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贵州屋脊
感受贵州屋脊
李才军
美丽的韭菜坪,美丽的洛布石林,韭菜成林、野花飘香,是黔西北的一颗明珠,又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宝地。随着“历史文化兴县”战略目标的提出,韭菜坪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被人们添油加醋地赞美着、讴歌和传颂着,说得有声有色,讲得有鼻子有眼,对于一直没有前去观赏过的人们来说,无凝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这样的宣传和炒作多数人不以为然:认为“有什么好!无非是山高些、滑竹和野韭菜多点,蔚蓝色的天、绿色的草地,雾茫茫的,既然说是贵州屋脊肯定比赫章城里凉爽”。近些年来每当提及韭菜坪美丽的风光、梦幻般的石林,我思绪总是有些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高大的烟囱、寸草不生的废旧冶炼场、洗选厂下污秽的小溪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在多雨而又绿叶成荫的季节。
那天,我第一次陪同四川的同行,怀着征服“贵州屋脊”的雄心壮志,带着几分好奇带着几分莫明其妙的感动,也带着些许的疑惑,攀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美丽的韭菜坪。然而,怎么也没有想到,呈现在眼里的韭菜坪:高高地矗立在位于赫章县的珠市乡与六盘水市接壤的崇山峻岭之间,主峰的山脉像只放大了的蚰蜒,除了浑然一体的身躯,就是密密麻麻的触角,这些触角伸展开来,形成了一条条参差不齐的狭长的山脊,越往远处山脊与山脊之间相连越来越密,连绵起伏不断伸向远方,又像一排又一排汹涌澎湃的海浪,从天际边狂欢而至,一浪接着一浪永不停息。站在海拔2900.6米的云雾之上、感觉之巅的贵州屋脊上,真正地认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在梦幻般的思绪中,顿时觉得自己现在而今眼目下是贵州境内“地位”最高的人。前几天的一场透漏,给这片干渴的土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据说雨很大、很长,连山与山之间的小溪都涨了水,新改建的柏油公路被雨水冲刷得一层不染,是一场喜雨、好雨,在这比较干渴的夏初,滴水贵如油,干渴的土地这几天还在沐浴着雨后的阳光。
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天际灰白,云雾朦朦。眼前的草地上微风吹拂,绿叶摇曳,艳丽的野花馨香浓郁,小鸟在天空中欢快地歌唱,美丽的蝴蝶在微风中飞舞,绿草莹亮、翠绿欲滴,满坡的韭菜在众多野花的陪衬下,显得肥大而又出众。几只雄鹰在天空中盘旋,尽职尽责地守护着大地,一群不知名的小鸟完成聚会,叽叽喳喳地交谈着从灌木林中飞出,渐渐地消失在远处的山脊后„„雾平铺在屋脊下的群山峻岭之中,在阳光的照映下绚丽多姿,慢慢腾腾向山上漫步走来,像漂洗在池水里的珍珠,又像草地上流动的羊群„„使人联想到了“仙境”,在知不觉中就如同着了“魔法”一般,竟已置身于神异且梦幻的境地之中。
珠市乡和六盘水是近邻,我去过不止一次。在以往的经历中也去过一些地方,像四川的峨眉山、河南的少林寺、山东的崂山等等,去得最多的当数贵州的黄果树、织金的打鸡洞、遵义的楼山关,但也没有赶上雨过天晴的时候,有时来去月余连雨点都没有见着,这次才算真正地领略了高原雨季的神奇和风采。这,才是我心中的韭菜——贵州屋脊。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在夜郎大洒店陪同四川的同行早餐之后,我和县政协秘书长一道赔同他们的考察活动。