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医心得
历代中国名医治病方略心得体会
13级康复一班 吴能鹏 学号:201305030140 自从学了这门选修课,我懂得了古代名医的一种高尚情操: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 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
对于当今世界许多医生医德的丧失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中医的冲击,振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变得刻不容缓,在发展中医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让我国的中医在新形势下更加发扬光大,然而发展中医药事业更需要学习古代名医的治病方略和他们的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医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在这门选修课中,老师给我们讲了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的治病方略,下面就用我鄙陋的知识来认识他们的成果和他们的生平事迹。
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病,除了包括普通的外感病外,通常主要泛指一切热性传染病。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年间,疾病流行,张仲景的家人也在所难免,据他自己记载,在张氏宗族的二百余人中,自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感染疾病而死亡的就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者占十分之七。面对这尸横遍野,疫病流行的惨状,他矢志不渝,勤奋钻研学习《内经》等中医经典。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几十个寒暑,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人类医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谈到中医,自然离不开方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方剂的配伍、用量、用水及煎服法上十分讲究,如强调患者在使用麻黄时要去节,要先煎去沫;让病人服用小柴胡汤时,汤煎后,要去渣再煎。药方中药物组成虽同,因药量不同,则方名各异,如桂枝汤和小建中汤,组方相同,其差别就在于小建中汤中芍药的用量必须加两倍。《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许多方子,如人们熟知的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大小柴胡汤及金匮肾气丸等,至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另外,张仲景丰富了方剂使用的剂型种类,如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肛门栓剂、灌肠剂及阴道栓剂等多种。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近代,临床上仍在应用。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张氏强调攻邪,将其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氏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具体应用方面,张氏认为首先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表证可用,诸如有里证者,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应用。其中,张子和尤其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注重从地区、季节、体质、感受邪气、禀性、脉象等方面之不同,以鉴别辛凉与辛温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强调汗出之时要周身出遍,要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对于吐法,他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如伤寒或杂病中的头痛,痰饮所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由于病邪在上,均可用吐法。对于下法,不仅局限于通泻大便,“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即将通达气血,祛除邪气,使之从下而行的多种治疗方法统归于下法。
李杲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李杲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李杲李氏在其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促使李氏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从脾胃之生理、病理,到脾胃内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出了个人的一系列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李杲亦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其为补土派的代表。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朱震亨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晚年整理自己的行医经验与心得,写成许多著作。临终前没有其他嘱咐,只将随他学医的侄儿叫到面前诲之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言讫,端坐而逝。朱震亨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学习了老师讲的历代中国名医治病方略这门选修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在以后学习医学和临床实践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我的知识有限,可能许多没有认识到位,希望老师多多指出批评,谢谢!
第二篇:名医简介
名医简介
姓名:蔡连吉 男 汉族 1940年生;出身于三代祖传中医世家,祖辈均为历代著名中医,受家庭影响自幼跟随家父刻苦学习,承接了中医世家世代相传的祖训。
在祖父辈的影响及指导下自幼熟读《伤寒论》、《伤寒心法》、《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李时珍的《独特脉诀》等历史著名医书,结合家传秘方及自身经验以诊脉知病、以辨证施治,以方论治、对症下药;针对妇科病、月子病、不孕不育、风湿骨痛病、心脏病、各种牙痛病等疗效独特。1979年结合时代变局,接受过卫校中医专业深造,1982年获得县卫生局“优秀医生”称号!87、93、96年曾多次获得中心卫生院“优秀医生”光荣称号!2009年被评选为“山东省基层中医先进个人”,本着行医为善、救死扶伤的原则,秉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美德成为我县当代名医。
为发扬我中华医术的博大精深、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独特疗效和优势,蔡连吉大夫虽已73岁高龄,但仍然奔走在行医前沿;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大家对中医药的自然疗法和天然疗效有了新的认识;甚至西方国家也在加大对中医的研究力度,一场大范围的天然疗法、天然药品革命正在掀起,化学与天然之间的养生理念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值我中华传统医术大展身手、发扬光大的时节,愿天下所有中华儿女身体健康、善行天下!
