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海霞)2013(春)培训心得体会
2013 年上期培训心得体会
曹海霞
每次参加学校的培训,都感到自己被“更新”了。今年开学前为期三天的主题为“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培训,每天都有收获。总结起来,就是深入学习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本期工作重点,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是立足于本职工作并创造性的做好本职工作。三天的收获如下:
第一天 通过认真学习李校长的2013年上期的工作要点,更好的了解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即以全面实施“责任教育”,强力推进高效课堂,初步形成“菁华教育”品牌为目标,以建设“湖南省骨干民办学校”为契机,围绕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细化德育管理,强化习惯养成;立足教学常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彰显英语特色,建设学习型学校等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力争在“校园文化立校,规范管理治校,名师群体兴校,质量品牌强校”这一战略目标上有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为“湖南省骨干民办学校”成功挂牌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要求分为以下五点:1.严格要求,加强培训,提升队伍素质;2.明确责任,注重细节,提高德育实效;3.抓实常规,推进课改,提高教学质量;3.立足岗位,倡导合作,全面提高部门工作水平;4;转念观念,练好内功,建设学习型学校。
第二天 通过听取学校九位中层干部关于“学校发展,我该怎么做 ”的发言,龚明斌主任《如何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演讲,刘文章校长的《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和六位老师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发言,提高了思想意识,明确了在今后的本职工作中不但要实干,苦干,还要巧干。
第三天
通过听景弘中学宾拥军主任《“一三六”高效课堂管理之课堂评价》的讲座,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改模式下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同时对自己的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的收获如下:
一。弄清了好课就是以学生为主的课,是遵循流程要求(自学 →展示 →反馈)的课,是动静结合的课,(一动一静才相宜),是注重展示的课,是师生相长的课,是注重情感的课(平等、安全、幸福)。
二。在深入学习了景弘中学的课堂禁忌后,我将引以为鉴,提醒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避免这样的失误。特别是以下几点不可犯忌: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惟“案”忘“本”;有错不纠;不善于利用黑板资源,板演不用双色笔;学生发言、展示总是几个“老面孔”,多数人当看客;环节安排不紧凑,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环节教学内容不落实。
三.进一步明确了在课堂不同的流程中应该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如要求学生独学时保持绝对安静,不惟“案”忘“本”,并圈画勾点;对学、小展示环节声音应小,大展示环节声音应大等等。
四.引发了对自己的课堂的思考。如: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该如何更好地预设?如何保持学生对高校课堂的新鲜度?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哪些细节可以改进?现行条件下如何利用时间才能确保学生独学时间的充足?课内课外如何更好地利用小组长?还权与学生的同时用小主持人是否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依据不同的课型设立固定模式还需要不断调研,如何进行?如何通过拼教来提高本备课组教师的水平?等等。
总之我想说,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我愿做一名学习型的老师,让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与时俱进!
2013-2-26
第二篇:读书心得(曹海霞)
叩问课堂,受益匪浅
——读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曹海霞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学校开展了“同读一本书”活动——读于春祥老师的专著《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我读了这本书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受启发,也倍受鼓舞和感动。于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专家,对于课堂研究的见解,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能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来剖析我们的课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细细读来,可谓字字句句引发我的思考。正如书封面所言,这本书的确是“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
我校从去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有许多困惑。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课堂这个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舞台上,我做了哪些工作,那些做得还不够?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在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曾做了哪些改变?有了哪些进步和提升?存在的问题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和改进?
我感到这次自己读书的最大收获,就是在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能通过读于老师的书,叩问自己的课堂,发现课堂的问题,进而寻求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我的收获,首先是新课程理念的更新。这为我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本书中,于老师对高校课堂的各个环节做了诠释和指导。如在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中,“‘双因’统一律”解释了导学案中为什么要设计情感目标--“‘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仅使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在书中79页上,于老师还谈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重大区别在于“三个意识”,即目标三维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他提醒我们要重视目标三维意识。目标三维意识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早在暑假培训期间,我们英语组的专家彭桂湘老师就在培训中提出了这一点。一开始,我只是自发而非自觉行为。后来,我发现,一旦我认真研究教材,全心投入到教材处理过程中,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目前,我校的导学案中,有一部分还是走老路,环节设计只有知识能力目标,没有情感目标,没有体现“目标三维意识”。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改进。“伙伴效应律”解释了为什么要合作学习(包括群学和对学)--“三人行必有我师”。伙伴互助的过程,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学思结合律”提出了现在课堂的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愤悱启发律”指出只有在学生“愤悱”-即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下“启发”学生,才能取得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最后,“二八教学律”解释了“兵教兵”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 的属于重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 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
其次,我的导学案的编制水平有所提高。导学案的作为高效课堂的总抓手,“导航仪”,“指南针”,它的编制问题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导学案的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于老师在书中指出,他在调研中发现,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满“案”题海战不休;2.以“案”代“本”令人忧;3.导学缺位成“死穴”;4.容量超载课难收。
我认为,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基本避开了第一、第二和第四个误区。但是,我的导学案存在导学缺位问题。也就是说,目标三维意识中的“过程与方法”我只有过程,而无方法指导。我只重视设计“学什么”,而对设计“怎么学”忽视了。在《发现高效课堂密码》118-119页中,于老师提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将‘教案’改为 ‘教、学案’。备课必须备学法。”大家都知道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启示是: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方法更重要。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当我的意识提高以后,我发现,效果果然不一样了。例如我要求学生记非谓语动词的十种形式,我只是在“知识目标”环节要求学生“记住”,而事实是,学生记不住。这是因为我缺乏学习方法指导。后来,我教他们记忆方法是“1+4+5”。即过去分词V.ed只有一种形式,V.ing有4种形式:一般式(被动式),完成式(被动式),to do 有五种形式:一般式(被动式),完成式(被动式),比V.ing多一个进行式。学生很快记着了。现在,新课堂要求我们“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由此可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多么地重要!
