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自心

时间:2019-05-12 15:1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察自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察自心》。

第一篇:观察自心

观察自心,自在无碍的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之时,看到自身的形相、感受、欲念、行为、意识等都是空无的,一刹那间,便消除了一切苦难和障碍。于是,菩萨对徒弟舍利子说:一切的形相无异于空相,空相也无异于形相,所以形相即为空相;空相即是形相,还有感受、欲念、行为、意识也都是一样的,徒弟舍利子呀!世间万法都是空的,根本就没有生与灭,也没有染与净,更没有得与失的分别。因此,空相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感受、欲念、行为和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直到没有老与死,也没有老与死的尽头;没有痛苦的因和果,也没有涅槃的因和果,万法皆空。因此,无需用智慧去强求,强求也得不到。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菩萨觉悟需要依照般若智慧的真谛而修行,因此,心中不要有挂碍,没有忧虑障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如此才能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清净禅修,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般若智慧,才得到了无尚、正法、正觉的三种佛果!因此说:心经是加持殊胜的箴言,是照彻万物的箴言,是无上智慧的箴言,是最高能量的箴言,能破除一切苦难!这不是妄语,也并非虚假,而是确确切切,真真实实的,所以称之为“心经”。若能好好去修行心经,待智慧圆满,一定能达到净土彼岸成就佛果。所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虔诚持咒吧: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第二篇:把握自心(范文)

把握自心

道 学

偶尔看到这样的故事:

一个人去邻居家借斧头,边走边想:会借给我么?难说!上次我向他借锯,他就没借给我!今天肯定也不会借给我的——我又何必自讨没趣呢„„,待至邻家,就对着正开门的邻居大声喊道:“你的斧头留着自己用吧!”之后便怒气冲冲地转身回自家了。

此即所谓的“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例证!不过,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曾像那个借斧头的人,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过于认真,过于多心,患得患失——得之则心花怒放或喜不自禁,如疯如狂;失之则满腔愤怒或痛不欲生,如丧考妣。世间之人与世间之事,大多如此。(自心作崇而不知不觉!)

修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探索出世正道而出外参学,原本无可厚非,可那一颗求法的心随着愈走愈远的身影,却越来越乱:人云参禅好,便随之去打坐;人云修密好,又会去求灌顶;人说念佛好,就赶快去找念珠„„忙来忙去,一事无成。岁月流逝,悔之莫及。

当然,世上也不乏异常之辈:或是经过大喜大悲之后看破世事、识透人心,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淡然;或是宦海浮沉,戎马一生,又能知止常止,功成身退,归隐田园,自去体会“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安然;还有那种“坐看云起处,满溪流水香”的悠然与“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超然。

修行的人,如果能通身放下,善用其心,自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则必能获得心灵的安详与宁静!这才是莫大的财富、微妙的禅那、真正的功夫。

修行的人,之所以洒脱,就是因为明白此理——善识其心,善用其心。那怡然自得的心,如一颗璀璨明珠,虽长陷于淤泥之中,却纤尘不染。这样的心,若把握得住,身心无烦恼!无论是处于幽寂的深山,还是繁华的闹市,皆是清悠闲静的——于山则 “孤峰顶上一茅蓬,老僧半间云半间”,于市则“十字街头好参禅”。

如是可知,心的力量,实在不可思议。“佛门难开,心诚则灵。”

红发卡

大 卫

在黄山开诗会期间,河北诗人大解,和我谈过一首诗,他说,诗作者的名字忘了,但那首诗读过之后却怎么也忘不了。说的是三个拾荒者,都是女的,一个年龄大些,一个小些,另一个更小些。那首诗描述的是,三个拾荒者,正在一堆垃圾中寻找可以回收的废塑料、汽水瓶、易拉罐什么的,突然,那个年老的拾荒者发现了一个红发卡,她把发卡捡起来,捧在手心里,看了又看,以为她要把发卡扔了——因为那发卡太一般了,灰就不说,还染上了来历不明的汤汁,脏兮兮的,对于她那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与红发卡是绝缘的——但年老的拾荒者并没有扔下它,而是跑到垃圾场旁边的一个商店——以为她要卖掉,嗨,谁买这个呀,原来她要买包纸巾。

纸巾买回来了,是那种一块钱一包的xx牌子的纸巾(对她而言这是多么奢侈的价格)。她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有风,又背过身去,把纸巾抖开,很认真地擦着,仿佛她手里拿着的,不是一枚发卡,而是一件祖传的玉器。那发卡真红,她擦得一丝不苟,直至那红发卡似要被它擦出血来。她把剩下的纸巾又分给另外两个人一人一张,意思是她们把手也擦干净。接下来,这枚红发卡就在三个拾荒者的手里传来传去,像一撮烫人的火苗。这实在是一枚很普通的发卡,很显然,这是被哪个年轻女孩弃之不用的头饰,被她随手丢在自家的垃圾里,现在,通过环卫车,这枚发卡从城里走到了城外,最后,到了这个垃圾场。这三个女人,在传递发卡的过程中,低声地说着什么,仿佛在商议一件很重要的事儿。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个年纪最大的,把红发卡别在头发上,她的头发已全白了,这一枚红发卡别在上面,特别显眼,整个人,都成了一颗害羞的白菜。然而,没几分钟,她又把红发卡,递给了那个比她年龄稍小些的女人,她的头发,黑白相间,有些灰,但这一枚红发卡,却像一只蝴蝶,让她沧桑的面容,生动了起来。没多会儿,她又把红发卡拿了下来,恋恋不舍地。看来,她们三个刚才嘀咕的,是轮流试戴,谁戴着好看,红发卡就归谁。

