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教心得体会
重回凉山支教路
见证民族教育魂
2015年秋季,支教任务再一次下达到我校,作为一所编制十分紧缺的学校,学校领导为此事很是为难,因为每位教师的工作任务都非常繁重,外派任何一位教师,都将牵涉到学校的主动脉,使学校工作正常运行艰难,而外派支教教师这一政治任务又不得不完成。在学校领导一筹莫展之际,我毅然主动申请再次外出参加支教工作。(因2002年秋至2003年春我已经参加过一次支教工作了,当时在凉山州宁南县的大同乡中心学校担任支教工作),但学校领导犹豫不决,因为我承担了中心校的人事工作,学校党务工作,而且还有四年级两个班的统考科目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但为了完成支教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在没有更合适外派人员的情况下,领导还是同意我代表学校去完成支教工作,学校的人事工作由学校收到后通过网络发到被支援的学校,由我做好后再传回上交主管部门。
教师节后,我们一行在中江教育局人事股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凉山州宁南县。接待会上,双方教育局领导委托我作为一行10人支教团队的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维稳支教人员工作,同时做好关心支教人员的工作、生活、思想及其他事项。
按照当地教育局的安排,我被分配到新村乡中心学校参加支教工作,来到学校,受到领导、教师、学生的热情的接待,学校根据本校工作实际,给我安排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住校生就寝纪律和学生食堂就餐纪律,另外上四年级、一年级两个年级的音乐课,今日支教同昔日支教所见到的和所感知的已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学校硬件设施的显著改变
我所在的新村乡中心小学校是一所国家投资800多万元新修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这里的校园文化氛围很浓,走进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图画醒目可见,操场周围的运动宣传画和校徽,礼仪宣传图示历历在目,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学生食堂、师生洗澡间、厕所等各处都有醒目标志,各楼层宣传标语展示了其特有的文化,运动场内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环形跑道等运动场标准齐全,四盏太阳能大灯使运动场内夜晚明亮,校园内醒目的公示栏中展现的是全校职工基本情况及学校大型开支账目,各功能室教学设备先进、各学科组专用电脑,集体备课办公室,黑白打印机,彩色打印机,校园广播,师生自动引水机,电钢琴,电子琴,脚踏风琴,钢琴,教室内电子显示屏,图书室,高档音响设备,教师标准的办公桌椅,体育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相当具备、先进,与十几年前支教所见到的破烂校舍,无一件象样的教学设施截然不同,今天的巨变,也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
二、领导以身作则
甘于吃苦,教师乐于敬业 甘为人梯 这里的领导和我们当地的领导作风大不一样,每位领导都承担了主科的教学任务,而且个个干得好,教学质量绝不落后于教师,裸格学校的中心校校长上了18节主科学科的教育任务外,还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领导们每晚加班至十一点以后才休息。领导退居二线后就是普通教师了,该包班的还是得包班,没有一点特权,也不再享受什么职务津贴的待遇了。领导评聘职称和教师们一样,公评竞争,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合理,领导的带头作用使教师们不甘示弱,这里的教师真正谈得上十分辛苦,每天工作在十几个小时以上,上午20分钟自习后是四节正课,中午十二点半放学后,还得给学生打饭菜,数学学科组和语文学科组的教师每组干一周,四十分钟的就餐时间以后,师生还没来得及放下碗筷,钟声又响起了,该学生午休了,可没几个师生能真正躺在床上安心午休的,学生又被教师请进了教室,又开始讲作业了。下午是3节正课,每周三下午学校的少年宫活动还搞得有声有色的,鼓号队小组,葫芦丝兴趣小组,书画组,象棋小组,足球兴趣小组,(该校男女足球队在三月分松新片区比中双双获得冠军)篮球队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等等,搞得非常火热的,体现了人人参与,共同进取的目的,晚上是三节正课,学生九点钟就寝,可有的教师为了把本班教学质量搞得更好,还要对个别学生辅导至深夜十一点左右。在这里你真正的感觉到什么是“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
