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儿子抽动症按摩穴位总结
2013年1月22日,孩子突然出现频繁眨眼,摇头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大夫诊断说是受到刺激了,抗压能力差,家长呵护太多,多带孩子出去玩玩,孩子脉象肝火旺心情不好。
1.22日之前一个月都在生病咳嗽感冒没怎么去幼儿园,平时去幼儿园都是有老师在走廊迎接,帮忙托外套。1.22日那天,我们在家吃过早饭去的,老师都在教室里忙,家长都是送到校门口,孩子自己进到教室里。
幼儿园老师反应,孩子到了教室外走廊那里就站在那里哭,后来还是一个大班的孩子把她领进教室,老师才知道她来了。那天下午老师还来家访,当天晚上就开始眨眼了,后来又频繁摇头。
现在是2013年2月17日,距离发病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我天天反思回想,上网查资料这究竟是怎么了。经观察发现孩子平时和她开心的玩的时候没有症状,当吃饭和看书的时候症状会明显。综合平时孩子受不了挫折,不能输。应变能力较弱。吃饭和看书的时候有症状,我和先生觉得是不是这个时候她有压力呢。】
【家长的处理方案:经过咨询,我们一方面按摩治疗,另一方面心理治疗。不是输不起吗,参阅了《中国儿童情绪管理》一书,又在网上查阅了资料,通过灌输认知法改变孩子的观念,当她输的时候,做不好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告诉她,玩游戏有输有赢很正常。没关系慢慢来,这很正常。赢了我们很高兴,输了也没关系。输了没关系说不定坏事变好事。
这样说了一个星期,有一天扔球的时候她没扔进筐里,她自己说了句‘没事再来一次’。我心里暗暗高兴,有作用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现在基本上输赢她不会懊恼了。就这么简单,我却为此烦恼了很久。
关于吃饭看书时候会摇头眨眼咳嗽,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吃饭时候少说话少催促,吃不完就算了,也不催她快点吃了,吃的慢磨蹭不是吗,我们在墙上贴了一张好习惯一览表,吃的快又好就可以自己在相应的栏目上给自己画个圆圈,还有晨练,主动刷牙洗脸,作家务,节约用水等项目。孩子真的有所改善。
读书的时候,我不再是老问她问题让她回答,尽量让她去思考问题,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告诉她说不出没关系,说的不好没关系,大胆的说,妈妈也不是一次就能说好说全的。还有新想法的时候可以补充嘛。】
【治疗效果:现在症状基本消失了,偶尔还会有点清嗓子。】 【我采取的按摩方法】
【方案一】小儿抽动症:根据中医理论,可能是属于肝经和肾经的热引起的抽动,所以要按摩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相应位置。肝经的穴位有:太冲穴,章门,期门。冲在大脚指与第二脚指结合部的凹陷处取之。章门:在十一肋端取之(腋窝下面小肋上端)期门:乳下二肋间取之。
肾经的穴位:太溪穴、照海穴、涌泉穴
涌泉穴:足底(除开脚趾)前三分之一处,脚掌向下弯曲时,呈凹陷处
太溪穴:内踝后缘与跟腱之间,平内踝尖取之。
照海穴:内踝尖直下,跟骨下缘取之。
以上是肝经和肾经的主要穴位。
【方案二】
1.宝贝面部抽动严重,家长并拢食指和中指按揉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双耳连线的头顶正中部位)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每天3-4次。
2.宝贝上肢抽动明显,交替按压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张开时交汇之中点),每侧10分钟,每日2-3次。
3.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双侧内关、神门、灵道、风池、太阳、率谷各1分钟;推小天心,清心经、肝经各300次,分推坎宫10次。用上法治疗21次,睡眠恢复正常。症状好转,继续治疗10次,有一定效果。
【方案三】
一是甲状旁腺:按摩方法是由脚拇指向脚跟方向,100次,这是癫痫急救的反射区,也是止抽区
二是甲状腺:由脚外侧向脚拇指根方向100次;三胃和胰区,由脚外侧向脚中心方向100次;四颈部区由脚外侧向二指方向100次
五小脑与脑干区,由脚指外侧向中心方向100次 六额窦,一只手把五个脚趾抓紧另一只手用手心同时在五个脚趾头上顺时针方向转一圈,100次
按摩方向我在下图画了箭头,希望能看得明白 【方案四】
耳穴: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耳廓与全省各器官密切联系。它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听觉器官,而是一个小整体,与经络、脏腑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耳廓上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分布,脊神经颈2、3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以及交感神经纤维等都分布在耳廓上,并相互交织成丛,尤其在耳廓三角窝处分布尤为丰富,通过这些神经与机体各部分发生联系,利用各种方法刺激耳穴,通过神经体液途径,改善机体各器官的功能状态,故可以达到临床治疗作用。
头穴:梳头,百会,卤门,攒竹,眉弓,太阳,迎香 体穴:百会、肝俞、太冲、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以及抽动局部穴位推拿。【方案五】
综合以上穴位,我总结了一些适合我孩子的穴位,供大家参考。
1、揉百会 1分钟
2、开天门 100-200次
3、推坎宫 揉太阳 36次
4、丞泪 四白 36次
5、迎香 100次
6、清补脾经 500次
7、补胃经 500次
8、清肝经 500次
9、清心经 100次
10、清肺经 500次(补肾经 揉二马各100次)
11、揉板门 300次
12、运内八卦 200次
13、掐小天心 5次或揉100次
14、按揉神门 200次
15、清天河水 200次
16、推三关 200次
17、揉五指节 10次
18、掐总筋 5次
19、摩腹 3分钟 膻中 中脘 各200次 20、捏脊 5遍
21、推脊柱至皮肤发热
22、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各100次 孩子发生抽动时,交替按行间穴位,一只脚按30秒慢慢松开,另一脚按30秒慢慢松开,交替进行。真的很有用。
第二篇:自我按摩怎样找穴位101220
★自我按摩怎样找穴位
http:///2010-12/20/content_42537.htm
范宇鹏 广东省中医院
找不准穴位真发愁
原来穴位可以这样找
现在书刊、报纸上介绍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但要真正做起来,许多朋友都会觉得不知从何入手。最大的困难,还是怕找不准穴位。
中医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七百多个传统穴位。非专业人士很难记住如此多的穴位,更别说找准位置了。
穴位都找不到,又何谈保健呢?其实找穴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困难,因为穴位好比我们身体的报警器,如果我们生病了,经络、脏腑出现了问题,身体上特定的部位就会变得敏感,轻轻按压就会非常酸胀,就像报警器亮起了红灯、拉响了警笛一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
这些特定的部位,多在重点穴位或是经络循行部位上,还有一部分在一些特定的反射点或反射区上,比如足底按摩反射区。所以,找不到穴位的标准位置没有关系,找到您自己的反应点,才更具意义。因为这些反应点不但是“报警器”,还是“调节器”。经常按揉这些反应点,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亚健康,调理好体质,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原来穴位可以这样找
循经定位:这是比较专业的一种方法。比如说拉肚子了,就重点在脾经寻找压痛点,进行按压或艾灸。这种方法不需要特意记穴位,但还是要知道经络的大体循行路线。
如果不知道经络走行怎么办?下面介绍更简单的方法。
脏腑体表投影区:脏腑有直接对应的体表位置,比如胃痛就在胃部的体表投影区找,腹痛就在腹部的投影区找。
例如,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常常在左侧背部心脏投影区的位置有一个痛点,按下去酸胀感很强,甚至不按时都会觉得很不舒服。有人描述为“像是一根生锈的钉子钉在背上一样”,多么形象。这种感觉在休息好时会消失,劳累、生气、受冷时会加重,它能十分敏感地预测出病情变化。临床上嘱患者家属每天帮助按摩,或有虚寒表现时用艾灸,多可起到缓解冠心病症状的作用。有的朋友可能不是冠心病,而是工作压力大或情绪不稳定,也常常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取此部位也多有良效。