五月的天,晴空万里,碧蓝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哪怕是淡淡的一点也没有,行人大多穿着短袖衬衫之类以为避暑,城中的行道树在烈日下懒洋洋地低着头,学生们戴着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遮阳帽,围在卖冰棍的老头、老太太身边,抢购着各自喜欢的冷饮。吉普车出了县城就转身向南在212省道上疾驰,风,从方格的车窗中冲进来,给人一丝凉爽一丝清醒。我一边听四川的客人侃谈,一边欣赏着公路边的山山水水,时不时的同客人交流几句。吉普车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后,在珠市乡政府门前停了下来,此时可能是因为海拔增高的原因,酷热的感觉不知何时不见了,天,凉爽了许多。稍息了一会儿我们又匆匆忙忙地上路,到达观音山时在向导的指引下,吉普车折身向东爬上了进山的便道,面对
坑洼不平又狭窄的山路,汽车无法再保持原有的速度,像只乌龟似的摇头晃脑地颠簸着向前爬行。山区的简易公路原本就只有丈余宽,加上近年来矿山开采点的增多,载重的大卡车和农用拖拉机成天的你来我往,路面的状况更让人无法乐观,到处是大坑小洼的、大小不一的石头满路都是,驾驶员们一边紧紧地握着方向盘,时不时的还要停下车来同大家一起搬开路面上的石块。尽管如此,雨后原野的美丽还是那么迷人,空气还是那么清新,路旁的小草和野花眨着大大小小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汽车和行人,时不时的向人们点头致意。汽车加大油门轰鸣着在山区的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沿山涧行驶,时而又昂首向上在山腰的采矿场边点头而过,留下一阵阵清脆的喇叭声后奋力爬行。经过大约又是一个多小时的拼搏,吉普车长长地出了一口粗气,自西向东地在屋脊下一个叫“三万坪”的地方停了下来。
在乡政府派来的导游人引领下,我们拿着相机等物,从车头的右边开始了征服“贵州屋脊”的行动。摆在面前的是一条人工修筑、蜿蜒向上的不足二尺宽的水泥阶梯,苍龙般的横睡在眼前,看得见头望不见尾,这简直不是路,倒像一驾软绳架设的天梯,弯曲着向天空伸去,走到山腰回头向下望,先前走过的台阶又像一匹从山上甩下的白布,弯曲着睡在缓坡上。着实给人以恐惧之感,尤其是血压偏高的人向下望一眼都头晕,同行的客人中有二人走了百余米就车身返回,大家又是劝又是鼓励也无济于事。越往上行,道路两边的毛竹和韭菜越多、越深,很多地方均已淹没了道路,有的还淹没了行人。山风从山下吹来,掀起了人们的衣角,送来了韭菜特有的清香,沁人肺腑,微风过处,满坡碧绿的滑竹和韭菜掀起了一浪接着一浪的波涛,遍地的植物含情脉脉地向行人点头致意,人们的精神为之一爽,行进的步伐比原来快了许多。爬了一段,这才注意到上山的道路并非是“之”字型一成不变,而是依山势绕圈,它时而在山脊上,时而又在山腰间,有时还绕山腰盘行,有时又在山与山之间的峡缝中,有时人们又不得不借助树藤和岩石向上攀行。最后一段路可能是因为耗力过多的原因,走得很慢、很费劲,足足的喘了二十多分钟,才到达了目的地。此时太阳已经把奶浆似的浓雾驱散开了,天空格外的明朗、宁静。前后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勇敢攀登,终于抵达了遍地绿色、满地花香的山顶。
站在2900.6米的主峰上,我想,我终于站在了“贵州屋脊”上,终于感觉到了一种来自内心的自豪和骄傲„„。
恋恋不舍的从屋脊上回到山脚,时已过午,我们又驱车前往“洛布石林”——贵州屋脊风光的另一个看点,在车上客人们还在信致勃勃地感叹着我们此行遇到了一个好天气,谈论着屋脊的花香、屋脊的美丽,更多的是谈论着屋脊的绿色。吉普车摇头摆尾地走了半个多小时,在经过一个小村庄之后,我们来到了“洛布石林”边,映入车里的是一块块从山地里蹦出的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白色的石柱、石凳。石山静静地杵着,痴痴地看着行人、望着车辆,似乎在与你交谈,也似乎在向你的到来表示欢迎。
