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4:5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

第一篇: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

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

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

新闻战线开始号召广大的采编人员进行”走转改”活动,当时,我正处于工作最忙的时候,每天有连轴转的新闻稿件要写,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态,更谈不上休双休日……坦率地说,当时对于”走转改”活动,虽然称不上有抵触心理,却觉得这活动似乎没有那么紧迫、那么必要。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走基层的采访报道。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在走基层的活动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无关乎采写的报道是否获得奖励和认同,仅仅是自己内心起的变化……

1、走基层,是起点

走基层之前,我一直在想:作为一

线的采编人员,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还需要走基层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关注环卫一线工人。以前,我也采访过环卫工人,他们的辛苦,我自认为能够体会--工作累、环境脏、薪水低--但到底多累、多脏、多低,我却是在这次的走基层活动中才真正深刻体会的。

现在,我更愿意说,走基层确实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一个起点,一场出发,一次行动。这样的形式,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倾听,不敢说倾听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至少能够还原比较本真的百姓酸甜苦辣。

2、转作风,是洗礼

如果说走基层是起点,转作风更像是一场心理变化,一次心灵洗礼。转作风,听起来不容易,要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加以改变,但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哪怕是对自己多问一句,这样做对吗?应该吗?哪怕是做任何事情的,少些浮躁,多些谦逊,少些冲动,多点成

熟,一步一步,也许我们的作风,也能在这个过程慢慢地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真实。

3、改文风,是责任

新闻媒体采访的落脚点是撰写报道,而对于记者而言,报道得出彩,报道得深入人心就成了最重要的使命。转变这种文风,也是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的收获之一。平实、朴素的语言,其实更难,也更有动人的力量,更是对追求匠心的一种挑战。

我想,作为新闻媒体的记者,是工匠,透过我们的镜头,透过我们的话筒,透过我们的笔头,将世界传递出去;但更是普通人,用我们的笔触、用我们的语言去描绘我们看到,但观众、听众、读者没有看到的、世界的那一面,生活的那一面。我们不仅仅是在客观的报道,也是在传递温暖和感动,传递人性真善美的那一面,这应当称得上是一种责任,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们的采访对象,那些在基层默默付出的螺丝钉们致敬。

“走转改”让新闻作品更加被群众喜闻乐见

为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初步研究这项活动之后,我有了以下体会。

走基层:走到最基层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一定要一走到底,走到最基层。哪里才是最基层?我认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就是最基层。只有走进这个“最基层”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爱憎,才能懂得百姓苦乐哀愁。有人说:“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这样做,党员干部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才能在新闻战线上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才能在新闻写作上真正反映民情民意。”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人民网在新闻写作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记者们

也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人民网社区部编辑说,通过下基层,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报道要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受访者的意愿,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英文部记者张茜说,走基层不仅仅是一中形式,只有真正脚踩在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总之,只有走到最基层,拥有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转作风:要真正“俯下身”

只有真正俯下身,深入到基层,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有了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不可否认,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得到受众的

认可,就是因为他们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感情,传递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呼声。

“勿忘人民”四字语重千钧。这是新闻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喜欢,最常写的几个字。穆青一生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西上红旗渠??借由他的笔,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走进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曾饱含深情地说:“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地不能离开人民”,“只有生活在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改文风:抓到点子上

改文风必须抓到点子上。何为抓到“点子”,我认为就是要深入基层,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思想,在现实问题中凝练语言和文字,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思想,写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自活动开展以来,央视的《新闻联播》栏目也改变了不少,其内容不再是

只有大事的报道,而是在细微处有了些许“调皮”,增添了老百姓也爱看的小事趣事,比如前些日子报道了赵薇的爱情片《爱》的拍摄情况。

“走转改”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但要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新闻作品被群众喜闻乐见,还需坚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毕竟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让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芬芳

——记“走、转、改”活动心得体会中宣部今年下半年开始开展宣传战线“走、转、改”系列活动,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开辟专栏对基层进行报道,而我们也开辟了“在基层”系列报道,我作为新闻记者,也深入乡村学校等地进行了宣传报道,此次“走、转、改”动收获颇多,总结一下有三点感悟。

日常积累很重要

这次走转改活动,大多数媒体选择采写三农问题或者民生问题,贴近生活,相对容易采写。而《蒲江新闻》作为一个党的喉舌新闻,新闻类节目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个产业、一个转变现象,这恰恰是走转改带给《蒲江新闻》的机会,我们作为记者要抓住这个点。我们做为最为基层的媒体,在处理这方面采访时比其他媒体更容易。走基层对记者要求比较高,因为在不同地方会遇到不的主题,需要平时的储备,不是说单纯跑某一些方面新闻,有三五年积累,就会觉得对这个方面比较熟。我们接触大约有三个主题,一个是城乡一体化、一个是建设最美现代田园城市、一个是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内容是非常开的,这就需要平时搭建一个比较好的框架。这次走基层回来之后对自己是个提升、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收获的不只是感动,还有一种感受

这次走基层,真正能够体会到生活中间一些变化,甚至是一些问

题,敢做敢想,这是走基层能够达到的真正目的。你从火热的生活中间跳

出来,能够对这些有一个的思考。走转改的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我们之所以开展这个活动,也是因为现在新闻战线的确有一些浮躁,我们做一些问题探讨的时候如果能够从基层视角出发,感受着他们的感受的时候,我们文章写出来哪怕主题很宏观、很宏大、也能写得喜闻乐见一些。

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

在此次走基层采访中遇到有一个镇学校的校长特别欢迎记者去,校长握着我们的手说感谢所有记者,很欢迎记者去,不管记者报道内容是正面还是负面,只要问题探讨能够促进学校发展,他们就非常欢迎。这趟“走、转、改”之旅,能够让我了解感受到基层迫切需要发展的心情。所以说,应该经常出去走一走,发现一些问题、探讨一些问题。

