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语文四上第十二课《桂花雨》字词与拼音
桂花雨 拼音:
xǐ huān
guì huā
méi huā
nà me
zī tài
bèn chuó mào mì
jì jié
zǐ xì
fán huā dòu yàn
xiāng qì mí rén
mào shèng
xiāng piāo shí lǐ
qián hòu zuǒ yòu
lín jǖ
chéng shú
wán zhěng
xīn xiān
xiè luō
yóu qí
fēng chuī yǚ dà
shí lù lù
xiāng wèi
chán zhē
kāi zú
yīn yún mì bù
yún jiǎo zhǎng máo
gǎn jǐn fēn fù
tí qián
fēn fēn luò xià
xǐ jìng
zuō yī diǎn
shuǔ jīng pán
tán xiāng
lú yān niǎo niǎo
hùn hé
shī xìng
kǒu zhān yī jué
“xì xì xiāng fēng dàn dàn yān, jìn shōu guì zǐ qìng fēng nián.ér tóng jiě dé yáo huā lè, huā yǚ bīn fēn rù mèng tián.”
yáo luò
dòng yuán
jiǎn qǜ
pū kāi
zhú xí
shài gān guàn zī
chá yè
pào chá
guì huā nǔ
guò nián
gāo bǐng
chén jìn
jìu zhái
yuàn zī
jīn guì
tóng nián shí dài
guì huā yǚ
订正:
字词:
喜欢 桂花 梅花 那么 姿态 笨拙 茂密 季节 仔细 繁花斗艳 香气迷人 茂盛 香飘十里 前后左右 邻居 成熟 完整 新鲜 谢落 尤其 风吹雨打 湿漉(lu)漉 香味 缠着 开足 阴云密布 云脚长毛 赶紧 吩咐 提前 纷纷落下 洗净 撮一点 水晶盘 檀香 炉烟袅袅 混合 诗性 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尽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摇落 动员 拣去 铺开 竹席 晒干 罐子 茶叶
泡茶 桂花卤 过年 糕饼 沉浸 旧宅 院子 金桂 童年时代 桂花雨
第二篇: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心声》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心声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和学习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心声”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分析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和学习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重点)
2.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心声”的含义。(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面对人生,面对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阿姨的“心声”吧。(点击课件,进入课题——《心声》)
二、介绍作者(课件展示)
黄蓓佳: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处女作《补考》1972年发表。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
三、读准字词(课件展示)
发窘jiǒng 抽噎yē 噗pū 纸捻niǎn 蜷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 棱角分明léng 毛毛剌剌là
四、速读课文,感知情节(课件展示)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量记住主要情节。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及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件展示)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件展示)
本文的开端是: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课件展示)
故事的发展是: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课件展示)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课件展示)
2.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觉得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课件展示)
本文主要的矛盾冲突是: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读。(课件展示)
一个想读,一个不让读,课文好像正是围绕这一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果真如此简单吗?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冲突与课文标题“心声”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五、体验人物情感,探究“心声”含义(课件展示)
1.李京京为什么读《万卡》读得那么好?(课件展示)
师:两篇小说的故事到底有哪些联系,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大家想一想李京京为什么能把《万卡》读得那么好?
生1:因为他们有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
师:嗯,生活经历相似。你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这一点。
生1:92页第24段第一句话,“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 师:“多像多像啊”说明了李京京与万卡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除了生活经历之外还有什么? 生2:情感经历相似。
师:对。这两个方面的相似导致李京京与万卡发生了共鸣,使得他把《万卡》朗读得那么感人。2.请找出李京京朗读的《万卡》中的段落。(课件展示)
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李京京一共朗读了几段《万卡》中的文字,分别是哪几段。生:一共有5段,分别是19、22、26、54、56段。
3.说说这些文字引起了李京京的哪些心理活动?(课件展示)
师:我们先来看李京京朗读的第1段(即文章第19段)。请概括李京京朗读的这一段的内容。生1:万卡给爷爷写信,想到自己没爹没娘。这一段交待了万卡的身世。师:李京京在朗读这一段的时候产生了很多联想,他都想到了什么?请概括。生2:回忆乡下慈祥的爷爷和现在并不和睦的生活。师:李京京读这一段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语调和语气?