沿着蜿蜒的羊肠小道,一行人欢声笑语地走进了石林。进入石林便有了些梦幻般的感觉,连天是什么时候变阴的都没人发觉,以至于下起了雨才晓得,天上石林果然不一般,说变就变,前一时还是晴朗的天空,一下就阴了下来而且还下起了大雨,此时我才想到丢在车上的雨具,但为时已晚。也不知是嫌我们来得太晚,还是嫌游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污染和破坏了石林,石柱们一个个流着满身的大汗铁青着脸,一尊尊怒目而视一言不发。此时雨竞是越下越大,雨雾也越来越浓,石林中的小道积满了水,有的还变成了小溪,我们的观赏从慢游变成了快速移动,像追逃犯似的在石林中快步穿行。说千亩石林我不知道是说多了还是说少了,客人们说比云南的石林好看,这里的石林有山、有水、有绿地,云南的石林光光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听到这里我得到一丝安慰、一丝自豪,我甚至于感谢这场大雨,是它给了我难得的机遇,给了我们观赏石林的又一番滋味,同时也是一种新的野外生活体验。
风一阵紧似一阵,雨一浪接着一浪地飘洒过来,黄豆般大小的雨点噼噼啪啪地落下来,砸在地面发出很大的声音,石林里顿时响起了海涛般的响声,声音时大时小,时不时的还夹带着一种尖利而又狂怒的嘶叫,像古战场上撕杀,又像是冥冥之中有无数的人在狂笑、怒吼、哀嚎„„。穿着单薄的人早已是咬紧牙关坚持着,多数人也只是强装硬朗,好心的人提醒大家小心路滑,话没说完就有人“呲溜”一声,“吧塔”地捽在地上哭笑不得地爬起来,惹得大家轰堂大笑,此时不高兴的感觉一扫而光,甚至觉得雨雾游石林更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认真欣赏了难得遇到的雨天石林出现的神奇景色,冒着淋坏像机的危险还是特意照了些难得的景点:什么“一线天”、“坐禅老翁”、“龟背书”、“魔女”、“擎天柱”、“母子情深”、“贵妃醉酒”、“仙女散花”等。雨越下越大,整个石林变成了水的世界,分不清哪是雨声、哪是风声、哪是雷声,屋脊上的天地间一片轰鸣,地下的积水顺着山势飞快地奔泻,它们在低洼地里汇集,而后又以更大的声势向前涌去。在极其艰难的雨中行进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一个个像落汤鸡似的浑身精湿,烦躁不安而又无处躲避,雨水顺着头发、脸额往下直流,嘴唇边一道道水线泛着泡沫,像吐不完的口水顺脖而下,只好放异了对石林的观赏,从魔镜、梦幻般的感觉中走了出来。
当我们走出石林,来到停在石林旁的吉普车边时雨小了,连灌木树叶上的雨滴也开始小了许多。回头眺望:天空中的浓墨变淡了些,对面的山顶上雾在慢慢腾腾地一浪推着一浪地向上漫去,石林像“海市蜃楼”似的时隐时现。风住、雨停,远处的雾一会儿浓一会儿淡,慢条斯理向这里走来;近处的雨水在草地中欢快地流动,慢慢地涌向山涧汇成溪水,流向远方。雨后高原的草地更加清新,小草含着露珠高兴地点着头,层层叠叠的野花,弥漫着比先前更加浓烈的香气,从脚下铺向天际,大丛的、单珠的、绿色的、紫色的、大红的、粉红的,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几十种上百种无人知晓。一阵微风清清地吹来,它们摇着轻盈的身姿,像一支支画笔点缀着一幅幅美丽的屋脊风光,创作出贵州屋脊美好的明天。
从石林返回的路上看到拖拉机、卡车等随意地离开路面,招摇过市地在草地中肆无忌惮的开辟新路,无情地碾压着绿茵茵的草地和美丽的三叶草等野花,人们的心一阵阵紧缩,看到被碾压的小草艰难地挣扎着爬起来,仿佛听到了它们痛苦的呻吟和呐喊,感觉很不是滋味。我想,屋脊能够保持现在的绿色,得益于周边百姓的爱护。如果不倍加珍惜,一味地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丢乱弃、肆意践踏,要不了许多年,美丽的石林就会变成一文不值的有骨无肉的石头、美丽的屋脊就会变成风化了的一堆砂土。那时,我们悔之晚矣。“失落黄金有处找,丢掉环境无处寻”。
我们衷心地祝福“贵州屋脊”这一美丽的绿色景点,天更蓝、山更绿、气更鲜,山清水秀,绿色更多。
李才军:赫章县政协办 电 话:***
2006年6月10日
第二篇:贵州屋脊阿西里西山的综合考察报告
贵州屋脊阿西里西山的综合考察报告
卢代友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2009级地理科学