过去来支教的教师稍负责一点的就听听课,评评课,或上几节副科,有的根本就没上课,而现在不一样了,每位来参与支教的教师必须上一个主科学科,和当地教师一样,要舍得吃苦,乐于奉献,现在的支教,实际上是来学习的,学习别人吃苦耐劳的 精神。近十年,宁南县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山州中处于前列,升学率一直领先,这和教师所下的苦功夫密切相连。
三、学生不怕苦
素质高
体质好
懂礼貌
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寄宿制,这里的路全是山路,除少数学生上学、放学有家长接送外,大多数学生靠步行,离家远的学生入学要行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在学校,除繁重的学习任务外,每天早上有二十分钟的跑操时间,学生跑操步子整齐,没有掉队的,更没有乱跑的,集体意识很强,中午10:30的课间操,学生做得非常认真,每位学生动作十分到位,从没看见学生做操有偷懒的现象发生,无论太阳多炙热,(这里日照强烈,夏天一出太阳匀在35度左右,地面温度更高),同学们都能坚持到底,课间操后是一分钟跳绳,每位学生都是跳得那么投入,学生经常在35度左右的高温下站着开会,没有一位学生会喊累,没有一位学生会因身体原因而晕倒,教师上体育课统一行课的时间至少在35分钟,没有任何一位教师搞放羊式教学,所以学生体质是相当不错的。学生就餐时,会自觉排好队,有序的打饭、盛菜,没有一位学生去插队,学生就餐很安静,教师给学生打菜后,学生会很有礼貌的向教师说声谢谢,学生珍惜粮食,三百多学生吃饭后,剩下的最多不超过一小碗,很多时候你是看不见倒掉的东西,学生吃饭后会把食堂内的小圆凳重起来放得好好的,把食堂内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学生对教师很有礼貌,尤其是外来客人,都会给你行一个礼,向你问好,宿舍内床铺收拾得很有条理,被子折叠 有棱有角有线条,室内卫生用品摆放一致,鞋子成一条线,一看就是很有素养的,看到这些孩子这么优秀,你难道不想关心一下孩子吗?所以,我给这些彝家孩子家庭贫困的儿童几次献爱心,给他(她)们赠送衣物、鞋子、皮带、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表达我的一份微薄的关爱之情。
四、领导、师生压力过大,不利于身心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就我个人的看法:每天领导、教师、学生十几个小时的高度紧张运行,精神可嘉,但不提倡。压力过大,不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教师敬业固然重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是教师的天职,教良心书,做良心事,让学生成才本没有错,但把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搞得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以损害师生身心来投入教和学就有点过分了,毕竞教师和学生是人不是机器,常听说有的教师年纪轻轻的就得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失眠等精神疾病。学生正是生长发育期,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发展,小学生应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有的小学生晚上做作业到十一点都还不能完成,题海战术让学生成绩上来了,但扼杀了小学生的天性,影响了其个性发展,读书不是唯一出路,给小学生过重的压力只会让他们丧失天性,丧失童心,厌倦学习,小学生高强度的学习是对教育的一种误导,救救老师,救救孩子,给他们松松绑,解解压吧。
中江县青市乡中心学校
汪洪春
二0一六年六月
第二篇:支教心得体会
支教心得体会
2010年7月12日,我们清远暑期实践分队一行人来到了阳山县秤架镇秤民中 学,即将开始为期7天的支教活动。
