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0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古诗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古诗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古诗心得体会

读古诗 心得体会

三(4)班 唐振博

国庆节,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拿回家后,我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篇是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我非常的喜欢。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写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古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人对时事、对生活、对大好河山的一种深刻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古诗韵律优美,词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喜欢读古诗,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读古诗,让我了解到了许多人文地理知识,陶冶了情操„„我以后将会更加喜欢读古诗。

第二篇:读一本古诗心得体会

读一本古诗心得体会

李伟刚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从《诗经》到诸子散文,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无一不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高远境界.中国几千年来灿烂的传统文化,诗歌、散文、辞赋园地中奇花斗艳,姹紫嫣红,佳作琳琅,吟诵品读之会感受古圣先贤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滋润。学习古诗词,首先就要反复吟诵,吟诵的目的在于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涓涓细流淌入学生心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优美。

一、在吟诵中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

朗读、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也是诗词教学的基础。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的特点,诵读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的节奏即间歇、停顿,相当于音乐的节拍,它是由诗的内容决定的,特别是与诗的内在情绪相一致。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韵律是指诗歌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主要体现在诗的末尾用韵母相同的字(韵脚)。韵律使诗歌的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前后的句子相呼应,便于吟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该诗以平声入韵,押“an”韵(间、还、山)这种开呼的韵脚,口腔大开,气流通畅,通过大声吟诵,能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配上诗的欢快节奏,能生动地表达作者当时大声放歌的欢快心情。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到了音乐美,也就能把握好诗歌的主旨,教师无需过多讲解。

二、在吟诵中体会古诗歌的情感美

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诗文进行有节奏的诵读。它使学生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更能体会诗词的情感美。如杜甫的《望岳》,开笔即用了豪迈的韵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达了作者对泰山雄伟高峻的感叹。吟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随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让人感受到气象开阔、荡气回肠的气概。在吟诵中,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叹、热爱之“情”,已尽在吟诵者的感悟和体会之中了。

三、在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吟诵古诗词,在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作品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一定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如杜甫的《闻宴军收河南河北》,可以说诗人的狂欢形象跃然纸上。诗里的喜极而泣(一、二句)——欢喜若狂(三、四句)——心花怒放(五、六句)——归心似箭(七、八句),展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的平定消息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形象。学生在快节奏的反复吟诵中,不仅可以体会到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也容易把握诗人那无法抑制、难以言说、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从而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做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它是我们中国人的国粹!我们应该一起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国这条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篇:古诗今读

古诗今读

在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古诗词中,凡涉及多种读音的字,往往不注古音而改注今音(普通话标准音)。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衰”字原读cuī,现改读shuāi),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字原读xiá,现改读xiã),北朝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许多学生家长表示不理解。也有人反映,古诗词中某些字、词的古音读法,在多数知识分子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且目前的辞书、古诗词读本及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注古音和注今音的都有,没有统一的规范,真是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就这个问题,本人曾请教过有关语言专家,他们认为:应该用普通话(今音)读古诗词。语言学家苏培成教授的观点更为鲜明:“我们今天怎么去读古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普通话读。可是这样一来就变得不完全押韵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后人无法左右,只得接受。”我国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曾在《诗经韵读》中指出:“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

主张“古音今读”,其理由如下:

首先,古音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它不像文字、词汇那样能留下供我们查考的可靠材料。今天,谁也无法证明自己读得“古音”就是标准音,因为古人无法留下录音资料,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其次,古音今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繁到简,也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成语“叶公好龙”古读“Shè公好龙”,而今人们统读“Yè公好龙”;“衣锦还乡”中的“衣”古音读yì,现统读yī;地名“百色”原来读作“Bó色”,而今均读成“Bǎi色”;“阿房宫”读作“Ēpáng宫”是不争的事实,可曾几何时,一些影视片中,纷纷读成“Āfáng宫”了。

再者,今人读古诗,目的是汲取古代文化艺术营养,提高自身文学素质,并不是去学习古音的。由于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古诗词中的那几个“古音”,好多人早就改读“今音”了,而且习以为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古音今读,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定会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所认可、所接受、所欢迎。

今人如何读古诗?笔者建议:

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一律按普通话标准音读,即“古音今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某字古音是怎么读的,以博古通今。

二、在生活实践中,对于“古音今读”或“古音古读”均宜悉听尊便。因为语言是不能“一刀切”的东西,不宜简单、机械地用“对”或“错”两个字来衡量它。一种语音变化规律的形成,要有一个新老交替的过程。

三、在某些特殊场合,像古诗词朗诵会中,对于平仄、押韵、对仗都很工整的近体诗(律诗、绝句),可以用古音来吟诵,以保持诗歌的韵律美,回归诗歌的本色,体现中华汉语的博大精深。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个别字的读音问题而困惑。遇到多音字该读哪个音呢?同一诗词中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读音标注,我们该选哪个呢?明明是十分眼熟的字,自己读出来却被别人认为是误读,到底谁是谁非呢?

