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体验读书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4:3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体验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第一篇: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最显眼的则是建筑体验四个大字以及一幅人体尺寸的图。在未看这本书时,根据封面猜想这应该是一本与人体尺寸为基准对建筑设计的体验过程。带着疑问翻开了这本书,作者是丹麦的拉斯姆森。通过序言得知,此书是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经验积累,观察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教我们如何去感受建筑,体验、欣赏建筑。“我的宗旨是踏踏实实的尽力阐明建筑师所演用的道具,展现它所具备的宽广幅度,并由此唤醒对它的乐感意识。”

为了更好的了解此书,便百度了一下“体验”的含义: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由此可见,体验是亲身经历的,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也不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而是臵身于此地亲身感受、体会到的。因此,建筑体验则应该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走进建筑并臵身于建筑后所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种种,对一个建筑的认识——我所理解的建筑体验。看到目录一共有是个章节,明显作者是想要通过这十个章节,也就是带着我们从这十个方面来体验建筑。或许这也是建筑的十个要素。

第一章 基本观察

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的时候,首先给我们的第一个直观的印象则是建筑的基本形态,也如书中所说的“大多数人判断建筑就以他的外貌为证。”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分割,建筑不只是人们在建筑外观看到的建筑形状,还应包括走进建筑里,生活在建筑中的感受、形态。换句话说,要想了解一栋建筑,真正的认识建筑,是无法单单从几张平面照片中了解到的。首先你要了解建筑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也如书中所举的一副丹麦文艺复兴时期皇帝的剧照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同样的装扮在不同的地点,我像它所传达的意象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地点也是重要的因素。

建筑的建造过程是复杂冗长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超前的预想到各种情况,建筑师则像制作人一样,不只要做出设计,还要对建筑工人进行指导说明以达到建筑师的预想效果。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最初的起草到施工完成。“因此建筑也可以称为组织艺术。”

我们接触到一个建筑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对建筑产生自身的感觉和印象。但是无论多么博学的游客也不会有长期生活在建筑中或活动在建筑周围的人更懂得这个建筑。对建筑的感受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是与建筑的互动。书中例举了男孩每天放学在罗马圣玛利亚踢球的例子,当球撞击到墙壁时的印象,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与建筑的互动。“他们却下意识的体验到建筑的基本要素:坡顶上的平地及直墙”

建筑的韵律感、材质、质感、色彩、触感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着建筑本身的要素。或者建筑在不同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于是有人给建筑定义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从建筑的细节各各方面来辨别,然而书中提到“细部并不能说明建筑的本质,说来简单,因为所以好的建筑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句话也很好的总结了本章节的内容——建筑师不可分割的整体,无法从某个单独的部分入手,只有亲身体验建筑,才会真正的了解到建筑设计者的意图,它必定与其设计时代、背景相关联。

第二章 建筑中的实体与洞穴 在词典中“实体”是指不只可以触摸而且有形的实际存在的物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到“我看到了…”,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看到,只是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物象,只是对某个物象有个大概轮廓印象而已。相对的,我像作者想阐述的实体应该是我们不只是单纯的看到而是切切实实的接触到、感受到、看到并观察意识到的实体。

建筑师是建筑的原创者,而每个看到建筑的人则是建筑的再创造者。每一位建筑师在建造自己的作品时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意向,而体验者却未必会体会到建筑师的意图,反而更多的是自己对这个建筑的理解。因此作者说“一幅画是否对观者产生印象,以及产生什么印象不仅决定于艺术品,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观者的悟性、他的精神、教育及整个环境。还在于观者当时所处的心境。”书中也例举了许多的例子来证明人们往往会对一些事物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以自己的感受比拟物的感受。

倘若你去某个地方游玩,拍了漂亮的照片回来,看到照片的人或许注意的更多知识照片中的人物,而你在拍照时的感受、对所在地的印象,想拍照保存下来的记忆决不只是照片中所表达的二维图像那么简单。照片只能拍出某个方向的景色,却拍不出某事某刻的氛围。浅显的阅读后,我试图揣测作者是想表达不同的人对待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这种感官是无法通过语言或者图片可以传达的,语言和图片也只能传达一些信息却阐明不了气氛和印象,因为毕竟人在传达信息时带着主观的因素。因此,要想更好的认识一个建筑,就应亲身体验建筑,不要把对建筑的认识停留在“见过”“听过”上,因为,见过、听过是无法使你了解一个建筑真正的构成和意图。要试着用建筑师的思维去理解体验建筑。在读到这之前,我都是以这个思路理解的实体。然后在读到第二章的中间部分时,作者开始谈及实体与洞穴。此刻,我理解的实体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似乎在这实体也意味着结构形式,实实在在的建筑材料。此处书中写到“建筑师除了让他的想象力用结构形式——房屋的实体——来表达之外,还可以用实体间的空处——洞穴来表现,把那个空间的形成作为建筑的真正意义来考虑。”显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实体是结构形式;洞穴是实体间的空处。似乎这又与我前面理解的实体有所不同。书中举例说明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出两个关于建筑本质的情况,如果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把结构形式做为背景时,则洞穴是建筑的本质;反过来,若把洞穴作为背景时,则结构形式就是建筑的本质。作者也表示在本书中“洞穴”用来表达有限的、建筑上形成的空间。并且有些建筑师是“结构意识”,有些建筑师是“洞穴意识”。哥特时期偏重结构,而文艺复兴时期偏重洞穴。

