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远地自偏》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2—18题。(20分)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如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憨笑这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摘自《意林》总第52卷,有删改)
12.请仔细阅读选文第⑤⑥⑦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2分)
段落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⑤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讽刺、疑惑
⑥
(1)
好奇、吃惊
⑦
“我”回家找出珍藏的拓本
(2)
12.【答案】(1)“我”看见菜农在广场上写(练)字(2)歉意、敬意
【解析】第(1)空考查的是对第⑥段主要内容的概括,填写表格时,注意概括的内容要基本符合给出情节内容的句式特点。填写第(2)空时,注意返回文章第⑦段寻找或概括。
1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除了运用动作描写,还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13.【答案】运用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菜农在菜市场读书时的全神灌注的情态,表现了他对书本(知识)的虔敬(虔诚与敬意)和内心的宁静。
【解析】神态描写从“专注”“有如圣徒阅读《圣经》”中得出。回答其作用,既要深刻理解这些关键词句蕴含的深层含义,还要适当联系全文的内容来归纳。
14.请品析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
14.【答案】“嗖嗖”是叠词(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农写字的速度之快(写字时挥洒自如的样子),表现了他写字技巧的娴熟。(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的答题方法是,先解释字面义,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15.读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3分)
文章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其他人的活动?
15.【答案】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比):写出了商贩们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的无所事事;突出(衬托)了菜农读书的专注和他内心的宁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题干可知,本题的切入点应该是表现手法的角度,很明显,“菜农”与“其他人的活动”形成了一个对比的效果。结合第⑧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二者的对比是为了突出“菜农”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
16.读完选文后,请说说菜农具有哪些性格特点。(3分)
16.【答案】憨厚朴实;做事专注认真;热爱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不为名利所累。(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扣住对人物性格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揣摩。
17.文章用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做标题有哪些作用?(3分)
17.【答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要在世俗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抒发了作者对菜农的欣赏与敬佩之情;新颖独特,富有诗意;吸引读者阅读(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
18.结合选文内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18.【答案】示例: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在当今世俗的喧嚣中应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为世俗所扰。文中的菜农能够在喧闹的菜市场沉浸于书本的美好中,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中。在生活中,我不会因某次月考的成功而骄傲,而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继续努力前行。
【解析】本题属于拓展探究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都有话可说。但组织语言时,切忌脱离选文内容和情感随意发挥。
第二篇:偏误练习
★ 外国学生常说“„„”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1)我明天见面他。
(2)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3)请等等我一下。
(4)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5)她是漂亮。
(6)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7)我想我要再回来北京。(8)一看见他,就我高兴极了。
★ 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明天跟他见面。(1分)
(2)偏误原因: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主要受到母语负迁移。“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2分)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2分)
★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1)正确表达:
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1分)(2)偏误原因: “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2分)
★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a.“请等我一下” b.“请等等我”(1分)(2)偏误原因:“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以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一下”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等组合。
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可采用对比法,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一下对比。这样学习者很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2分)
★ 外国学生常说“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动运动。(1分)(2)偏误原因: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汉语动词重叠有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运运动”。(2分)
(3)教学对策: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归纳法,重点讲解单音节AA式和双音节ABAB动词重叠形式的不同,以避免学生混淆使用。(2分)
★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
(1)正确表达:她很漂亮。(1分)
(2)偏误原因: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这是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she is beautiful.”(2分)(3)教学对策: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进行反复操练(2分)
★ 外国学生常说“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也比较容易。(1分)(2)偏误原因: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英语中“and”可以连接句子,因此学生在说有连词的句子时受了母语的影响,加了“和”。汉语中,“和”一般常用于连接体词性的名词、代词及其短语,在连接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方面是很受限制。(2分)(3)教学对策:教师在教“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连接名词、代词,在连接充当谓语形容词和动词方面是很受限制的,通过对比分析强调目的语和学生母语的一些词在用法上的差别。(2分)
