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2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

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全书条分缕析,富有热情,内容丰富精彩,不是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更像是在读有趣历史,因为所学的是美术,对本书所讲述的西方艺术了解的并不多,书中所提到的大量画家并不认识,例举的大量例证也不了解,所以很多细节不能很好的记住,所以对整本书的理解不是很完整,然而读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联系,感受到书中所提及的意大利、希腊、尼德兰当时的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当时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态都相互影响互有联系,比如现在流行的室内及家具风格中的“北欧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等,都是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设计中的反映,这些艺术风格虽然过去多年但还在影响着现代的设计风格。设计应该不断的向前看,走在时代的前端,但是经过时间推敲的经典却永远不会退出潮流。这又让我想到在室内设计中,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的设计风格的影响是“古板”、“老旧”,认为是年纪大的人才会用的设计风格,其实是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没有对中国传统的东西进行创新,传统文化不光要“传承”,还要“创新”。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影响着艺术和艺术品,中国的设计在经历了模仿、抄袭的过程之后,也在思考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这样的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下,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散发出光芒,中国设计师在2012年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展出的“请坐,米兰”系列家具,这一系列家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梅瓶、花鼓、万花筒等加以现代手法的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

艺术是有共通性的,设计包含在艺术当中,只有看清楚艺术的本质,才能更了解了解艺术的重要。我们感觉到艺术的重要,但那只是处于本能而非根据思考。我们只重视艺术,对艺术感到敬意,但不能解释我们的重视和敬意。我知道很多设计风格,但不了解这些风格的起源和发展,如今我们能说出我们赞美的根据,指出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

艺术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把最美好最深处的内容传达给大众,而设计也是如此。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因为不是所有人所处的环境都一样,个人的性格爱好不一样,审美也就不一样,所以我认为艺术本身很难有定论,每个人因为环境、身份、审美不同,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角度,欣赏思维。而丹纳认为“艺术品的目的是使一个显著的特征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因此,他所认为的对艺术的判断规则是:“一件作品越接近这个目的越完善;换句话说,作品把我们提出的条件完成得越正确越完全,占的地位就越高。”这条件是什么呢?丹纳在书中也列出了:“我们的条件有两个,就是特征必须是最显著的,并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 接下来丹纳进一步论述了“特征的重要程度”,用来说明作品的重要程度取决于特征的重要程度。之后在论及“特征的有益程度”,仍然同上文论述的部分相当,先从精神生活,再提文学作品,继而是肉体生活,最后才是造型艺术。丹纳在序文中还提到了人们对于艺术品产生的想法:“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由于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是的,也许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只凭个人的幻想、个人的经历、个人的情感,而群众赞美艺术品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也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也许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群众的艺术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有依可循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露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在我看来,虽然我对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事物等还不是理解的很清晰,但是通过这本书,他给予了我有益的东西,开启了我的思维,例如各种门类艺术的有怎样的起源和发展,传承和进化,也许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傅雷先生对此作了较辩证且全面的分析:“有人批评他只采用有利于他理论的材料,抛弃一切抵触的材料。这是事实,而在一个建立某种学说的人尤其难于避免。要把正反双方的史实全部考虑到,把所有的例外和变格都解释清楚,决不是一个学者所能办到的,而有待于几个世代的人的努力,或者把研究的题目与范围缩减到最小限度,也许能少犯一些这一类的错误。”

第二篇:初读《艺术哲学》有感

初读《艺术哲学》有感

对于我这样一个曾对文科十分抵触的不折不扣的理科生来说,“艺术” 这个词很难在我心中荡起涟漪,我也从未对它的意义进行过任何思考。它更像是“高雅” 与 “神秘” 的代名词,似乎只要人们给什么东西加上了 “的艺术” 的形容修饰,就使它变得更高雅、更有格调、更让人难以触及。至于 “什么是艺术“ 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我也未曾思考,将它留给了艺术家与艺术评论家们来解答;艺术对于之前的我来说就是他们所定义的 “艺术”,哪怕他们真的 “指鹿为马“ 我应该也不会丝毫怀疑而认为那是因为艺术的 “高深莫测” 以及 自己的 “才疏学浅“ 罢了。研读王德峰老师所著的《艺术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艺术的意义、价值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理解,以及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什么是艺术?

