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汇总

时间:2019-05-12 16: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汇总》。

第一篇:《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汇总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高中物理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概念的教学,概念教学话题始终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核心概念的教学更是概念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探求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寻找核心概念教学与高效课堂整合的切入点,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我们选择“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经过二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同时,一批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我校物理教学的骨干教师。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国际上物理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部分中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核心概念。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实践新课程的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国外,美国的赫德、戴伊、费德恩、埃里克森等著名教育学家对核心概念的定义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列举了作为核心概念的选择标准,为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依据。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物理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物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联系。此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家们认同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强调核心概念的理解,他们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希望学生理解的核心概念内容较为详实地列出来,教学活动即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如美国“2061计划”要求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还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记忆那些孤立事实和概念,而应把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美国地平线研究组主席维斯及高级研究助理帕斯利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研究,发现优质课堂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用多种策略(如:展现真实世界中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一手经验等),为某个科学概念提供清晰的阐释;(2)吸引学生从事动脑筋的活动;(3)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等。作为高中物理优质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围绕高中物理核心概念进行课堂教学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已经确立了新的课程理念与目标,更新了教学内容和要求、推广了基于探究的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物理教学论著当中,如李忠、齐淑静编写《物理学概念教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总结分析了物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发展变迁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一些理解、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法则,并在结合物理学方法论、物理学史、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掌握基本概念的普遍原则。如董春雨、王玉成编写《物理基本概念的演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向义和编写《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溯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都是对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专著,王沛清先生的专著《物理概念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对物理概念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如段传宗、查有梁、廖伯琴的《物理动概念的教学研究第一章绪论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专门设计为一章进行研究,并涉及到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认知策略和案例。如阎金铎的《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环节”一章中设“讲清物理概念和规律”一节,把物理概念教学所在章节大多归入物理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中,类似的还有许国梁的《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等。另外,还有查有梁所著《物理教学论》、乔际平所著《物理学习心理学》、皮连生所著《学与教的心理学》等物理教学理论著作也都涉及到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物理概念教学和理解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著作主要以物理教育自身的特点为基础,结合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对于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物理概念的特点、概念教学的要求、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的研究工作,探索了物理概念的引入、建立、理解、深化、巩固和运用的基本教学模式。近几年对物理概念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硕士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分析了现行的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这些论文中,如张智写的《高中物理概教学探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探究,强调物理概念教学应以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概念的内部矛盾,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徐学的《中学物理波动概念的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8),以教学设计和概念教学的理论为基础,对波动概念及其教学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对中学生波动概念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详细分析了波动概念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前概念的影响及概念的抽象性。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策略,设计了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如陈伟的《高中物理电场概念教学设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电场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探讨已有教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内容以及在已有研究中未涉及的内容。以电场基本概念为主题,设计高中生学习电场前、后的调查问卷,并对前、后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高中生学习电场前、后存在的相关概念和错误想法的来源、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还有孙艳乔《高中物理电动势概念的教学研究》、肖丽英的《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概念教学的研究》、夏寿庆的《中学物理概念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等,尽管这些优秀的论文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得物理课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喜人的成果。然而,关于核心概念在物理课堂中的传递,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的少;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少;对具体某一地区实际教育现状了解的少。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有平行的跟进,这使得物理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落实要面临许多风险。实际发生在课堂中的情况也表明,肤浅的“探究”活动及对事实类信息的强调和不当使用并非个别现象。在这样的情况,强调核心概念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对事实的记忆,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一个科学的概念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师生互动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大量研究证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之间存在距离。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一般物理现象的直觉认识,这通常被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一般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这些概念的核心特点是:(1)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2)不同于专家的概念;(3)会对学生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解释产生重要影响;(4)必须被克服、避免或消除,以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解。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构建有深层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的紧密相连。

我国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已经历十个年头,但我们面对热点依然存在。这样的挑战包括怎样帮助学生围绕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建构、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怎样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他们的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对挑战的努力会涉及从什么是科学概念到核心概念梳理和筛选、核心概念的表述、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服务于高中物理课堂上完成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应该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样才符合我国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方向。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针对一些前概念意识问题,适时增加一些学生分组讨论课,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核心概念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消除头脑中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概念。那么,如何突破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呢? 为此,我们要进行专题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从教学规律层面上研究。在实施概念教学前,先探究学生对概念的了解,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

