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北大游学培训感想—罗凯[精选]
一种师者的风范,两座学府的气象
——清华·北大游学有感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长久以来,对于老师一直都怀揣有一份美好的想象、一种坚定的向往。在此次清北之前,这种美好的、向往的师者形象,还显得朦胧不可述,然而此次清北行之后,关于为师、关于师者的形象,虽仍不得说,却于心间立下丰碑,将是我自己所想要的追求。
2015年4月18日14时,我们嘉祥教育集团下20名老师,来到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清北培训。这是集团组织下一次教师培训的珍贵机会,对我而言更是如此,万万没有想到,刚刚离开大学校园还未满一年的我,又有机会以学生的身份走进大学、走进课堂、走回那段还未尘封的记忆。
那座略带民国气息的清华西门,缠绕着历史的气息,充斥着学府的气象,这门就当是此次行程的起点。走入清华校园,周围所见是一张张青春的脸,是这个国家最优秀学生的代表,也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再走进,校园的街道两旁,撩遮天幕的绿树,洒下斑驳的树影,街道旁潺潺的流水、安静的湖泊,湖边静静盛开的花群,花群后随风飘摆的柳枝,悦人耳目,相信这样的环境定有学子乐于在此山水间勤学。在树荫中骑着单车,两旁飞掠过的影子,让我不觉心跳加速,那种朝气、那种奋斗,在还未开始学习,就已打动我。
此次游学活动为期七天,实际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五天,在这五天中,我们将从丰富多彩的公共课程与专题讲座中选择,有人文历史、科学逻辑、艺术表演、技能方法等等。而我根据自身历史教师身份与学科背景,主要选修了人文历史等与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相关的课程与讲座。其中,论拖延星人的自我救赎、艺术与科学并重的俄罗斯精英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原型批判的中国化、《四书》精读、文化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等课程、讲座我最为喜欢,收获体会也就最大。
拖延星人让我了解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艺术与科学并重的精英教育体系让我了解精英教育的可选道路,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与原型批判的中国化让我意识到一个现实教育仍然缺失的点,《四书》精读使我发现心中所幕的师者形象。虽然可能不成系统,但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都让我获益匪浅。
在本次游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和感受每一堂课,然而遗憾的是受限于自身教学教育年限所带来的眼界,我的体会还显得稚嫩和肤浅,现就在这里将本次七天的所得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首先,本次收获中我最为欣喜的是感受到一种师者的风范。可能源自自身性格,也可能是自身专业带来的“属性”,我个人对于“儒”、对于“文”、对于“雅”有一种别样的倾慕和爱好。而在北大《四书》精读这一堂课中,我直观的感受到了一种新时代下儒者、儒师的形象与气质,这就是北大杨立华教授。杨教授仪表端庄,气度祥和,手持一本《四书》合集,侃侃而谈,讲授时除了看书籍页码,未看书上一字,而其所讲内容的庞杂浩瀚,正显示出杨教授作为师者的博学与智慧。拿起书说的是古文,放下书谈的现实生活,在上本堂课前,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位老师可以将看似干巴巴的古文讲的如此风趣与幽默。
知道老师要博学而有内涵的知识底蕴,老师要有风趣而不失严谨的教学语言,老师要有„„现在,我知道了一个老师到底博学、内涵、雅致、风趣到什么样的境界,就能够使学生欣然来到你的课堂。讲课中,杨教授提到儒家修身一说,恰巧在来游学之前,我也与学生讲到修身,在日常参加德育活动中,更是将学生“修身”放在工作首位,这或许将是一种启示。
古语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一种美感,而我希望自己具备这样的美感。
第二,是关于一项德育的思考,一条教育研究可供选择的路。
在本次游学中,充满着美丽的巧合,而这项体会尤为如此。在此次游学中巧合听了两个不同的、却又彼此互补的讲座。二者都关于文学,也都关于现代下流行文化,特别是针对学生阶段流行文化。这两个讲座既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与原型批判的中国化。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北大副教授邵燕君老师主讲。这个讲座所谈的对象正是学生阶层最为热衷的事物之一——网络小说。在讲座开始,邵老师与我们分享她所想看到的当代文学应该是怎样的,其中几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她提到:我们(文学批评者)要在作者优势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处的怕与爱;通过文**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的精神走向„„优秀的当代作品必须传达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和希望,并且找到一种契合这个时代的文学形式„„不熟知一个时代的气息如何勾勒一个时代的灵魂?
