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时间:2019-05-12 14:2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第一篇: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摘要:

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笔记及观点: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

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后果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取决于你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后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由18世纪英国哲学政治家边沁提出:正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的标准是“最大功利化”,即用快乐减去痛苦,幸福减去苦难。在大多数人心中,当我没有办法保全所有人的生命是,当然要选择牺牲人数较少的那一方,这时理所当然的。

而第二种情况下,我是完全置身事外的,就算我什么都不做,也没有人能责怪于我。这与电车司机的情况不同,作为电车司机,我已经注定会杀死一些人,只是在多或少之间犹豫罢了。而现在,我则拥有杀人或不杀人这样的一个选择,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去作为。因为,那个胖子和我一样是完全置身事外的,没有理由将他迁入这场无妄之灾,我如果推他下桥,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直接杀人行为!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行为的道德本质,而不仅仅是行为的后果。这就是绝对主义道德。其内容是:是否道德取决于特定的绝对道德准则,取决于绝对明确的义务与权力,而不管后果如何。

从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得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依靠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本省的正确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发现,不仅行为的后果会使我们动摇,行为的本质是否道德也同样重要。

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19世纪英国的一则法律例案:一艘船在大西洋被水浪冲翻,沉没了。船上一共有四名船员,船长达德利,大副斯蒂芬斯,水手布鲁克斯,侍者帕克。在这四人中,前三人都是品德高尚(报纸所说),有家有室的人,17岁的男孩帕克则是一个孤儿,没有亲人。四名船员唯有逃到救生艇上,经过艰苦的数天,他们的所有食物都吃光了。到了第18天,达德利建议大家抽签来决定谁先死来挽救其余三人的性命。但由于布鲁克斯的拒绝,这项提议没有实行。然而,又过了一天之后,还是没有船只的影子,于是达德利叫布鲁克斯转过头,自己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他们三人靠食用男孩的身体撑到了救援的到来。

在最终的判决中,布鲁克斯作为证人,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作为被告,他们对所有事实都供认不讳,并为自己辩论说自己的行为是迫于无奈的。法官和陪审团认为法律的意义在于人人平等,法律保护每个人合法正当利益,夺取他人生命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是不会被法律所允许的除此以外,判两人杀人罪成立。但当时的报纸和舆论给予了二人巨大的同情。不久,维多利亚女王俯顺舆情,将两名被告减刑为监禁六个月。

这样的结果令人震惊,不论他人的想法,最起码在我看来,达德利和斯蒂芬斯的故意杀人罪是板上钉钉事实,怎么样也不能只判六个月的监禁,一个相当于“无罪”的惩罚。岂不闻:入罪,举轻以明重。杀死无辜他人,保全自己性命,法律怎可轻易包容。达德利和斯蒂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芬斯为自己辩解说是为活下来的无奈之举,可是难道只有他们想活下来吗?难道帕克就心甘情愿的愿意牺牲自己去救这三个对自己没有一丝一毫尊重的人。还有布鲁克斯,他怎么能堂而皇之的作为证人呢?虽然他并没有直接的行凶,可是视而不见,并和另两人一起以帕克的血肉为食证明他只是不愿去承担杀人的罪名罢了,但他对这行为无疑是支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杀了帕克是因为他们存有得到援救的希望,他们心中想着只要能多活几天,就会有人来救自己,他们是这样相信的。然而,他们选择了帕克作为牺牲者,或许这里面有帕克喝了海水生命垂危的原因(事实上若是杀了别人,帕克可以进食的话,他也是能活下去的),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帕克没有反击之力,杀他是最为简单的,并且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命比帕克的更为重要:“我们都是有家有室,有声望,受人尊敬的人,而帕克只是一名孤儿,一文不值。”事实上,就算当初他们抽签进行了选择,最终抽到船长或是四人力身体最强壮的人,如果被抽到的人反悔,可能那人有极大的可能不会被杀。毕竟船长威望最高,平时又对他们有指挥命令的权力;而身体最强壮的人就更简单了,毕竟你无法用武力让他屈服。

然而帕克已死,但杀人者却“逍遥法外”。法院虽已判处了杀人罪成立,但女王迫于民众压力只监禁了二人六个月,布鲁克斯更连被告都不是。这让我想到了“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又称暴民政治。是由法国人托克维尔最先提出的,他于1831年前往美国考察并写下了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其中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即多数人所拥有的无限的权力:只要多数人都同意去干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必然会被实行。事实上,这便是“民主”,“少数服从多数”所存在的无法消除的隐患。举个例子,若世界上一共有十亿人,有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都希望剩下的一个人死,那么毫无疑问的,等待那个人的只有死亡。这与那个人是善是恶,其他所有人是否被蒙蔽都毫无关系,只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总是比少数人的重要。多数人暴政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纳粹罪行和美国队黑人的欺压。这两种情况发生时,德国和美国都是处于民主政治下,然而,当大多数德国人觉得犹太人应该付出代价,犹太人毫无反抗之力;当大多数美国人瞧不起黑人,黑人只能忍受白眼。