2.从教材层面上研究。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对核心概念的引入、建立、定义等是否最合理准确、逻辑性强,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3.在教学论层面上研究。研究在概念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性方面,其过程如何要有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在学习论层面的研究。研究活动设计与实施如何能有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确保实现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

5.从以上四个层面结合教学个案,研究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近年来国内外成功的理论,筛选出可借鉴的信息资源,为系统地构建出一套完整命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该课题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在各类型学校进行研究和实践,同时由参加课题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并做到教学模式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3)归纳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在不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让该研究方法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4)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和数字打交道。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三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推论,得到核心概念和有效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5)调查问卷法:收集各类学校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对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态度反应,不断总结,做到核心概念有效教学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物理核心概念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学生不熟知的物理概念,也适用学生已经在初中接触过的一些概念进一步加深,引领学生把正确的物理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达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1.本课题研究必然会引发教学改革与系列资源建设,其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将由核心概念迁移至学生不熟知的物理概念以及某些初中学习的概念,引领学生把正确的物理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2.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课件集、课例集形式呈现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实践。

3.本课题研究涉及物理教材关于核心概念的呈现,从而能有效引导教师理解教材、开发教材,促进了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4.促进校级教研深入扎实的开展。校级教研常出现没有任务驱动、空洞无物的状况,本研究以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涉及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教师寓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使得校级科研具有着力点与生长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题研究的准备(2012年9月~2013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认识。

2.题开题报告会(2013年4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13年5月~2014年4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主题教研、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4.报成果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课题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集、教学设计集、优秀课例集、视频材料、论文、数据等。

5.改完善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交专家评审(2014年9月)

7.行课题结题报告。(2014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

序号 项目名称(项目号)立项单位 课题类别 主持人 完成情况《高中生生存能力之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与研究》 教育部 子课题 郭思健 已结题《高中物理方法教学》的研究 市教育局 市级科研课题 郭思健 已结题

2.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

主持人黄爱辉是广东省重点中学—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物理科组长,梅州市市级骨干教师,他物理学科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科研能力强,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是《名师面对面》(2012年)粤教物理选修3-

1、3-

2、1-1模块以及《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主编,曾指导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物理学科竞赛20多人在广东省或全国获奖,多次被中国物理学会授予物理竞赛“广东省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其中郭思健校长是是梅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级研修班、广东省第十期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成员之一,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饶玉祥老师对物理实验以及物理课堂教学颇有研究,在省市等多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参加2007、2008年高三总复习资料《名师面对面》物理科的编写工作。谢纲群老师参加2012年广东省高中物理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对运用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物理多媒体课件深有研究。其他教师也具备较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科研经验,另外本课题得到嘉应学院物理系多名教授的大力支持,从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

八、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本课题融合物理概念与有效教学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1)深化物理概念教学研究领域,国内关于物理概念多为单个的表层研究,其研究样本少。本研究将选择5至8个高中物理核心概念作为前期研究样本,然后将其研究方法向其他核心概念以及重要概念迁移。

(2)拓展了有效教学研究疆域。有效教学研究虽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有效教学研究大多为理论层面的思辩,缺乏与具体内容的结合。本研究以核心概念为切入点,使有效教学研究由宏观转向微观领域,其研究方法又可以将有效教学迁移至其他领域。

(3)开拓了高校与中学教研的新路径。高校教育研究与中学教学实践的二张皮现象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之痛,本研究以课题为纽带,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济济一堂,分别从理论与实践视角展开合作,从而为其他课题研究开拓了新的可行性路径。

2.实践成果

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20节公开课、观摩课、召开主题教研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形成有优秀课例集、教学设计集、教学课件集、主题教研汇总资料,发表了多篇论文,在ISSN刊物发表了1篇文章。

论文《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打造物理高效课堂》发表于ISSN刊物《青春岁月》。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现状,并从注重概念的情景导入、重视概念的自主建构、关注概念的有效迁移三个方面就加强核心概念教学做一探讨。