这一段话对于身为初中教师的尤为震撼,我从其中听到我在教育中无意识的、或者说潜意识的忽略的一个问题——学生在滚滚如潮的网络文学中是如何自处的。我开始好奇他们在看网络文学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在他们的行为或人格中——他们此时正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之一——有多少网络文学带来的影子。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接触到网络文学或其延伸物,然而在学校、家庭教育中没有一堂关于网络文学、关于这个时代潮流、时代“气息”的课堂。而我们所教的孩子他们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父母告诉他们的世界,而渴望好奇去亲自看看这个世界,他们开始对情怀、兄弟、底线、真爱等一系列事物提出问题并开始探索。而现实情况不允许的情况,网络文学的世界无疑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
然而问题是学生没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场所去探讨他们在网络文学中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辨别和认识他们所接受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存的教育中绝对存在针对孩子青春期问题所建构的教育,但是在这里我思考的是曾经教育体系会不会适合这个时代下的孩子。就像邵老师谈到为什么她从原来的研究方向转到“网络文学”这个方向时,所提到的一个理由:我已经带不动我的学生了„„我的学生已经不看期刊文学了„„
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学生是个什么状态呢?在这里我想摘录北大学子的一段自述:我们也会看网文、看动漫,也会用流行语,我们毫无疑问都知道软萌、虐恋、卖腐都是什么意思,我们爱八卦、会卖萌,宅女心、少女心和腐女心或许多少都有些。简而言之,我们是一群非常正常的双十年华的姑娘啊!在做汇报时校内汇报时,我曾经现场调查一下老师对这段自述中所提到几个词语的理解,结果不谈也罢。这确确实实反映了一种差距,一种时代节奏与现存教育的差距。
如果我们不了解深刻这个时代印记的、我们的学生,我们又带的动他们吗?
其实,现在想来这种差距从古至今可能一直都有,不必过于诧异。然而庆幸的是,在越来越开放与进步的社会,我们老师正越来越关注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并寻求着解决方法。在越来越丰富的课程设置下,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开设关于这些内容的课程去探索。北大的邵燕君老师及她所带的那一群精英学生就是这样,我们或许也可以。
历史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关怀伦理的主张都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要在学生固有知识上去建构新的知识,而网络文学这块占据着一大部分学生认识的处女地,或许真的可供我们一线教育者去开拓、建设。
原型批判的中国化,紧随网络文学之后,有一曲同工之妙,至少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原型批判的中国化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网络文学为什么生根发芽直至今日成为参天大树的原因。那就是网络文学借用了一个文化中大量的原型。例如仙道、修真、领主、三国、鉴宝、相师„„这些主题元素充满着中华文化气息和氛围。主讲老师叶舒宪更是从《哈利波特》系列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一类文学作品其中的文化原型及其成功的原因。
我想这个讲座正好成为在我们所教阶段探索网络文学教育发展道路有利的理论依据。因为其中包含中中国社会、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国学”。
我自身的座右铭其实正是源自一部网络小说《法相仙途》——过去永恒不变,未来无限可能,现在充满力量。这十八个字可能不是网络小说作者原创,但至少证明网络小说中确有一些有用的东西,正如那句话:世界上本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网络小说本就不缺乏善与恶,缺乏的是将这善与恶摆上台面来讲给学生听的勇气。
短短的七天时间,我的收获其实还有很多,但受限于自身能力,整理成文字的内容仅限于此,虽感遗憾却也十分充足。这里面已经有了我对于师者的追求,已经有了一项可供实践的思考和方向。这或应是我此次游学最大的体会,寥寥千字将这个想法撰写于此。是送给嘉祥集团的每一位同事、送给身处教育一线的每一位同仁的清北游学纪念品。
最后再次感谢集团公司、学校领导、同事将这次宝贵的机会交予我,谢谢!