第三篇:名医事迹
自年开始,我就开始从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工作中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政治头脑。年至年在临床进修各科,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认真复习做作业,经考核获得全科合格证书。我在业务上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我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就诊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不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对此,我的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冲峰在前,为群众一户户的送上防疫的消毒药品,向群众宣传饮用安全卫生水等防病知识。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上级医疗部门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通过宣传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专门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制度,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在结核病督导工作方面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作用反应及时报告。
近几年来,在组织的关怀下,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在荣誉面前,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今后,我将继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全身心投入基层公共卫生事业,为党旗增光添彩!
第四篇:名医故事
一、扁鹊见蔡桓公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四、皇普谧(mì)年二十始勤学
皇普谧自母亲去世后就过继给了叔父,叔父一家对皇普谧很好,很是宠爱。仗着这份溺爱皇普谧终日无所事事,到处游荡,也不学习。叔母很是着急于是就将其赶出家门以作惩戒。但是皇普谧并不当回事,去弄了些瓜果来哄叔母的开心。
叔母得到这些瓜果后扔在地上,和皇普谧诚心交谈:说你今年都20岁了,书也不读,心也不收,只知道野,不论你拿什么都安慰不了我的心。古人,孟母为了儿子能成为仁德之人曾三迁住所,从而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曾父杀猪的教育方式也大有人在,这难道是我的原因吗?是我没有教育好你吗?如果我能教好你,你也不会像现在 一样鲁莽愚蠢了。你要明白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受益人是自己,和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叔母的这一席话打动了皇普谧,他知道自己的做的不对,对不起叔母,对不起自己,于是开始勤学苦读,因为家里穷,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在这个时候也常把儒家经典带在身边学习。
皇普谧是一个性格恬静的人,自从苦读后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写书,还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玄晏先生,其一生有许
七、钱乙至孝
钱乙,字仲阳。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再回来。钱乙当时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父亲的同胞姐妹嫁给了姓吕的医生,他同情钱乙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渐渐地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惊讶叹息,感慨激动为之流下眼泪,很多人赋诗赞颂这件事。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八、李时珍尝百草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和爷爷均是名医,因此李时珍便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甚有兴趣。
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却因为当时医生不被人尊重,要求李时珍考科举,加上李时珍从小资质聪颖,在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其父更是对他的仕途充满期望,但是李时珍在后来屡次落选。
李时珍年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生病吃药,后来一次“肺结核”坚定了李时珍当医生的心愿,李时珍的父亲看他无心仕途便答应他从医了。