生3:他非常想读,可是因为声音沙哑,老师不让他读。他怕同学嘲笑,只能在小树林里轻声地读。
4.李京京非常想朗读这篇课文,从文章中哪些句子看出来?(课件展示)
生1:89页11段,“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不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安地扭动着身子”是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既想朗读这篇文章,又担心被拒绝。“眼巴巴地望着老师”是通过眼神描写传递出李京京心中的渴望。
师:对。虽然写的是动作,反映的却是人物的心理。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李京京的心理活动呢? 生2:90页17段,“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哪怕几行字的一小段都能让李京京满足,说明他非常渴望。
生3:90页18段,“京京心跳起来,忍不住倚在一棵树上,又从书包里拿出那份讲义。讲义是新近印出来的,油墨味儿还是那么浓,那么香,真好闻。”“忍不住”,觉得油墨味儿都是香的,这些都能说明京京想读。
生4:90页15段,“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终于鼓足勇气明确提出要求,说明京京想朗读。
生5:89页7段,“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一个“缠”字,还有“神情恍惚”,都能看出京京多么喜欢这篇文章。
师:一个“缠”字,太妙了。“剪不断,理还乱”,写出了京京欲罢不能的感觉。李京京这么渴望朗读《万卡》,程老师却干干脆脆地拒绝了他。原因是什么呢?
生(众):京京嗓子沙哑。
师:仅仅是嗓子沙哑呀,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原因。你们可以想一想,李京京那么渴望朗读课文,却被程老师干干脆脆地拒绝了,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生(众):很难受,很委屈。
师:一个人在心中委屈,又无处倾诉的时候,他朗读的声音应该是很轻、很低的。这是李京京朗读这一段时语气、语调“轻轻地”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李京京是在放学后一个人躲在小树林里读,他怕别人听见,尤其是怕同学听见,遭到嘲笑,所以只能是轻轻地读。
“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师轻轻地、充满感情地范读这一段。)5.课堂交流,探究“心声”含义。(1)朗读李京京读的几段文字。
师:现在假如你就是李京京,你能不能选一段给大家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一生试读。)师:读得好不好?(生纷纷点头。)
师:万卡是在哭诉呀。读得很到位。(生再读。)
师:你为什么这次要这么处理?
生1:我觉得万卡是在老板出去的时候偷偷写的信,他怕被老板发现,不敢哭,只能是轻轻地。(2)探究“心声”的含义。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感情读出了李京京的心声。但是,李京京朗读的《万卡》里面有一段小学课文中没有,是写奥尔迦的这一段。因为《万卡》原文较长,在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时删掉了一部分。那么黄蓓佳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写入《心声》呢?(课件展示)
生:如果没有这一段就不能写出京京对友情的渴望。师:你能说说李京京还有什么其他的渴望吗?(课件展示)(师板书:渴望、友情。)
生:他渴望亲情,还渴望得到一种平等的机会。(师板书:亲情、平等。)生:还有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师板书:尊重、理解。)
师:李京京所有的渴望加在一起就是他的—— 生(众):心声。
六、转换角色,倾吐心声(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了李京京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他的心声。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现在假如你就是李京京或者是赵小桢,也可以是林蓉、周海,也可以是程老师,你最想对谁说一番什么样的话,请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课件展示)
要求:(课件展示)①选好一个角色。②选好倾诉的对象。
③符合人物性格,倾吐真情实感。
(生思考,写出自己的心声,完成后全班交流。)
例如:生1:我选择的人物是程老师,倾诉的对象是李京京。这一堂公开课,我上得非常有意义。并不是这节课我上得有多么好,而是你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我要为我以前对你的态度感到抱歉。感谢你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一位好老师。以后我将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师:非常好,我觉得这应该就是程老师的心声。
生2:我选择的是赵小桢,倾诉的对象是李京京。李京京,你真是我学习的榜样。你说的没错,我之前读得确实不对。听了你的朗读后,我万分感慨。你把我们仿佛也带进了万卡的世界。我明白无论什么人提出的意见都是应该得到认真对待的。我应该理解你,尊重你的看法。我希望咱们以后能一起快乐地探讨问题。
师小结:大家写得很好。其实我最希望大家以两种角色来倾吐心声,一个是李京京会在课下对程老师说些什么,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如何评价程老师的问题。程老师是一个坏老师吗?我觉得不能这么说。程老师是一个有缺点的好老师,虽然她的缺点很明显。但她毕竟在课上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而且请大家注意课文中的描写,她是过了很长时间,才走到李京京面前,用颤抖的声音让他把课文读完的。这也就说明程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大家也不要忘记小说的开头是怎么描写的,程老师多大年龄?二十多岁。同学们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家长、老师跟你没完没了,你会很反感吧。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老师应该给我们一个更广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阔的成长空间。一位老师,她是从走出大学校门、登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吗?绝对不是。优秀老师不是天生的,也需要我们每一位同学给她一个成长的空间,让老师一步步地走向优秀,走向完美。所以我最想听的是大家以李京京的身份对程老师说话。
另外,有没有以林蓉、周海的角色倾吐心声的?(有些学生微微地笑了,轻轻地摇摇头。)应该没有吧?好像这是两个很次要的小配角,有点像戏剧中的路人甲、路人乙一样,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但是你不要忘了在李京京纠正赵小桢朗读受到嘲笑后,李京京走出教室很远,后面还传来嘲笑的声音。这声音不仅仅是赵小桢一个人发出的吧?还有谁呀?有林蓉,有周海。他们也在无意中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无意中伤害过其他的同学呢?(生在沉思。)所以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同学能够带着思考走出今天的课堂,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的“李京京”、我们身边的“赵小桢”、我们身边的“程老师”。
