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是艺术,还是哲学.doc心得体会
教育是艺术,还是哲学
读《教育哲学》心得体会
健全小学:费群
中国教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孔子“因材施教”的高超教育技巧开始,人们就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当然,古代的哲人也就开始认为教育是一门哲学,明代的理学大师朱熹应当是一位杰出代表。对于教育到底是艺术还是哲学的分歧,历来人们众说纷芸,莫衷一是。这里,本人不避粗陋,试作一些解析。
一、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艺术的具体表现
教育是一门艺术。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他们认为教育是一门语言的,行为的,教学方法的艺术。
具体表现:
教育语言的艺术。教育语言要想得到学生个体的充分理解与吸收,教师讲话必须兼顾高雅与通俗,含蓄与直白,幽默与严肃,经典与流行等等学生能否接受的问题,此为知识的传授方面。另外,语言的表达与修辞技巧,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无不体现出教育的语言艺术与技巧。
教育行为的艺术。教育绝不能是单纯的苍白的说教,更多的是榜样示范与行为引导,故教师行为与教育行为本身都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应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行为必须以适时的,适量的,适当的方式传递出来,这就是说教育教学必须讲究方法。
教育应当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教育是艺术的反思
教授什么内容,有什么教育目的?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传递何种价值观念?
教育是艺术会不会存在阶级局限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的批判
过分强调教育的艺术,会令教学内容的设置狭隘化,并脱离社会生活。过分强调教育的艺术,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甚至无法生存。
过分强调教育的艺术,会培养出一群具有小资情调,长于审美但无法胜任工作的“多余人”。
教育是一门艺术,但不能只是一门艺术,更不能是一门单纯的艺术。
二教育是一门哲学 教育是哲学的具体表现
哲学是人在陷入危机与困境时对生活中种种价值假设与描述假设的合理性进行的合乎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的反思与批判。哲学的作用在于观念的澄清、批判与引导,以及启迪智慧。
教育是哲学,是反思与批判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所持的描述假设与价值假设的合理性。
教育的哲学=教育问题+哲学思考。
教育和教师都能自觉和不自觉地使用教学反思和批判这个哲学基础。
无数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有深沉的哲学背景与基础。
教育是哲学的反思
教育应以什么样的形式传递教育内容最佳? 教育的实施不能没有针对性。
教育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教育是一门哲学的批判
教育的内容必须得有利于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教育教学内容还得要能为学生所接受,不能过于高深与抽象
形而上的内容,儿童不具备正确与顺利地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考的能力。再说,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必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教育绝不能仅仅是一门哲学。
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育本身。教育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具有其自身独有内在特征和运行规律。它不可能是艺术,是哲学,或是其它的任何东西。在教育产生----实施----演变的过程中,它曾与许多东西联姻,但谁也不能取代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而存在。
教育是哲学的艺术,艺术的哲学
艺术是形而下的,是感性的;哲学是形而上的,理性的。艺术和哲学的相似之处:没有功利的效用。有思想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艺术要摆脱工具与娱乐,就必须走向哲学。良好的教育必定是教育、艺术与哲学三家的联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做到这五点一定是五种感官与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艺术与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出路!”中国现代 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如此说,看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了。
教育需要哲学背景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啥?是“文化的传递”?是“提高素质”?是“生活”?是“活动”?是“爱”?是“善”?抑或是别的什么?