四肢交叉部位取穴:先定位好病灶,以脐为参照点,左右、上下交叉取穴。比如左侧踝关节扭伤,可在右侧手腕关节处找到痛点,按压这个痛点可以缓解扭伤症状。再比如坐骨神经痛,一般是从臀部开始并向腿部放射,所以在对侧的肩关节可以找到一个异常酸痛的点,按压此点可迅速止痛。这便是平衡针灸学中的臀痛穴。
全息反射区:全息反射区是指足部反射区和耳郭反射区。这些反射区也不需要记,买一张图,有什么不舒服,随查随用。再告诉您一个偷懒的小窍门:找一间比较正规的推拿按摩中心,做一次全身按摩,记下自己的痛点,回家后天天按摩这些部位就行了。
找准穴位还不够
仅仅是找到了自己的反应点和反应区还不够,还要了解一下,会出现哪些反应。
压痛:它是一种酸、麻、胀、痛的感觉。有些人还会出现痛感沿经络传递的特点,而且病情越重,经络阻塞越严重,痛感越强。每天按摩它,经络通畅后,痛感会越来越轻,躯体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硬结:经常做肩背部按摩的人多会有此体验,如久坐或肩颈部过于紧张时,在紧张的部位就会有结节出现。有一位针灸专家总结出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就是直接针刺在肌肉紧张,特别是有结节的部位,疗效肯定。
感觉敏感:如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这种表现多出现在覆盖皮肤面积较大的一些按摩手法上。如拍法,有人在运用拍法时会觉得并不是很痛,但皮肤刺痒难忍,甚至会迅速发红。这时可改成半握拳敲打,力度更加深透,痒感会减轻。敲打一段时间后,躯体症状可改善,刺痒感也会消失。那时再用中等力度拍打经络,进行日常保健即可。
温度变化:最常见的就是很多阳虚体质的人,腰部(肾俞)非常凉,还有些妇女,特别是产后常常小腹如冰,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差非常明显,用手一试便知。这些人用灸法就再合适不过了。
选准反应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养,反应点疼痛会减轻,硬结也可变小或消失,原来发凉的部位能由凉转暖。到时,您的健康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家庭穴位保健按摩视频教学讲座
家庭穴位保健按摩视频教学讲座 ? ? 足底保健按摩(1)
? 足底保健按摩(2)? ? 人体穴位自我按摩法 ? 颈椎病按摩手法
(一)颈椎病按摩手法
(二)? ? ? 【推拿按摩针灸】视频教学 ? ? ? ?一些按摩常用手法直观的动画演示 ?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屈其指直推力补,直其指直推为泻;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1.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分推法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揉法
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 3.鱼际揉法
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
【按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摩法】
摩法是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 1.指摩法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
? 2.掌摩法
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
? 3.旋摩法
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掐法】
掐法为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
【拿法】
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
【捏法】
捏法正位手势
捏法为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1.捏脊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2.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搓法】 ?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擦法】 ?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抹法】 ?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第四篇:针灸穴位总结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少商
主治概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11穴,左右22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1.尺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肺系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2.孔最
郄穴
[定位]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肺系病;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2寸。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主治] 肺系病;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头痛,项强痛,牙痛等头部病。[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9.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主治] 肺系病;无脉症;腕臂痛。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
荥穴
[定位] 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 肺系热病;小儿疳疾。[操作] 直刺0.5~0.8寸。
11.少商
井穴
[定位]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肺系热病;癫狂。
[操作] 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迎香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合谷 曲池 肩髃 迎香
4.合谷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等五官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五官外感多汗经产
[操作] 直刺0.5~1.0寸。11.曲池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操作] 直刺0.5~1.0寸。
15.肩髃
[主治]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瘾疹,瘰疬。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定位] 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法: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20.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 鼻塞,鼻衄,口喎等局部病;胆道蛔虫症。[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足阳明胃经
承泣→厉兑
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病证。
腧穴(共45穴,左右90穴)承泣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厉兑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等目疾;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注意缓慢进针,得气即止,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稍按压。
4.地仓
