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次采访经过和感受
我的采访经过和感受
说来我的采访,也算是一波三折。
当星期六的上午老师叫我们出去采访陌生人时,我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面对陌生人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不知道该怎么去提问。
第一次采访是和同学一起去的,我们采访的是一位修鞋的老爷爷。第一次采访,因为我们还不太知道该怎如何去提问,我们只是和爷爷在聊天,却并没有挖掘出什么有意义、有深度的东西,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虽然花了不少的时间,但是发现所记的采访笔记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流水账。我感觉很无奈,在聊天中,由于没有经验,我们聊得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认为老爷爷没有什么好故事,没有什么故事可以采访。于是,我便走开了。后来,我的同学再一次采访了修鞋的老爷爷,我才发现我错了,原来修鞋的老爷爷有这么多有趣,有深度的故事。
我沿着街道走着,寻找采访对象。一直走了好远,才发现一家古朴的老式建筑的房屋。发现同学也在其中,他们先到了,看到他们,我加入了其中。这是一家理发店,理发店的经营人是张树高老爷爷。由于我去的比较迟,只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的采访便已结束。我跟随同学的步伐,去往戴震纪念馆进行进一步的采访。我采访的很少,记忆的也很少,依稀只记得墙上还留下了文革时期的呼喊口号。到了戴震纪念馆之后,我们沉醉于典型的徽式建筑中,惊叹明清时期的楼房。不知不觉,已是中午,我们便返回学校。回到宿舍整理采访笔记,发现我的笔记中还是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是可以表达的,没有记很多的内容。这时,我好自责,怀疑我是否适合当记者。当时由于有点自责,也因有点抱怨。我把作业搁置了两天,没有出去采访。过了两天,我调整好状态后,拿出纸笔,再次走出了校园,走向路边的陌生人。这次我见到了在卖水果的老夫妻俩,表明来意后,李爷爷热情的欢迎我。
李爷爷在我的提问下回答了他为什么卖水果,以前是做什么的,还是一直在卖水果,现在是否觉得幸福,在卖水果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有趣的事等等的问题。
李爷爷作了很好的回答,其中李爷爷还向我讲述了他和楚奶奶的爱情故事和在卖水果时遇到的一个同姓的李阿姨冒雨还钱的感人故事。至今,李爷爷和那位李阿姨还亲如父女,关系很好。
这次我很开心,因为我采访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在连续的两次采访失败后,我终于在第三次采访中有所收获了。
回来时我在想,要做一名记者要像黄远生在《忏悔录》中说的一样:新闻记者要有四能:
一、脑筋能想;
二、腿脚能奔走;
三、耳能听;
四、手能写。要做一名新闻人,需要很好的观察力,要有敏锐的新闻敏感度,要善于提问,要善于思考。我在新闻的道路上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在新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新闻班 林杰 1201021044
第二篇:第一次采访感受
第一次采访感受
这个星期六,我们有特殊的活动—外出采访。早上八点我们在责任教室集合,何村老师让我们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给我们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但未给我们制定采访主题。
我们稍稍准备了一下,就开始外出寻找采访对象了。由于我们还未吃饭,就先找到一家名为安庆味香园灌汤包的包子店,买了一些早点,我和几个同学就在这里吃起早点。吃过以后,我环顾四周,发现这家店和其他店相比而言比较干净整洁,人员也较多。我灵机一动,决定采访这家店铺。
看见师傅们都在忙,我们几个同学都不好意思打扰。可为了完成今天的采访任务,我还是厚着脸皮前去询问,我先做了自我介绍,说明我的来意后,没想到店长欣然答应。采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由于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所以略有紧张,感觉自己问的问题有些零散、条理不够清晰,还时不时的会有短暂的停顿。但总体来说还算顺利,当我询问到来这里印象最深的事时,店长回忆说:曾有一次给黄山学院的学生找错了钱,就在之后那个学生主动回来退还多找的钱,当时很感动,并赞扬黄山学院学生的高素质。说的这件事,让我感受很深,我也希望这大学四年不仅是学知识,更是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为黄山学院争光。在短暂的30分钟交谈后,我们离开了那家店铺,满心欢喜地奔向宿舍,以为我们的任务顺利结束了。