第三章 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效果

实体与洞穴的对比在我看来很大方面是形成的阴影效果。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建筑、纪念碑的里面都会有壁龛。百度了一下壁龛的含义:在建筑上凿出一个空间,现代建筑仍然会使用到壁龛,现代是指把软装修和硬装潢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古代凯旋门的壁龛大多是退进石体内较深,所以形成较为独立的要素”由于壁龛是内凹的,所以壁龛的檐口就会投射出阴影,可以通过阴影强调突出的实体。书中配了一张盛大斯皮里托大门的图片,从这张图中就可以看出,大门并没有什么装饰,只是几个壁龛和突出的柱子,而壁龛内形成阴影,“明显的凹凸交替的韵律产生一种有序而协调的效果”虽然没有装饰却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稳重韵律感。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面前有一栋建筑是完全的平面,没有实于虚的结合,没有洞穴,那么也没有阴影效果。没有突出强化的部分,没有明亮和黑的对比,那么这个建筑会是多么的平淡无趣。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罗马建筑,通过了作者的角度带我领略了罗马的风情。这一章节,作者教会了我从另一个角度来体验建筑,那就是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

第四章 体验成色块的建筑

建筑在近处我们或许可以分辨实与虚的部分,可是当建筑在我们视线的远处时,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平面。正如威尼斯犹如海上蜃楼,正是因为威尼斯的色彩和挂载窗户上的毯子遮盖住了建筑的许多雕刻,使建筑不那么沉重。书中提到的总督府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倚靠色块来打破建筑的沉重感,总督府上面墙体沉重,下面却是剔透的,即使这样也没有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正是因为建筑师利用了红白大理石的棋盘式图案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再说回威尼斯来,我们了解到的威尼斯沿着运河建筑全部是用石块和砖砌成的,本来是特别沉重的材料,可是在建筑外表皮用不同色度的大理石装饰,因此建筑看起来就像装饰品一样耀眼、轻盈。威尼斯窗户上挂起的壁毯就如墙面上的壁龛一样,不同的是壁毯更多的时装饰而不是如壁龛那样是一个洞。而且由于威尼斯是水上城市,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反射的光照耀在建筑上,更有一种闪闪发亮的视觉感。通过威尼斯的建筑我们知道了如何把沉重的建筑装饰成轻盈的建筑。看似轻盈或沉重的建筑不一定就如所见到的一样,很有可能是建筑师特意混乱了我们的视线。

“而晚期的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几个时期里,外貌轻巧的房屋不被人为是真正的建筑。”认为只有看起来厚重、结实的才是真正的建筑。而之后又改变了这一看法,直至今日建筑师也尝试使自己的建筑看起来是轻盈活泼的。书中列举了大师柯布西耶和密斯的作品说明这个问题。柯布西耶将建筑至于纤细的柱子上,有种架空的感觉,减少建筑的沉重感,以及横向窗增加房屋的延伸感。密斯则是使内部与外部空间没有明显的分割,极力呈现一种透明性的空间。

而在日本,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建筑看起来都是轻盈透彻的无重量感的建筑。日本的墙体是单薄的他们采用屏风墙建造房屋,而不是像威尼斯是厚重的墙体装饰城轻薄的墙体。

书中说道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轻型的平面图形组成的房屋是对它们最好最自然的解决方式。

第五章 尺度与比例

在建筑的学习中,比例与尺度是一直讨论不断的话题,它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攸关重要,可以说这不只是对我们的建筑设计重要,应该对各个从事设计方面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任何一件东西,它的尺度感影响着人们使用使的舒适感,因此为了既符合美观的要求又要符合人们的使用就需要长久的摸索和实验。作者在本章开头则利用铁锤声音的长度来做解释,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得知哪种音调是合适的。并且建筑常常用来与音乐做对比。在古代时人们就已经热衷于对比例的研究,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人们得出了一种被接受的比例,则是黄金分割。“第一段与第二段之比等于第二段与全段的比,就称线段为黄金分割。”按照这种比例做出的设计总是让人看着舒服,也符合美学观点。帕拉迪奥的别墅通过作者的介绍可以感觉到建筑的尺度感,但是帕拉迪奥并不是根据黄金比例来进行的设计,或许他完全没有想到黄金比例这回事。他强调了一组简单的比例:3:

4、4:

4、4:6。我们总说自然的时最美的,自然的都是和谐的,也常用很自然来赞赏事物,是不是因为其实自然中就有其固定适宜的比例,而我们生活在自然中,自然中的比例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呢,就算我们不知道黄金分割,当看到的一个房间时,也能感受到这个尺寸是否是适宜的。而柯布西耶又对人体的比例有所发现。他把一幅男性浮雕搁臵在马赛公寓上,他说“这个男人体现了和谐的本质,这栋大楼的全部尺寸来源于这尊男人像。”不只是柯布西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发现了人体的尺寸,并绘制了理想男人尺寸的图。人体结构的美,人体的尺度也完全可以用在建筑的设计中。而后柯布西耶也根据人体的尺寸得出了“勒式模数尺”,“他坚信勒式模数尺既满足美观要求,因为它源于黄金分割,又适合功能要求。对他来说勒式模数是一把万能仪,应用方便,可在全世界范围内使人类所产生各类产品的比例达到既美观又合适”帕拉迪奥别墅的比例是根据他采用的古典柱子的比例,而他所采用的柱子又使从很早以前传下来的,这些柱子早已经被誉为是美与和谐的体现。这些柱子的尺寸是相当的精细,每个细节都是经过计算测量的。

