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心得

时间:2019-05-12 15:4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老子》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老子》心得》。

第一篇:读《老子》心得

用社会足迹探寻«老子»思想的真谛

社会万象,人生的起起落落,其看不见的背后都蕴含着积极深刻的“道法自然”的哲理,«老子»思想就是把这些人们很难意识到的“法自然之道”的哲理阐释予世人;得“道“则“生”,失“道”则“殆”;人生在艰难的时期,只要循“道”前行,艰难的背后就一定蕴含着“生”的开端;人生在“春风得意”时期,任何举止失“道”,得意的背后一定积累着“殆”的开端。人生如此,只因自然“生生”规律原本如此。所以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细细观察,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不论何人,人生的结局都应验老子智慧洞察到的这一“天道”深奥的哲理!后人由此而警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之“道”。人,如果没有“自然哲理”的奥妙观,人,如果没有真正感悟“生生之道”的玄妙,就很难对«老子»思想的深奥哲理领悟其中之一二,所以«老子»在第70章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在网上查看这一章的译文,很多译文版本都无法对«老子»思想:“道”即“生”的深奥哲理领悟一二。人们之所以没有智慧去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按照«老子»思想去行事,就是因为对«老子»“言有宗,事有君”的玄妙含义无法理解;没能很好从现实点点滴滴悟出玄妙的“生生之道”,老子言于“道”的宗旨,«老子»行事据于“道”这个“君王”的旨意去行事。老子把“道法自然”的玄妙法则做为其言论的宗旨,把“道法自然”的宗旨当成君王对人行为的指令,如此玄妙深邃的哲理,又有几个人能悟“道”呢?对此,«庄子»在«逍遥游 »里感叹道:“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为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啊!因为在思想上对“道”的无知,所以才不知道老子知道的“道”的境界!

《老子》“大道”的深奥哲理是人类事业绕不开的“生”宗旨;老子感悟到的所谓“大道”:“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段话有很多翻译版本,但是我相信更接近«老子»思想的翻译版本应该是:“大道就如干流,能分流出纵横交错的支流,布满在宇宙空间,大道能左右所有支流,最后流回到干流(大道)之中。万物依靠‘大道’而生长,而‘大道’从不托辞;‘大道’成就了万物生长的功业,却不据为己有,爱惜养育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者。永远没有私欲,说它很渺小也可以,万物归顺它,却不加以主宰,说它很伟大也可以。因此圣人始终不以伟大自命,才能达到它的伟大”。老子对“大道”这一深奥哲理的认识;确实是我们生命能感受得到的“大自然”的真实写照;人们似乎可以想象“大自然”赋予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玄妙哲理,就如一列列运行中的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无影无声的空荡列车,悄无声息在每个人身边不停穿梭,这就是《老子》思想所谓的“大道”;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只要随“道”运转,汇流到“大道”,就能避开“灾祸”,就能生生不息;“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的生长确确实实得到大自然繁荣景象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养育着,那种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让有心人感应得到大自然滋养万物的玄妙哲理及其深不可测的养育生命的强大力量;按照《老子》思想,认为人也应该效法大自然的哲理服务于人类事业;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人如果不法效大自然的哲理服务于人类社会;人类的事业必然遭遇无法把控的祸害,失“道”的人或早或晚都难有独善其身;阳光普照大地,其撒向大地每一个角落的能量都是平等的,它不会因为小草太渺小,或大树太高大而区别给予,大树高大和小草渺小,全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人呢?人,进入青年时期开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充当阳光身份的位置。不同位置对社会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对照《老子》对“大道”的阐释,很多人都“背道”而行,却陶醉于自己“背道”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力。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对“道”的无知,难怪《庄子 》要感叹:“瞎子无法欣赏花纹与色彩,聋者无法听到钟鼓的声音。难道只有形骸上有聋与瞎么?思想上也是有聋和瞎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思想上对“道”又瞎又聋,社会乱象才接踵而至,每个人如果都在自己的环境里依“道”行事,才能像大自然那样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人类事业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在“待人”方面有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周围很多时候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的陌生,这大概是孔子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的自然效应吧,”这种效应在不同人的身上也与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因为社会地位而分类,有些人因为精神导向不同而分类,但是类与类之间在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互不相干之道,大家还要在同一片蓝天下相互容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同一之道”,蓝天下群与群之间的和谐的最高境界就像老子说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段话的大意是: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生活中能有几个人达到老子这样的思想境界呢?人们又如何知道“谁”达到老子的思想境界呢?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思想不论对照到社会哪个角落,都能对应现实活生生中“生与死”的哲理,《老子》说:“知而不博,博而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见解在当下的现实社会来说依然极极切合实际!很多人占尽公共财富走遍天下山川,但并非见得“富有见识气自华”!这句话对现在社会来说消除浮躁,重视真正的人才意义很大。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按《老子》法大自然“生之道”阐释,应该解释为:不失去大自然“生生之道”的人就能长久,“得道”的人死了,但他身上的“道”(大自然生生之道)是永生的,这样的人死了也算长寿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就是每走一步都要想想,这一步是让社会,让身边“生”的更长远么?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这一思想有很深的现实哲理,中医里也有圣人的描述,圣人就是“得道”的长生之人,“长生”其实就是效法“大自然生生”的哲理;人类事业兴旺与衰亡,人做事的对与错,何尝不是往“生路”走就对,往“死路”走就错;任何事情从酝酿所处的思维状态,从对大自然“生生之道”领悟的境界,就能预计它生命的走势,人如果不静下来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世界,不领悟生命在其中的意义,不感悟自然界与人、与社会之间的玄妙生存哲理,那么就如老子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段话体现了修道高人的品质,得道的圣人,没有属于自己平常的心境,圣人的心随着百姓的心转动,圣人善待善良的人,也善待不善良的人,这是用善良感化百姓的举动。圣人对诚信的人,以诚相报,对不诚信的人,也以诚相报,这是用诚信感化百姓的举动,圣人为人处世小心恭谨,圣人为天下百姓而浑浊其心,在圣人眼里耳里都被百姓注满,圣人都像宠婴孩那样宠着百姓。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别人迁就自己,并不等于自己就是对的。《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富含的哲理玄妙深邃,每一句蕴含的利弊哲理,都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印证,都足以令人疑惑顿开,受益无穷。所有历史伟人的身上都蕴含着《老子》“生生之道”的玄妙的智慧。《老子》思想不愧为华夏智慧的宝典。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10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10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112,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11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2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2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13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136,民不畏威,大威至矣。152 155。

