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西南财经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赴西南财经大学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11月份,我有幸走进西南财经大学,参加“曲沃县地税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时间飞逝,一周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了,然而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名师教诲和文明智慧的钟声亦萦绕耳畔。
能够到这样的高等学府深造学习是多少人的梦想,这是局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和关爱。此次培训教学内容上的精心编排,名师的言传身教,无一不体现出组织上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学习机遇十分珍贵,只争朝夕,我自觉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认真聆听,仔细笔记,学习生活丰富充实,受益匪浅。十天来,共聆听了多位名家大师的讲座,先后听取了《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及党史等内容》、《现代管理学》、《商务礼仪》、《阳光心态》、《中国传统养生》、《税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西南财经大学的授课老师或幽默或儒雅的风采让我为之倾倒,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为之震憾。深邃的理论、跳动的思维似和风细雨在导师们的言谈话语中不经意地浸润着我们的心智,陶冶着我的胸怀。理论与实践的火花在脑中碰撞,心灵的启迪和升华让我感悟频生。感受最深及收益最多的几个方面:
1、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不断升华。
2、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工作。
跨进大学的校门,耳濡目染了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这里有百年的思想文化积淀,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治学思想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严谨治学,思想境界,人格魅力,构成了北大独特的精神瑰宝。在这令人神往的圣地,我又一次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感到遗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的时间很有限,而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信息层出不穷,需要学习的方面和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因此,我要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奋学习、细心思考、扎实工作,达到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用优异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县局的信任和培养,用不懈的努力来争取更大的进步。
马国林
2014年12月19日
— 2 —
第二篇:赴西南财经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赴西南财经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金融班 ****
2014年5月19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优秀年轻干部人才经济金融类培训班赴西南财经大学学习,感到非常荣幸。我也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认真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课,身体力行感受村镇银行、中铁园区建设受益匪浅。为期一周的学习,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学习基本情况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理论素养。培训班聘请多位资深教授给我们授课,他们分别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与热点问题研判、领导干部压力管理与危机处理、中国经济转型与资本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大问题与五大关系、领导能力提升、金融体系的运行与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财政工具简析、产业转移与政府融资、产业投融资平台的管理及运营、投融资领域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解,内容丰富
(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质量。课程学习、现场教学、结合区域实际的讨论等方式的结合,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直观更深入。5月20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现场教学,5月21日中铁产业园区现场教学,既是参观学习,也是理论的深化,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展示;5月23日产业转移与政府融
— 1 — 资结合凉山发展的讨论,对学习成果运用的检验,结合凉山实际进行思考讨论,将单个的学习目标串联起来运用,独具匠心的设计,可看出课程设计的良苦用心。
二、学习主要收获
(一)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了知识,克服“本领恐慌”。平时自己忙于工作,时常感到“知识短缺”、“本领恐慌”,力不从心。这次到西南财经大学,聆听专家的讲座,增长了知识,见识了“世界”。一是了解了当前世界以及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杨海洋教授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热点。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前景研判和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便于我们了解中国以及世界大势,更好的在大势中谋求发展。二是学会了科学的危机处理。领导干部压力管理与危机处理和领导能力提升两门课程,着力于打破当前领导压力困局,破解领导职业难题,学会危机处理,提升领导能力。三是增长构建和谐人际知识。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人。作为领导者,工作对象就是“人”。记得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三分靠个人努力,七分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句话虽然有所偏颇,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善于“换位思考”,运用鼓励激励、联络联谊、真心真诚等办法,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统筹内外,以良好的人际关系,着力营造和谐环境。这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促进各项任务落实十分有用。拓宽视野,走出“象牙小塔”。— 2 —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眼界决定未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多走多跑,这对开展十分有利,对事业发展也是受益无穷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我长期在基层工作,很少接触外面世界。这次学习,使我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等同于走出“象牙塔”。一是内容广。这次培训涉及到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既有宏观层面,又微观分析,结合了专家们平时所见所闻所思,对我们自然很有启发,弥补了很多方面的不足。二是联系紧。这次培训,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地参观考察,十分贴近基层工作实际,比如冯卫东教授《领导干部压力管理与危机处理》,从心理、生理角度,提出“淡定积极”的观点,阐明“以入世的努力,出世的心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道理,对人生具有启迪。三是感悟深。西南财经大学课程形散但神不散,学到知识的奥妙,是我从未有过的。在课堂上,我更多的的是思考、熏陶和感悟,是思维习惯。思维是“道”,其余是“器”,这次学习,我既“练器”,更是“修道”。通过学习,我认为,一个人千万不要纠缠于小事上,不要沉迷于温柔乡,更不要陶醉于现状,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提升素质,激发 “心灵火花”。这次培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在职继续教育这个主题,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对象,突出金融体系这个重点。特别是通过学习《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大问题与五大关系》、《金融体系的运行与地方经济发展》、《投融资领域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第一次对“金融”这个耳熟能详的概念有了系统的理性认识,提升了素质,提高了境界。