现在,红发卡栖在年龄最小的拾荒者身上,她那一头黑发,好像特别适合戴这枚红发卡,她一戴上去,犹如漆黑的夜晚,倏地,升起了一轮红月亮。仿佛她那头发,就是为了这一枚红发卡才长得这样的黑、这样的长、这样的亮。另外两个拾荒者,看着她,有些呆了,她们都没想到,一枚红发卡会让一个拾荒的女人这样美丽。这个年龄最小的拾荒者,笑了,笑得多开心,笑成了一朵晴空下的棉花„„但,过了一会儿,她还是所这枚发卡摘了下来,虽然很想要,但她心里清楚,红发卡毕竟是三人共同的财产。此刻,这枚红发卡正卧在年老的拾荒者的手里,她把它攥得紧紧,生怕它长腿跑了似地。突然,她把那个年龄最小的拾荒者叫到跟前,以五指为梳,把她略显凌乱的头发,梳得齐整了些,然后,把那枚红色的发卡,轻轻地别在了这个年龄最小的拾荒者头发上,一时间,整座垃圾场都被这枚红发卡照亮。那个年龄最小的拾荒者,整个人都变了,一种潮红、羞赧、还有幸福„„在她脸上荡漾。

这是诗人大解对我所述的一首诗歌之内容——当然,诗不可能这么噜里噜嗦——但,生活的细节肯定是这样的,甚至比这更真实,更精彩。只不过,我把大解的叙述作了某种程度的补充和还原。谁能想到一枚丢弃的红发卡,会让三个拾荒的女人兴奋一个下午,她们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了?我不想从这三个拾荒者身上,得出什么伟大生活要旨,只想说,和这三个拾荒者相比,我倍感羞愧,我的灵魂早就麻木成了一根铜丝,而我常常自鸣得意于,这根铜丝可以在我与生活之间做某一种连接,像一根超级保险丝,其实,也正是这种“铜丝”,让我的灵魂麻木了许多。生活中,很难再有什么事让我心动,更甭说兴奋了。而这三个拾荒者,岂止是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简直让我觉得,生活就是为她们准备的,她们可以把垃圾当成宝贝,而我们却常常把宝贝当成了垃圾。

或许,在生活面前,她们比我们更具备热爱生活的能力。

闲话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昌 莲

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寺院则举行盂兰盆会,以此发扬佛教的慈孝思想;道观则过中元节,颂经解救饿鬼囚徒之苦;民间则称此日为“鬼节”或“施孤”,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故此日各地便有上坟烧纸钱,去寺院超度先亡宗亲的习俗,有追先悼远的意义。民俗的“鬼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广为流传,并且各有其自己的特色,构成了民间七月十五的种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盂兰盆”是佛教特有的一种仪式,为了回报哺乳之恩,解救累世父母的“倒悬”之苦,故在七月十五日启建“供佛斋僧”法会,以此功德回施法界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由是有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的留传。无奈法久成弊,因民间习俗的影响,种种谬传淹没了“盂兰盆会”的真相,有损于佛教的慈孝之道。以致于世人只知所救鬼类,皆以放瑜伽焰口为盂兰盆会,不但俗人迷名失义,可惜连僧人也皆如是。

莲池大师曾在《正讹集》中叹息道:“世人以七月十五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莲,谓七月十五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圣贤,一则下济饿鬼,悲敬异田,恶可等混”。因此之故,余不避莞尔,略述其意如下。一、七月十五“鬼节”的流传缘由

依中国的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之说,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如《修行记》中说:“七月中原日,地官将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我国土生土长道教的长期影响,民间则普遍流传七月为“鬼节”、“施孤”之称。所以,世人对七月是特别忌讳的,认为七月是很不吉祥的日子。

世人之所以把“中元”称“鬼节”,是因这日地官降下,要释放地狱囚徒,无祀饿鬼孤魂将飘然人间乞食,所以有的地方是此夜家家门前十字路口设祭台,放水灯招引孤魂过奈何桥,去祖坟烧纸钱祭奠等活动,生怕鬼入家宅扰乱。因此之故世人则称此日为“鬼节”。二、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的缘由

佛在世时,因印度有三月是雨季的缘故,生草地上多蚊虫,比丘们出门游化惟恐伤杀生灵,搅扰心神不宁,禅定难生。因此之故佛制比丘,每当四月十五日来临前结夏安居,规定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不许比丘们出门游化,聚居寺院过团体共修生活,接受信心檀越的供养,专心如律精进禅修,克证圣果。

至七月十五这一天,印度雨季即将结束,比丘们亦结夏三月满,大众僧自恣。因结夏期间,比丘们专修三月,来不及悔过,故于圆满日大众僧举行自恣。所谓的“自恣”,梵语钵刺婆刺拏,译为随意,随他之意,即任人举发督促自己的罪过,或自我检举自己的罪过,依人任意所举之罪而向大众僧发露忏悔,作如是言:“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若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

如上之文,各人如是三说,即忏悔毕。以此忏悔检举己过,增进道业,获取身心的清净。因比丘们结夏三月的加行,所以七月十五这天证得道果的人特别多,即使未能取证者亦能自恣,以增圣进,佛生欢喜。因此之故,七月十五佛教既称“僧自恣日”,亦名“佛欢喜日”。可惜,今人无此“自恣”雅量,每以客观理由掩饰自己的过错,亦是佛教一大憾事。自恣不仅自己不隐瞒,反而要求别人举发自己的罪过,此举须大勇大智之人方可胜任。

三、盂兰盆会的缘起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初得道果,得六通自在,因思哺乳之恩未报,遍觅亡母生处不见,则以道眼视观世间。不料因亡母生前作恶多端,死堕饿鬼道中。生饿鬼趣者,腹大如盆,咽细如针,千年难闻浆水之名。目连因见母少饮食,皮骨连立,神形憔悴,悲状万分,孝心顿发,用钵盛饭,以神通道力饷其母前。亡母见钵得饭,悭心忽生,惟恐其他饿鬼分食,则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岂知因悭贪故,食未入口却成火炭,遂不能食。目连见此,悲痛号泣,驰还白佛,具陈此事,乞求世尊,解救亡母苦痛。

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虽能上天入地,但难以救脱罪业深重的亡母恶趣之苦。我佛大慈,因目连尊者的请求而宣说解救七世父母脱离恶道苦趣之妙法。经文里佛陀告慰阿难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仗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目连尊者听了佛陀的教导后,依教奉行,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时,尽世间种种百味饮食,盛于盆器中,虔诚恭敬供养十方诸佛及其十方贤圣僧。以此因缘故,佛陀为众宣讲了《盂兰盆经》,也因目连尊者供佛斋僧之因缘故,目连之母得以脱离饿鬼之趣而升天入“华光天”。