可就在我们回宿舍的途中,遇见大二正在学校摄影的两位新闻班学姐,便交谈了起来。她们在得知我们今天出去采访的消息后,对我们的采访内容起了兴趣。我便向她们说了我们的采访内容,结果受到了两位学姐的批评纠正。纠正内容如下:要确定采访主题,提出针对性问题,问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打断别人的回答,在回答时就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度提问,要问不同的人以核实新闻真实性,不要加入主观感情,采访时要问清对方身份,采访后要问清联系方式,以便以后更深入的采访。
就这样,我们又回去找第二个人去采访,学姐陪我们一起去采访。我们确立了新的主题“一个外乡人看黄山学院的变化”我采访的是校后门口揽胜文具店一名大四学生,自我介绍之后,我询问了个人资料,然后开始进行针对性提问,我们的对话极其简单平淡。但从谈话中,我能感受到黄山学院的近些年发展还是不错的,学生整体素质很高。采访过后,学姐又提出了许多批评和建议,我们欣然接受。
忙碌了一天的采访活动,我们很开心地完成了任务,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毕竟是我们第一次采访,学到了很多东西。
本来以为第一次采访任务就这样被我们轻松解决了,可不料我们专业课何老师在评议我们采访稿时,提出结业作业不能以黄山学院大学生作为采访对象。我心中一寒,彻底无语了。忽然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和问题的严重性。稍微放松的神经突然紧绷了,我和同学商量着进行二次采访,我们拟定主题和内容后立即去采访,上完体育课后,我们带上纸和笔,到原先采访那家包子店进行二次采访,可不巧的是那家店长恰好不在,于是我们一直等一直等。一个小时后,店长还是没来,我们心急如焚,但由于晚上还要上课,我们提前回去了,和她们约好了明天中午时分来,回去的时候,我脸阴沉了下来,感觉到这次采访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二天中午,我们如约而至,和店长的交谈依然很轻松,这次我们进行深度采访,挖到了店长很多故事,将她的人生经历问了个清楚,透过这个人,让我明白了每个人微笑的背后有多少艰辛不为人知。
第一次采访,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受益匪浅,这段美好的采访回忆,让我铭记于心。
2012年11月 12级新闻班何喆
21201021004
第三篇:第一次采访
第一次采访
今天下午两点钟,我和吴露艺还有乐丹以及其他同学去参加了一次采访活动。我们这次所采访的是研究庆元方言的吴式求爷爷。由于这次是我第一次参加采访,所以整个下午显得有些激动不已。
下午两点钟,我们跟着露艺向方言馆出发。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大家都在讨论该怎样采访吴爷爷。到了方言馆,首先是一位工作人员为我们开门,然后我们在馆前录了一小个片段,介绍了我们是“来风小队”。接着,慧红老师接来了吴爷爷,吴爷爷一下车,大家非常有礼貌地向吴爷爷问好,吴爷爷也亲切地给大家回了一句:“嗯!大家好!”问完吴爷爷就开始接受采访了。吴爷爷坐在沙发中间,我们几个围着他坐,这场面好温馨呢!“吴爷爷,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庆元方言,研究了几年呢?”吴露艺带头问起了问题。吴爷爷想了想说:“是从1996年开始研究,应该研究了16、7年了吧。”吴露艺又回应了一句:“噢!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了。”吴爷爷微笑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轮到我发言了,我问:“吴爷爷当初您研究庆元方言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能不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吴爷爷用深深的潭水一般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说:“困难呢是很多,比如说我没读过几年书,文化程度也很低,但是研究庆元方言要有很多文化,所以„„”吴爷爷说的很细致,我们几个也听得非常认真。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当初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电脑,在收集资料时 吴爷爷就是用手写,用手抄那数不完的字。吴爷爷的手指握太久的笔都扁了进去。吴爷爷还说:当初他研究庆元方言时靠的就是这股坚持不懈的意念。还教育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
采访完,我们参观了吴爷爷的个人方言馆。在一个玻璃箱里放着一大堆的写满字的纸,原来这就是当年吴爷爷手抄的资料。看完这些资料,仿佛看到了吴爷爷伏膝在桌子上日夜工作的场景。在其他的玻璃箱里还看到了各种各样关于方言的书、报纸上的吴爷爷„„
参观完庆元方言馆,我们在门口与吴爷爷合了张影,便与他告别,唱着欢乐的歌儿回到了学校。通过这次对吴爷爷的采访,知道了我们庆元方言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我在吴爷爷的身上学到了坚持不懈。我相信这种精神将会伴随我成长!