接下来我会谈谈读完这本书后,我收获的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首先我能得出的最确定的一个答案是 “什么是艺术“ 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并不是读了几本书,听了几次课就能够取理解透彻或者回答的一个问题。艺术本身是超越性的,是一直在发展的;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艺术审美与创作的实践,我们或许能够发展出趋近于艺术真实的一些方面的理解,这当然是不够的,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收获许多不可言喻的美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艺术是很难的也是抽象的,于是我选择从更具体的、在我们生活中能接触得到的 “艺术作品” 入手;尝试从其中得以一瞥艺术的真容。“艺术作品” 是艺术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具象体现,那么艺术作品是什么,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艺术品都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也就是具有书中所说 “作品存在” 的存在方式。在溪边捡起一块精美无比玉石;我们惊叹其美丽,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我们称它是自然的瑰宝但我们绝不会将它认为是一件艺术品。而一块大理石,在经过雕塑艺术家的创作之后,就能作为一件雕塑艺术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人作为创作主体的参与,因此我得到了判定艺术品以及艺术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人的参与。

那么是只要有人的参与的过程所得到的产物就能进艺术品的行列呢?当然不是,艺术品必须具有物性存在这一特性;书中将其更通俗地解释为 “能被人感知的“。比如科学定理,数学公式这些也都是人参与创造的产物,但它们当然不能被归于艺术;它们不能被人所感知,而只是作为特定条件下的存在的一些逻辑关系。

艺术品除了需有人的参与以及物性存在的特性,还要存在特定的形式。虽然形式不是艺术的核心,我们也相信艺术的创作是一个 “自由” 的过程;但也没有艺术是能够完全脱离形式而存在的。我们不会认为一个孩童在白纸上的胡乱涂画是艺术品,我们能够轻松辨别噪声和音乐、白话与文学作品。每一个类别的艺术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定形式,音乐考虑旋律、节奏、调式、音色;古诗考虑韵脚、平仄、意象;绘画考虑布局、颜色、线条、笔触等等。只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之中,我们才能最感受到一件艺术品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简单、诚挚的美 —— 作品的“形式美“。

具备以上特性的人的产物应当可以被称为一件工艺品,但工艺品并非艺术品;它们之间有着最本质、最难以跨越的鸿沟,而这其中就是我理解艺术的真谛。这里我想引用房龙在其《人类的艺术》一书中的一段话:“天才是精湛的技巧+别的什么东西。‘别的什么东西’何所指,我们一时还搞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一旦我听到或看到了上面,我就能马上认出,那就是 ‘别的什么东西’。这神秘、特殊又让人难以描述的东西之中蕴含着艺术的真理、艺术的内在美,可以说它是让艺术成为艺术的点睛之笔。而我认为它就是书中所说,艺术创作者通过艺术构建的 “生存世界”;我们艺术审美的关键就是进入艺术中的 “生存世界” 中去自由地观照、感受其中的真理与美。

我们可能没办法清楚的说明 “生存世界”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当你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中若有幸能够进入其中时,你会为它的真切而感动。艺术中的 “生存世界” 是由艺术创作者所创造的,但它不只是艺术家自己的功劳;它还属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的历史与审美经验。“生存世界” 的创造需要艺术家对自己世界深刻的认识与观照,认真观照后有所思有所感,以及创作时真切诚挚的情感流露。当我们进入了艺术家所构建的 “生存世界”,我们就挣脱了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束缚,不再受情感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而能够对“生存世界”进行自由地静观,使我们的生存情感最强烈的显现出来并获得最真实的生存体验。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人物的悲惨经历,我们必然会感到痛苦不堪而承受不住甚至崩溃。同样我们也能在 “生存世界” 中真切地体验到人物的痛苦,可是我们却并不觉得难以承受,反而从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受其影响,而能够自由地感受其中的生存情感。