嘉祥北城 罗凯
2015年5月
第二篇:游学感想
韩国游学感想
首先感谢公司给了我们这次出国学习的机会,我是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出国;韩国国土面积很小,确是是一个文明,富裕和发达的国家。
我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去韩国,从内心来说我感觉很开心!在这短短几天里我既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懂得了很多韩国的历史和文化。从对韩国的陌生到熟悉,少不了我们的导游权哥的讲解,经过和他的接触我感触很深,他待人,对工作那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待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似的,他的笑容是那么随和和真诚。他这种心态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会以他为榜样,不断进步。
刚到韩国我觉得街道不够宽裕,建筑没有什么特色。但是非常整洁和干净,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污水。行人看上去都特别友好,热情。年纪大的阿姨都画着淡妆,颇有气质,这也是一种礼仪。
泡菜不仅是韩国的一种菜品,而且是一种文化。从早到晚每顿餐都要吃泡菜,还喜欢和海带汤和豆芽汤。韩国烤肉特别好吃,人参鸡汤和石锅拌饭很有特色,都很清淡,不油腻。还有就是韩国一次性用品很少,在餐馆,酒楼都使用不锈钢筷子和不锈钢杯。包括我们入住的酒店也没有看见一次性用品,非常节约和环保。
有一天我们开了一个小研讨会,大家都很有感想,一饮食,就是我们的饮食应该学习韩国,不管做什么吃的要以健康为前提,二,出行,韩国人很遵守秩序和交通规则;就连人行道都分左右。三就是住的房间,我第一晚洗完澡躺床上后,他们的床单和被子盖着特别舒服,就像当天太阳晒过似的,非常有家的感觉,躺在上面让我忘了一天的疲惫。
贵宾楼
景朱冯
第三篇:游学感想
赴台学习心得
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漂洋过海来到远方同胞们的居处,第一次离开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自己新的学习和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宝岛的四个月时间里留下自己的深深的足迹。
我想刚踏出机场的那一刻,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兴奋,也是最紧张的,因为不知道日后会面临的是如何的生活,也对在台湾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在机场接机我们受到了导师,还有已经来台湾交换半年的陆生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到了舒适宽敞的宿舍,校园随处都充满了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得到帮助买了许多生活用品,亲爱的同学们带着我们逛校园,很漂亮。在宿舍,台湾同学都很热情,不管什么问题都很乐意帮助我们,让我们在台初期有着良好的开始。
首先是选课,我们在推广中心的帮助下,为着以后的课程置换做好准备。来到这里的我们正式的选课,我们会有自己的学生证和学号,在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进行适当的选课。第二周是进行补退选,我们有27学分可以选,可以跨系,跨年级,不限,这是学校给我们的福利,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台湾的专业。
在建国上课的时候,台湾这边的课堂气氛是十分活泼的,老师同学都像朋友一样,互相开玩笑,有问题就可以随时讲出来,老师会欣然接受的。台湾同学也是很热情的,课下可多多和他们交流,和他们探讨很多问题。老师也对我们大陆学生很关照和教导。
这边考试会比较频繁,除了平常的小考外,还有期中考,期末考,但是不用紧张,老师一般不会出很难得题目,只要上课认真记笔记,试题都在笔记中,不过很多老师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所以课堂笔记有很多英文的,所以大家要多多学习英语啊。