最后,我觉得,基层工作中很多好的东西、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以及老百姓生活中巨大变化的事件和亮点需要记者一步一步走下去、挖掘出来,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老百姓需要的。

黄磊

2014-9-26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行老师:

大家好,我叫张夏,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经视新闻》栏目的一名记者,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广播电视记者参加“走转改”活动的一些心得与感受。一是走在实处,二是情到浓处。三是改在关键处。

一、“走”在实处

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通过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我深深知道:只有腿脚勤快的记者才能跑出好新闻,“接了地气,新闻才能冒热气”。

既然是走基层,那么就向最偏远的山区开拔。为了选取好的题材,经视频道总监周雄提前一周就和隆回县县委书记钟义凡进行沟通,认真讨论后筛选出了邵阳隆回县的三个题材:“小萝卜、大

产业”、“大山深处,一个老师和11个学生”、“爱心视频,温暖留守儿童”。9月7日清早,经视频道总监周雄就带领经视报道组一行,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大约六个小时,到达此行采访的第一站---虎形山瑶族乡。这里的高山萝卜产业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的经视主播梅冬还没开始采访,自己先从地里拔了两个萝卜,简单削削皮就开始啃了起来,他告诉我,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接地气”。接完了地气,梅冬还和萝卜种植户一起挑担子,侃大山,学习怎么拔萝卜,怎么分辨萝卜的好坏。在梅冬体验拔萝卜的环节时,为了给他加油打气,花瑶乡亲们还自发的唱起了“呜哇山歌”,梅冬老师一激动,啪嗒一下

子跌进了萝卜地里??这都是我们走基层拍摄时一些有趣的小花絮。稿件制作完成后,播出效果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说“梅冬主播是在自毁形象”,但更多人说,走下主播台的梅冬老师“更朴实更可爱了”。

二、情到浓处

这还是我们在隆回采访时的故事,就在完成萝卜产业采访后的第二天清早,采访组前往隆回县最西北的大水田乡香溪村教学点,这里地处邵阳市最高峰白马山山脚下,海拔1780米,为了解决香溪村的学生娃上学难的问题,一位名叫黄文雍的80后大学生来到了这里,成为了大山里的唯一一位老师。面对只有11个学生的教室,他一丝不苟,无怨无悔。经视主播王欢被黄文雍的这种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她不但提前一天去学校踩点和孩子沟通,还带领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并和他们一道画画,将他们心中理想用最原始的蜡笔描绘出来,临行前,黄老师带着这群大山里的孩子们对采访团一行恋恋不舍,呼喊着王欢阿姨的名字,也呼喊着他们对大山外面精彩世界的无限渴望。王欢和我的眼睛都有点湿润了,看着孩子们开心地吃着我们给他们带的水果,心里有一种辛酸伴着甜蜜的滋味。

三.改在关键处

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号召,湖南经视率先部署策划,提前启动,要求“扎扎实实地走,深入基层;并通过下基层推出一批好的新闻报道,提出“五个结合”:“下基层活动

必须与频道新闻宣传节目的导向相结合;必须与建立基层联系点相结合;必须与学习受到教育相结合;必须与转变作风改变文风相结合;必须与制度化、常态化相结合”。而经视“走转改”的最大的特色,是将平时只在电视荧屏上才能看到观众们最喜欢的主持人派到最偏远的基层,体验最艰苦的工作:经视主持人明晶不怕危险爬上永州阳明山1500多米的高塔和电视塔工作人员一起体验采访,主持人仇晓要和常德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一起亲身体验纺纱织布的工序,李玉燕更是凌晨四点就起床,体验城郊结合部菜农的生活,化身成一名“西红柿农妇”。这些知名主播离开主播台和基层

劳动者同吃同劳动,民众看到了主持人不为人知的亲切一面,也回馈给他们最朴实的热情:我记得在隆回采访完萝卜产业后,已经过了饭点,当地农户煮好了一大锅滚烫新鲜的玉米递到我们手上。梅冬老师是吃得最香的一个,他说:玉米烫,心更烫。

作为一个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工作六年时间的记者,我承认,跑会场拿材料的采访做得太多,业务变得“轻车熟路”,采访不免“蜻蜓点水”。遇上一个选题,拿几份文件材料、做个简单采访,三段配音两段同期一剪辑,一条新闻就算大功告成。这样的我们看起来“业务熟练”,新闻采写“高效快捷”,其实是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作风非转变不可。我相信,在座的所有新闻工作者们接到“走转改”通知时,心底里会有一份久违的渴望,它唤起了我们作为新闻人本能的激情。越带有泥土味的新闻越生动活泼,越是艰难环境下说出来的话语越是真挚动人。最为关键的是,“走基层”走得越深入,我们越能发现民情疾苦,为他们奔走,为他们鼓与呼。同时通过我们的行走对基层产业发展进行思考,希望也能为执政者决策提供帮助。

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不能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出发是为了什么”。现在,经视一大批同事仍在遍布在全省各市州的基层采访,这些名嘴主播们的面孔还将更多地出现在在煤矿、车间、甚至是洗脚城。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会牢牢谨记“我是谁”,我们是推动进步、记录社会的“宣传员”,我们是弘扬正气、鞭策歪风的“监督员”,我们是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的“服务员,我们要做先进文化方向的引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谢谢大家。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的影响

10广电刘迪

摘要:新闻之根在于生活,大批编辑记者深入边疆村寨、企业社区等调研

采访,亲身体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感受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加深了对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的了解,加深了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许多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走不走基层确实不一样,只有“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新闻工作