第二篇:读老子心得

我读《道德经》

孙敏

有一天,与三弟聊天,他建议我这个年纪去读一读老子。他说,看了这本书,你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眼界会变开阔。再不会因为什么事看不开而生气了。回到家,我就在网上看,并把原文抄录下来揣摩,不懂的地方就在网上听讲师讲解。感觉经典就是经典,太值得一读了。后来发现版本太多,自己又喜欢读,就在网上买了一部。吾竟爱不释手,颇多感悟。

《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篇,前三十七篇为道篇,后四十四篇为德篇。我读了不知几遍,手抄了两遍。第一遍是在电脑上抄的。第二遍抄写是在这次暑假里,比对书本抄的,由于时间充裕,所以收获很大。【我买的这本是繁体字编写的,有些字不查字典真是不知道。嗨,真麻烦。】

我读老子的第一收获是:了解了老子其人其书。《道德经》又名《老子》。作者老子为老聃,其成书早于《论语》。老子是中国的哲学之父,中国的哲学突破始于老子,老子在中国哲学的影响远超过其他各家。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和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棄奢侈的生活;领导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便是从这些基本的观点中引发出来的。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知名,非常人所求之道,所求之名。圣人之道,顺其自然,返璞归真;常人之道,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造就不同的人生与社会。读了《道德经》,你会明白如何明辨是非、如何看待人生、又如何了解社会。你会突然觉得你的境界高了许多、目光远了许多、整个人精明了许多。文中语言虽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的博大精深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老子五千言,确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其中充满了对人生经验富有启发性的观念。“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观念。他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引导人们从多方面而深层地观察事物的真相;他的政治哲学,在反抗权威主义、抨击专制主义及批判扩张主义上,反映了庶众的声音。他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也不落伍,所以他是经典人物,所以他受到世人的爱戴。