(二)结识朋友,加深友谊。从相识到相知。在凉山州委党校参加为期一周的凉山州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首期培训班理论武装阶段学习,结识了来自全州各条战线、县市的同事,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短暂的一周学习让我们只能相识。此次到西南财经大学学习,弥补了只能相识不能相知的缺憾,感情进一步增进,友谊进一步加深,从同学变为朋友,在工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边慧敏教授所授的《领导力提升》这门课程中,有两个词非常突出“交往”“沟通”,在战国时代有一个经典的词汇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合纵连横”,其中体现的无疑就是“交往”与“沟通”,良好的沟通效果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盛衰,最终左右了历史的发展,可见“交往”“沟通”的重要性。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交往”与“沟通”显得更加重要,作为领导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参与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为期一周的高校学习,给我们创造了足够的交往、沟通空间,既考验我们的交往沟通能力,也提供交往沟通环境,更提高交往沟通能力,多结识朋友为今后的生活增添颜色,多结交战友为工作增加便利,多创造信息渠道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铺平道路。
(三)学习经验,得到启示。以学习为契机,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了解世界大势,便于把握发展趋势,学习他人经验,避免多走弯路,提升领导能力,意于学习成果的转化,学习的目的在于成果的运用。为期一周的学习从理论学习,到现场教学,再到结合凉山发展的讨论,步步深入,致力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 4 — 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彭州民生村镇银行、中铁产业园区等先进经验和成果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结合地区实际进行运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作为为根本,立足实际推进区域发展。行胜于言,面对本职工作,要对工作有热心,对事业有忠心。只有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总结新的工作经验教训,才能使工作开拓创新;同时,勤于思考,乐于奉献,勇于拼搏,才能创造新的工作局面;有公才有功。必须做到一心为公,利为公所谋,事为公所办,自觉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有为才有位。首先立于“为”,多作为。要想工作得到组织的支持和认可,要想一个人的工作得到同事的赞同和理解,也必须多作为,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事业也才能前进。遇事多动脑,做到三思而后行,同时要加强学习,用丰富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文化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既要学理论知识、又要学专业知识,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博古通今,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在实践中学习。不能靠吃资本、吃资格过日子。以差距为动力,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与热点问题研判》的专题,以大量的真实事件和对比数据,旨在培养学员的世界眼光和忧患意识;《领导力提升》《金融体系的运行与地方经济发展》等课程,让给我看到自身素质与发展需要的差距;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现场教学,让我意识到地区发展的的差距。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做好本职工作,— 5 — 努力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学习机会非常宝贵,学习内容很值得我在工作中不断品味。在此,我要感谢组织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领导的信任和帮助,我将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推进工作中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并逐步将这次培训和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到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水平,为区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6 —
第三篇:赴西南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赴西南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建设路小学 李延玲
2015年12月12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嘉峪关市教育局组织的在西南大学举行的为期五天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短短的五天使我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一、坚定了教学理念
受益最深的是李大圣院长的讲座《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我是第一次聆听李大圣院长的讲座,李院长的讲座是真实、真情、真挚、真能的自然流露,李院长结合自己女儿的成长过程,用鲜活而生动的案例让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欢笑声。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院长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啃苹果,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苹果,教师要注重啃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山顶风景绝佳,还要告诉学生到达山顶欣赏美景的路径。这也正是我平时教学中所做的,但做的不够好,李院长的讲座坚定了我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尤其是教会学生啃苹果的过程值得深入。
二、培训内容丰盛
这次培训授课老师倾注了很多心血,毫不保留地把他们的所知所学传授给我们。除了李大圣院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外,我还知道了‚要做教研必懂教育‛、‚校本研修的内涵‛、‚有效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就是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问题‘活’起来,让教师‘静’下来‛、‚讲课、评课、说课及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多媒体应该
