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下册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16:5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下册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从我做起-----班级文明礼仪

1.《我们是同学》教学设计

(一)主备人:莱芜雪野镇胥海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同学之间注意礼仪修养的主要性,并在体验中认识到自己在同学礼仪方面的不足,并能自我改正,同时还要懂得同学间礼仪的最关键的是以诚相待。

2、过程与方法:

(1)看小品表演、讨论小品中人物身上礼仪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反思自我、寻找不足。

(2)小品重演,告诉学生,注意礼仪对于解决同学之间各种矛盾,促进同学友谊的作用。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同学间礼仪,树立“心中有他人”同学友爱团结的观念,明白同学之间要真诚待人,相互尊重,做到“礼貌待人为先,真诚宽容为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认识他人不足到发现自身不足,再到从思想上确立在日常中贯彻同学间礼仪。

教学难点: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同学间守礼仪,引导学生体会到,礼仪之行,来源于真诚的内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1、开场: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2、自学《文明礼仪读本》中的《同学礼仪》要求。

3、对照礼仪要求,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没做到,以后该怎么做?

4、、自编自演小品同学之间的一些礼仪。(以小组为单位)

5、上台表演小品

6、小品重演

7、评价 第二环节:

1、讲同学间互帮互助方面的故事。

2、朗读文明礼仪歌瑶

少先队员要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唱着童谣去学校,路遇老师先问好。同学相见说声早,礼仪常规最重要。进校要走人行道,不穿操场和跑道。上下楼梯不乱跑,遵守规则向右靠。看见纸屑勤弯腰,爱护环境莫忘了。上课听讲神不跑,积极发言勤思考。下课不追不打闹,文明玩耍就是好。同学不能大欺小,团结友爱校风好。第三环节

1、评一评,说一说

(1)请同学评一评身边同学礼仪之星

(2)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不文明的礼仪,觉得该怎么做。

2、总结:

礼仪之行,来源于真诚的内心,只有内心的诚信修养,才能把礼仪真正落实到位。树立“心中有他人”同学友爱团结的观念,明白同学之间要真诚待人,相互尊重,做到“礼貌待人为先,真诚宽容为本”。教学反思: 2.小学生课堂礼仪教案

课 堂 礼 仪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堂礼仪,熟知课堂礼仪,改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争做一名课堂礼仪小先锋。教学重难点:熟知课堂礼仪,掌握课堂礼仪,坚持课堂礼仪。

教学方法:视频演示法、观察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语:播下榜样的种子,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上课,课堂礼仪就是学生在上课期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范的课堂礼仪才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那如何来规范我们的课堂礼仪呢?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规范课堂礼仪才能取得好成绩,希望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堂礼仪”课能给大家一个有益的启示。

二、热身运动(7 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本堂课的主题——“课堂礼仪”,情境一: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引入主题。

教师总结: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三、上课片段(20 分钟)

1、情景剧一:上课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A、B 学生把手觉得很高,C、D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举起右手。老师让 C 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 C 学生回答错误,因此遭到 A、B 等学生的嘲笑,老师很严厉的批评了 A、B 等学生,因此 A、B 等学生与老师顶撞。

2、针对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3、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4、情景剧二:一节课 40 分钟,上课到中途时,有些学生的坐姿各种各样,有些学生的坐姿很标准。上课期间,做好笔记后应该是“背直,手平”。

5、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6、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四、同桌互动、共同进步(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堂礼仪的具体要求,那么我们班上谁可以做课堂礼仪小先锋呢?请你为你的同桌指出他的课堂礼仪的不足之处,并讨论、改正。

五、演演议议,归纳要点,全体学生演示。(5分钟)课前两分钟,我们应该“##” ; “上课”时; 上课回答问题 时我们应该“##” ; 上课除了动笔时,我们的眼神应该“##”,坐姿应该“##” ; 下课时,我们应该“##”。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从自身礼仪着手,从自身的课堂礼仪着手,规范自己的课堂礼仪,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个个能当“礼仪小先锋”,那时我们 的集体就是文明班集体了。我们要用行动说明一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教学反思:

3.《我们的班集体》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班集体,建立集体观念,懂得团结合作和规则的重要意义;

2、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3、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能够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班集体。

1、播放了《让爱住我家》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快乐的驿站,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现在我们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接下来我们走进这温暖如家的班集体。板书课题。

二、图景叙事,认识班集体。

播放班集体成长历程和取得的一些荣誉的画面,教师激情解说:这个大家庭里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有相亲相爱的同学,我们一起快乐游戏玩耍,跌倒时是同学把你扶起,遇到困难时是同学给你帮助,受伤时是老师把你扶起,遇到疑问时是老师帮你解答。赛场上你努力拼搏,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班级争光,终于我们取得了第一名,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因生活在这个大家庭而感到幸福快乐。

二、体验活动,感知团结和规则的意义。

1、体验活动——小鸭子送信 出示活动规则:

每组有一张扑克牌,用鼻子和嘴夹住扑克牌从头传到尾,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最先完成的小组请监督员举手示意。

2、小组活动。监督员回报情况。

3、开放式对话: 在刚才的活动中 1)、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对小伙伴的表现满意吗? 3)、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你还想到了什么?

4、教师引领: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团结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合作可以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一切的前提是遵守规则,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行为引领,集体共同约定。

1、小组任选一话题讨论集体生活中的规则。

2、课件出示:集体生活中我应该这样做: 升旗时---------做操时---------体育活动时---------路队放学时----------课堂学习中我应该这样做: 老师讲课时---------小组讨论时---------。。。

3、我们的约定,齐颂:

上学校,不迟到,认真早读不能吵; 升国旗,要肃立,高唱国歌心中记; 铃声响,进课堂,专心听讲认真想; 做两操,要到位,跟紧节奏很重要; 课活稳,路队齐,牢记安全不乱窜; 讲规则,守规范,从小养成好习惯。

五、我和小树共成长,贡献班集体。

1、每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一员,团结合作,遵守规则,还要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班级才会蒸蒸日上。班集体是一颗小树,学生是一片片树叶,只有每人奉献一丝绿,小树才焕发出蓬勃生机,让学生把实际行动写在树叶上,和小树一起成长。

2、学生写树叶,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个别学生展示。

第二单元

节日习俗 《个人礼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2、让学生了解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 四个方面。

3、学习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歌,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

2、播放歌曲《文明在哪里》

3、谈话:同学们觉得文明在哪里呢?老师觉得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名讲文明、懂礼仪的小学生。谈到礼仪,什么是礼仪呢?(学生回答)

4、出示课件,简介礼仪,今天咱们就来上一节礼仪课,学习一下个人礼仪。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觉得个人礼仪包括哪几方面呢?(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

2、仪容仪表

(1)什么是仪容仪表呢?课件出示对仪容仪表的基本要求。(2)评一评小组内仪容仪表最优秀的同学,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评他?(3)鼓励全体同学向这些同学学习

3、仪态举止

(1)课件出示对仪态举止的基本要求:

站如松 挺拔向上 坐如钟 端正稳重 行如风 轻快敏捷(2)学习正确的站姿

请几名同学到台上站立,同学评议。学生观看视频,并跟着学习正确的站姿。教师总结男女生站姿的种类和要求 全体学生跟随视频进行展示。(3)学习正确的坐姿

请几名同学到台上坐好,同学评议。学生观看视频,并跟着学习正确的坐姿。教师总结男女生站姿的种类和学要求 全体学生跟随视频进行展示。(4)学习正确的行姿

请两名同学走一走,同学评议。出示走的基本要求,按照要求再次练习。

三、欣赏《文明礼仪操》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正确站、坐、行的姿势,大家学的很认真,做的也很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播放一段《文明礼仪操》,让大家放松一下。

2、播放视频《文明礼仪操》

四、学生演讲《讲文明,懂礼仪,争做优秀小学生》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只学习的只是文明礼仪其中的很少一部分,文明礼仪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那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2、学生陈诗琪演讲《讲文明,懂礼仪,争做优秀小学生》

3、要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仪的优秀的小学生,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五、全体诗朗诵《手拉手,为文明歌唱》

六、结束语: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发芽、开花、结果,指导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文明礼仪之花播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吧!教学反思;

4.三八妇女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三八妇女节

2、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妈妈的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过程与方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三八妇女节的历史故事,学生说学习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八妇女节的知识,培养学生尊重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母亲,感受伟大的母亲。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三八妇女节

教学难点: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视频、谈话导入并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三八妇女节)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你想要说些什么吗?或是你想向老师问一些问题吗?心中有疑问吗?(学生举手提问,教师解答)可能存在的问题:

1、为什么三八妇女节是在今天?

2、三八妇女节是怎么来的?

3、三八妇女节我们要做些什么?

4、我们应该向谁给出祝福?

二、了解三八妇女节的来历

三、观看三八妇女节来历视频

“三八”妇女节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纪念女性同胞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取得了平等。到现在逐步的转别成了一种对女性尊重关爱女性的日子了。

欣赏历史上妇女节图片及现代妇女节图片,理解男女平等。

四、怎么在节日里送自己的祝福

师:同学们你认为“三八”妇女节谁那些女性的节日呢?(学生自由回答或师点名回答)

师:亲爱的同学们是妈妈,是外婆,是老师,是阿姨等等只要是成年的女性都要庆祝这个 令人心情愉快的节日。

1、怎么祝福妈妈呢?

学生自由回答自己在这一天里怎么祝福妈妈?

师:可以写信,可以帮助做家务,可以为妈妈唱一首歌等等(学生自由讨论)

2、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讲述妈妈的艰辛。祝福妈妈们。亲爱的宝宝们,妈妈在痛苦中诞生了我们,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妈妈受到了多大的痛 苦,可他一直都没有说,但作为儿女我们要深深的记得妈妈的伟大,从小将我们抚养长大,小心翼翼,怕自己没有吃饱,没有学上。宝宝我们是否该做些什么呢?(学生思考,沉思)请同学们用美丽的画面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1、你想表现妈妈的哪一方面呢?(同学们自由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妈妈美丽的一面,妈妈辛苦的一面,用连环画表现妈妈辛勤劳动的一面。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为自己的妈妈送上自己的祝福吧!深深的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你!