现在我说我的收获二:做学问要踏实莫浮漂,不能之看表面文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开篇,为《道经》的纲领。读两遍就能背下来。可是不好懂。整章都在说一个“道”字。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它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指称它。它是玄妙而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此处,以前都理解错了,看过书,我才真正领会其内涵。

第三章里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有的人这样理解:“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这样理解“弱其志”、“无知无欲”与“无为”是错误的。“弱其志”是让其意志柔韧;“无知无欲”是没有巧伪的心智,没有贪欲,是一种心灵的纯真与宁静。而“无为”则是按照客观世界真实面貌去办事,所以才有“为无为,则无不治。”当下,物欲横流、纸醉金迷、争名逐利、巧诈妄为。我读了这段之后,十分感慨。当今多么需要推广“自然无为”啊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大家有时间还是多读经典为上。

第三篇:读《老子》心得

大智若水

——读《老子》有感

老子云: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任顺自然,公而

无私,造福天下;处下处卑,不争居后。水最能体现道的品质,即不争之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以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总结之;有人以完全落败,晚景悲凉总结之。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踽踽独行。但为何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境遇?究其根本,是我们追求成功的方式不同,故结局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太汲汲于成功时,反而会被其深深束缚,不能自拔。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在玩拼图时,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装着一幅完整的图画。但是,当我们一心想着原因时,就会被眼前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搅乱心绪,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然而,当我们抛开原因,从眼前的一堆碎片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接近胜利的终点。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立告见影,而应当按照客观规矩办事,即老子强调的顺任自然,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不争而成大争,这是事物的辩证运动。以退为进,古人的智慧何其精妙!难怪古人云:“智者乐水”,这一泓灵物中蕴含了多少哲思!

构思过度一直是中国人的通病,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人

情太险,世故太深,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迈向成功的路上诚惶诚恐,却

只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生在世,我们每天都游

走在偶然性的罅隙与庇护中,其险象环生有如横穿闹市区一个交通信

号灯失灵的十字路口。我们无法预计结果,哪怕是下一分钟的结果,我们能享受的只能是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只做眼前事。父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现实中,这种圣贤气象,智士风骨,又为多少人所拥有呢?人生在世,总是想解释点什么,殊不知,说的越多,越是显出自

身的无知,解释的越多,却反倒越抹越黑。

罗伯特·胡克,英国科学家,他和牛顿在同一时期发现了万有引

力,因为牛盾的抢先发表,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成就签上了牛顿的大名。胡克得知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从此以后,他辗转于各地法庭,被告当然是牛顿,试图用法律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名。以至于人生地

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了打官司上,最终仅留下一个关于弹簧的胡克定

理,就匆匆的离开了人世。当然,结果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胡克因为成就较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

野。胡克从小便是人们公认的神童,在当时的科学界也算是颇有名气,假如他少一些争论,将精力放在下一轮的研究工作中,或许他可以在其他方面拥有卓著的贡献,至少不至于郁郁而终。相比之下对于胡克的狂风骤雨,牛顿采取不作任何解释,因为他知道,解释,实则反映的是自身的心虚,自己的历史地位已经确定,那就让胡克一个人去自

娱自乐吧,最终,人们也的确淡忘了他的存在。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异国他乡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甲,乙两家公司是美国最著名的两家饮料巨头,两家公司均以可乐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甲公司为了加大自身产品的销售量,打出了买一送一的销售方针,很快,甲公司的销售量青云直上,远远超过了乙公司。针对甲公司的强烈攻势,乙公司也作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乙公司竟爆出该公司的产品中存在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并公开向大家道歉。而接下来的一幕则更令人惊叹,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甲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如此便宜,会不会是以牺牲产品的品质为代价,人们对甲公司的质疑越来越多,读其负面的猜测更是铺天盖地。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被乙公司那种坦诚的态度所吸引,于是,市场上出现了极为有趣的现象。甲公司的销售量急转直下,而乙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扭亏为盈,远远超过甲公司。乙公司没有发布有关甲公司的任何负面消息,也没有付出降价促销的代价,就打赢了这场商战,真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甲公司欲速而不达乙公司不争而成大争,看似忍让的背后是精心策划的反击策略,两家公司给了我们关于争与不争的人生哲理。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确立了和平外交的政策。有人质疑,现在中国已经强大了,眼看着自己的领土,资源被他国侵略却只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实则是中国软弱的表现。殊不知,正是中国这种相对温和的决策,让世界接纳了中国,使中国的经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对全球经济乃至政