七、总结(课件展示)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
八、作业
下课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李京京写给爷爷的信又会写上哪些内容?依据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李京京给爷爷的信。
板书设计
心声 渴望
亲情 友情平等 理解 尊重
教学反思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却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那就是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讲析轻学生解读、重理性分析轻学生体验的“把持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束缚和压制着学生的个性体验、创造思维和学习动力,直接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以《心声》一课来说,教师在处理这样的文章时往往以理性分析为主,把课堂的着重点放在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即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运用较好,也不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去一步步地分析,最终还是不能摆脱理性分析的窠臼。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固然重要,但对于《心声》这样相对浅显的儿童小说来说,如果只是侧重理性分析,常常会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于是就出现了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怪现象,一篇文章学生自己读起来津津有味,经过教师一讲,不但未能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奥妙所在,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反而觉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了。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以体验式阅读的方法,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用学生自己的感悟完成自我感动,实现心灵的撞击。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节课始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小说反映的问题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认真思考如何对待自己身边的“李京京”与“程老师”,享受到阅读小说带来的审美乐趣。
学生阅读一篇小说或者是散文这类以记叙为主的文章,首先应该立足于对作品内容、形象、语言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心声》这样看似浅显,实际内涵丰富的小说,学生如果不能用心去感悟,所得必然是肤浅的、表面的,只有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阅读之中,让自己的心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跳动,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东西。
学生仅有内心的感悟还远远不够,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仅仅是完成了一半。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感情、会表达、会交流的人。深刻的思想、丰富健康的感情来自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良好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训练。不可否认,有些时候学生对作品的感悟确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妙处尽在不言中。但是不能每一篇都是这样,否则就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心声》一课在学生有了内心的感悟后,还需要他们表达出自己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理解。表达的形式则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朗读,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写作。在这节课中,我首先采取了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说明他们已经深入到文章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之中了。尤其是一位女生朗读了一段之后,欲罢不能轻轻抽泣的举动更是已经与作品发生共鸣的最好注脚,而她饱含感情的朗读则很好地传递出她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课堂的第四个环节,“转换角色,倾吐心声”,以及最后布置的作业,课下完成李京京给爷爷的信,这两个环节运用写作的方式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外化为具体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倾吐心声”,我特别强调要选好一个角色,选好倾诉的对象,让学生明白表达首先要弄清表达对象是谁,然后去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安排相应的内容,这样做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较好效果的。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我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李京京给爷爷的信。在巩固这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又一次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第三篇: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人生》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人生》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