艺术的目的与意义

由上面对 “什么是艺术“ 这一问题的讨论,我想延伸到自己对艺术的目的与意义的理解上。这里我从观赏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首先作为观赏者,我们去欣赏艺术不应是为了修饰我们自己,让自己显得 “有文化”。人们可能会说欣赏艺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难道艺术仅是像其他娱乐项目一样给我们带来趣味与愉悦的一个活动吗?我认为,艺术固然是能给人带来快乐愉悦的,但这种快乐与一顿美食、一个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所不同,它有着不一样的深度与强度。它源于我们对艺术中 “生存世界” 最真切的观照以及我们情感最自由的共鸣,我们所有对艺术的体验与感受都上升了到对人类的生存真理的感受与体会。就像书中所说,艺术是有自律性的,他不能被还原为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价值,它作为真理的原始发生;而我们是为了人的生存的真理而艺术。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艺术的意义与目的又是什么呢?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艺术品的诞生是伴随着其他功利性与实用性的目的的。比如我们现在认定的最早的艺术品——史前人类的壁画就被考古认定是一种巫术仪式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艺术品为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服务,艺术也曾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方式;历史上艺术创作曾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媒介不可否认,但这不应是是它真正原本的意义。那艺术对于创作艺术的艺术家们更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很认同书中所说的一个观点——“艺术教人学会观看”。之前我说,艺术家创作艺术的精髓在于构建一个“生存世界”,而要构建一个“世界”谈何容易,这定需要艺术家对于那个“生存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认识;不只是靠眼睛,也不只靠艺术家们的感官,还靠书中所说的“性灵——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对 “生存世界” 的观看只是第一步,用艺术去表达则是第二步;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对 “生存世界“ 的体会与所有感性的认知,在艺术品中融合自己的 ”生存情感“。这两点相结合我认为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初读这本书的感想,这本书让我对艺术相关的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我收获了对艺术全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要想进一步地探索艺术,我还缺少很多艺术相关知识与审美实践,而这是我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去尝试的——让艺术融入进我的生活中。

第三篇: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2000字

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2000字

原创: 朱泽平

我以前经常思考,科学、艺术、哲学这三者是否能统一?能否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中起到什么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留在我的脑海里整整一个学期,我不断地探索以渐渐明晰其本质。最近几天我有幸读了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感受颇丰,有一些新的收获我想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反复咀嚼,用以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

《断想》这本书立意之新,所谈问题之广频频刺激着我的眼球,触及我的心灵。书中让我眼前一亮的第一个发现是爱因斯坦对哲学的定义,他是这么说的:“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定义意味着哲学同全部科学研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全部科学研究成果成了哲学推广的必要基础和背景;使全部科学研究得到了哲学智慧的启迪。

读到后面又发现科学和艺术是不能独立于善而存在的。这一立论真让我眼前一亮,在此我的想法是:科学即真,艺术即美,哲学即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但这两者又离不开哲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科学、艺术、哲学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对这三者的追求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对“真善美”的追求。反思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一种真善美啊,在我的印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竟发现不了几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可能是我了解的人还太少吧!

另外书中对科学、哲学、艺术的描述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感,它这样说到:科学、哲学、艺术的最高使命都是从混乱之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此类活动如果有一个共同的极限的话,那么,这个极限就是永恒的、欲辨忘言的神秘感和惊讶感,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这些让我联想到了我之前在公众号里发表过的某些论断,心头突然一喜,似乎在书中找到了知己。

不过到这里有一点我还是比较疑惑: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体会到任何艺术感呢?读到后面我才发现科学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统一,“有无自我”即有无主观移情作用是科学和艺术的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你要对它投入主观情感,使你所研究的对象人性化。比如在做电子与电路实验的时候看到面包板上有各种元件组成的电路时,你可以投入一些情感,想着电路是个多么奇特的东西,几个元器件通过几条导线的连接竟然可以实现这么多的功能!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各类细胞的连接构成了这么一个精密复杂的系统可以指导我们干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的先辈们是多么富有智慧啊!我一定把其中奥秘探索出来!这应该就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

书中还有一段话道明了我之前想道明而不能的观点:“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最后的答案。但是,夜深人静,当你仰观天象,脑海里突然冒出这类问题的时候,你的精神便会骤然升华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绝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那种如诗人般宁静的内心和洒脱的胸怀便会转移到一个科学家的身体上,这又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岂能领悟的?

书中在谈到“人是什么”的时候又让我眼前一亮。它说“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一个别开新意的论点让我对人的本质理解得更为深刻:人是动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的耦合,不过更多的是后者,因为你的吃穿住行都是用别人的,()有人可能会说,生活都是靠我自己啊,那些东西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买来的啊。但我想提一句,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把这些东西造出来,你上哪买去?况且钱不也是别人造出来的吗?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生存在社会里,生活中不断接受外界的物质和信息,同时也向外界传递物质和信息,人类之所以拥有比其他动物更高级的文明,也就是懂得用自己的独特的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懂得追忆往事、把握现时、憧憬未来。

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除了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外,他在音乐方面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在哲学领域中也有很精深的建树,这都是归功于早期求学的时候他迷上了康德哲学和叔本华哲学的过程中带来的哲学气质。其实我觉得在当今造就一个爱因斯坦也不是不可能的,除了有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前者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满足我们对感情的渴望,而要达到这两者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才有诞生另一个爱因斯坦的可能!

