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元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几个意义
单元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几个“意义”
实施单元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它打破了语文教学中那种单纯的以篇章为主的教学模式,避免了重复教学、全面教学,也注意到了教学的点面结合,能做到重点突出,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到有序、高效。可是由于老师对单元教学的意义、目的特别是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理解有很多的不同,特别是具体到某一个单元时,虽然有大致相同的要求和目的,但是老师的把握也不尽相同,同时文本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单元教学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现今在实施新课程,我觉得新课程更强调单元教学,而且在文本的编排中几乎是以单元作为载体的,通常在安排知识时会把知识划分成几个片段,这也就是单元的主体;而且这种划分更有讲究层次。比如在新课程的《中国古诗文选读》中首先就把“诗”和“文”分开,在“诗歌部分”又分成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的层次很清楚,从作者的外部入手,也就是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是侧重从读者的角度,当然这也是诗歌欣赏的前提;其次是到内部,也就是从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世界,就是第二单元要求的“置身诗境,缘情明景”,目的是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走入诗歌的内部世界;到第三单元的时候,就是从一、二单元诗歌的内容转换到诗歌语言形式,也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编排单元的文本,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诗歌本身的要求来入手,这样更科学、更有序,而且会更有效。如果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能把握住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很盲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究会是高效的。
所以注重新课程标准下的单元教学就变得非常重要,或者说新课程的单元教学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像数学那样的以章节为段落的形式上的划分。
如何做到新课程标准下符合单元教学要求?我想单元教学至少对语文教学产生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要“有线”。所谓“有线”就是说要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的顺序和步骤,它是针对整个文本而言的,不是具体到某一个内容、某一篇文章,要求我们对这本书有个宏观的要求,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我们在学诗歌时要怎样做,也就是要达到我们所说的“目张就要纲举”。这点往往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缺乏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文本后在脑海中总是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本,而没有一个整体语文专门知识;很多学生只知道一篇《祝福》,不知道《彷徨》为何物,必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给孩子一些整体思想上的烙印,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第二是要“有度”。所谓“有度”就是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按照符合单元的“递度和高度”。因为单元教学在设计时本就按照一定的层次来设计的,一般来说是“层层深入”,而且这个“深入”也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把握这个“度”。在文本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实际,这里的“实际”就包括了学生已有的高度和通过文本的学习将要达到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通过具体的文本来是实现的,必须是具体的。
第三是要“有舍”。所谓“有舍”就是对于一篇文本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另一方面文本本身有很丰富的内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也不能够面面俱到,只能是按照这个单元的文本解读要求对文本进行“取舍”;换一句话就是我们必须要大刀阔斧,而不能当小脚女人什么都要,如果那样就会把文本弄得很繁琐而无重点。如必修一诗歌单元,我们要把握的是“意象”,所以我们整个单元的教学就应围绕这点,就要抓住《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再别康桥》的“金柳、柔波、夕阳”,《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雨巷”等这一系列的意象,其他很多的内容都应该通过“意象”来完成,也就是告诉学生诗歌可以通过意象这个窗口来打开它的世界。这样的取舍在某种意义上既避免了教学的繁琐,还能够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生能够事半功倍。
第四是要“有异”。所谓“有异”就是要在单元要求下文本教学要有差异性。单元教学并不是要求甚至规定我们文本教学的统一性,恰恰相反,单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进行这种“同中求异”的教学,单元教学在设计时不是要求某一个内容的强化训练,而是一个内容的变化差异,也就是告诉学生一种思想可以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和角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在坚持单元目标的前提下,教得有异,要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类施教”,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遵循了语言的规律,语言不可能千遍一律,而应该是千变万化,我们这样教了,学生这样学了,语文才真正做到了活学了、学活了,语文的意义就出来了。
单元教学是一个一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紧箍咒,被它束缚了手脚,动弹不得,在教学中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又不能把它看成瞎子的眼睛,对它视而不见,满不在乎,不管不问,而自以为是。它应该是个纲要,对我们一个大致的宏观的引导,需要我们每个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填充,去丰富,去完善,能够走进去,更要走出来,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洞天别开。
第二篇: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吴江市高级中学 李琴芳
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今南京瞻园)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唐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一张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目:给出上联,将该对联的下联的顺序打乱之后重新排列。这样一道题目难倒了大批考生,不少考生没有理顺对联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规律而失分。而近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对联题,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对联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对联是一种雅俗并存、运用极广的文学形式。内容上,它可以言志、咏物、喻理、讽喻、记史、叙事、庆贺等;运用范围上,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庆贺,还是开业迁居,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山村,对联都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的应运有对联如此之广。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体现汉语的特性,还有四条检测功能:
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知分虚实字;
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分平仄声;
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言之贫富;
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简而言之,对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史学家周劭先生说:“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巧的是,对联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学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小孩子学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再到双词句然后再到句子。而一旦句子出现也必定带上表示语言单元之间关系的虚词。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我就只读书,上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对课也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对联的训练就是思维的训练与表达的训练。而如今的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联的人文性体现在它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富有韵律的节奏集中反映人们的生活。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加以渗透,可以从一些特殊的字词引申开去,挖掘方块字后面深厚的文化意义。
二、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1.利用对联导入新课