李时珍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加上他一直给人看病累积了不少临床经验,他发现医药书籍中很多记载的药材能够医治疾病,但是也有很多药材是记载资料不全,不能有效治疗病痛,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而且阅读量广泛的李时珍还发现即使是同一种药物,但是在不同医书中或者不同学医者的说法中也各不一样,于是存在各种药物记载的缺陷和错误,使李时珍开始对药物研究产生兴趣,并决定开始编修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供他人参考,减少用药错误。
为了不再犯前人的错误,李时珍决定四处游历,进行实地考察。李时珍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有时为了研究清楚一颗药草的药性,多次亲自尝试来试药性。
正如曼陀罗的解药,就是李时珍为了更加了解曼陀罗亲自尝试曼陀罗,一次不能得出结论,多次分不同量的吃,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毒,最后得到解药也了解了曼陀罗药性。
李时珍不惧生命之危,亲自尝百草,最终为写出《本草纲目》,为人们造福。
李时珍从小对医学有兴趣,后来在他父亲李言闻的帮助下更好的掌握了医学,因此阅读了更多关于医学的书籍,李时珍也因此发现原来明朝之前关于本草的记载是这样的不完整,除去有缺失的内容还有不正确的记载,李时珍便因此下定决心要重修本
第五篇:名医陈士铎学术研究心得(原创)
名医陈士铎学术研究心得(原创)
名医陈士铎学术研究心得(原创)中医陈士铎是明清时期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虽然陈远公名气不及仲景、时珍、叔和响亮,但是其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及其卓越的临床疗效确是众医家难以相提并论的。现将笔者多年来对陈氏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谈论如下。
一、行文通俗易懂,逻辑极强,文采华丽,比拟绝妙。
初读陈氏之书,便可被其富有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所折服。陈氏的《辩证奇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将繁琐的医理叙述的简单明了,这种真传一句话,执简驭繁的描述实为众医家所不及。陈氏将病证及治法、用药均以五行生克阐述,这种方法既为入门学医者之首选,又令老医者而深悟。譬如:“夫木最喜水,木郁则耗水矣。水耗而木更难舒,木既不舒,而木中之火又安得而舒乎?自然木来克土,而脾胃两伤,脾热胃燥,内自生风而现风象,正不必外来之风入,始见歪斜之症也。治法自必补脾胃之土矣。然而徒补脾胃之气,而肝来克土,脾胃仍不舒也,必须摅肝以扶脾胃之为得耳。……此方心、脾、胃、肺、肝、肾兼治之药也。何以谓之舒木生土汤?不知方中虽是兼治之药,而实为专治肝经也。治心者不耗肝气也;治肾者所以生肝也;治肺者使其不来克肝也。治脾胃者使其不来仇肝也。故用群药无非滋肝以舒木。木舒矣,而脾胃有不得其天者乎。此舒木生土之名,实有微意耳。”此外,陈公文采甚好,往往在辩理的画龙点睛之处,以华丽之文辞运用比拟,顿时使人茅塞顿开,拍手称快。譬如:“破城而守,内无粮草,则士有饥色,今关门大开,搬输挽运而入者皆糗粮米谷,则仓廪既实,兵马有饱腾之气,贼自望风而飞遁矣。倘仍用附子、南星之属,未免过于酷烈,民已归诚,而犹用虎贲之士,遍城搜粮,其损伤元气,不又多乎。妙在不用附子、南星,而反用当归、熟地、山茱萸、麦冬滋阴之品。盖从前斩关夺门之时,未免斩杀太甚,抢劫无遗,脏腑必有焦枯之苦,今一旦得资财接济,真不啻恩膏之赐矣。”“倘用大寒之药,直泻其胃火,则胃土势不能支,必致生意索然,元气之复,反需岁月矣。譬如大乱之后,巨魁大盗,已罄掠城中所有而去,所存者不过余党未散耳。用一文臣招抚之有余,若仍用大兵搜索剿除,则鸡犬不留,玉石俱焚,惟空城独存,招徕生聚,有数十年而不可复者矣。何若剿抚兼施之为得哉。”
二、疗效如神,文无虚言。
历史上及现代均有医者评论陈氏,说其文采甚好,但疗效言过其实。我认为这大概是很多人对陈氏的一剂知、二剂已的叙述认为过于浮夸,故而不屑一顾,便信口雌黄起来。其实古往今来能达到处方一剂知、二剂已的医者寥寥无几,但正如名言: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高手确实是有的,而陈氏就是其一。初读陈氏之书,当我看到其通篇对药效的叙述都是一剂病轻大半,二剂愈,甚有只消一剂的叙述。对此我曾认为是一种行文套路而已,并不放于心上。但当我在实践中应用陈氏之方时,方知陈氏果神人也,其方果无虚言。现将所治病证简要叙述如下:
1、咳嗽。曾有一患者,入冬时节受寒而咳,吾号其脉脉象数而有力,吾检陈氏之书咳嗽门,见“有人有春暖夏热,则安然不嗽,一遇秋凉,即咳嗽不宁,甚至气喘难卧,人以为肌表之疏泄也,谁知是郁热之难通乎?夫人身之气血,流通于肌肉之内,则风邪不得而入。惟气血闭塞不通,而邪转来相侮,凝滞而变为热矣。盖春夏之间,皮肤疏泄,内热易于外宣。秋冬之际,皮肤致密,内热难于外发,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也。倘不治其郁热之本,而 惟用发散之品,徒虚其外,愈不能当风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转增其郁热之势,均失其治之之法也。所贵攻补兼施,既舒其内郁之热,而复疏其外入之寒,则本既不伤,而末亦易举也。”吾思之此亦受凉而内有热与此证甚合拍,于是用之。孰知二日患者来述,当晚药后半小时咳轻,一夜竟不咳,多日服西药无效,咳嗽无休止,但服一剂中药竟病若失,实夸吾方之奇。吾言实陈氏之方之奇也。
2、失眠。一患者曾患失眠40余年,每夜止睡2个小时,余则彻夜难眠,昼亦难安。曾耗重金求治于某名医,然杳无疗效。吾思而治之,此昼夜皆不能寐,按陈氏观点乃心肾不交,故投上下两济丹治之,孰知当晚即寐,奇哉乎!