不得不说,台湾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起大陆来说,真是小很多。
在大陆时,就看新闻报道过台湾夸张的大学入学率:100%。这意味在台湾,在台湾每个学生都可以上大学。而且,最近几年,台湾每年的大学招生人数,远远超出报名高考的人数。也就是说,只要你报名高考了就能继续入学深造下去。据说有位考生高考成绩仅为8分,一样被大学录取。也因为这样一个“僧少粥多”的怪异现象,现在台湾不断地想要吸引大陆的优秀学生前来就读。2010年的8月19号台湾已经通过了“陆生三法”,这意味身在大陆的我们已经可以去台湾读大学了,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限制。
台湾学生的活动,真的多的让你眼花缭乱。而且和我在大陆就读的大学不同的是,大陆的大学里的活动,多数都是一些学术交流类的活动,或者是一些有名成功人士来学校做讲座。这样的活动,多数看到标题就让你打不起兴趣。而台湾的大学活动,可是真的能够让你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变得充满娱乐精神起来。就像你打开台湾的电视机,里面都是令你眼花缭乱的各种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我猜、娱乐百分百、综艺大哥大„„每一个都是你喜欢的主持人,每一场都有你感兴趣的明星,每一个话题都那么有料。而且台湾人最厉害的是,能够让娱乐成为一种超越年龄的活动。在台湾,有很多娱乐节目是专门为中年人设计的。也因为这样,你走过马路时,总能看到餐馆的老板、老板娘在津津有味看着电视上的明星们high翻天。多彩的台湾生活,学校的“校庆演唱会”,演唱会不固定座位,但需要去排队领票。演唱会的主持人是在各大综艺节目中经常露脸的,到场的明星有余文乐、潘玮柏,方大同,李佳薇等。在运动公园里,歌手们在台上唱着,底下的同学拿着荧光棒挥舞。这样强大的卡司阵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校庆时出现在大陆的大学里吧!隔天,校园还有园游会,每个班级摆成一个小摊,卖东西,然后各个社团在旁边助兴表演,非常热闹。唉,想起大陆的校庆,多数情况都是校领导上台致辞,同学们则有气无力地坐在台下软绵绵听着,真是令人感慨台湾学生太幸福了。
建国的课外活动会有许多许多,图书馆平常的学生也很多,我们大陆生也趁现在很珍惜学校提供的先进设施,常常溜达到图书馆里学习。图书馆资源很丰富,各种图书可以随便借阅的,还有电脑提供上网查找资料或者读书。大家平时也可以上学校的网络平台,老师会把一些即时的信息和课件或者视频放到上面去,对于我们考证和学习都很有用的。
台湾的夜市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夜市多发源于交通枢纽、庙口等市集处,通常为各地发展最早、人潮最旺的地方。方便快捷的小吃摊满足了来往人群的口腹之欲,长此以往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口碑相传,夜市的名气也不断大了起来。“有吃又又玩”是夜市的一大特色,除了小吃外,夜市更给周围街区带来了商机,各种饰品店、服装店、游戏机点、百货公司不断发展,不仅要满足你的胃口,还要满足你对各种MIT(made in Taiwan)特色商品的欲望。台北市有士林夜市、华西街夜市,台北县有淡水夜市,基隆则是庙口夜市,高雄有六合夜市、瑞丰夜市,新竹则有城隍庙夜市„„夜市俨然是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台湾虽小,夜市却是十个手指都数不过来。在台湾有一部长达300集却仍在不断播出的电视剧《夜市人生》,讲的就是发生于“金华夜市”的普通百姓的打拼生活,收视率更是一直霸占同时段第一名。夜市汇聚了台湾的各种美食,许多店铺更是发源已久、久经考验而留存下来的老店铺。对于台湾人来说,吃是一种生活艺术。蚵仔煎、大肠包小肠、可丽饼、爱玉冰、绕仙草、章鱼烧、青蛙下蛋、烧酒虾、盐酥鸡、咸水鸡、芋圆、红豆饼、木瓜牛奶„„数不胜数的小吃,名称千奇百怪,味道则是各有各的妙处!来台湾前,我原本计划把夜市的小吃都吃一遍,无奈台湾小吃真的太多太美味,你刚刚吃完“3Q鸡排”,味蕾已经被鸡排的香酥多汁征服了,可是还有更多更多的美食在等着你。这时,你就会明白想把夜市美食都吃一遍是多么贪婪的想法啊!