在我看来走转改的活动对于一个做新闻的人来说极其重要,我们只有真正的走向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民众的呼唤,人民的需要。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出正义的话语权利用我们的职业特性,做好政府的耳目喉舌。就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的那样:“ 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努力使新闻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使新闻宣传工作呈现新的气象。”“走转改”活

动启示我们:做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深刻理解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更好地肩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使命;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关键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新闻之根在于生活,大批编辑记者深入边疆村寨、企业社区等调研采访,亲身体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感受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加深了对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的了解,加深了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许多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走不走基层确实不一样,只有“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走转改”是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要在“走转改”中加强主题宣传,多反映振奋人心的变迁变化,多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成就,丰富报道内容、提升思想含量,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在“走转改”中拓宽报道视野,深入各行业各方面,深入各地区各领域,全面展示广大人民群众绚丽多彩的创新创造,生动描绘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画卷。要在“走转改”中抓好队伍建设,引导新闻工作者在走进基层中增强国情了解、增进群众感情,时刻拿群众这面镜子检视自己、提高自己,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要在“走转改”中探索新闻宣传规律,准确把握时代

和人民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指导新闻工作实

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

“走转改”活动中,媒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捕捉了一大批源于实际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两年春节前后,各媒体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精心策划了回家的礼物、在岗位、送温暖等一系列选题,营造了充满温情的浓厚节日氛围。针对家长关注的校车安全等问题,一些媒体推出“开往春天的校车”等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讨论,推动校车安全标准的提高和管理法规的制定出台。实践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要高度重视议题设置,善于把中央精神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从实践出发、从群众关注出发,防止主观主义,防止脱离实际,使新闻宣传真正切合实际,才能发挥传统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独特优势。

“走转改”活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西方国家不可能开展,原因是中西媒体定位不同、记者角色不同。在我

国,新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推动者。因此,新闻媒体决不能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成为什么“第四权力”、“无冕之王”。我们必须摆正新闻工作的角色定位,坚持新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能正确履行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实现新闻工作者的真正价值。

广大媒体聚焦普通群众、百姓生活,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把版面时段留给群众,一大批反映基层实际和普通群众的新闻报道登上报纸头版、新闻联播。把人民作为报道的主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勿忘人民的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群众

作为报道主体、服务对象,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闻宣传成效的最高标准。

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群众,感知冷暖、倾听心声,深化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能不能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能不能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作风、文风的根本问题。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媒体不能成为漂在水面的浮萍,记者不能成为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贵族,否则新闻工作的立场、作风、态度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

“走转改”实践带给我们的这些启示一脉相承、相互贯通,体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走转改”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部署,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安排,推动活动向深度广度拓展,不断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

新闻并不是生于头脑中的主观臆想,而是对于真实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新闻也必然根植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新闻工作者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就会闻到泥土的芳香,就会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将现实的生活生动地刻画出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真切地表达出来,让实践中的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扎根广阔的大地,扎根现实的基层,扎根实际的一线,扎根真实的社会生活,才能拿到第一手新鲜、独到的素材,才会挖掘出新闻价值,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基层的好作品。“走转改”活动自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都已经行动起来,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机关、事业单位,挖掘新闻的富矿,寻找实践的力量,也带给了我们深

刻的启示:新闻工作者应当走出高

楼大厦、走出书斋会场,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沉下去“接地气”,这是实践的根本。真正“俯下身”,深入基层,面向实践,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新闻在实践的沃土之中,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那么新闻工作者就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沃土,不断深入,不断实践,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只有深入,才会心入,这样发现的新闻事实,挖掘的新闻价值,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新闻就应当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实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情体会他们的安危冷暖。新闻人就应当和人民群众在

一起,在无距离有感情中,传播民情民意民声。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得到受众的认可,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情感,传递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声音。

改变文风,客观活泼,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是实践的关键。文风不正,假话、空话、套话、大话连篇,就会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耽误问题和矛盾的研究解决,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群众中失去感召力、亲和力。新闻工作者要改进文风,就应当深入基层,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思想,在现实的问题中凝练语言和文字,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思想,我们的作品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引起群众共鸣,激发群众干劲。

参考书籍:1.《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2.《民间撷英》

第二篇: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

“走转改”心得体会新闻战线开始号召广大的采编人员进行“走转改”活动,当时,我正处于工作最忙的时候,每天有连轴转的新闻稿件要写,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态,更谈不上休双休日„„坦率地说,当时对于“走转改”活动,虽然称不上有抵触心理,却觉得这活动似乎没有那么紧迫、那么必要。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走基层的采访报道。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在走基层的活动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无关乎采写的报道是否获得奖励和认同,仅仅是自己内心起的变化„„

1、走基层,是起点走基层之前,我一直在想:作为一线的采编人员,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还需要走基层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关注环卫一线工人。以前,我也采访过环卫工人,他们的辛苦,我自认为能够体会——工作累、环境脏、薪水低——但到底多累、多脏、多低,我却是在这次的走基层活动中才真正深刻体会的。现在,我更愿意说,走基层确实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一个起点,一场出发,一次行动。这样的形式,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倾听,不敢说倾听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至少能够还原比较本真的百姓酸甜苦辣。

2、转作风,是洗礼如果说走基层是起点,转作风更像是一场心理变化,一次心灵洗礼。转作风,听起来不容易,要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加以改变,但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哪怕是对自己多问一句,这样做对吗?应该吗?哪怕是做任何事情的,少些浮躁,多些谦逊,少些冲动,多点成熟,一步一步,也许我们的作风,也能在这个过程慢慢地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真实。