教材分析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概述四个场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还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堂教学应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学以致用,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攫(jué)取:掠夺。臆(yì)测:主观的推测。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篇:鲁教版第十二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
鲁教版第十二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
作者:王洪业
单位: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更新时间:2016-10-30 21:12
浏览量:3 一.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国人逐步接受印象派,就有一个挺漫长的过程。因为中国绘画都是线性思维,可是现代绘画却是拿着一个大笔刷子,走进看就是一个笔触,所以这是很难接受,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50年代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争议,就是关于印象派要不要发生很大的变动?是不是带有资产及生活方式?我们无产阶级要不要接受它?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美术又重新开始接受印象派,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又开始重新评价,中国人是一波三折的接受现代派艺术。陈丹青在他的著作中说,中国的人民实际上对艺术是非常饥渴的,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对现在艺术的认知度几乎为零。。。
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对于成人来说都是很难理解的,对于很少接触第十二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的高一学生来说,其难度也就不言而喻。但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也有他们有利的一面,那就是现在学生见多识广,求知欲强,对新鲜事务接受能力强,再加上现代媒体的普及,老师如果能够抓住本课学习的要点,还是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由此看来,能否围绕教学目标讲好本课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情而不是单凭课本内容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且既简练又要点明确的完成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第10课和第11课,对各种类型美术作品已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本课内容即是上两节课内容的延续,又是为以上学习内容提供一个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背景知识。因此,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围绕本课的主题“西方现代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一个历史性的概括性的梳理,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并让他们知道,西方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的历史情景相关的。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学会鉴赏具体的现代艺术作品。2.内容结构:
本课由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首先对后印象主义给予一个时间上的界定及其画派特点和代表画家。
第二部分简述了现代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部分代表性的流派,但没有很具体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存在几个方面:一,对教师而言,本课涉及大量的流派,而这些流派又涉及丰富复杂的背景知识,教材几乎没有对作品的鉴赏文字,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大量的有关知识,讲述既简练又要点明确;二,对学生而言,本课内容较多,短短三页课本,涉及了几乎近两个世纪的艺术内容,要在45分钟内掌握基本的背景知识并初步学会鉴赏一件具体作品,并非易事。
(四)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及其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在于:
1、掌握后印象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作品特点。
2、掌握现代派美术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二、教具:多媒体设备、后印象派典型作品幻灯片、现代派部分作品幻灯片
三、学具:纸、笔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组织教学
(二)故事法导入新课 讲述后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引入课题。1910年伦敦准备举办一个现代法国画展,临近开幕的时候,受邀请的社会名流及大量的爱好者云集画展门外,但是画展的名称还没有确定下来。作为展览组织者的英国人罗杰。弗莱一时没有办法,便不耐烦地对工作人员说:‘那就先把它叫作后印象主义吧!(板书:后印象主义,引入课题。)以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这里的塞尚、凡高、高更等。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历史。(板书课题: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讲述新课
引导学生看屏幕作品《向日葵》《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静物》三幅作品。引导提问: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画面上描绘的景物是否忠实与自然?风格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1)脱离了自然(2)风格不同。师总结:以上我们看到的作品,就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派(板书:
一、后印象主义。特点)的典型代表作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如同学们所观察到的,画面脱离了对自然现象的依赖,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的形象和色彩。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之所以被称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的原因。后印象主义实际上是个大杂烩,风格根本不同。”
后印象主义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又如何来欣赏他们的作品呢?下面我们就凡高、高更的作品走入后印象主义的内心世界吧!
