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孝”的感悟
对“孝”的感悟
中国有句古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句话很引人深思。这种亲情让我们的心灵无限感怀。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面又有恭敬的礼节,才可以叫做孝。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孝敬好父母,孝敬好老人,他的心灵才会高尚,他的心灵才会得到净化,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他才会感恩身边的一切,才会事业有成,才会与社会相处的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最近在网上看到关于二十四孝的新标准,使我感慨良多,哽咽了许久,以下是二十四孝的新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同度过;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打电话给父母;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电影。
不知道看完这新的“二十四孝”你作何感想,你又做到了几条,试想从我们离开父母的那一天起,你陪父母的时间有多少,我们总是以学习忙、活动多为借口,可是为何在外陪别人的时间有,陪父母的时间却没有呢?
从我们嗷嗷待哺到读书毕业,再到独立参加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他们将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我们的身上,可是回过头想想我们为自己的父母又做过多少东西。
我想问问朋友们有谁为父母洗过脚、为父母穿过衣、为父母洗过头,我想没有几个人做到,父母为我们子女操劳了一生,我们应该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孝体现在平时,让孝体现在时时刻刻,我们不应只在物质上给予父母,更多的是要在精神上给予父母,让父母感觉到子女时刻都在关心他们,平时多回家看看,就像歌声里唱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忙碌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问候一声,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份真切的情意,他们不在乎物质上的多少,而是在乎心灵的慰藉,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不要让父母感到孤独与寂寞,不要老是说等我有钱了,等我有时间了等等一些话,我们应当趁我们青春还在,年华未逝,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大声说出我们对父母的爱,时时关怀父母,经常和父母见面,不要让琐碎的事情凌驾于亲情之上,因为只有家庭和谐,工作才会和谐,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鸡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小生灵尚有如此情意,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孝是生命的纽带,一旦出现裂缝和断裂,将永无链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孝是后辈的榜样,亲爱的朋友们,对你的父母尽一片孝心吧,千万别做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纵观古今文人名士,无不重孝之行,节孝之义,孝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呢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文化传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多的了解孝文化,做一个孝义之人。
第二篇:对孝的一点感悟
对孝的一点感悟
中华传统美德光辉灿烂,经典文化博大厚重。一个人从蒙童到皓首,也难得学懂弄通。感悟透彻,能从这浩瀚之中撷取点滴,亦可让人终身受用无穷。
孔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是做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古至今留下无数尽孝的典故,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等。而今天也有不少活生生的范例,背母上学,割肾救夫。特别是电视上报到的三岁孩子辛苦的照料瘫痪在床的父亲。也许他不知道什么是孝道,然而他却有着感动天地的孝行,这就是人们的天性,正所谓羊跪乳,鸦反哺。孝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是天地间的至道。
要做一个好人,孝敬父母吧。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也会孝敬别人的父母,他会把爱推及别人,他会拥抱天下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正所谓仁者爱人。他也许终身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他的心充满了阳光,时刻温暖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追比先贤。不孝敬父母,做不好人子者。他怎么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他心中怎么会有天地良心,是非黑白,阴冷而邪恶的内心,必定有与之匹配的行为,他只能是坏人。
要做国家的栋梁,孝敬父母吧,自古忠臣出孝家,忠臣孝子一脉相承,孝敬父母,才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所以古人才说‘忠孝’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国难当头时,民族危之之际,不能守候在父母跟前尽孝是一种无奈,一种无法尽儿女之责的沉重心痛,这也是孝,是一种把孝推及到国家,民族高度的大孝,是让父母千秋荣光的孝行。所以才有戎马一生的将军,留下死后要葬在父母坟旁陪伴父母的催人泪下的遗言,死也要做孝子。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孝心照汗青,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他怎么会忠孝与国家。远古的奸臣、近代的汉奸、现代的贪官,他们都是为一己私利,出卖大众的利益,羞辱祖宗名声。自宋以后少名烩,我到坟前愧对秦,人们对他们的唾弃是何等的决绝而深刻。最近看到一个贪官的忏悔,临死才觉得违背父母的教诲,才想起:还在乡下受苦的老娘,而今把老娘抬出来,企图博得大众的怜悯,殊不知正露出了不孝的丑恶嘴脸。要做个好教师,孝敬父母吧,孝,教之所由也。教师的教字是孝字加反文旁。我以为,这大概是说只有孝顺的人才可以担当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只有把孝文化传播给他人,才配称教书育人,才才会因教化之力而收教化之功。教书首先是教人,教人必先正身,其身正,不令则行。父母辛苦培养我们学习文化,我们应尽心尽意孝敬父母,否则便沾污了这个教字。我从工作以来,和父母聚少离多,夏不管署,冬不理凉,孝行自然有亏,重温传统文化,检视自己,又岂是一个愧字遮盖的住。学古人见贤恩齐,从今后必定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更加周全的尽一个儿女之责。