3、改文风,是责任新闻媒体采访的落脚点是撰写报道,而对于记者而言,报道得出彩,报道得深入人心就成了最重要的使命。转变这种文风,也是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的收获之一。平实、朴素的语言,其实更难,也更有动人的力量,更是对追求匠心的一种挑战。我想,作为新闻媒体的记者,是工匠,透过我们的镜头,透过我们的话筒,透过我们的笔头,将世界传递出去;但更是普通人,用我们的笔触、用我们的语言去描绘我们看到,但观众、听众、读者没有看到的、世界的那一面,生活的那一面。我们不仅仅是在客观的报道,也是在传递温暖和感动,传递人性真善美的那一面,这应当称得上是一种责任,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们的采访对象,那些在基层默默付出的螺丝钉们致敬。

第三篇:走转改十佳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

“走转改”十佳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

武钢工人报记者部副主任 宋键

作为一名企业报记者,宋键同志始终坚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采写新闻报道这一信念不动摇,在重大考验面前,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顶得住,较好地展示出青年记者过硬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并受到武钢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武钢工人报》早在今年2月份就启动了“记者走一线”的活动,这与中宣部8月份启动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谋而合。在深入基层一线7个多月的采访报道过程中,宋键同志严格落实“三贴近”要求,迅速奔赴生产一线、市场一线,到码头、高炉、连铸机和轧机旁的普通工人身边去,到挥洒汗水、机器轰鸣的生产岗位中去,到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营销队伍中去,到创新无限、激情迸发的班组中去,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采写报道,不断增强新闻的亲和力、贴近性,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

在采访报道中,宋键同志坚持以基层一线作为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坚持不懈挖掘着基层中所蕴藏着的丰富新闻资源,把心真正沉下去“接地气”。今年4至8月份,他克服家庭困难全身心投入到“记者走一线·班组行”报道活动中,同工人们一起上岗位、下缆沟,用脚走、用笔记、用心听,负责采写完成了来自班组的近50篇鲜活报道,《桥机班组新视听》、《“长征”路上“红旗”扬》、《精整精彩处处在……》等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反映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呼声,深受职工欢迎。

在采访活动中,宋键同志坚持带着感情走基层,不断写出有“温度”的新闻。今年7月份,钢城迎来今年入夏首轮高温。烈日炎炎下,他来到42℃的原料卸船码头、84℃的高炉出铁口、60℃热轧设备焊接现场和90℃浇钢平台实地探访,体验热浪袭城中的劳作滋味,记录下高温下的“火热”体验。8月伏天,他又与同事并肩作战创新报道形式,沉到基层一线以《寻觅武钢的“热点”》为由头,连续采写了《“热点”中的真情》、《“热点”下的专注》、《“热点”中的意志》等系列“热”新闻,用文字记录下一线职工冒着热浪忘我工作的画面,耳闻目睹了干群连心战高温的勃勃力量,情真意切反映着武钢人在50 年不遇热浪下的特有精神风貌,将一线职工战高温、夺高产的感人一幕写进了“热”新闻中,进一步激发了岗位职工的工作热情。

在采访策划中,宋键同志坚持一线采访紧紧围绕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写真话、改文风、勤策划。今年9月中旬,他随报社采访团一起展开了近十天的“记者走市场”报道活动,并赴华北、西北等地市场前沿连续采访,通过与营销人员的深入交谈,市场前沿的实地调研以及来自用户的坦诚倾诉,掌握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每走完一地、每完成一次采访都顾不上休息,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提炼报道内容、深化报道思想,带着问题采与写,以《春华秋实看华北》开篇,随后连续策划采写出《华北钢市的冷与暖》、《帘线钢的强与弱》、《比亚迪的急与盼》、《“赔一罚一”的忧与思》、《产品研发的快与慢》等9篇有力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市场呼声报道,得到公司领导和相关单位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受到基层一线职工的热烈反响。

通过采访基层一线、报道基层一线,宋键同志用一篇篇作品诠释着“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稿件才能有“人气”;深入基层一线才有精品的新闻真谛。

长江网政务新闻部记者 张哲一

张哲一同志是长江网的一名一线记者,2月28日,武汉市“千名记者走基层” 新闻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张哲一同志积极地响应号召,深入社区、工地、企业等一线以及职能部门服务窗口,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基层发展变化,反映群众心愿心声。“长江网记者深入武汉首条湖底隧道”、“长江网记者走进地铁二号线施工现场”,“记者探访建设中的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等报道深受老百姓好评。

7月21日,一篇《彪悍“抢修哥”裸身跳臭水沟修电缆》的帖子受到网友热捧。“抢修哥”不怕脏不怕累的举动感动了网友。得知抢修哥名叫刘跃青,是武汉供电汉口公司电缆班工人后,长江网立即召开专题策划会,组织专班,挖掘新闻选题的潜在价值。作为一线记者,张哲一同志和采访组一同深入刘跃青抢修班组工作的一线,用文字、图片、视频专访、论坛和微博直播等多种手段,以时间为轴线,寻求不同采访对象的差异化,还原事件经过,推出了系列报道。抢修哥刘跃青和他的班组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唤醒人心最柔软的深处,感动了万千网友。一时间网友好评如潮。报道见网后,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国家电网等网站转载,页面点击流量高达10000余次。经过长江网集中报道后,“抢修哥”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刘跃青和他的班组随后还被授予“武汉市工人先锋号”。

8月20日起,全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启动,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张哲一同志深深意识到,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了解群众的呼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这样的报道才有可读性。脱离群众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有好作品。要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对群众有情有义的作品而不是闭门造车。