凡高作《星空》等作品欣赏:
(凡高生平简介)这是他的“夜咖啡馆”,咖啡馆是一个很快活的地方,但是在梵高的笔下,他认为咖啡馆是一个苦闷的地方,或者让人堕落的地方。他用了黄色的地面,红色的墙,台球桌子很绿很绿,所以让人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的不可思议,有点儿像地域一样的感觉。这也是他画的夜间露天咖啡馆。梵高一生是非常痛苦的一生,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他是太富有爱心的人,爱到了让人受不了的地步。他曾经收留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妇女,跟她结婚了,生了小孩。这一切都是处于同情,但是这个女人最后还是不能忍受,也离开了他。最后进了精神病院。他的精神状态是处于一个正常人和一个精神病人之间,所以在他的表现上,在他眼中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带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感在里面。每次看到这幅画,都会让人 心中都会感到一阵酸楚,那种虚幻与不确定让人心痛――― 不是那个时代抛弃了这位天才,而是他跑的太快抛弃了那个时代。
(播放凡高作品)梵高——这个名字让你想起什么?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都是梵高孤独内心底层最深的呐喊。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简要介绍高更作品。。
师总结:(板书:意义)从以上作品看来,后印象主义抛弃了传统的包括印象主义的客观性和自然主义的创作态度,转而转向更高的对形式结构、色彩的情感表现。应该说,正是后印象主义,把绘画与真实终于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现实真实并行存在的的艺术现实了。并产生了以批又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杰作,为我们展现了西方艺术史上最绚丽,辉煌的一页,从而开创了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新纪元。
(板书:
二、现代派美术)
学生观察蒙可、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达利的作品,并思考一下问题: 你所看到的作品。美不美?像不像?真不真? 板书:
1. 美术不一定是“美”。
野兽派作画笔法狂放、色彩主观、形象简化,不讲究所画对象的形式美。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像》,其夫人形象不论从肤色、衣饰还是神态情感看,都称不上美。2. 美术不一定要“像”。
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画《哭泣的女人》《亚为农的少女》,人物的头、身躯、两脚忽大忽小,不讲透视比例,只求突出时空的重叠叠加。它先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坏和肢解,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各种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组合,甚至发展到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借以表达四维空间。引起了绘画造型的革命。
3. 美术不一定求“真”。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把时钟画得像个大薄饼,并将其对半相折半平半垂地挂放在桌沿上或树枝上,时钟竟也能运走自如。4. 美术不一定要“笔”。
西方有所谓“行动派”画家在自己身上或模特儿身上裸体涂满颜料,然后往摊在地上的白画布上打“狗滚”,让躯体、手脚留下色痕以成画作。5. 美术可以是极端。
法国观念派美术家伊夫·克莱举办一个“空无”展览,画厅里一无所有,观众所见的只有三堵白墙和临街一面的空橱窗。其主要的展品是一个出奇的观念。6. 美术可以是梦幻。
意大利画家契里可《街道上的神秘与哀愁》,内容具有梦幻特点,其中梦一般的天空梦一般的人物都体现了梦幻特点。
7. 美术可以是行动。
法国行动派画家马蒂尔在1956年当众作了一幅高4.2米,横宽12米的大画,只用20分钟时间完成,在当时成了一种惊人的新闻报道。表演完了,作品也就取消了。行动派认为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越含混越好,没有必要有作品,美术家应该和歌唱家、舞蹈家一样表演完了,作品也就消失了。8. 美术可以是符号。
1901年前后,经过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等人的数年摸索,抽象主义终于形成。艺术家摆脱造型艺术再现视觉感受的传统,把点,线,面视作自主的表现力愿素,使之变成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从而把艺术家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二战后,美国人波洛克开始转向抽象表现主义。他不用笔画,而是在画布上乱撒颜料;画面上没有任何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只有斑点状的东西扩散开去,从而超越了有框绘画的狭小范围,是画面具有一种无限空间的感觉。
由上可见,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包罗万象,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就看你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实现?艺术是创造,艺术是翻新,艺术创造的可能性是极其广阔的,艺术品的每一种成分和艺术活动的每一种成分都是我们研究、翻新的对象。是否现代美术是摸不着边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同学们都知道,当前流行的一则商品广告的艺术设计:名牌耐克(nike),其商标为一个“半象月牙半象钩”的毛笔挑钩,形象简练至极,人们仔细思考后,觉得这倒很有些像遮阳帽的长长帽舌,再一深思,这一钩也可说是遮阳帽的抽象吧!