第三,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于老师讲到“展示就是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出来。”其中讲到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有七个方面。分别是“课堂展示参与率低”;“对展示的理解有些偏颇”;“展示细节注意不够”;“展示的手段比较单调”;“展示流程顺序控制不当”;“展示缺乏生成”;“念答成课堂顽疾”。仔细读来,对比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的课堂中确实存在太多这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堂展示参与率低的问题。该如何转变学生观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展示呢?。我在于老师的书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在19页中,他提到,高效课堂需要动静结合。静,指学习氛围与思考。动即表达,指展示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觉得有自尊的前提是自信。“信”字的左边是“人”,右边是“言”,“言”的呈现形式有三:一是口头语言,二是书面语言,三是肢体语言。试想,当一个人出口成章,口如悬河,他能不自信吗?当一个人下笔能写,洋洋洒洒,他能不自信吗?当一个人能歌善舞,潇潇洒洒,他能不自信吗?所以,课堂上唯其表达,唯其展示,才能成就自信,享受自尊。表达、展示恰是那“生命的狂欢。”有一天上课前,我先把一个大大的“信”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奇怪,今天英语老师上语文课了?接下来我对“信”字进行拆解,并把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们明显地表示认同,对展示环节也越来越重视。
二是在对指导学生如何展示上,比较浅显,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后来,我在149页上看了于老师“关于展示的三个细节”。这三个细节是先组内小展示,再班级大展示,同时要注意展示的多样性。特别是要做好组内小展示。他提到,这个环节的价值有三:一是确保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在这个环节得以落地生根;二是通过小组展示,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结果,又可以成为班级展示的预演和彩排。三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先在小组内学会非常重要。因为能会,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愿展;因为愿展,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狂欢;因为狂欢,所以高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在细节上培训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小组长的培训和指导组内分工,让学生先把组内小展示做好。等他们在小组内学会展示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再让他们参与班级大展示。
关于班级大展示的操作,我又读了150页“关于展示的细节”。在班级大展示时,教师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媒体资源意识。不管是传统媒体黑板,还是现代媒体白板,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仪,都要把它当作学生展示的舞台,要珍惜课堂展示资源的价值,树立“浪费明天资源就是教学事故”的理念。二是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像杜郎口那样,人人参与展示。如英语课每天的听写,黑板不够用时,我要求不上黑板的同学把听写内容写在作业本
上,抽取其中的一些用投影仪展示。三是随机展示意识。在不能保证全员展示的情况下,用数学的随机抽样最为科学。目前我校的每间教室里有三块大黑板。我的建议是班级分6组的每组争取3人展示;班级分9组的每组争取2人展示;
如今,班级的大展示效果越来越好。
经过自己的思考、上网学习和课堂实践,结合学校“RBEC”高效课堂理论(展示),我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撰写了论文《高效课堂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对学生展示有效的指导是让课堂迸发精彩的潜在保障。只有做一名研究型的老师,从学生出发,从课堂出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我们作为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于老师说:“生命因学习而精彩”。在他的书中,“‘五星级’教师评价标准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热心教学改革,大胆探索课改新路,具有攻坚破难的精神与能力。”“坚持每周诵读一则教育名言;每月读一期教育报刊;每季度读一本教育理论或学科教学著作,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今天的读书只是我学习的第一步。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叩问自己的课堂,在思考中前行,相信我的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第三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曹海霞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肥乡区实验小学 曹海霞
教学目标:
1.认识“浮、雹”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4.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感情,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课件出示: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2)线儿又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3)白色花无人栽,无根无枝又无叶。一夜北风遍地开,此花源自天上来。(雪花)(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冰雹)
2、师:小朋友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还有一个谜语大家想不想猜。板书课题(师指课题问:我是什么呢?),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咱们一起来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我到底是什么呢?(听老师范读)
2、师:听完课文呀!好多小朋友都迫不及待的想找出答案了,别急,那我们还得经过字宝宝的考验呢!