武汉市广播影视局(总台)广播新闻频率记者 苏虹

苏虹同志是武汉新闻综合广播承担时政和卫生战线报道任务的骨干记者,已经有12年的一线采编经验。今年初,省市宣传部门开展了“记者走基层”活动后,苏虹同志所在的武汉新闻综合广播迅速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苏虹同志充分展现出广播记者深入基层、面向群众、不怕辛苦、注重倾听百姓声音的优良传统,时刻以“党群桥梁、百姓亲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接地气”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着新闻采访和写作的“灵气”。在这个过程中,该同志还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强化采访和写稿过程中的口语化形态,较好地实现了“广播记者不但要用笔写稿子,还要用‘耳朵’写稿子”的工作要求。在今年8月份市委宣传部召开的“走转改”经验交流会上,该同志曾经代表武汉广播电视总台交流经验体会。半年来,该同志不但圆满完成了频率和中心的各项“走转改”任务,还经常主动到一线和基层收集新闻素材,平均每个月都采制播发来自基层的稿件20篇以上。其中《专家提醒,暑期需要加强幼儿监护》、《省政府紧急辟谣:全省食盐库存充足无需抢购》、《拆线事件追踪》等一批稿件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中播出,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长江日报社会新闻部记者 金涛 作为长江日报一名跑环保和水务的记者,金涛同志一直坚持深入基层,反映民生焦点,多说实话,少说官话套话,采写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的稿件。

自从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金涛同志深入到新洲、黄陂的农村,了解农村环境状况,挖掘污染治理先进典型,反映存在问题。

7、8月份,他顶着烈日,多次来到正在施工的楚河、黄孝河的施工现场,连续报道工程进展。历时两周时间,分别完成了城管革命环保行、城管革命水务战线行的连续报道。

今年以来,金涛同志继续主持开展“爱我百湖”护湖行动,组织志愿者们每周在不同的湖泊开展巡湖、调查活动。

“爱我百湖”行动是“走转改”的一个典型事例。“走基层”,金涛同志每周要带领志愿者在三镇不同的湖泊徒步巡查,一年来共巡走50余次。“转作风”,护湖行动转变以往从上自下的方式,发动普通志愿者参与,通过志愿者的发现、呼吁,促进湖泊保护工作。“改文风”,“爱我百湖”行动的报道以大版面为主,以志愿者为主角,以反映问题为主,以志愿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每次护湖行动后,志愿者们都期待着看第二天的长江日报。

由于做到了“走转改”,“爱我百湖”行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省市领导多次批示表扬,东湖、塔子湖等一批湖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省市文明办授予“爱我百湖”团队先进志愿者集体称号。

武汉晚报群工部记者 赵家新

从武汉晚报开展“新春走基层”、“千名记者走基层”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武汉晚报群工部记者赵家新秉承踏实敬业的工作作风,通过在基层一线深入采访,贯彻武汉晚报“为百姓谋利益”的宗旨,以原生态的报道方式,采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

作为武汉晚报群工部的一名记者,除了完成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外,赵家新同时敏锐地捕捉民生服务类的报道。今年7月,他在蔡甸采访时,无意中听到一件事:蔡甸区大集街黄虎村15组的组长刘菊兰已经65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但是村民们不愿意这位当了37年的小组长“退休”,联名向街道挽留,希望她继续为村民们服务。是什么让村民们如此眷念这位小组长?当天返回报社后,赵家新当即向部门主任黄剑汇报此事,决定第二天赶赴黄虎村深挖。

7月16日,赵家新和摄影部记者顶着烈日赶到黄虎村15组,和刘菊兰第一次交谈。交谈过程中,赵家新感觉刘菊兰不太善于表达,但从交谈中还是挖出了一些“硬货”:刘菊兰37年所做的都是一些常人看来属于鸡皮蒜毛的小事,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恰恰让村民们觉得她是可信赖的领头人!为了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刘菊兰身上的故事,17日一大早,赵家新租车赶到黄虎村,刚好赶上村民们准备出门干活。赵家新陪着村民们到田间地头,听村民们讲述刘菊兰的故事;陪刘菊兰查看水塘,重走年初为抗旱刘菊兰走过的路。一天下来,一名扎实肯干的基层“草根英雄”形象基本上立起来了。回到报社后,赵家新当即写完第一稿,但是写稿过程中才发现,这个人物还需要深挖。19日,赵家新又一次租车前往黄虎村15组,这次正好遇见刘菊兰的儿子和儿媳妇,从他们口中,前两次被忽略的一些细节挖出来了,采访任务圆满完成。

8月2日,武汉晚报以整版的篇幅推出报道——《村民联名求65岁婆婆“终身”留任》。报道推出后,蔡甸区高度重视,时任区委书记李忠和区长谢忠孝,感谢武汉晚报帮蔡甸区又挖掘出一名“草根英雄”。3日,谢忠孝带领蔡甸区相关部门到黄虎村15组调研,决定扶持该小组发展,彻底解决灌溉用水和用电问题,并建议小组发展“农家乐”项目。8月10日,赵家新按照报社安排,连续3天住在蔡甸,蹲守在黄虎村田间地头,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原生态地记录下该村小组长刘菊兰如何任劳任怨为村民服务37年的感人故事。3天内,赵家新顶着烈日,陪刘菊兰检查村湾改造工程,暴雨中和刘菊兰一道巡查水塘,和刘菊兰同吃同劳动,忍受蚊虫叮咬,当了一回真正的“村民”。这种换位式的采访,让赵家新更深刻地体会到村民们为何爱戴刘菊兰,并和村民们成了朋友。15日,武汉晚报又以整版的篇幅,推出《记者驻扎蔡甸3天——暴雨中烈日下见识“平民组长”刘菊兰》的报道。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其实在2010年8月,赵家新就有过类似的采访经历。硚口区长丰街黑网吧众多,而且生意很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助长了该地黑网吧的发展呢?为了找到背后的真相,赵家新先后7次深入长丰街,逐一摸清了黑网吧的分布情况。在和30多名打工者聊天后,真相终于大白:这一带涌入了10多万的打工者,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不上网他们没什么别的去处。正是这样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这一带黑网吧的生意。一条简单的投诉线索,在深入基层采访后,逐步放大,《10万打工者“捧红”数十家黑网吧》见报后,迅速引发武汉思考:该怎样帮助打工者融入这座城市,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武汉新市民。目前,这一带数家新市民学校,成为打工者之家。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赵家新同志和他的同事们认为,不能把“走转改”当成一种形式,而是将之视为新闻的根本。只有贴近群众,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走到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锤炼思想品质,提高业务素质,让新闻工作者成长更快,有更强的发展后劲。