然而不是所有采用这种巨型尺度的建筑都是恰当的,古典的建筑尤其是教堂和宫殿的尺度都是很大的,主要为了一种宏伟的效果。可是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居住,因此小房间逐渐流行起来。适合人类尺度的,才会舒服,尺度感较大的空间总是会给人一种距离感,而尺度感太小又会太压抑。因此在房屋的设计中最应考虑到的就是人体的尺寸要求。比如医院病房的尺寸就应根据病人的需求来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以医院的真正需求进行设计。而在设计住宅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人活动的尺寸,根据家具的尺寸进行建筑设计,而家具的设计又使根据人体尺寸。其实,许多的物品已经有其固定的尺寸适合人类的,无论是家具还是家庭用品我们都可以发现尺寸与比例已经逐渐标准化,即使是今日我们在做建筑设计的时,也已经有资料集、规范,各种建筑类型的房间尺寸也都是有规定的,我们在做设计时都应尽量满足这些要求。不同的建筑不同的设计,所需要的尺寸都是不同的,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适合,和谐,有一定的韵律感。

第六章 建筑中的韵律

首先查找了一下韵律的解释“建筑术语,韵律不只存在于音乐中,也存在于其他的艺术媒介中,如舞蹈、美术、建筑、摄影。韵律是构成系统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也是使一系列大体上并不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子。”建筑主要由立面、平面、剖面组成,而建筑形成的三位空间中,通过不同的变化和韵律感形成风格迥异的建筑,有气势恢宏的、有高低错落的、也有小巧玲珑的。建筑正是通过高低、对比、材质、色彩等不同的因素形成的有规律的重复性,但是又不连贯的韵律才使得建筑得以展现不同的趣味。第六章的开篇很有趣,最先展示的是一副一群小鸟各自站在四条电线上,它们姿态各不相同,但是却形成了一种韵律感,就像音符一样自然欢快。或许这就是在规律中求变化。

都说建筑师凝固的音乐,人们总是能把建筑与音乐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一起。也许正是因为建筑的高低错落的韵律感就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并且也与音乐一样使人着迷。我们最常见到的建筑就是在墙上开出有规律的重复得门窗,这或许是最简单的节奏,但是却有一种秩序感,也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墙面上建筑师开出了一些不同尺寸的窗子,而使得墙面生气盎然。可是你能说柯布西耶设计的墙面是混乱毫无依据的嘛!我想不会的,即使一些窗子的尺寸是不同的,但是他一定追求了一定的韵律感才会使立面看起来是和谐的,而不是刻意的。也正是因为有变化有不同才会刺激到人们的感官,人们的兴趣。如果只是一味的重复没有变化,或者只追求奇特一味的变化而没有规律,我想这都是令人不舒适的。

书中自己也对韵律这一词做出了解释,他是这样写道的“韵律一词是从其他一些包括时间要素在内并以运动为基础的艺术,如音乐和舞蹈那里借用的。”我们知道建筑最早就是模仿自然中得形式所建造并且一点点演化到今天这个样子。建筑师们也真的有可能是在音乐中找到了许多对建筑的灵感,门德尔松也曾经说过他在进行作品创造时就是听着巴赫的音乐,他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他的创造性想象力,甚至他的草图都是带着韵律感,在韵律中衍生出来的作品一样。可见建筑和音乐之间真的有一种言不尽的秘密联系。

然而不同时期的建筑,表达建筑韵律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建筑想要表达的韵律也是不同的。并且建筑的韵律感甚至可以渲染出不同的气氛。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故宫与其他宗教的教堂的不同。北京故宫的大道从太和殿一直到天坛,道路宽阔并铺着大石板,并且是严格的对称局势,而且随着中轴线皇帝居住的地方是在轴线正中心并且地势也较高,这种韵律感很明显是为了突出皇权。而教堂的韵律则是一个柱子接着一个柱子,一个接一个的拱劵,一个接一个的穹顶,就像一个接着一个的音符,好像要把人引向前方的感觉,教堂的韵律往往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

“巴洛克盛期再次出现了运动的韵律,这时的建筑师追求的时空间的秩序——洞穴接着洞穴”这个时期的建筑是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没有房间是单独存在的,以房间的连续作为一种韵律。可见韵律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它必然是一连串的运动所产生的规律性的秩序感。当然,韵律也应该符合当代社会的格律,注重自然韵律,不能刻意的追求韵律,反而形成一种呆板的模式,死板的严格追求对称的格式。我们可以发现自然中的韵律是粗狂中带着自由。很多人歌颂自然,大自然就是最美的艺术。也正是如此,在建筑设计中也应该追求自然与适合,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韵律。包豪斯校舍的立面是一道波浪形的墙,沿着河流的曲线。建筑自身的韵律和建筑物粗狂的曲线吸引人得同时可以发现该校舍是为学生而建,因此也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栋宿舍楼并不是像古老的宿舍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很喜欢它,因为很符合学生的要求。韵律是一种符合建筑属性的独特性质,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功能需求来建造,是学生有活力有动力,即象征着建筑的活力与动感,从使用者的角度体现建筑。包豪斯校舍就有它独特的韵律,那就是现代学生宿舍的韵律。