[定位] 口角向外旁开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 口眼喎斜,流涎,三叉神经痛。[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方向透刺。6.颊车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0寸。可向地仓穴方向透刺。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 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等局部病。7.下关
[操作] 直刺0.5~1.0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张,张口闭。[主治] 牙关紧闭,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喎斜等;耳鸣,耳聋。8.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处。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操作]平刺0.5~1.0寸。21.梁门
[定位]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主治] 纳少,呕吐,腹痛等胃病。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
2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腹泻等胃肠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不可炙。34.梁丘
郄穴
[操作] 直刺1.0~1.2寸。
[定位] 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主治]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乳痈,乳痛等乳疾。
35.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病。[操作] 向后内斜刺0.5~1.0寸。
36.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胃肠外科足三里虚劳神志)
[操作] 直刺1.0~2.0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炙法。38.条口
[定位] 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主治] 下肢痿痹;肩臂痛;脘腹疼痛。[操作] 直刺1.0~1.5寸。
40.丰隆
络穴
[操作] 直刺1.0~1.5寸。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外2横指。[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症;下肢痿痹;腹胀,便秘。(丰富痰)
44.内庭
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病;热病;吐酸,便秘,痢疾,泄泻,等胃肠病;足背肿痛。(五官胃肠热内停)45.厉兑
井穴
[操作] 浅刺0.1寸
[定位] 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主治]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五官热病;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包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21穴,左右42穴)1.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0.1寸处。
[操作] 浅刺0.1寸。
[主治]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泻。3.太白
输穴;原穴
[操作] 直刺0.5~0.8寸。
[定位] 足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胃病;体重节痛。4.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操作] 直刺0.6~1.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胃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6.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定位] 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等胃病;月经不调,阴挺,滞产,不孕;阳痿,遗精,遗尿;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8.地机
郄穴
[定位]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操作] 直刺1.0~1.5寸。
[主治] 腹痛,泄泻等胃病;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
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主治]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膝痛。[操作] 直刺1.0~2.0寸。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斜置按下,当拇指尖下即是本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 直刺1.0~1.5寸。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在胸胁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 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冲
主治概要: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9穴,左右18穴)3.少海
合穴
[操作] 直刺0.5~1.0寸。
[定位]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痛,癔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5.通里
络穴
[定位] 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
[主治] 心悸,怔忡等心病;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
7.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等心病神志病;胸胁痛;高血压。
[操作] 直刺0.3~0.5寸。
8.少府
荥穴
[定位]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
[主治] 心悸,胸痛等心胸病;痈疡;阴痒痛;小指拘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9.少冲
井穴
[定位] 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病神志病;热病;胸胁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19穴,左右38穴)
1.少泽
井穴
[定位] 在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五官病;乳痈,乳少;热病,昏迷等急热病。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
3.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
6.养老
郄穴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8.小海
合穴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操作] 直刺0.3~0.5寸。
11.天宗
[定位] 在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气喘。[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0寸。
18.颧髎
[定位]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口眼呙斜,眼睑閏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0寸。