就像在这个案例中,船上的四人一人弃权,另两人都同意帕克牺牲,又是在那样体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帕克死了。而在最后的审判中,虽然法官和陪审团判处两人杀人罪成立,3 /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龚艳楠

但是,由于广大的民众,即社会中的“多数人”都同情,谅解了二人,并且强烈要求政府释放两名杀人犯。结果只能是政府妥协,因为少数服从多数。为了防止这种民主下的暴政,通常采取的做法有:在多数人权威与个体公民或者少数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和通过司法权威来防止民主暴政。虽说多数人暴政无法杜绝,但真正防止时的根本做法还是要从多数人入手,当多数人能够辨明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公平的事总会多一些。

/ 4

第二篇: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课堂笔记

网易公开课《公正》课堂笔记

1.《杀人的道德侧面》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

如果在最后,可以有五个人活下来。那么哪怕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个例子体现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事情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取决于你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结果主义的道德准则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即使是为了救回5条人命。杀害一个无辜者.人们在考虑是不是要这么做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个行为的本身,无论结果如何人们觉得这是错的,而且大错特错。这就引出了第二种道德推理,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么样的.2.《同类相残案》

人们是否也有某些基本权利?如果不是来自较大群体的福祉,或者效用或幸福?那么这些权利从何而生?

为什么同意以一定的程序,公平的程序,就可以用该程序的运作来为最终带来的结果辩护?

得到同意的基本思想:得到同意产生的道德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得到许可的行为会产生道德上是否允许的不同,使未经许可杀死一个生命是错误的,而本人同意了,在道德上就是允许的?

3.《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边沁版本的功利主义其主要思想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无论个人或政治道德,就是将公共福利,或集体的幸福最大化,或在快乐与痛苦的平衡中倾向快乐;简而言之就是,功利最大化.从这个理论的整体出发,从做正确的事的观点出发,政策和法律的公正的基础就是将效用最大化

两个反对功利主义的不同意见:一是功利主义是否充分尊重了个体权利或少数群体的权利;另一个则是聚集起来的所有效益或价值,是否能将聚集起来的所有价值转换成金钱? Thorndike从他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任何愿望或满足感都存在一个量来度量它们,因此是可度量的.狗或猫或鸡的生活都是由欲望组成,渴望,欲望,以及他们的满足.人类的生活,也是如此,虽然人类的欲望和欲求更加复杂.4.《如何衡量快乐》

功利主义哲学家密尔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穆勒认为,如果社会重视更大程度的欢乐和公正,那么长远来说,社会整体终会有所进步。他说,“我质疑一切不基于效用之上的公义评判标准”但是同时, 他认为基于效用的公义评判标准“是所有道德标准中主要, 神圣且独一无二的一部分.”所以公义和个人权利在社会中的较高地位,并非因为它们脱离了功利主义的前提。公义, 作为某些道德要求的合称,其在社会范围中所能起到的正面效用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 它比起其他的道德而言更为重要所以说, 公义是神圣的,是重要的, 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它不是那种可以被简单置换的东西。但最终功利主义的原因是, 穆勒认为人类作为进取的物种,考虑长期利益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公义, 以及对权利的尊重,整个社会长期而言将会更加美好。

5.《自由选择》

自由主义,它十分严肃的看待个人权利的问题。之所以叫自由主义, 是因为它认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享受自由的权利,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我们不一定要被社会予取予求。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我们有对自由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自由的权利。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 大部分现代政府都做了三件不合法或是不公平的事情,其中之一是家长式的立法,即制订了让人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法律。

第二点, 不该有道德上的立法。很多法律试图起到提升公民素质或阐明社会道德价值的作用,自由主义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对自由权利侵犯。

第三种被自由主义哲学家踢出局的法律政策就是税收或者任何为了再分配贫富之间收入财产的政策。

对于诺齐克和自由主义者来说,为再分配而实施的税收就是盗窃。而且,这并不只是在道义上等同于索取一个人的部分生命和劳动的盗窃,在道义上,它等同于强制劳动。诺齐克指出,强制劳动,就是奴隶制。因为,如果我不拥有对自己劳动的全部所有权,那么,就可以毫无疑问的说,政府或是政治家群体拥有我本人的部分所有权。国家拥有我的部分所有权。由此可以推出我是一个奴隶,我不是自己的主人。

上述推理会为我们引出一个支撑自由主义观点的基本原则——我是自己的主人。确切的说,就是自主的思想。如果你不愿只是将人民当作偏心的集合,你就会意识到最基本的道德观点在于,我们自己的拥有者或所有人就是我们自己,这也是功利主义的错误所在。

6.《我属于谁?》

为了普遍的福利而强迫某人,而利用某人这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我们是自己主人的这个基本事实,也就是违背了自我拥有或自我所有的基本道义事实。自由主义反对再分配的论据正是以“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这个基本思想为起点。自由主义者与那些为了集体的愉悦而利用人民的人斗争,是一种手段,就像在路边放一块停车牌,让利用别人的功利主义逻辑能直接察觉到一个强大的思想,即我们是我们自己的所有者。

