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8课《故乡的桂花雨》导学案(鄂教版七年级上)
故乡的桂花雨 导学案
一.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琦君()木樨()笨拙()淡雅()袅袅()
2、【补充】字音及词义: 魂牵梦萦ying:形容思念情切。袅niao袅:烟气缭绕升腾的样子。才高八斗:比喻才智很高。
沉浸jin: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笨笨拙zhuo拙:很笨,不聪明,不灵巧。诗兴:做诗的兴致。缤纷:繁多而凌乱。
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琦君(1917-),台湾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是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的得意门生。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大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新泽西州。曾出版小说集和儿童文学集多种,还著有文学评介集《词人之舟》。琦君以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已在台湾结集出版的有《烟愁》等近20种散文集。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选集《琦君散文》,代表作大多在内。本篇课文选自《长沟流月去无声》(云南人民出版社)。
2、相关知识:
谈琦君和她的散文
(台湾散文发展的)第二代作家,在大陆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并业已受过高等教育,到台湾以后才真正登上文坛;其散文文风基本上承接“五四”现代散文的流风余绪„„
如果拿所写的题材来说,琦君在许多主面与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属
于她的艺术世界。(美国)著名学者夏志清则认为琦君的一些名篇,如《看戏》、《一对金手镯》,即使列人世界名作之林也无愧色。笔者赞同这个意见。琦君堪称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在她的笔下,童年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用儿童圣洁的心灵,把对童年的一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巡礼。
三、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一闻到桂花香就会引起作者的乡愁?
2、“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的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桂花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杭州的桂花香飘千里。但母亲却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院子里的金桂。”这是为什么?
【课中导学】
一、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感情
1、指导:主要读好2个地方,“摇花乐”和课文最后一句。
2、探寻文章的优美之处,圈点勾画及批注。
①以第一段做示范,如: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②学生自由寻找美点,边读边批注。
③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做批注。
批注:
④全班交流各自探寻的美点及批注,并有表情的朗读
3、同步解读
故乡是近海县,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⑴、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摇桂花”是作者记忆深处的童年趣事,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是因为有趣和快乐。
B、本文为我们介绍了桂花的特点、生长情况和用途。
C、作者详写“摇桂花”不仅仅因为有趣和快乐,而且寄予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桂花的喜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D、在作者的心目中,杭州满觉垅的桂花是难以忘怀的。
⑵、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⑶、文章最后写到:“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课后导学】 【类文品读】
①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②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墙,花便密密麻麻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③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④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⑤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⑥小院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
2、第2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
3、第2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感受?请具体说明。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
6、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首尾两面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
7、从内容上看,本文以写
为主;从写作意图上看,本文重在。
8、读完本文后,你不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
【美文赏读】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垄,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我是12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旧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到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那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树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协调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子,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1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含义。
(1)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桑梓:
(2)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萦绕:
13.第一段引用两句诗的作用是
;作者写他最近做的梦的特点是
;造成这种梦境的原因是
,其不变的中心内容是。
14.本文运用了
的叙述方法,第三、四段的内容具体写了
,其心境是不好,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15.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表达对老家的深情所采取的两个举动是
、,这样做说明了
。1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A.本文情节变化快,段落转换多,有利于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老屋的深情。B.老支书对“我”家老屋的态度是最好拆掉,因为它影响了村里的建设和时代的发展。C.本文记事点到为止,写人虽然也很多,但着墨不多,它们都是为“我”恋家之情服务的。
D.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现在,虚写过去.使内容充实丰富,真切感人。
【练习解答】
一、朗读课文,体会感情(略)。“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的内容因这句话而铺展开来。结构上,它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作者一闻到桂花的香味“就会引起乡愁”——(在相应的文字旁边写上体会)因为中秋节后,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独在异乡的“我”自然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此时此地闻到桂花的香味,就会联想到故乡盛开的桂花以及摇桂花、吃桂花的乐趣,并由此联想到母亲的敦厚仁慈,父亲的儒雅诗兴,联想到故乡的人情世事。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怎么能不引起乡愁呢?