19.听宫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操作] 张口,直刺1.0~1.5寸。留针时保持一定张口姿势。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腧穴(共67穴,左右134穴)
1.睛明
[定位] 目内眦角稍内上0.1寸凹陷处。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眼睑下垂等目疾;呃逆。[操作] 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10.天柱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主治] 后头痛,项强,肩背痛等痹症;鼻塞;癫狂病;热病。[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防伤及延髓。12.风门
[定位] 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项强,胸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13.肺俞
肺背俞穴
[定位] 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病;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证。[操作] 斜刺0.5~0.8寸。
15.心俞
心背俞穴
[定位] 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操作] 斜刺0.5~0.8寸。17.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操作] 斜刺0.5~0.8寸。
18.肝俞
肝背俞穴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黄疸,胁痛等肝胆病;目赤,目视不明,夜盲等目疾;癫狂痫证;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19.胆俞
胆背俞穴
[定位] 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口苦,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肺痨,潮热。[操作] 斜刺0.5~0.8寸。20.脾俞
脾背俞穴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胃肠病;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21.胃俞
胃背俞穴
[定位]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病。[操作] 斜刺0.5~0.8寸。
23.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阳痿,遗精,早泄,遗尿等生殖泌尿病;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头昏,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肾虚证。[操作] 直刺0.5~1.0寸。
25.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病;腰腿痛。[操作] 直刺0.8~1.2寸。28.膀胱俞
膀胱背俞穴
[定位] 在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处。
[主治] 遗尿,小便不利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证;泄泻,便秘;腰骶痛。[操作] 直刺或斜刺0.8~1.2寸。
32.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
[主治] 遗精;小便不利;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腰骶痛,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1.0~1.5寸。
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操作] 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52.志室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主治] 遗精,阳痿等肾虚病;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操作] 直刺0.5~1.0寸。
54.秩边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
[主治] 腰骶痛,下肢痿痹;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操作] 直刺1.5~2.0寸。57.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操作] 直刺1.0~2.0寸。
58.飞扬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痛;痔瘘。[操作] 直刺1.0~1.5寸。
60.昆仑
经穴
[定位] 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痛;癫痫;滞产。[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62.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 外踝直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癫狂,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操作] 直刺0.3~0.5寸。
67.至阴
井穴
[定位] 在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滞产。[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足少阴肾经
涌泉→俞府
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7穴,左右54穴)1.涌泉
井穴 [定位] 在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央。
[主治] 头痛,头昏,失眠;咽喉肿痛,失音,咯血;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奔豚气;足心热。[操作] 直刺0.5~0.8寸。3.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五官病;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病;消渴、小便频、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操作] 直刺0.5~0.8寸。6.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病;咽干咽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病;小便不利,癃闭;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操作] 直刺0.5~1.0寸。
7.复溜
经穴
[定位] 在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汗证;下肢痿痹,腰脊强痛。[操作] 直刺0.5~1.0寸。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中冲
主治概要: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9穴,左右18穴)3.曲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暑热病;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8~1.0寸,或点刺出血。
4.郄门
郄穴
[定位] 在尺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主治] 心痛,胸痛;呕血,咳血;癫痫;疔疮。[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5.间使
经穴
[定位] 在曲泽与大陵连线上,当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操作] 直刺0.5~1.0寸。
6.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 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失眠;上肢痹痛;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操作] 直刺0.5~1.0寸。