第七章 质感效果

经查询得知:“质感指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我所理解的质感是建筑外观看起来的感觉,也就是指建筑的材料材质。作者通过印第安篮子引出这个话题,作者说编篮子的本身就有一定的花纹。还提到了印第安人的制陶技术,他们用手把粘土搓成长条再围成环形以致捏成一个容器,并且可以吧表面做的很光滑。包括印第安人的房屋的墙面也可以做的相当光滑。可见人们总是可以找到方法来制造形体,并且不反应其结构或原型。也就是可以通过装饰来改变并不太理想原材料,使它看起来不错的样子。而在建筑中对于质感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一种是粗狂的表现形式将结构表露在外,一种是用光滑的表面装饰以掩盖住构造。而还有一种质感是经过时间的流逝风雨的洗刷过后留下的时间刻痕的质感,看起来有年代感。因此以为丹麦雕刻家说石膏代表着死亡,也许就是因为新铸的石膏看起来不但不大结实,而且表面会有许多气孔,然后经过几百年的石膏却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叹的,应为时间已经填满了大多数的细孔,因此质感也要考虑进时间的因素。通过作者举的许多例子中可以看出,有得材料本身看起来是毫无特点并且糟糕至极的,因此为了是这些材料看起来有特色可以通过在他们表面做一些功课改造他们原本的面貌。然而,使用的时优质的材料,大可将他们原本光滑的表面暴露出来。

不同时期对建筑材质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在稍早一些的建筑中,可以发现他们的表面永远是光滑亮丽的,他们每隔四年就重新油漆一词,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期,这样光滑表面的房屋却不再被认可,甚至被质疑是弄虚作假,没有表露原本该有的样子,就好像女人化妆一样。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用木头建造,但是木头易被腐蚀,所以通常头回在木头的外表皮涂上一些材料既可以防止被腐蚀看起来也更美观。无论是粗矿的表现砖石的质感,还是在水泥外表面刷油漆,还是采用材料的原本样子只要可以充分表现建筑的品质都是可以的。

第八章 建筑中的日光

光可以说事建筑的点睛之笔,同时光也赋予了建筑生命力,使建筑中充满阳光充满活力。但是阳光是不受控制的,因此对日光的处理也尤为重要。有其是在教堂的设计中,光的引入更为重要,成功的引入光还可以在教堂中营造一种神秘的效果,如光之教堂,建筑师在教堂的墙体上开出十字架的形状,使光线自然的射入,营造一种神秘的效果。通过大窗大面积的采光达到建筑室内宽敞的效果,也有阴暗的房间内,引入光线与暗环境形成对比,通过光线营造神秘效果。在一些建筑中,为了更好的利用光线,便设臵一些可移动的屏障,根据太阳的方位根据自己的需求控制光线的摄取量。有时过多的光线并不会使人感到舒适愉悦,反而会觉得刺眼并且会闷热。因此我们要利用最佳光线,所谓的最佳光线并不是只光线的数量,大量的光线也不一定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重要的时光线的质量。光的质量可以跟光的摄取角度,方位,引入方式都是有关系的,光可以经过多次反射达到更好的效果。当光直角照射到建筑上得浮雕时并不会形成很好的效果,因为形成的阴影比较少,质感的效果也会很弱。因为质感取决凹凸细节的变化,而阴影对质感是有影响的。一些建筑师一味的追求光亮,追求通透,在顶棚开大面积的窗户,使光线无阻碍的摄入,整个房间都是光亮的,没有明与暗的对比,就不会产生阴影,这样的室内效果是没有表现力的,而且室内的人也会因为耀眼的光线而容易感觉到疲惫。倘若能把光自然的融入到建筑中,照射到建筑体外,则会对建筑的色彩、质感有很大的提高效果。还有很多建筑中会设臵百叶窗、柱子、走廊形成阴影效果,造成虚跟实的对比。作者举例了荷兰独特的情况,他们对光线的重视和根据不同的房型来调整光线。荷兰古老的百叶窗体系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师凭借熟练的运用日光会造出怎样的效果。我们所熟悉的朗香教堂始终是充满了神秘色彩,而作者对朗香教堂也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朗香教堂的神秘色彩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独特光线,朗香教堂的内部是以见解光线的逐渐变暗而产生的,因此这里的光线并不是明亮的,而是模模糊糊的表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不清晰所以更有神秘感。作者阐述,当你走进教堂的时候你会感到惊奇,因为里面是非常暗的,然后渐渐的觉察到墙体。也许正是因为由暗到明的变化,教堂明暗交界线恰被从窄缝处射来的一道明亮的光劈开。就像光线从墙缝处渗入,也象征着希望之光,神圣之光。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为日光的配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九章 建筑中的色彩

通过建筑的色彩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体验建筑,了解建筑。古代希腊神庙等一些远久的建筑他们本来也是饰有颜色和装饰的,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洗刷,使得所有外表皮的装饰都褪去,只留下最原有的材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高贵、磅礴。因为在建筑中更重要的时建筑的空间感和形式,色彩是可以让建筑更出彩的调味剂,凸显建筑的特征,但不代表建筑的全部意义。