目连尊者由己及人,由一人之父母推至人人之父母,由一生之父母推至七世历生之父母。尊者与佛陀心心相印,佛陀欲说尊者即问。如经云:“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

佛陀欣慰地告诉目连说:“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为了使此教法流传于世,广为利益一切大众,佛又告诸善男子善女人说:“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以此因缘故,盂兰盆会流传于世。佛在世的时候,据说就有十六国王闻《佛说盂兰盆经》及目连救母脱苦之事,各造种种宝盆以盛饮食,献佛及僧。后来随着佛法的不断传播,盂兰盆会也遍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

四、盂兰盆会在中国的流传及演变

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大量经典的陆续传译,以及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大力宏扬,佛法便扎根于中原大地上,开花结果乃至达到繁盛。佛法在不断本土化的同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把中国文化推到了顶峰,起到了升华的作用。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法源远流长。

关于盂兰盆节缘起于目连尊者的报恩救母,又因后来佛教徒的依教奉行,就这样流传于世了。在印度的佛陀时代,就已常常兴办盂兰盆会了。据《大盆净土经》记载:印度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

盂兰盆会流传中国,这与西晋时竺法护所译的《佛说盂兰盆经》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后来依据此经而拟订了举行盂兰盆会的仪规。因此经典注重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并且深入民心,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目连戏”的盛行。

至于中国最早盛行的盂兰盆会,据说是始于梁萧武帝时代。如《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梁武帝是菩萨皇帝,一生虔诚奉行佛法,他每逢七月十五僧自恣日,都要兴办盂兰盆会,送盆于寺院供佛斋僧。《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书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民间盂兰盆会也日见热烈,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记载,当时长安民众以种种奇妙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七月十五日在城中诸寺设立供养,城中百姓也到寺庙参观,场面热闹纷繁。不仅在家信徒竞修供养,出家僧人也不例外,各出己财,造盆供佛及僧。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一直盛行不衰,唐朝时还谨遵佛制,保持佛教的传统本意,法会主要是以供佛斋僧为主,四种弟子以此功德“上报四恩,下济三途”。可是到了宋代以后,由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民众的信仰混杂,佛教供佛斋僧的“盂兰盆节”与传统道家诵经度鬼的“中元节”相结合,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浓重迷信鬼的风俗,则把孝亲斋僧报恩的“盂兰盆节”慢慢地变成了“祭鬼节”。

自宋代以后,这种民众进寺院供佛斋僧的风俗虽然还保存,但庄严的盆供以及供佛斋僧的意义几乎没有了,主要是以荐亡超度孤魂饿鬼为主了。依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大约在北宋时,各大寺院有印卖《尊胜陀罗尼经》、《目连经》的习俗,又用竹竿搭成高大约三、五尺的三脚架,竹竿编成灯窝形状,称为盂兰盆。在三脚竹竿的周围,挂上纸衣服、冥钱,用火焚烧。在大街上,从初七至十五,乐人上演目连救母戏,观众也很多。看来,宋代以后盂兰盆节已经深入民间,但可悲的是寺院举行的盂兰盆节也民间化了,是以诵经施食为主要的佛事活动。如元代德煇重编的《百丈清规》中说:“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率众财办斛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又如元代明本的《幻住庵清规》说:“七月,(中略)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盂兰盆节演化成诵经施食的史实。

自宋元以来,佛教日渐衰微,这种风俗一直弥漫。直至明代,莲池大师在《正讹集》加以辩正,但仍未能挽救颓风。在民间把孝道的七月彻底变成了“鬼月”,于是出现了“普渡拜拜”的活动,以及“抢孤”、“放水灯”、“立灯蒿”等文艺活动。但无论是民间的“公普”还是“私普”,大都是以大开杀戒,盛设荤酒,以“三牲”祭祀孤魂野鬼,这与佛教的慈悲孝道思想相违背。这种残暴不仁、奢侈浪费、虚荣不实的恶风,实在是有毁于佛教的盂兰盆节。

清代仪润欲挽恶风,在不违背民风的原则下提出了“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的主张。并且亲自制订了《兰盆仪轨摘要》一书,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能够尊崇的寺院依然很少。时至今日,更是不堪言耳。各大寺院藉七月盂兰盆节而大兴佛事,白天诵经拜忏,晚上焰口施食,烧纸钱、锡箔,己少见此日供佛斋僧之檀越,亦很少见比丘托钵受食之寺院。

五、献供与受供

每逢七月十五,各大寺院要举行盂兰盆会。为人子者当孝养父母,报答哺乳之恩,而这天是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欲报亲恩供佛斋僧的殊胜时节。欲报亲恩者应如法献供,获无量功德利益,仰仗三宝功德力的加被,现前父母则福寿康宁,已故父母则脱离苦海,超升天界。同样,受供者亦应如法受食,咒愿施家,则功德利益亦无量。今依据《佛说盂兰盆经》,略说如法献供、如法受供如下。

1、如法献供

所谓如法献供,就是施家应依佛制如律如法地献供。主要包括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择定胜时。经云:“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因为七月十五这天是十方众僧自恣日,亦名解夏日,又名佛欢喜日,佛陀择定此日献供救济累生父母,就是最胜时日。佛定此日献供救济历生父母,是为胜时。

第二、发大孝思心。经云:“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发大孝思心。在胜时献供须发胜意,即发大孝思心。佛教特别倡导“上报四恩,下济三途”的孝道思想,所以佛弟子应“观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六亲眷属,历生父母,应常思其恩,常念报答。所以,在择定胜时献供之时,应发广大慈悲心,为一切厄难中的众生发心献供救济。第三、设胜供。经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既定胜时发胜心,就要设胜供。七月十五献供是为救济历生父母而设,所以要尽心供养,不能有半点悭吝之心。不论针线布帛医药,凡僧所用之物皆可供于盆中,应随分随力供养。若有大力者,俱办亦善,能多供尽量多供;若心大无力而少供者,随其大心供养得福亦大。所以,此日不分贫富,人人都可以发大心献供救济历生父母,报答哺乳之恩。