教学反思;

5.又是粽叶飘香时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具体内容如下: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3.做法:

(1)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2)剪下相对的两片

(3)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4)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5)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三)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第一小队:女生小组朗诵。第二小队:配乐朗诵。第三小队:小队齐诵。第四小队:男女朗诵。(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 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畅谈节后的感受。

七、呼号

八、退旗、奏乐、敬礼

九、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

1、故事概况。①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②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③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④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们交流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附:习俗的传说。①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②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③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④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⑤划龙船竞赛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举办划龙船比赛,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⑥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⑦佩香袋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诗歌内容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徒欲却蛟龙。沅湘碧潭水,楚人哀不容。未泯生前恨,应自照千峰。何尝奈谗谤,而追没後踪。已酉端午午日处州禁竞渡 贝 琼 汤 显 祖

风雨端阳生晦冥,独写菖蒲竹叶杯,汨罗无处吊英灵。蓬城芳草踏初回。海榴花发应相笑,情知不向瓯江死,无酒渊明亦独醒。舟楫何劳吊屈来。午日观竞渡五日(选一)边 贡 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吴天五月水悠悠,不知原是木兰舟。极目烟云静不收。云旗猎猎翻青汉,拾翠有人卢女艳,雷鼓嘈嘈殷碧流。弄潮几部阿童游。屈子冤魂终古在,珠帘枕簟芙蓉浦,楚乡遗俗至今留。画桨琴筝笮艋舟。江亭暇日堪高会,拟向龙楼窥殿脚,醉讽离骚不解愁。可怜江北海西头。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美好环境我创造

-----公共礼仪 6.走进图书馆

教学目标:

1、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处理信息能力。

2、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的资源,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文献及影视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和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图书馆、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图书馆,大家高兴吗?你们来到这里有什么感觉?(出示课件1)

2、(出示课件2)看啊,高高的书架上摆放着密密的书册,你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在这寻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二、了解图书分类知识,掌握一定的检索方法并实际检索查找:

1、这节课主要解决怎样查阅资料?怎样整理资料?板书(查阅 整理)

2、(出示课件3、4)介绍图书馆书籍的分类和书目编排的大致情况,学习查找书籍。板书(检索)

三、指导读书方法:

1、你们现在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本书?(出示课件5)

2、汇报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

3、老师推荐自己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6)

4、(出示课件7)指导填写读书卡,学生自主阅读并填写读书卡。

5、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读书卡。(出示课件8精彩回放)板学生的读书卡。

四、指导上网搜索资料、图片、视频的方法:

1、除了从书本获取知识,你们还有哪些途径获取知识呢?板书(上网)

2、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图片。课件放音乐(学生现场实践。)

3、谈收获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到了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的资源,来充实我们的课外阅读!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快乐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通过上网查找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阅读。七、七、板书设计 走进图书馆

查阅 整理

1、检索

2、上网 7.电影真精彩

设计思路:

看电影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幼儿园附近的嘉定电影院在重新整修后,经常有儿童电影新片呈现,我们孩子去电影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然而,在与孩子的个别交流中,我发现孩子对看电影的经验还是比较粗浅的,对于为什么要买票,看电影坐哪个位置,大部分孩子的经验是模糊的。

特级教师徐苗郎老师说:“数活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班孩子对序数有了初步的经验,怎么样让孩子运用这种数经验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并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提升数的运用能力,于是,我设计了“看电影”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序数的经验寻找座位。

2.在游戏情境中,积累看电影的相关经验。

活动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小剧场看电影。

1、交流看电影的经验。

重点提问:电影院的座位可以随便坐吗?为什么?

小结:电影院的座位是不能随便坐的,要根据电影票上的数字找座位,前面的数字表示第几排,后面的数字表示座位号,每张电影票代表一个座位

(二)找座位

1、发电影票:看看自己的电影票上哪个表示第几排,哪个表示座位号。

2、看看小剧场有几排座位?

3、找找你的座位在哪一排?那一个?

4、检票:验证的座位,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看电影

1.今天看什么电影呢?《小动物上影院》

2.谁去上影院?(小熊、小猫)3.教师提问:

电影院门口有什么?(单号、双号)

你们知道什么是单号?什么是双号吗?

他们该进哪一扇门呢?

他们该坐在哪个位置?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动物找到了座位,而且知道了电影院里有单号和双号,搞清楚了单双号,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再多,也不会拥挤了。教学反思:

8.探望病人礼仪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探望病人时的礼仪,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怎样做到。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了解

一、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探望生病住院的病人,有没有时间限制?要不要遵守探视时间?(2)到医院应该怎么做?能不能大声喧哗?

(3)向病人说一些安慰的话,怎么说?请您好好养病、祝您早日恢复健康等„„(4)探望病人要选什么礼物?

二、【探望病人的基本礼仪】

①.遵守探视时间。②.在医院里不大声喧哗。

③.向病人说一些安慰的话,如:请您好好养病、祝您早日恢复健康等。④.探望病人要慎选礼物。2.活动(如:写一

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一、读一读:

探望病人要知道,遵守时间很重要。破坏秩序太不好,影响病人的休息。探望病人要知道,了解病情很必要。语言亲切慰问好,病房卫生要确保。探望病人要知道,进屋敲门很重要。病人愉快心情好,同屋病友点头笑。探望病人要知道,不能喧哗很重要。安慰话语选择好,病情减轻身体好。探望病人要知道,选择礼物很重要。不同病人不同食,营养搭配康复早。

二、说一说:探望病人应该说什么话更合适?

探望病人,说话一定要同病人家属、医生的口径一致,以免引起病人的怀疑;更不可轻易地当着病人面泄露“天机”,以免影响治疗效果。要有分寸地用乐观的话语鼓励病人,不要提及使病人不愉快或有损病人自尊心的事情。探望病人时间不宜拖沓,一般以15分钟为好。时间太长,会影响病人休息。3.链接(如:课本 礼仪小链接)

为了使您能更准确地选择探望病人的礼物,下面的知识对您或许有些帮助: 按照民间习俗,探望病人总要携带些礼物。但是,礼物的挑选要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可随随便便。

1.选择探望病人的礼物,应更多地注重精神效应。如一本有趣的画册、一束香味淡雅的鲜花(太香的花容易使病人打喷嚏,这样就会影响病人的刀口愈合甚至会使刀口撕裂;另外不要选择黄色或白色的花;也不要送盆花;送鲜花前,最好打听一下,该病人及病房是否允许送鲜花。)、一份可口的食品,都会使病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贫血等病人或孕妇、产妇,适合带营养、补血的红糖、鸡蛋、鲜虾、奶制品和豆制品等。

3.肝炎、低血糖等症,可带白糖、蜂蜜、大枣等。

4.胃肠道疾病,适合带些易消化无渣的藕粉、麦乳精、果汁等。5.肿瘤病人,适合送香菇、人参、水果等。下列食品是探望病人不宜携带的:

1.糖尿病人,不能送各种糖果、甜点心、水果、果汁等含糖食品。2.急性胰腺病人必须禁食,只靠静脉输液维持。所以,探望时不能送任何食品。慢性胰腺炎病人,因食物消化发生明显障碍,不能送高脂食物,如鸡、鸭、肉类、奶油、蛋糕等。

3.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不宜送奶油蛋糕、橘子汁、杨梅露、糟肉等含刺激性的食品。

4.痢疾、肠炎病人,不能送香蕉、蜂蜜、奶油蛋糕、核桃等。5.胆囊炎、胆结石病人,不宜送含油量较多的食品。4.实践

(亲身实践活动或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情景一:

周日,和爸爸妈妈探望一位患有糖尿病的爷爷。

情景二:

和其他同学一起,探望自己班的同学壮壮,他骨折住院了。5.总结

(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提升。)通过这节礼仪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学生在总结学习收获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在平日里探望病人做得怎样。)

其实文明礼仪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你如果注意了这些细节,将你所知道的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你的外在表现就会体现出一种文明礼貌,一种温文而雅,给人一种有修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感染身边的其他人,让文明之花的芳香飘散在我们的周围。评价要素

1.探望病人如何和病人交流。2.探望病人慎选礼物。教学反思: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全册

第七小学四年级(1)班文明礼仪

主 题 班 会 教 案

《森林防火知识》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学习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活动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1、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你在哪里还看到过这样惨不人睹的场面?有什么感受?(指名后小组交流。)

2、展示另一图片,图中一个男孩子以矫健的身手,协助森林中的动物们从容逃离森林火场等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采用指名、小组合作或者同桌交流等方式反馈。如:

(1)为什么会发生森林火灾?

(2)图片中有几种动物?他们有哪些不同的神情?(3)那个男孩是怎么样协助动物们逃生的?

3、小结:是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如此美丽,但又是如此脆弱。我们要珍惜宝贵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识,象图片中的英勇男孩一样掌握一些自救逃生的方法。

(二)引导研读,归纳整理。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火”的书籍、期刊、报刊杂志等,并加以研读。

2、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制作成防火手册或编一份防火宣传手抄报。如:“火”的可怕,“火”的预防,灭“火”的方法,逃生常识及发生火灾时如何拨打求助电话。

3、手册、手抄报完成后,请老师或家长予以签名、鼓励,并于适当的时间在校园内展示。

(三)竞赛活动,游戏激趣。(设立主持人,四小组记分比赛。)

1、抢答题。(老师提供部分问题,学生可适当补充。)(1)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引起火灾?

(2)一旦发生火灾,要迅速拨打什么电话号码?

(3)扑救时是先救人还是救物?先断电还是先救火?(4)电话报警时要注意报清、报全哪些信息?