相适宜的色彩可以很直接的吸引人得眼球,并且可以清楚建筑空间的划分。在运用色彩时也应适当的与建筑的材料想呼应,如果建筑的材质是红色烧砖那么即使是使用色彩强调建筑也不能逃脱与材质相关联的颜色。因此“我们不能单独体验色彩,只能把它看做某种材料的若干特征之一。”

色彩有时还被赋予予以,带有象征性。像中国古代皇室建筑特有的颜色,黄色与朱红色,以这两种颜色来彰显皇权和庄严高贵的特性,而在西方宗教建筑多以白色为主,象征着纯洁高贵和神圣,又比如西藏建筑的色彩,而我们又知道墨西哥建筑的色彩时五彩缤纷的,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是十分大胆的,也符合墨西哥人热情洋溢的性格。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建筑色彩还有其特定的地域特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建筑都有其不同风格不同的色彩把握。墨西哥的建筑色彩非常绚丽也令人愉悦,可是如果把这种色彩运用到北京故宫的话恐怕就不太适宜,少了许多肃穆庄严的气氛。因此,色彩的使用不是可以照搬的,它不仅代表了材料的特征还有地域性。如果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颜色是很可以传达建筑物的特征和建筑师想表达的想法,颜色是表达建筑性格、氛围很有效的方式。或许色彩同时具有保护建筑物,或掩盖瑕疵的作用,但是不能把色彩局限在这些作用上,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好好的利用色彩,冷暖色的交替变化,日光对色彩的影响等等方面都可以使我们的设计充满活力。

第十章 聆听建筑

初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多少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建筑会发出声音吗?建筑的声音可以被我们听到吗?就这样带着疑问我进入了最后一张的阅读。通过作者开篇的解释使我理解到,作者所说的聆听建筑并不是指建筑真的发出声音,而是通过建筑反射给我们的声音。就比如我们在一栋房子里说话或任意的发出声音,建筑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接收我们的声音并且通过墙壁的反射到达我们人耳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聆听建筑。我们在建筑物理中已经对建筑的声音有所了解,建筑空间产生的混响,回音等等,这些跟建筑的材料,空间的大小,发出声音到墙壁的距离等都有关系。因此,在体验建筑的过程中,建筑的声音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因为这影响着人们在建筑中交谈、表演的感受和舒适度。建筑的色彩我们可以用冷暖来描述,那么建筑的声音我像也可以用软硬来表达。也许一个房间很空旷墙壁很光滑,发出的声音就会让我们感觉很直接生硬,不会觉得很好听。

建筑的声音效果对于演奏厅来说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一场表演的效果,好的演奏厅的材质空间布局应该都是十分讲究的。而书中却列举了教堂的例子,在教堂中时常要宣读、颂歌与演奏,并且教堂又是神圣的存在,所以在教堂中得声音也应该是有讲究的。于是人们发现了拱顶,其声学效果是及其突出的,圆穹顶可能成为很强的声反射面而形成独特的声中心。

在建筑设计中,可能一些建筑师考虑了建筑的空间、体量等等因素,为了达到体量上得效果,从而忽略了在建筑内的声音效果,使得建筑内的回声严重。在建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这与建筑的材质、空间都有关联,因此声音的考虑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准则来衡量一栋建筑的好坏,因为每栋建筑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价值,我们没办法客观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总结:

读完了《建筑体验》这本书,总共十章,作者从十个方面带我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来体验建筑。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许多。当我再看到一栋建筑时,我不再会是只像游客一样指看到了造型独特的建筑外观,拍照留念后就结束了对一栋建筑观察。至少我懂得了建筑是整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知道了建筑并不是只有我们通常看到的立面造型。并且作为一名建筑师,在从开始拟草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建筑的实与虚的结合、建筑的各个面和空间的关系、建筑的色彩、建筑的韵律、建筑的质感材料、建筑中得光线、甚至是在建筑中形成的声音都应该是我们考虑的因素。对建筑的体验决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观看欣赏的层面,要与建筑互动,以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整个建筑形成的过程,身临其境的体验建筑的形成。

第二篇:诗意建筑读书报告

诗意建筑——《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是我们大三的课程,学习的时候我看书只是为了记住里面的知识,如今退去不可说的目的,再仔细研读一番,才发现中国建筑史不只是建筑的发展史,更是中国建筑的美学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一)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开创阶段。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

(1)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2)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 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3)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三)宋、明清的建筑

(1)宋代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宋朝在建筑艺术方面一改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朝着细腻、纤巧转变,对于建筑装饰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南宋时期更是进一步发展,因地制宜,创造了一系列与环境相结合的建筑。北宋 崇宁二年颁布并刊行的 《营造法式》一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它系统的规范了建筑设计和施工办法。

(2)明、清的建筑明、清两朝是建筑的历史上的最后的发展高潮。明代在建筑布局方面,更为成熟、合理。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发现涌现除了许多优美具有诗意的建筑作品。等级森严的宫殿,偏安一隅的亭台,曲径通幽的庙宇,默默坚守支撑的吊脚楼,还有天一阁、黄鹤楼、滕王阁等各种著名的艺术作品,这些建筑不仅美,还处处充满着诗意。看中国的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就很能明显的看出建筑的诗意。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