台湾夜市虽多,但千万不要以为每个夜市都一样哦。不同的夜市,文化可有大不同。如果只是像一个游客那样走马观花的看,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大不同的。比如说,士林夜市除了食物外,特色商铺更是让你耳目一新。在这里逛,你极有可能淘到一款刚刚出现在杂志上的新款服装。五花八门的饰品各有各的特色,每家店铺都发展除了自己的文化。更是有很多学生晚上去士林夜市摆摊挣钱。逢甲夜市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夜市。在台湾交通部观光局“2010年特色夜市选拔活动”中,因各种原创小吃,取得“台湾最美味夜市”头衔。晚上的逢甲夜市,时常在马路边停着一辆又一辆载满从世界各地到来的观光客。到了九点之后,夜市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关芝霖大肠包小肠”可谓是逢甲的一大卖点,它是台湾大肠包小肠的鼻祖店家,因而每每经过都会排成长长的队伍,无论是下雨天还是寒流到来时。真是无论什么,都挡不住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啊。
快乐的日子过得总是太快,转眼就要离开台湾了。台湾带给我的,是在心中暖暖的回忆,能够温暖全身的善良美好。来之前对台湾有过千百种幻想,他们是不是真的像电视里演的那么“乱”呢?当你置身在台湾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脚步没有北京街头的那种繁忙,他们不关心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国际新闻,也很少去想未来的学业、工作。台湾雪深读研究生的并不多,他们很爱玩,不喜欢做功课。尽管如此,在他们身上,我却看到了一种最简单的幸福,那就是享受生命的过程。不去想未来的种种纷乱,身在此刻就热爱此刻。不去想太多的利益权衡,只是单纯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遇见过的台湾同学里,有休学一年为了自己的小手工生意的女生;有大二时重新考大学的男生,只为了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都让我深深感动。很羡慕台湾同学,他们大多都有兄弟姐妹,有的甚至有两个,独生的很少。他们和家人、朋友一起,热爱着生活,就像热爱美食一样。回头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只顾着看远方而忽略的周围的风景呢?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只是在这一路上遇见的人、见过的风景、品尝过的美食、经历的事,都已埋入记忆深处,慢慢发酵,慢慢回忆。
如果要我对这次台湾之行做一个评价的话,我只能用“不虚此行”四个字来形容。的确,不同的生活环境让我有了很多不同的体验,也使得我在思想观念方面有了很多的改变,短短的三个多月里,我经历了许多事,遇到了很多人,也让我有很多新的体悟。这次台湾之旅对我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更是一个深刻了解自己,“找自己”的过程。在确立我的人生观上,我也由模模糊糊渐渐走向清晰。新的环境,不同的面孔让我更加明白了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勇敢的去追求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这就够了。
第四篇:游学感想
从美国游学中感悟中西方差异
-管理1204 蒋阳吉
看完学长学姐们的游学报告会,使我也产生了参观世界顶尖名校,学习纯正英语,游览著名建筑,和国外的同龄人共同交流的想法。从学长学姐们的报告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魅力的异国风光,而我更想知道建国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如何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相比于中国,美国在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首先是我们两国之间的教育上的差异,虽然之前在网络媒体上也了解了许多关于中美之间的教育的差异,可以说美国的教育是跟我们完全不同,我们是属于应试教育,而美国那边的教育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素质教育。在美国教室温馨,课程选择灵活,这是我对他们教室的第一感觉,当然大学这些专业学术的地方不一样,回去我也查看了资料,在美国,每个课程的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室,办公和教学都在这个教室里进行。跟我们不同的是,学生需要拿着自己的课本资料等来教室上课。加上灵活的选修课制度,使得每节课的同学都是不固定的,所以孩子们有机会结识更多的同学。