(5)列举几种逃生方法。如:关门求生、从窗户逃生、安全出口逃生等。

2、判断题。(学生也可补充题目。)

(1)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2)有一天,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到某山林去野炊。(3)报警时报警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可以不说明。

(4)发生火灾时,不要盲目开窗开门,用湿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头脑,尤其是口鼻部。

(5)家用电器起火,应马上关掉电源开关,千万不要往电器上泼水。

3、游戏:编一编防火的拍手歌。

4、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灭火设备知识及灭火方法,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制作道具,学生扮演火魔和灭火英雄。)

5、引领学生在校园内考察逃生路线,并制作逃生路线图和逃生路标。评选出最佳路线图加以记分。

(四)逃生体验,增强意识。

1、逃生演练。要求:学生统一身着运动衣、运动鞋。

2、在体育委员带领下做好准备活动。

3、放置火灾道具。

4、查看逃生路线。

5、在老师带领下分组疏散逃生。

6、小结,评价。谈谈收获与体验。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学会原谅别人

教学目的:

1、借偶发事情激发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说的欲望。

2、说话要得体,学会与人交往,并懂得原谅别人。

3、能用一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说话要得体, 懂得学会原谅别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所美丽的动物学校里去看看(课件:美丽的动物学校)在这里生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正在快乐地玩游戏呢!就在它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 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课件:大狗熊抱着书走着,小猴子从对面跑过来撞在大狗熊身上,书碰掉在地上)

师:什么事呢?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看完后请你用清楚、完整的话说出来。谁来说一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呀?

师:原来是小猴子把狗熊老师的书碰掉在地上了,你们不但观察得仔细,而且说得也很清楚,真不错!

二、进入角色

展开想象

师;你们觉得小猴子和狗熊撞在了一起,它们之间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别着急说呢,先自己好好地想一想,如果想好了就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说说吧!把你们的想法再和小伙伴演一演吧!

三、联系实际

进行交流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和同伴相处呢?

小结:应该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原谅对方,这样在一起学习生活会更加快乐。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做一名受欢迎的小顾客

教学目的:

1、懂得购买的行为应当要遵守道德。

2、乐于做一名受欢迎的顾客。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1、学生到商场进行实地购物并向售货员了解购物时“不受欢迎的行为”有哪些。

2、教师到学生经常去的购物场所了解“不受欢迎的行为”及由于顾客不文明行为给商家造成的麻烦、损失。

教学过程:

一、商家谈烦恼

1、简单了解商家的烦恼

师:顾客多、生意好,商家开心吗?商家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你知道是为什么?

播放录音:商家的烦恼。(请离学校不远的小店老板说烦恼:人多挤、乱翻商品、拆商品、偷商品等带给商家的烦恼。)

这位老板所说的烦恼是谁造成的?

2、引出话题:做一名受欢迎的小顾客

二、我的购物经历

1、分小组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购物经历。

2、全班交流。

请5-6名学生说说或演一演自己的一次购物经历,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这位小朋友在买东西时的言行营业员欢迎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讲述的购物经历,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三、商场见闻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或听说的不道德的购物行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议论:不道德的购物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或对别人带来伤害、不愉快。

四、我来出主意

五、做一名受欢迎的小顾客

学生谈收获,分组写一写:文明购物我知道。

六、活动总结

购物讲道德,要文明购物,相信大家一定会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小顾客。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课堂礼仪

教学目的:

1、明白课前作准备,课堂效率高。知道上课迟到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进教室。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尊重别人。

2、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学生演一演、议一议、辩一辩、写一写等环节,理解、巩固课堂礼仪的要求。教学过程:

活动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情境创设: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2、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揭题: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活动

二、故事导入 明白道理

1、师讲述故事坊内容:课堂上,师生问好:“同学们好。” “老师好!”明明上课迟到了,在教室门口喊道:“报告老师……我迟到了。”课堂上明明双手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课上明明踊跃举手发言,师生鼓掌表扬。下课了,明明和同学让老师先出教室。明明今天也迟到了,明明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满意吗?为什么?

2、同学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在课堂上,除了要遵守课堂纪律外,我们还应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必要的礼仪,显示我们应有的文明素养。

活动

三、演演议议 归纳要点

1、上课时,我们还应该做到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3、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课堂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方;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沟通都离不开文明礼仪;此外课堂活动是有秩序有组织的,它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影响到他人。所以课堂需要一定的礼仪来规范它。让我们共同完成一首儿歌,让它来激励我们做个文明的小学生。

上课铃响进教室,学习用品摆整齐。师生问好懂礼貌,假如迟到喊报告。认真听讲勤思考,学会倾听和交流。活动

四、同桌互动 共同进步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堂礼仪的具体要求,其实有的小朋友在这方面做得还真不错,大家评一评,谁能当班级课堂礼仪小先锋呢?

2、总结: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个个能当“礼仪小先锋”,那时我们的集体就是文明班集体了。看大家的行动吧!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热情接待客人

教学目的:

1、知道一些待人接物的礼节,懂得有礼貌的孩子对待客人,要热情有礼。

2、学会招待客人的一般礼节,并乐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常见的礼仪用语。

3、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待客的基本礼节,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训练。

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到亲友家或到同学家去玩时,要注意哪些礼节?

2、做客要讲究礼貌,谈话要得体,举止要大方,那么家里来了客人又该如何接待呢?要注意哪些礼节?

二、介绍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情况。

1、请个别学生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招待过哪些客人,是怎么招待的?

2、听了个别学生的介绍,让大家议议他们这样做哪些是好的,为什么?

3、归纳待客的要求:

(1)有客人敲门,应回答“请进”或到门口相迎。

(2)客人进屋,要主动打招呼。家长不在,要热情接待。(3)给客人敬茶,需用双手端送,放在客人右边。(4)客人与家长在谈话时,不要吵闹,不要打扰。(5)到吃饭时间,要邀请客人进餐,并让客人先用餐。(6)当客人告辞时,应起身道别。送客应到大门外,分手告别时,应招呼“再见”。

三、辨析、自评、掌握规范。

1、辨一辨,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2、按照待客的要求,自评平时的待客行为。

四、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第8条。按照“待人热情有礼貌”的要求,交流自己是怎样待客的,并进行自我初评。

五、课外拓展。

1、上网收集、了解各国、各民族接待客人习俗。

2、本课学习后的适当时间,让学生自评并征求家长的意见,表扬鼓励学生人人争当有礼貌的好孩子。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全册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第一周聚聚散散

第二周小圆点的魅力黑与白

第三周主体与背景

第四周冰川与晚霞

第五周画嗅觉

第六周卡通画

第七周双胞胎

第八周藏书票

第九周我和我的小伙伴

第十周那一刻的我第十一周愉快的春游

第十二周哪些是相同的第十三周千变万化的帽子第十四周飘来飘去的小岛第十五周迷宫电脑美术第十六周会游的玩具

第十七周光的魅力

第十八周珍爱国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

教材的编排体系: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认识计算机、培养学生绘画能力。本书是在学习电脑的基础上,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材根据实际需要,精选了最实用、最新颖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知识水平、心理及认知结构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形式活泼的学习模块,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认真钻研、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根据实际需要,精选了最实用、最新颖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到同学们的年龄、兴趣、知识水平、心理及认知结构 的特点,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等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编写时力求根据各 册内容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准确地介绍 信息技术的科学概念和一般原理,采用图示法指导同学们“边 讲边操作,边听边动手”,使大家在做中学、学中练,从而使教 材易懂、易教、易学。教材的内容结构特点: 教材设置的模块包括

新发现 快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探索 鼓励提出问题,用技术去探索去研究。一点通 解答疑难问题或点播关键操作。

加油站 通过操作技巧,为大家插上腾飞的翅膀。知识卡 既能学科学、学文化、还能学英语。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内容是全新的。内容包括:获取有用信息、存储管理信息、安全使用电脑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单元是获取有用信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及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式,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第二单元是存储管理

信息,学习文件的管理以及信息的下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在玩中学”的教学意境,在娱乐中增长知识掌握技能。第三单元安全使用电脑,以360软件的使用为例,帮学生理解如何防护,安全使用电脑。教学重难点:

1、学会上网浏览网页,从网上检索有用的资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3、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4、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上网浏览网页,从网上检索有用的资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2、能正确管理资源,学会文件的分类管理重命名、移动等。

3、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 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4、能正确输入汉字,掌握汉字修改编辑的方法,并且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B、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会使用与年龄段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2、应用所学的知识,正确收集与处理数据。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功能,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2、知道并遵守机房的操作规则,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感受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和道德规范;逐步增强自律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

三、教学进度

第1-2课时 翻箱倒柜找信息 第3-4课时 信息海洋找秘籍 第5-6课时 远洋巨舰搜神奇 第7-8课时 网上风光无限好 第9-10课时 有益运动保健康 第11-12课时 公用电脑谁做主 第13-14课时 保持书柜很条理 第15-16课时 传说故事我存储 第17-18课时 快为电脑装面墙第 19-20课时 查杀木马没商量

五、教学措施:

1、通过微型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上机规范。

2、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3、通过以各种主题为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4、通过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5、通过学案研究,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册教材比较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第一单元 获取有用信息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要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体育、健康教育整合的特点,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出发让学生体验并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使用媒体工具浏览图文声像信息、使用软件计算简单的数据、浏览因特网上的信息、搜索因特网上的信息、对因特网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保存等,具体教学可以通过获取健康饮食、健康运动等使用信息来实施。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5课,每课2课时,共10课时。