教育以哲学为背景,以哲学作为方法论,同时又引导教育走向成熟与科学化,并进而形成独特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具有共性与个性兼容的教育。国人喜欢造热,多少次教育的浪潮,冲击着缺少哲学关怀的人们的教育意识,每看到一个新的东西就好似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教育存在极大的亟需修补的空间。而以什么来修补,又甚是茫然。中国当代的教育,我个人认为那景观是非常混乱的。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新思想新思维一浪一浪的,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原因显然是由于哲学背景的缺失。
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既然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中国存在着与世界的融通与接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与这种知识社会相合。而如果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问题,我们会发现,凡是压抑了人的发展与知识的扩展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教育。现在的教育没有能注意到知识的教育学意义。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从自身的哲学与文化背景出发,寻求到自己的教育模式。
在中国现代史上,像陶行知、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其实作过不懈的努力,但是,人们轻而易举地抛弃了省略了先辈们的探求之路。我个人认为,现在既然是一种知识转型时期,那就应该让知识充当起哲学与教育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中国教育是否可以从这个地方出发,向前,寻求与世界接轨的可能;向后,则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中国哲学中的精粹部分作为当代教育的理论支撑。
当今教育缺少真正的教育理论背景与哲学背景。中国不缺少哲学。从孔子时代到李泽厚时代,中国有着自己的真正的哲学家。但我们缺少将哲学与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努力与实践。现在,也许到了这种时候了。
教育艺术(哲学化)的运用
教育艺术来源于教育实践,服务于教育实践。中国教育需要教育艺术,呼唤教育艺术。这样教育才能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我们如果只是凭着一股热爱教育工作的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逐渐领悟教育艺术的真谛,掌握教育艺术,那么我们的工作只是简单地把昨天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不是通过传授昨天知识的同时,诱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用今天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和创新明天,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在知识迅速更新、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如果不懂继续学习,若干年后他就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艺术不只是讲教育方法,而是基于大教育论,大文化论、大艺术论。研究解决如何增强对青少年教育的磁性魅力与吸引力。教师应该用以下四条来要求自己: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懂得爱就没有资格当教师。
二,教育必须上升为艺术,教育如果没有艺术化,教师的教育就没有魅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教育艺术不单是研究教育方法,要研究如何增强教育的磁性魅力和吸引力,改变青少年在德育方面的叛逆心理,智育方面的厌学情绪,美育方面的消极心态。
三,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智慧的启迪。四,变教育为美的享受。
教育艺术是一种伟大的艺术。音乐、美术、电影、雕塑等都是艺术,它是创造出来让人们去鉴赏的艺术;而教育艺术是构建一个新人。铸造人的灵魂的艺术,它是教人怎样去欣赏音乐、美术、电影、雕塑等这些艺术的艺术。
教师是人灵魂的塑造者,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教师作为教育艺术的实践者就必须每天都在创新。人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又创造了全新意义的人;人创造了伟大的教育艺术,伟大的教育艺术必将增进人的智慧,并塑造人美好的灵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学习和掌握教育艺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但传递给学生知识,而且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第二篇: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黄铁鹰)
2009年10月13日晚,由人大商学院主办、人大商学院EDP中心承办的2009成长中国大讲堂第十一场在人大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校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香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前任董事总经理黄铁鹰为两百多名人大学生和校友作了题为“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精彩演讲,结合其跨越商界和学界的传奇经历,对这一古老的话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本次活动由人大商学院副院长李平教授致欢迎词并代表主办方向黄铁鹰赠送纪念品,由人大商学院MBA研修同学会理事、北京海若天成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海娟担任现场主持。以下为嘉宾黄铁鹰的精彩言论:
1.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也是100%正确的。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毫无厘头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觉得管理主要是一门科学,那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就请麦肯锡那些最高级的咨询顾问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之,如果我们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艺术,我可能更多靠自己或是向同行请教。另外,如果我们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科学,那么我们在招收管理者的时候,会更看重它的学历,而把他们的经历放在第二位;如果我们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在招收管理者的时候,可能对你的MBA学位就不会给更高的分。
2.当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认为管理主要是一门科学,而当从生意场上退下来,又在学校教了几年书,我现在觉得管理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什么是科学?科学是能够既证实又证伪的东西,是能够重复验证的东西,比如1+1=2,比如酸碱中和一定是生成盐。艺术则不然,赵本山的小品在长江以北每个人都能背下来,可是在广东省,春晚的收视率还不到5%,我们讲一段赵本山的段子广东人都听不懂。同一个歌手唱同一首歌,面对不同的观众其反响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艺术,有的时候灵,有的时候不灵。
3.为什么国外一些比较高级和先进的组织形式对中国的企业、对亚洲的企业就不灵呢?因为管理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的是互动,随着管理对象的不同,方法也不一样。从事任何科学职业的人都有固定的职业训练督导,比如说医生一定要在医学院读过书,然后做实
习医生,之后才能够去行医。而管理者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人高中都没毕业,可是他们在管理这个岗位做的有声有色。世界500强的CEO中大多数都不是MBA的毕业生,而是EMBA的学生,亦即他们是先成功成为了管理者,然后再回学校去学习。
4.科学是能够在课堂中教会的,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从来没有出过校门,而管理是在课堂上教不会的,学不来的。6月份刚刚倒闭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曾经集中过美利坚最优秀的一群脑袋,可是在70年代开始受到日本汽车的进攻,它们发现打不过既省油,成本又低,质量又好的日本汽车,因此派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去日本学习丰田汽车管理方法,然而并没有学会。8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组成了美国第一的中美汽车合资企业归日本人管理,这意味着一群专家在干活,另外一群专家拿着放大镜去看,去学什么是丰田汽车生产管理,然而依然没有学会。到了21世纪,因为石油价格太高而造成美国汽车大批积压,然而2000年日本的电油两用汽车已经开上了美国的高速公路。熟悉汽车制造行业的人都会知道,其实美国汽车生产制造设备的装备水平是高过丰田汽车的,因为他们人工太高用了更多机械设备。美国人为什么学不会丰田汽车管理方法?我的答案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更多是建立在集体主义文化精神之上的。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能够发明那么精确的人体导弹,他们20几岁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开着临时轰炸机往美国军舰上撞,这种精确性绝不亚于今天的导弹。日本的民族在战争中出现了很多董存瑞、黄继光,多到已经不值得去宣传了,那么这样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企业管理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应用?丰田汽车公司第二代家族管理者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引咎辞职,拱手让出了丰田汽车的管理权,以此向丰田员工和整个社会谢罪。企业经营不好的时候,董事长和总经理可以把自己工资减半,然后再让员工减10%,如果不行我再减一半,员工再减10%,如果还不行,高技术的工人绝不遣散,因为日本人知道,当经济复兴的时候,高技术的技术工人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回来的。相反,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以人为本,所以美国的战俘从朝鲜战场、越南战场回国的时候,可以受到英雄般的待遇。那么这种个人主义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是什么?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到国会山向美国纳税人求救的时候,他们还都坐着公司的专机降落在华盛顿。不管他们的公司亏损多大,但是他们的年薪至少要在7位数到8位数。工人当然也是个人主义至上,所以美国的汽车行业是工业化最强的行业,美国汽车工人平均工薪是每小时70美元,这是日本汽车工人工资的两倍。所以美国汽车厂走到今天的境况,原因不在于他们不懂得丰田汽车的生产管理方法,而是他们这种人不能用那样的方法。所以说管理主要不是一门科学,因为这种方法是学不会的,是因人而异的。
5.管理是什么?辛弃疾这首词能很准确地表达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觉得这就是初入管理时的状态。刚刚开
始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和在校学习管理专业的学生,都会觉得管理更多是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试图在学习和在管理的过程中找出那种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它的流程、方法、工具、制度,认为把这些东西做好,再找到合适的人应变,这个企业就长治久安了。可是真正在管理职位摸爬滚打了几年,再回到课堂上谈管理,就会变得“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管理可能就像谈恋爱,无论你看了多少言情小说,看过多少爱情大片,目睹你身边多少密友那种痛不欲生的经历,如果你自己不真的谈一次,你绝对不知道谈恋爱是什么滋味。我觉得这就是管理。
6.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北京城内有一个海底捞的火锅店,2004年刚到北京开,现在在北京已经有20几个分店。这个火锅店近似于一个奇迹,起码在近几年,三伏天北京人排着队等一个多小时去它的火锅店吃。那么海底捞是怎么管的?员工服务为什么那么好?海底捞有6千员工,4千个一线的服务员。对于这4千个一线的服务员,他们的老板说,如果你们发现我们的服务不好,以至于引起客人不满意,你们有权力给客人免单,也可以给客人送一盘菜。这种授权使得海底捞的员工总是笑呵呵的,那种笑容是从心里往外面发自于内心的笑容,不像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那么职业型的笑容,而是毫不卑微的、很灿烂的那种笑容。