论文《用“稀释还原”艺术

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发表于《东山学刊》。

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艺术角度,采用“概念——稀释——还原”的教学模式,概念的“稀释还原”手法阐述化解概念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本研究的主旨在于通过调查,确定我国的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各个年级段学生对核心概念应达到的理解程度,另外,核心概念的抽象、概括程度需进一步研究。全美理科教师协会指出,在恰当的概括程度上确定核心概念是新标准研制的最大的难题。例如,“牛顿定律”这一表述的概括程度能使标准的条目数量显著减少,但它不够清晰,同时又包含大量的逻辑内容,并没有真正减少学生要学习的程度内容。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应达到怎样的抽象、概括程度?

2.每个核心概念应达到怎样的理解程度?

3.由于研究经费几乎为零,所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课题研究的实验操作等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多年,但我们面对的挑战依然存在。这样的挑战包括怎样来帮助学生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怎样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对挑战的努力会涉及从什么是科学概念到重要概念的梳理和筛选、概念的表述、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服务于在理科课堂上完成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应该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分享到: 0

第二篇:重点高中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重点高中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旧教材大多直接呈现物理规律,几乎没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而新课程课标教材则更注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课标教材,标题《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探究空间:“依托碰撞探究谁是不变量”。大纲教材标题《动量守恒定律》,标题直接说明动量守恒,探究空间:“是谁,在哪个过程中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在什么情况下守恒”。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新教材更适合用探究式教学。附件2(新课程培训心得)

二. 课题界定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附件1:(问题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形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

1.教师方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的目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与学生要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我们希望通过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胜任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有效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问题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本次实践还是群体协作的结果,我们通过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将收集到的学生问题集体享用,对这些疑难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更是提高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我们希望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2.学生方面:自发的积极的投入到问题情境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设想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主动合作等内涵发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对原有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改变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知主义理论

问题情境是指有助于探索形成和提出问题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科学发现的关键环节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发现型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认知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而都是发现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积极倡导发现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发现的主体。显然,发现型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挑战。科学家的发现毕竟与学生的发现不同,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探知问题的关键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恰当的学习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创设和解决”,力图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马永毅

负责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素材提供及整理,优秀课反思归纳,参加课题培训会议,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结题报告撰写等。

课题组成员:郭术红,王丽玲(中期论证报告撰写,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张玉欢,赵闯,李春亚(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孟晓,高曙(优秀课反思归纳,文件资料排版打印)于盼,王晓辉(素材提供及整理)

七.课题主要内容

Ⅰ.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以教学需要而创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情境

成功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同样,有些青年教师也在课堂上有很多的问题问学生,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2.以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能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能使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之间做出联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要利用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要求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通过有序的问题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的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注重交互性,注重论辩在课堂交流中的作用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看上去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认真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强调教学过程和探索性,变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为自我探索、积极建构知识。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判断性的问题,而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中来,这样课堂也就失去了该有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好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围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展开,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协作机制。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问题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4、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情趣性和生活性。

有关学习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学习中的问题”,另一类是“学习者的问题”,两类问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既要从解决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发现或发掘出来的问题,又要从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问题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过于理想化,模型化,诸如“看成质点的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等理想模型的设置使物理教学与生活脱节。而当前,物理知识的应用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许多内容和客观实际与物理知识有着直接联系。为了把枯燥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堆积变成丰富多彩的物理大餐,就要求把物理问题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弥补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充满情趣。

5.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感,应逐层深入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以社会科技为背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

6.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原则 当我们把空洞的、死板的物理规律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物理情境体现出来时,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讲《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火烧布鲁诺,从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再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做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实验),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7.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与学的气氛原则

8.灵活应用各种教法的原则

要把各种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恰当地用于这一物理学习模式的有关教学环节之中。良好的教法,旨在激起良好的学法,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9.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中。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通于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不同角度

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源于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了两个实验:在不同高度平抛两个粉笔头,高一些的初速度小一些,低一些的初速度大一些,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先落地。《曲线运动》中学生分组实验,运动的小球在磁铁的吸引下发生偏转等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

时每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物理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在机械波教学中先放视频北京奥运会铜梁龙舞,而后提出相应问题。比如,在《电阻的测量》一节中的导入,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机三元色(红,绿,蓝)的控制电路图,其中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各司其职,从而确保电视机荧屏上出现真彩色,如果某电阻坏了或阻值变化了,电视机会出现泛红,泛绿,泛黄的故障,由此可见精确测量电阻的阻值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电阻的测量.这样一下子便激起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和热情.