贵州屋脊阿西里亚山的主峰韭菜坪(104.7ºE26.9ºN)是贵州最高峰,海拔2900.6m,西北东南走向,北坡陡直,南坡缓长,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与毕节市赫章县交界处。攀登上贵州最高峰,就是我们策划此次活动的直接动力。当然,登山与考察早已在我国自成一体,我们不仅憧憬自己登上贵州最高峰,而且也期待着了解贵州最高峰的自然与人文。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在他的文章《来自大峡谷的考察报告》中说:“作为一个人,应该到西藏去,看看世界最高峰, 看看世界最深的峡谷, 这样你才能说看到了世界上最最壮丽的山与河!”。安顺学院科学考察协会半年多的筹备,12名科考队员(卢代友张新敏杨明伟莫文峰李群陈霞吴正勇夏克敏陈新林岑仕学王旭飞钟丽霞)于2012年4月2日从安顺学院出发,通过两天的时间,穿越了贵州屋脊阿西里西山,顺利地从北坡登顶韭菜坪从南坡离开韭菜坪,并且对当地的地貌、植被和彝族民居进行了考察。
阿西里西山让一个习语在我的心中重现得以认识,我们站在韭菜坪的山脚,看上去似乎很近,感觉翻越这个山头就是最高顶了,实则当我们到达时,看到其后还有一山头,这样不知翻越有多少个山头后,我们才到达地最高点。这个习语就是家喻户晓的“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还有强中手”。
阿西里西山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区,地表地下二元结构的发育
很是成熟,到处是侵蚀洼地,大的有约50m的半径,也有很小的;到处是石林,当地彝族人民所说的洛布石林,现在已经开发出来,取名为“天上石林”,并且在屋脊之上修建了一条顺畅的公路,可以从大坪子畅通无阻地穿行屋脊20多公里后直接到达;顺着古河道的痕迹察看,你会发现很多的漏斗、洼地,还有凌乱地分布着很多的竖井,深不见底,典型的有“天上石林”景区的燕子洞,半径约有50m,深不可测,据“贵州屋脊乐善行小学”的老师介绍说:“前几年有法国人前去探险,他们用绳子(SRT技术)下去四个小时才上来,简要介绍说下面有好几层,并且下面还有水流。”
穿行于贵州屋脊之上,可以看到很多奇珍异形的植被,植被主要是高山草原草甸和草丛,有万亩草场的称胃;灌木丛中的植被类型众多,主要以箭竹、刺叶栎、杜鹃花和岩大蒜等,主要分布在接近山顶的区域。行走于大片大片的1m左右高的箭竹林中,感觉将自己置身于茫茫的大海,找不到方向,日积月累的灰尘在密密麻麻的竹叶丛中熟睡,我们的到来惊醒了他们,他们在慌乱中飞舞,让我们不得不戴上口罩。运气好的情况下,也会看到盘旋在天空的乌鸦,乌鸦是一种濒临消失的珍惜鸟类。
这里是一个放牧比较原始的山区,走在屋脊之上,时而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其实走进一看,才发现期间还有猪和马,打听才知道,他们的放牧是猪牛羊马不分家,都是赶到山上放养。那里地理环境不但高寒,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是冰洞;而且那里的紫外线辐射特别强烈。我们在山上见到的第一个放牧叔叔,看上去很想一个“非洲人”,皮肤
很黑,略带紫色,年龄30多岁,看上去足有50岁的样子。
经过4个小时的行进,我们发现路边有一村寨,打听得知名叫核桃村,进一步调查知道,这里附近的居民都是彝族,生活非常困难,除了放牧就是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一年可以收入2-3万斤的马铃薯和不多的玉米,一年中2/3的时间是吃马铃薯和玉米,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有大米吃。他们的燃料主要是灌木丛,本来也可以用电的,但是很难负担电费,就到山上砍伐柴草。当我问一小孩他们燃烧什么时,“他指着屋边的小柴捆笑着说,我们就烧那个。”好像是在嘲笑我不懂他们的生活似的。当时我就在想:“这山里的孩子啊!怎么能与外面的孩子相比呢?”