7.《这片土地是我的土地》

Locke指出,在“自然状态”,在任何政治体制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Locke认为,即使政府干预了个人的权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赋予了它权力这么做的。

我们进入社会是通过同意,通过协议来离开自然状态,并被大多数人通过法律体系,人类的法律所管辖。但这些人类法律合法的唯一前提是,他们尊重我们的自然权利,他们尊重我们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自由和财产,没有哪个议会或者立法机构或民主的全权证书可以合理地侵犯我们的自然权利。没有法律可以侵犯我们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但是,怎样才算尊重我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却是由各国政府决定和界定的。

8.《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

我们正在通过社会生活对税收法律做“默认同意”,因此,税收是合法的。而且,只要政府不是特意对某一群体征税-如果不是武断专横的-那么税收并没有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脱离自然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采取一个“同意”的行动:同意放弃执法的权利,并且建立一个政府或者一个团体,在这里,有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并且每个人都事先同意,每个进来的人,也都事先同意服从多数人的决定。权利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因此,我根本没有真正地拥有自己。我不能处置我的生命、我的自由、我的财产,这样其实是侵犯了我的权利。一旦有一个合法政府,经过同意而建立的合法政府,对洛克来说,唯一的限制,就是限制对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任意掠夺。

9.《雇枪》

用洛克的观点看,一个民主的民选政府有权向人民征税,政府征税应经过人民的同意,因为这的确涉及到公共利益,而拿走个人的财产,但它不需要在税法制定或征集时去征求每个独立个体的意见。它确实需要的是人在进入社会时,就事先默认赋予的同意权,并承担政治义务。而一旦你承担了这些义务,你就同意了大多数人的约束。

生命权又怎样?个人拥有自己的观念难道不是受到侵犯吗?将军可以判处临阵逃脱或不服从命令—甚至是自杀性命令,但这些长官们不能做的事情是:他们没权拿走该士兵的一分一文,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因为这是专制,腐败。同意论在洛克的思想中非常重要,该同意不是个体对税收或军事命令的同意,而是在第一阶段加入政府,并受大多数人的约束时就默认同意了,这就是同意论的关键所在。而且这相当关键,即使是建立在我们有一些天赋的生存权,自由权以及财产权基础之上的有限政府,即便这个有限政府只在观念上受限,并受到普遍使用的法律的监管,政府要依法行政,政府不能专制,这就是洛克的理论。

10.《出售母亲》

Sandel教授把自由市场交易运用到当代颇具争议的新领域:生殖权利。

一种反对意见和“不知情的同意”有关,这次不是因为明显的或隐含的强迫,而是因为不完美或者有缺陷的信息,所以“不知情的”或者“有缺陷的”同意可能产生于缺乏相关的信息。产生第一个疑问:我们要计算出自愿交换的市场在涉及讨价还价、平等的信息时有多大的自由?

第二种反对执行代孕合同的声音说这多少有点没有人性通过市场来交易生育,有些没有人性是什么意思?效用„„用处是用来处理事物的唯一适当方法吗?包括生命、征兵、生育、养育?如果不是,我们如何计算?

是否有些无法用钱买到的事物,并非因为“不知情的同意”而也可能是因为某些事物比单纯的使用具有更高的价值。

11.《考虑你的动机》

康德:最具挑战性和最有难度的思想家之一。康德认为,我们作为个体,是神圣的,是权力的享有者,但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相反,理性和自由选择是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变得独特,使我们跟单纯的动物区别开。当我们将责任付诸行动的时候,去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行动才有道德的价值。

自由的行动,就意味着自主的行动。自主的行动,就意味着遵从自己为自己设定的规则而行动,不是出于自然法则或因果定律。尊重人类的尊严,意味着不仅仅将人视为实现目的的工具,而且要将人本身也视为终极目的。由于这样的原因,为了一些人的幸福安乐而牺牲其他人,就是错误的。

我们之所以能作为自主的生命并给自己设定行为原则,是因为一种理性,这是一种我们作为人类而普遍拥有的理性,而非什么不同寻常的特质。我们应该敬重别人的尊严,是因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生命,我们都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正是我们无差别拥有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将尊严赋予我们所有人。

12.《道德的最高准则》

康德说,就我们行为的道德价值而言,赋予它道德价值的是我们超越自身利益和偏好,将责任付诸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才称得上是道德的,那就是出于义务的动机,为了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情。只有当我是在独立自主的拿主意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康德说理性的指导方式有两种:康德将这种理性的指导称为“律令”。简单的说,律令就是指出你应该做某件事。第一种律令,也许是我们最熟悉的,是假言律令。假言律令使用的是工具理性,如果你想得到甲,那么你必须先做乙。这是一种目的-手段的逻辑推理。如果这行动本身就有价值,一个讲究理性的头脑也会认为这是必须做的事情,那么这种动机是就是绝对律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就是目的;尊重)。