还有每个教室里面都贴着各种各样和课程相关的图片,比如历史教室有世界地图和美国地图,生物教室有昆虫标本等。如此一来,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得到更多的感官冲击。另外,美国教室的座位安排和国内也不相同,他们会把桌椅安排成圆圈,或者4-5张桌椅摆放在一起,显得特别随意,这些都为大家上课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讨论的氛围。而从学长学姐们的报告中我看到,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最重视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参与,每节课由学生来参与的时间通常都要超过一半。除了课堂互动外,每门课程经过一个小单元后,都会要求同学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要自己动手准备一份电子幻灯片,用3-5分钟完成。这样就能很好的锻炼的学生的口才还有胆量。可以说,美国老师注重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然后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教授给学生,当然下面的学习更多要靠学生的自觉性。这和我们国内目前普遍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很大的不一样。
同时我也发现自由的授课方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课堂互动,渐渐把来自中国的学生从拘谨中解放出来,普遍都能调整自己的状态,融入到开放的美国课堂中。
同样的,美国学生也有考试,但是考试对美国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在美国,一个学生的成绩通常由以下3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成绩占70%;考试成绩占20%;日常表现占10%。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们的成绩会被分为A、B、C、D、E这5个等级,大家重视的是自己的等级,而不会关心自己比别人是多了1分还是少了1分。因此每个人考完都相对轻松。
除了这些我对我们中美之间的社会礼仪我也深有感受。我们国内刚经过十一国庆的长假,多的报道都是关于我们游客的乱扔垃圾这些不文明的报道,使我更对这个异国充满了更多的兴趣。
我问过几个学长学姐,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都表示,在美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公共场合接触的外国人。他们大多友好、文明,表现得文雅而有修养。
我在一个学姐的空间里看到她这样写到,“我们在环球影城排队时发现,虽然整个影城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除了因为玩项目让人兴奋而尖叫外,到处都是一幅和谐的景象;在美国的十字路口,司机们会远远地停下等你穿越马路;汽车道上虽然车子很多,但在十多天的游学旅途中,没有看到一次司机间的争道抢行;在商店、在机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很耐心地解答游客的问题并始终面带微笑,不会有任何的不耐烦;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旅行中看到的高速公路是那么的整洁、干净、宽阔,特别是两边郁郁葱葱的绿化,说是绿化其实根本是天生的、自然的,只是做些必要修剪。”同样一位学长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在学校的自助餐厅里,大量地拿取食物和饮料,其实自己根本吃不完,最后只好倒掉。而周围的美国同学,一般都会吃完所有的食物,并且会主动清理餐具。看到这些之后,我们开始慢慢改正,每次也少取一些食物,并且保证都可以吃完。如果不够,再去拿下一份。吃完之后,也会自觉地清理自己的餐盘。”
我也感受到美国的太多细节做得比我们好,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是找不到一个词去准确地概括的。正因为这些太多的细微之处,决定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里的超级大国不仅仅是说他国家有多发达经济有多好,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一个真正和谐、自由的国度。
第五篇:学生游学感想
游在旅途学在人生
深圳龙岗高级中学·谢依璐
微风拂过发稍,恍然中惊觉,我到了浪漫田园。——题记
走出舱门的那一刻,我混沌的脑袋再一次确信我找到了。因为那清爽中带着冷列的空气,因为那不再是中文的指示牌,因为那黄头发蓝眼睛,我来到了一个开放又保守,高压又自负的国度——英国。
掠影·Canterbury
当印度诗人泰戈尔面对连绵山峦时,他发出感叹: “花瓣似的山峰在饮着阳光,这山岂不像一朵花儿吗?” 当我身处在那叫Canterbury 的大学城中,我不禁也想: 原来蓝天与大地是鸟的天堂,而在精致低矮的红砖屋舍与油绿上铺满金黄的草坪之间是生活的天堂。我把一个个脚印留在Canterbury 的石板小路上,我经历在住宅的静谧与商业街的个性之间,不断遭遇惊喜。如此掠影,收不尽的英国风情,淘不尽的帝国历史,那首相府邸唐宁街十号里是否还有沃尔波尔的气息呢?
初探·英国校园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剩余生命的第一天,所以都是意想不到的。这是我坐在校车上望着窗外的晨景想到的。早晨的空气异常舒服,沁人心脾,那闻着的,看着的,听着的,无一不在提醒着我,我置身于英国的花园里!
