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心得

时间:2019-05-12 14:5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心得》。

第一篇: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心得

读《曾文正公嘉言钞》有感

吾读《曾文正公嘉言钞》有以下浅显认识,那就是 “诚”、“恒”、“勤”,有此三字何事不成?毛伟人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我以前也断断续续读过一些曾文正公的书,读的很少,所以领会的也少。近日遵老师之意读此钞,收获不小,深感曾文正公不是完人但是圣人,直呼愚若早日熟读领会此书,也不至于运蹇至此。曾圣人资质平庸但凭借超人的毅力、诚意、辛勤将自己修成圣人,他的成功告诉吾辈只要有 “诚”、“恒”、“勤”,即使资质平庸甚至愚钝,也可取得业绩。

一个“诚”字。引用钞中所摘:“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接人总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曾圣人做人做事做官强调一个诚字,人必须以诚为本,才会有用武之地。诚,专心纯—,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以诚换诚,无人不诚。即使少数人不以诚待己,也终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使之醒悟。这么多年来我感到光有诚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做一件事、与人相处,如何让人感受到你的诚心,就需要一言一行,发自内心,不矫揉造作,但也不要有事闷心里不说、不沟通,应把诚意表达清楚,以心换心。心释涣然,诚意即来。

一个“恒”字。引用钞中所摘:“养生与力学,皆从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凡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持之以恒是曾国藩一生中的重要特点。首先体现在治学方面:曾国藩小时天赋不高,但他对自己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对不懂的地方决不放过,反复读直到懂得。“日课有成,持之有恒”。曾国藩每天记日记,对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人有持之一恒精神,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这也是现代人很缺乏的一项成功素质。其次体现在事业方面:率领湘军打太平天国时,老是失败,屡败屡战,坚持到最后太平天国内部出现问题,最终取得成功,也反映了他坚持到底不畏困难,用恒心取得胜利。

一个“勤”字。引用钞中所摘:“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久逸则筋脉皆驰,心胆亦怯”。勤奋是人生第一要义。勤政是居官首务,从一个人的勤奋程度,便可以预知他能成多大的事。勤奋之道,精力虽止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五分。办大事者,在内贵有志气,在外贵得人心。由勤生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并行。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由于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认识深度有所浅薄,请老师包涵!每次读曾国藩的书我都是在有所领悟的同时内心会有一些悔意,后悔自己没有及早读这些有用的书,后悔自己在人生重要时刻曾经办过的傻事、错事。想俺四十又二,无立无业,虽是公务员,但空有报负,无用武之地,灰心丧气,感叹制度不公。经过读史和多年自身感悟,才感觉到运蹇的原因除了现今社会官场存在的一些不公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加强自我素质提高,没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不会审时度势立足自身发挥优势消除缺点,没有恒心和诚心。虽立志,但志未满,心有憾。更感悟到一人的成功不仅仅是靠的运气和机遇,而是靠不断的努力和辛勤,靠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决心。在这篇读后感里我只列了三个方面的感受,其实曾文正公的学习之处岂止这三条呢?对《易》的热爱程度与日俱增,这次看到老师的征召贴,眼睛为之一亮,希望这是我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跟你的学习、教导,我会对大自然有新的认知,对人生有新的感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篇:读《曾国藩》心得

读《曾国藩》读后感

近代以来一直有着“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又所谓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这是为什么呢?读过《曾国藩》一书后,我的理解是,不是必须要看他的书,但一定要学会他的精神“会下笨功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是“官场楷模”;他的著作和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青年毛泽东亦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据说,13岁时的某晚,曾国藩迈进书房。点燃油灯,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东西走。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那贼终于受不了了,飞身下梁,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曾国藩打通科举路,靠的全是笨劲。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而那些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他非同一般的高明。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真正的聪明人,都是知道下笨功夫的人。自古成名者,多始于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我们成不了曾国藩,不是因为笨,而是下不了他那样的笨功夫。当然,他也并不仅仅只有笨功夫。

通过读《曾国藩》我感受到,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总结曾国藩成功的一句话:勤劳,实干,坚持。这不正是当下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中人所欠缺的吗?