606
胡红艳
第四篇:采访感受
对我校校友薛强采访后感受
这个寒假,我们班级的全体成员对我校校友薛强进行了采访,以下是我们的采访感受。
1995年9月,薛强从山东潍坊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交通土建专业学习,1999年7月本科毕业,同年考入本校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博士生导师梁冰教授,硕士期间因成绩优秀于2001年9月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于2003年12月毕业,同时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2月博士后出站,并留岩土所工作。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湖北省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湖北省及武汉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国际期刊《The Open Transport Phenomena Journal》杂志编委。目前主要从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及生态高值化利用、污染土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岩土体介质多场多相耦合理论与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翻开薛强的履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色彩最为浓厚,在薛强的求学道路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时间跨度最长,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从硕士再到博士,薛强实现了从懵懂的少年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转变。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薛强同志怀着满腔的热忱,对对科学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他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近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及现场横向项目12项,主编和参编国家标准与规范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6篇,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登记15项,授权11项,著作3部。
在采访的过程中,薛强与我们谈到了他在科研学习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尽职尽责的同时,他也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着贡献。针对当前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泥减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依托国内多个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场进行专项研究,创造性提出的低碳型垃圾填埋技术、垃圾填埋的梯度减量化技术、减排污泥材料封场覆盖技术(EST技术)已开始在应用在垃圾填埋场和污泥处理工程中,为国家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问题提供科学技术保障。提出的关于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处置的建议》,得到了湖北省省委书记罗清泉的重要批示【251号】,并依托武汉市长山口和陈家冲垃圾填埋场,正在开展高含水率垃圾压缩打包盒堆砌填埋技术的研究工作。
2008年11月,武汉市政府评选了武汉市首届青年科技奖,这个奖项是从全市申报的105位候选人中通过三轮甄选产生,武汉市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薛强成为20名获奖的青年学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唯一获得此荣誉称号者。
针对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体普遍存在的早期易破坏、难治理问题,以沥青路面破坏的多场耦合评价理论、多物理场现场监测试验以及路面破坏控制技术等关键方法与技术为牵引,开展系统综合集成研究,以废物秸秆为原材料,纤维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过程和设计原理,为解决沥青路面破损、使用寿命短、表面性能低下、车辙于开裂严重等路面工程问题提供了新型材料和设计方法,并在多条高速公路上进行工程示范和应用,相对目前木质素纤维、聚丙烯和聚酯纤维而言,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结合当前生活垃圾运输和处理的能耗成本逐年增大,同时选址不易是很多城市直接面临的困惑。城市能源和土地稀缺性决定了生活垃圾运输和处理环节的节能和高效能源转化,结合矿山型垃圾填埋场中高陡边坡的稳定与防渗及污染控制中存在关键技术难题,提出了节地型垃圾填埋场生态填埋技术,主要采用锚喷网与可控粘土固化注浆体技术来解决废弃矿坑岩质边坡裂隙发育丰富导致填埋污染物渗漏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问题,并为矿山型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及技术方案实施提供了工程示范。
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加强自己研究方向的工作,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岩土所环境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主攻的两个研究方向:岩土体介质中污染物传输的多场多相耦合理论和固体废物污染生态高值化利用技术。在近三年时间内共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及现场横向项目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4项。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专项基金、湖北省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及现场横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下,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仿真计算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固体废弃物生态高值化利用研究方面获得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为了及时掌握目前国际上对固体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在2005年-2008年期间曾12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一方面可以开拓自己的学术眼界,了解研究领域的相关动态和前沿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技术和方法的交流,激发科研创新思维,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科研上的弱势之处,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借助于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依托,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原有的优势进行交叉融合,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母校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有一种情怀一直萦绕在他心中,那就是对母校、对老师的怀念与感恩„„
作为千千万万个辽工大学子重大一员,薛强校友在采访结束后也对我们学弟学妹们送上他最真诚的寄语:
他说,学会珍惜——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母校情结、师生情分、同窗情谊是最纯洁的感情,或许现在的在校生的体会还不怎么深刻,但是,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的时候,当我们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但我们陷入纷繁复杂的、荆棘丛生的人事漩涡的时候,我们就会深感母校是我们精神的寄托,老师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同窗好友是我们最可信赖的朋友,这份感情是纯洁的、无私的、永恒的!勿忘母校、勿忘老师、勿忘同窗之情!