第一课,能够初步使用默认软件观看图像、视频信息,使用计算机计算简单数据,了解不同文件的打开需要不同的软件,掌握利用浏览图像、视频信息来观察事物的技能,并体验文件与文件夹的特点与意义。第二课,能够使用浏览器访问网站、浏览网页以获取信息,掌握使用网址、导航栏等访问网站的技术,了解使用超链接、历史记录等特色技术来提高因特网访问的效率,体验从因特网上获取有用信息的乐趣。第三课,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掌握搜索引擎基本的使用方法,了解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以及百度快照、拼音搜索、相关搜索等特色技术对信息搜索效率的提高,体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疑难问题答案的快捷。第四课,能够通过获取天气预报等常用信息的自主探索,掌握不同类别网站的一些内容特点,了解网上读书、购物、看电影等不同的信息活动的特点,体验到因特网信息的性。

第五课,能够恰当地运用搜索引擎的不同搜索栏目进行信息搜索,掌握视频、图片、音乐等信息的搜索方法,体验合理地使用在线播放来运用因特网上的视频、声音信息。

三、教学重点:

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要注重同主题活动相结合,从原有的认识和情感出发,慢慢向心的概念和知识过渡。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陌生,只是如何从信息的角度重新去审视这些只是的问题。

四、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主要以体验和感受为主,以应用活动灵活地渗透信息思想,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将原有的知识条理化。

第1课 翻箱倒柜找信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初步使用默认软件观看图像、视频信息,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数据,并体验文件与文件夹的特点与意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进行分析事物、现象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采用形象直观的信息来分析信息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利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够初步使用默认软件观看图像、视频信息,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数据,并体验文件与文件夹的特点与意义。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使用默认软件观看图像、视频信息,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数据,并体验文件与文件夹的特点与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正在研究自己的成长变化,能能拿出了自己的照片让大家看看自己长得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大强从家里找来了大堆的信息,不小心掉在地上一张照片。小丽捡起来一看,发现大强小时候很瘦,并没有现在这么胖。大家开始利用大强带来的大量的资料分析他的成长变化。

2、发现一:查看数字图像(1)认识图像文件

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电子相册,或者根据老师预先准备的某个同学的各个时期的照片进行浏览。(2)打开图像文件,了解图像文件

让学生参考操作步骤,掌握图像打开的基本方法。放大图像进行细节观察,此处可以类比放大镜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观察记过进行讨论、表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能够把浏览的信息进行简单应用。

3、发现二:播放数字视频

教师播放预先准备好的视频文件,可以让学生根据视频讲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视频观察更生动的信息。

4、发现三:计算平均身高、平均体重(1)采集信息

教师要学生提前准备好身高、体重数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体检数据,分为小组现场测量、记录。(2)处理信息

让学生按步骤启动计算器,掌握加法、除法的基本预算方法。分工协作,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3)利用信息

知道学生分组自查,看看谁超出平均体重过高,或明显低于平均体重。简要分析他的胖瘦程度。

5、小结 课后反思:

第2课:信息海洋找秘笈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2.了解网址、网站的定义

3.掌握超链接和历史记录的应用 教学 重点 能够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

教学难点 :掌握超链接和历史记录的应用 教学准备

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身体是我们的本钱,我们要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注意健康饮食,今天我们就利用因特网来浏览健康饮食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学习IE浏览器

引导学生认识、打开IE浏览器

学生练习打开IE浏览器

2、学习地址栏及网址(1)认识地址栏(2)学习什么是网址。

3、浏览健康饮食信息 步骤:(1)打开浏览器。

(2)在地址栏输入网址

(www.xiexiebang.com),进入网站首页。

(3)单击“健康栏目”;单击“饮食营养”;浏览标题,单击标题,阅读文章。

(4)在查找框中输入信息,单击“搜索”按钮。

4、学生练习。

5、学习超级链接

(1)解释为什么当鼠标指在一些文字和图片上时,会出现小手。

(2)说明这里有超级链接,单击它,就会打开有关文字和图片的别的网页。

6、学习历史记录

(1)单击地址栏右边下拉按钮,就能列出很多访问过的网址。

(2)当输入原来打开过的网址的首字母是,可以直接单击浏览器列出的历史记录。

三、去探索

1、独立浏览健康饮食信息,并作记录,课下交流。

2、访问其他网站浏览信息:如P11上面例举的红泥巴村;中国少年雏鹰网。

3、练习历史记录。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在家中的PC中练习搜索健康饮食的问题

课后反思:

第3课 远洋巨舰搜神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利用百度等不同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利用拼音和相关信息搜索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力,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和实践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信息的捕获、搜索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和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望,在不断探索中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 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信息的方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言:分别出示两位小朋友饮食图,让学生讨论他们的饮食健康吗?

提出问题:怎么样的饮食才是健康的饮食?

师:我们已经了解到因特网上有很多的学问,那么如何从浩瀚的网络知识海洋中找到有关饮食健康的健康岛呢?

一、学习利用百度搜索:

师提出任务:利用百度搜索搜索怎样喝牛奶好。 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操作 ①打开“IE”浏览器

②在地址栏里输入“www.xiexiebang.com”,按回车键进入网站首页。③单击输入框,输入要搜索的内容,如“如何喝牛奶好”。④单击搜索按钮百度一下

⑤选择相关链接并单击,进入相应的网页,浏览信息。师:巡回指导。

师:哪位同学还没有完成?小组内帮一下。

设置情景,引出新知 演示操作 学生观看学习拓展延伸部分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在每个链接后面都有一个百度快照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点击看看,并且从课本中找找它的作用是什么? 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哪些饮食健康的问题呢?请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

师:那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吧。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说一说自己搜到的健康知识?

二、拓展知识:

师:出来百度之外还有很多的搜索引擎,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找都有哪些搜索引擎呢?你准备怎么集? 师:谁来说一说你都搜集的哪些搜索引擎?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搜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搜索答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所学知识加以练习。

利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动手寻找,既巩固练习又自己探索新知。课内小结 索引擎搜索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吃的菜是如何做的。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示、补充)。

师总结:搜索引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们就像网络海洋里的舰队,可以把我们载到我们想去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内容,并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第4课图片风光无限好

教学目标:

1、学会搜索图片

2、学会下载图片

3、学会浏览图片 教学过程:

据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要是能亲眼看看就好了!我有办法哦!跟我一起去网上搜搜吧!

利用百度搜索工具,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并下载自己需要的图片资料。另外,还可以建立文件夹来专门保存这些资料。

一、搜索图片

1.先进入百度搜索页面(http://www.xiexiebang.com),单击“图片”,进入百度图片搜索网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如“桂林山水”,单击“百度一下”搜索按钮,将出现大量相关的图片

2.拖动浏览器中的滚动条浏览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图片。

一点通 当搜索到的图片超过一页时,单击页面下方的“下一页”可以继续查看。

二、下载图片

右击要下载的图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V)„”,然后在弹出的“保存图片”对话框中直接选择该图片存放的位置,或者新建一个文件夹用来保存下载的图片。例如,将图片“山峰”保存在自己创建的文件夹“兰兰01”中。练一练

在网络上搜索动物图片,并将自己喜爱的图片保存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一点通

网络上有一些图片是无法下载的,这是因为作者要保护知识产权;还有一些图片是缩略图,可以先单击图片找到原图,再使用“图片另存为” 的方式进行下载。

三、浏览图片

使用图片查看器可以浏览计算机中的图片。可以先打开软件再浏览图片,也可以直接双击要打开的图片,进行查看。

例如,要查看下载的“山峰.jpg”图片,应在桌面上双击“我的文档”图标,打开“下载”文件夹中的“兰兰01”文件夹并找到“山峰.jpg”,双击该文件,自动打开图片查看器查看该图片。一点通 百度图片搜索支持多关键词搜索,关键词之间要用空格隔开,如输入关键词“黄河 瀑布”;还支持按类别搜索,如按图片尺寸、图片类型、图片颜色等搜索。

想一想 怎样才能同时下载多张图片呢? 课后反思:

第5课有益运动保健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利用不同的搜索栏目搜索不同的信息,掌握视频、图片、音乐等信息的搜索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会区分不同的信息媒体形式及其搜索方法,提高对信息媒介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对运动视频、图片、音乐等信息的使用,锻炼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提高学生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观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会区分不同的信息媒体形式及其搜索方法,提高对信息媒介素养;

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会区分不同的信息媒体形式及其搜索方法,提高对信息媒介素养; 教学过程:

星期天,大强玩了一整天的电脑,小丽读了一整天的书。大强累的腰都疼了。小丽累的脖子痛了。只有小红非常健康,因为她通过合理地 阳光体育活动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他的感召下,小丽、大强都开始参与到小伙伴们的游戏活动中。

一、新发现:跟着视频做运动

1.先进入百度搜索页面(http://www.xiexiebang.com),单击“视频”,进入百度视频搜索网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如“健康歌”,单击“百度一下”搜索按钮,将出现大量相关的视频。

2.拖动浏览器中的滚动条浏览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视频。

一点通: 当搜索到的视频超过一页时,单击页面下方的“下一页”可以继续查看。

二、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注意选择画面更清晰、运动更合理的舞蹈视频。练一练: 在网络上搜索“转脖子”为例,提出运动的动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问题。提醒学生可以通过问询老师,上网查询多种信息获取来了

解科学运动的常识。

一点通: 搜索不一样的风景

指点学生通过图片栏目进行搜索,观看了解各种各样的阳光体育项目,并进行选择性地学习、练习或合作实验。

三、去探索

综合运用视频、图片、文字搜索,查找一种简单易学的游戏活动。制定活动计划,下课后进行尝试。

通过网络搜索“中国儿童游戏”和“儿童运动”,试分析这些游戏对身体运动有什么好处。回家后,跟家人一起讨论他们小时候做的游戏。

四、教学总结

进行合理的运动或游戏是保证健康的有效途径,每个人都应该去做。通过网上搜索不同的信息,可以获取不同的运动方式。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存储管理信息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使用文件夹科学管理学习资源,保存因特网上的图文信息,合理地清除垃圾文件提高管理效率。以完成任务的操作实践为主体,辅助以趣味的情景故事,结合基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素养,从管理电脑资源、保存网上信息到合理删除信息等技术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学以致用。体现信息技术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文化素养的整合。要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出发,让学生体验并尝试使用文件夹科学管理学习资源,保存因特网上的图文信息,合理地清除垃圾文件提高管理效率等。