辅助教学‛、‚翻转课堂是以个性化学习突破‛等等。我们还参观考察了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这是一所以绿色为主题的学校,在这所校园里教师自由成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培训内容很丰盛,结合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教育教学,我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一路走下来,填补了我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很多漏洞。
三、劳碌而充实的每一天
培训期间,虽然天天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坚持每天上午、下午都到学校听讲座、记笔记,生怕错过精彩的一页。虽然日子过得很劳碌,但每位教授的激情讲座都带给我一种动力,促使我认真地聆听、详细地记录。培训已经结束,但我知道,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虽然我已人到中年,魄力、精力都比不上年轻人,但我有充分的信心,只要肯努力,相信以后再大的困难都能够克服。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是我一直坚定不变的信念。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让我明确了本次培训的目的、目标、内容,力求使自己由专业性、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遵循专家的足迹,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不断创新,提升自我,以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将会铭记这段培训的日子。
新培训,心启程
主讲:
雷英
——赴西南大学教师培训感悟
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嘉峪关市教育局2015年12月11日------17日在西南大学的培训活动,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从而让我能在这次外出培训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一直以来,我意识里的培训就是听听令人昏昏欲睡的理论,记记繁杂的教学规则,照照一摞摞的幻灯片,然后回到家,看着平均分很低的学生们,只好摇头兴叹,哎,实施不开呀。可是,这次培训却似醍醐灌顶,让我收获颇丰。在这里,我想说,这次的培训是新的,是让人心灵得到启迪,得到升华的培训。说新,是我觉得,给我们做讲座的老师,都是专家型的教授,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理论知识和经验都非常丰富;听了7位专家教授的讲座,我细细回味,专家们的理论甘甜如清泉,滋润我们理论知识干涸的心田,正如赵福浩院长在开班典礼的讲话中说的一样,“希望你们珍惜这次机会,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为大家搭建的沟通交流平台,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真正转化成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新理念,转化成优化教育教学的新思路,转化成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办法,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集中听取了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大圣教授的讲座《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重庆三峡教育文化研究院陈定凡教授的讲座《更新教研理念、提升教研能力》、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朱福荣教授的讲座《校本研修设计的案例分析》、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晓斌教授的讲座《讲课、说课、评课基本策
略及教学思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玮虹教授的讲座《小课题研究方法》、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涂涛教授的讲座《云时代的教育新思维》、重庆聚奎中学张渝江教授的讲座《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等。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个人应有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只有通过教学中、教学后反思来积累经验,才能具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学到了成为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下面就这次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回想这一个星期的学习,感悟颇深。此次学习,无论是时间、形式,还是内容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合情合理。培训中,教授们的教学形式多样,紧密联系学员们的工作实际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学员们学习认真专注,发言积极,在案例中反思,在交流中探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由于这次培训时间安排得比较紧,每天6个多小时的学习时间。等到躺倒床上时已是精疲力尽,不禁想到自己面对的那些学生:他们每天都要承受比这个还要长的学习时间,他们会累吗?自己训斥他们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时,想到过他们的艰苦吗?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面对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呢?于是,接下来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二、异彩纷呈,讲座全面系统。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李大圣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师的魅力,信手拈来的例子更是让人在捧腹之余深省。作为教师,渊博的知识是首先要具备的,但能关注时代热点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课堂是难得的,其他专家、教授的讲座也是精彩纷呈。
三、方法灵活、多与学生互动
这次培训对自己最大的触动就是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一定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多与学生互动。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我们此次培训中也体现了这个问题,在这次培训中,培训的时间是上午3个小时,下午3小时,这对于我们学员老师以及授课的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是12月12日上午李大圣教授的《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讲座,学员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总结一下原因,主要在于李教授的课堂风趣幽默,所讲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解,而不是简单的理论分析与解释,同时,李教授多次与我们交流、互动,这大大提高了学员老师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她深入简出的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整堂课不敢走一会儿神,恐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所以,这也让我深思:平时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上课时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不能认真地听课,这是否
与我们的教师有关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呢?