勤这个字,做不得伪,从内心出发,告诉自己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如果长时间养成习惯,要做成点什么事也会相对容易很多。其次要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的所悟所想,希望自己真正能够在勤劳、实干、坚持的路上坚持下去,以不负吾心。

第三篇: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一直在看《曾国藩文集》,今天去第三极又读了一遍曾国藩传,写些感想。

无疑曾文正公是一位伟人,立言、立行、立身(?)三不朽他全部做到。他的家书之全,涵盖如何做人、如何理财、如何为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打仗等。似乎不会比现在留行的卡耐基、陈安之们差。

他的为人,很难用好或坏来形容。仅在个人修为方面,他无愧是楷模。慎独而心安、仁人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主敬则身强。放到现在,大抵也是做人的金科玉律吧。别人说曾氏十三门学问,传到世上的只有两门:挺经、冰鉴。他编写的《经史百家杂抄》,也被誉为国学入门之书。仅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出文正公至少是个用功学习的人,是常年累月,不分地点场合时间的学习。仅此,现在已是弥足珍贵。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以前,而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环境,历史背景。儒家核心中的君子当齐家治国平天下,注定了儒生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蠢蠢之心。当然,也有通过死板的八股科举谋求福禄,光宗耀祖享受清福的人。曾是前者。

曾不是天才,没有任何一目十行出口成章的本领。不过倒是用功学习,有则野史,说一小偷夜间潜进曾家行窃,在屋梁上等待全家入睡,偏巧碰到曾国藩在背书,后来此贼火了,跳下梁来大骂曾国藩,你怎么还没背出来,我背给你听!这是野史,只是说明曾少年之时如何努力。

总体来说曾的官运还是不错的,在京10年?官位从七品上升到二品。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穷书生来说,这是相当幸运的,是幸运吗?我不评论曾如何用功如何谦谦君子。不过曾的提升却是得益于当时权贵穆章阿?的鼎立提拔。儒家经典,老曾文集中可没有半点说如何巴结上司如何阿谀奉承,或许这里用词不当,但是如果曾是祢衡一类清流之徒,在曹操面前光着屁股只会讽刺,显然是不会被提升的。所以,曾不是清流之士。曾有云,凡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需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曾的仕途梦是非常强烈的,大丈夫当逆风飞扬,力挽狂澜。

曾国藩如何得到穆章阿?的赏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曾一直都是很努力,这点大家都是知道,不比周公,便是耻辱,他这么想,的确也这么做,还坚持了10多天自省录,就是将自己所有的不正当的想法写下来,类似于清修了,后来由于太过苛刻导致生病不起,才罢休。无论如何,要不是曾国藩勤奋努力日日准备,纵有十个穆章阿?也是不会发现他的。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寻找机会,坚忍等待,何其困难。老曾自己也说,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是天命吗?

虽然曾平步青云,但是实际上是清水衙门。此时他的母亲离世,使曾丁忧回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太平暴动。历史真是有意思。当时毫不相干的几个事情,到后来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不可或缺的,是贵人的帮助。

当时太平军正处盛世,郭嵩涛力劝曾国藩出山主持团练挽回颓势。曾自然不应允,后来郭以大义,以小情,甚至动员曾的父亲,力劝曾出山团练,曾才出来。想当时曾可能不想淌这浑水,也是命中注定吧。郭嵩涛也是一人杰,当时除了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他引荐。足以见得,曾国藩的朋友圈子,也是人杰众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名言,在曾国藩身上,再次印证。

曾不是圣人,可以说,他范了很多错误。打仗时也屡有败仗,其中三次?差点自杀,最终还是成就大业。现代人似乎更加推崇林彪每战必胜,想来是人都希望完美吧。不过,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难怪孔子也说,过之不改,是为过也。