约莫又是1个小时的行程后,我们来到了号称“贵州最高学府的‘贵州屋脊乐善行小学’,当时天色也晚,我们还要赶到未知的“天上石”
林”扎营,第二天回来时,我们再次来到这个小学,正好他们没有放假,在大门外就听见学校里传出来的教书声和读书声,不过似乎听不懂,偶尔能听出点什么来。我们在校门口等候钟声的敲响,老师出来后,我们与他进行了交流,得知他们的学校只有一、二年级,读完之后就得到更远的地方就读了。他们学校只有28名学生,一个老师,全是彝族。看着学校里的孩子,一种人性的“善心”顿生,衣服比较脏和乱;脸和手也比较黑,一半是因为没有经常洗,一半是因为高寒紫外线辐射强烈;鼻子里流出浓浓的鼻涕,快要掉进嘴里时,又“呼”的一声钻进鼻孔里。我也是从黔北武陵山与大楼山之间的山区里走出来的土家族学生,我不知道我的小时候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有着同样的童年?其实他们的脏与乱也是自然条件之下没有办法的选择,在人的饮水都成问题的山区里,哪里会有足够的水来洗衣服洗脸洗手啊!我们大家的心都被感动了,都希望为他们上一堂“外边的世界”的课,为他们做点什么,可是他们的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他们不能完全听懂普通话,至多就是能听懂30%”。我当时就想,对于他们而言,高考加分20分太少了,别人都已经学会常用汉字的时候,他们还不会说普通话,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他们走出大山深处真的很不容易!临走时,我们将我们协会的一个指南针和两个精致口哨送给了他们并与他们进行了合影留念!上课铃响了,当他们依依不舍地向教室走去而使劲地向我们招手,我们也心情沉重地慢慢离开,他们与我们的互相招手将永远的留在那一瞬间,但是却被我们带出了大山的门槛,埋藏在我们的心里,相信也会埋藏在他们的心里!如果有一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走出大山来到象牙塔下读书,那么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日子!我只能深深的希望他们能够向他们学校大门上的对联一样“高原儿女视野广大,志气昂扬奋发图强”。
“不到韭菜坪,枉看贵州山”,确实如此!我想,这里不仅是我们热爱自然,极具冒险精神的与山为伴的户外运动者的训练基地,也是地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野外实习的最佳考察点之选。
第三篇:感受贵州的软实力
感受贵州的软实力
——追记全国五金商会落户贵州的往事
贵州,是全国工商联五金商会发祥地,首任会长也出在贵州。
十多年前的往事如烟。但每每思之让人振奋,给人信心与力量。
2000年春,五金商会成立只有半年,商会在北京举办五金展,恭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剪彩。在北京市副市长兼市工商联主席孙安民陪同王老到场。和孙安民副市长交换民片的一刹那,他瞧着名片猛地拉着我以惊奇的目光问:“啊„你是贵阳的!„”这时,我似有所顿悟,在这国字号的商会诞生,应该在北京、上海、天津或广州,不应在贵州。我不欲为贵州表白,但思往追来,胸中有言,不吐不快。据我亲历和感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软实力有诸多全国第一。
(一)1998年3月2日,贵阳火车站前通达饭店广场上红旗招展,上空数十个巨大氢气球吊起“大团结、大联合、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等条幅迎风飘扬。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黑龙江、新疆、天津、广东、湖北、广西、云南、重庆邓省、市(区)全国五金界200多位有识之士,为讲团结、求联合、找市场、扩流通、谋发展而表达行业利益诉求,根据十五大精神云集贵阳,召开全国民营五金商会筹备大会。
在当时,成立行业组织,只有政府管理部门方可问津。此前,相继成立了隶属轻工部的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和隶属商业部的中国五交化商业协会。这两个半官方的行业组织各霸一方,资源垄断,利益垄断。民间没有话语权,筹建民间五金行业组织谈何容易?