盛夏时节,艳阳高照,支教的心和这天气紧紧地纠结在一起,确实有点心急,有点紧张。一直以来,我都把支教和教书育人当作是一件神圣而又庄严的事情,可他却离我如此的遥远。难得此次参加支教,心里是如此的高兴。汽车闯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跨过一条条熟悉的小河,历时四五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是意见普通的乡镇初中,就像我读初中那时一样,四周大山环绕,校室陈陋窄小,对城里人来说不开入耳。从四年级就开始留校住宿上学的我,感觉这里的住宿条件比我家那好多了,一切都不是问题,带着一份份满足和喜悦,准备着,努力着接下来为期七天的授业。
7天支教,我从趣味英语、趣味数学、心理教育以及第二课堂等别开生面的课程中,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接触,从紧张走向适应,从适应走向稳重。这群纯朴而又有点调皮的孩子,有时是让人有点揪心,他们向往着山外面的花花绿绿,希望有一天,他们的家也能像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就在大路的两旁,周围是市场,是超市,是游乐园,没有灰尘,没有臭水沟……他们那种率真的表情,可爱的面孔,是那么的热情,又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让人迷昏颠倒。他们那双眼睛,就像当年的我一样,很有精气,很有干劲,但看得比我更远。
我主要负责的课程是“第二课堂”。熟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上好这节课,此前我和队友早早就备好了许多课,生怕不够,在不断的讨论下我们才把主要备课方案定下来。或许是一时兴奋冲昏了头脑,或许是机灵乖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的挑逗,迫于形式的需要,只好即时对应对授课,结果也蛮有效的,学生玩的开心,学得快,我们学的也多。
七天来,经历了喜乐和感动,就像吹响的一首短歌一样,让人留恋,让人回味。七天,我们感觉时间太仓处了,七天,我们实做的事太多了,七天,大家身负的担子太沉重,七天,我们收获的更多。离开秤架民族中学,我们带走了经验,带走了稳重和成熟,更带走了快乐和感动。真希望我们就是台风,把那边细小的幼苗吹壮了,吹醒了,吹绿了,待到离开后,能留下雨水和甘露,滋润那一方水土,变得更清更绿,明天更美好!
这次支教是我的人生的一小笔,却是经验一大箩筐。此行让我牢牢记住家乡的水,家乡的情。我出生比这更落后的农村,“吃水不忘挖井人”,此行我更懂得了感恩和知足。
2010年8月12日
第三篇:支教心得体会
在乡下的思考
——下乡支教随想
十月中旬我们来到了位于古交县的一个乡村小学。转眼间
12天得日子过去了,掩卷沉思,心中充满喜悦,充满了期待,充满了牵挂。支教工作锻炼了我, 乡村的热情感动了我,,孩子们的天真感染了我,老师们的交流提升了我。支教工作是充实的,带给我的是沉甸甸的收获,经历过的是心灵的一次次触动,留下的是我深深的思索…… 发现——“好学生”和“坏学生”
在科头希望小学,有一个四年级的小男生。他上课时积极的回答问题,一双耿直的眼神总是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他品学兼优,是学校老师们学习的典范,是同学们心中学习的榜样。
有一天,我跟他聊天,我问他:你知道我们学校为什么叫“华宇希望小学吗?”他说:应该是我们学校考上大学的希望比较大吧。我说:你知道“华宇”是什么吗?他说:不知道。就那么个名字吧!
也有这样一个孩子,也是四年级。他坐在学校的最后,时不时的跟上课老师唱一下反调,课下是有名的“捣蛋鬼”。
我跟他聊天,也问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我们学校是华宇捐款修建的,是我们的恩人。我学习不好,妈妈说考上大学就大城市能去看看华宇,看来我是没希望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我能看看华宇就好了。
我们下乡支教,应该告诉他们,这里为什么这叫“华宇希望小学”。应该告诉他们,你现在还有希望。应该告诉他们,到大城市、看看华宇不是梦想。
震惊——“伤不起”和“真心英雄”
在一次三年级的音乐课上,我把“真心英雄”大大的写在了黑板上,我说:你们想学歌曲吗?一群稚嫩的声音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那我教你们这首歌,这首歌„„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我示意她说话,她说:老师,我们想学流行歌曲,您教我们“伤不起”好吗?我说:为什么呢?她说:我爸爸、妈妈都去过城里,他们都会唱伤不起,连我姐姐也会在城里打工,他也会唱“伤不起”。他们说这首歌特别好听。您叫我们好吗?看着下面,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显然很支持小女孩的建议!