再如:讲《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一课时正值我国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让国人为之雀跃,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飞船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实况,铺陈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开始“导”,飞船的运动速度有何特点?学生答“V大小不变,方向一直变。”问:“有无加速度,飞船受力有何特点?”从而激发兴趣,导入本节要点。

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4.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时,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

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6.再现物理学史,设置问题情景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中这样导入:“千百年来对天体运动观测,没有发现宇宙运动有减少的迹象。在16、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宇宙间运动的总量是是守恒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提出质量和速率乘积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发现:按笛卡儿的定义,两个物体运动的总量在碰撞前后不一定守恒。”新教材标题为《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何会想到碰撞中存在着不变量呢?原来是哲学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这一段短短的物理学史中却包括了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不妨就从这段物理学史开始今天的探究。

7.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 如:讲《电压表电流表》一节,当讨论完如何用表头改装不同量程电压表后,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新改装的电压表是否准确,给出器材:“标准电压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学生电源一个,电键导线若干,及刚被改装好的电压表。”谁设计好了,请画于黑板与大家共享。有四位同学设计了不同方案,首先设计者发言,接着同学共同讨论寻找利弊(教师应重视此环节)。此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研究性学习的两个目标),还为课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此种教学方法应倡导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有无数种,即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正确理解物理情境的真谛,努力创设适合物理教学的物理情境,通过趣意横生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出知识能力、功底深厚的人才。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左右,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从不同班级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在不同班级探索问题情境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学生学物理很困惑,感觉很难,课也能听懂,但一做题就感觉很难无从入手。有时很长时间也作不了几道题,也下了工夫就是没效果等。基于以上认识,在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设想,从2006年开始分别在高一张玉欢、赵闯、郭术红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高二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中探索和试行。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左右,课题组成员关于问题情景教学的教学随笔,优秀课教案,积累教师的点滴经验。期间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教师进行了,高三试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研究手段,试题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连续性及逻辑性及层层深入的讨论,学生考试后对试题反思的调研,经将近一年的探索研究感觉收获颇丰,再次对学生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入门了,遇到物理问题知道怎样去分析了。同年马永毅、张玉欢、赵闯、郭术红四位教师还对新授课里,规律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要使学生探究更有效,教师的作用就要使学生始终明确探究的目标,所有的问题情境都应围绕探究的目标来创设。还发现这种课型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非常恰当合理,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否则极容易拖堂。经问卷调查,90%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式的教学非常感兴趣,马永毅老师的石家庄市青年教师观摩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第三阶段:2008年3月—2009年初,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共同探索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组各成员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视频,图片,文本,物理学史,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素材)。同时安排课题组部分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几节现场课,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张玉欢老师的一节《测重力加速度》着重研究学生用不同器材设计实验中情境的创设,郭术红老师授课《光的折射》着重研究在数据处理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高曙老师一节《探究安培力的方向》则着重研究总结规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马永毅老师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则着重研究物理学史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课后课题组成员召开了授课后的经验交流会,会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感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试探性教学收获颇丰,相约会写出经验交流的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初—至今,课题组成员对个案进行总结归纳出问题情境教学遵从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角度。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的六个教学班的成绩进行跟踪调查,该六个教学班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该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但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研究只是初步的。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课题,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量、反复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使物理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对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能较为熟练的应用,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了准备。

3.部分个案分析及教学随笔已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已发表于《中学物理》2009年第8期

《自制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仪》已发表于《物理教师》2010年第4期

《电压表电流表改装》等创设问题情境的连续在K12教学网上获一等奖

个案素材中有石家庄录像课一等奖,石家庄市评优课一等奖,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稿等。4.研究结论

问题情境教学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问题情境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更新观念,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它还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十.课题反思及建议:问题情境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到: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知识的纵深可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新情境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激情;三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