3、(出示课件)(1)带音生字,指名拼读。
(2)去音生字,指名领读,男女生赛读。
(3)出示词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师:课文中的小娃娃呀就像孙悟空,虽然不会72般变化,但也有许多的变化,轻轻地捧起书,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1自然段,用三角号标出我变成了什么?(出示要求)
学生回答
师板书:汽
云
2、我的变化真多,(出示句子)“太阳一晒......升到天空,......”齐读 出示“漂浮”、“飘浮”你怎么来区分这两个词语,一起来读下这下这两个句子。
树叶儿(漂浮)在水面,犹如一只小船。蓝蓝的天空(飘浮)着几缕淡淡的白云。
3、漂浮在空中的云不仅颜色多变,形态也多变,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二段,看看天空中的云又变成了什么?
(1)练习说话:我是云,我会变成()()和()。板书:雨 冰雹 雪
(2)同学们,他们是怎么从天上下来的呢?你能把这三个动词送到句子中吗?让他们安全降落哪?
课件出示填空: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3)如果老师把括号里的字换个位置,你们看行吗?为什么?(能不能把雪花飘落下来说打下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几幅图。
师:看雨 落下来时多温柔,所以要用落;雹子它就是一些小冰块,它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很快,很急,所以要用打;同学们看这些美丽的雪多轻盈啊,所以我们要用飘。你能带着感受读读这一段吗?
(4)如果能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一段就更好了,同桌先练习,过会我们比赛读好不好?师读生做动作,指名读,生读全班一起做动作。
(5)指名读,如果他读对的好,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小结:是啊!三个不同的动词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变化,这就是准确用词的好处。雨落下来,雹子打下来,雪飘下来,他们都会变成什么?(水)是呀,水就是这样循环变化着,多么有趣的水呀!(板书:水)
4、师:小魔术师不仅会变魔术,它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你们想知道它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吗?那就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它平时生活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1)平时我在池子里睡觉。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它在池子里睡觉的照片吧!(出示课件:水平如镜的池子)
师:你瞧!水在池子里怎样睡觉?安安静静,睡得多香呀!谁来试着读一读?(评价)水娃娃在睡觉呢,请你读得再轻些,不要吵醒他(齐 3
读)
(2)(出示课件:缓缓流淌的小溪)
师:说说在小溪里怎样散步?平时我们是怎么散步的?(学生回答)请个勇敢的学生来给我们表演散步的情景。(试读)水娃娃在散步,多悠闲呀,放松点(男女生读)
(3)(出示课件:奔腾的江河)
师:在江河里怎样奔跑?(快速,飞快。。。)我们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回答)语速加快(试读)
(4)师: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你能先想象一下这张照片的感觉么?(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大海)场面多热闹呀!水娃娃在唱歌、跳舞,开心点呀。
(5)师:那么有感情地朗读,让我们更了解水娃娃的生活了!那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来读一读吧。(齐读整段)
四、作业:
1、你们喜欢这个会变魔术又有些调皮的水吗?喜欢它就要把它记在心里,课下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吧。
2、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水在变吗?把你的发现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留在下节课交
第四篇:曹海霞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
太谷明星小学
曹海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句话?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精读感悟进行自学。(精读感悟,细细品读三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把你的感悟简单地批注在旁边。自学完的小组交流。)
二、解读语句,体悟内涵。
小组汇报的形式。教师做适当地点拨。
(一)“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二)“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提醒„„)
5、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6、苏格拉底为什么惋惜?(弟子们两手空空)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采访一下你,你此时两手空空心情如何?(很后悔,很失落)你刚才在麦地里找得不够用心吧?你是怎么找得?(我埋头向前走,我很用心地挑挑拣拣,找了好长时间呢!)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所见有限,目光短浅„„)
那你找得时候是怎么想的?(我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9、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接着交流。
(三)“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你怎么理解的?(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4、指名读
5、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6、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明说了吗?没有。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实践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名师出高徒,弟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齐读最后一段。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2、你们明白了吗?老师检测一下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
3、其实苏格拉底就是要告诉弟子们一句话,那就是(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可以是一个成语,一句名言警句或者谚语,还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大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注意点评)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
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
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
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同学们,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老师推荐一首诗,与同学们共勉。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第五篇: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陶海霞
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西华小学 陶海霞
2015年1月28下午,灵宝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李夏薇老师在市一小给全市数学教师代表做了下期新教材的分析,教室外面是大雪纷飞,而培训室内却是暖气洋洋,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整体认识。
尽管每学期我们都对所教教材进行了解读,但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仅停留在本册教材上,只是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等进行浅层次理解。对其他年级各册教材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知之甚微。通过学习,对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每单元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通过学习都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做好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如何向后续知识延伸和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了每单元、每课教材的教学策略
1、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树立单元教学思想,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学生每一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要学习哪些知识,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
2、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修订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思想方法,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低年级的教材中,一般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比多少”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并渗透了统计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
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还要注意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