13.《谎言的教训》

康德看来,人并不是因为顺从于法律而获得尊严,而是因为尊重那些法律,我是法律的作者,我附属于法律,同时我主动承担起法律,我遵循法律。如果我们依照我们的道德心,自由的选择,那么我们就能保证道德法则成为一个人人共有的道德法则。理性控制了意愿,理性主导者我的意愿,当我遵守道德法则的时候,是同样的理性让你为自己选择了道德法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自主为自己作出选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作出选择。我们是有自主能力的个人,我们最后都遵循同一个道德法则——绝对律令

从康德的观点看来一个谎言和一个误导的真相的差别有一个世界那么大,误导性的事实对道德律仍然有所尊重。

14.《协议就是协议》

康德认为:缔造正义法则的契约仅仅是理性观念的产物,但是它拥有勿庸置疑的实践真实性,因为它能够促使每一位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都与全国人民的整体意愿相符。但这是一种虚构的契约,这种契约从来没有发生过,能有多少道德力量呢?罗尔斯认为思考正义的方法就是站在一个假想契约的角度,站在无知之幕的背后,它创造了平等的条件,通过排除,或者使我们暂时忘记权力和知识的差距。这些差距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对康德和罗尔斯来说,一个各方平等的假想契约是思考正义原则的唯一途径。

15.《什么是公平的起点》

在“无知的面纱”背后,每个人都知道一旦遮盖掀起,现实生活开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尊严受尊重。即使是在我们是少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希望被压榨。所以由此,我们会同意去反对功利主义,相反的,要适用我们的首要原则,即基本自由。那些在社会地位与经济上的不平等的允许条件,只有他能适用于最不富裕人群的利益。所以我们不会反对所有的收入与财富上的不平等。我们会允许一些。但是衡量界定是,那些不平等现象是否符合所有人的利益。Rawls认为,是原则,尤其是那些最底层人们的利益。只有这样那些不平等才会在 “无知的面纱”背后被接受。因此,RAWLS主张说,那些不平等只有服从于最少数人民利益,才能算是公正。

16.《我们该得到什么》

自由主义认为,公正的分配体系是一种自由交换的体系,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背景的一种完全平等。罗尔斯称,如果你只有完全平等,工作对每个人都敞开,结果是不会公平的。机遇会偏向于那些碰巧出生在富足家庭的人,那些碰巧能有接受优良教育机会的人,而这种出生的偶然性用于分配人生际遇是不公正的。

我们应得那些利益,那些游戏规则所承诺的那种基于自身天赋做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但,不要错误与自负地假设说,我们原本一开始就是应得的,我们一开始就值得拥有这个社会所推崇的那种我们碰巧有的素质。如果我们是生活在那种社会里,而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中,我们很可能会少赚很多钱。但是当我们那个时候应得的东西减少的时候,我们自身的价值不会降低。

17.《讨论反歧视行动》

在捍卫种族和少数民族因素作为录取因素的这一观点中,一个观点打算纠正教育劣势带来的结果,改良观点,这种观点自始至终都坚持一个原则:即学业前景和学术潜力应当在录取时加以考虑,我们只需要超越单一的测试成绩和学位,来对学业前景和学术潜力做出真实的估计。

第二个观点认为,平权运动是正当的,在此没有必要为了一个申请人而专门改正教育劣势,这种事情合理是因为它是历史错误的一种补偿,为了过去的非正义行为,因此,这是一个补偿观点,补偿过去的错误。

第三个观点,多样化观点。多样化观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为了让每个人都接受教育,重要之处在于应当多样化学生群体,而另一方面其他人则说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

18.《目的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告诉人们他们该付出什么,该得到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分配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分配的目标,终点和目的。对他来说,这是关于一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他的美德的事情。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正义是给予人们应得的东西,是给予人们本来属于他们的东西,这是一个关乎人们之间,以他们的美德,他们适宜的社会角色相互配合的问题。

19.《好公民》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康德和罗尔斯。亚里士多德主张说,公正是一种让人们得到应得之物的事物。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的中心观点就是,对正义和我们拥有的权利进行推理,就不可避免地要思考,设立社会活动的目的——需要给予相同的人们以相同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说认为“美德是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获致的,是我们只能通过运用才能获致的。它是这样的事物,我们只能通过做才能学到。它不是能从书本学到的。”我们唯一用来获得,能建立美好生活的美德的方法,是去运用美德,是去形成确定的、由反复受教而出现的习惯,然后致力于,同公民们进行研讨的实践活动,研讨关于好的性质。那是政治生活的终极关注。

20.《自由与适应》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人们在关于好的生活的本质上明显会出现分歧,我们不应该去试图将正义建筑在,任何特定的对上述问题的答案上。所以他们拒绝目的论。他们拒绝,将正义捆绑到一些善的概念的观念。罗尔斯式和康德式的自由主义者在讨论目的论时,其关键之处如下:如果你把一种特定的善的概念,捆绑到正义上的话,如果你把正义视为,一个人和他或她的社会角色间,是恰当的话,你没有给自由留下空间,而想要自由就是要独立于任何特定的角色,或独立于传统,或独立于,可能是我父母留下来的惯例,或独立于我的社会。