7.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其次要信任别人,尽量把权力交给下属,最后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8.管理者要让有着各种利益诉求的人在一起能够和谐、高效的工作,首先必须有超强的沟通能力。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曾经让很多研究人员拿着秒表跟着400多个美国的CEO,从他们上班开始,就坐在办公室看他干什么,然后把他们的工作时间做出分析。结果发现他们每天工作时间的40%是用来开会。开会是干什么?是沟通。另外20%的时间是在旅行,旅行是什么?是飞着去开会。所以优秀管理者60%的时间都是在跟别人沟通,由此可见沟通能力是管理者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
9.管理者沟通的的第一语言不是言语,而是行动。如果我们让一个同我们没有预约的远道而来的分公司总经理坐在门外等半个小时,其实我们一句话还没有讲,这个沟通已经完了,我们已经准确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不重视你这个分公司总经理。人事任免往墙上一贴,其实沟通就已经完毕了,这个组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林彪就是这方面的沟通大师。他那么年轻,为什么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排在第三位?因为他带领的四野过山海关之后,兵力已经是一二三野之和,然后解放了半个新中国。熟悉林彪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人语言极
其木讷,很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很不善于做战前鼓动,做思想工作。那他靠什么去指挥他的四野军团?靠的是行动,靠的是命令。
10.管理者沟通的第二语言应该是耳朵而不是嘴,应该是听而不是说。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脑子里的问题比管理者脑子里的问题更重要。这个“别人”就是两类人,一类是老板,另一类是下属。老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工作目标,你必须把老板脑袋里的意思和他脑袋里的问题听懂。第二类是你的下属,他们在第一线上,他们脑子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他们的手就开始迟疑了。管理者这个职业,与其他任何职业有一个唯一的不同点,就是管理者的命运是靠别人所决定的。如果你是一个医生,你可以独立做一个手术,当然有些护士配合,但主要是靠你的脑袋和手完成,这个时候你的工作好坏100%由你的技术、经历、责任心来决定。如果你被提升为院长,你就变成了管理者,那么这个时候决定你工作好坏的就绝不仅仅是你的技术是否精湛,而是你下面那10个手术医生的责任、工作态度和医疗技术。所以作为管理者,我们的命运是在别人手中掌握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能听懂别人脑袋里的问题。
11.管理者的耳朵是可以训练的。如果我们去国外,要找一个翻译,一个听力好的和一个口语好的,我们应该找谁?肯定是听力好的。在澳大利亚我们曾经发生一个笑话,一个旅行团的翻译听不太懂澳大利亚那种带口音的英文,结果就没有找到厕所,所以一团的人都出了问题。哪怕假设这个翻译是一个哑巴,可是他听力非常好,只要用手写出厕所,他一下就会把这个旅行团带到厕所去。所以这就是耳朵的重要性。后来我们在选择管理者时,每到最后我都会问一两个含糊不清的问题,我故意把这个问题组织的含糊不清。大多数人会以他们所理解的那个意思开始回答,可是一定会有少数的人,很怯生生地说对不起,黄总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有的干脆就更直截了当说,对不起我没听懂。如果其他条件差不多的话,这个工作机会就应该是他的,因为他有一个善于聆听的耳朵。他面对他的老板都敢说对不起我没听懂,那当他面对他的下属,那个耳朵会竖起来的。要警惕能讲的人,重视会听的人。
12.管理者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有效的管理语言。管理语言就是被管理者的语言,是具体的小词。从沟通效果来说,具体的小词一定优于抽象的大词,“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需要培训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传达效率高。然而我觉得很多管理者,特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者、MBA的学生,特别愿意使用管理学的语言。管理学的语言绝不是有效的管理语言,比如“愿景”,如果我们要跟工地上的民工和工厂里的工人讲什么是愿景,一定要经过培训才能明白。还有“执行力”,这是翻译最差的一个管理词汇,让人感觉把员工、下属只当成工具了,应该叫操作能
力。文化也是个非常差的翻译,需要不断对被管理者进行培训,让大家才知道,此文化非彼文化。企业文化相当于我们每个家的家风,我们一出生,一懂事就开始学着爸爸妈妈去为人处世,所以当我们长成了,突然有些人要请咨询公司帮我们整理文化,对我们说我来提炼提炼你们的家风,这是很怪异的事情。“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是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估计十几万的移动员工可能都不太懂,而另外一个企业文化“用双手改变命运”,全中国人几乎都懂了,这就是管理者应该使用的语言。
13.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就是信任别人。在支付不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的情况下,如何让员工心里很痛快,很愿意给你干活,首先就要信任别人。
14.人骨子里面没有人愿意做一个螺丝钉,这同人的人性有关。人为什么活着?《百年孤独》里描写了一个职业革命家,打了一辈子仗,60多岁的时候不打仗了坐在海滩上跟一个武将喝酒聊天,然后他问这个朋友说,人为什么活着?那个武将说,我们革命者当然为了把拉美人民从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活着。这个主人公说:“你真幸福,你知道你为什么活着,我60多了才刚刚想起我为什么活着,我就是为了我的骄傲而活着。从我砍下第一颗人头,到领导20多次起义,血流成河,其实支持我的背后的东西总是我想向世人,向我在意的人,向这个社会证明我能干,我比你们能干,我没白活。”在组织中怎么能体现出你的能干和骄傲呢?那就是老板信任你。