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正在想方设法孤立,遏制中国,这对美国是一个完全的负面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亚洲大国能够容纳美国这么大的出口量,除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外,没有任何市场能够帮助美国把它的对外出口翻一番。欧洲又要加强出口,不然走不出经济困境,日本本身也是出口大国而不是进口大国,世界已然离不开中国,世界需要中国,而这都得益于我们持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经济,国防实力才能在战略机遇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保持并尽可能延长战略机遇期,使我们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从个人到企业,再从企业到国家,成功者每走一步都向着成功,只是我们旁观者无法参透其中的妙处罢了。正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敝旧才能更新,少精才能得要,漫多导致迷误,现实生活不是如此吗?在事业上,为他人,为社会,不争私利,不争名声,这样的人是得道者,为凡夫俗子不可企及,这难道不是大争吗?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不表现自己,所以头脑清醒;不自以为是,故容易为众人接纳;不夸耀自己,所以得到众人的赞赏;不傲慢无礼,所以得到众人的拥戴,有威信,有德行,有业绩,荣誉和地位自然归向于他,这难道不是以不争而达到大争的目的吗?正所谓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无度形,无硬度,但是洪水一来,可以淹

没城镇,冲毁堤坝,表现出巨大的能量,没有什么其他事物能够胜过它,取代它。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长年累月,它可以穿透巨石,湿透钢板,这些都是生活的事实,所以柔性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比坚硬的东西更大的能量。我想,这也是水德之一吧。

针对到我们大学生的现实中来,所谓“大盈若冲,其用不容”,真有学问者必须虚怀若谷,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是深入知识的海洋,越感到自己之所知之甚少。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凡是自吹老子天下第一的人,都是心理装态不健全的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最高的智慧总是好像没有智慧,因为人们习惯了小智慧。不懂得大智慧不是没有智慧,而使超越了普通智慧,一般人不理解而已。也唯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拥有了为人处世,求学求知的智慧之道,才能拥有大智若水的智慧人生。

第四篇:老子心得

老子道德经中,包含了许多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践行着辩证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取得成功,获得荣誉时,内心就告诫自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当我们遭遇打击,面临失败时,我们会鼓励自己坚定信念,勇敢坚持下去。当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出口成诵的名言警句。经过几千年的时光淘洗和历史沉淀,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关于福祸的论述和引申,前人已经论述备至了。人的一生顺顺利利,风风光光,没有任何坎坷和波折,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是单调的人生,因为他体会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没有经历阵痛,没有饱受折磨,根本无法体会和珍惜爱与真诚。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打击,尝遍了世态炎凉,当老来时,细细品味走过的漫漫路途,豁然发现原来这一生的奋斗历程尽是幸福。福与祸,功与过,生与死,少与多,正与邪,乐与忧„„都是相辅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个人都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老子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十八大的召开,是每个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来,与我们很遥远,有些不切实际。那些天花乱坠的口号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戏。其实不然。每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虽然我们还只是学生,没有投身社会实践,没有亲身经历社会现实的摸爬滚打,但并不代表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参与社会理想和信念的落实和奉献。可爱的中国,幸福的中国,美丽的中国,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和践行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这在老子道德经的论述中,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构想。

“自然”和“无为”是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平等共生的

有专家指出,“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无近现代大自然或自然界的涵义。从古文字学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并没有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与之相当者是天地或天地万物。

第五篇: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1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读《老子》有感2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1老子反对战争,说“兵者不祥”(战争是不吉利的),但又强调要加强自己的国家安全,提出“轻敌几丧吾国”,要有防御之器,不能随意泄露国家机密,即“微明利器”。

2他还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治事莫若啬”。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啬道俭德”,把老子重农思想淹没在刻啬精神之下,啬通“穑”,是耕稼,农业生产,读后感《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