第四、赞胜田。经云“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因结夏三月的专心勤修,此日证果之人很多,即使未证果之人,亦能发露忏悔保持身心的清净。当七月十五解夏之时,一切众僧,凡圣交参。不论已证圣果者,未证圣果者,还是倒驾慈航的权现比丘,因自恣故,个个都具清净戒前来受供。所以,此日献供应赞叹胜田

第五、获胜意。经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既然能如上所说,择定胜时发胜意设胜供,广赞胜田,则定能获大利益。今生父母,六亲眷属或已堕三途者,皆得出三途之苦,超升天界。所以,孝子贤孙应于年年七月十五,发大孝思心,设大盛供,供佛斋僧,上报四恩,下济三途,方谓真学佛人。

2、如法受食

为报恩亲故,施主要如法献供,十方众僧也要如法受食,惟有二者如法如律,方能使施主受益,受者也无愧;否则二者皆有所损。所以,受食者应注意如下五点。

第一、发利人心。施主做盂兰盆会供养,本是为了报答生生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佛敕十方众僧,于受食前,先为十方施主念咒祝福,求其消灾,使生者获福,亡者超升。所以各大丛林庵院,僧人吃饭时必先念供养咒,如结斋时所称念的“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四句,就是一种祝福词。

第二、修利己观。僧人在受供时,应入正念聚,或作警惕想,如想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或作食存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行者有了这种正念,或有戒惧之心,深恐虚消信施,则能时时正观心念,无诸杂染,容易摄入正定。

第三、未食前必先供佛。僧人在未受食前,务必将施主所献之供,先安佛前或置塔寺中。所以僧人未食应先供佛,这也是表示对佛陀的崇敬,至关重要。

第四、为施家诵经祈福。施家为报历生父母的哺乳之恩故,以百味上好饮食供养众僧,众僧当为施家慈悲法施,令施者能够法喜充满。所以,僧人受食前,要为施主家诵经祈福,上堂说法。

第五、如法受事。献供的是施家,受食者是僧,应如法受,如法食。僧人食时,应生惭愧心,不可生贪著想,与好与恶,不生增减,应平等受食。应想此食,乃是暂时资养色身,借此色身谋求佛道故,如佛经说:“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著,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

然而,在当今末法时期,僧人是佛教的代表,佛法皆以僧人为轴心,故僧人在佛教中是负有特别的弘法重任。所以僧人在受施主家供养时,应当形表端严肃穆,以表佛法的崇高,以赢得施主对佛教有更深更好的印象。佛教的盛衰,实有关僧格的完整,僧人对此应该特别留意的。否则,不但有损僧格形象,而且有损于施主的深信善根。

总之,献供者于此日要如法,虔诚恭敬;受供者应自恣清净,如法受食。惟有如此,二者皆如法,父母方得救。

六、盂兰盆会的现实意义

盂兰盆会是因《佛说盂兰盆经》而来的,流传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年年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佛说盂兰盆经》和《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同被称作是佛教的“孝经”,《佛说盂兰盆经》是宣扬佛教孝慈思想的经典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上报四恩,下济三途”的佛教孝慈精神,此经主要向人们昭示了为人子女者,当念念不忘父母的哺育之恩,心存知恩图报的观念。而此种孝慈观念又超乎世俗所谓的孝道,应观世间“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应由一人之父母推及人人之父母,把行孝视为做人的一种本能,人人皆应尽心行孝。可谓是佛教把孝慈思想推到了极点,世俗之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那到底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想这是冥阳两利的盛举。之所以累生父母堕恶道受无量苦,就是因为生前悭贪不舍,多造恶业。那我们举行盂兰盆会,通过诵经或者听法师讲解,上盂兰盆供,不分僧俗随力随愿供佛斋僧,不但以此功德回向累生父母以脱离恶道,而且也因此转自己的悭贪心为布施心,以免自己将来堕落恶道。并且也因此而影响到自己周围的人,使人人尽心孝养父母,提高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圆成自己的道业。

七、对民众信仰层次提升的设想

由于长期以来,民众的重鬼习俗弥漫,所以导致了佛教盂兰盆会与民间中元节形式的雷同。再加上佛教盂兰盆会的过分世俗化,每逢盂兰节各大寺院不注重供佛斋僧之仪式,而偏重于放瑜伽焰口救济鬼魂而忘记布萨诵戒,大烧纸钱纸衣,使盂兰盆会失去其原有的真正涵义。为了导正民间传统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错误观念,为了澄清“盂兰盆会”的本来面目,为了提高民众信仰的层次,我认为七月还是可以改变啊!再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以供参阅。

第一,我并不反对民间七月十五的上坟祭祖,但我反对民间的门前摆设香案,大量残杀生灵而祀鬼的“普渡拜拜”,特别不希望看到纸灰的飞扬,蜡烛的流泪,水灯的排队。我希望来年的七月能是一个祥和的七月,是一个思亲的七月,我更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带着自己的子女去祖坟拜祭,不妨少烧几张冥币,多供上几碟素菜以表思亲之情。通过祭祖使自己清楚做父母的意义,使子女们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想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但不能搞成迷信。

第二,我希望各大寺院能够如律如法地举办盂兰盆会。希望这日僧侣能够自动地检举自己的过错,能够于佛前发露忏悔,清净自己的身心,如律自恣。上午诵《盂兰盆经》,上盂兰盆供,中午供斋吃钵饭,晚上布萨诵戒,千万不要因放焰口而大量烧锡箔、纸衣、纸钱。最好是这天能够恭请法师讲解《盂兰盆经》,发挥经中的孝慈思想。

第三、我希望在这个七月,人人能够发大布施心,随力随分捐献自己的爱心,广做慈悲事业,以此功德培养自己的慈善心、孝思心,解除自己的悭贪吝啬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完善自己的人格,回报自己的亲人,救脱历生父母的苦趣。