15.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很多试验来证实人有多自恋,有多骄傲。每个人对自己能力都高看一眼,所以在管理学中有内归因和外归因。其实人类不仅对自己的能力高估,对自己的道德也高看一眼。同样是美国行为学家做的试验,将五万个中层管理者分成两半,一半人给了一种问卷,说请你在下面这些原因中进行排序,看哪些原因是主要激励你努力工作的,结果70%的受访者的前两位是责任和挑战,第三位才是为了钱。另一半人又发了另外一种问卷,让在下面这些原因中进行排序,看哪些是激励下属工作的主要原因,结果70%的人认为激励下属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钱。这是赤裸裸地在道德上对自己高估。一个管理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尽量把权利交给下属,他们也需要骄傲,我的位置已经代表了我的骄傲,那么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再继续展示我的骄傲了,不要向下属展示我比你们还能干,因为你的职位更多的代表了是责任而不是权利。我曾经见过一个董事长,管着300多亿的公司,他在签字财权上从来一个字都不签,把做事的权利都交给下属。权利就像一个奖牌,别在谁身上,谁的胸脯就挺起来了,谁就骄傲了,谁就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了。菜根谭有一句很好的话,叫“信人者己诚,疑人者己诈”,在用人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
16.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的第三个要素就是要有决策能力。所有的商业决策都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总要对未来不确定的东西拍脑袋,即使你不做决策者,其本身就相当于你做了一个决策。比如啤酒市场你的市场份额是70%,这个时候突然百威杀进来了,百威是美国最大的啤酒商,它一进来就给城中每个超过20张餐桌的饭店送一个巨大的厨房冰柜,条件就是你不要卖别人的啤酒。一个星期你的销售队伍就顶不住了,说我们现在每天市场份额减少1%,都让百威拿去了,老板你必须批准我们也用这种方式跟百威竞争。可是今年两千万营销费用早就花下去了,怎么办呢?你把销售总监、财务总监都找来,商量完之后也没有结果,你说对不起我再想想,可是你这样做本身就已经做了一个决策,那就是按照原来的营销方式继续和百威打,可是你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了,因为你知道随着时间滴答滴答的过去,你的市场份额在每天1%往下跌。这样悬而未决的东西在你脑袋里面积攒越来越多,你的神经就不正常了。这是为什么那么多管理者拿了七八位数字的年薪,坐着头等舱,开着奔驰车,可每天都皱着眉头的原因。决策的痛苦在于选择,因为决策往往是在不同的方案中进行选择,选择了A方案,就放弃了B、C、D方案,放弃就意味着损失。所以管理者必须是能够承担损失的人。
17.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时你会发现这个老板用这种方法跟他交流,跟他沟通比较好,有时发现另外一个老板完全不吃这一套,就是管理者跟老板沟通的时候,事先要在心中提醒自己,我们要如何管理老板。我们一旦说管理,往往都说是管理下属,实际上不对,老板更需要管理。因为老板一般比我们站得高,望得远,野心有点太大,野心太大意味着我们在第一线的就难做。所以管理老板才是管理的重点,把老板管理好了,他的期望值降下来了,你的目标就切合实际了,你就好管理了。
18.对于一个业务的判断最主要的不是数量指标,而是定性指标,数量反映出来的都是尘埃落定的。如果一个管理者仅从数量指标去管理你的企业,你离关门就不远了,应该看数字背后那些定性的东西,那些让你睡不着觉,让你琢磨不透,让你欲哭无泪,让你走投无路的东西才能帮助你做出一个成功的管理决策。
第三篇:管理是艺术还是科学
管理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
管理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他指出管理既是一名科学又是一名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科学是管理这一能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而 管理艺术则是它的主观创造性方面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知识与技能、理念与经验、原则与灵活、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而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关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而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他的主要观点的基本内容是表现在;
科学管理的目的及科学管理的原则及科学管理的组织研究。这三点中 其中泰罗在他的《科学管理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管理的四项原则,分别为;定额原则、标准化原则、差别的计件工资原则、惩罚原则。而得知管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综合以上本人认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确实管理学是一门不精准的科学管理的对象是人 而非物品如果把人比作物品那么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品。人的行为很难数学化。人是管理活动中最积极最生动的因素,把人管理好,管理可定。但是,人和人性是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之
一。个体在心理、精神、情感、思维方式、气质、性格、喜恶及价值观差异等等...所以本人不认同管理学是一门艺术性学科或者科学性学科 正如德鲁克所言管理既是一名科学又是一名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科学是管理这一能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而 管理艺术则是它的主观创造性方面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知识与技能、理念与经验、原则与灵活、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第四篇: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
读《艺术哲学》心得体会
《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的名著。本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全书条分缕析,富有热情,内容丰富精彩,不是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更像是在读有趣历史,因为所学的是美术,对本书所讲述的西方艺术了解的并不多,书中所提到的大量画家并不认识,例举的大量例证也不了解,所以很多细节不能很好的记住,所以对整本书的理解不是很完整,然而读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联系,感受到书中所提及的意大利、希腊、尼德兰当时的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当时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态都相互影响互有联系,比如现在流行的室内及家具风格中的“北欧风格”、“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地中海风格”等,都是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设计中的反映,这些艺术风格虽然过去多年但还在影响着现代的设计风格。