7.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桡腕关节疼痛。[操作] 直刺0.3~0.5寸。
8.劳宫
荥穴
[定位] 在掌心,第2、3掌骨之间。简便取穴法:握拳时中指尖下穴。[主治] 心痛,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鹅掌风。[操作] 直刺0.3~0.5寸。
9.中冲
井穴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肿痛,小儿夜啼,中暑,昏厥。[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丝竹空
主治概要: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3穴,左右46穴)1.关冲
井穴
[定位] 在第4指尺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中暑。[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3.中渚
输穴
[定位] 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之间后方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操作] 直刺0.3~0.5寸。
5.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操作] 直刺0.5~1.0寸。6.支沟
经穴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 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操作] 直刺0.5~1.0寸。
14.肩髎
[定位] 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当肩髃穴后约1寸凹陷中。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操作] 直刺1.0~1.5寸。
17.翳风
[定位]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操作] 直刺0.5~1.0寸。
23.丝竹空
[定位]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 眼睑闰动,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证。[操作]平刺0.3~0.5寸。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足窍阴
主治概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44穴,左右88穴)1.瞳子髎
[定位] 在目外眦外侧0.5寸,当眶外缘凹陷处。[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操作]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8.率谷
[定位] 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主治]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操作]平刺0.5~0.8寸。15.头临泣
[定位] 目直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中点。[主治]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操作]平刺0.5~0.8寸。
20.风池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主治] 癫痫,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本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21.肩井
[定位] 肩上,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左手搭右肩,中指尖下是穴。[主治]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24.日月
胆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主治] 呕吐,吞酸,呃逆;胁肋疼痛,黄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30.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操作] 直刺2.0~3.0寸。
31.风市
[定位]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在大腿外侧中线所点之处。[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操作] 直刺1.0~1.5寸。
34.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胁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操作] 直刺l.0~1.5寸。
3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
[主治]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痴呆,中风。[操作] 直刺0.8~1.0寸。
40.丘墟
原穴
[定位]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主治] 颈项痛,胸胁痛,外踝痛;足内翻,足下垂;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操作] 直刺0.5~0.8寸。
41.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 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主治]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操作] 直刺0.5~0.8寸。
44.足窍阴
井穴
[定位] 在第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足厥阴肝经
大敦→期门
主治概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14穴,左右28穴)1.大敦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尿血;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痫,善寐。[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行间
荥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处。
[主治] 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胸胁满痛;阴中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尿,癃闭。[操作] 直刺0.5~0.8寸。3.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黄疸,胁痛,腹胀,呕逆;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0.5~0.8寸。
5.蠡沟
络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 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疝气,睾丸肿痛。[操作]平刺0.5~0.8寸。
13.章门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 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胁痛,黄疸,痞块。[操作] 直刺0.8~1.0寸。
14.期门
肝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奇经八脉督脉