我想,来年的七月定是一片湛湛的蓝天,祥和的气氛,新鲜的空气。真希望能打破以往的鬼节七月,迎来明天的孝思七月。

五重唯识观

真 诚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这个观法始于慈恩宗窥基大师。窥基大师按照《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对唯识性次第悟入,依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结合《解深密》等经、《瑜伽》、《成唯识》等论,立此五重唯识观。

本文是依《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来分析五重唯识观。窥基大师撰写《义林章》,是依法相唯识学的立场阐明唯识教理,是理解唯识教理的指导性著作。全书由七卷二十九章组成,唯识章是第一卷中的第三章。唯识章共分十门,五重唯识观出自第一出体门。五重唯识观即: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

一、遣虚存实识

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

无著颂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成唯识言:“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如是等文,诚证非一。

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故欲证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方便而入,非谓有空皆即决定。证真观位,非有非空,法无分别,性离言故。

说要观空方证真者,谓要观彼遍计所执空为门故,入于真性,真体非空。此唯识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

此最初门所观唯识。于一切位思量修证。

唯识,唯是遮愚夫二乘由虚妄心而起的遍计执,故应遣虚;识是显非有妙有的依他起性,真空不空的圆成实性,于事于理皆正存留,故曰存实。

第一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先就一切诸法所具有的遍计所执(虚)依他起圆成实(实)三性,分别遣虚和存实。观察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皆同龟毛兔角,是从虚妄分别生起,体用都无,所以应当正遣除作空。观察依他起性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而生起的事相,是后得智的境界;圆成实性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是根本智的境界,都不离识,所以应当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观,是由诸有情无始以来,执遍计我法为有,拨真俗事理为空,所以用遣虚观对破执实我实法,用存实观对遣拨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像这样,观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以及《成唯识论》的“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等。诸经论所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寻思、四如实智等,皆摄于此观。

二、舍滥留纯识

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之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是为唯识观第二步。

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但识言唯,不言唯境。

成唯识言:“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又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境有滥,舍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厚严经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华严等说:“三界唯心。”遗教经言:“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辨”等,皆此门摄。

识唯内有,而境是通内外,虽内境之相分亦可言唯识,但恐与外境混杂,故言唯识而不言唯境。

第二重唯识观──舍滥留纯识,依他起的诸识中,有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相分是所缘境(滥),后三分是能缘心(纯),心只内有,境通内外,所以只说唯识,不说唯境。但是所谓外境,是遍计所执,亦即独影境,所以说它作外,并非其体实有。像这样,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内境,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着心外有实法不同,然而都属于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内境,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心境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厚严经》的“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以及《华严经》的“三界唯心”等。

三、摄未归本识

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是为唯识观第三步。

摄末归本识。心内所取,境界显然,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见相分俱依识有,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

三十颂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成唯识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体起故。”解深密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摄相见末归识本故,所说理事、真俗观等,皆此门摄。

识之自体,如树之根;见相二分,如树之枝。离根则枝无,离本则末无。

第三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见相二分都依自证分起,即不外自体分上的能所缘用,是所变,叫它作末。自证分(本)是体、是能变。假如离开作为本的自证分,就没有作为末的相见二分,所以摄用归体即摄末归本,只就自证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解深密经》的“诸识所缘,唯识所现”等。

四、隐劣显胜识

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是为唯识观第四步。

劣显胜识。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隐劣不彰,唯显胜法。

故慈尊说:“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二现,而贪信等体亦各能变似自见、相现,以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非不能似。无垢称言:“心垢故有情垢,心净故有情净”等,皆此门摄。

心王殊胜,心所是依心王而起,虽心所亦能变,但此处从胜用而言。

第四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八识的自体分中,各有心王(胜)心所(劣)的分别。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所以以心王为胜,心所为劣,只说唯心,不说唯心所。如此,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只就心王的自体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说无垢称经》(旧译作《维摩诘所说经》)的“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等。

五、遣相证性识

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遣相证性识。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摄论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如蛇智乱。”

此中所说,起绳觉时遣于蛇觉,喻观依他遣所执觉;见绳众分遣于绳觉,喻见圆成遣依他觉。此意即显,所遣二觉皆依他起。断此染故,所执实蛇、实绳我法,不复当情。非于依他以称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体用俱无。绳藉麻生,非无假用。麻譬真理,绳喻依他。知绳麻之体用,蛇情自灭。蛇情灭故,蛇不当情,名遣所执。非如依他须圣道断,故渐入真,达蛇空而悟绳分。证真观位,照真理而彰俗事,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观体也。

由根本智明照诸法真如理体,复起清净依他后得智,观世间事。照真理,观观俗事,由理彰故我法执息,由事彰故人我执息。

第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起的事相,而其实体则是我法二空,即离了遍计所执所显的圆成实性。因此,更进一步舍遣依他的事相,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理。

如人夜行路,见绳误认为是蛇,心生恐惧。后知是绳,慌恐平息。继而了知绳亦是麻等组成,因缘而生。前观察依他,遣除遍计的知解,如起绳的知解时遣除蛇的知解;今观见圆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见绳的实质时遣除绳的知解,此即《摄论》遣除唯识想而悟入唯识的当体(不借助于唯识想而得的实证),叫它作遣相证性。进入此第五重观时,根本智先证真如理,后得智次了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执自然息灭。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胜鬘经》的“自性清净心”。

总之,以上五重观法,是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所提出。为实践的方便,五个步骤是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

遣虚存实观:心外诸境,体用非有——遍计所执(遣)

心内诸法,体用非无——依他圆成(存)舍滥留纯观:相分为所缘之境(舍)

后三分为能缘之心(留)

五重唯识观:

摄未归本观:见相二分从识分起(摄)

识自体有能所二取(归)

隐劣显胜观:八识心王各有心所为臣(隐)

八识自体各称心王为君(显)

遣相证性观:八识心王是依他起之事相(遣)

事相实性为二空之圆成实(证)

以上五重观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识相观察唯识理,后一重就圆成识性观察唯识理。第一重是言空有,第二重是言心境,第三重是言体用,第四重是言王所,第五重是言事理。如此五种,从粗到细,展转相推,到第五重,实证唯识妙理,于是进入理智冥合的境界。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愿修学者能依唯识观的观法,循序渐进行持,脚踏实地用功,以佛教教理指导修行,早日成就道业!