二、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除了因为这是童年趣事之外,还因为“桂花飘落如雨”形成“金沙铺地”的景象,烘托出故乡“人和年丰’’的生活,表现了母亲温柔宽厚的心胸和父亲儒雅、和乐的性格。
三、本文与《故乡的芦苇》的比较:相同点:在内容上,都回忆故乡的生活以及童年的乐趣,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托物抒情的方法。
不同点:《故乡的芦苇》主要描写故乡儿童吹芦笛、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的乐趣。《故乡的桂花雨》主要描写自己家庭收获桂花时的乐趣。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拿、提、搬、挪均可
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等。
3、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的赏心悦目的喜悦。
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5、“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的,因此不能调换。
6、采用首尾照应和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大伙”写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7、景;情
8、略)
1.略 2.略
3.桂花是家乡的特产,桂花香是家乡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气息,因而桂花及其香气实际上浓缩着家乡的情思。(意近即可)
4.内容上是文章的主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5.既再现了桂花落如雨的情景,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又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
6.杭州的桂花固然名闻天下,但在母亲心目中故乡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意近即可)
9.C 10.记叙故乡桂花丰收及人和年丰的景象。
11.思念家乡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12.(1)桑梓:借指故乡。(2)萦绕:萦回,缠绕。
13.既说明作者对老家的感情深,又为下文写梦作准备;曲折变化,引人人胜;对老家思念之切;回老家
14.顺叙;两次回老家的情况;一是与女人不睦,二是“文革”导致故园荒废;拓展了文章的宽度,增加了对老屋思恋的程度。
15.给青年作家写信、给支书回信;作者对故乡的人和物的感情之深。
16.B
第二篇: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②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学习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念阐述导入
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孔子、老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
4.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
2、各家学派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 ”。
四、问题探究
1、下面两位人物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有何不同?你认为谁的主张更易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为什么?
提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2)韩非子的主张易被接受。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各国诸侯都想在战争中取胜。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连连看。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 教学对象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议一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释一下孔子如何总结自己的一生?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 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4、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①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儒家)②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法家)③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道家)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⑤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墨家)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
2、材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 在科学上有大真, 在伦理上有大善, 在艺术上有大美。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 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 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 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六、达标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D.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下列语句出自《论语》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春秋无义战”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的繁荣 C.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B.社会大变革 D.频繁的争霸战争 4.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5、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7.以下几种主张,属于孟子的是
A.主张“兼爱”“非攻”B.“春秋无义战” C.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D.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8.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9.以下各项,出自于韩非的是
A.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B.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C.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提出“仁”的学说
1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11、“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 孟子 B 墨子 C 庄子 D韩非
12、道家提出无为之治、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有
① 老子 ② 孔子 ③庄子 ④墨子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他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回答:
①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材料二是谁的主张?他代表了哪家学派?
③目前,西方有很多政治家提出借鉴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来治理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中国正朝着有序的法制社会的轨道前进。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你认为他们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借鉴?【板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1.儒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2.道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3.法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4.墨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七、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学到了:
【教学反思】
第三篇:《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学案
7、《桂花雨》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李菲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完成字词句过关。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组交流。
7、《桂花雨》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完成字词句过关。
(1)阅读下面的信息,哪些是桂花的真实信息,画“√”号。①终年常绿,枝繁叶茂,四季开花,芳香四溢。()②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花最好的季节。()(2).“桂花雨”是指_____,这样命题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浸在(jìn qīn)盛大(shènɡ chénɡ)..(4).写句子。无论……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2)写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有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后拓展
1.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的反思: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导学案
同仁艺体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事例及景物,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品析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2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自主学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带着要求读课文边读边想
3、我能给课文中的形近字组词
茁()捧()吩()栋()
拙()棒()纷()拣()
4、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观赏()认真()担忧()赶忙()时期()
5、我能将课文中的句子写完整
桂花树的样子,不像 不开花时,;开花时,6、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比喻 拟人
⑴.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⑵.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⑶.笨笨地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合作探究】
问题一: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问题二: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练测测】
1、归类写词语(至少5个)
花类:梅花、桂花、鸟类:大雁、麻雀、树木类:松树、榆树、2、句段推敲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在句中“浸”的意思是:,你觉得“浸”在这里用得好是因为()A.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到处弥漫。B.整个村子全年都泡在香气的水中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场景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这个场景?把动词写在下面
【拓展延伸】
①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② 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我总会想起,还有 看到,我总会想起,还有
第五篇:桂花雨导学案
7、《桂花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和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所表达的感情。自主学习
1、默读阅读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1、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画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
2、在文中找一找。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在句中“浸”的意思是:,你觉得“浸”在这里用得好吗?为什么?
②请大家默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
③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总结课文。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 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给母亲,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 和。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