二、教学内容。

包括3课:第6课:公用电脑谁做主;第7课:保持书柜很条理;第8课:传说故事我存储。

主要内容: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夹的建立、复制、删除及命名规则,体验文件夹对分类管理资源的作用。保存网上信息,掌握网页、歌曲、图片的保存与下载操作方法,体验搜索、管理网络资料的实际价值。

三、单元重难点

1.重点: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夹的建立、复制、删除及命名规则,体验文件夹对分类管理资源的作用。

2.难点:保存网上信息,掌握网页、歌曲、图片的保存与下载操作方法,体验搜索、管理网络资料的实际价值。

四、教学要求

(1)从点滴做起,搞好、落实常规工作,认真备课,上好课,加强课堂教学,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2)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3)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大胆引进课外信息技术知识,以开阔学生的信息技术视野,从而目标教学也随之得到加强

第6课公用电脑谁做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夹的建立、复制、删除及命名规则,体验文件夹对分类管理资源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学习场景,体验到文件夹的操作方法与应用特点;

3、情感目标:树立安全、分类使用资源空间的意识,提高对资源管理空间的认识,对文件夹的意义产生兴趣,并初步养成数据备份的意识。教学重点

能够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夹的建立、复制、删除及命名规则,体验文件夹对分类管理资源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夹的建立、复制、删除及命名规则,体验文件夹对分类管理资源的作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玩游戏,在你们的电脑里就存放了一款打字小游戏,你自己就去找一找吧。生:打开电脑寻找打字小游戏。

师:找到了吗?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找到这款小游戏的?

生:我想老师一般都会把我们的文件存放在“我的电脑”E盘中的“三年级”文件夹里,我就从那找到的。

师: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找的非常准确,老师的确把这款小游戏存放在了“三年级”文件夹中,因为这样便于查找和管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建文件夹。

二、学习新知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生: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建立文件夹的方法。

师:问题:我们学会在D盘中建立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专门存储自己的文件。给自己的文件建个家——在D盘中新建一个以自己命名(如“王小丫”)的文件夹。

1、如果我们在D盘新建文件夹,先要做什么呢?

2、在新建文件夹之前还要做什么呢?

3、在新建文件夹时,最后要选择哪个菜单?

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一起走进第按照课本31页【操作步骤】:让我们共同关注这四个操作步骤。

生:仔细阅读第按照课本31页【操作步骤】

师:我们一同解决这三个问题,请你回答,老师操作。

生:第一步,双击打开“我的电脑”D盘;第二步,切换智能ABC输入法;第三步,单击“文件”菜单,选择“新建”命令;第四步:输入文件夹的名称。

师:建立文件夹的步骤清晰,明了。同学们尝试建立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学生练习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拓展延伸】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前三步是相同的,第四步在D盘的窗口中单击右键,在快捷菜单中,也可以选择新文件夹。

师:带头鼓掌,肯定做法。

学生完成练习。

四、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删除、重命名

师:文件夹的复制,类似于你们平时从老师这里复印考试资料,复印之后,老师和你们那里都还有考试资料,在电脑中文件复制之后,原来位置上还有这个文件,而在另一个位置上也出现这个文件;

说明:先用鼠标选定要操作的文件,当用鼠标右键拖动文件或文件夹到,左侧窗口中目的文件夹时,目标文件夹呈反色显示,然后松开鼠标,在

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复制到当前位置”选项,则完成的是复制,如果选择“移动到当前位置”选项,则完成的是移动。如果选择“取消”选项,则取消刚才的操作。

师: 请XX同学上来演示一下把D盘上的“游戏一”文件夹里的文件复制到D盘的“游戏”文件里。

(指导:先用鼠标选定要操作的文件,当用鼠标右键拖动文件或文件夹到,左侧窗口中目的文件夹时,目标文件夹呈反色显示,然后松开鼠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复制到当前位置”选项,三、巩固练习。完成复制)

[复制的方法很多,这里再介绍一种——菜单法

① 选取源文件或文件夹 ② 编辑/复制 ③ 打开目标文件夹 ④编辑/粘贴

菜单法进行复制操作就是利用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和粘贴两条命令配合文件和文件夹的选取和打开操作来完成的。(演示)

而移动则是把第二步这里改成“编辑/剪切”]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把没用的纸掉进垃圾筒,那么在电脑上,没用的文件或文件夹,我们把它掉进“回收站”。我们把没有用的文件移动到回收站,就删除了没用的文件。(演示)

师:同学们,电脑里有很多文件夹,而且每个文件夹都有不同的名字,我们为了方便找到自已的文件,我们要为文件和文件夹取一个好记的名字,在电脑中,为文件夹重新取名字,叫文件重命名。谁能把D盘上的“游戏”文件夹重命名为“打字游戏”? 请XX同学上来试一下?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说明:右击要重命名的文件夹或文件,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选择“重命名”选项,然后填入名字。当然也可以用窗口菜单,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重命名”完成重命名。

(下面老师把显示器给同学们自己控制,学生上机操作)任务:步骤如下:

1.将D:游戏文件夹复制到E:游戏 文件夹,2.将D盘 游戏二 文件夹删除

3.将D盘 游戏文件夹重命名为:打字游戏。课后反思:

第7课 保持书柜很条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的查看、移动、排列、复制技术,体验利用文件夹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的操作;

2、技能目标:根据分类整理文件的需求,让学生掌握文件的基本操作,体验文件夹的分类管理功能;

3、情感目标:加深学生的分类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健康和道德健康。教学重点

能够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的查看、移动、排列、复制技术,体验利用文件夹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的操作。教学难点

能够管理文件夹,掌握文件的查看、移动、排列、复制技术,体验利用文件夹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的操作。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强到能能家做客。大强指出能能的书橱太乱了,能能感觉非常不好意思。于是,在大强的指导下,能能开始整理自己的书橱。这让小丽深受启发,决定利用这样的方法整理一下自己电脑中的文件。为了便于查找和管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整理自己电脑中的文件。

二、学习新知

1、先让文件露露脸。

(1)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利用缩略图查看文件。

师:这样图片文件和视频文件能够显示出它们的缩略图,避免打开查看就可以直观操作了。

(2)师:如果想了解文件的类型,可以查看它们的详细信息。(3)学生动手尝试。

2、再让文件排排队。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方法一:单击项目名称排列文件。

项目名称师按照此项进行升序和降序的开关,每次打击都会轮流排列。方法二:右键菜单排列文件。用右键菜单排列文件的方法更加规范。学生动手实践

3、文件各自回家去。

师:下面我们根据自己的分类,一起整理文件。(1)拉动文件到文件夹中。

(2)使用剪切、粘贴工具操作移动文件。

三、实践探索

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提出练习要求:

1、先用缩略图方式查看图片;

2、根据图像,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完成后,班级内部进行评价总结。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要点。课后反思:

第8课传说故事我存储

教学目标

1、保存整个网页;有选择的保存页面上的图片。

2、在相互的帮助和竞争中,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团体协作能力。

3、养成健康的信息使用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重点:

保存网页上的图文等信息;

教学难点:

对需要的网上信息下载并分类保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师:让学生讲故事,互相评价。生:不好听。

师:你们想听动听的故事,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收音机、电视,mp3、mp4、电脑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网上搜集自己喜欢的故事,好吗?(通过电子教室系统向学生展示歌曲和故事)

师: 同学们,网络上不但有春天的百科知识,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学习生活用到的知识、资源,我们要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方便使用。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保存网上素材的方法《传说故事我存储》。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保存网页

师: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怎样把我们从百度上搜索到的故事保存到电脑上。

(通过电子教室演示)

第一步:执行“文件”→“另存为”菜单项。第二步:选择合适的保存位置。

第三步:单击“保存”按钮。(保存类型使用“默认”即可)

师:保存完成后,双击保存的网页文件,就可以浏览了。

师:网络上的故事很多,请同学们通过百度搜索一些自己喜欢的故事保存下来,看哪个小组的最棒!

(教师巡回指导,适当评价。学生保存网页)。

第三环节:保存自己喜欢的景点图片(老师通过电子教室演示)用百度搜索图片。

单击图片链接,找到大图片。右击图片,执行“图片另存为”。确定保存位置,输入文件名。单击“保存”按钮。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辅导)第四环节:保存故事会场用的歌曲(老师通过电子教室演示)进入百度,选择mp3栏目。搜索“一个美丽的传说”。单击“搜索一下”。右击歌曲链接。执行“目标另存为”。确定保存位置,修改文件名。单击“保存”按钮。下载完毕。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小结:课后请同学们自己从网上下载一些歌曲或小故事放在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安全使用电脑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包括2课:第9课:快为电脑装面墙;第10课:查杀木马没商量。运用安全卫士等防火墙软件保护电脑。使用安全卫士等软件,掌握查杀木马、修复IE等基本技能,了解系统急救箱等专用的查杀工具的使用,了解木马的特点与危害。

二、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安装应用,有效防止恶意的攻击、木马及病毒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以探索为主,辅助以趣味的情景设计,结合基本安全软件,从安装开始,到查杀木马和病毒,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不安全因素防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信息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体验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应用,有效防止恶意的攻击、木马及病毒的危害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三、单元重难点

1.重点:运用安全卫士等防火墙软件保护电脑。

2.难点:使用安全卫士等软件,掌握查杀木马、修复IE等基本技能,了解系统急救箱等专用的查杀工具的使用,了解木马的特点与危害。

四、教学要求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动手实践活动,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动手教育为中心,加强专业训练。

(2)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分组,让学生相互督促学习。(3)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把课题模式深入到每一堂课中,大胆进行教改,提倡学科综合,突出学科特点。

(5)以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制。

课后反思:

第9课 快为电脑装面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安全卫士等防火墙软件保护电脑,掌握防火墙如见的安装、运行等技能,并通过实验来体验软件的实时保护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场景,让学生了解防火墙的用途,并合理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图文并茂的漫画故事介绍,让学生了解木马的来源与特点,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场景,让学生了解防火墙的用途,并合理应用。教学难点:

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场景,让学生了解防火墙的用途,并合理应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引入;然后根据上一课的知识进行搜索、体验不同的搜索,了解其他的信息类型的获取方式。教学过程

大强正在往家里搬砖。能能感到非常好奇,问他做什么用。结果,大强说要给电脑安装防火墙。能能迷惑了。他去请教小丽。小丽说电脑防火墙是一种软件,不是用砖砌的。大强兴奋的要马上安装软件的防火墙了。

一、新发现:安装“安全卫士”防火墙

1.安装。下载安装安全卫士,可以一次完成,这样可以防止下载文件被病毒感染。即,从360网站下载安全卫士时,选择“运行”。2.运行。安全卫士安装完成后,观察任务栏上的图标。这个图标的存在说明防火墙已经在运行。这个图标是不能推出的,否则防火墙就不起作用了。

一点通:忠于职守的安全卫士。

教师使用带有木马样本的U盘,在试验机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防火墙的工作效果,增加感性认识,提高防范意识。

二、去探索

1.安装360安全卫士。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漏洞修复。探索用安全卫士修复漏洞。由于修复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大家一起实验并不合作,能够在课后探索即可。

三、加油站

让防火墙时刻保护我们

通过开启实时保护,结合漫画,让学生知道网络攻击的多样性,提高防范意识。

可以给学生描述受到攻击时,电脑运行速度变慢,被暗地植入木马等危害,对攻击的概念不应讲述

四、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技术应用的核心是“防火墙”。能够利用防火墙软件保护电脑安全,在安装、运用防火墙软件的过程中,学会检查电脑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的处理。

教后记: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运用安全卫士等防火墙软件保护电脑,掌握防火墙如见的安装、运行等技能,并通过实验来体验软件的实时保护功能。课后反思:

10课 查杀木马没商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安全卫士等软件,掌握查杀木马的、修复IE、系统急救等基本技能,了解系统急救箱等专用的查杀工具的使用,了解木马的特点与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场景,让学生了解防火墙的查杀木马的过程,解决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体验安全修复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图文并茂的漫画故事揭示“木马”的特点与危害,培养学生的的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场景,让学生了解防火墙的查杀木马的过程,解决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体验安全修复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场景,让学生了解防火墙的查杀木马的过程,解决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体验安全修复的作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导入:小丽查杀出了好多木马。大强也查杀出了好多木马,但是他重新启动电脑后,木马又来了。她们像索马里海盗一样顽固啊。能能说,索马里海盗不可怕,我们中国海军来护航呢。对付顽固木马也有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360系统急救箱。

一、新发现:用360“安全卫士”查杀木马

1.安装。通过使用安全卫士扫描木马、处理木马,掌握木马查杀的一般技术,了解木马的基本特点。在此,要注意提示学生有些木马可能查不出来,原因是木马特征库不够新,需要升级。

一点通:拯救被“劫持”的IE 根据故事情节,比喻IE被木马或恶意软件绑架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这一不安全因素,并尝试进行处理。

二、去探索

1.在网上查找有关“木马”的相关信息,了解最近爆发的木马。对木马的额特点、危害进一步了解,通过网络查找爆发的木马,由此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2.查杀木马,对发现的木马名称做下记录。记录木马名称,可以提高对木马的认识,能够知道木马的种类即可。

三、加油站:紧急抢救系统。1.下载。从360网站下载360急救箱

2.运行。下载后双击运行。这类软件不用安装。3.更新。单击开始急救按钮后,需要在线更新。

4.急救。更新完成后,再次单击开始急救按钮进行查杀木马。

四、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查杀木马”。能够利用防火墙软件进行一般的查杀,再进行IE的修复,再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再利用急救箱进行彻底查杀,逐步进行。课后反思: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这个目标所指的实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实际事例(如电梯的升降、风扇叶片的转动、对折一个图案)可以直观感受物体的平移运动、旋转运动,以及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积累一些有关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的初步体验。本单元继续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其内容与第一学段有较大的差异。课程标准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水平平移或竖直平移,在方格纸上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把简单图形旋转90°;通过把图形对折,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上述的所有画图与操作活动,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含义,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使学生在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的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平移与旋转。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图形平移和旋转90°。

教学措施:

1.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课时安排:(4课时)

1、图形的平移………………………………………1课时

2、图形是旋转…………………………………1课时

3、轴对称图形…………………………… 1课时

4、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 图形的平移(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图形的旋转(教材第3~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轴对称图形(教材第5~6页)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教材简析:

经过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10000以内的数三个循环的认数教学,学生已经获得了许多数的知识。他们联系实际,体会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概念;学会了表示数的方法和技能,会认、读、写一万以内的整数;感受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数表达身边的物体有多少个......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也会经常接触到较大的数,需要用大数来表达和交流,这就要求拥有大数的知识。已经认识的数以及已有的认数活动经验,使学生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大数的条件。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数位,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多位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实际应用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整数,并为进行多位数的四则计算以及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把整万数或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据、有条有理地思考和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3.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1.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措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

2.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认识比一万大的数是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对大宗物品的数量进行统计,这就需要用到较大的数,需要认识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另一方面,认识了这些数以后就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描述、分析有关的生活现象,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适时引入近似数,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注意不同学科的知识的融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 1 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数。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3.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4.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二)(教材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5.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6.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一)(教材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4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2.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回顾、整理有关数位顺序表、分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知识,再独立完成填空并汇报。

四、总结回顾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二)(教材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

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

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

(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0560000000、4750030500。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4.探讨亿以上数的写法。

(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

(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

出示例4的两个数,提问: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

(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写数时,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算盘图,说出每个数各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再进行写一写、读一读。

2.交流讨论: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

交流汇报:第一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第二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50,万级上的数是300。

3.完成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4、7、8题。

第4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思考各数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主要采用分级读数法来读数。

第7、8题:

在读、写数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通过对数的组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5.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题目中每个数都含有数字“9”,但它所在的数位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连线,再交流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

6.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

这道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第20~21页,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近似数

教学内容:近似数(教材第21~22页,练习四第5~1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

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顺序表

意义:数位

十进制计数法

多位数 读数、写数

大小比较——改写

近似数

(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

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4)近似数。

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7、8题及“思考题”。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是整数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十分相似,把它们的教学分开编排,主要是受认数教学的限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会满一万,可以在认识万以内数阶段里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经常会超过一万,只能在认识多位数以后教学。相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更容易发生错误,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习惯,细心运算、及时检验得数。另外,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还会出现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的情况,如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几百几十乘几十),以及相应的积的变化规律。所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编排一个单元,教学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教学措施: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 1 课时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1.2.4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8

× 1 6

6 8

8

0 4 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材第28~29页,练习五第5~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钢笔

()元/支

()支

()元

练习本

()元/本

()本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列车

()千米/时

()时

()千米

自行车

()米/分

()分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第 3 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练习五(教材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35×168= 127×4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

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

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第33页,练习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第34页,练习六第5~9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计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因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 40×22=

20×20= 40×90= 502×7=

2.复习有关0的运算。

5+0= 20-0=

7×0= 0÷8=

3.导入新课。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0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题5。

2.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读题,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有850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20克。

所求问题: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3.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1)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问:要求“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得出:只需要“有850平方米草坪”和“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这两个条件。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说一说用乘法解答的理由。

②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过程。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竖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竖式:

5 0 8 5 0

× 1 5 × 1 5

2 5 0 4 2 5

5 0 8 5

5 0 1 2 7 5 0

师: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4.教学例题5后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850×20=

(2)学生尝试解答。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

师: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

(5)追问: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6)教师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7)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5.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交流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相同,即: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5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以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及时避免运算中的错误。

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能用口算完成,可让他们先用口算,再用笔算检验。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6题。

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7.8.9题。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6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练习六(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口算。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350x40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16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

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13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六”第14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六”中的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六”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回顾与整理。

(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数量关系?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提问: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提问: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2.交流质疑点。

二、查漏补缺训练

1.交流质疑点。

师:在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有困难的知识点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2.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交流时说说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是否能做出正确处理。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末尾的0的乘法在笔算时的正确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练习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说说是怎样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判断。

(4)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4、5、6题。

第4、5题:

学生直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

第6题:

先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出这周的营运总收入,再求出每天利润的平均数,最后计算一个月获得的利润。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这道题是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的拓展。从一个因数变化拓展到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

练习时,先让学生计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

一个因数“×几”,另一个因数“×几”,所得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几×几”。

2.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思总结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把整数加、减法限定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范围内,把整数乘、除法限定在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数的范围内。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更大数的四则计算,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能够十分便捷地得到计算结果,而且价格便宜,已经相当普及。数学教学合理使用计算器,既不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把学生从繁琐、沉重的笔算负担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有条件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措施:

1.在介绍计算器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再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操作,明确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

3.在介绍计算器功能,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和操作方法时,注意让学生尝试操作,在相应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性学习,培养数感。

4.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计算器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器功能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1 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一)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一)(教材第40~41页,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

=

操作过程:

输入:,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

×

0

输入:,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二)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二)(教材第42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 练习七(教材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不能按错数字。

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第8、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4课时 一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教材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个千万组成的、由()个百万组成的.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最好从整秒开始计时。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三、综合应用

1、简要说说问题(3)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研究方案

课件显示数据: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个点,一刻不停地画,每秒钟画一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析:

四年级上册里的解决问题策略,利用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等形式整理条件和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借助图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正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由于列表和画图的整理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分开编排有利于教学。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其思想,学会其技能,体验其应用价值,逐渐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第一学段的教科书里,曾经出现过直条图、线段图以及其他形式的示意图,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在着重教学画图策略的时候,如果能适当联系列表整理的策略,会使画图的效果更好。像这样使解决问题的策略趋于多元化、综合化,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以现实情境引发自觉的枚举活动。从教材的角度讲,枚举是教学的新知识,而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进行过枚举活动,具有简单枚举的经验,这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 源。