恰当地引用对联可以搞活课堂气氛。我在讲解柳永《雨霖铃》时,我将网上的对联雅座里的一幅对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借用过来,细心的同学发现其中的“机关”,由此引出对词牌名的介绍。
在讲解《秋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用了这样一副对联: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这副对联可谓神韵无穷,它道出了儒与道两种文化的根本特质。这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是儒家的,一是道家的。但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儒家和道家在这个地方却达到了某种一致,这便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然后再让学生去体会庄子的思想自然水到渠成了。
而在讲授《鸿门宴》的时候,我引用了一幅对联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问学生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说是樊哙后,我解释其中的奥妙——相传这是清代名儒纪晓岚与江船武夫的对联。武夫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是拿古人鲁肃和樊哙的谐音说文不如武。纪晓岚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这是拿古人狄青与萧何的谐音说武不如文。学生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时候,我趁热打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在介绍本文的作者时,就可先向学生介绍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联语言简意丰,深入浅出,指出了蒲松龄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地。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然后以联为纲,联系课文展开教学,联语起到了加深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的理解的作用。2.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们在介绍作者时往往是罗列生卒年月、主要作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篇篇如此、课课如此,时间一长形成一套固定模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主要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长能力的过程。学生连学习兴趣都没有了,还怎么谈学习过程呢?利用对联可以打破这种模式而有所创新。
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抑郁不得志。诗人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 九江,任江州司马。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3.巧用对联讲解语法知识
相传,古代有一个能文的长工与一富家小姐对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姐出的,出句不断增字,即玫瑰――香玫瑰――一支香玫瑰――鬓角斜插一支香玫瑰――红颜小姐鬓角斜插一支香玫瑰。下联是长工对的,老师可以写出“粪桶”二字,要学生加字与上联相对(下联全句是中:黑脸大汉肩上平挑两个臭粪桶)。对句字数不断增加,句子结构渐趋复杂,难度越来越大。对句中运用了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动词,还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还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这样便能让学生在极少的文字里和极短的时间内学习和运用了极丰富的语法知识。
三、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的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对联是一组词语的组合,这种组合短小精悍,很具有张力,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词,这就挑战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在充满挑战的同时又是那么具有趣味。对联中包含很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么脱落的一联是什么?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注解去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论语季氏》,有这样一段文字: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在这段文字中,朱熹对“不学诗,无以言”的解释是“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对“不学礼,无以立”的注解是“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据此,我们知道已经脱落的对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这些引用自然生动,扩充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他们的趣味性,可谓:“一石二鸟”。
2.充分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个题目就是后来的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接触过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在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板书的设计上有对偶的地方,接近对联,因此我觉得可以就此让学生来概括,以训练其这方面的能力。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为了让学生对苏辛词派的风格有更多的了解,我借用了郭沫若题辛弃疾墓前的一幅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用“非常之观在于远处险峰;博达之学在于深思慎取。”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总结语,以展示作者治学处世的人生态度。这富有哲理启迪的对联将会成为同学们行身立志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学习《沁园春·雪》时,用对联对诗人毛泽东作这样的介绍及评价:“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此嵌字对联言简意赅,很大气,高度颂扬了政治家的伟大气势和非凡抱负;对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增知助记作用
我在讲解《蜀道难》中“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记住砯字的写法,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绝对”的故事。冰在古代汉语中,左边的两点水只有一点,“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这是一个很难对的对联的上联,据说纪晓岚对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万繁体字是草头。很工整,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赶考路上结识了一位姑娘,两人情意相投,一起饮酒作乐,姑娘出了上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难住了书生。书生准备赶考回来后迎娶姑娘,谁知第二年春天,姑娘居然离奇去世了,坟头开满了丁香花。见到此情此景,书生不禁潸然泪下。眼前的景物不就是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领域是很广阔的。只要我们对对联有深厚感情,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沉甸甸的责任感,那么也必定会很好地把对联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三篇: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
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合作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现代新型师生关系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的。它遵循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交流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主动学习关于语文学科的新知识、新经验,了解学科最新的进展,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师生交往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需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达到预定目标。而教学设计,正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客观地分析具体教学工作的特点,清晰地阐明教学目标,合理地拟定教学进度,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因而使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益。有了思路清楚、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就能教得清楚、明了,学生也就学得系统、连贯。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活动,就都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才有保证。
(三)有利于做好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预测
教学设计以教学论、心理学、语文学等为其理论基础,以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等为其现实土壤,不仅可以精心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对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行为表现、活动进展、活动效果进行有效的预测,以便更好地驾驭教学。甚至,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事先料想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偶然因素,以便事先采取必要措施,做好排除教学干扰、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从教师和学生、教和学、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分析教学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和教学最终达标的把握程度。这样,教师才能增强做好教学工作的信心,做到有的放矢、方寸不乱。