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

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和诗意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有名的建筑,几乎都有华美的诗词歌赋,二者相辅相成,流芳百世。现在想想,亭台楼阁,勾心斗角,金碧辉煌......这些词语把静态的建筑都写活了。要说中国历史上描写建筑最著名的文章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在中国,建筑和诗词文章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文人墨客,在游览建筑的时候,都会吟诗作对,有很多有名的建筑,都是因为描绘它的诗词有名才著名的;而没有墨宝的古楼,总是会少一分文化底蕴,而被人遗忘。像阿房宫,滕王阁,我们想到这两个建筑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作者描写的画面,使原本模糊呆板的建筑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沿着书的时间轴,我们来到了古典园林。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同样的,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很有诗意的建筑。

中国园林讲究以下几个特点:(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中国园林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由此,中国园林的设计布局,是十分费心思的。移步换景,借景造园......徜徉在园林里,每一步都是禅意,每一步都是诗意。

在当今社会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现流行的参数化设计,建筑早已经脱离了自然,而真正像柯布西耶所说的那样:“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在告诉发展的今天,很难有设计师去追求建筑的诗意,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了。

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中国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的仿古建筑,到90年代混用欧陆符号的折中式风格,源于西方却在我国得以过分实现的后现代主义,再到近十年极少主义和参数化的风靡,大量风格各异的城市建筑争奇斗艳、触目惊心,共同构成一幅“变乱”的中国风景。这些着实都让我有些厌倦,被关注,可参考的建筑及实践范围的确变得异常狭小。张永和老师称:“建筑学又一次被程式化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诗。见建筑与文学与艺术、诗歌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建筑是一个实在、笨重的东西,它要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才能建成。而诗意是微妙的、飘渺的、完全是精神与情感的结晶。诗意,很少有建筑设计能真正与诗意联在一起。古往今来,人们用语言、音乐、绘画来传达诗意但用建筑却是太难了。但纵观大师的至今令人折服的好建筑都不乏诗意。海杜克曾说过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居住。诗意是一个美丽的令人遐想联翩的词汇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非常主观的词汇。恐怕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眼中心里,诗意会有不同的标准和模式吧。在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那里,最充分地体现了诗意居住的自然本质。他的《桃花源记》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幅真正自然闲适的居住环境图,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正所谓“道法自然”。诗意也直接源于自然,诗意的居住离不开大自然。诗意的居住离不开诗意的建筑而诗意的建筑也应该是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应具有诗化的意境和哲理内涵。如果说诗歌是人生体验的浓缩,那么建筑本身即是诗篇。而现代主义建筑

大师赖特就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诗人。他认为美来自于自然,也特别强调建筑物的设计要尊重自然,每栋建筑物都应是基地的唯一产物。他设计的“从地里长出来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草原建筑“曾风靡欧美。而流水别墅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组合。它实现了两种浪漫主义:对自然的浪漫和对结构的科学技

术的浪漫。跨越在瀑布上的房子被认为是诗人的梦想,而一幢悬挑在瀑布上的房子却是工程师实现的梦想。

《中国建筑史》看起来就像是建筑的浪漫主义诗篇,我从中读到了宁静,得到了美丽。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这已经是不能找到的了。呜呼哀哉!

第三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体验实践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

(2020-2021-2学期)

姓 名: 赵元博

学 号: 202015100502

学 院: 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 2005 _

指导教师: 任者春

成 绩:

实践主题

读书体验

实践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实践时间

2021年6月7日—6月13日

教材章节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目的

通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理想信念的内涵和重要性及其人生中信念坚定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实践内容

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最喜欢的阅读物之一。在这本名著里,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作者曾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当一个人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他还能以自己所创造的一切继续为人民服务。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艰苦暴风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多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上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这样,能在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的动力是什么?是毅力!年轻的保尔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这就是毅力的力量!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惊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代工人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在风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资本家、反动哥萨克、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他们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知识,炼就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经过共产党的教育,百炼成刚,从自发的反抗者逐渐锻炼成了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

整部小说的主要价值,正在于塑造了保尔这样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典型形象。然而十九世纪英国的运动中,虽然早以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那主要是诗歌。至于其他的古典作家,他们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揭露尽管非常深刻,但他们没有塑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正面人物形象。保尔的出现,无论是形象的高大或形象的纯真质朴而言,都是一个新的高峰。

实践体会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挫折也是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是一种积累。曾国藩曾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它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逆境中所展示出来的一股力量,有了敢于面对的勇气,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而会更坚强地去面对。

第四篇:西安著名建筑体验报告

姓名: 刘 思班级: 06050901实践成绩:

实践主题: 西安建筑体验报告

社会实践任务: 通过对西安城市或是农村中的各类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并进行考察测绘和研究分析, 使得初学建筑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建筑的功能,技术,艺术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对建筑传达的语言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培养一定的专业眼光,提高专业素养.实践报告正文:

一 活动背景

作为刚接触建筑专业的大一新生,我们正如一张白纸急需有人填写,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入门,专业课老师提倡我们利用自己的假期去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参观一下不同类型的建筑,增长阅历,培养兴趣.于是我们的建筑体验就在这样的实践课程下启程了.二 活动计划