设计应该不断的向前看,走在时代的前端,但是经过时间推敲的经典却永远不会退出潮流。这又让我想到在室内设计中,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的设计风格的影响是“古板”、“老旧”,认为是年纪大的人才会用的设计风格,其实是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没有对中国传统的东西进行创新,传统文化不光要“传承”,还要“创新”。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影响着艺术和艺术品,中国的设计在经历了模仿、抄袭的过程之后,也在思考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这样的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下,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散发出光芒,中国设计师在2012年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展出的“请坐,米兰”系列家具,这一系列家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梅瓶、花鼓、万花筒等加以现代手法的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
艺术是有共通性的,设计包含在艺术当中,只有看清楚艺术的本质,才能更了解了解艺术的重要。我们感觉到艺术的重要,但那只是处于本能而非根据思考。我们只重视艺术,对艺术感到敬意,但不能解释我们的重视和敬意。我知道很多设计风格,但不了解这些风格的起源和发展,如今我们能说出我们赞美的根据,指出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
艺术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把最美好最深处的内容传达给大众,而设计也是如此。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因为不是所有人所处的环境都一样,个人的性格爱好不一样,审美也就不一样,所以我认为艺术本身很难有定论,每个人因为环境、身份、审美不同,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角度,欣赏思维。而丹纳认为“艺术品的目的是使一个显著的特征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因此,他所认为的对艺术的判断规则是:“一件作品越接近这个目的越完善;换句话说,作品把我们提出的条件完成得越正确越完全,占的地位就越高。”这条件是什么呢?丹纳在书中也列出了:“我们的条件有两个,就是特征必须是最显著的,并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 接下来丹纳进一步论述了“特征的重要程度”,用来说明作品的重要程度取决于特征的重要程度。之后在论及“特征的有益程度”,仍然同上文论述的部分相当,先从精神生活,再提文学作品,继而是肉体生活,最后才是造型艺术。丹纳在序文中还提到了人们对于艺术品产生的想法:“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由于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是的,也许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只凭个人的幻想、个人的经历、个人的情感,而群众赞美艺术品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也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也许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群众的艺术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有依可循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露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在我看来,虽然我对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事物等还不是理解的很清晰,但是通过这本书,他给予了我有益的东西,开启了我的思维,例如各种门类艺术的有怎样的起源和发展,传承和进化,也许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傅雷先生对此作了较辩证且全面的分析:“有人批评他只采用有利于他理论的材料,抛弃一切抵触的材料。这是事实,而在一个建立某种学说的人尤其难于避免。要把正反双方的史实全部考虑到,把所有的例外和变格都解释清楚,决不是一个学者所能办到的,而有待于几个世代的人的努力,或者把研究的题目与范围缩减到最小限度,也许能少犯一些这一类的错误。”
第五篇: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 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1.说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都太过于片面了,我觉得教学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生的重视,或许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有必要的技术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可以让自己的课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认可,但,但凡教育家都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一种对于自身事业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若自有技术,那只是照本宣科的死板理论,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若只有艺术,那也只是一种作秀罢了,或许会有人比较喜欢,但当他们好好想想后就会觉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而态度,是两者的根本,有态度才会正视,有态度才会努力发展,就是如此而已。
2.教学第一是需要技术,没有技术拿什么去教导别人,其次教学的艺术是看教的人和学生之间的看法了,如果学生觉得教师没有艺术感,再怎么有艺术的教师也白搭,只是学生觉有艺术感就算怎么没艺术的教师他也有艺术
观点:我以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没有技术如何去教学,如果说教学中连教师都不懂的话,那就很难教予学生了.另外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想是不是要到高级特级的部分教师才具有教学的艺术呢?我现在还不太理解教学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