第三篇:自 考 心 得

自 考 心 得

自考的很多课程是以复杂和内容多而著称的,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很困惑,考前就更不不知道如何复习了,但其实仔细想想,你需要的只有60分,而不是100分,所以有一些内容你不会是很正常的,更其次,书上的内容这么繁复,是不可能都考到的,你复习只需要抓重点就可以了。但到底什么是重点,如何

抓住重点?其实方法也并不难,只要依靠几张历年试卷就可以做到。

历年试题的重要性

其实很多同学在区分资料的重要性上有些误区,试卷,教材,大纲,辅导书,到底哪个更重要?他们往往执著于某些课外辅导资料,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市面上一些辅导资料和模拟试卷往往既不是出题人,也不是出书人撰写的,更有甚者是找在校的学生编写,所以参考价值很低。而真正的出题人往往跟出书人不是同一位,所以他们的思路多少会有些分歧,所以只有历年真题才是我们手里最宝贵的资源,他们能最直接的体现出题人的观点和他认为的重点,参加过自考的同学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有些章节特别爱出大题,所以着重复习这些章节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这么重点的必考内容都不好好掌握,你的60分找谁要?

如何搜集历年真题?

既然大家明确了历年试题的重要性了,我们就要开始搜集试题了,现在能够找到试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购买带有历年试题的辅导书,一般这种试题后面都有答案,但大家也要注意这里的答案绝大部分只是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所以还是需要自己再检验一下的。如果买不到试题,则可以使用另外一

种方法,那就是通过网络寻找试题,不过这种试题一般都没有答案。这种试题就需要你自己去书上找答案了。

如何利用历年真题?

最近一次的试题是最宝贵的资源,你可以用,然后按照规定时间,自己做一次模拟考试。可能很多同学会问,我都没复习好,这么做有意义吗?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知道了你到底欠缺在那里,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更好的抓紧有限的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而按照考试规定的时间是为了模拟考试时的压力,以求客观的反映自己的水平。做完试题后,按照正确答案给自己判一下分儿,没有答案可以翻书自己找一下。如果在你从没有做过这份卷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拟测试,说明你的水平已经到达了考核标准,这应该是对你极大的鼓舞。当然我知道,更多的同学是不能通过考试的,但不论分数有多低,也能反映出你的客观情况,记得有个同学向我咨询学习英语

(一)的办法,他年龄很大,基础不好,对这门课程很苦恼,我就问他如果他做历年试题能得几分,他告诉我,他最多只能有20多分,后面的主观部分基本不拿分,前面的选择题可以蒙上一些。我告诉他的方法只有三个字:“背单词”,我让他从初中最基本的那些词汇开始背,但没有想到是,他非常用功,竟然在短短的几个月把从初中到英语

(一)的绝大部分单词都背下来了,辅以其他的一些方法,竟然通过了考试。所以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就能知道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了,选择题做的不好,就要注意掌握知识点,名词解释不好就要注意多看概念

内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其他历年试卷的主要用途在于,可以帮你分析出试卷结构,都有何种题型,每种题型所占的分数,把它写在一张纸上备用。不过最重要的还在于找出考试的重点,大家要把所以考过的题目都标注在书上,这时候没有答案的试题,你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寻找答案,找到书上对应的章节后,就在旁边写上考期、题型、题号,然后再整理一分历年考题分析表,按照章节把所有考过的题目一一列出,你会发现你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有些章节天生就不适合出大题,只能用选择题考考,有些章节则是出题人特别重视的,每次都有大题出在这个章节。通过分析出题规律,虽然不能完全推测出这次考试的题目,但有经验的同学还是可以把很多题目剔出重点的范围,就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做完上面的步骤,你应该得到了几套带有正确答案的历年试题、试题结构表、历年考核重点分布表、模拟考试得分分析表,还有一本已经标好考点的教材。

第四篇:自媒体时代的舆情观察

自媒体时代的舆情观察

专业媒体一般指的是有编辑或主管部门对新闻生产和消费环节“把关”,对舆情掌控较为主动的媒体,既包括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数字媒体、手机报、门户网站等新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途径出现了,其传播主体、传播效果、传播成本、传播范围都与专业媒体有着颠覆性差别,这种具有交互性和全民性的传播媒介通称自媒体。近些年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自媒体在媒介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舆论的影响力不但具有挑战专业媒体的气势,而且在某些热点问题的传播推动方面有压倒专业媒体的趋势。因此,把握自媒体时代的舆情特征,引导其服务于社会和谐、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就显得迫切而有意义了。

一、自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即:“We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新闻传播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从业者,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工具;传播内容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自由化。其特点主要有:一是传播主体草根化、大众化;二是具有瞬间形成舆论冲击波的功能;三是传播速度快,且可达世界各地;四是传播成本低,通常不用付费;五是具有匿名性和随意性。

由于自媒体比较开放、自由,缺乏专业媒体的“把关”和“过滤”机制,使得对自媒体舆情的治理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我国网民数世界第一,已达5.64亿人,手机网民达4.5亿人,信息几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手机,都能以最快速度被传播出去,继而形成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就我国当前媒体传播影响力而言,某种意义上已进入自媒体时代。

二、当前我国自媒体传播的特征及倾向

一是自媒体传播多元化、复杂化。

1、个体到群体,虚拟到行动:传播途径自成风格。自媒体传播的参与者个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个体的兴趣和价值偏向对热点事件或话题成为影响舆情必要因素之一,一旦刺激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将得到普遍的围观和参与,逐渐产生一定的认同,群体随之产生。在群体观念偏向的引导下,舆论主体有时就会付诸行动,并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热点事件中来。而现实是,自媒体形成的热点话题有时会延伸到专业媒体上,碎片化舆论信息迅速聚合,形成强大的舆论热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而这种行动和影响,可能是善意的、正面的,也有可能是恶意的、极端的,并且具有自发性质,有不可控的风险。