当筹委会领导成员陪同省、市政府、省、市政协,省、市统战部和省、市工商联的领导登上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有人惊呼:“啊,贵州的省长都来了!”本来,有的代表是来“探消息”“寻究竟”的,一下兴奋起来,好似吃了“定心丸”。特别是这位副省长一开头就高调盛赞:“筹建全国民营五金商会非常高明,非常有先见之明。”场下又引起一片热议:“行业组织活动,政府这么旗帜鲜明支持,全国只有贵州。”致使大会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1998年4月8日,省工商联主席程天赋率五金商会筹委会主要成员上京拜会全国工商联,寻求支持与领导。
当时全国工商联已组建美容、美发、和烘焙等四个商会,都是由上而下管控。唯独关系国计民生传统产业五金商会来自草根。
听取汇报的是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保育钧。当他听完程天赋主席汇报之后,问及:“你们为什么敢筹建这个组织?”
程天赋和我几乎同声说:“十五大精神。”我还补充道:“田纪云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在全联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也提到政府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交给民间管。这也是中央精神嘛。”
保育钧表示同意,明确表态:省联报来的资料全联领导看过,你们的工作做得扎实。一是工商联早已介入,二是领导班子已形成,三是由上而下的工作做得好。可以成立。
不料一场“茶壶风暴”使商会“出生”一波三折。同年9月,全国工商联急电省工商联,要筹委会“急刹车”。9月17日,让我倒省联“受命”。当我落座主席办公司,程天赋和省工商联党组织副书记、副主席陈卫椿把全国工商联发来的急电给我看。大意是根据太远会议精神,要省联做企业家的工作,解散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的民营五金商会机构。看后,我一直低头不语。心想中国的未来一定这样走,不让我们干,也有后来者。程天赋连问我两句:“你意见咋办?”良久,我抬起头来,望着两位领导凝重的表情与期待的目光:“暂不传达,看看再说。”两位领导听后异常兴奋。程天赋说:“就等你这句话,工商联该干的不让干,以后他们的会我不参加了。”陈卫椿更干脆:“乌纱帽不要我也支持到底。”后来我知道,省联在接到全联急电之后,立即召开会议,形成高度共识,誓言一定让五金商会在贵州这块热土发祥,以点燃经济体制改革的希望。
受到省联支持与鼓舞,我一面把筹建工作继续推进,又频频上京,顶着烈日蹲在全国工商联大门口,向领导陈情。但未果。
1999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来毕节,参加开发扶贫试验区10周年会议。程天赋、陈卫椿利用会议间隙介绍商会筹备情况,并促成经老5月21日在贵州饭店召见我。我向经老报告办会主导思想,谈及为搞活流通,筹备中已在全国各地办了四次五金展等等。经老听后频频点头,高兴地说:“你们办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二天,我陪经老到机场,在贵宾厅他要我与他并肩而坐,对我说:“你们的事返京召开主席会议争取早日批下来。”
五金商会终于在同年9月19日于烟台正式成立。工商联自始至终的给力,可谓“扶上马又送一程”真是全国第一。
(三)五金商会确立了“会员办会,服务立会”的办会宗旨,因为商会是由下发起,践行“自愿入会,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筹经费、自立会务”的“五自”方针,怕管控不了,滋生弊端,全国工商联有关部门要派一位处长兼商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经济局副局长王永乐对此有异议,便专程来贵阳与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李元栋商议。李元栋部长认为,这批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新时期最大的受益者,要让他们肩上有责任,放手让其锻炼,引导他们回报社会、服务行业,不宜“掺沙子”。如果使他们左顾右盼,不敢前行,不利发展。两位领导一拍即合。王永乐副局长立即给我传达。据我了解,这种开明主张也属全国第一。我听后异常振奋与鼓舞,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我们提出服务是商会的生命线,要围绕大局搞服务,搞好服务促发展。要开门办会,民主办会,让会员有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并把商会领导成员介绍给各地工商联,即利于当地工商联对其管理,又利于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作适当安排。这些年实践的结果,工商联五金商会领导成员,有的进入人大、政协或当地工商联领导机构,他们政治上有名、社会上有位、工作上有责,成为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如今,五金商会已有会员12000家,组建有市场等专业委员会六个。拥有70家团体会员,其中省级商会26家,地县级商会44家,会员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台湾。在此基础上,商会牵头于2012年9月创建跨出国界,超越政治、宗教信仰,宜商、宜会,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参加的亚太五金商会联合会。
