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字里行间的哲学》感受
今年暑假我读的书是美国著名学者梅尔泽的作品《字里行间的哲学》,这本书是今年《中国教育报》推荐给全国教师阅读的,同时他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讲述了西方被遗忘的隐微写作史以及和他的阅读方式。这本书字字珠玑,字字真言。我细细的读了其中的第二部分“哲学隐微主义的四种形式”中阐述了“晦涩”再教育方面的益处:教学性隐微主义。梅尔泽强调必须要读书,但是表述了读书也是有危害的,例如:读书会使你有智慧,以至于你会产生错觉,觉得自己学富五车,精明老练。正如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所说的那样“精通书本,自身浅薄”。如何克服这种危害呢?实际上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读书要强迫我们自己去思考,在思考中训练我们的思维。真理是藏在各种形象的背后,阅读晦涩的书有助于训练我们深思熟虑的思想,改善我们的心灵。那么我们说作为老师,成年人要读什么样的书?答案也很简单:好书。什么是好书?晦涩、难读的书。读书的另一个危害是会使读者对作者或权威产生过度的信任和依赖。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在其著作中表述相信老师的重量不如亲自论证的的重量。例如,数学中学生去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如去验证这个公式的正确。论证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发现的过程所以,读书过程中让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去发现。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就是这样。作者提出读书的两个危害,真是危害吗?叫我们不要去读书吗?当然不是。其实是他再告诉我们如何做到真正的阅读,一是选择好的读本,选择让我们有思考的书本。其次是阅读的方法,读中发现。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你们知道世界阅读日是哪一天吗?对了,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媒体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读书的调查,“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犹太人读书是中国人的21倍。
让我们来看一看和犹太人有关的数字和名单: 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 全美近100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近一半﹔ 全美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三分之一﹔ 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
当看到这一组数据时,我们不能不感慨:阅读改变命运!在阅读成为全民共识后,我们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只能回答两个字:堪忧。
一是阅读量不足。有的孩子少的可怜,除了语文数学,估计就寥寥无几了。其次是孩子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不够。仔细观察孩子阅读的书籍,大部分是漫画,图多字少,书的质量不高。就是前面说的好书太少。
还有就是家长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孩子整天不是在学校读书吗,还要读什么课外书,这不是耽误学习时间吗?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将来发展会形成后劲不足。
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孩子的阅读缺少含金量——泛泛而读代替深度阅读,孩子关注的只是书中有趣的情节内容,缺少思考、分析与感悟。
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在学校、家庭掀起读书的风暴,我们不仅要倡导师生共读,更要鼓励亲子共读。老师和家长联起手来为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场,让他们徜徉于书的海洋,在阅读中获得成长。老师们、家长们,让我们去反思当下的现状,重视阅读的力量,改变我们的思维,为孩子撑起一片“悦”读的蓝天(愉悦的悦)!
最后给大家大家诵读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作为我今天分享结束语:
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二篇:讲座感受 哲学
讲座感受-命运的哲思(哲学)
哲学,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无病呻吟。讨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无意义也思考不出答案的问题。也由于这个原因,我一直不了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内容。这次的讲座视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Q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Philosophy,指爱智慧,这里的智慧指大智慧,涉及宇宙人生的根本智慧。
科学,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从定义上来说,科学与哲学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研究的东西也都是宇宙的变化规律。但是,为什么我们都一致认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会说“这不科学”而不是“这不哲学”。
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海德格尔也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对科学有指导作用。
哲学研究的是世界本质,科学是某一特定区域;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揭示某个特定领域的规律;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理论的指导,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Q2:我们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
自由指由自,指所有的行为都有自己发出。
决定论:事件都是有原因的。
1、强决定论:所有行为、思想、愿望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是被决定的。
2、弱决定论:弱决定论是个人的选择或行动不可能是自由的哲学观点,表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可以调和的。所以,我们虽然是被决定的,但我们是自由的。
3、我们是彻底自由的。
在讨论强决定论和弱决定论的时候,教授讲自由的定义进行了改变。那么自由到底指什么? 在强决定论中,所有事情都与原因,那么原因的原因是不是我们可控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又是不是可控的?......追溯到最后,原因就变为世界本源不可控。这时候自由就是原因可控。
在弱决定论镇南关,自由就是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在诸多选项中选择哪一个就是我们的自由。
其实,我觉得在现今社会,自由本身就有限定性,自由本身就是在不自由的范围中的自由,当然这建立在一个人想要正常的有道德的活下去。这也是弱决定论中包含的强决定论的缺点。在强决定论中,既然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决定的,那么杀人放火就不是犯罪,这样没有道德和尊严。
自由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讲好像很重要,叛逆的我们不希望被人管制,总是希望什么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这我们管这叫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很多人对自由的理解。但我觉得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我觉得自由是一种权利,就像每个公民拥有的其他权利一样,但是,我们也知道,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而对于自由来讲,应该建立在不侵犯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人们在强调自由的时候,讲的是他人的自由,在确定了他人应该有何种自由时,再确定个人可能的行动空间,这才是自由的基本含义。
要享有自由就必须学会宽容和忍受一定程度的混乱。要享受个人自由就必须成为一个理性的、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不管自己的选择会有什么结果,都要去接受承担,这也是追求自由所要付出的代价。自由是相对的,要享有就必须做好承受的准备。我们这些年轻的人总是叫喊着说要自由,而当我们拥有了所谓的自由却总会面对着最后的结果不知所措,选择逃避。