十一.参考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著,1996年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皮连生等译,华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中学科学教育》陈志伟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十二.附件

附件1: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创造能力。

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

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

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

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以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着”时的惊喜。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

附件2:

一、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去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培养目标看来,牛顿第一定律则包含着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与人间遵从同样的力学。所以,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今天,物理教学不应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注重过程同时也注重结果

A

B

新课标教材不追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如:开普勒三定律中半长轴三次方与行星周期平方成正比,完全可以拿出第谷所观测到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寻找出物理规律。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某节《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观摩课片断:

把两个小球同时从两个圆弧槽上相同高度滚下,同时从圆弧下端水平离开圆弧,一个作平抛运动,另一个在它的正下方水平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两球恰好在水平轨道上相碰。由此可知: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事先怎么知道它们会在水平轨道上相碰?

改进的《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案:平抛运动的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是不是平抛的速度越大,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从同一高度以不同速度水平抛出两个物体,发现同时落地,把速度较小的物体改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和平抛物体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设法描绘出某一平抛运动的轨迹,根据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由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三、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可以采用的一种。许多内容都可以这样处理。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题旧教材中是《动量守恒定律》为动量一章中的第三节,课改教材中是《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为动量一章的开篇。从新旧教材的比较来看,旧教材更注重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接受和理解,而新教材更注重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探索。

对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课的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样几个环节,如果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充分是不现实的,只能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环节。

本节的教学示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样重要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史上一定有探究发现动量守恒定律的记载,果然首先是哲学家提出问题,而后许多物理学家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论证。以上述物理学史导入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方法很多,当然此时最好选择常用的且经适当改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实验,因此给出实验器材:两个小车(质量已标于车上), 砝码一盒(每个50g), 橡皮泥一块(7.5g), 轨道一个, 电火花计时器一个, 纸带仅一条, 刻度尺一把(自备)。利用纸带仅一条如何测四个速度?及橡皮泥的作用?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想到一动碰一静碰后一起运动的具体碰撞,由此进一步设计出实验原理,还可用气垫导轨来设计实验一是器材不足,二是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气泵嗡嗡响,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混乱。

【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学生实验数据,用EXCEL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学生会非常积极,有种竞争的意味。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快捷方便,又能在短时间内多取几组数据探寻规律,一举多得。

【分析与论证——评估】利用物理学史,评价物理学家的贡献,此项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自然可引起学生的共鸣,笛卡儿虽然猜错了,但值得敬佩因为他已极接近正确的猜想,牛顿说站在别人肩上获得成功是实事求是。

授课重点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及【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才使得本节课在45分钟内完成。

四、从“书本是科学的世界”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费恩曼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还没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60英里呢?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更是不可能的。只要再有10英里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但她不会没有快慢的概念。可是,没有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还会有物理学吗?!

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了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之后,是否还可能诱发出一些问题,诸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何以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智慧博学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铸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等等。这样,在学生们的面前,科学的大门开启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展现了,他们将会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五、物理课程应该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一种理论认为,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此,有人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里,真、善、美将越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都是残缺和扭曲的。

备课时广泛搜索有关本节课的教学素材是非常重要的。前人授课的课件心得体会,网络上搜索的有关本节课的图片,视频(例如新闻方面,体育运动,现代科技产品,科技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小现象等)平时对于以上素材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上述素材一展现,马上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不落窠臼的感觉,例如:《曲线运动》一节中展示国际摩托艇锦标赛视频,摩托艇激烈的曲线运动迅速调起了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再例如用尺子测反映时间。

第三篇: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总结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

一.主题的确定: 高中物理难学,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坎,是影响高中学习的一道“魔咒”,高中物理难学,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通过调查发现,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物理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立足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特点,经过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回到理性具体的三个环节,探求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确定了该研究课题.二.研究具体方案

前期:

(1)高二物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

(1)深入研究相关理论

(2)课堂实验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3)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作对比研究

再实施:(1)对第一轮实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2)根据第一轮实验结果确定解决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操作方法

(3)进行第二轮实验,以进一步证明哪些策略,操作方法有效.三.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