到这里我的分享就告一段落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把科学、艺术、哲学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得热爱它,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对这样一种追求怀着极大的敬意。其实书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科学家的宗教观”、“书籍生命力”、“贝多芬系列”、“‘朦胧’境界的美感”等等,在此我就不方便例举来欣赏了,其中有些由于个人兴趣原因,我并没有仔细地去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遗失掉一些宝贵的信息。但不管怎么说,总之这几天的时间花在这样一本书上,值了!

第四篇:《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王 龙 一般而论,我们在实物中感到兴趣而要求艺术家摘录和表现的,无非是实物内部外部的逻辑,换句话说,是事物的结构,组织与配合。艺术家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一定是像同一方向改变,而且是有意改变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所抱的主要观念,显得特别清楚。……这特征便是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

艺术家必须是生性孤独、好沉思、爱正义的人,是个慷慨豪放、容易激动的人,流落在萎靡与腐化的群众之间,周围尽是欺诈与压迫,专制与不义,自由与乡土都受到摧残,连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觉得活着不过是苟延残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个儿逃避在艺术中间。

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所谓精神状态是指一个人的观念的种类、数量、性质。……但人身上还有比观念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结构,也就是他的性格,换句话说是他天生的本能,基本的嗜好,感觉的幅度,精力的强弱,总之是他内部动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章,丹纳谈到了很

多当时意大利仇杀、下毒、暗杀的资料,这对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背景很有帮助。(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理论家中最深刻的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还是正派的爱国的人,有很高的天才,写了一部书叫做《论霸主》,说明奸诈和凶恶是正当的,至少是许可的。说得更正确些,他既没有许可,也没有辩护,他无所谓义愤,把良心问题搁在一边:他只用学者和洞达人情世故的专家身份来分析,解释;他提供材料,加上按语;古代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出于一个原因:就是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没有一组才能与倾向是损害了另一些才能与倾向而发展的,心灵没有居于主要地位,不曾因为发挥了任何特殊的作用而变质。……少受过度文明的奴役,因此他更接近于本色的人。

所有这些对立地情形,归结起来只是一种全新地不假思索地文化和一种煞费经营而混乱的文化的对立。希腊人方法少,工具少,制造工业的器械少,社会的机构少,学来的字眼少,输入的观念少。遗产和行李比较单薄,更易掌握;发育是一条直线的,一个系统的,精神上没有骚乱,没有不调和的成份,因此机能的活动更自由,人生观更健全,心灵与理智受到的折磨、疲劳,改头换面的变化,都比较少:这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特点,也就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中间。

第五篇:《艺术哲学》读后感[模版]

《艺术哲学》读后感

——201401323008倪嘉良

原本以为《艺术哲学》是一本比较理论化的哲学书,看了之后才发现更像是一本介绍关于他们的意大利、尼德兰、希腊历史、风俗、种族与艺术的书,这本书包括的内容大体如下: 第一篇——意大利的艺术哲学 第二篇——尼德兰的艺术哲学 第三篇——希腊的艺术哲学 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因为种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艺术与拉丁民族的艺术不同,前者更浑朴,后者则更精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优美的人体,而尼德兰绘画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简单而静穆的伟大作品,而现代人只能创作出孤独、苦闷 丹纳提出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三个尺度。

“特征重要的程度”即其价值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近本质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则是指艺术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 “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艺术作品各个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现特征的程度。书中对欧洲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的描述读起来是饶有兴味的,从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地理位臵、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历史、政治力量等因素谈起,谈到某种形式的艺术为何会形成发展。而不同的地理(尤其是气候)的影响而决定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观点本身就很有意思。而这些也证实了艺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它土壤。要做一个艺术家,需要爱生活,形形色色的生活,并且对每一点人物风情的细微差别保持高度的敏感。