根据我们班的人数,我们总共分成了六个小组,分头行动.因为我们同在曾经是十三朝古都的古城西安,在老师的提议下我们的体验对象定为古建.我们组成员有五位,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分别参观了西安市钟鼓楼,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市大雁塔,以及曲江会展中心.参观的同时我们又分成了几部分,分别负责测量,写生还有摄影等.经过了几个星期的调研,我们整合出了我们的体验成果-1-

和心得,将其做成小册以作纪念.并给班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做了报告,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三 活动内容

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讨,我们小组五名成员利用了两个星期的周末,将体验对象按照地理位置分成两大块分别进行考察.我们带着自己的速写本,相机,卷尺还有我们那颗求知好奇的心开始了我们体验之旅.西安钟鼓楼篇

西安作为人类史上十三朝的古都,历史悠久,风韵犹存.古建自然是它文化长河里的一个特色所在.通过查阅,我们了解到位于西安古都中心的鼓楼和钟楼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西安鼓楼是目前中国存在的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楼上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 曾先后两次重修, 南北屋檐下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课上有学过有关古建的屋顶形式,所以能够判断出鼓楼的屋顶是重檐式歇山.基座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辟有几道拱形洞门,以供行人车辆出入.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外檐斗拱处均有彩绘,这使得鼓楼本身层次更为分明.西安钟楼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它位于西安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被誉为“古城明珠”。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基座为正方形.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四面正中各有拱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互贯穿。楼分两层,基座上面是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由于条件制约,我们没有上到钟鼓楼的二层区域,没能感知楼内的空间分配.居于西安市区中心的鼓楼自然成了交通枢纽,楼底已经被后人开辟成各大商场,以供行人驻足观赏.整个建筑通体彩绘,雕工精细,保留了明代独有的建筑风格.我们游走在高大的柱廊间,用相机记录这一切,很难想象这么庞大的一个古建如今穿梭着来来往往的现代人群.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大雁塔篇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652年, 据说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塔身总共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可俯视西安古城。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 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与之呼应的是南北广场,南广场与大唐芙蓉园相通,其间开辟成一条商业街,人流量颇多.而北面则是值得一看的文化广场,在这里有号称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音乐喷泉.每到中午的12点下午的六点,偌大的雁塔区就会在音乐声中为大家呈上一场视觉盛宴.在这里不仅能够感受历史的沧桑,更能享受来自人类文明的震撼.我们几个沿着雁塔走了一圈,发现无论从哪个角

度来看,塔身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比例.不禁惊叹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篇

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展路1号,于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配备了酒店、商务写字楼、餐饮、康体及体验中心,构成了如今的西安会展经济示范园区。中心内分布有A.B两馆,馆前有占地八万平方米的露天广场,可供行人休闲娱乐.入口处有一巨型电子屏幕,可以显示最新的商业消息.中心内两大展馆都是采取了大跨度的框架结构,外墙通体都是玻璃幕墙.主馆屋顶采用了钢架穹顶,呈现出飞鸟的状态,使得大体量的建筑有了轻盈的感觉.虽然没能进去,但仅仅是在广场内的一次游览,却已经能让会展中心的恢弘大气展露的一望无疑.通过我们亲力亲为的采集照片,测量数据,我们组员分工合作,将我们收集的信息整理成了一份体验小册并制作PPT,课上跟大家分享了我们此次建筑体验的收获.四 活动总结

通过对西安著名景点的实地考察,我们着实体会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法感受的东西.走近了才发现,西安钟鼓楼坎坷悠久的历史让它在我们心里又多了几分威严;大雁塔古老的塔身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南北广场的空旷,音乐喷泉的壮观,都让我们记忆犹新;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储藏的各种文物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西安这座古城历经的漫长而又辉煌的岁月;曲江会展中心无论是宽阔的休闲广

场,呈鸟儿飞翔状的主馆,还是偎依在主楼旁边的副楼,都体现了曲江会展中心作为国际上知名展览中心的大气和现代感.老师所教的知识只是让初学者从对建筑的一无所知到对建筑一个大概轮廓而已.只是知道建筑师是一种戏剧的作者,是为人们生活安排作计划的人;建筑是一种为人类活动提供安全舒适场所的空间;建筑设计需要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构建房子时需要知道它各部分的构造方法和连接方式等.这些我们知道,也必须知道,但不是我们仅仅需要知道的.要想了解一米具体是多长, 就应该拿尺子亲自去测量,然后牢牢的记在心里;要想知道一个房子的光照足不足够,就得要考察当地的日照条件;要想知道这样设计合不合理, 就得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亲自去感受.我们要具备当我们回忆这样一座建筑物时,我们总会记起它是由许多特征不同的房间构成,日光以及它的色彩的能力。理解建筑并不等于能从某些外部特征去确定建筑物所属的风格,只看建筑物是不够的,必须去体验建筑.老师和书本的存在只是辅助我们能怀着最基本的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适合大众却是自己独有的建筑思维方式.此次建筑体验,让我们领悟到不把物品看成具有自身外貌品相的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道出对它的印象。即使入木三分地描述了所有可见的特征,也未必能给我们暗示物品固有的本质.建筑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体, 它的形成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环境的塑造, 在一个历史环境种顺理成章的东西,在另一个历史环境里可能就是错误的;在一代人中恰如其分的东西,到了下一代再出现就可能成为笑柄。割裂建筑和孕育它的历史文化,我们难免会得出许多极不