:班富强

1.问卷调查

李爱玲

2.查阅文献,收集案例

孙保国

3.课堂实验

张小宁

4.对课堂实践研究评价

全体教师

5.课堂再实验

张玉风

6.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吴志霞

7.写好研究论文

付聚周 8.论文指导下的教学案例

张小宁

四.形成共识

高中物理概念课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活动,如何上好一节物理概念课,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理解至关重要,通过高二物理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认真研讨,最后形成一致共识:

1.认真备课是上好概念课的前提。

首先把教材阅读两遍,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看学生原有的对本节内容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哪些详讲.哪些略讲提高教学效率。第二阶段是讨论研究,对本节的概念和规律老师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教案的初稿。最后老师间相互听课,汲取其他老师你认为对你有用的东西,再补充到教案里。在这一点上我们组冉纲欣老师做得最好。

2、巧妙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可以根据新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马拉车加速前进时是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还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检测方式引入课题,以增强对知识的联系。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主要包括经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该过程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概念新授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4、评价矫正,总结补充

概念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由相邻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组成的系列概念,规律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探究的思维过程,即问题情景、探究条件、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表达形式、应用方法等。让学生自主回顾全课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知识链接提出意见(自主构建或合作构建)和要求(要点和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地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链接,不要只关注知识的结论,要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过程。要注重与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实现能力提升。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

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并指出本课的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等。

5、适时检测,达标演练

适时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解决问题,必须针对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以深化、内化对新课知识主干的理解,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概念课达标演练的题目设置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单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新课题下的不同新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新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设置达标演练题,并提出解题的时间要求和规范要求。当堂反馈,进行必要的补救与完善。题目内容上要与学习目标较好地对应,体现落实性。题目数量上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保证过程性。题目难度上要有合适的梯度(不要超过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的难度),做到针对性。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突出方法性。解题氛围上要限定做题时间和解题规范,提高实效性。补救教学一定要当堂落实到位,要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附集体研讨意见:

孙保国、张玉凤: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

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路邦彦、尹国战:引入物理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实验法,类比法,逻辑推理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李爱玲、姬丽娟、吴志霞:可以通过设计思考题应用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概念、定律用于解答具体的物理习题,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归纳总结很重要,选择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信息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即求什么物理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念和原理就是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联系的桥梁。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深入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多过程结合点等,再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思维过程,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且自己独立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陷入题海,浪费时间精力。

付聚周、冉刚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班富强、张小宁:物理概念理解不清,在做题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只有深入挖掘其内涵,通过各种题型的反复强化,搞清楚一个物理量的特征,才能避免错误,提高做题准确率。例如,研究电源的电动势及内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常采用图像法,用纵轴表示外电压,横轴表示闭合电路的电流,画出了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电源的内电阻,有的同学认为斜率是图线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数学中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照搬过来,没有考虑物理问题中纵横坐标的标度不同,纵横坐标交点也不一定是(0、0)等因素。

第四篇:“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阳城工业区第二小学语文课题组

2014年5月

一、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进入21世纪,有关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学语文教学逐渐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从机械生硬的灌输教学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向追求学生全面语文素质的提高转变。在这些方面,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教改经验和教研成果,其中不乏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但就整个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还存在着浅层化、高能耗、低效率等倾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还没有真正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打好自己精神底子的深度来把握;教师的教学理念趋向于追求短期效益,教学方法上或过于讲究程序,或随意散漫,没有从心灵上与学生的深入的交融与沟通。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的讲解和作业的训练任务,学生也只是在被动地应付课堂和课本,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时代精神,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首选课题。我们试图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课题为教改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推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

(二)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阅读品质: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

乐;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两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开展推荐优秀畅销书活动,由语文科代表不定期地向全班同学推荐最近出版的优秀书籍,写好推荐理由,上墙公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将知识适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敢于提问和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确定了两大目标。

1、教师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学生主体。教学中知道什么地方该点拨,什么地方该放手让学生自学。

2、学生能自主学习。自己收集跟课文相关的资料。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自己提出课文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师生共同释疑,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一)成立课题组,做好研究前的培训