从个人的范畴看,我觉得每个公民都应该是自由的,包括言论自由、行为自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之上,不恶意诋毁他人为前提。如果拥有了这种自由,肆意去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只会自食其果,事与愿违康德说,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这就是不受捆绑的自由,不受那些因错误的自由所产生的结果所捆绑,才是真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自由源于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我们要保证这种权利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自由是有约束条件的,是在法律与社会公德下的自由,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自由,因为我们无限自由,无拘无束的人随心所欲会妨碍别人的自由。个人在不影响(对他人不利或他人不愿意)他人的前提下,拥有个人的“为所欲为”的权利才是真正的自由
第三篇:字里行间是解放思想
学者析读胡锦涛报告:字里行间是解放思想
2008-12-18 21:31:04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八日电(记者 孙宇挺)中央党校党建部蔡霞教授今天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上午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虽没有专辟一处阐述解放思想,但是解放思想却贯穿在讲话的各个段落。
蔡霞说,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贯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解放思想,是解放思想推动中国改革,是改革推动中国变化,没有解放思想,现在中国发生的一切都不可能。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做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
蔡霞认为,“即使在三十年改革中创建的有效的东西,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胡锦涛总书记今天的长篇报告字里行间处处透出解放思想的含义。”
在胡锦涛讲话中,位列三十年改革开放经验总结第一条的就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胡锦涛用“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排比,阐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在十七大报告中,十个“结合”每个只是简单一句话,而在今天胡锦涛的讲话中,每一句话都用一个段落加以仔细阐述,解放思想的理念更是贯穿其中。
蔡霞说,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成为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之一,但是如何做好,却有不同意见,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既得利益者阻挠和惯性力量的制约。
蔡霞表示,只有顺应改革,解放思想,才能够发挥全党智慧,集中人民智慧,寻找到社会主义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中获得制度发展的空间,社会主义才有生命力,中共才有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先进性才能有新的体现,才能长期执政。完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四篇:学习哲学的感受
学习哲学的感受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对于哲学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清晰。在系统的学习哲学以前,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我读《论语》,儒家讲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和博大的胸襟。了解老庄思想,说我们要追寻自然的法则而生存。因为我们受制于天地,我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不能与自然与之抗衡,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而在正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发现这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对我们大学生活包括以后社会生活都十分有用的课程。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哲学的感受。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是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一,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
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呢,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
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就行了,关键之关键就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4.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5.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我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
小结: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我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这种对哲学与人生的感悟就更加深刻了。
第五篇:感受身边的哲学
感受身边的哲学
—兼谈哲学的魅力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哲学世界。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名人关于哲学的一些观点。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1—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世界上,是先有的石头,还是先有人们对石头的认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唯物主义者认为先有石头,后有人们对石头的认识,而唯心主义则相反。再比如,你相信世界上有鬼神吗?一般,唯心主义者,准确的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相信有鬼神之说。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
你认为宇宙中,有外星人的存在吗?你觉得现在没有多少关于外星人是新闻,是我们认识不到,还是因为科技不够先进而导致的调查不到?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没有同一性,主张世界不可以认识或不可以完全认识,而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被认识。
以上的两点,就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例,这两个实例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针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针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此刻,哪怕是你一动不动地坐着,实际上,你还是动了。对于身边的事物来说,你也许没动,但是地球是时刻在转动的,无论是公转,还是自转。再比如,同学从你身边经过,以你为参照物,是他(或她)动了,但是如果以你的同学为参照物,是你在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以及科学实验等,都是实践活动。可见,人的生活离不开实践。
此外,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大跃进”的过程中,有过这样几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等。“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盛行,人民生活困难,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唯物论的理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据统计毛主席一生共讲过128次“实事求是”。并对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规定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至今,中共中央党校门前“实事求是”几个大字仍屹立在门前。
哲学中的辩证法包括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等,以下几段,我就阐述一下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实例。
你身体的各个器官是有联系的,你和你父母是有联系的,中国和外国是有联系的······可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联系是多样的,有直接和间接地联系,有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有本质和非本质的联系,还有必然和偶然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以我们中国来说,由一开始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再到最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哪个阶段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不是经过许多波折,但最后都成功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与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前人告诉了我们许多这方面的道理。