3老子的无为治国是“无为而无不治,无为而后有作为”,我们要透过“无为”,看到“无不为,有为”的实质。他提出“无为而治,以正治国,不争之德,执古御今,希言自然”。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致使民不聊生。忌好大喜功,胡作非为,折腾老百姓,用打击、镇压和杀人作为统治手段,因为“民不畏死”,即“有为难治”。治国不要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当政者要总结古代治国方法,“以古御今”,“不争善胜”,“报怨以德”。这样,才会使国民回到小国寡民“尊道贵德”的悠然自得中。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认为历史倒退到古代好,而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恬然自乐。

4在政治上,老子还提出“大国以下小国”的国际关系思想和主张。即大国不要鄙视小国,应当高姿态,屈尊俯就,自觉处于雌伏地位,以得到小国的信赖和指靠;小国尊重大国而见容于大国,大小国能满足各自述求,各国才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在今天世界西方各国提出的“中国威胁论”妄言中,中国睦邻友好,和很多小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妄言不攻自破。

三、人生理念上,老子的清虚自然思想更是从古到今人生哲学中的绝唱。他提出“致虚守静”,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归真返璞、道法自然、少得多惑“等思想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大变革中,疲于名利、金钱等物欲、欲横流中的醒目镜。告诫人们当身存长命,顺应自然,不争不抢,甘于像水一样谦下、不争、涵容、柔弱,应变自如,其结果是”若水胜刚强“。做人应该”知人自知,自知者明“"天长地久”天地无私故能长远,长生长存,人应自知谦退,反而能赢得别人的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要虚怀若谷,知足知止,认识到“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远离五色五味,不被名利困扰,珍惜生命。为人要善良,讲话实在,学业专精,向圣人学习“不争之德”。“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看老子,他讲的不争其实质是一种稳妥积极的顺应自然的争,是一种存身之道,是“上善若水”。老子被尊为神,名副其实。

读《老子》有感3

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

《老子》读毕

《老子》读毕。《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始读。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目的,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庄子》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老子》于我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读而已。与《庄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样,该等经书,非长期研读、反复研读、静心研读,而不能知其精华者也。苦于古人著述,今人书籍,外加电子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各个空间,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之一毛而已!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研读经史子集,时时关注时事变化,方能读得自己称心如意之书籍,也不至于活在历史中而与当下决裂也!否则,真的成了活在当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云:“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谓也。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功遂身退,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概为对功名利禄之原则。

《老子》实为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经典之为经典,于此可见!

读《老子》有感4

《老子》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读《老子》有感。”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并提倡,但对“不善人”,不但不批评,还要当作我们的镜子,用“不善人”这面镜子照出自身的缺点,以便于改正、提高自己,这不容易做到。

难怪孔子说老子是一条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基本上能做到把“善人”当做老师,当做榜样,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读后感《读《老子》有感》。但若把“不善人”当做镜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度量,相当高的涵养和精神境界。

我们之所以很难做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是对坏人深恶痛绝,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惟其如此,我们如果想真正的提高自己,就更应该正视自己、解剖自己,让正义之光照亮自己,让先贤的智慧唤醒自己,让恶者之行警戒自己,让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扫除心灵上的任何藩篱,抹去心境上的所有尘垢,还一颗清纯空明的天然之心,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自然人。

读《老子》有感5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文学大师。在这众多文学大师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而现在我读的这本书,就是那闻名天下的老子毕生的道义总结,让我来给你们娓娓道来。

这本《听老子讲道》总共可以分为几点来诉说。

一、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去理解它的却寥寥无几。许多人字面解释说:大智若愚,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好像很笨一样。然而这个解释对不对呢?答案是肯定的,没错,大智若愚就是看上去很傻,不介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这也就是成功者所为。别人不愿意操练,他就要更加努力地去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他却更加勤奋地做准备;别人不愿意多付出,他就多付出。所以,他成功了,而那些天才,聪明的人却没有成功,这就是大智若愚。

二、“无”胜于“有”