武汉市广播影视局(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制片人 唐欣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唐欣同志秉承一贯艰苦朴素、踏实敬业的工作作风,更进一步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她来到田间地头,走进工厂社区,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百姓的生存状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平实的文风,用百姓的视角,采制出了一篇篇真实动人的电视新闻专题。她连续三天深入17年如一日养育孤女的黄桂英老人的生活,采制了感人至深的电视专题《“保姆奶奶”黄桂英》;连续几天参与特警谭纪雄的康复和活动,撷取了这位英雄特警在现实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康复的许多细节,采制了《再访谭纪雄》。特别是今年我市 “三万”活动期间,唐欣同志多次来到田野乡村,和下乡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足迹遍布黄陂、新洲、江夏等远城区,采制了一批反映我市“三万”工作和农民农村题材的《万名干部下乡来》、《青春遍访行动》、《春风送暖入万家》等等。同时,为了配合我市“治庸问责”和“城管革命”工作宣传,唐欣同志深入社区街头采访,制作播出了《打击“黑的”在行动》、《问诊城市管理顽症》、《直击“十乱”罚款》等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电视新闻专题。她还深入我市重点工程建设工地,采写出《见证金桥合龙》、《重点工程探访录》等专题。唐欣同志认为,真正的新闻主角在基层,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只有带着感情走基层,在基层、在现场、在群众中深入采访后写出的新闻,才能算是好新闻。而且,新闻记者到基层一线同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锤炼思想品质,培养综合素质,也能使得自身更快地成长,更能够使得党的新闻事业赢得永远的发展后劲。

东西湖区广播影视局新闻宣传科科长 陶恒 陶恒同志1994年参加工作,为东西湖区有线电视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记者、编辑、副科长、科长等职。

陶恒同志始终将基层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现场,将普通百姓作为新闻报道的首要对象,长期活跃在新鲜生动的生产、生活一线,将笔触伸向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将摄像机镜头对准身边最熟悉的平凡人和普通面孔,并将此作为一种自觉而持之以恒的事业追求。使来自基层人民群众的呼声充分表达、有效引导,对有益于基层改革发展的信息进行广泛传播,赋予普通新闻事件以一定的敏锐度和深广度,创作出了大量带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质感的优秀新闻作品。

在17年的新闻实践中,陶恒同志累计为区有线电视台采写新闻稿件近2000篇,被中央、省、市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用稿件(节目)1000多篇(组),被省、市新闻协会(学会)和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稿件(节目)近100篇(组)。2008年,在东西湖区建区50周年首部公开发行的地方志中,该同志被收录进人物志。

同时,陶恒同志带领东西湖有线电视台编辑、记者团队,长期奋战在新闻第一线,进行了大量的新闻实践与探索,成绩斐然。该团队于2002年获得由中宣部、国家计生委授予的“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年被武汉广播电视总台授予“十佳”宣传集体称号。

武汉教育电视台新闻部《今日新看点》栏目记者 陶娟

陶娟同志现年29岁,是武汉教育电视台新闻部记者,也是新闻部唯一的妈妈记者。工作7年来,她一直负责新洲、江夏、蔡甸三个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并取得较大成绩。2008年,她主创的长消息《葫芦藤上长西瓜 每亩增收三千斤》,2010年,她参与创作的系列报道《武汉高位均衡打造教育公平》均获得湖北新闻一等奖。今年3月开展“千名记者走基层”活动以来,到8月底,陶娟同志更是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边远学校,累计发稿152条,采写和拍摄了《郭爱荣:坚守农村“微型学校”30年》、《开学前农村中学校长的一天》等真实感人、生动鲜活的电视新闻作品。

下基层途中遭遇车祸忍痛前行 今年4月18日上午,陶娟同志前往江夏区均堡村采访。当天,大雨倾盆,路况又差,当她乘坐的面包车行驶到郑店路段时,为躲避前方一辆违规行驶的车辆而发生侧翻,车体损毁严重,她的腿部由于受到严重挤压、碰撞而出血青淤。然而,为了不延误采访,她在路边的一家小诊所简单处理伤口后,又立即换乘了另外一辆车继续前行。到达目的地后,她没有跟任何人谈及刚刚的遭遇,而是马不停蹄、一瘸一拐地走访了六家农户,掌握了大量反映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以及就医、就业等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等采访全部结束,已是晚上6点多,部门负责人得知她受伤的消息后坚决让其在家休息几天,但她一想到留守儿童期盼的眼神,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当晚,陶娟忍着伤痛在台里看完了所有拍摄的画面,听完了所有采集的同期声,回到家继续挑灯夜战,认真写完稿子,并于第二天及时播发。