★ 外国学生常说“我想我要再回来北京”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想我要再回北京来。(1分)
(2)偏误原因:趋向补语“来、去”的后面不能接处所宾语,如果有处所宾语,应该用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然而在很多语言中,比如英语中,没有“来、去”的趋向意义,因此,留学生无法理解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来、去”的特殊用法,于是将它与前面的动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于是出现了偏误,这是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2分)(3)教学对策:在趋向补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并强化学习者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使学习者理解“来、去”所表示的趋向意义,掌握趋向补语“来、去”与宾语之间的位置变化。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归纳法、对比法,并通过练习来强化这一认识。(2分)
★ 外国学生常说“一看见他,就我高兴极了”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一看见他,我就高兴极了。(1分)(2)偏误原因:副词“就”的位置不对,不清楚副词与主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说明在汉语中副词的意义一般都比较多,副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其与主语的位置关系,即副词多在主语后边。例如,“明天要是下雨,她们就不去公园。”“这个电影不错,他又看了一遍。”(2分)
第三篇:《蝶恋花》练习及答案
<蝶恋花>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晏殊(991-1055),_____著名词人。字____,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清新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传诵颇广。
2.解释词语。
槛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尺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语段精读
4.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回答下列问题。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如何理解“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这两句蕴含了什么情?阐发了什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北宋
同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归来 2.略
3.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4.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5.(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6.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7.⑴“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⑵“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⑶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8.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9.(1)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惋年华将逝的情思。
(2)出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息,对句“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或:一切美好而又必然消逝的事物虽无法挽回,可是同时又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为某些事物的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呼应“无可奈何花落去”。“香径”表明小路上到处是花的幽香,可见落花之多,故与“花落”呼应。
第四篇:语病练习及答案
语病练习
“语病诊断与修改”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学习时应在了解造成病句的原因的基础上,辅以下面几种形式的训练,巩固学习内容。
一、常见病句的分类解析
(一)成分残缺 1.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
解析:缺主语,“出现”前应加“我国”或“各条战线”。2.我决心具有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的新人。
解析:缺谓语,应在“具有”前加“成为”。3.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可耻的。
解析:缺中心语,在“浪费”后加上“的行为”。4.在我回家的路上,才想起没有和朋友告别。5.通过这次军训,让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
(二)搭配不当 1.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解析: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品质”应改为“形象”。2.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见解很丰富。
解析:主语所述两者,其一不能与谓语搭配,应改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3.王老师的个性是十分豪爽坦率的人。
解析: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删去“的个性”或“人”。4.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解析: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观点”应改为“光辉”或“光芒”。5.大家都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并倾听着张市长的报告。
解析:谓语中两个动词之一不能和宾语搭配,在“注视着”后加“张市长”,并把原句中“张市长”改为“他”。
6.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李强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解析:动词和宾语两词之一搭配不当,“在错误”前加“改正了”,删去“和”。7.校园里,读书声、歌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片动人的乐曲。
解析: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一片”应改为“一支”。8.李兰总是积极地听取同学们对她的批评。
解析: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积极地”应改为“虚心地”。9.我们把教室布置得干干净净。
解析: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干干净净”改为“美观大方”,或把“布置”改为“打扫”。10.只有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解析: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就”应改为“才”或“只有”改为“只要”。
(三)语序不当 1.李晓勤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解析:该作状语的却放到定语的位置上了,“一次又一次的”应放到“取得”前面,并将“的”改为“地”。
2.红星化工厂大量生产出了优质产品。
解析:该作定语的却放到状语的位置上了,“大量”应放在“优质产品”的前面。3.48个初三(6)班的同学都到电脑教室上课了。
解析:表数量的定语应放在表范围的定语后,“48个”应放在“初三(6)班的”后面。4.那里有名贵的各种花草。
解析:代词应放在偏正短语前,“各种”调到“名贵”之前。5.他把这幅画用绳子挂在钉子上。
解析:用“以”或“用”组成的介宾短语同其他介宾短语连用时,要放在前面,“用绳子”应放在“把这幅画”的前面。
6.这篇好文章对他是很感兴趣的。
解析:主客颠倒,“这篇好文章”与“他”位置对调。7.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解析:谓语由动词性并列短语充当,两个动词有承接关系,前后颠倒,“讨论并听取”应改为“听取并讨论”。
8.管理员因为外出开会,图书馆暂停结束业务。
解析:主语不一致,前面说“管理员”有时外出,后面还将说“管理员”如何如何。可将“因为”移到“管理员”的前面。