(四)至此,回到原点。不由想起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一直倡导“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要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总”两句话。
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与积累者,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与主体。像哇哈哈的宗庆后、联想的柳传志、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等,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特别是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先富后代富,共同致富,使社会财富涌流迸发,其引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尊重企业家就是尊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尊重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付出与贡献。喜看今日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势头强劲,黔中大地正成为投资者的家园、企业家创业兴业的热土。贵州采取多种措施扶持民营经济展,到2017年民营经济比重预计达55%以上。我核查有关资料,尊重企业家只有贵州如是说。我想,这应该是贵州有一个全国第一。
第四篇:屋脊整改方案
山西大剧院金属屋面屋脊错缝整改方案
我公司施工的大剧院金属屋面工程的施工顺序为,檩条-天沟-底板-保温层-面板。由于山西大剧院金属屋面钢结构与网架结构高低不在同一平面上,且在金属屋面施工过程中,首先施工的是大剧场屋顶东面斜坡,再施工北面斜坡,然后再施工东面斜坡,网架屋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东西两面的屋脊梁一直没有做好。最后由业主指定我公司进行施工,由于钢结构及网架结构高度不一样,屋脊已经无法调整到网架屋面与钢结构屋面到相同高度。
现由于石材屋面无法进行调整,要求我公司给予调整。
现报上调整方案:由于钢结构屋面的石材已经施工完毕,现只能调整网架屋面的高度,调整的方法是对金属屋面的T码(高强度铝合金支座)的高度进行调整,现在施工的T码高度为115mm,金属屋面的最大错边高度为120mm,我们通过高度为50mm,75mm,95mm,145mm,165mm的T码,对屋面进行调整,使屋面最大程度保持在屋脊对接缝上。
用此方案整改,东西两斜面各需要2天的时间,T码于2011/8/7已发出,2011/8/9日到场,屋面板开口机已从石家庄火车站工地调用。
浙江瑞拓金属结构屋面有限公司
2011/8/7
第五篇:对贵州采风的感受
对贵州采风的感受
这次的贵州采风,不管在学习还是在做事方面,都感触很多。。。
亲身的体验才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一到寨门口,就看到了一栋栋吊脚楼紧密的分布在半山腰上,围绕着山相连一片,看起来很和谐,像一幅精美的画卷。但是感觉千户苗寨已经成为了商业性质的景点,有点失落。总的来说,因为景的魅力太大去这里也是相当值得的。
在寨子里时,我发现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都穿着朴素,统一的苗族的发型、带点花纹的黑色上衣,下面配个牛仔裤或很普通的裤子。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她们怎么全都穿着黑色的上衣,后来苗王告诉我他们苗族崇尚黑色,忌讳白色,黑色代表尊重,以前苗族被别的部落打败,只好逃难。苗族受到了很大的屈辱,希望受到尊重,但苗族又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用衣服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历史上有两个最苦难的民族,其中一个是犹太民族,另外
一个就应当是苗族了。”苗族人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能做出值得任何一个人都震撼的刺绣,怎能一个“帅”字了得!