2.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学会枚举方法。枚举的适用面是比较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它解决。枚举策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逐步 学会枚举方法是教材的第二条线索。

3.回顾解题活动,体验枚举。感悟和体验是认识枚举策略的重要渠道。”提出实际问题-解 决实际问题-回顾再认解题活动“ 是教材设计的又一条教学线索,各道例题都按这条线索 编写,并为教学预留感悟、体验枚举活动的时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难点: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措施:

1.精心选择实际问题,画图表示题意,学习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2.通过画图解决多种问题,形成画图策略。

3.抓住培养策略的时机,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他们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鼓励他们通过画图整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探索思路、寻找解法。在解答问题以后,不能满足于结果是否正确,而要引导学生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从而对这些整理活动产生好感,并愿意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运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1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材第48~49页,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材第50~51页,练习八第5~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宽=长)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14+14×14

(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8+3)求的是什么?)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第 3 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练习八(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组织学生观察图,思考:扩建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六单元 运算律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具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计算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运算律是继续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如,几个分数连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各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互相交叉约分。尤其是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既提高了解决计算问题的效率,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大量的计算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数学内容。运算律是加法、乘法计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经过演绎推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有益。所以,教学运算律需要联系实际,从现实的解题活动中得出运算律。教学运算律不仅要解释数学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措施:

1.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2.体验简便运算,培养主动应用运算律的意识。

3.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联系乘法分配律,探索相遇问题的解法。

4.单元《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明确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明晰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运算规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11课时

第 1 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材第55~56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教材第57~58页,练习九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 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46+54+29

=129(人)=29+100 =100+29

=129(人)=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①65+79+21 ②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怎样看出78和22、79和21的和是100的?(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找凑成整百数的专项练习。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一小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二小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四题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四、反思总结

第 3 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 练习九(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8~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

提问: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追问: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加法运算律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7、8、9、12题。

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

这两题是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

(1)第5题:

①课件出示两组题目。

②让学生计算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并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③组织思考并交流。

提问: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你有什么发现?

(2)第6题:

①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②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综合练习

探究减法的性质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0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

(3)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各自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把自己的发现和简便计算的经验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探索发现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3题。

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追问:观察表格,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和也增加多少;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4 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材第60~61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7+13 46+(59+54)

2.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

(3)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3×5=5×3

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

(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板书)

2.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

=115×6

=690(人)

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

=23×30

=690(人)

(2)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①每组两道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课件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

①18×5×2 18×(5×2)

②13×25×4 13×(25×4)

③24×(125×8)24×125×8

学生通过比较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c=a×(b×c)(板书)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第一小题,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15×2”的积;第二小题,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算“25×4”

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然后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然后指名说说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最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验算,指名板演。

4.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乘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62~63页,练习十第6~7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

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

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

第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第63~64页,练习十第8~1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

25×(2+4)=□○□○□○□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3.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汇报预测:

算法一: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0 2

× 3 2

0 4

0 6

2 6 4

算法二: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几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当两个相加(减)的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时,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让学生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第一小题是顺向的改写,第二小题是逆向的改写。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顺向应用,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先对各个算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加深对这些算式的特点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8、13题。

第8题,巩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的方法。

第13题,这道题和“练一练”第2题类似。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第12~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样的练习,在巩固乘法结合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5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组织观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

(3)学生独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观察等式让学生对各种各种乘法运算律进行回忆。

练习时,可以指名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怎样运用这些运算律的。

4.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5题。

这道题是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师在组织计算时,只要学生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计算过程是简便的,都应给予肯定。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6、17题。

这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从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

第16题,先让学生算一算每组的两道算式是否相等;然后组织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最后总结得出: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

第17题,这道题是利用第16题的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35×98这道题要先把“98”转化成“100-2”,然后再利用上面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8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比一比谁的算法更简便。

3.自主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其余的练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8 课时 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68~69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明家 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

每分走70米

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

每分走60米

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 70×4+60×4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来思考,“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就看作是第二队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总路程。

四、反思总结

第 9 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一第3~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知道“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交流,指名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怎样运用这些运算律的。

2.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4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组织观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

(3)学生独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列式解答后,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线段说一说第二问中两辆卡车经过3小时后为什么会相距一段路程,怎样求两辆卡车相距的路程?

4.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比较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本题结构和数量关系与相遇问题基本相同。

三、综合练习

1.完成 “练习十一”第7.8.9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做出正确判断。

3.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如有困难可以两人合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10 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材第72~73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 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梳理知识。

(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

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题。

这道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54+46”的和。

4.完成教材第73页第4题

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分别可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11 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材第73~74页,第6~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 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1)同桌互相说一说

(2)交流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

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773页“练习与运用”第6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73页“练习与运用”第7题。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9、11题。

这2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9题,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方法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第11题,五年级和六年级“每班人数”相同,因此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计算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4.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的第8题。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

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

2.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

这是一道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先计算填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简析: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1.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2.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3.画梯形的高。

教学措施:

1.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2.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安排图形的拼、分等变换活动,关注图形的变化,加强对图形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

11课时

第 1 课时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 认识三角形(教材第75~76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4.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

(1)第1题。

画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

(2)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多个,因此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四、反思总结

第 2 课时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材第77~78页,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3.练习十二第6题。

这道题是练习用“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

(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

4.练习十二第7题。

这道题也是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已知三边之和,确定三条边的长度。

四、反思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二第9~13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60”“、30”“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45”“、45”“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60”“+30”“=180”“

90”“+45”“+45”“=180”“

3.导入新课。

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板书问题)

二、交流共享

1.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三角形

名称

3个内角的度数

3个内角度数的和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但一定会接近180”“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2.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3.第11题。

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经常会误以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就是原来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交换一个三角尺,使每个学生都有两个相同的三角尺,再拼一拼,最后观察得出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

4.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形象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让学生边折边观察。

5.自学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

第 4 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教材第82~83页,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了解各种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

2.课件出示下面三个角。

提问:怎样把这三个角转化成三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只要将角两边分别添上一个端点,再将这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转化成三角形了。

3.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那么三角形又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题5。

2.组织学生观察课件中的6个三角形,指名说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学生观察后得出:

(1)②号和④号这两个三角形的3个角都是锐角。

(2)①号和⑥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直角,2个锐角。

(3)③号和⑤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钝角,2个锐角。

3.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分类。

提问:你能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分类。

小组内再互相分别说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

(1)通过学生交流得出: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启发思考。

提问:一个三角形中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吗?为什么?

引导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因为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追问: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5.认识三类三角形的关系。

教师介绍: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题。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经历“画三角形——量角——判断三角形的类型”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每种三角形认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当判断有一定困难时,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量角器辅助判断。

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3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围一围,然后互相评价。

教师用投影展示个别学生围出的三角形,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

第 5 课时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材第83~85页,练习十三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认识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题6中的3个三角形。

提问:它们都是什么三角形?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按角的特点来分,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角的方面对三角形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将从边的角度来考察三角形。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等腰三角形

1.量一量。

引导:我们要观察三角形的边,光用眼睛看还不够,还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动手测量教材例题6中的三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在小组内交流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强调: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取整毫米数。

学生各自测量图形的边长,教师巡视,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2.汇报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你们看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结: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

3.认识等腰三角形。

(1)教师指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板书)

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上标出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边介绍边标注:相等的两条边叫作腰,剩下的一条边叫作底,两腰与底的夹角叫作底角,另外一个角叫作顶角。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腰,两个底角。

(2)认一认:

指出上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分别在哪里。

指名学生上台指认。

4.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1)剪一剪。

教师介绍:刚刚我们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教师边介绍边示范:先将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对角线,然后沿对角线剪,展开就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课件演示过程)

学生动手剪等腰三角形,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指导。

(2)折一折,议一议。

将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观察并说说:等腰三角形还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在它的对称轴上。

小结: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二)认识等边三角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题7的三角形。

测量这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识等边三角形。

(1)交流发现。

学生发现这个三角形的3条边长度相等。

(2)教师介绍:3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3.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1)剪一剪。

教师介绍:刚才我们剪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剪一个等边三角形。

教师边介绍边示范:先将正方形纸对折,打开斜折并画上点,画线并剪开就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

(2)折一折,议一议。

将剪出的等边三角形折一折,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有哪些发现。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3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等边三角形3个角相等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将3个角对折重合。

②用量角器量。

③将3个角剪下来比较。

师小结: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

(4)提问: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等边三角形3个角都是60”“,所以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回答。

结合学生认为警示牌也是等腰三角形的认识,说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2题。

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正方形的特点来理解。

教师说明:这样的三角形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3题。

同桌合作拼一拼,全班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第 6 课时 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和整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完成下面的板书:

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1个角是直角

(按角分)钝角三角形:1个角是钝角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6~87页“练习十三”。

1.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180”“-90”“-45”“=45”“

解法二:90”“-45”“=45”“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和优化,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第5题。

这道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懂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在对称轴上,并掌握对称轴的画法。

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交流时教师强调对称轴的画法。

3.第8题。

课件出示习题中被遮住一部分的三个三角形。

先让学生量一量露在外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提问:你能根据露在外面的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讨论。

组织汇报交流得出:第一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第二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三个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三、综合练习

1.第9题。

这道题是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操作和交流找出规律,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二是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2.第11题。

这道题是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四边形的内角和。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时,内角和是180”“,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四边形时,内角和是360”“

3.第13题。

由于题目中没有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具体有多长,因此需要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得出只能用20米作为三角形的腰。因此菜园的三条边长就是:10米、20米、20米。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进行解答。

4.第14题。

(1)让学生取出小棒摆一摆。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摆法。

(3)全班交流。

师提醒学生注意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要大于第三边,所以“3、3、8”这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7 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材第88~89页,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题8图。

(1)提问:你能在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

(2)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见到平行四边形?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如活动衣架、风筝、楼梯栏杆等。

2.揭题。

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相信通过探究,大家将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画平行四边形。

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第88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1)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品行四边形。

教师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观察、交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平行四边形,再在小组内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较多,教师要抓住主要特点进行交流,其他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师归纳:

①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特点:4条边,4个角;对角相等;邻角的和是180”“

3.概括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过度: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出了平行四边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结合平行四边形图,指出: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板书)

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底。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布置任务:你能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吗?