团练就是自己组织人马,但是朝廷不提供供给。想来当时带兵打仗有多难,幸好当时湖南的官员还是支持曾国藩这一介书生。不过曾刚出山就想扬名立万,攻打武昌,但却失败而归。当时大有清流之士加以耻笑。不过陋屋偏逢连夜雨,曾国藩刚把武昌之败过失搪塞过去,又迎来了靖巷之耻。就是因为当时自己在主力救援湘潭的情况下,曾国藩急于挽回武昌失利的颜面,带着剩余人马攻打靖巷,岂知中了埋伏。亏得彭玉麟?事先料定曾必败,派了人保护曾,要不曾真跳下河自尽身亡了。当曾带着残兵狼狈赶回省城,碰巧碰到正好高升的一位官员,此人免不了冷嘲热讽了一番。一个碌碌无为却高升,一个拼死拼活却落的在外兵败,在内被耻笑的下场。是可忍,熟不可忍呢?曾国藩都已经写好遗书,买好棺材,考虑是吊死还是溺死的时候,左宗棠出现了,亏得左宗棠连劝带激,苦口婆心,才让曾恢复一点做人的信心。幸好彭玉麟带领的水师意料之外的取得湘潭十连胜,方才挽回一点颜面。靖巷知耻完全是曾贪图小利,急功近利的下场。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教训使得他日后围攻金陵,积累了不少经验。

曾国藩能重新振作,已经是不容易了。坚挺二字,老曾是有权说的,我们后辈奉此原则,不可说说而已。怪不得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迟钝的,因为真正做事已经很难,说出来又怎能容易呢?

此后湘军越打越顺,也初具规模。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却能带兵打仗。书生可畏啊!当时曾国藩有曾剃头的“美誉”,就是,看见不顺眼的,就杀!乱世用重典。做法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实际上的确遏制了太平军的发展。此处就想起李世民杀弟弑兄,逼父退位,却有贞观之治。四子雍正也大有篡位之说(野史很多这样说)。至少可以说明,要是论积阴德,曾国藩刀下的冤鬼数不胜数,但曾氏一系却发展的挺好,可见,与其烧香拜佛求签算命,不如对人和谦,克己复礼,持家勤俭,戒骄戒燥戒惰,才是王道。

靖巷之后,又有九江之耻,曾中了石达开的圈套,两千人被两万人围在湖中央,大有痛打落水狗之状。曾国藩此时坐舰被烧,就在投江自尽的时候,彭玉麟赶来,救了一命。开个玩笑,曾国藩不知道会不会游泳,但是憋气一定是行家里手。九江之役也是曾贪图便宜急于进取的结果。这个惨痛的教训,也为日后合围金陵,做了不小贡献。可见当时曾国藩何等落魄,基本折了湘军主力不说,遭众清流之士耻笑,真是无颜以对世人。此时湖南官员调换,曾更是混不下去,就找个借口溜到了江西。

地方官员谁也不喜欢团练,谁愿意供给外家部队呢?也可见清朝气数已尽,人人只求自保。曾国藩在江西惨淡经营两年,毫无建树,最终和江西官员闹翻,此时正好父亲去世,找个借口丁忧回家了。此时的曾国藩,带兵处处败仗,内部其他官员又处处为难,惨淡经营,度日如年。窘境可想而知。

正丁忧期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叛乱,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内斗耗尽元气,石达开单飞更是雪上加霜。只能感叹,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洪杨之辈,也就是流寇而已。困苦可以折磨人,财富金钱权位美色一样可以折磨人,非有大智大勇之人,方能成一世英雄。倒是出了李秀成、陈玉成等辈,可惜成王败寇,自古就是这样。乱世成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成就了李秀成、洪秀全、石达开。怪不得,乱世才能出英雄。

最终清廷委任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给以实权。也成就了曾的“同治中兴”。曾国藩提携左宗棠楚军打浙江,李鸿章淮军打江苏,曾国荃湘军围金陵,自己坐镇安庆,稳扎稳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也大有可以学习之处吧。怪不得毛泽东说曾国藩灭太平军相当漂亮,堪称完美。

刚上任的两江总督把衙门设在祁门,这又导致了曾国藩险些丧命。由于勘测有误,原来祁门的水路根本不能供给粮草,所以,祁门实际就是绝地,一旦外边**(不记得名字)失手,老曾就是瓮中之鳖。刚上任就得言出即行,虽幕僚苦劝,曾还是不改初衷。所以老曾委重兵给李元度。这苦了李元度,也毁了李元度。最不想发生的事情,总是发生了,害得老曾差点自杀以谢朝廷。