要做个好学生,孝敬父母吧。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父母千辛万苦把我们养大,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满心期望我们现在有一个好成绩,将来有一个好前途。我们每一点进步都让父母欢心、喜悦,每一点失误都让父母痛在心底。孝敬父母就应体会和顺从父母的心意,让父母笑意住在心头,笑容挂在脸上。不可一言不合便顶撞父母,甚而怒目相何。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对子女小心呵护,让其健康成长,即便管教苟责,那也是一种爱。所谓恨铁不成钢,孝敬父母是人的本性,顺从父母的心意即使孝顺。古语有云:顺者为孝。最近报道:一位学生在机场捅了母亲十七、八刀,此人枉为人子,不懂孝道,即便留学一肚子文化也只是一个畜类,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他还学文化做什么,又能为国家、民族做什么好事呢?养这种儿子实在是父母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古人说孝是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是儒之六艺总会。孝是天地至道,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唯孝行天下,天人合一,天下行孝,天下和谐。
第三篇:孝的感悟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生命品格的终极评判。在传统的道德理念中,孝道始终是摆在第一位。因为孝道是责任是义务,是品行是良知,是感恩是回报。没有孝道就没有人道,一个缺乏孝道的社会,人间友善和亲情之爱就难以为继。因此说孝道是生命中永远不可或缺的一道至臻至善的品行。
从启蒙教育开始,小孩就接受了“百善孝为首,孝道大于天”的品德熏陶,并把这为人生的第一课刻进了心灵的深处;教育者的宗旨就是要让这孝道的品格能在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孝道的光茫成为人间永远的温暖……
而经过对《论语》的学习,我对孝道的理解又多了一层感悟。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平辈、晚辈。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这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孝。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就我们个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论语》中的孝义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论语》呼吁天下的儿女尊重父母,及时行孝,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谨记父母的教导,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来流行过年出去旅游,对于这种做法,大家的观念也不同。而我认为,过年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应用更多的时间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通常,父母会把我们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给我们庆祝,让我们每年都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生日。然而又有几个人能记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几个人能在父母生日这天给他们庆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条短信、一个小礼物、一句问候、回家的一杯水、一个小举动,就能让他们非常开心。当然,对于父母来说,生日是喜忧掺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忧的则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这句话,我们可以看现在父母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样子。他们更多地是担忧,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们再怎么追悔,一切也来不及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今年来,子女不孝的丑闻也经常搬上新闻,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欠父母实在太多,唯有在我们懂事之际、父母有生之年尽足孝道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什么是孝?在我看来,能让父母天天开心就是孝。我们尽力做到父母满意,生活里多关心父母,这些并不是难事,但在父母看来,却十分欣慰。
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轮回,人都会苍老的,都会有年老体衰步履蹒跚的时候,回报父母曾经的付出,感恩父母一生的至爱,让他们安享一个幸福的晚年,是每一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性应有的光茫。孝道是有心灵感应的,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更有行为的示范效应,它可以影响一个人品格的形成,决定着一个人价值的取向。对父母尽孝,就是给子女树立榜样,就是为自己晚年的生活铺展一个广阔的舞台。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薪火相传的美德就是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中得以延续得以流传得以弘扬……
孝敬长辈乃人性本真;赡养父母乃天经地义。在我国,绝大多数老人晚年是愉快美好的,但也有遗弃、虐待老人的恶劣行径。个别人因老人多病、没钱、自理能力差,就把老人当作“废物”、“累赘”,歧视与迫害他们。让老人住偏屋过道、吃残羹剩饭、做力不能及的家务,有的甚至随意训斥打骂老人,更有甚者,把老人逐出家门、流落街头。这样的人连有反哺之义的禽兽都不如,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应当受到全社会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
不尽孝道,天理难容。一个不尽孝道的人,不是人性扭曲,就是良知泯灭,其品德和道义无从谈起。这种人必定会遭到众人的唾弃和舆论的谴责!最终必定会遭到报应的!尽孝道就是尽责任尽义务,就是人性良知的展示,就是品格美德的张扬。古有二十四孝图,无一不是孝道的楷模。其精神和品行至今令人感动,但做法值得商榷,未心可以全盘照搬照学,我们新时代的孝道既要有传统的滋养,又要有时代崭新的元素和内涵,这种孝道才有久远的生命力。
孝道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心灵的投入,需要品格的支撑,需要时光的检验,孝道拒绝作秀表演,拒绝虚情假义,拒绝利益当头,拒绝扯皮推诿……