确立了研究课题之后,我校于2003年3月份成立了阅读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组,由杨维诗、吴希举、杨文娟、杨少敏、刘明才、胡宁、肖述全等七位老师组成。由语文科组长杨文娟任课题组组长,聘请市教研室教研员杨锡垒为顾问。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语文教学理论,组织课题组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华师一附中、沙洋中学、孝感中学等学校听课学习。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模式’”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已基本完成)

第一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研究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即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师生共同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启发指导——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研究阅读教学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即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师生共同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启发指导——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课题组老师能熟练地运用前两年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校语文老师中。进行课题结题工作,课题组老师向全校老师上汇报课,整理三年来的研究资料,课题组长撰写结题报告。

(三)语文阅读题常见术语

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常用术语”。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目前已检索到的有关论著及论文附后)

2、实验研究法:课题组老师按“主动探究模式”的要求备课,然后在一个教学班实验教学效果。并将实验的过程录下来,课题组老师共同评课,肯定优点,找出不足。顾问进行点评,指出哪方面应进行改进,怎样改进。

3、观察法,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主动的收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能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提出问题,能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达成学习目标。

4、经验推广法,课题组每个阶段研究之后,都将研究的成果在全校进行推广。让全校每位老师都能较好地应用“主动探究模式”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使实验班级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目标。

(一)树立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教学消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比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索。

(二)寻找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彻底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于无疑处质疑,于有疑处探究解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不唯书,不唯上,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想象丰富,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四)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三年来,课题组杨少敏老师上的《再别康桥》和《项脊轩志》均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一名,孙延敏老师上的《读<伊索寓言>》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二名,陈瑜老师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杨文娟执教的《沁园春·长沙》和杨少敏执教的《守财奴》在潜江市中语会年会示范课活动中获得表彰。肖述全老师上的《美腿与丑腿》、陈瑜老师上的《胡同文化》在潜江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文科组一等奖,胡宁老师上的《<名人传>序》在潜江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文科组二等奖。杨文娟老师上的《归去来兮辞》《拿来主义》《祝福》,老师上的《 》《 》,老师上的《 》《 》等观摩课,都受到学校领导、市教研室胡修金主任和全校老师的好评。

课题组组长杨文娟撰写的《巧用分组讨论法,构建动态教学时空》的论文获《文学教育》杂志主办2005年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二等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获全国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论文项一等奖。吴希举老师的《 》,老师的论文《 》,三年来,每一个学期我们都认真制定研究计划,认真地按计划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保证(每周星期五下午二、三节课)单周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双周由课题组老师轮流上课,然后评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每一学期末写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每一学年每位老师能够写一篇论文。

七、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面

1、三年来,虽然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老师有时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练,点拨不到位,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2、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标准的精神,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学习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大对语文教学研究的力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附:参考文献

1、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马笑霞著:《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蒋成 禹著:《语文课解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曾祥芹著:《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5、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曹明海主编:《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年版

7、韦志成著:《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李德成著:《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9、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11、卫灿金著:《语文思维培养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12、朱作仁著:《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淳 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14、查有梁、李以渝编著:《数学智慧的横向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单秀法、刘化绵著:《现代科学思维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赵树智、宋汉阁主编:《科学的突破》,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刘永振编著:《数学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刘再复著:《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9、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王朝闻著:《新艺术创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第五篇: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学校拟定了“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经济学家告诉人们,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设计人员在工作时间里的创意竞争,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才,个性化的人才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量,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主动发展。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面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传统教育,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逐渐认识到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应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实施差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通过差异教学使学习尖子更尖,让特长生健康成长,让学困生“脱贫”。为不同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暂时飞不起来,跑不起来的,也能逐渐学会飞,学会跑”,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提高。“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就是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同时,实施差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强调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辨证的统一起来,将学生差异看作教学资源,并将其作为要素列为教学组成部分,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沟通与合作,最终形成差异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备课要分出层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讲课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差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差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3、作业针对学生差异分层练习: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当堂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 “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课内课外分类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5、考核分类检测:每学期可进行两次全校性的全面考核,对优生用“三好”标准去评价和考核,而对差生,则看他们在思想、品质和学习等某一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成员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并不断提炼成果。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力、倾向及探究学习的目标、内容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3、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4、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我们的理论,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五、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1、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