2、一元到多元,民生到政治:信息传播纷繁复杂。随着3G技术的应用和4G技术的推进,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渗透日剧,使得自媒体舆情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和便捷。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评论、网络聊天室、新闻评论、博客、微博、即时通讯(QQ群、MSN群等)、微信等都成为目前自媒体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重要形式之后,更加速了信息的立体式流动。在我国,自媒体参与者关注的话题从楼市调控、物价上涨、污水排放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到针砭时弊、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等政治问题,令舆情信息内容日益多元和复杂。

二是自媒体舆情自由化无序化。

1、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某传播主体一键将信息转发别人,通过裂变式和N次方的形式传播开去,其影响力可想而知。那种受关注度高、粉丝多的传播主体,很容易成为舆情事件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可以是在某一领域拥有独到见解或言辞犀利的普通网民,也可以是社会精英,如政府官员、社会名人、企业高管等。尤其在微博平台为意见领袖身份进行加“V”认证后,这种类似亮明身份、实名的状态,使这些意见领袖发布内容的影响力更加凸显。

2、通过自媒体“发声”已成为网民表达意愿的常用方式。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社会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社会矛盾不可避免,一旦遇到感觉不能(事实上未必不能)通过现实途径解决的问题或表达的观点,网民便“信手拈来”自媒体“喊话”。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事件也正是通过自媒体推动了问题的曝光或解决,像“表哥”杨达才被处理、陕西“房姐”被曝光等。自媒体往往成为事件发展的最重要推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上“喊话”和表达观点。

3、自由过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自媒体发布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注册主要采用匿名的方式,这就给了传播主体极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引发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盛行,谣言、诽谤、谎言等严重自由过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有通过自媒体非法结社、组织社会行动等问题。据《2011年中国微博报告》统计,2011年微博谣言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8倍多,这主要是由于微博发展快和匿名造成的。

三、当前应对自媒体舆情的策略

自媒体引发的网络风险,是世界性难题,甚至能够冲击现有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针对自媒体舆情迅猛发展的实际,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如:一些政府部门针对自媒体成立类似舆情中心的专门机构;努力把微博这种属于网友个人发布信息和意见的“自媒体”变成“网上机关报”;让门户网站介入对自媒体舆情的监控;推动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自媒体舆情处置的联防机制,等等。但是,总体来看,当前对自媒体舆情的治理还不能适应自媒体舆情过于汹涌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自媒体形成的舆论冲击波面前,专业媒体尚不太适应,显得被动,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媒体管理部门在应对自媒体舆情方面缺乏系统性,手段有限,方式简单,尚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自媒体舆情处置需要;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媒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有待建立。那么,在自媒体舆情影响不可避免的今天,怎么办?

一是领导和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当前中国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都较为复杂,一些无序的自媒体表达和政治参与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领导和管理部门必须把对自媒体的治理和对自媒体舆情的引导提高到政治稳定和社会治理的高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切实动员相关力量,切实研究应对措施,切实采取有效行动,来降低政治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不断总结自媒体治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借鉴国外自媒体舆情治理方面的有效模式,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尽快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当前尤其需要推动针对意见领袖、匿名注册、自由过度等方面的监管和立法工作。

三是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对自媒体的管理,不能完全采取“堵”的办法,事实一再证明,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堵”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弄巧成拙。因此,与其“堵”不如“疏”。在认清自媒体时代舆情特点的情况下,深入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心理,多角度分析新闻源,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握新闻事件发展的时间节点,发挥好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从新闻生产环节进行疏导;尽可能动员专业媒体资源,发挥政务微博、网络评论员的作用,主动接触意见领袖,建立相应舆情反应机制,从民生、稳定、占据舆论话语权的角度出发,在舆情处置环节进行疏导。

四是发挥好专业媒体的引领作用。自媒体对许多重点、热点事件的推动不仅针对社会,对专业媒体也是如此。但是,专业媒体如果跟着自媒体起哄(比如不负责任地转载或据自媒体的碎片信息加工),是在逃避自身的社会责任,应该时刻警惕和摒弃。相反,在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需要变得更快、更敏感,需要在更高层面占领舆情主阵地,主动承担引导舆论正向发展的责任。管理部门应思考给予专业媒体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主动为专业媒体设置议程,通过专业媒体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让专业媒体在与自媒体的竞争中,即便不是最快最广但仍然是够快够广、最负责最可信的媒体;让专业媒体更深入地主动介入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事件,加强对专业媒体资源的整合,发挥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同时要融合自媒体中具有专业媒体特性(如政务微博、观点正向的意见领袖)的积极因素,强化舆论引导能力,把公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吸引到积极的方向,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第五篇:情向阳光,心自暖

阳光是人们在冰冷的时候所渴望的,却不是时刻会感受到阳光的存在。

题记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束温暖的阳光,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去感受冰冷,而忘记了阳光,阳光一直住在我们的心里,假如我们的心一直都被痛苦和悲伤湮灭,那么阳光自然不会出来,生活里,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生离死别。

人活着,就会有痛苦和快乐,痛苦和快乐是并着的,有酸甜苦辣才是真正的人生,才是完美,再辽阔的天空,也需要白云和彩虹,需要狂风和暴雨的点缀,在迟钝的鼻尖,也会闻到花儿的香味,在羞涩的笔墨,也会印出文字那朵暖暖的花朵。

不要抱怨人生,当我们踏入人生的那一刻,就有荆棘丛生,坎坷的路途,我们才会迎着困难,学会解决它,更加强大自己,牢固自己的人生坐标,不在顺境里安逸,要在逆境里迎风而上,月有盈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论我们怎么度过,心态很重要。

不要相信佛会渡你,渡你的只有自己,拯救自己灵魂的也是自己,因为佛就在我们心里,四大皆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有情有爱的世界里,世界很美丽,只是我们很多沉浸在痛苦里面久了,而忘却了世界美丽的颜色。

仓央嘉措,众人皆晓的佛教弟子,而他的一首,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还有他的很多诗歌,我都喜欢,还有一首【见与不见】,里面有一句我很喜欢,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就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人,都有一颗凡俗心,有情有爱的灵魂,如何可以割舍下这些,假如一个人没有情,没有爱,那么他也就没有资格成佛。

之所以成佛,四大皆空,所谓的空,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贪图纸醉金迷,不心如蛇蝎。只要我们领悟世界的美丽,感受阳光,一身凛然正气,相信心里有阳光的人,心就会温暖,冰的坚硬,也抵不过阳光的照射,阳光可以让冰化成一汪温柔的水,更何况人的心呢?