去之前查资料时看到有介绍西江苗寨的夜晚万家灯火,这才体会到有多美,傍晚时刻,我们四个人就去了观景台,伴着春日和风,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远处苗寨的灯光如繁星点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油然而生。
忽然想起唐代诗人辛弃疾所写的《西江月》中的诗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看到秀丽的自然风光再加上美丽的服饰,简直无法形容。千姿百态的花纹图案,把苗族服饰点缀的更加美丽。苗族的女装尤为复杂且多姿多彩,从他们的服饰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苗族人喜欢红色。苗族人认为红色是最美、最神圣、最具有生命力的颜色。苗家女性把红色看为雨后天空上的彩虹和美丽山花,在青山绿水的大山里,红色就显得格外突出明显。
在台江举办的姊妹节,我们看到了穿盛装的大队伍,一眼望去,光彩夺目,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有很多卖绣片的。看到他们摆在地上的一片片精致的绣片,感觉每一片都是艺术品。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精致的绣片,真是大饱眼福。有位卖绣片的苗族妇女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这种地方,在这种环境下,不刺绣也没办法,必须要做刺绣、做盛装,如果不刺绣的话,在过节的时候没有盛装穿是不敢出门的。”苗族妇女的刺绣工艺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苗族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它无处不在,甚至在人的衣服里都有。有人如果病了,可撕下一小角衣服去问巫师,看看是遭遇了什么恶魔。所以,她们在刺绣、做盛装时,内心是离不开最初的原始信仰的神秘感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绣法使图形变得生动而又华贵。苗族的妇女把刺绣做的像自然物活灵活现,有的就像浮雕一样,手法也很夸张。在颜色上,大多使用红、黄、蓝、黑为基本色,再加以白、浅绿、桃红、橙黄等颜色,做工精致,图案繁复,色彩鲜艳,有些还是很好看的高级灰色调。这些大胆的想法都是我们在创作中所顾忌的,经过这么一番思索,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灵感。从他们的纹样中可以联想到苗族的妇女在画纹样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运用了传说和一些故事来进行纹样设计,使苗族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
苗族女子在做盛装时,还要挑选吉祥的日子,这样,做出来的盛装就能够保护其穿着盛装的人,自己的刺绣工艺也才能精致。但是,现在的苗族大多数女子都已经不会刺绣了。很多村民的织布机、染缸等工具已经搁置起来或者已经当柴用了。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年轻的人对这些工艺已经陌生。村民有句谚语:‘挑花绣朵,50年代,人人都会;70年代,中年人会;90年代,老年人会’。”当然这也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听苗王介绍,随着千户苗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寨子里的村民已经很少外出挣钱了,每天在寨子里最少就可以挣70块。在这种环境下,苗族女子就不再想制作苗绣了。这种文化的流失,值得我们深思。
在丹寨的一个中学,看到了学生的蜡染作品,学校的一些公共设施也是用蜡染做的,课间的广播体操也是根据苗族的舞蹈编的,很有特色。希望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学校,能够把苗族文化发扬光大。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苗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苗族服装,尤其是盛装、银饰,也是一种特别的记录,一种特殊的语言,他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更直观,更充满鲜艳的色彩。我在贵阳民族民俗博物馆里看到一段话,意味深长,感触很深:
时光在流逝,传统在消失。。。
我们处在特定的历史瞬间,我们有幸看到传统的苗族服饰文化精华,这个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它,正在挥手隐去,“苗族藏驿”无力让时光倒流。。。
我们只是想在展示它的绝美、厚重的同时,将其传统的手工技艺传袭给我们的后人。
如今我已返回城市的喧嚣,梳理在西江千户苗寨的脚步和思绪,那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最先。我猜想,这是因为西江苗人在经历数千年艰难跋涉风餐露宿的艰辛迁徙历程,膜拜沿途的山山水水,经过岁月洗礼,来到西江,已经变得安详而平静,善良而美丽,热情而好客。
美丽的西江千户苗寨,善良的西江苗人,但愿这里的你们如这里的大树一样枝繁叶茂,如这里的夜一样永远安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