尽孝道无需理由无需条件。不能因为父母的偏心而耿耿于怀,不能因为财产继承问题而寻找借口,也不能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差就不承担义务,更不能因为父母年老多病而推卸责任,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尽孝道的理由!兄弟姐妹齐心协力共同担当共尽义务,这是展现孝道舒展亲情的最佳演绎。赡养老人不仅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包括配偶的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对方父母,这样家庭孝道就能久远流淌。“姑娘孝不如女婿孝,儿子孝不如媳妇孝”诠释的就是这个理。婆媳关系历来是孝道的焦点难题,只要每一位做儿媳的都能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大度多一些谅解多一些真情,孝道就会在心间开出美丽的花朵……
孝道是点点滴滴的汇集,是丝丝缕缕的关怀,是春风化雨的滋润,是冬日阳光的照耀,是心灵深处的呼唤,是岁月留痕的践行……
孝道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多的应呈现在精神和情感的关怀上。老年人更需要心灵的关爱,他们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喜欢忆旧是他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有时间就应陪他们多聊聊多谈谈,以慰藉他们心灵的孤独和情感的寂寞,让幸福与抚慰伴随老人的一生……
人生两件事不能等:行善和尽孝。生命经不起太长的等待,孝道同样经不起太久的徘徊。因为孝心有期,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则是一种抱恨终生的遗憾,尽孝要趁早,人生永无悔。
孝道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体现在家庭的和谐中,体现在社会的关爱中,体现在生命的品格中,体现在岁月的检验中,体现在人性的良知中……
第四篇:孝的感悟(最终版)
孝对人生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它是儿女们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当今的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令人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忘记了父母曾经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父母,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对父母行孝,不能仅仅是履行赡养的责任,让他们衣食无忧,而是要从心底里尊敬父母,重在一个“敬”字。孝敬者,孝为行,敬为心。如果能对父母时刻怀有敬意,就能在一言一行中,在细微之处,都让父母心理得到莫大的快慰,这可能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忙于自己的工作,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不给父母打电话,几年可能都不去看望父母,或是下班回家“掉脸子”,发牌气,将工作中的不快发泄在父母身上,或是对父母呼来唤去,颐指气使,动不动就恶言顶撞,没个好声气,或是不思进取,任意胡为,不让父母省心。凡此种种,皆是不尊敬父母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对父母多一点敬意,就能时时考虑父母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使父母精神愉悦而满足,也就尽到了自己的孝心。
孝顺孝顺,要孝,就得顺,如果要真正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理解他们的观念,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交流频繁,新一代的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观念冲突愈益严重,以致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面对纷繁芜杂而又变化迅速的社会,老人的许多观念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经常会与子女在一些生活事务上发生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小事常常酿成大事,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对于这一类问题,作为子女就做到又“孝”又“顺”。对父母的观念、习惯与生活方式,都要多忍让一些,多包容一些,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更不能斤斤计较,恶言恶语相向;如果有观念上的冲突,就要注意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劝谏,多多沟通,尽量将矛盾化解。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愿天下的儿女牢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想想父母的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从小事做起,善待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父母,让天下的父母都能够“老者安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做子女的也就欣慰了!
第五篇:孝老爱亲感悟
道德模范陈惠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无怨无悔地照顾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让我很难想象,也让我不禁思考: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办。下面谈谈我的两点感悟。
感悟之一:“孝老爱亲”重在亲情温暖。毕淑敏在《孝心无价》里指出:“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确实,对吃穿不再成为问题的今天来说,“孝”的重点已经从物质转向精神。当父母亲还健在时,多给一些安慰,多给一些关心,多给一些交流比单纯的物质养老要好得多,更是我们每个子女的应尽义务与责任。
感悟之二:“孝老爱亲”的概念应该拓展外延。孔子在《礼记·礼运》所说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亲思想的发展,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只有做到这样,才是对“孝老爱亲”的完整理解和正确践行。但是因为当今一些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导致部分人对老人有抵触心理。在老龄化日渐严重的现代社会,养老社会化和跟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社会福利被看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细化到每个人,理解老人,善待老人,孝敬老人才能真正从最基本的层面让老人获益,而让老人获益就是让社会获益,因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