不要相信自己是冰,没有融化你的太阳,记住,不是太阳来找你,而是你去寻找太阳,让它给你温暖。不要说你的心看惯了生活的悲欢,其实我们人生一直在很多时候,都看不惯红尘,不是看不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跳动的心,假如分分秒秒都可以看惯,那我们岂不是一个傻子,不要因为生活的脚步匆匆,而忘了寻找你心上的那一束阳光,只有寻找到那一束阳光,才会烘干你心灵的潮湿。

当我们烦躁的时候,不妨让心宁静,或者和朋友们调侃一下,我烦躁的时候,喜欢写进空间,听音乐,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姐姐出来安慰,解开心里的死结,其实这些死结,也许曾经你也用同样的方法给别人解读过的道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入关者迷,旁观者清而已,记住,不开心就不要装在心里,这样只有你一个人承受。

要是分散出来,会有更多朋友帮你分担,即使只有的是灵魂的分担,你也会轻松很多。我喜欢在音乐和文字里寻找我心里的那一束阳光,文字里的阳光是朋友们的关怀,音乐里的阳光,就四通八达都有。

记得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在一个空间,听到的音乐非常干净,因为我喜欢纯音乐,音乐里有鸟声,有高山流水,有树叶飒飒的声响,很是沉静,很是享受这个时候,于是有感与这种境界,独握一寸光阴,任由一颗心在静谧的夜色里游弋,颉取一抹文字的馨香相惜安暖。

在一首音乐里,我听到了高山流水,虫鸣鸟叫,水声从天边落下,流进心里,柔柔潋滟,鸟声在空灵的,幽深的,山谷涧壑里悦耳的清脆,忘记疲惫,放下戎马似得白日劳累,让心漫步在清幽的心灵书苑,心行走于安静里,一个人的空间,一首音乐,一铺纸笺,悠然乐哉,让心灵的阳光,瞬间洒满了我的心房,很美美的感觉。

所以,阳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去寻找,一定会有阳光照射过来的。而这个冬日,天逐渐变冷,但是好在,天天有温暖的阳光照耀,我就使劲的去找有阳光的地方,这样它就可以美美的把周遭的环境也照射的温暖,温暖了身体,也温暖了心。

多美,多惬意,这个时候,我总会捧着自己喜欢的书本,即使不看,只那么的抱在怀里,被阳光沐浴着,就是冬日最美的享受,享受完,再随着美好心情,寻找一丝写字的足迹,写着一些简单的小句子,是我最舒服的时候!

要想自己活的阳光,首先就是为自己多寻找快乐,而少一点伤心,有些伤心不一定都是爱情,还有的就是太古于自己的善心,我们可以善良,但是不可以盲目的去挥洒自己的那颗伤心,也不要轻易的去相信任何一个人,很多感情只有经得住时光的考验,然后被沉淀下的那份真心,才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情感。

如今社会人心不古,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利用我们的善心达到他们的目的,其实之所以有时候会上当受骗,就是我们经历还不够,所谓的经历,并不是有你的年龄来决定,而是你的社会阅历和对社会繁杂的认知来决定的,生命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故事我们都经历一遍,才开始成熟自己的心智,有时候,我们要拿别人的经历回来,自己领悟和参透。

曾经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阅读名人的书籍,就是在和名人对话。我认为好的书籍,是我们好的老师,那么别人的经历,好坏,都会对我们的人生未来的路上有所帮助,坏的经历,我们可以去认知,去摒除,而好的经历,就是正能量,我们就去仿效,去学习,先人的经历,就是我们的瑰宝,受之不完,用之不尽。

同样也是我们心里一束阳光,指引我们该走的方向,不会事倍功半,只会事半功倍。而一个人是否有睿智的头脑,接受阳光,就在于阅读,因为阅读可以让你比别人更加,更早的了解人情世故,喜欢阅读的人,他的世界就比一般人丰富灿烂,阅读,是一种宝贵精神态度。

阅读的提高,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品质有个质地飞越,可以让你更早找到自己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今天,天气又是阳光尚好的时候,我看到阳光,她和风舞着高山流水,丰姿绰约的舞步,路旁的树依然在这个冬季固执的英绿,本来安静的在阳光里打盹,被风扰了美梦的叶儿们,居然都乐此不彼的敢于为阳光和风儿伴舞,心也陡然空灵了很多。

下载观察自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察自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荣八耻演讲稿-人知荣辱心自明

    人知荣辱心自明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这样的思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两千年前先人们就提出“仁、义、礼、智、信......

    校园自护情景剧 心锁[五篇模版]

    《心锁》剧本 [音乐声中起光。 孙蓉:(画外音)我有一本日记,一本带锁的日记,这里面记载着我所有的喜怒哀乐,这可是我的“私人花园”哦,谁也别想走近她。 [日记内容叙述:9月1日,星期二,晴......

    《心远地自偏》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2—18题。(20分)心远地自偏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

    高中历史课堂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有效性【自】

    高中历史课堂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有效性 攸县一中刘会芳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

    占城镇中心学校自查自评整改措施

    占城镇中心学校自查自评整改措施 根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要求,我校积极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针对我校存在的问题,特制定以下整改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统......

    我心永恒缘自声声呼唤作文范文合集

    我心永恒缘自声声呼唤作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初中女生心自尊、自爱、自护(推荐5篇)

    初中女生心自尊、自爱、自护讲稿 导言: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没有什么其他负担,是长身体、长知识、学本领的最佳时期。人的-生属于在学校......

    《让心自由》读后感--为了自在先不自在(推荐阅读)

    《让心自由》读后感--为了自在先不自在小学部小虎每个人都有一个过去,也因此遗留下了一些不为人知或不可为人知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常常令我们感到不自在,使得我们不得不隐藏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