明智的结论。所以我们更应该“身临”到建筑“出生”的历史环境中去体验, 走出去,走进建筑,才能了解建筑的本质所在.五 小匠拙见

实践出真知,书本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也都只是前人总结的概念罢了.一味纸上谈兵只会让你成为井底之蛙.理解建筑就要走出去体验建筑.作为正在学习中的我们更是应该走进建筑,去感受它的尺度,光影和色彩关系;去观察建筑是如何为特殊目的而设计的,建筑又是如何与某个时代的全部观念和韵律一致的。万事由心生,有兴趣才会有劲头.身边很多同学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建筑专业,只是无奈被调剂,开始了自己的建筑旅程.不过一旦踏上,你就会被建筑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所吸引.为人类环境建立独一无二的秩序和关系,这就是建筑师的任务。如今,在我们高度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里,遍地高楼大厦,你同我同,建筑也逐渐丧失了原本的品味,慢慢成了科技高速发展下的牺牲品.我们需要通过唤起对建筑的兴趣,理解建筑师们的所作所为,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形成独有的建筑思维,从而为建筑的未来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论建筑创意》读书报告

《论建筑创意》读书报告

这本书主要是讨论有关意念和概念的发现上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列举了一些有关实例来配合和佐证。全书按创意发现途径分为四个范畴即:

基本思考——讨论创意思考额基本;

行为思考——依外在行为来思考

方法思考——依认为的发展的方法来思考

因素思考——自建筑要素本身来思考

全书的章节划分亦因循这四条主线。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读这本书的方法是先看序了解全书概貌,弄清作者想要阐述的问题和章节结构,这两点分别帮助我清晰本书的核心论点和在脑海中建立起全书的整体框架,便于阅读中的理解和读后的记忆。倘若只是闲读的话,我会在粗略浏览各章内容后,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章节先读。

本书我选择的最感兴趣的章节是方法思考这一章,它提到了一种称为水平思考法的思维方法。人类的思考方式大概分为两种类型:正面思考与侧面思考。正面思考又可以有两种情况,即直接反应的思考和逻辑判断的思考。前者是对所触及的问题的直观反应。后者则是掩饰一条线索通过分析、总结、推理得出结论的思考,又称为垂直思考。正面思考的方法是我们平时处理问题常用而熟悉的两种方法。与之相对应,侧面思考则不是正面回答问题,不沿着一定的方向思考,而是脱离改问题,摆脱固定的观念,不走“正途”而另辟蹊径,又被称为水平思考法。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东方人特点的思考模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反思。我们所受的主流建筑教育以及之后做建筑工程时的工作方法,都是因循这德国包豪斯学派那一套富有逻辑性的思考方式,实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高效,这于西方人的根本意识有关,他们相信好的过程就会导致好的结果,所以越发控制过程的严整逻辑,从而形成了一套思维的模式。而作为东方的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在吸收西方思维工作方法的同时,也不可荒废自己本身的特质,就是水平思考方式。它不是在我们洞察的行动中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当我们没有解答可利用知识,或是解答不适用之时,老旧的情况需要一种新的观念之时才有用,它是一种机能,可以使心智从习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进入宽广的空间,从更发散的方面进行垂直思考。

当然我也同意作者的观点,水平思考并不能取代垂直思考,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总是水平思考就走入歪门邪道无法回头,总是垂直思考又容易被有限的认识做局限。

下载建筑体验读书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体验读书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建筑体验》心得

    读《建筑体验》心得 建筑是一门特殊的功能艺术。它划定空间,创造生活环境让人们居住。通过阅读《建筑体验》, 在没有倾斜的圆柱状的阳光照射进来时,光线均匀的散射着,并且产生......

    建筑专业文献读书报告5则范文

    《浅议绿色建筑》读书报告近期我读了一篇名为《浅议绿色建筑》的论文,现就这篇论文作如下的读书报告。 1. 此论文的研究方法⑴ 经验总结法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

    体验报告[模版]

    体验报告 2013年7月10日,我们从师大附中出发前往安化二中,开始了“安化黑茶文化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于下午4:00左右,我们满怀着幸福和好奇来到了安化二中,受到了安化二中师生的......

    体验报告

    体验报告 挑战自我 踏实工作 学习技能 回报社会 系部名称: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年级_09级_班级:_数学091班_ 姓名:学号:实践单位: 实践时间: 2010年7月18日至20010 年7月24日共 7天......

    体验报告

    体验报告 趁着十一的喜庆之余,我和家人一起到市里逛街看热闹,到处都是拥挤的人流,我充分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消费群体,只要抓住人的消费心理就一定能够在这庞大的市场上有......

    我的读书体验(精选五篇)

    我的读书体验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就像与作者谈话,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人生百态,尽可在书中览读。或......

    读书的方法与体验

    2009-10(分类 默认分类) 分类: 读书的方法与体验 2009-10-02 08:50 | (分类:默认分类) 曲二愣作于 2006 年 9 月,修订于 2008 年 3 月 想来身为一个读书人也已有些年......

    教师读书的30种体验范文

    《教师读书的30种体验》心得体会 建造学院 陆佳琴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