21.《社会的需求》 康德认为,支持某种在其中人们可以追随自己美好生活观念的公平的权利框架是一回事,而将法律或者正义的基本规则置于任何一种特定美好生活观念的基础上,则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还会带来强制的危险。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法律的全部意义,包括城邦的目的就在于塑造公民的性格,在于培养公民的美德,在于引导公民发展其卓越品性,在于提供某种美好生活的可能。

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当代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危机,二、西方的德性传统,三、德性论。麦金泰尔依据他的这个实践概念对“德性”进行界定,他说,“一种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由此,可以看到他把德性与实践的关系看成是内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着内在利益的任何实践和实践的卓越标准都必须把德性作为必要成份而包括进去。善与实践是内在统一的。

22.《我们的忠诚在哪里》

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这些义务是源自于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正是这样的责任构成了我们的身份。

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所应尽的义务的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他的目的是否公正看出,这里我们要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接受集体这种概念,我们是否应该坚定的认为,公正是与正确相联系的,不管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传统都意味着公正,包括那些南方隔离主义者,这是重要的区别两种不同的方法,公正可以与正确具有联系,一种是相对论这种方法:去想这事是正确,去想这事是公正的,看看我们所推广的价值,在任何一个被给定的社会群体,与给定的时间,不要以外界标准来判断他们,通过替代从而建立公正,按照公正去理解一种特殊的传统。

23.《辩论同性婚姻》

如果公正的原则取决于权利服务的终点是否有道德或内在的价值。社会怎样处理不同人对“好”持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我们做为人类是有义务的,像是普遍性义务。如果我们来执行忠诚那肯定会有主从关系,越来越多的特殊性,那么我们肯定会对朋友和陌生人进行区别对待,这些都应在观念上被克服,过份的关注你的有钱朋友也将视做一种妒忌,这是从普遍大众观注度得出的一种测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式。

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24.《美好生活》

Sandel作总结时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同意许多道德哲学问题的争论点。不过他认为,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他人价值观的好机会。我们一直都生活 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即使有时候这些问题无法回答,但我们还是无法回避哲学。开始的时候,谈到了康德的一个观点,即“怀疑是人类理性的休憩之处。怀疑让理性能反省 其教条式的漫游旅程,但怀疑也并非是永久的安身之处。”

要做到尊重其他公民的道德和宗教信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不是漠视他们,而是与之交流.对他们予以关注有的时候还需要与之争论。有的时候则需要聆听和学习。

第三篇:哈佛大学《幸福是什么》公开课演讲词

《幸福是什么?》演讲词

是什么使我们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在我们生命进程中,要是现在打算对未来最好的自己进行投资,你会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哪里呢?

最近有一份对“千禧一代”的调查,询问他们最重要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超过80%的认为:对他们来说一个重要的生活目标是变得富有。而且在那些同样年轻的成年人中,另外有50%的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是变得有名。我们始终如一地被告知要去工作,更加努力来获得更多成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我们需要这样去做,为了过上好的生活。

从整个生活图景来看,人们做了哪些选择?那些选择对他们起了什么作用?这些内容几乎是不可能了解得到的。我们对人类生活的了解大多数是通过询问大家对过去的记忆。但我们会遗忘很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有时候记忆还是完全富有创造性的。所以,这种询问和回忆方法是十分不可靠的。

要是我们可以对人们做一下研究,从他们青年一直到老年,来看一下什么是使人们保持快乐和健康的?我们就可以观察人的整个生活,看当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会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我们这样做了。

哈佛大学对成人发展的研究,可能是所做过的对成人生活研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75年间我们跟踪了724位男性的生活,年复一年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状况,当然是在对他们的生活发展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询问的。像这样的研究是非常罕见的。这类研究几乎都在10年内会失败,因为许多人退出研究,或者研究经费用完了,或者研究者分散了精力,或者他们去世了,但又无人继承衣钵。然而幸运的来临,以及几代研究者持之以恒的精神,使我们这项研究得以延续。我们最初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仍然还活着,仍然在参与研究,他们大多已经九十多岁了。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他们的2000多名的孩子们。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主管。

自从1938年以来,我们追踪调查了两组男性的生活。第一组研究开始时,被试者是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都完成了学业,然后大多数人离开了大学服役于战争。我们所跟踪的第二组被试是一群来自波士顿贫民区的男孩。他们被选中做研究,主要是因为他们来自于一些最有问题的和最贫困的家庭。在20世纪30年代的波士顿,大多数人住在出租屋,许多房屋没有冷热水供应。当他们参与研究时,所有这些青少年都接受了访谈和健康检查。我们去了他们家,对他们的父母也做了采访。然后这些青少年长大成人了,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成为了工厂的工人、律师、砖匠和医生等,还有一位成为了美国总统。一些人酗酒成瘾,一些人得了精神分裂症,一些人从社会的底层一路走向了最高层,而一些人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发展。

