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原乡上杜小学--《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中原乡上杜小学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为了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特地制作幻灯片《一双手》,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现将课件设计思路解释如下:
片一:以简洁明快的图片配上活泼欢快的和声音乐《校园的早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一、课前活动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1、课前激趣
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出示拍有舞蹈家、运动员、劳动者的手的照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这是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一句话。并引导学生来猜猜“这是谁的手?”调动学生兴趣。
(片二)
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片三)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只有将学生从任务.负担的学习模式种解脱出来,才能保证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去体会文章的精神内涵。
以收集素材“建立手档案”为线索,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片四)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1、通过完善“手档案”形象感知课文,从外观的角度了解张迎善的这双手。
(片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过吗,怎样的经历才会造就这样的手呢?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
2.通过理解人物对话,解除疑惑(片五)
3、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片六)(1)计算启情。
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2)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教师总结概括。
(片七)
(3)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4、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1)课件燃情。
(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片八)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片九)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三.情感升华,拓展练笔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片十)
四.授课结束后,以温馨的图片配上舒缓优美的钢琴曲《童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并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第二篇:镇原县中原乡上杜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镇原县中原乡上杜小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边缘、喧闹、不可名状、莲蓬、饱胀、攫住、点缀、衣裳、憨直、淳朴、嘲笑、浮现”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部分。3.图文相结合,深刻理解课文中描写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的和谐美和作者对人类淳朴的爱的讴歌之情。
4.领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笔下小伙伴的性格特点。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述的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
1.同学们收集有关荷花的资料、图片; 2.老师收集历代人们赞美荷花的诗词、文章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揭示课题
盛夏时节,荷花盛开,阳光普照,恬静优美,令人难忘,本
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
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河塘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课文, 感受作者笔下小伙伴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荷塘旧事)
△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板书:莲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自学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了解是否已把课文滚通顺。(抽查某几个学生)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启发学生把这幅插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自然段: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图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 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真的荷花,边看边想象,想象能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速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一句一句分步训练。)
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文中,它是本文的中心句,请同学们找出来。
(我怀念那河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2.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
3.过度:可见文章从两方面来写,“大自然和谐的美”指的是什么?“人类淳朴的爱” 指的又是什么?
(“大自然和谐的美” 指的是荷塘的美景,“人类淳朴的爱”指的是小伙伴的关爱。)
4.这一自然段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5.指名读,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我”看着眼前一朵一朵的荷花,产生了什么想法? 2指名读。
3.那我们就把这幅画当作活的荷花细细观赏。
第四自然段:
1.作者写了哪些小事?分别给这几件小事加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打水仗)
有表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2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人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3.诱导:现在请同学们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 间教师轻轻地提示:“翩翩起舞了。”)4.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5.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是如何写戏水是的激烈?哪些词语用的特别好?
6.戴上荷花头饰,带表情复述课文。
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好。深刻体会“我”溺水是的害怕和小伙伴们的镇定。
7.第四自然段是“我”的想象,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
(仿佛”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2)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8.练习背诵课文。
三、思考 课文到这里应结束了,但文章最后又出现了一个自然段:
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人类淳朴的爱。你觉的有必要吗?引导学生交流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四、板书设计
美景 趣事
夜晚
白天 狗刨比赛打水仗 溺水被救荷塘旧事
(静态)(动态)6
和谐的美 淳朴的爱
第三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模版)
一双手
姜孟之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组 陈丽 学校审验人
张瑞瑜 建明秀
预习提示: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惺忪
镐头
老茧
火燎燎 搓着
得逞
裹着
一晌地
二、填空
本文作者是-----------,1938年生于山东乳山县。20世纪50年代初到春林区。“一双手”是指春林区32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一双手。
三、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
大拇指()
帖胶布()
造林33晌()
映象()
四、了解有关的知识。
1、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2、我国的沙尘暴、“三北”防护林体系灾害一双手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示:握手---看手---问手---量手---搓手---赞手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的“一双手”的?
2、文章通过一双手写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 提示:
1、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
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2、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你知道有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六、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提示:
1、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
“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七、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惺忪
镐头
火燎
得逞
二、赏析精彩语句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2、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
三、阅读文章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逞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瞒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象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作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
“栽树是手活。穴里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科。”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张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屋里取来一卷米尺。我象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1、选文在表现手的特征时,运用哪表达方式?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2、画横线的语段用了哪几种句式?
3、选文赞美了主人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二、1、比喻这双手厚而大。
2、描写这双手久经劳动磨练。
三、阅读
1、记叙,描写,说明,抒情.2、感叹句、设问句、陈述句
3、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林业工人敬仰,热爱,赞美之情。
第四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推荐)
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大练兵赛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冯百华
一双手
授课时间:2014.1.2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九(1)班
【教学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2、明确: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三、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齐读第一小节,体会作用。
2、这双手给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特征。
3、深入了解这双手后,作者有什么感慨?为什么这样说?
4、在同行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一双手?为什么这样说?
四、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在你眼里这是一双怎样的手?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感受。
2、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热爱林业事业、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的人。
3、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思考明确: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 鲁垛镇中心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大练兵赛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冯百华
上了绿色的盛装。通过想像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五、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写人的文章很多,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何特别之处?
1、语言: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文章为了表现张迎善同志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工作实绩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你还能找到运用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本文别开生面,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的关系,作者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
以前学的文章中类似的写法,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六、拓展延伸,仿写“一双手”
课后完成短文:《 的手》
课堂上我们看了自己的手,解读了张迎善的手,放学后,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 的手》。
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一点,多角度、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
第五篇:一双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学思同步、品读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话题,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钢琴家用他那纤细的手指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雕塑家用灵巧的瘦雕刻出生动的塑像。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双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感受?这是什么年龄的人才会有的手?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简单批注。
2、交流:这双手有什么特点,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亲身感受——“大”: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双手紧紧地裹住了。
(2)生活感悟――“硬、黑”: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2、指导朗读。
3、小结:看到这双连作者都不敢相信的手,你最想知道什么?
4、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组织交流,及时评价。(1)计算启情
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出来,交流感受。(3)拓展升情。
四、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