3、催乳。曾有数名妇女产后无乳,其家人前来求药。吾详问其体质虚实,按陈氏理论虚则补之,实则舒其郁。果二剂之内下乳,患家大喜,吾亦欣慰。
4、关格。一老妇患高血压、心脏病、肾上腺肿大,曾住院甚久,出院体虚甚,腹痛、难饮食,大小便不利,肩息喘气。吾以陈氏关格门治之,患者不到一星期便精神大振,能室内来回走动,能少量吃饭。此时正时值夏日元气耗散,常人尚且精神倦怠,况一老病患恢复如此之速,让人不可思议。
5、牙痛。一人牙痛甚,吃西药无效。吾思之,内服之药治牙痛,此局部患病,药力到达患处恐以不及。不若用外用之方,遂用陈氏漱口之方止痛。病家口含漱之,一剂漱完,痛大轻,大呼有效,且告知一趣事。病家漱口之时,鱼缸有一鱼奄奄欲死,病家遂将鱼丢入垃圾桶亦将含漱之药吐入垃圾桶。良久,此鱼忽从桶中跃起,又活过来,精神大振,吾思之,许是药中细辛有兴奋呼吸、心跳之功,它药亦有活血之效所致。
三、处方大胆,用药独特。
陈氏用药处方大胆,很多药物有独到见解,如金银花陈氏认为消毒之神品也。“未成毒则散,已成毒则消,将死者可生,已坏者可转。故痈疽发背,必以此药为夺命之丹。但其味纯良,性又补阴,虽善消毒,而功用甚缓,必须大用之如发背痈,用至七八两,加入甘草五钱、当归二两,一剂煎饮,未有不立时消散者。其余身上、头上、足上各毒,减一半投之,无不神效。近人治痈毒,亦多识用金银花,然断不敢用到半斤。殊不知背痈之毒,外虽小而内实大,非用此重剂,则毒不易消。且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浓,尤妙在补先于攻,消毒而不耗气血,败毒之药,未有过于金银花者也。”陈氏治肺痈、肝痈金银花皆用至5两,配以元参、白芍、当归各至3两,试问古往今来敢治肺痈、肝痈者有几,敢如此大剂用药者又有几。何也?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又如,陈氏疗阴脱,熟地黄用至8两,又添人参1两,方名引阴夺命丹。陈氏认为“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陈氏治腰痛“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疼减半,再剂而痛如失矣。……白术最利腰脐。腰疼乃水湿之气浸入于肾宫,故用补剂,转足以助其邪气之盛,不若独用白术一味,无拘无束,直利腰脐之为得。”陈氏辽鹤膝风,黄芪用5两—8两,陈氏认为湿乃阴邪,非阳气充满周身则不能祛也。
四、总结。
合浦之珠非不明亮,若非渔人孰能识之?昆山之玉非不光滑,若非玉人孰能宝之?陈氏之书多以《灵》《素》、仲景之说立论,然遵古训而不拘其法,师古法而不泥其方,辩证详审,处方灵活,屡出新奇,多补前贤之未备。其于阴阳互根之阐释,五行生克之广用,鉴别诊断之明晰,随证遣药之巧妙,实为诸多医家所不及。其是编方法,亲试者十之五,友朋亲传诵者十之三,罔不立取奇验,岂敢告知于世,又将生平异传诸方,备载于后,实为学术与临床价值并高之佳作,堪资临床医师借鉴之珍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