这项研究的创始人,在他们最疯狂的梦想中也不会想象到75年后的今天我会站在这里,来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持续进行着。每两年,我们打电话给我们的被试者,询问是否可以发送给他们另一份关于他们生活的调查问卷。许多波士顿市中心的被试者问我们,“为什么你们坚持要研究我?我的生活并不那么有趣。”哈佛大学的被试者没有问这类问题。

为了可以最清晰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们不仅仅是发送给他们调查问卷,我们还在他们的起居室采访他们,从他们的医生那里得到健康记录,对他们进行抽血化验,做脑部扫描,与他们的孩子交谈,在他们与妻子谈论内心最深的关注点时我们进行了录像。在大约10多年之前,我们询问他们的妻子,是否愿意加入我们成为研究中的一员,许多人回答说:“你知道吗?终于轮到我了。”

我们了解到什么呢?从这些成千上万的关于被试者生活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呢?我们所学习到的不是关于财富、名誉或工作是否努力,从75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最清楚的了解到的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快乐和健康。

关于人际关系我们学习到三大课题:

第一是社会联系真的会对我们有益,而且孤独是有害的。结论是与家庭、朋友、团体有更多社会联系的人会更开心、身体更健康、寿命也更长,这是相较于那些有较少社会联系的人群。孤独感是有毒的。人们与想联系的人越是隔离,就会越不开心。他们的健康状况在中年早期就会走下坡路,很快脑功能会减退,而且会比那些不孤独的人寿命更短。令人悲伤的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里,5位美国人中就有多于1位的人认为他们是孤独的。而且我们知道在人群中的你可能也会孤独,在婚姻中会孤独。因此我们所学的第二大课题是:孤独不关乎你交友的数量,也不关乎你是否在恋爱或婚姻中,结论是生活在冲突中确实对我们健康有害。有严重冲突的婚姻(比如没有足够爱的婚姻),会对我们的健康非常有害,可能比离婚更糟糕。生活在优质的、温暖的人际关系中是具有保护作用的。

有一次,我们追踪调查了被试者直到他们80多岁,我们想回顾一下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一下我们是否能预测哪些人将成为一名健康快乐的80几岁的老人,而哪些人却不能。当我们收集了所有关于他们的资料,在他们50岁时,不是他们的胆固醇指数,预示了他们会如何变老,而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最满意他们人际关系的人们,在80岁时会是最健康的。而且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似乎可以为我们缓冲掉一些由于变老而带来的“明枪暗箭”。我们调查中最幸福相伴的男性和女性在他们80多岁时表示,在他们身体上有更多疼痛的时日里,他们的心态仍保持同样开心。然而那些处于不开心人际关系里的人们,当他们表示有更多身体上的疼痛时,这种疼痛被不良情绪加重了。

我们学习到的关于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第三大课题是好的人际关系不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还保护我们的大脑。结论是当你80多岁时与另一人保持在一个安全的人际关系中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当有需求时人们可以在人际关系中真实感觉到可以依赖另一个人,这些人的记忆会保持更清晰和长久。有一些人在人际关系中真切感受到不能依赖另一个人,那些人的记忆会较早衰退。然而那些好的人际关系,不需要始终平稳不变。我们调查中有些80多岁的老年伴侣会相互斗嘴,日复一日。然而只要他们感觉到是可以真正依赖另一个人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那些争论对他们的记忆不会造成伤害。所以一条讯息是:好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健康和幸福是有益的。这条至理名言如山峦般古老,为什么这很难做到而且很容易被遗忘呢?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一种快速修复,一些我们得到后可以使生活变好和一直维持下去的东西。人际关系是凌乱而复杂的,是处理家人和朋友关系的繁重工作,它并不性感迷人,它也是终极一生的课题,永无休止。在我们75年的研究中退休时最幸福的人,是那些积极帮助新员工来接替老员工的人,就如最近那个调查中的“千禧一代”。我们被试中的许多人,当他们年轻时真的相信名誉财富和高成就是他们过上好生活需要追求的。然而在这75年间,我们反复的研究表明:过得最好的人是那些依赖于家庭、朋友、团体之间人际关系的那些人。

那么你是怎样的呢?比如说在你25岁、40岁或60岁时,究竟是怎样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呢?事实上,可能无极限。可能简单得就像用面对面的时间来代替看视频的时间,或者一起做些新鲜的事情来激活一段生锈的关系,长距离散步或者夜间约会,或与数年未说过话的亲属取得联系。因为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家庭战争会对心怀怨恨的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想用马克吐温的话来结束演讲,一个世纪以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了这个:“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去争吵、道歉、伤心、斤斤计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一切稍纵即逝。” 好的人际关系为你创造好的生活。谢谢!