把握青春——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青春是热情的化身;青春是幻想的源泉;青春是野心的出发点。他是无穷的无穷,他是希望的希望。青春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精神和活力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不吝惜经历和体力,用十二分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梦想,铸造美好的人生!几年后,用你们的成功,向母校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最后,薛强校友深情地说:“我们的母校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工大美好的今天,是一代代工大人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我们要永远感激他们,记住他们!工大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为了我们的母校,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们,要更加努力,为她添砖加瓦,为她摇旗呐喊,为她增光添彩。希望工大莘莘学子践行‘诚朴求实,博学笃行’的校训理念,秉承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为工大明天书写辉煌的篇章贡献力量!”
第五篇:采访感受
新闻之路,任重道远
——记我的第一次新闻采访(感受)
12新闻张国文
学习《新闻采访学》良久,却也一直苦于没有实践采访的机会。终于,这天早上上课时,何老师给我们下了一个任务:拿着手中的采访本,走出校园,采访一位陌生人,并记录下有关于他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立马想到了“山里人酒家”。开学至今,这里一直是班上同学聚会场所的首选。所以,便与老板接触过几次。几次接触下来,发现老板很有精神劲头,眼神很锐利,说话、做事都还蛮雷厉风行的,讲求速率,却也很平易近人,给人一种很自然亲切的感觉。最重要的,就饭馆的内部建设结构而言,饭馆应该有些年头儿了。顿时,产生了一种想要采访饭馆老板的念头。
第一节课下课,老师让我们外出进行采访活动。于是,便拿着采访本,准备外出采访“山里人酒家”老板。
到了饭馆,里面一个人没有,老板正在看电视。于是,看见我的到来,老板很热情的迎前走来。说明我的来意后,老板却也没有因此而冷落我,反而很热情的表示接受我的采访。我异常惊喜。
在近二十分钟的采访过程中,我就老板的个人及家庭资料还有开办饭馆的历程等方面询问一番。老板还是很配合的,基本上我所提问的问题都能够予以不错的回答,很到位。二十分钟后,饭馆打来一个电话,说是让老板过去有事。而此时,我的采访工作也基本上完成,便谢谢老板接受我的采访,拿着采访本,回来了。
此次采访工作进行得比较成功的原因,个人认为“时机”居首位。第一,上午九点多钟还不是吃饭的时间点,所以饭馆的顾客相对较少,老板才会在他空闲的时间段来接受你的采访。第二点是令我也没有想到的。老板在这开饭馆11年间,没有一位学生来采访过他,所以,我是首位来采访他的学生,当然会感到有一丝的新意。此次采访,让我加深了对采访时间重要性的理解。一次好的采访是建立在选择好的采访时间点上的,被采访者需要一个好 的时间点接受采访,才会有更好的采访效果。
另外,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必须的。在采访之前,我问了自己为什么要采访他,如何去采访他以及采访他有什么意义。这样,就更清晰的明白了自己此次采访的目的、形式以及此次采访所带来 的社会意义,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才会有好的效率。
此次采访我更多的只是把它当成一次聊天,聊的话题也是很轻松活跃的,不会给被采访者带来任何压力。有些话题涉及个人隐私,被采访者或许不想多说的,我就会跳过,并不会紧紧地逼问。所以,采访的形式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以聊天的形式去进行采访,个人觉得是最好的采访形式。只有当被采访者身心感到轻松自由的时候,才更会有可能去提供一些你需要的信息。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认为每个被采访者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有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代替事实真相。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怀着质疑的态度去查证、核实事情的正确与否,还事件以真实面目。
作为一名准新闻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以后会努力学习采访学的理论知识,积极地参加新闻采访的活动,知行合一,努力培养自己新闻人的品质,为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而奋斗。
新闻人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