9张雄不但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李杰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解析:两个句子的主语不同,要注意主语与关联词语的先后位置,可将“不但”移到“张雄”前面。
(四)句式杂糅 1.反动派宣扬唯心论,是出于他们的反动本性所决定的。解析:两种句式混杂在一起,删去“出于”或“所决定的”。2.他把别人的作业本被撕破了。
解析:把、被字句混杂在一起,删去“被”字,或改为“别人的作业本被他撕破了”。
(五)不合事理 1.菜场向居民供应青菜、包菜、山芋、苹果等蔬菜。
解析:分类不当,可删去“蔬菜”。2.在假期里,我读了小说、文学作品和诗歌。
解析:概念间关系不清,可改为“……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3.赵勇很聪明,学习成绩好,这次评三好生,他肯定能评上。
解析:以偏概全,推理不正确,可在“这次”前加“思想好,身体又好”,“肯定能”改为“可能”。4.今天的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一道化学题还未算出答案。
解析:自相矛盾,可把“全部”改为“基本上”。
5.全班没有一个人不认为我班成为先进集体不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解析:不合事理。用三重否定,与本意相反,可把“不是”改为“是”。6.是否注意工作方法,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解析:后句“是”后加“能否”。
二、练习
(一)指出下列病句的病因并加以修改 1.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启发。
缺少主语 改:他的发言,给了我很大启发。2.在改革出现的这些现象中,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缺少主语 改:改革出现的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3.通过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明白了一条人生哲理: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
缺少主语 改:删去“通过”或“使”。4.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谓语宾语搭配不当改: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和减少浪费。5.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最有意义的一天。
主语宾语搭配不当改: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最有意义的。6.三月的西子湖畔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主语宾语搭配不当 改:西子湖畔的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7.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主语谓语搭配不当 改:它每年发的电,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8.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
谓语宾语搭配不当 改: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9.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前后不一致,“成败”包含正反两面情况,“安定”前可加“是否具有”与之搭配。10.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他也坚持往上攀登。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管”改成“尽管”。
11.我们这次参加暑期野营活动,身体得到锻炼,但是思想上也有提高。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在“身体”前加“不但”,“但是”改成“而且”。12.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语序不当,应改成“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语序不当,把“各式各样的”放在“东西”前面。14.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外地买来的礼物。
语序不当,把“珍贵的”放在“礼物”前。15.昨天下午,我市领导干部认真讨论并听取了本届政府的工作报告。
语序不当,“听取”和“讨论”互换位置。
16.这篇小说情感细腻,文笔生动,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把它誉为一曲难得的爱国主义颂歌。
成份残缺,将“把它”改为“被” 17.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不合事理,自相矛盾,把“两天两夜没停的”删去。18.他家的院子里种了茄子、冬瓜、西红柿、小麦等蔬菜。
不合事理,分类不当,可删去“小麦”。
(二)选择题
1.(2006北京市)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C)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改善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
修改:将“改善”改为“提高”。
B.在社会转型时期,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现教育尤为重要。
修改:在“青少年”后面加“进行”。
c.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关系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修改:在“采取”前加“能”。
D.为减少沙尘暴的危害,有关部门制定出防沙措施,调查研究了沙尘来源。
修改:将“制定出防沙措施”与“调查研究了沙尘来源”对调。2.(2006天津市)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B)..A.赤潮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公害,很多地区和国家发生都很频繁。B.中国读者通过《时间简史》这本书了解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c.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第一届奥运歌曲征集活动。D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3.(2006重庆市)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项是(C)A.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为企业挽回了3500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B.此次菊展展出的菊花,除国产名优品种外,还有首次从日本、欧美引进的200多个特色品种。C.请大家游泳时注意安全,避免不要发生意外。
D.能否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必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4.(2006长沙市)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我们来到省搏物馆, 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5.(2006扬州市)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 一项是(D)A.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将进一步采取惠及15项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B.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 12个主办城市举办的球迷节将成为仅次于中央体育场的球迷胜地。c.随着三峡大坝主体工程的完工,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提前两年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D.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6.(2006云南省课改实验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C)A.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B.“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虽然不是为昆明而作,却也能贴切地反映昆明的特征。c.情绪污染指的是一个人心情的好坏影响了其他人的好心情。