第四篇:哈佛大学心理学公开课课堂笔记

哈佛大学心理学公开课课堂笔记

1、自我觉知现状:情绪基本稳定,但是较为深沉,对事情的考虑过于冷静,处事淡漠消极,不善于发挥自己的个性,您的自信心受到压抑,办事热情忽高忽低,易瞻前顾后、踌躇不前。

2、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情况,在独处和沟通过程中,要找出什么

是触动你某种情感的诱因,尤其是最强烈的情绪出现时,找出是什么让你受到了触发。

3、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要了解并发现情绪。避免和改变七种消极情绪:恐惧、仇恨、愤怒、贪婪、嫉妒、报复、迷信(可以加一条虚荣),要善于保持和强化七种积极的情绪:爱、性、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忠诚。

4、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觉知。就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是情商的第一步。

这包括:我是谁?我的优势?我为什么这样?认真了解自己,不要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5、必须学会利用自己的情绪力量!学习用情绪控制思想行为!弄清楚,究竟是什么让自己

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想方设法的保持下去。

6、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一是通过他人的评价,二十通过自己的阅历。如何更好的与人沟

通?观察、不露声色的调节或顺应他人的情绪。

7、善于将每一次拒绝都当成挑战,而不是挫折。发现情绪,了解情绪出现的原因。控制情

绪,控制情绪出现的原因(重点留意和调节七种消极情绪)。

8、必须摆脱强烈的焦虑。善于激励自己,目标要固定,保持专注力和创造力!

9、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10、给情商下个定义:一是区分并感知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二是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三是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

11、人际智力:能够认识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12、情商的具体内容:情绪的自控能力、人际网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对自我的了解程度、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

13、遇到生活中的刺激事件时要冷静客观,不能动不动就大动肝火,不能经常使得场面

失控,转变心态、管住心情。

14、调节情绪时有时要运用认知和行为策略。如不开心时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改变

认知,不认为刺激事件需要不开心。

15、情商能调节情绪,能影响认知,能激励自己。

16、转换思维,抓住乐观。第八名与前三名。目标在前,还是结果在前。

第三课

1、关注孩子的优点,多于关注孩子的缺点(注意是强调多少,不是不关注缺点了)。

2、在孩子最喜欢问为什么的时候,要用启发的方式帮助他找到答案,而不是代替他思

考。

3、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将家庭教育的各个问题尽量的具体化。

4、行动。积极行动!Noone is comming5、学习承担责任,并教会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你才不抱怨。

6、让孩子每天带着快乐的情绪去上学,善于利用从家到学校的这段时间和距离。

7、建立积极一天的模型。要注重培养能力,而不是改正错误。

8、光是不抑郁病不能快乐,光是不失败还不是成功。怎样问对问题这个很重要。如果

你问“怎样避免失败”那么你的目标是不失败。如果你问“怎样才能成功”那么你的目标是成功。也就是说一个的目标是零点,而另一个目标是零点以上。

9、积极心理学的模型是注重培养能力而不是改正错误。健康模型倡导培养能力,增强

自身长处,改善人际关系,找到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热情和积极。

10、有些东西可以抵御抑郁因子:勇气、未来规划、乐观、人际技巧。信念、职业道德、毅力、希望、诚实、专注和洞察力等等。

11、冥想能够转换人们的思维。试验:在监狱练过瑜伽的人减少了二次犯罪。

12、皮革马利翁效应

13、每周跑步3次,每次30分钟,和最强烈的精神药物的效果是及其相似的。

14、在心理学上,改变是有可能的.这点非常重要。

15、给孩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你天生就是个幸运的孩子。等等。并不断的强

化他的这种意识,给他在困境中的自我暗示。想象一下吧,如果一个8岁的女孩子被告知,她天生就是怎么样怎么样的,那么她一定会非常不快乐。

16、内心旁观者的概念不应该只是出现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在任何需要自我觉知的情况

下,都应该以旁观者的心态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安慰自己。不良情绪时候的人格分离。

17、嫉妒、愤怒、自私等等的不良情绪特别容易滋生,是因为这些想法极其符合人们的生理欲望。

18、驾驭这些想法的关键就是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是情商高的人让自己内心

成熟的有效方法。鼓励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情绪,消除和管理自私、嫉妒、愤怒等消极情绪。

19、巴奴姆效应: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如:星座、性格分析、血型、算命等。这反应了人类认知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应了人类对自我认识的需求。

20、皮格马利翁效应: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性格孤僻善于雕

塑。他用象牙雕了一尊想象中的美女,并逐渐爱上了自己的作品,他求爱神将作品变活于是真的实现了愿望,娶了变成活人的雕塑。后人把这种由期待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做了有名的南风试验。(名单与教师以及孩子成绩)证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的影响也不同,反应在儿童身上的效果也不同。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比马龙效应等。

21、真诚的期待可以影响期待者的情绪、思想、语言、行为。

22、心,有时候需要我们哄一哄,轻轻地拍拍它,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虽然这不能解

决问题,但是可以给我们勇气,而勇气为一切都提供了可能。

23、追求自己的长处和内心所想,成功就会追随你。

24、对明天充满恐惧,今天怎么能过得好呢?只需要一点勇气,就能改变生活。

25、让激情变成职业!

第四课1、2、做一个幽默的人,经常了解是什么带来改变,是什么阻碍了自己?