看着我这个标题,很多人会嗤之以鼻。无怎么可能会胜于有呢?无不就是什么都没有,一个穷光蛋吗。我只想对这些人说:“是的。”没错无就是一无所有,但是,一无所有也意味着没有痛苦、悲伤、悔恨等。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少妇坐在河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一个路人看见了,就走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少妇哭着说:“我的儿子死了,丈夫把我赶了出来,如今我走投无路,一无所有了,我觉得生活实在太痛苦了。”那个路人问:“那你出嫁前,觉得痛苦吗?”妇人说:“那个时候我无忧无虑,过的非常快乐,不知道痛苦是什么。”路人就说:“对啊,在你出嫁之前,也没有丈夫和儿子,但是你一样过的十分快乐。如今你这么痛苦,可见不上没有丈夫儿子这件事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心。”人生便是如此,我们总是去定义人生:拥有是幸福,失去是痛苦;得到是快乐,放弃是哭泣。所以我们才会去害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怕这一切不能永恒,所以就紧紧地去抓住它,不让他离我们而去。但是,抓的越紧,失去的也就越快。所以“无”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它却比“有”要拥有的多得多。

三、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上善若水的意思大多数人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天性,人都是喜欢往高处走的,没有人喜欢鞠躬尽瘁,谁不想当大哥。但是,做人不能总想着当大哥是把,做人就是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与世无争。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非常难的,也正是因为这般的困难,凡是能达到这点的,已经算是超凡脱俗了。

四、适可而止,学会止步

适可而止,这四个字,说起来十分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当今的生活,比起我们的父辈、祖辈,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好太多了。但是当你去问“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题时,却很少有人能露出一个开心的笑容点头称是,因为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没有完成的事上,如婚姻不理想、工资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饭菜不好吃等等。人们总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总是想得到的更多、更好。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著名的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无非就是一日三餐,一个房子,一张床等等的小东西。但是永远都填不满的是人们那无边无尽的贪念。其实,人生在世,所需不多,因为,你只有一个胃。”可悲的是,现代生活中不知足者总是多过知足者,他们往往认为幸福等于财富。然而过度地去追逐名利,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个贪念升起,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贪念,环环相扣,没有尽头,但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让心越来越累。财富究竟是什么?永远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身外之物!

在这之后,我这想说一个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得到的时候,想不失去,拼命保护,也是留不住的。舍弃的时候,想不得到,一直拒绝得到,上天也会在下一次给你更大的礼物,你逃也逃不掉。这就是一句话说的“是你的总是你的,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所遁形;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你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你只有失去了,才会得到,懂得得到的道理。

读《听老子讲道》,笑对幸福人生。《听老子讲道》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财富,还有那对灵魂的升华。

读《老子》有感6

其一,王蒙的语言太罗嗦,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也许是王蒙老了,爱絮叨,老年人大都如此;也许是王蒙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意思。总之,他颠三倒四、翻来复去地说了又说,不厌其烦,却让人读着有点烦。王蒙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而且耐心地把读者想像为小学生,运用了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描述同一件事,让人实在难以忍受。

其二,王蒙还是没有彻悟。书中,王蒙一再强调自己现在很超脱、很看得开,彻底想明白了。但字里行间,可以读得出王蒙还是很看不开的,他还是有些火气,有些怨气,象是受了委屈的孩子,虽然想表现得豁达大度一点,但言辞间总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象是失宠的佳人,虽然想显得淡泊从容一些,但却忍不住为花落而伤春。读过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南老则真正是通家,是了家,其言辞柔和,不偏不倚,心态淡定,无欲无求。王老勉之矣!

其三,王蒙的解读并没出什么新意。王蒙大约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说明这本书主要是结合个人的感受来谈老子。如果王老能立足于亲身感受,而不囿于自身感受,舍弃卿卿我我,解悟大道无边,那这书就真有价值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如此潮起潮落之中,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状态。

明代洪应明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每人都应淡泊名利,不应以一时荣耀而忘形,不应以一时屈辱而自弃。愿你我之心皆如海阔,皆如天空。

读《老子》有感7

癞蛤蟆已经读完了很久,其实这本书我一直都在跟,说句实诚话,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烽火的太监习惯,最初的极品,然后是陈二狗,还有那本完全就没打算写完的桃花,还有林林总总的。

很多人都觉得癞蛤蟆没写完,赵甲第在后面的红顶商人的部分也几乎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觉得癞蛤蟆是一部好小说,一部能够令人深省的好小说。