D.在英国《泰晤士报》的“2005全球 大学排行榜”上,北大跃升至第15位,成为亚洲第一。7.(2005北京市)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C)(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8.(2005天津市)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C)(A)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C)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投,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D)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9.(2005南通市)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C)(A)为了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进行了宏观调控。(B)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C)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D)随着南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具有江海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10.(2005长沙市〉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球拍、球衣、球鞋和衣柜等乒乓器材。(B)当亲民党访问团来到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接待与热烈欢迎。(C)在政协会议上,人大附中校长呼吁:不要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11.(2005甘肃省)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B)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12.(2004天津市)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新世纪启动的国家课程改革,在天津实验区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B)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D)今天下午,我们聆听了李华老师关于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合格中学生的专题报告和讲座。13.(2004甘肃省)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C)(A)经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爱上生物了。
(B)能不能战胜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C)我对《雍正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有较大的兴趣。
(D)通过这段时间的复习,使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4.(2004长沙市)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麓山红叶、登高远跳的好时候。
(B)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C)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15.(2004广州市)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B)租界里的洋楼,是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产物,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C)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旅游者。(D)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又促进了适度的规模经营。16.(2004云南省)下列句子有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C)(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腻逼真的绣品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修改:“半斤八两”多含贬义,应删去)(B)正确的认读、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遵循的标准。(修改:“标准”一词使用不当,应改为“准则”)(C)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的民族歌舞表演,一定会让你目瞪口呆。(修改:“目瞪口呆”一词使用不当,应改为“过目不忘”)(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修改:“滔滔不绝”一词使用不当,应 改为“川流不息”或“络绎不绝”)17.(2004南宁市课改实验区)下列句子中哪一个没有语病?请你把它选出来。(D)
A.据了解,目前广西市场上推出一种实木耐腐而磨抗菌,使实木地板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比较好的维护。
B.只有经常接触社会,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增强国防意识,时刻把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放在心上。C.北京时间6月3日,奥林匹克圣火被送上名为宙斯的专用飞机,送往悉尼的国际火炬传递第一行程。D.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战役的胜利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18.(2004重庆市)下面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C)A.我们时时处处都要保证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安全工作。B.梁实秋先生的故居“雅舍”,是北碚城区的文化重要景观。
C.金刀峡自然风景区的许多峡谷沟壑至今还保持着古老神奇的原始风貌。D.经过我们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1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C)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当我和小娟走进教室时,看到李刚的滑稽相,都忍不住笑了。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D.最近,他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提高。
第五篇:丝绸之路练习及答案
丝绸之路练习及答案
一、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精神满 丰富多 不其数 如生
绫绸缎 绸之路 山岭 五彩
形容人物神态的:
形容数量多的:
形容山势特点的:
二、句子呼啦圈。
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 ”标出。
(2)照样子仿写。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望着那捡垃圾的瘦骨嶙峋的老奶奶,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课文广角。
1.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
这条路,;这条路。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2.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1)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四、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在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丝绸之路是地球上唯一有效的东西方联系之路。丝绸之路沿线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财富,理应得到全人类的保护。将丝绸之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更好的保护。你支持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丝绸之路》参考答案:
一、精神饱满 丰富多彩 不计其数 栩栩如生 绫罗绸缎 丝绸之路 崇山峻岭 五彩缤纷
二、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仿佛看到奥运健儿夺取了桂冠 看到她清贫的生活。
三、1.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 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2.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四、支持。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有重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