这本书之所以能 被介绍到国内来,是由于其作者是以近似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其哲 学思想的,对时代和经济对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强调,不同于黑格尔 与谢林德国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过于强调抽象的哲学逻辑,因此 更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把艺术史研讨与美学研讨联合为一体,提 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详细实际环境,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广泛纪 律。艺术也是一个构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计划应该跟当地的 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到达一 种无机的团体,这才叫艺术美.他还提出了怎样鉴定艺术作品的的代价, 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性的程度及结果。一共有三条:特 性的紧张程度;特性的无益程度;结果的集中程度。作者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 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重点分析美学与艺 术哲学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 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作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

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 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 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戴维斯在艺术 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 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 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 “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 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 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 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 因”。本书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 果关系构建的。书中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 表现。上完这门课,感觉是一次彻底的洗脑过程。

艺术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模仿,但在模仿中又有可能失去模仿(艺术审美)的价值性。在早期的艺术作品中都是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而创造的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他们独特的画法与不同的艺术风格去对生活情感的体法,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经典历作。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层面的发生变化,给后来的艺术模仿者带来思想的改变。后来的艺术模仿者对生活缺少实在的观察,对前面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不加以改变与创新以致思维不能更新,也不能从过去的思想中转变过来,都不愿意去找活的模仿物。也不去改变自己的创造思维的观念,依赖于过去的过去,可能他们都是在形式上的一些改变,或许他们永远都是在模仿自己、抄袭自己、夸大自己。同样,可能上述写到的原因,后来的艺术模仿者们都缺少对现实的激情而运用技巧、计划来代替或模仿前人的东西,甚至是作品。所以说他们的创造不再是模仿创作而是模仿的制造,缺少了对美的发现和如何对美的理解。也许,在每个年代或是任意一个艺术宗派的历史也能证明模仿真实生活和密切注视现实的必要性。没有例外的是,艺术家们都是在忘掉正确的模仿,抛弃活的模型时候衰落的。

他以为,艺术作品附属于一个总体,艺术家应该从团体实际出发在联合如今的天下环境,丹纳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艺术的三种根本要素。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性格、气质、看法和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一个民族的先天天性和最稳固的原始特性,少少受环境的迁移和时代变革的影响而变革。红岩读后感1000字 所谓环境,包罗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前者指物质环境,包罗种族生活的天文地位和睦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民俗习惯和精力气候,此中包罗政治、战争及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气氛。他看来,种族是艺术的“内部的精华”,而环境则是艺术的“外部影响”。而时代则是内部主源在下“外部影响“。在丹纳的体系中,人类一开始,在环境的一定推进下,经过工夫的作用,规划艺术特点,艺术风格等等,当这些到达一定的程度,则构成了地区行的艺术,好比说:中国和欧洲的差别,开始是因为环境和种族的截然相反,到达一定程度,构成了两种截然差别的文化。艺术哲学 读后感 我以为这本书的最大代价在于,它把艺术史研讨与美学研讨联合为一体,提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详细实际环境,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广泛纪律。艺术也是一个构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计划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到达一种无机的团体,这才叫艺术美。

下载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艺术哲学读后感

    艺术哲学 读后感 K100940713 周志远 上了艺术哲学这门课后,我有很深刻的感受。这本书之所以能被介绍到国内来,是由于其作者是以近似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对时代和......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由于对西方艺术了解不多,很多细节具体事实并不能很好记住,所以有关例证的那三编印象不深,倒是第一编和第五编的理论令我印象深刻些。首先是第一编,主要论......

    教育是艺术,还是哲学.doc心得体会

    教育是艺术,还是哲学 读《教育哲学》心得体会 健全小学:费群 中国教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孔子“因材施教”的高超教育技巧开始,人们就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当然,古代的哲人也......

    读《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读《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读了《现代课堂教育艺术》,获益匪浅,使我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

    读艺术百科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读艺术百科心得体会 巩振华 开卷有益,这是我对自己读书多年来的最深、最明了的体会。 从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今人的“书籍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无不看出读书......

    艺术哲学读后感(5篇可选)

    艺术也是一个形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小编收集了艺术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艺术哲学读后感【一】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

    艺术哲学读后感大全(8篇)(精选)

    艺术哲学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艺术哲学》读后感】 1828年是一个伟人辈出的年代。那一年,法国科幻家凡尔纳出生在法国南特市一个法官家庭;也是那一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出......

    丹纳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丹纳(1828—1893),丹纳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