城市的奢靡已经开始在腐蚀农村这片净土,城市的喧嚣已经在激荡山村小学生的头脑。什么是美,什么是动人,什么是流行,下乡的城里老师们,我们有责任告诉他们!思考——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
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短短12天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去教孩子呢?我们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教不会孩子什么是牛顿定律,教不会他们什么是宇宙天体。对,我们教他们怎样去学习。我们给校长建议,把孩子的时间给我们,我们教他们学习,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从苹果落地到珠心算术,从古诗背诵到单词记忆,从中国风土到外国文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技巧。培养他们对未来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动力。感动——“一毛钱”的重量
短短的12天,最难忘的莫过于离开的那一刻。我们静静的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桌上那一堆堆的稚嫩的小手折出得的信封和各种各样的小礼物,听着墙上的钟声滴滴答答的催促我们上路。我们一直沉默着,没有说话。
“老师,你们还会再回来看我们吗?”
“老师,你们别换电话号码,等我考上大学了找你们,我打114查你们的号!”
“老师,这是我送你的礼物。我一毛钱在外面买的,你戴戴看好看吗?”
„„
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十三天的时间转眼即逝,每当翻开同学们写给我的那些信还有那些小礼物时,内心都是一阵酸楚。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带微笑的脸庞不时的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我踏上回城的车子,当我们在车前跟孩子们道别时,突然都很释然。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流泪,也没有说一句伤感的话语,我们微笑着,坚信这不是我们最后的离别,分开只是短暂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走出小山村、走出闭塞,我们还会有再见面的那一天!
孩子,我们等你!
第四篇:支教心得体会
在乡下的思考
——下乡支教随想
十月中旬我们来到了位于古交县的一个乡村小学。转眼间
12天得日子过去了,掩卷沉思,心中充满喜悦,充满了期待,充满了牵挂。支教工作锻炼了我, 乡村的热情感动了我,,孩子们的天真感染了我,老师们的交流提升了我。支教工作是充实的,带给我的是沉甸甸的收获,经历过的是心灵的一次次触动,留下的是我深深的思索…… 发现——“好学生”和“坏学生”
在科头希望小学,有一个四年级的小男生。他上课时积极的回答问题,一双耿直的眼神总是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他品学兼优,是学校老师们学习的典范,是同学们心中学习的榜样。
有一天,我跟他聊天,我问他:你知道我们学校为什么叫“华宇希望小学吗?”他说:应该是我们学校考上大学的希望比较大吧。我说:你知道“华宇”是什么吗?他说:不知道。就那么个名字吧!
也有这样一个孩子,也是四年级。他坐在学校的最后,时不时的跟上课老师唱一下反调,课下是有名的“捣蛋鬼”。
我跟他聊天,也问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我们学校是华宇捐款修建的,是我们的恩人。我学习不好,妈妈说考上大学就大城市能去看看华宇,看来我是没希望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我能看看华宇就好了。
我们下乡支教,应该告诉他们,这里为什么这叫“华宇希望小学”。应该告诉他们,你现在还有希望。应该告诉他们,到大城市、看看华宇不是梦想。
震惊——“伤不起”和“真心英雄”
在一次三年级的音乐课上,我把“真心英雄”大大的写在了黑板上,我说:你们想学歌曲吗?一群稚嫩的声音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那我教你们这首歌,这首歌„„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我示意她说话,她说:老师,我们想学流行歌曲,您教我们“伤不起”好吗?我说:为什么呢?她说:我爸爸、妈妈都去过城里,他们都会唱伤不起,连我姐姐也会在城里打工,他也会唱“伤不起”。他们说这首歌特别好听。您叫我们好吗?看着下面,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显然很支持小女孩的建议!
