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

时间:2019-05-15 08:1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

第一篇: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

读老子 学成语

功成不居,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生而弗(fú 不)有,为而不恃(shì 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

成不 居

(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 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

2、有 无 相 生

成语溯源:

“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

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

(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 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

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成语溯源:

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

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翻译讲解

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老子名言专栏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翻译讲解

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翻译讲解

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2、翻译讲解

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翻译讲解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

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2、翻译讲解

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2、翻译讲解

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翻译讲解

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2、翻译讲解

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翻译讲解

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第二篇: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1《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有无相生”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相”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相”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初的“相”是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chá)一棵树,所以它的左边是木,右边是目,本义是看、观察。

“相”是多音字,在这个成语中读xiüng,是相互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 “相”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有无相生”这个成语也含有“相”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有无相生”的意思是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从儿歌中发现了几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如有和无、大和小,还含有多和少呢?

2、在老子的眼中,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比如有家财万贯(guàn)但不加节制地挥霍(huò),最后也会一无所有,而即使一贫如洗的家庭,只要勤劳节俭,也会过上富裕(yù)的日子。这就是“有无相生”。

3、说出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词,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乐与悲,成与败,黑与白„„它们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2《功成不居 》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功成不居”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功”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功”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功”是会意字,由“工”和“力”组成,原来表示一个人拿着斧头去砍柴,后来表示努力工作,引申为工作的成果、功绩(jì)等。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功”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功成不居”这个成语也含有“功”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功成不居”的意思是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做“功成弗(fú)居”、“成功不居”。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张良辅佐刘邦先是推翻了秦国,然后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在长安建立西汉,刘邦称帝为汉高祖,张良在西汉建立后不久便辞官。张良的做法就是功成不居了,是不是也可以叫作功成身退呢?

2、当今社会中那些居功自傲、争名夺利的人相比,真是一种难得的高尚品格。

3、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3《无为而治》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无为而治”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治”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状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初的“治”字左边是水流,右边是一个人在笑。意思是水得到了治理真的令人愉快。所以这个成语的本义就是治理,后来也指管理一个地方或国家。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治”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无为而治”这个成语也含有治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无为而治”的意思是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农民为了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株株拔高了,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都枯死了。

2、“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câ)略(lûâ),就像禹用疏通的方法治理洪水,舜依靠贤德治理国家一样,顺应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些家长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星期天都不能玩耍,这是不是也违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呢?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4《和光同尘》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和光同尘”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光”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光”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光”最早是一个跪着的人,头上有火,引申为明亮的意思,常指阳光、灯光等。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光”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和光同尘”这个成语也含有涣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和光同尘”的意思是隐藏了自身的锋芒,把自己混同与世俗之人。后用来比喻不露锋芒,与世俗混同、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四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由“和光同尘”可以想到了和它意思相近的一个成语——同流合污。但在日常使用中,“同流合污”好像含有讽(fěng)刺(cì)的意思。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要锋芒毕露,要谦虚低调,和他人能够平等相处。

2、和许地山在《落花生》一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3、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去模(mó)仿大人的哪种故意做出来的圆滑,但正当的比学赶帮还是应该有的。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第三篇:5明烨 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17《虚怀若谷》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虚怀若谷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怀”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怀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初的“怀”是由“衣”和“涕”的古文组成,表示内心深藏着因思念而流泪的感情,也就是怀念的意思。我们今天常用的词语是怀念、怀旧、怀乡„„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怀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虚怀若谷这个成语也含有怀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虚怀若谷的意思是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五章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学了这篇儿歌,我们要有大肚量,不要与人斤斤计较。

2、学习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让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宽容地对待别人,才能广结良友。

4、“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18《芸芸众生》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芸芸众生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众”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众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在甲骨文中,“众”的字形是“日”(太阳)下有三个人,在不断演变中变成现在的简体字“众”。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众”表示“众人”“大家”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众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芸芸众生这个成语也含有视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芸芸众生的意思是泛指一切生物,后多用来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老师,最早的“众”字很有意思,三个人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所以,三人成众,许多人就叫众人。

2、大千世界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条河,每一屡(lǚ)阳光,每一个人„„都是渺(miǎo)小的,但它们在一起,就会将这个世界装扮得绚烂多姿。

3、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平凡,可是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4、总结:没错,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有经历过方能体味。

5、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19《取信于民》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取信于民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信”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信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说文》中说:“信,诚也。”“信”也就是诚实。后引申为相信、信任、信仰、证实、消息、信函等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信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取信于民这个成语也含有信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取信于民的意思是取得人民的信任。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七章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儿歌中提到了一个历史小故事:秦朝时,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但没人搬,他又提升至五十金,有一个人照做了,就得到了赏赐。因为商鞅言而有信,他的新法令就得到了实行,人民都信任他。

2、我知道了,如果你想要别人讲诚信,自己首先就得讲诚信。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3、是的,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美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诚信,这个社会就会充满信任与温暖,我们的国家就会兴旺发达。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20《六亲不和》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六亲不和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亲”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亲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古代的“亲”字右边是“见”,表示关系亲近的人经常相见,本来的意思是感情深,关系近。如亲人、亲戚、亲事、亲热„„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亲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六亲不和这个成语也含有涣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六亲不和的意思是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八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读了这首儿歌我有切身体会,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疼爱我,我也很孝顺他们,我觉得一家人之间相亲相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2、是呀,“六亲不和”中的“亲”可以理解为亲属、亲戚、亲朋、亲人等,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提倡“家和万事兴”。

3、老师,我还知道一个成语——六亲不认,它和六亲不和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呢?