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再以古罗马城墙为点缀,给英国添了一分典雅与神秘。谁知道,在那久远的年代,有谁在此,做了些什!因此,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以历史作为炫耀的资本。的确,这恰是底蕴的模版,而这恰是深圳所缺乏的„„
体验·英国课堂
英国的课堂是活泼的,多彩的。胖胖的peter 各种肢体语言给我们做词语解释,严肃的Jack 与我们讨论家庭惩罚小孩的手段与死刑的问题,帅帅的Mazhar 总爱抱着教材问我们各类的common sense,还有口头禅是 “Rock & Roll’ 的Simon 总在放音乐的一开始时就耸耸鼻子,“ Oh,American English!” 我想,对于高三毕业的我来说,这不是课堂,而是令人难忘的聚会!
向往·伦敦
七转八弯,终于带着我们的向往来到伦敦。像是在眼前放了一个放大镜,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景象被放大了。大笨钟,伦敦眼,唐宁街十号,鸽子广场,议会大厦万花筒似的在我面前转。但遗憾的是在我心里,真正代表英国的是Canterbury的古朴与宁静,而不是伦敦的繁华与喧闹。
摩肩擦踵地挤到了大英博物馆,专程来到了东亚专区,看着一件件玉器,青铜,瓷器,油然升起一股亲切感,像是对着一大群太久没有回家的孩子。我想,各国访客来到这里,一定觉得很滑稽吧,那些本来就属于他们的东西竟被英国 “收集” 在玻璃箱里收费供人欣赏,而想抢回去时又得顾及国家的形象,我的有点沉重„„
意料之外·剑桥
太阳公公炫耀地尽情把能量扑洒在这古朴而理性的小镇,看那平整嫩绿的让人不忍践踏的绿茵地,还有康河边扭动腰肢的亭亭华盖,让人突然有了赖在这儿不走的冲动。
我坐在木船上,心中摇曳着门德尔松的 <威尼斯船歌>的旋律,终于体会到了徐志摩为什么说: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颗水草!” 环顾四周,巴洛克式的建筑在蔚蓝天空下肃然耸立,像是一个信徒默然地膜拜。上了岸,漫步在市中心,悠扬的Jazz 悄悄传来,我闭上双眼,抬头迎着阳光,沉醉在异国的氛围之中。我想,也许,我带不回剑桥的优雅;也许,我带不回剑桥的气派;也许,我带不回剑桥的智慧;甚至,我不会解释,那混合了春日山花烂漫,秋季云淡风轻的曼妙;但至少,我可以带回剑桥的阳光„„
沟通·我的新朋友
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口语发音的众多 不同,在与外国朋友交友的过程中有了很多的乐趣。当双方既表达不清楚又听不懂的时候,就不约而同地 “一笑泯尴尬”。在游学这段期间,我给Kisho 介绍中国文化与日本的联系,给Purenn 上汉语课,让我有种强烈的自豪感;还有文雅的Mary,可爱的Szbia,总把女朋友提在嘴边的Ertan,小聪明的Thomas,有时候面对他们,不需要任何语言,只需要微笑就够了„„
游在旅途,我想。带着行囊,双脚踏着同一片蓝天下的不同世界,也许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当父母赋予我们肉体,我们需要靠这双脚,充盈自己的精神。只有大本中变成立体,只有爵士不再从音响中传出,我才深深体会到,生活,是梦幻中的真实,而梦想,是真实中的梦幻。
学在人生。谁说人生不是一次旅途,谁说旅途不是一场人生?短短的14天在人生中稍纵即逝,但决不是生命的流逝,因为,在这里,我学会了: 在向别人寻求帮助之前要说 “Excuse me!”,在享受服
务之后要说 : “Thank you!”,要对为你停车的司机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要在到家之后对女主人说: “ I’m home!” 这是一个知道如何感恩,如何表达心中谢意的社会。
我想,我不会忘记在这里的一切,即使眼帘里的英国被忘却,残香也终消散,而面对它们时心中涌动的感觉却要永远被怀念„„
2007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