水滴石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它蕴含了质与量互变的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每一滴水滴滴到石头上,可以看做是量的积累,而最终石头被穿透,可以看做是质变,即水滴量变的结果。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一些思想观念对现代产生的重大影响。比如说,三纲五常、克己复礼等。但是,我们现在不提倡这些思想,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改进,才有了现代的一些思想观念。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国家领导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提出的。
认识论包括认识、实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下面,让我为大家举几个实例论述一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你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而你的认识或者客观得到的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你用实践去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你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
认知活动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我们所学习的一些公式,大多都不是一次性得到的,都是某个人不断实践,得出的一个结论,再由后人不断修正,最终有了公式,定理等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会被我们用到实践中去,或许有一天,还会有人发现某个结论有误。
只有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从实际出发,才能使认识转变为实践。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几年前,一股“文化衫”非常流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种服装的流行,反映的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而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又是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某种反映。”所谓“文化衫”,就是涂有颜色、绘有图案或写有文字的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汗衫。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人们在服装穿着上开始追求一种放松、自由和个性化。美国人的“文化衫”,以其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图案、文字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为一些人所认同。“文化衫”就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文化衫”的风靡一时,正是人们通过服装穿着来表现自主、平等、竞争、公开、公正、创新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而这些新思想、新意识恰恰是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的现实反映。
改革开放前,对人最普遍的称呼是“同志”。因为那时候人们热衷于搞政治斗争,比较讲究身份地位、政治立场,讲究志同道合。改革开放以后称“先生”、“老板”的越来越多了。因为搞市场经济,承认利益差别,鼓励发财致富,被别人称为先生或老板,当然不会反感。这些都是语言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鲜活反映。“小姐”一词含义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尊重人们的主体地位。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而同时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人民贫穷,技术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正当此时,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思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热烈拥护。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出现变化,人民思想得到解放。人民群众纷纷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使得中国从一个尚有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这样一个例子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意识指导了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进行的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发展。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革命。因而,从这方面说,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及其最高形式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需要有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工人阶级政党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结在一起,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哲学给我们对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理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掌握正确的辨证唯物哲学,相信对掌握散发性思维和跳跃思维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古希腊学者更称哲学为“智慧之学”,哲学何以成为“智慧之学”呢?首先是它能启发你的思维和开阔你的视野,它能帮你破析事物的原理和规律。哲学思维就是理论思维,试想一个哲学理论思维低下的人,他何以能深入的学好各门学科,那他的综合素质就无法达到更高的层面。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几样东西是需要我们去吃透它的,首先基础理论思维,它就像知识无底深渊中的一盏明灯。其能引领推动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帮你在处理任何事情时从而更快的找到路径。如当我们进入到不同工作或生活领域中,具有明晰思路的你就能很快地掌握工作的流程和生活的规律,这同时也证实它提高了你适者生存的能力。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基础思维掌握好了就能触类旁通,一通则百通,学起东西来方能成破竹之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经苦思冥想而不解的问题时,会感到困惑、枯燥及无从入手。如此时经人一点拨,我们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问题也就拨云见日了。知识的知与不知就看中间的这道黑纱是否被解开,它能让你从一个思维模式到另一个思维模式的过渡从而提供奠基和依据,你的思维也将变得更加缜密。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好哲学可使人变得聪明的道理就在此中。
学习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已成为我们新一代青年的重要使命。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和强大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哲学文化底蕴有多深厚。正确的哲学理论思维不但可以帮你提高个人素质,还有民族的素质,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时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如用了一群没有头脑思维的员工,相信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创新发展更谈何说起。在此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具有综合素质和更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方能适合市场的需求。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也都会发现一些身边的事物其实蕴含着哲学道理了吧。其实生活处处有哲学,需要你有一双发现哲学的眼睛,并能正确运用哲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