四、激情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老师的情绪是会传染给学生的,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教室上课,毫无激情,一节课都没有情感的变化,那么我相信这样的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的,导致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减弱.相反,如果一个老师饱含激情地来到教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一定会高涨,那些爱发呆、爱搞小动作的同学估计也会停止发呆、停下搞小动作,跟着老师走进课堂。
五、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一句话说过:“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能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借这次教育局组
织的外出培训的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次的培训就像是冬天里一抹浓浓的绿意,带来无限希望!
西南大学培训心得
建设路小学 于媛华
本人于2015年11月12日——11月17日非常有幸参加了嘉峪关市教育局2015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暂,但我收获很大。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记录他们传授的新知识和新鲜的理念。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的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他们滔滔不绝、洋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佩服他们的口才、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他们知识的渊博。心中好羡慕,决心向他们学习。
李大圣教授《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的主题讲座,给我们探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经验之路,高质量的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李大圣教授指出,让学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激活课程教学,全要素把知识传授转向全面育人。从传统教学转向信息技术背景的教学,从研究教材教学法转向课程教学合要素统整,从关注共性转向关注个性、共性与可能性,从封闭转化升级,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让我大开眼界,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我体会到了高质量的学习必须依附于高质量的教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变革教学方法,让教育对象有高质量的学习。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12月15日上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伟虹教授《小课题研究方法》的讲座,结合生活中鲜活个性案例直观形象地向我们讲述了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讲述通俗易懂,让我受益匪浅,再也不会对课题研究忘而却步了,对课题研究也产生了兴趣和信心!
12月15日下午,涂涛教授的《云时代的教育新思维》的讲座,让人耳目一新真正领略了信息技术手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尤其给教学工作解决了难题,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春天,我们教学中的疑惑都迎刃而解。
培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知道学习永远都不会结束,‚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我虽然不能成为教育专家,但我从这次学习中深深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我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
2015年12月18日
第四篇:西南财经大学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拥有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出色的行业影响力是学校区别于综合性、理工科大学以及其它财经院校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唯一有着深厚金融背景的财经大学。
从光华大学到成华大学,从四川财经
西南财经大学
学院到西南财经大学,历经三次创业的艰辛与开拓,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财经学府之一,它是培养国内高层次经济与管理人才的摇篮、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为国家金融、经济事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财经管理人才,谱写了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辉煌篇章。学校地址
光华校区(老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55号 邮编:610074
柳林校区(新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 邮编:611130
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 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 校训
严谨 勤俭 求实 开拓 西财精神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校徽
校徽的背景图样是一个“S”的变形,它既是西南财经大学校名英文首字母,又是西南这一地理位置的英文首字母。校徽中间的图样有三层含义:
一、它是古代布币的造型,说明了西南财经大学以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
二、它是一个“人”字形,体现了西南财经大学“育人”的办学宗旨。
三、它是西南财经大学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抽象图形,明确代表了西南财经大学。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理性和严谨的蓝色,体现出“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西南财经大学校训。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兼校长: 赵德武 沿革
美丽的光华园
西南财经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其前身上海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内迁成都,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华大学),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
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原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基础上并入西南地区另外16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犹如百川归海,十七所学校汇聚在一起,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成立伊始的川财便成为当时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国家按区域重点布局的四所综合性财经院校之一。在这里荟萃了西南地区一大批杰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归润章、吴世经、刘心铨等均执教于美丽的财大校园。
1980年1月,学校正式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并被确定为央行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院校。
1985年11月,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1995年3月,在全国文科类院校中第一个通过了国家“211工程”建设预审,接着进入正式立项程序。
1998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2000年9月,组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2011年6月,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正式立项建设。
2011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由光华、柳林两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打造现代化大学校园,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主校区的办学功能。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三次创业,玉汝于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长期坚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院校二级管理、校—院—系(所)三级架构的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激发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59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55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也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财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征程路漫漫。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战略、抓人才、抓文化、抓资源,进一步强化危机与进取意识、质量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发展意识,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在1952年和1953年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大部分财经教育专家、教授。学校的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1938年内迁成都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抗战胜利,上海籍师生返沪后,在原校址兴办私立成华大学,故现校址所在地地名为“光华村”。
1980年1月,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1985年11月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并确定为人民银行直属重点院校。1995年3月进入国家“211工程”建