下基层徒步跋山涉水义无反顾

今年七月底的一天,陶娟同志得到一个新闻线索:在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有个叫董杰的3岁男孩,因患先天性漏斗胸急需手术治疗。但孩子的妈妈以及爷爷奶奶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完全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仅靠爸爸种田维持生活,董杰连来汉口看病的路费都凑不齐。了解情况后,陶娟同志决定立即前往将军山村,通过采写一篇报道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向董杰伸出援手。然而,当她的采访车行进到将军山半山腰时,通讯员告知,剩下的十多里山路非常蜿蜒狭窄,车辆根本过不去,需徒步前往。就这样,陶娟同志拎着十多斤的摄像机,冒着近40度的高温,翻田埂、过水沟,走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到达了董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陶娟同志用手中的笔和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这家人贫苦的状态以及董杰被病痛折磨的境遇,并在第二天及时播放了这条新闻。让人欣慰的是,新闻播出后,数位热心观众根据栏目上提供的电话和地址主动与将军山村委会取得联系,表达了向董杰捐款的意愿。

下基层深入泄洪疫区勇往直前 今年三月,陶娟同志前往蔡甸区桐湖农场采访。过去,桐湖农场是泄洪区,也是武汉血吸虫病的高发区,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郭艾荣这个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硬是坚守着三尺讲台,驻守着只有三个学生的微型学校,奉献着,承担着,一干就是30个春秋。陶娟同志获得这一线索后,先后3次前往当地采访,与郭艾荣以及她的家人、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聊家常,干农活、听课做游戏,记录下了许许多多真实而感人的场景,掌握了大量充分而鲜活的素材,生动地展现了我市一位普通农村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在陶娟同志七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中,象这样深入基层,认真观察与记录农村教师与学生,倾情关爱和帮扶弱势群体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她的稿片借助于生活,得力于深入,笔下文采飞扬,镜头里精彩纷呈,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好读易看,生动传神。

下基层撇下年幼女儿无私奉献

2007年下半年,陶娟同志怀孕了,但她仍然坚持在采访一线工作。农村条件简陋,经常中午吃不上饭、一天甚至都喝不到一口水,但她依然顶着体力不支等诸多身体不适,圆满完成了各项采访任务,直到临盆前两天才被家人劝去医院待产。2008年上半年,陶娟的女儿出世了,但她仅仅休息两个月后就又投入了她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甚至不惜强行给爱女断奶。三年多来,陶娟同志常常是早上出门女儿还未醒来,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女儿却又鼾声微起,一连几天,母女俩连照面都打不着的事儿是家常便饭!

陶娟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记者走基层的报道策划得再好,如果不走出办公室,不深入农村等基层是写不出来、拍不出来的。这项活动是记者优良传统的回归,应当值得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发扬光大。”

武汉市广播影视局(总台)《武汉新闻》栏目记者 彭赟珊

自“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彭赟珊同志秉承扎实敬业单位工作作风,通过在基层一线深入捕捉、开掘热点新闻题材与“百姓所思所感”的融合点,以原生态的环境探访,强化报道感染力,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

结合当前全市治庸问责工作的热点,彭赟珊走访基层一线,探访我市政务服务改进情况。通过暗访,采写了《周六服务不打烊 政务服务走了样》的报道,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报道了我市部分政务服务窗口存在的“服务状态喜忧参半,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保持对治庸问责问题的持续关注,彭赟珊在中秋小长假之后故地重访,写出了《记者探访:节后上班第一天 政务服务很给力》的报道,在及时反映我市政务服务工作转变的同时,推动我市治庸问责工作进程。配合我市“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工作,记者深入一线,通过深入到各区、各部门的实地调查,挖掘了《武昌区:打造企业注册“快车道”》、《武汉工业项目落地“加速度”、33天办结建筑工程化规划许可证》的新闻。

走基层不光要落实“走”的扎实,更要实现“改”的目的。在采写《水产养殖户丰收在即》这篇报道中,彭赟珊深入到汉南区喜鹊湖,与当地的螃蟹养殖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下塘捞水草,一起搬运饲料,感受养殖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活点滴,在采访中倾听群众的心声,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新闻,写出即生动又深刻的稿件。

走到基层,更需要关注一些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结合我市中心工作,关注社会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彭赟珊走访社区,制作播出的《警方“三色预警”防“砖砂石霸”》等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新闻消息;江城遭遇降水,彭赟珊多次走访江城渍水点,采写了《记者走基层:阵雨来袭 记者走访江城渍水点》。此外,关注城市建设发展,彭赟珊还多次深入我市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将视线聚焦“市民之家”、“楚河汉街”等,创作了不少来自我市城市建设一线的报道。

“蹲点一线”听民声、提民情,在“走转改”活动中,彭赟珊积极主动作为,在日常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彰显“三贴近”特色,创作的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武汉晨报经济新闻部记者 蔡爽

2011年初,晨报尝试全新的“微博体”新闻报道方式,也是记者走基层活动的开篇之作。蔡爽同志走进武昌一群留守环卫工群体中,看看他们在大年三十当天是怎样过的,结果挖掘到他们当天采取“拼桌”方式吃年饭的场面,一组图片加上现场文字描述,2月9日见报的这组报道得到社会好评。

今年春节过后,迎来一年一度打工潮,记者走基层活动也开展到一个高潮。蔡爽同志走进黄陂一个著名的“打工村”,走访30多户老乡的家里,了解外出打工情况,发现这个村出国打洋工现象很普遍。在农民家里收集第一手素材后,以“黄陂“洋工村”家家有人打洋工“为题进行了连续报道,从2月22日持续到月底,在当时的打工报道中独竖一帜。

今年3月,走基层活动进入各职能部门,蔡爽同志被分配到城管部门,在这个不太被人所理解的行业里,找到鲜活的案例并不难,但找到具有特殊代表意义的案例就有点费工夫。蔡爽同志蹲守在粮道街中队,查阅该中队大量历史材料,发现这个中队与被管理商户签订“承诺不再违法经营承诺书”一事,经过细致采访,最后报道“2040份承诺书见证用心城管”一文,成为城管报道和走基层报道中一片被表扬的作品。