事后,老曾发难于李元度,将此次失败归结于李的防守失利,狠狠的弹劾了他一本。更惨的是,后来李元度终身不得翻身,李在曾处混不下去,就投靠王有邻,哪知曾依然怀恨在心,认为李元度背叛师门,不断为难李元度,让他终身没的官做。老曾打战擅长战略,却捉襟见肘于实战。不过他自然有一套方法推脱责任,即便自责也很有方式。这里也看出他的老道之处。至于惩罚李元度,确是老曾有别于礼贤下士其他人的作风。怪不得左宗棠骂他是个伪君子呢。无论如何,李元度最终还是和曾国藩和好如初,只能说,老曾人格魅力巨大了。万事万物为我所用,不恪守清规,万事需变即变,没有一成不变。

虽说几次失利都是众幕僚苦劝而老曾一意孤行,但是却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老曾自负不听他人言。当年袁绍徘徊在是回救乌巢,还是全力反扑曹营,最终落的兵败下场。至少老曾在统领群杰时候,多方听从,自己作主。这就是差距。世上哪有完人呢?但意志坚定,有时候“一意孤行”其实并非坏事吧。最终曾国荃不负众望,拿下金陵。攻克金陵之后,湘军自然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曾国藩在奏折中说,三天杀死10多万人,可能是虚报邀功,但是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吧。而且曾在朝廷明令不杀已经投降的李秀成的情况下,将李秀成活刮。并且告诉朝廷,金陵没什么财富。众人都知道,他湘军这次战役猛赚了一把,可死无对证,朝廷也只能听之任之。沛公在入关之时于民约法三章丝毫不犯,老曾占领金陵之后却是大肆屠杀。所以说,军队永远都是凶器,大家不要指望阿富汗、伊拉克的美军们是步道天使。

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让自家小弟发了一笔,自己却丝毫未拿。看来做大事情的人是不会敛财的,勤俭谦虚,可以敝人口实。

攻下金陵之后,众将劝说曾自立为王。是功臣?是霸王?是贼子?其实只是一念之间。老曾选择了功臣。此种选择我等小辈无法评论。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当时虽然兵权在握,却远非权臣。

消灭太平军之后曾国藩终日战战兢兢,如磊危卵。别人都说除去洪秀全,出来个曾剃头。此种险情,只有他老曾自己知道吧。老曾信奉月满盈亏,日中则仄。事情太过圆满则危险随即来到,唯有勤敬克己,戒奢戒惰方能长久,想现在福中之人,几人是这样想呢?此时曾国藩已经有离去之意,只是苦于朝廷屡次要他处理国家大事,才勉为其难,北上绞捻,处理天津教案。后来这些事情由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也在天津教案中被国人所骂,不久黯然离开人世。

天津教案使得曾国藩被骂是卖国贼,以前的圣相美誉荡然无存。可悲当时国力军事,虽气节冲天也需卑躬屈膝;可叹当时华夏儿女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抱守大国残梦不知所措;可恨无数清流之士只知指指点点谩骂却毫无对策。万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唯有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

曾是晚清一个传奇人物,力挽狂澜,挽回颓势。门下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彭玉麟、刘蓉、李元度等兼人杰,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由他开始,有人也曾说,倘若曾文正公再活几十年,大清王朝可能也不至于覆灭。历史已成往事,只能感叹,追古溯今,我辈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免于这样的奴役。大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敌国挑战,在慌乱中悲惨收场。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但面对西方列强,依然不堪一击。老曾算是博古之人,但处理西人之事,依然捉襟见肘。试问当时国人,又有谁能驾驭呢?星移斗转,现在我们国泰民安,但每想起曾经的沧桑,不禁芒刺在背。是杞人忧天?个人感觉现代人已不通古,至于了解西方,也未必。或许是我见识太少了吧。

曾是晚清卫道士?还是国家民族救星?是侩子手?还是救民于水火的谦谦君子?是卖国贼?还是爱国人士?是文质彬彬礼贤下士的君子?还是表里不一心狠手辣的伪人?......想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强不息。