首先要说的第一个人物可能不太讨喜,就是那个精明世故的谢思,有个词儿怎么说来着?无独有偶,我在高中时候也遇到一个拜金女,长相自然是好看的,最后还是因为我没钱和我分手了,我也不觉得自己怎么穷啊,论学习,我自然比不上赵甲第这种妖孽,但是好歹作文还算拿奖到手软,玩儿乐器也玩儿得麻溜的,可是偏偏别人就是瞧不上我的没钱。

这都快三年的时间了,其实我心底有憋着一股气,总是希望自己没有那个女人一样过得好,活得精彩,最起码也得像《极品》里面的柳云修的那句男儿不苟活于世其实哪一个男人不是再受了这些**的情伤才真正成长的?

在那个岁月,也是打架,抽烟,喝酒度过的,好在我没有像那位小景哥跑去云南什么的玩儿赌石,如今我也是一名大一的学生,而当初的那个女孩儿却是连大学都没上,这算不算是阴暗的想法?呵呵。

第二个我想说的人物是老校长,特别是老校长在赵甲第那一届开学典礼上的那番发言,曾国藩说立言立功立德,其实老校长这一番最诛心却也最不诛心的言论不就是在立言?凭什么?凭自己?这句话说出来,写下来,可不就是费点墨水,费点口水,可是做到,要付出多少的汗水?我读的大学只是一个专科,算是高考不如意的那种人士,但是看了这段话之后,我真是觉得自己应该知足,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去努力,不就像陈靖,李檀还有赵鑫这些人?虎人多出屠狗辈,但是真是这个理。

我在读癞蛤蟆的时候,有一些细节总会反复去体味,读个十遍二十遍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每一次读的时候都会感到鼻子微酸。

那就是在金海**之后赵甲第受伤住院,远在加拿大的商虹去看望小八两的时候,老实说,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是真的流下泪来,从年初至今,无论面对何种突如其来的坎坷,窒息的压力,无形的重担,切肤感受到何种的冷眼和炎凉,哪怕是挨了两枪都可以在外人面前去自嘲几句的赵甲第,猛的一下子就红了眼睛,嘴角扯动,微微濡若,却没有喊出声音,没有喊出那个最平凡不过的字眼,儿童时代过后,少年到青年,不漫长,但说短暂也绝不段在的整个十年,赵甲第似乎忘记了如何去跟眼前的人撒娇,偶尔的一些跨国电话,他总是不知如何开口,更不知如何结尾,大多以沉默为结局,将心比心,赵甲第成熟么?成熟,当然成熟,金海**怎样的一个波澜壮阔江山如画,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成熟的年青男人,却在妈妈面前哭鼻子,算起金海**这一年,赵甲第也才二十出头,换位一下,任何人上去,都很难比赵甲第做得更好,蔡言芝说赵甲第在金海**中不知天命而尽人事,有多难?细数周围二十岁出头的人,在家当啃老族的数不胜数,视吃父母用父母理所当然,赵甲第一声带着哭腔的妈中,有时蕴含了多少种感情?

再有赵甲第挨了两枪去见蔡言芝的时候,我是真觉得一个爷们儿能够做到这步值了,赵甲第是枭雄么?这个定义自然是不好下,论隐忍,他比不过赵太祖赵鑫,连自己都承认否认也没有用,更是比不上膝下无黄金陈青帝,论韬略腹黑,更比不上恐怕一辈子都找不到一个真正朋友的叶无道,可是我却偏偏觉得赵甲第活得更真实更为丰满。周幽王有烽火戏诸侯,可是赵甲第却是能够靠着这挨的两枪拿下上海竹叶青蔡言芝,他有算到这步么?我觉得大概是没算到,但是我觉得就像老佛爷说的,一个男人成功与否,看的不是他的顺境,而是逆境,敢不敢有担当,敢不敢肯付出?一个男人的品行如何,言尽于此。

还有就是在赵甲第继承了金海的庞大基业,在全书的后半段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和天字号狗腿韩道德的一段对话,其中一句话依然值得让人去深思,很多人都不懂赵甲第为什么会来个态度大变继承了金海,原因无他,因为父亲白发了。