3、指数的力量,30天,方案一每天给你1000美元,方案二第一天1分,第二天2分,第三天4分,第四天8分,第五天1毛六。相关电影《让爱传出去》

4、冥想8写下来给自己。

5、必须有个地方、有种方法,例如写日记,例如海边,可以让自己完全接纳自己,承

认自己,喜欢自己。

6、要准许自己为人,认识、接受、我是个人的想法,接纳自己如懒惰等习惯,但是接

纳不等于屈从于此,要通过沉思、冥想、改变、行动。准许自己为人,同时允许他7、8、9、10、11、12、13、14、15、16、17、18、19、人这样做。是进入某间公司或者买了部什么车。培根说:号令自然,必须遵守自然。想要掌控一个人,必须要先遵守TA的规则。当我们试图压抑某种自然现象时,TA会更强烈!试验:别想粉色的大象。别买蓝色的钢笔。心理学的ABC理论。A是情绪AFFECT,B是行为BEHAVION,C是认知COGNITION。自信与自我心像的区别:自信是一种矢量,他的方向始终指向遥远的终点,指向困难,指向难于完成的事业。盲目自大是对自己和别人的缺乏客观的估量,是立足于现有的东西,坐井观天,止步不前,不是指向未来,只是着眼于眼前,它不指向困难,只是局限于小范围的排名次。写日记、弹琴,都是很好的表达情绪、发泄情绪的方法。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是要承认自己情绪的弱点,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情绪。2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人的情绪化行为都是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才产生的。3要学会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上各种矛盾和不公现象。4要学会正确释放、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我荒废的今日,正式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除非我心平气和、积极乐观、勤奋努力,否则今天将又是失败的一天。抵抗焦虑的一大法宝。就是努力工作,并且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用成绩去抵抗焦虑。我对着别人微笑,带给别人快乐,才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快乐。沮丧时我引昂高歌,悲伤时我开怀大笑,病痛时我继续工作,恐惧时我勇往直前,自卑时我换上新装,不安时我渐渐微笑,穷困时我想象未来富有,自轻自贱时我想象我的目标。总之,我要学会控制情绪。怎样控制恐惧?首先战胜错误的记忆,其次拒绝记忆不愉快的事情,还有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他人,另外以平等的观点对待他人。

第五篇:公开课感想

2013年11月19日上午,我参加了女儿班上(新曙光小学一年级三班)对家长的公开课,感觉此次公开课很好,为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增加了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也使我对老师们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首先,班主任张老师,给人感觉干练,是一位教学工作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数学老师蔡老师和英语老师陈老师是工作非常认真的老师,把孩子交给她们我们很放心。下面就谈谈我对此次公开课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形式新颖。老师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教学,课堂上采用图文并茂的投影教学方式,大大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

二是教学方法得力。老师们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贴近孩子的实际,注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尤其班主任张老师在上语文课时,首先她启发学生想出雨的类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引出上课内容《雨点儿》,在上课过程中,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同时跟孩子们互动,教学效果真的很不错。

三是使我很受启发。此次公开课让我了解了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我们辅导孩子作业时能顺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去点拨孩子,老师们的讲课使我耳目一新。跟孩子上过这次课后,使自认为准备充分信心满满的我有一种挫败的感觉,要能驾奴好一节小学生的课真是很不容易。

四是使我很放心。老师们的工作态度非常好,工作责任心非常强,这让我对女儿的学习很放心。另外我还参观了学校的食堂,首先看到的是食谱,食谱安排的真的很丰富,其次食堂环境很干净、很整洁,这让我对女儿的饮食方面也是很放心的。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使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间的认识和理解都大大加深了,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更让我们家长知道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我们家长一样也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不断进步。亲爱的老师们,我会配合你们,使孩子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和进步,也请您们费心严格要求,精心培育。同时,也希望有机会再次参加这样的公开课,再次谢谢您们!

杜婧萱妈妈:李丽荣 2013年11月26日

下载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感想

    精心设计课堂 大赛促进成长 ——课堂教学大赛感想 在本次教师课堂大赛中,我上课的内容是《动点产生的三角形问题》,上课班级是九年级1班。从这次公开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他......

    观哈佛大学公开课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观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之《自由选择》法学院10级1102420101温丽红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在这一讲中,哈佛教授Michael Sa......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是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哈佛大学的正式注册名称为: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总地址是Bye......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流学府之一,坐落于马萨诸塞州剑桥,隔查尔斯河与波士顿相望。哈佛大学有两所学院招收本科生,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它......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笔记(1-15讲)[最终定稿]

    第一讲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哈佛1504号心理学课程: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在象牙塔及大众间构建桥梁。伏尔泰:常识并不平常。积极心理学的背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

    网络时代,教师如何更好的学习和教学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移动便捷的设备以后,让想学习的人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进......

    《吃水不忘挖井人》公开课感想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华龙小学谢燕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课文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于是在井边立了一......

    听公开课感想[★]

    物理听课心得体会 昨天,我们物理组集体去宁埠中学听两位老教师的公开课,分别是宋老师的凸透镜成像和张老师的光的折射。听完他们的课并听了最后的总结报告,感觉老教师对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