城市的奢靡已经开始在腐蚀农村这片净土,城市的喧嚣已经在激荡山村小学生的头脑。什么是美,什么是动人,什么是流行,下乡的城里老师们,我们有责任告诉他们!思考——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
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短短12天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去教孩子呢?我们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教不会孩子什么是牛顿定律,教不会他们什么是宇宙天体。对,我们教他们怎样去学习。我们给校长建议,把孩子的时间给我们,我们教他们学习,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从苹果落地到珠心算术,从古诗背诵到单词记忆,从中国风土到外国文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技巧。培养他们对未来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动力。感动——“一毛钱”的重量
短短的12天,最难忘的莫过于离开的那一刻。我们静静的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桌上那一堆堆的稚嫩的小手折出得的信封和各种各样的小礼物,听着墙上的钟声滴滴答答的催促我们上路。我们一直沉默着,没有说话。
“老师,你们还会再回来看我们吗?”
“老师,你们别换电话号码,等我考上大学了找你们,我打114查你们的号!”
“老师,这是我送你的礼物。我一毛钱在外面买的,你戴戴看好看吗?”
„„
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十三天的时间转眼即逝,每当翻开同学们写给我的那些信还有那些小礼物时,内心都是一阵酸楚。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带微笑的脸庞不时的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我踏上回城的车子,当我们在车前跟孩子们道别时,突然都很释然。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流泪,也没有说一句伤感的话语,我们微笑着,坚信这不是我们最后的离别,分开只是短暂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走出小山村、走出闭塞,我们还会有再见面的那一天!
孩子,我们等你!
第五篇:支教心得体会
支教心得体会
在这次活动中,作为支教队的一员,我谈一谈对当地孩子受教育和当地文化流传的问题。
在支教过程中,我了解到村子里小孩上学很不方便,条件艰苦,但父母都很支持孩子上学念书,尽一切可能的满足孩子上学的条件。xx村今年有4名初三学生均成功考取高中,但在我辅导他们的功课时,我发现他们的知识底子很薄,知识面窄,书上最近本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的。而且我感觉到,在他们乡上学没有适当的竞争,使得他们很容易满足现状,就像他们4个,有3个对于现在的学习状态很满足。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
1、教育水平。当地教师水平不高或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给学生拓宽知识面,课本上的知识不能完全的给学生讲透。
2、学习环境。当地学生的学习环境没有像我们念书时那种大的竞争性,学生的潜力不能完全或者根本没有挖掘出来。学校没有配套的辅助设施去拓宽和加深学生知识面,学校周边的环境也未能带给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和对于知识的渴求。
3、学生自身。在支教中,我发现学生并没有利用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去了解他们应该知道与掌握的知识,而是追星、追时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刚考上高中的一位学生在我们没能说出他本子上诸多明星的名字时,他很理所当然的说了一句;“你们out了。”而当我们辅导他的功课时,理应他知道的知识他却不知道。
我个人认为,依xx村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觉得他们村完全可以集资在村委会办一个科普报刊区,向孩子们提供最新、最广的知识。孩子们每周只回家一次,村委会完全可以承担和支付这个费用。
再者家长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尽力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对于孩子的学习心态的转变或许是一个好机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最后,家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虽然xx村的家长均很支持孩子上学,但我仍然觉得他们做得不足。目前他们只是不阻止孩子上学,但他们不能很好的监督孩子,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同时他们能给予孩子的帮助不是很清晰,我希望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能做到的一定全力做到,目前不能做到的也能尝试着去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遇到困难便放弃。希望家长也能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这对孩子们只会有促进作用。
在我参加调研的半天中,我发现当地的文化流传下来的很少,譬如我所了解的山歌,当地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唱,而会唱的只剩下7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歌词缺失严重。山歌的传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山歌作为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目前却面临这样一种境况不能不让人深思。当地是不是应该成立一个山歌组织,有组织的保留山歌歌词,探寻山歌中的历史,了解当地的变迁,教当地年轻的一代唱山歌同时创作属于他们这一代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