不孝,敬鬼神无用。

真应该看看现在社会上那些不愿意赡养老人的人,是不是应该拖出去直接枪毙掉。

在赵甲第所有的女人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沐红鲤,可能和赵甲第一样对这样的文青范儿比较足的女人没有抵抗地,或许也是因为沐红鲤这样的女孩儿在生活中更显得常见一点,因为我遇到的女人之中,没有王半斤这种疯疯癫癫但是能够称为天字号狐狸精的女人,更没有像东莞妹金枝玉叶李锦枝这样的大家闺秀,可能很多的男人在少年时到都对着那个在台上孑然一身唱着孩子的女孩儿念念不忘,可能他已经记不清楚她的模样,可能他已经被世态的凉薄磨平的棱角,但是可能那一首《孩子》直到很多年后的梦境中,依然会回荡。

我忽然觉得还有一个人必须得说一下,就是本书中最大的BOSS赵鑫,金海实业的缔造者赵太祖,这样一个男人,无论是做老公还是父亲都是一件幸事,可是反过来讲,我们有没有想过努力成为赵鑫那样的人?赵鑫先年在东北闯荡,吃了多少苦?恐怕不比陈青帝来得少,连赵甲第也都说,赵三金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牛掰的商人,就连《灰色》一书中都说赵鑫无意间让很多寒门出人头地,天字号凤凰男陈靖说过他早年看他媳妇的世界,就是在阴间看阳间啊!这一句,何止是在说陈靖?李檀,陈靖,赵三金,哪个不是遭受到了无数白眼才在这个丛林社会中杀出一条血路?

读《老子》有感8

《老子》的书,种类颇多。关于生死的,却仅此而已。刚读到这,我十分奇怪,生,是很坚强的;死,才是柔弱的,老子为何要颠倒过来呢?其实,并非如此,我仔细思考,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在生活中,你只要活着,难免就会有挫折、饥饿、疾病……折磨得你痛不欲生。这,自然会令你感到生命的脆弱,你的生命力即使再顽强,也经不住时间的消磨,一个人或许只会到死才明白:我的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堪!

相反,死亡是永恒的,更是一种特殊的解脱,你一旦死了,就再也用不着饱受天地的不公,用不着去体会世道的沧桑,用不着去感受人世的苦与酸。死亡后,你就再也不要受疾病的折磨,受别人的嘲笑,受命运的安排!死,岂不是很坚强吗?

不过,这固然是一种消极态度。因为,如果死亡如此美好,那全世界的人都去自杀算了,老子这样说在于还有另一个道理:柔弱胜刚强!

是啊,生固然脆弱,但它有它的脆弱之美!一个人徜若不经历挫折,又哪来收获?如果生是永恒的,是坚强的,那么,文字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哪部著作不是作者受尽苦难写出来的?中国古代,哪位诗人不是官场失意才写下了千古名作?李白、杜甫二人一个流放到边疆,一个逃亡到边疆,方才写出到现在还令人啧啧赞叹的诗句,李后主和李清照,又都是北上南下后才大展才华,他们的生若是紧强的,那就绝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生,而是老子发现:只有饱受苦难,只有充分体会到生的脆弱,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因此,现在才会有家长把孩子托给特困家庭扶养,这和老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谚语或许也是从老子这句话里引深出来的,但没有老子的彻底,老子这句话用我自己的一句话说便是:如果“生”没有挫折,不脆弱的话,那么,它就不配做“生”!

下载读《老子》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老子》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读《老子》

    我读《老子》我读《老子》摘要: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人类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

    读《老子》5篇

    ~-7-6 字数:347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读《老子》有感

    徐超 30707094 广告092读《老子》有感读《老子》有感本来想写成《老子》批判,因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抱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和自负,这种崇拜和自负让中国的知识......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1. 又是人生三步路以外什么都看不清 2. 一个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偶然因素太多,意料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杰出的头脑,能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及时的寻找到那个通......

    读老子有感

    回到原点之上善若水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读老子,我可以毫不犹豫骄傲地说,我在读人生,我在读人的本真。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易性”。“......

    读《老子》有感

    爱的细节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是道家留给后世的无可比拟的瑰宝。朱光潜老先生曾在《谈美》中说过:““美......

    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 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

    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