人最难的是常年坚持一个好的习惯,更难的是纠正一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走转改”活动开展后,通过自省发现,原来的写作风格已经有些陈旧落后,继续坚持将失去读者支持,报社出台多项转变文风新要求,在此过程中,要把***惯“别”过来,的确很费劲,不过通过学习和实践尝试,蔡爽同志成为报社率先大幅度转变文风的记者之一。

第四篇:走转改心得体会

“走转改”让新闻作品更加被群众喜闻乐见

为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初步研究这项活动之后,我有了以下体会。

走基层:走到最基层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一定要一走到底,走到最基层。哪里才是最基层?我认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就是最基层。只有走进这个“最基层”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爱憎,才能懂得百姓苦乐哀愁。有人说:“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这样做,党员干部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才能在新闻战线上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才能在新闻写作上真正反映民情民意。”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人民网在新闻写作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记者们也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人民网社区部编辑说,通过下基层,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报道要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受访者的意愿,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英文部记者张茜说,走基层不仅仅是一中形式,只有真正脚踩在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总之,只有走到最基层,拥有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转作风:要真正“俯下身”

只有真正俯下身,深入到基层,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有了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不可否认,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得到受众的认可,就是因为他们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感情,传递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呼声。

“勿忘人民”四字语重千钧。这是新闻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喜欢,最常写的几个字。穆青一生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西上红旗渠„„借由他的笔,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走进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曾饱含深情地说:“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地不能离开人民”,“只有生活在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改文风:抓到点子上

改文风必须抓到点子上。何为抓到“点子”,我认为就是要深入基层,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思想,在现实问题中凝练语言和文字,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思想,写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自活动开展以来,央视的《新闻联播》栏目也改变了不少,其内容不再是只有大事的报道,而是在细微处有了些许“调皮”,增添了老百姓也爱看的小事趣事,比如前些日子报道了赵薇的爱情片《爱》的拍摄情况。

“走转改”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但要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新闻作品被群众喜闻乐见,还需坚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毕竟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五篇: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走、转、改

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走转改”

近期看了几期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节目,感受很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终于有所变化了,这个节目是2011年启动的,一经播出,反响很大。下面就我看过的几期,简单谈一下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走转改”。

走,是走基层。新闻工作者要写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新闻,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杨立学讨薪记》这一期做得很成功,但是探寻背后的故事你会被深深地震撼。刚开始时中央记者雷彪在西安寻找拍摄对象,但一直没进展,直到有一天下午遇到农民工老杨,比较符合要求,于是开始初步采访。但是在头两次的采访过程中老杨一直绷得紧紧的,话也不多。晚上这位记者拿出素材仔细琢磨,意思到了自己的视角有问题。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他和摄像决定做老杨的兄弟,工友和他一起挤公交,一起上派出所、劳动监察队,一起找包工头。当老杨拿到钱时,这位记者说我也要拿过来好好摸摸,结果老杨一把把他搂过来,说:“兄弟咱有钱了,可以回家了!”那一刻他们仿佛成了一个人。正因为和群众打成一片,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灵魂,才有生命。而这些远比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搜肠刮肚、躺在文件夹里东拼西凑、泡在互联网上复制、粘贴的新闻更有价值。

转,就是转文风。要把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篇幅和时段留给基层群众,多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多写振奋向上、鼓舞士气的新闻。王克勤曾说:只要裤腿上有泥巴,手中便有好新闻。”的确,《皮里村蹲点日记》之所以让人感动,就是在于记者真正走下去了,而且用心的走下去了。诚然,新闻工作者不论任何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能搞虚无主义。不能哪里有领导,哪里有会开就跑到哪里。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而且始终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说实事求是的话,说富有气息的话的话,避免假大空,同时要不断创新语言表达形式,是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该即改文风,新闻报道重在传播信息,受众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媒体获得最多的信息,记者在写稿件时切忌长而空,写一堆正确的废话,使得受众在看的时候处于云里雾里,总之要言之有物,不能空洞。其次,不是自己采访的新闻,一定要考证一下新闻来源的可靠性,不能听风就是雨。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弄一些虚假的消息,关起门来写稿子。然后,新闻虽写实,但不要平铺直叙,好像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视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如此这般索然无味。最后,言之有文,活泼生动。记者在写的时候不能居高临下,夸夸其谈,不要一写演练便是“铁流滚滚”,一写冬训便是“天寒地冻,呵气成冰”,一写会议便是“指出,认为,强调。”

总之,只有走、转、改三者结合起来,新闻才会充满气息,百姓才会受欢迎。

下载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工作者走转改心得体会(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转改”新闻理论分析

    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理论上的思考提出问题:事件背景8月9日,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

    走转改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芬芳——记“走、转、改”活动心得体会中宣部今年下半年开始开展宣传战线“走、转、改”系列活动,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开辟专栏对基层进行报道,而我们也开辟......

    走转改实施方案

    宣化区广播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为深入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

    演讲稿改(走转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新闻工作者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神圣的职业,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近段时间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刚开始我不甚理解,细......

    考研-新闻专业-走转改详细解释

    简述 “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

    记者“走转改”带来新闻“鲜与活”

    记者“走转改”带来新闻“鲜与活” 新闻界前辈范长江曾经说过:“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要争当受群众欢迎的好记者。”从2011年开始,中宣部“一声令下”,全国新闻战......

    我们,在路上---走转改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行老师:大家好,我叫张夏,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经视新闻》栏目的一名记者,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广播电视记者参加“走转改”活动的一些心得与......

    学习贯彻中宣部“走转改”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中宣部“走转改”心得体会]接“地气” 长“灵气” 扬“正气” ——学习贯彻中宣部“走转改”心得体会 11月23日的部门学习例会上,xxx提出“宣传就是生产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