矛 盾 中 前 进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靳绍华

9月1日自从上任以来,自己始终怀着一颗饱满的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尽可能地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完成的更好,为教学一线服好务,让老师们满意。可是在实际中却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工作起来却是无从下手,自己也总是怀着一颗矛盾的心不时的来解决一些工作时的一些问题,昨天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于是我就找到这篇文章细细的读了一遍,为之精辟而叹。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时期的人民教师,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正处在用科学的发展观求实创新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教师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第四篇: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后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也远了,有人认为与时代脱轨了,可传统的东西真是愈久弥香。看完整本书后,我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

第五篇: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好几位朋友向我推荐《曾国藩》,闲暇之余,认真地阅读了一番。当初曾耳闻此书的火爆程度:成了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礼物,不过在那时的我看来,历史小说毕竟是历史小说,虚构不够火候,真实程度有限,激不起太多阅读的兴趣。如今,首先是作者唐浩明在卷首语中谈到梁启超、蒋介石、毛泽东三人对曾国藩的重视,给了我很多悬念和疑问:难道曾国藩是个懂政治的人物?为什么近世国人又斥之为奸雄?伴随存疑,阅读思考,掩卷沉思,颇多心得。暂且撇开曾国藩的政治谋略、军事才能不说,想谈谈此人的处世之道,对我不无裨益。

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为人处世体现出中国文人的诸多特点。小说以母亲病故、回家奔丧开头,又以父亲仙逝、离开战事结尾,固然是作者地精心安排,却也从侧面展示了曾国藩孝的一面。对于父母的意见,曾国藩每每认真听取,即使为官在外,家书中也不忘双亲的养育之恩。对于师长,也是虚心听取教诲,态度诚恳。镜海先生唐鉴的举荐,以及和老师的交谈,处处显露为学者的谦虚。随唐鉴读书,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学会静心思考。曾国藩并以此言传身教,传授给自己的兄弟以及家中的孩子。

对于父辈师长,曾国藩敬重有加。对于兄弟孩子,他也是诚心恳切。每次回到家中,总是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兄弟们的读书事业。即使常年在外,也总是以家书传达父亲的教育之心,兄长的关切之情。他的家书每每提到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精神道德于今日之我亦有所得。家信往往写得琐碎详尽,不仅谈读书、作诗文,谈为人出世交朋友,谈身心道德修养,也谈新闻时事,言辞恳切,情意深长,值得认真阅读。

在我看来,曾国藩对朋友同僚的所作所为是这本书热销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曾国藩能够礼贤下士?为什么他能够虚心请教别人?个人的力量学识有限,想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个人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自己的智囊团,对自己提供各方面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贤士的远见卓识必将推动事业走向成功。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以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首肯。同时,关键时刻他又置同僚于不顾,这是曾国藩个性的一面,也可能是他致命的弱点。对于自己集团的人物爱护备加,那么对于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集团人物呢?不能置别人于不理不睬,在中国,很多事情孤掌难鸣。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也不能轻视别人的存在,浮沉之后或者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熟读深思子自知,虽然只是浏览了一番,感觉收获还是很大,有机会还是想重新再读一遍。最后谨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勉。

资源与环境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学生:周磊

下载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曾国藩全集》有感

    读《曾国藩全集》有感 读《曾国藩全集》有感 姓名:李义军 职位:长沙项目 项目总经理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之......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曾国藩生逢封建石灰末世,在他少年时代经历了一个寒窗苦读,闭门不问世事人情的阶段。当时的他对于读书的志趣并不高,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到了后来,他......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曾国藩》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组织训练团勇建立湘军,镇压太......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在全区深入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同时,我单位积极响应区里的精神,立即开展布置“我的梦〃中国梦”读书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写一......

    读《曾国藩传》(精选合集)

    读《曾国藩传》有感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

    读曾国藩有感(定稿)

    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一个在动荡历史中被忽略的人。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让时代潮流掩盖了这位近代中国最显赫的人物。然而于其人,实乃不容忽视。这是我读了《曾国藩》最直......

    读《曾国藩》有感

    读小说《曾国藩》有感 海南华侨中学刘荣嵘 俗话说,‚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著名作家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描写了曾国藩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困......

    读《曾国藩》(5篇)

    读《曾国藩》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湘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中进士后留京十七年,连升十级,37岁出任礼部侍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