面对这类问题,面对这类容易误读的字音,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而简便地辨析呢?笔者对有关专家的评注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后认为,可以根据“‘老字号’从古、‘特殊字’从今、多音字从义”的三条原则来处理。

一、“老字号”从古

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中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的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我们就应依从旧读音的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

1.通假字。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例如:

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

注:“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iiàn”。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应读“jiàn”。

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

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

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

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ē”,不读“lâ”。

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

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zǐ”“cháng'’。

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

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

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

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ã”。《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ã”。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ã”,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

三、多音字从义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读音辨析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我们遇到读音困惑最多的当属多音字。遇到多音字,我们要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它该读什么音。例如: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

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音字。“花重”表现了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红艳欲滴状态,因而这里“重”要读“zhòng”不能读“chóng'’。而张籍《秋思》中的“欲作家书意万重”,是说家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万重”就是“很多层”的意思;王安石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三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重重”也表示“很多层”的意思。因而,这里的“重”要读“chóng'’,而不能读“zhòng’。

为:王安石《梅花》中有一句“为有暗香来”,这里的“为”,有的人认为该读二声,有的又认为该读四声,到底该怎样读呢?“为”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应该读“wâi”,不能读成“wãi”。另外,这首诗中的“墙角数枝梅”中的“数”也是多音字,在本课指很多枝梅花,因此应读”shù”而不是“shǔ”。

应:在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应”字读法也比较混乱,有读一声的,有读四声的。这个“应”字的读法也应当结合前两句的诗意来确定。诗的前两句说,大概主人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访客的木屐齿踩坏了,所以,客人虽在柴门前轻敲许久,但却无人应门。这里,“应”解释为“大概”,也可理解为“应该”,表示揣测之意,含调侃意味。所以这个字要读作“yīng'’,不要读作“yìng'’。“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五上《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中的“应”也同解如此。而在《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应”,是“回应”之意,因而读“yìng'’。

间:《泊船瓜洲》(五上5课)的首句是“京口瓜洲一

Χ痢癹iàn”。这首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也是多音字,意思是“还乡,回乡”,因此应读“huán”。

更:《长相思》(五上5课)“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的“更”,有的版本标注为一声,有的标为四声,到底哪一种更恰当呢?“风一更,雪一更”表示一阵狂风又紧连着一阵暴雪,即整夜风雪交加,因而“更”在这里是表示刮风下雪的时段,应读“gēng'’才恰当。而“更”的另一读音“gâng'’,是在表示“更加”时的读法。在《登鹳雀楼》中“更上一层楼”的“更”是副词,表示“更加”,所以这时该读“gâng”。

剥:《清平乐·村居》f五下5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有两个读音,只有在“去掉外面的皮或壳”的时候念”bāo'’,而此处“剥”正好准确表达此义,因此,这个“剥”就念“bāo'’,不能读作“bō”。

露:《小池》(一下13课)“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字的读音也较难区分。人教社小语室专家认为,“露”在表示“显现”意义的时候有口语和书面语读法。用于书面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成语时应读“1ù”,在用于口语的复音词中读“lòu”,只有少数的用于口语的“露白、露丑、露底、露富、露脸、露面、露头、露相、露光、露苗、露怯、露馅儿、露一手、露马脚、泄露、走露”时读“1òu”,其它的皆读“lù”。“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是书面语单音词,单独作动词用,所以应读“lù“。

兴:《四时田园杂兴》(四下23课)的“兴”,该怎样读呢?“兴”,兴致也,因而在此应读“xìng”。

古诗词教学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要多查字典和有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

第四篇:读古诗《蜂》有感

读古诗《蜂》有感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赞叹。读到最后2句,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清秀的她做事细心,勤勤恳恳,无微不至爱护我们,对教学认真负责。今天,我发现林老师放学前不时地咳嗽,但她还是不停地说话,那声音十分沙哑,比平时小声了点,但远比平时吃力,还一个一个点名叫那些作业做错的同学的名字,请他们上到讲台,辅导他们补做和订正。

林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总是辛勤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从来不求回报。上课时,老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给我们,爱护关怀着我们。

我喜欢蜜蜂,读着这首诗,还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蜜蜂这种默默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这样你也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

江门市圭峰小学四年级 张可蕾

第五篇:怎样读好古诗[范文模版]

怎样读好古诗?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

中国大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对倒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运。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远,这个远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总之;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二)、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厌组织起来的。平厌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反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书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戍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仄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一句诗里每个字读音的长短,要受诗句节顿规律的制约。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读音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的。例如,平声字应当是较长的音、但若在诗句的第一个音节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长,“寻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该成长音岂不可笑,相反地、一个厌声字本来应该读得比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的位置,或七言诗第四个音节的位置,却须适当拖长一,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那个“尽”字,都是仄声,却要读成长音。这样看来,在诗句之中平仄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土。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初学者往往觉得近体诗的平厌格律很难掌握,这是因为没有抓住它的基本规律,只是死记平厌的格式。它的基本规律只有四条,只要掌握了这四条。自己也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对出来。这四条规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一联之内上下两句平仄相对;下联的上句与上联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现三平或三仄。概括起来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除了平厌之外,大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同、叠韵词、香音问和象声同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调。韵母相同时叫叠的,叠合同是声音完全相同的同。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声情

以上所说的节奏和音调,是就声音论声音、是一首诗中各个字的字音内配合组织。然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人音组合卜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调式一片。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所以,朗读古诗应注意:

1、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李商隐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2、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3、学习古诗重点应是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下载读古诗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古诗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古诗的感受

    读古诗的感受 浦城县实验小学三(6)班 黄芷昕 在我才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妈妈教我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咏鹅》,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

    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学校: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初级中学班级:八年级一班姓名:宁志聪 邮编628013电话:(0839)8670136 看着“竹外桃花三两枝”赏着“一行白鹭上青天”,听着“夜来......

    读古诗《清明》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

    读古诗编故事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④。 儿童急走⑤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1] ①篱:篱笆。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

    读古诗 编故事

    读古诗 编故事 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叫《小儿垂钓》,我还能把它编成故事呢。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天,风和日丽,真是个钓鱼的好天气......

    春天古诗大全【荐读】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大家对春天都是充满着希望的,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整理的春天古诗大全吧!春天古诗大全一、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二、爝火燃回春......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每个学年都规定有具体的数目。会背会理解,能品意境是我们语文老师......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诗教心得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