学生在教材的平行四边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突破难点。

①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画法:

画法一:

画法二:

②学生经过观察得出并交流两种画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区别:一条垂线连接上下两条边;另一条垂线连接左右两条边。

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边上画出的两条垂直线段。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介绍: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标出的“底”和“高”。

高 高 底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

让学生在不同的底上画高,再次感受底和高的相对性。

2.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拼一拼,再次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3.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动手画一画。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第 8 课时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 认识梯形(教材第89~90页,练习十四第3~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3.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

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时梯形。

3.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画梯形。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

2.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

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内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的梯形上标出上底、下底、腰。

4.认识梯形的高。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布置任务:在上面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

学生在教材的梯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学习画图的方法。

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3)认识梯形的高。

教师介绍: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图上标出“高”。

(4)画高。

组织学生画出方格纸上梯形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画出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

5.认识等腰梯形。

(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

引导:观察这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用尺子量一量教材上的梯形图,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得出这个梯形中两腰的长度相等。

明确:这个梯形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梯形。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在梯形图上标出上底、下底和腰。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动手画一画。

(2)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教师相机介绍直角梯形。

四、反思总结

第 9 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2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进行复习和整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完成板书:

2.揭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 “练习十四”。

1.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

2.第8题。

这道题旨在让学生从边和角两方面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进行梳理。

3.第9题。

同桌先互相操作交流,再集体汇报

三、综合练习

1.第10题。

要通过测量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2.第11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讨论不同的画法。

3.第12题。

(1)学生画出不同的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交流各自的画法

(2)分别指一指画出图形的底和高,各是几厘米

(3)比较梯形的联系和区别

4、完成“动手做”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操作,并通过比较和交流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10 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材第93~9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

(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

(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特征

三角形

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内角和等于180”“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顶角)÷2来计算。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

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

(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

(3)交流讨论。

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1)拼一拼。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想一想。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反思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

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

全班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11 课时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材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1、2、3

第八单元 确定位置

教材简析: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如果物体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往往用”第几“描述它的位置。如,从前往后数第5个,从左往右数第7个等。如果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往往用两个”第几“。如电影票上的第6排第8号,图书架上的第3层第4本等。这些描述联系生活经验,十分有用,方便了表达和交流,体现了自然数有表示次序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并且渗透以后要认识的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3.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教学措施:

1.在现实的情境里教学数对的知识和使用方法。

2.应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点的位置。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1 课时 认识数对

教学内容: 认识数对(教材第98页,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3.“练习十五”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4.“练习十五”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四、反思总结

第 2 课时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第99页,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2、练习十五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3、练习十五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四、反思总结

第 3 课时 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五(教材第102~103页,练习十五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203 ×23 25×75×4 38×27+27×62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c2”是哪枚棋子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并标出来。

3.完成第8.9题

两题都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反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引导学生对练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五、课堂作业

数字与信息

教学内容: 数字与信息(教材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2.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3.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提高应用意识。

4.初步了解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读一读这首小诗。

从诗中你找到了什么呀?

2.引入新课:数字与信息

二、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秘密。

1.初步感知身份证编码的信息。

导学单:

A.阅读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

理清:身份证号码一共有几位?分成几个部分?带给我们什么信息?

B.观察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

(1)找一找:每个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是什么?用笔划出来。

(2)想一想: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有相同的部分吗?是哪几位,说明什么?

交流单:

(1)每个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是什么?

(2)身份证号码相同的部分是哪几位,说明什么?

(3)你还知道什么信息?

2.老师这儿也有个身份证号,你能根据这个号码知道这个人的哪些信息?

3.小马虎收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现在搞乱了,你能帮一帮他吗?

三、生活中的数字信息。

1.电话中的信息

A.一般号码

这里的两组电话知道它们分别是从哪里打出来的吗?

找一找,我们所在的南通的电话区号是什么?

B.特殊电话

这个号码熟悉吗?这是什么号码?

这里还有你熟悉的号码吗?

四、探索邮政编码里的秘密。

阅读邮政编码的编制方法,思考信封上两个邮政编码的意义。

五、回顾与反思。

你认为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有什么好处?

生活中用一定的数字表达某种特殊信息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六、试一试。

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上面的编码怎样设计?

要求:1.确保使用期是六年;

2.每个人的号码都是独一无二的;

3.都是用数字编码的。

七、反思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后延伸。

对于电话号码的秘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也可阅读《让数字舞动起来》和《舞动的数字》这些读本。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与第二学段各册教科书的期末《整理与复习》一样,分”数的世界“"图形王国”“应用广角”等部分编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进行计算。

4.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5.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6.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7.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探究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8.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9.通过复习,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难点:

1.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措施:

1.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等是本学期教学的“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以及用数对确定位置,都是本学期“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知识。

3.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 1 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大家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好本学期学习的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多位数的相关知识。

二、交流共享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作数位。

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一共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多位数的读法。

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2)多位数的写法。

先写亿级,再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复习数的改写及省略。

(1)改写。可以将万位、亿位后面的4个0、8个0省略,换成“万”或“亿”字,这样就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省略。省略时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部分的尾数最高位是小于5、等于5还是大于5。

4.比大小。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

三、反馈完善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6~107页“整理与复习”第1~5题。

1.第1题。

这道题通过2011年我国几种家用电器产量的数据,组织学生进行读数、大数的改写等练习。

练习时,可以先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先读图,再独立进行相关的练习。

2.第2题。

这道题是进行写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指名进行汇报。

3.第3、4题。

这两道题都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专项练习。第3题是用“万”作单位,第4题是用“亿”作单位。由于求近似数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因此教材安排了两道专项练习。

为了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可以多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4.第5题。

这道题是数的大小比较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说说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2 课时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3.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回顾、整理有关数的运算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有关多位数的知识,通过复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和数的运算有关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1)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分别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相同,即: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提问: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1)价格问题:

总价=单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2)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复习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计算器里有哪些常用的键?

计算器一般由显示屏、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运算符号键区、等号键、数字键区等组成。

(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一般有哪些步骤?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先按开机键,然后按顺序输入算式及等号,最后显示计算的结果。

三、反馈完善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6~107页第6~9题、第13题。

1.第6题。

这道题是组织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第二组的变化情况和教材上学习过的知识相同,第一组的变化情况隐含着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练习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第一组进行探究,从而得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减少几,积就减少“一个乘数×几”。

2.第7题。

这道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综合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组织集体讲评。

3.第8题。

这道题是用计算器计算综合算式,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

4.第9题。

这道题是运用计算器来探索规律,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算式蕴含的规律,最后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5.第13题。

这道题是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复习价格问题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3 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3.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和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

1.复习运算律。

(1)提问: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归纳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h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①可以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的验算。

2.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出以下问题: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二、查漏补缺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0~12题。

1.第10题。

这道题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深学生对各种运算律的认识。

2.第11题。

这道题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

其中,“329-186-14”这道题可以先将两个减数相加,再相减,也就是运用减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计算。而“630÷45”可以转化成“630÷9÷5”来进行简便计算。

3.第12题。

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94×21”和“102×37”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综合运用提升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4~18题。

1.第14题。

解决“相遇问题”,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与“相遇问题”两种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

2.第15、17题。

这两道题都是复习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再组织交流和评价。

在掌握示意图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3.第16、18题。

这两题是复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虽然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思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4 课时 课题: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空间与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探究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通过复习,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知识。

教学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哪些知识呢?

2.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交流共享

1.确定位置。

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归纳:“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前后的顺序不能颠倒;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2.图形的运动。

(1)复习近平移。

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复习旋转。

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图形的旋转:图形绕中心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图形的旋转三要素: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3)复习轴对称。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

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问题,将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特征

三角形

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内角和等于180“"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三、反馈完善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111页第19~26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掌握不够好的几道题进行课堂练习,其余题目作为课后练习。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4 课时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应用广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应用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树立学好数学德 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较难的综合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整理与复习第24题:

椅子腿摇晃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第25题:

阅读的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一个人从7岁开始,每天坚持阅读1小时,如果平均每分钟阅读100个字,到60岁时(一年按365天计算)大约可以阅读多少个字?一部《西游记》大约80万字,这样的阅读量大约相当于读多少部《西游记》?(用计算器计算)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3)全班交流思考方法

(4)对学生进行热爱阅读的教育

3.第26题:

你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吗?查阅资料,了解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各是多少千米,填一填,读一读。

(1)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2)填写表格

(3)指名读一读

(4)你有什么想法?

行星

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千米

火星

水星

天王星

地球

金星

木星

海王星

土星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回顾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你觉得怎样?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92页

下载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四年级文明礼仪下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春节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所体验到“春节”的并结合自己所经历过的“春节”,来引导学生大胆创作绘画。 2、技能目标:描述过......

    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我长大啦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别来接我》,并能深情地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深情地演唱歌......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

    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5篇范文

    第1单元 话语 大地的话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书法教案全册

    四年级(下)书法教案 第一单元 左右结构之二 第1课 提土旁、王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提土旁、王字旁及含此偏旁的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正确的......

    四年级下册海西全册教案[大全]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海西家园》以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及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旨在培......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内容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四年级下册体育全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体育全册教案 第一课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在垒球投掷中培养相互鼓励、学习和团结的精神并提高自己的投掷水平。 学习内容:垒球投掷 学习步骤: 一、快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