由上可见,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也不是奥妙莫测的,我们应该用一个正确的观点去对待,拓宽思路,提高审美素养和鉴别能力。
(四)小结:
师总结:这就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美术在十九世纪先后产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内容纷繁复杂,形态千姿万变,手法奇特的“现代主义美术”。其最大特点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的传统,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成方面的种种探索。主要流派(板书:主要流派)有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此外,还有行动派、观念派、风格派、借实主义等等。“西方现代美术”已为人类艺术世界构筑了一座庞杂的令人眼花缭乱、思幻莫测的艺术迷宫。
该如何看待当今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意义何在?(板书:意义)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画面模糊,变形,甚至荒诞离奇,令人不可思议,表现了部分流派的唯心主义艺术趣味和颓废思想;但更多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也创造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材料。
(五)作业:
选择一幅你喜欢的现代派作品,仔细观察并试着分析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桂花雨》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桂花雨》教案
教学内容:《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两个字说说桂花的特点?(香、小等)(板书:桂花香)
2、谁能用一个俗语说说桂花有多香?(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3、桂花这么香,同学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想闻一闻、想摸一摸、想„„)那么作者是怎样做的?(摇桂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看边画出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我”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2、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缠着母亲问呢?(请三位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
3、作者老是缠着母亲摇桂花,但是母亲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课件中的语句。)
4、母亲终于答应摇桂花啦!“我”是怎样做的?(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板书:摇桂花)
5、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之情?(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板书:摇花乐)你来喊一喊,好吗?(请三位学生喊)
6、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出示课件: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我”摇桂花时的欢乐的语句。
7、桂花摇下来了,父母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8、父亲的这首诗写出了我们一家人摇桂花的欢乐之情,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指名读诗。)小结:摇桂花是我们大家的大事,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也寄托了我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使我们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引读摇花乐趣的语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摇桂花的乐趣对于我来说是无穷的,桂花摇下来了,我们大家还在做什么?请全体女生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小组讨论。(板书: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3、我们全家人是这样做的,那么村子里的人又是怎样的?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请全体男生把它读一读,从“沉浸”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
4、这种事情在作者的家乡是一种风俗,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没有什么风俗呢?(请一两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位学生说一说)
5、全村的人都在享受着桂花带来的丰收和喜悦。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再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几十年过去了,摇桂花的乐趣还深深地铭刻在“我”和“我们”一家人的心里,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指名朗读)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作者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3、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课件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指名读)、母亲说的这句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感情?(母亲的思乡情)
4、我们也带着思乡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5、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因为它带给我的是童年时代的无限乐趣和离开家乡后的无尽乡愁。(出示课件:欣赏余光中的诗《乡愁》)
五、总结全文。
1、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当桂花雨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时,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这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下面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同学们,让我们也把桂花雨和童年的快乐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
摇桂花
晒桂花
摇花乐
思乡情 藏桂花
食桂花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