,展开第二台阶的分类讨论,于是将问题所涉及的图形分为九种情况来展开探索,最后灵活、机智解决问题。周老师板书“分类讨论思想”,并解释:当我们感觉到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时,要想的到利用“分类讨论”来使我们思路明晰、有序,在不慌不忙中,做到从容应对,不重、不漏。
在引领学生探索分析“圆的综合压轴题”时,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他谈到解题的探索过程是从已知条件的综合联想开始,讲究联想信息发酵顺推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揉合,再结合“基本图形”的性质,眺望目标,自然推进,走走瞧瞧,相信一定会“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一道题,有多个问题的设置时,周老师还为同学道出了命题者的意图,即解决下一问题,往往要考略使用上一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一语道破玄机,学生如饮醍醐。周老师还向学生谈到,有的几何问题较难破解,功夫需在平时,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于“有多问设置的问题”,这个还颇有玄机,不让学生去经历一番,学生还真的感受不到个中玄妙!周老师告诉学生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善于考虑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中得到启示,这是思维的康道!受此启发,我想告诉我的学生要树立另一种意识: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问题并不难,但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解法,可以暂时跳过第一问,而直接考虑“使用第一问的结论”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这虽是思维的旁道,但它是凑效的!
例如初二下册,学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已知AD∥BC,∠ABC=∠DCB,求证:①、AB=CD;②EB=EC;
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等腰梯形的问题,但这个“陌生的”基本图形并不是阻碍学生思维的主要“墙壁”。第一个问题可以分别延长BA、CD相交于点P,将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待证的“等角对等腰”的结构中嗅到特殊的气味儿,从而自然就没有将它与头脑知识仓库中的“等角对等边”这种“美食”建立联系,故而不能破题,这就有点替学生感到惋惜;
另一方面,第一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平移AB到DF,同样也可以实现将“∠ABC=∠DCB”这个“分散”的条件“聚拢”到三角形DCF中,然后可利用“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分散”的条件纠结中,联想到通过“平移”来使条件“相对聚拢”,故而不能破题。但是通过“三大变换”来实现“化分散为聚拢”的技能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所以学生想不到这个份儿上,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后一定要想法弥补!
我还想说: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问题倘若没有解决,可以暂时跳过它。不妨先看看第二个问题,若能正常解决,则好。“有些学生往往做不起第一问,就根本不看第二问”,这不仅是错误的考试策略,更是错误的思维分式。更绝妙的是,倘若做不起第一问,我们却可以尝试利用“第一问的结论”来帮我们探索“第二问的解法”,这是数学教育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举例而谈,试想一些重要的汽车部件,由于我们的技术尚不完善,暂时还不能生产(这犹如本题的第一问尚未解决),但我们可以直接把那些“成品”采购进来,为我们组装汽车,投入市场营销服务啊,这正是数学思维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当我在课堂上提及这种思维方式时,很多学生领悟了跳过“第一问”的妙用!体验了一小段幸福感。
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这引发了我的共鸣,启发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几何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直觉思维。几何问题的解答过程不能脱离“基本图形”的直观形象启示与性质发酵整合所带来的联想。结合图形的初次审题中,已有基本图形的发现、提取,带来了性质的联想,加快了信息的连续发酵、带动了综合的连锁创新;正向综合的再次探索中,残缺基本图形的洞察、修补,带来了新的惊喜、转机,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探索念头;逆向分析的条件追溯中,期望获得某一基本图形的思维需求及其由心而发的创造手段与产物,带来了追溯源头的连续,加快了寻求中介的步伐。可见“基本图形综合、分析法”是几何解题探索过程的命脉,学生有一种“需始于自行”的义务去观摩、学习,也有一种“将欲卓行”的权利去实践、享受,更有一种“趋于谙行、向往尊行、从心神行”的人之本性使学生从中去寻觅思维之术,从中去领略为人之道。从众多“基本图形”的随机、有心结识发展到能实现某个“基本图形”的由境、应需构造,如此境界岂能无缘无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因缘,起于“自行”,定于“卓行”。欲将这一几何思维“命脉”植入学生的思维骨髓,教师的“拾阶助行”,责无旁贷,循序渐进与螺旋引领,皆宜无声润之。
通过本次名师授课的观摩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去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向他人学习,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变成一个坚持“经验内化与理性发展相结合”的终生学习型教育者。正如专家所说:高品行引领“超我”,低强度推动“自我”,高眼界导航学生,低手法推动学生,高境界追逐梦想,每天将平凡事做好。真正落实“归根人性”的数学教育,需明确导航,随机启发,缘起自行,缘定卓行!
本次周老师的宝贵献课,让人顿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我深思,受益匪浅。期待周老师的下一次不吝“活水”,指引我们心田泉涌,不啻归真!
2015年5月
第五篇:送课下乡活动心得体会
送课下乡活动心得体会
静海二中贾智学
为了加强我校与兄弟学校的联系,尽快融入到地方教学之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校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分别到台头镇中学开展送课下乡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送课下乡活动。在这儿我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促使我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反思,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上的是七年级的数学《9.2一元一次不等式》。在上课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看着他们那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感动。我感觉比以前任何一次公开课更有热情、更投入、更希望和他们交流。我感觉这里的孩子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他们真诚、善良、可爱、聪明、勤奋。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创设生动的情景,营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引导、启发,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的情感“煽”起来,让每个学生的人格“亮”起来。使数学课堂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同时,成为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平台。
真正体现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真谛: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评课的环节。我没想到的是:听课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那么投入,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很独到,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哪些地方还值得探讨,说的滔滔不绝,有理有据,令人佩服。这一切都说明这里的教师平时是多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啊!我们还在一起讨论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互相交流了想法,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非常融洽、非常温馨。当我听说他们校园的绿化,以及校园各处熟悉的双语牌等等都是老师和同学们亲手创造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惭愧、难受、感到、敬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好学、钻研、创新的精神。我相信这也将使我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