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2、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

分阶段研究、实施、修正方案。

3、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

总结阶段,申请结题。

六、研究成果。

2012年12月,我课题小组进行了课题进展情况汇报,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课题小组成员志同道合,本着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搞好课题研究,我们又进行了分阶段研究,有目的的实施、修正了方案,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1、我校教师在备课方面有了阶段性进步,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备课中就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备课中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既备知识又备学生,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老师撰写了论文《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备课》。她强调

(一)备课应是教学的改造与创新。

(二)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

(三)备课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四)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五)还应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了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了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老师撰写了论文《浅谈语文课程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她指出: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性格、兴趣、能力,智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做语文学习的小主人。为此,我们将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她认为语文阅读差异教学应该:

(一)主体分层——尊重差异,表现个性。

(二)目标差异——激活思维,展现个性。

(三)着眼差异,培养个性。学习内容体现差异,体现能动性;学习方法体现差异,发挥灵活性。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法”这一段,采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克服自然困难,勘测线路”这一段,采用了“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嘲笑勇于接受任务”这一段,采用了“资料介绍”法来交流。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的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地培养。

(四)评价体现差异——增强信心,塑造个性。有差异性的进行学业评价,促进个性持续发展。有差异性的进行课堂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有差异性的布置作业——唤起热情,张扬个性。老师撰写了论文《 浅谈差异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她在数学课中运用差异教学的几点做法是

(一)尊重需求,营造和谐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考和情绪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够尽情地流露,同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增补一些学生阅读的材料,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图文并茂,不仅有数学故事,还有数学童话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课后去思考、探究。

(三)作业设计体现个性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开放性、可选择性的作业。布置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作业。

老师撰写了论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她指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该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制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老师撰写了论文《直面“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她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差异,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正常和经常的现象。我们一定要直面“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意识,关注知识差异。

(二)充分预设,制定弹性目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预设,只有这样,才会有精彩的生成,面对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建立多重教学目标。面对班级平均水平,建立适合于中等水平学生的教学目标。顾及优等生的学习要求,确定较高的教学目标,并准备相应的材料。针对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建立以合格为标准的教学目标并准备相应的辅助材料。

(三)要善于引导,转化个体知识。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挖掘,展开讨论,把个体的认识转化为群体的认识。

(四)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察觉学生的认知进展情况,给不同表现的学生以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既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又

是面对差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工作。

(五)布置预习,促进群体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如组织学生交流在家读书的计划,让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完整而有意义的“课前学习”,来缩短个体间因“知识起点”而形成的差异,并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做更多属于个人的自主学习,带更多的学习成果到课堂上来交流,从而让“个体”与“全体”达到和谐统一。

4、课题组还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策略研究,作业练习策略研究,课内课外辅导策略研究,个性考核检测方法研究等有关差异教学范畴的其它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杨利敏老师总结出了《新课标下针对学生差异设计数学练习策略》。策略一: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策略二: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策略三: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策略四: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策略五: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策略六:思想教育,注意思想性。策略七: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策略八: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策略九:加强联系,注意综合性。

韩金瑞老师在《浅谈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思想教育》中写道:

(一)对“个性倔强的学生”要注意培养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

(二)对“个性活泼好动的淘气学生”,要注重培养刻苦精神,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习惯。

(三)“对慢性子学生”要注意培养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

(四)对“敏感而心眼多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培养其树立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总之,要注重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才能使教育获得成效。

下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施方案 张敏卿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

    低年级写字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结题报告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课题研究活动记录(一) 篇二:《加强低年级写字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教学趣味阅读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瓦房店三十四中英语组 该课题实施一学期以来,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教研室的指导,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二英语教学趣味阅读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光泽一中初中英语组 该课题实施一年以来,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教研室的指导,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

    “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体验式习作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2009年6月,我校根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的指导思想,针对我校学生作文存在说套话、说空话、的严重现象和没有生活,没有写......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最终定稿]

    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结题报告 一、基本信息: 研究时间:2010年10月1日----2011年6月1日 课时:108时 参与人员: 指导教师: 二、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普通实验手册......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最终定稿)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