设,是国家正式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
经过52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以金融为重点、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其它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成为了国家金融、经济部门高水平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的研究基地,四川和西南地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学校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有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学、国防经济学、税收学、保险学、消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26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思想史、国际贸易学、统计学、经济法学、会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保险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世界经济、民商法学、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等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专业的评审成绩列全国该学科之首;政治经济学成为全国财经类院校该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理论经济学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等9个省级重点学科。
拥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法学、英语、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广告学、金融工程、电子商务、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税务、管理科学、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29个本科专业。设有金融学院、保险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税学院、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络教育学院等15个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中心、mBA教育中心和经济数学系、体育部等教学单位。
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教育部
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培养基地,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等。2002年3月,被批准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高校。“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教师和科研人员850人,其中专任教师720人,有教授120人、副教授230人,博士生导
师62人。有刘诗白、曾康霖、何泽荣、赵国良、蒋明新等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导师;学校还聘请了百余位国内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
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419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62人、硕士研究生2185人、本科生11421人、专科生130人;此外,有成人教育系列本专科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了11万余名各层次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首要位置,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高校青年教师奖,等等。教务处和研究生部分别被教育部于1999年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和“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我校学生参加的各类比赛也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获得第六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总决赛冠军、最佳辩手称号,并代表中国大学生赴牛津参加暑期游学活动;获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成都赛区预赛冠军,并在全国16所高校参赛队中获优胜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获2000年全国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及四川赛区演讲比赛、辩论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多个;获200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和演讲赛、辩论赛一等奖多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多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及四川省奖励多项;我校学生和太平洋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共同组成西部地区代表队参加太平洋保险杯中国名校保险知识辩论赛,获得亚军。等等。
学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
制改革研究两大科研优势,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基本形成了“服务金融和国家经济改革,振兴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是我国金融行业和西南地区经济研究的重要力量,设有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18个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近万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级重要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230余项。“九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类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茅。我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的出版成果两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科研处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称号,获教育部授予的“先进高校出版社”称号。《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在全国8135种期刊中脱颖而出,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行
列,荣获“双效期刊”的殊荣;《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经济学家》和《财经科学》均蝉联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称号。
学校学术交流广泛,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金融部门及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在全国及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型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如“中国金融论坛”、“企业管理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等。设有与英国商联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与华晨控
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与成都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合作联合培养mBA体育管理方向人才。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2002年11月,党委书记涂文涛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赴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xx年,在防范非典侵袭的战斗中,校党委荣获“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注重建设
和更新利用校园络的条件,丰富上教学科研资源,推进学校管理办公自动化进程。1999-2001年,修建了三期达80000平方米、可容纳9000余名学生的学生公寓,教职工住房条件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图书馆中外文藏书115万册、25万余种,中外期刊2300余种;xx年新建成的15000平方米的“文献资源中心及第三教学楼”是学校又一个具有教育与文化品位的优良建筑,为师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建成了先进的校园公共信息络,实现了光纤到户,初步建设和开通了校内办公信息。
学校在成都市温江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开发园征地1630亩建设温江新校区,目前,学校正抓紧进行一期1000亩的工程建设工作;在绵阳市人民政府科创区征地585亩建设的“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新校区现已投入使用,2002、xx级学生已经入读。新校区建成
后,学校校园总占地面积将达2800余亩,必将极大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极大地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的世纪,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党委领导下,在各方面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高举第三次创业的旗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发展,继承和发扬已经形成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即建校100周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西南财经大学
高校代码:10651 所在省市:四川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外西光华村
联系电话:028-7784707 学校传真:
学校址:http://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