4、六亲不认常用来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连亲属都不顾。从这个层面讲,它和六亲不和意思相近。但六亲不认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比如包公断案不徇(xùn)私情。从这个层面讲,它和六亲不和的内涵(hán)就不一致了。

5、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第四篇:读《老子》有感

爱的细节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是道家留给后世的无可比拟的瑰宝。朱光潜老先生曾在《谈美》中说过:““美”对于不同人是不一样的,有对价值的价值美,有对科学的科学美,有对艺术的艺术美,总之,你所追求的,你所欣赏的,就是“美””。于我而言,《道德经》就是一捧给予我爱的智慧的清泉,用一个个小细节通以爱的启迪,读后有如露入心,醍醐灌顶的快感。

近期闲来无事,又将《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篇细细读来,没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实在是太难太难。抛开其他大家对《道德经》的领悟,我按照自己的拙见,将其中爱的细节按照个人,国家,宇宙分为三类来研究。这些爱的善旨,或细究,或推理,或明义,或举例,虽隐意深晦,但深远非凡。

《道德经》第八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章,这段为人所熟悉的经典语句,让多少人体会到老子高深的思想,我也为之所折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的解析是:“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显然,这种解译在原句所体现的真善美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的。读到这一句。在我脑海里面想象出这段画面:一个并不静谧的夏夜,月光撒在水面上,一个美丽的女神从水中慢慢走向岸边,轻袖一拂,灌溉着田里的庄稼,滋润着整片大地,然后嫣然一笑,又回到温柔的水波中。也让我想起我们江苏省09年语文高考的那篇文章,它说:“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无尤。若硬要翻译成直白的话,那可以这么说:“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水,爱着这世间万物,自甘为下,故少有得失。难道老子告诉我们的仅是水的这种状态?不,还有其他的。化水的品质为人的品质,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人之品质美,仁者也,我想这是我所收获的。

《道德经》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估计是对执政者最好的细节提醒。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在第四十九章中,提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理解的意思即为“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思想主张,他以百姓的思想主张为思想主张。百姓的主张,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予以善待;不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也予以善待。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共同善待。百姓的观点,自己认为正确的,予以信任;自己不认为是正确的,也予以信任。这样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共同信任。”我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情,在与一群新疆的老师共同在清真餐厅吃饭,饭后,十几个维吾尔族的教师都把自己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去,问之,答曰:“伊斯兰教的教规规定。不能浪费粮食。”再想到西藏朝圣者的一步一虔诚,三步一叩首,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现代的执政者缺少信仰,缺少正确的价值观,怎么会达到真正的和谐?国以民为天,这是老子对世世代代的执政者的最善意的忠告。国之和谐美,以民为天,这是我的另一收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情势使其如此。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这是老子对待宇宙万物的感悟。气功中八段锦有一招“六字诀”,另外一招叫金鸡独立。我一直疑惑它到底有什么用,读了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再与第五十一章想结合,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宇宙间各种各样的美侵蚀了我们的眼鼻耳,所以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做一棵大树,伫立在宇宙间。让心灵得到净化。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叫做有了无限深厚的德。宇宙间的境界美,不知你是否也体会到?

爱的细节容不得我慢慢写下,采撷少许,难登大雅之堂。但实乃情至深处之感悟,体会到《道德经》的博大精深。

第五篇: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1.又是人生三步路以外什么都看不清

2.一个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偶然因素太多,意料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杰出的头脑,能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及时的寻找到那个通向成功的”道”只有有杰出的思路才有出路 3.时尚可能不会成为经典,但经典永远是时尚

4.“德”——就是从“道”里面悟出来的东西,道——就是一个脑袋在十字路口,做选择。从人的道里面悟出来的东西就是道德,从畜生里面悟出来的东西,也就是那个德行 5.重生、贵生、爱生——老子的核心

6.人或者是痛苦的。“无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要不痛苦就消灭肉身,像王国维、海子那样——专气致柔,——求得精神的飞翔。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有好多大学生不会因为失恋而自杀,多少企业家不会因破产而自杀,好多…… 7.至虚极,守静笃。——对于当代大学生很重要,认真理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难道这是看破红尘?我不明白……老子说:知足者富

8.五味,令人口爽 9.知止不殆 10.11.12.时刻保持一种赤子之心 无为无不为 13.

下载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老子有感

    回到原点之上善若水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读老子,我可以毫不犹豫骄傲地说,我在读人生,我在读人的本真。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易性”。“......

    读老子心得

    我读《道德经》 孙敏 有一天,与三弟聊天,他建议我这个年纪去读一读老子。他说,看了这本书,你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眼界会变开阔。再不会因为什么事看不开而生气了。回到家,我就在网上......

    读《老子》心得

    大智若水 ——读《老子》有感老子云: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任顺自然,公而 无私,造福天下;处下处卑,不争居后。水最能体现道的品质,即不争之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以功......

    读《老子》心得

    用社会足迹探寻«老子»思想的真谛 社会万象,人生的起起落落,其看不见的背后都蕴含着积极深刻的“道法自然”的哲理,«老子»思想就是把这些人们很难意识到的“法自然之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

    登山悟“道” —读《老子》心得体会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

    我读老子

    我读老子(财务一班,李响11060334)前一段时间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道德经》,那时老子毕生所著,是他思想的结晶,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他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观的基本思......

    读《老子》5篇

    ~-7-6 字数:347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我读《老子》

    我读《老子》我读《老子》摘要: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人类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