长强→龈交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腧穴(共28穴)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主治]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脊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肾阳虚;小腹冷痛,腹泻。[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14.太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癫痫,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15.哑门
[定位]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主治] 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项强。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16.风府
[定位]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l寸处。
[主治]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等内、外风为患者;癫狂,中风。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20.百会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穴。
[主治] 头痛,眩晕等头面病;癫狂,痴呆,中风,失语,健忘,不寐等神志病;脱肛,泄泻,阴挺,肾下垂等气失固摄下陷证。[操作]平刺0.5~0.8寸。
24.神庭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等头面五官病;失眠,癫痫。[操作]平刺0.5~0.8寸。
26.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 晕厥,昏迷,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证,为急救要穴之一;癫狂痫;口角喎斜,鼻塞,面肿,齿痛;闪挫腰痛。[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用指甲按掐。任脉
会阴→承浆
主治概要: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腧穴(共24穴)3.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慎用。
4.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
[主治]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等泌尿系病证;泄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腹痛,遗精等男科病;少腹疼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元气虚损证。[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6.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
[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妇科病;虚脱,形体羸瘦,乏力等气虚证。[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 在肚脐中央
[主治] 腹痛,泄泻,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12.中脘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
[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0~1.5寸。
17.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处。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等胸中气机不畅证;乳少,乳痈等乳疾。
[操作]平刺0.3~0.5寸。23.廉泉
[定位] 在颈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
[主治]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 向舌根斜刺0.5~0.8寸。
常用奇穴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穴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2.印堂
[定位] 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痴呆,健忘,失眠等神志病。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5.太阳
[定位]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 头痛,目疾,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背部穴
1.定喘
[定位] 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主治] 哮喘,咳嗽,肩背痛。[操作] 直刺0.5~0.8寸。2.夹脊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定位] 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的各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夹脊穴治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治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3.胃脘下俞
[定位]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操作] 斜刺0.3~0.5寸。
5.腰眼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操作] 直刺1.0~1.5寸。上肢穴
6.外劳宫
[定位] 在手背侧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主治]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操作] 直刺0.5~0.8寸。
7.八邪
[定位]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疾患,头项强痛。
[操作]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9.十宣
[定位] 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左右共10穴。
[主治]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中暑,晕厥,小儿惊厥。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下肢穴
4.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者为内膝眼,外侧者为外膝眼。
[主治] 膝痛,腿脚重痛,脚气。
[操作] 向膝中斜刺0.5~1.0寸,或透刺对侧膝眼。5.胆囊
[定位] 在阳陵泉穴下2寸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2.0寸。
6.阑尾
[定位] 在足三里穴下约2寸(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胃脘痛,消化不良,下肢痿痹,足下垂。
[操作] 直刺1.5~2.0寸。
祝你成功!
第五篇:常用穴位功效总结
常用穴位功效总结
尺泽喘咳痛肋胸,列缺头痛咽肿宁,合谷面口鼻齿患,曲池肩臂痛必松,肩禺臂痛无力举,迎香鼻塞即时通,地仓口歪不能语,颊车齿痛与中风,下关耳鸣上牙痛,天枢泻痛气上冲,三里主治肚腹病,内庭胀满牙病停,脾胃生育三阴交,水肿腹坚找阴陵,神门失眠心惊悸,后溪肩背并耳聋,听宫亦治耳中病,攒竹一刺目即明,脏腑俞穴皆在背,都治该脏与腑病,腰背委中求最灵,昆仑头痛目眩终,太溪一补滋肾水,曲泽烦热呕吐宁,内关胃痛心胸满,外关头痛热病清,翳风耳鸣颊肿好,瞳子寥治眼病灵,风池感冒头痛用,听会治病同听宫,环跳能治腰腿痛,风市冷庳瘫痪动,阳陵肋痛鹤膝肿,绝骨手足不遂行,侠溪胆火头目晕,太冲肝阳上亢平,命门火衰用艾灸,大椎泻热功最洪,哑门专治不语症,百会脱肛尸厥醒,人中神志不清醒,关元益气壮阳功,神厥回阳能固脱,中脘胃病吞酸停,咳逆暴喘寻天突,颤中理气又宽胸,诸穴又治本脏腑,泻热急救十二井,经穴皆治本经病,局部临近远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