第四篇:“中国成语大会”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借鉴意义文档
《中国成语大会》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借鉴意义
《中国成语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出一脉。其风格轻松幽默,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激烈的竞赛中让观众体味到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我们在小学语言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充实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我们可以借鉴这档栏目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中让我们的孩子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作为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不断积淀和发展的成语教学创造一个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新契机,为将来说话、习作、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新课程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来源渠道的进一步丰富,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不再单一的来自于课堂之上,从而形成了“小大人式”的用语用词,结果是“语惊四座”。
成语是中华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神话语言(“愚公移山”等)、历史故事(“围魏救赵”等)、诗文语句(“一鼓作气”等)、口头俗语(“三长两短”等)等。令人感喟的是,当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例如:你OUT了、I服了YOU等,外语恶补更成为家长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不能承受之重,还有多少人会以说成语感到骄傲呢?现实中,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成语被改头换面用于各类广告。如:杀蚊的蚊香,是“默默无蚊”,止咳的糖浆,是“咳不容缓”……这种对成语的改装移植宣传,严重的影响了孩子们在学习中对成语的理解、使用。这些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母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将受到极坏的影响。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要求 我们山西省大同县小学教育使用的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教学,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
三、成语简述
(一)什么叫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传习用,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通俗地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三)成语的结构
成语共有4000来条,其中95%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如“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五十步笑百步”、“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字格式,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
总之,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四、借鉴《中国成语大会》的方式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方法改进 《中国成语大会》其中猜词部分是通过两人合作,其中的描述者只能用题面成语的释义、典故、使用情状对题目进行提示,直到合作的猜词者正确猜中题目。描述过程不能出现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不能用任何口型提示,也不能用其他语种的同义词提示。描述用语中出现题面字时即为犯规。在节目中加上毕淑敏 郦波 蒙曼三位文化名人通过点评,引经据典,使枯燥的成语瞬间充满活力。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升华,注入活力。
(一)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
成语教学应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教师缺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的主因。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1、说成语故事许多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让学生探究成语的出处,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说话、举例让学生给所学的成语造一个句子,或者举一个例子,正是出于“学以致用”的考虑。学生有时虽然不能准确表达出它的意思,但只要能意会,甚至正确运用就行了。
3、把握联系,适当补充苏教版教材中有的练习上会出现一些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4、感情朗读,熟记成语语文积累不等于死记硬背,而语文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教成语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成语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乐学、爱学,不断增加兴趣。
(二)提供参与的活动机会
爱活动、爱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给足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在实际中,我尝试把“教”的权利放给学生。当“小老师”的同学总是十分兴奋的。在小组讨论时。我就给他们一些时间为自己精心准备,从理解的几个成语中挑选出最满意的,教给大家。而听的同学也会格外认真,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补充的机会,如再把意思解释得更清楚一些,透彻一些。这时,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位点评嘉宾。
(三)保证学习的充足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用过多的讲和问代替学生的学。首先教师得在时间上有保证。
1、留足自习时间每次上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先扫除字音障碍,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如字典、成语故事书等)理解词义。或了解成语故事、成语的出处等。让学生先自主探究,这对学好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2、留好讨论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共同解决。每次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看看可以解决一些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是激活学生参与的有效方式。可现实教学中讨论时往往只是好学生的参与后,便草草结束。其实这种活动不能仅仅流于形式,高效的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每人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首先得保证个体切实学习的时间。小组讨论时,时间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使所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得到训练。不能只是一些优秀学生包揽了全部活动时间。否则,学生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
(四)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营造融洽的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
1、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给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个支持的暗示,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强烈的关爱和信任。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地给予期待性的评价,如“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再想一想,你能说对的”、“你已经动了脑筋了”等。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
2、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看法和见解,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以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尊重并引导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解除他害怕犯错误的心理。
五、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禁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成语学生一看就懂,一用就会。如“不约而同”、“先人后己”、“百战百胜”等等。但是,在我国历代群众所创造的成语宝库中,象这样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基本一致的只占极少数,还有大量的是从古代历史事实、寓言、古典作品及流传的辞句中得来的,对于这些成语,就不能用简单的字面意义相加的方法去理解。因此,教学中一般应该注意如下三忌:
(一)忌单从结构看意义
成语的定型性很强,它的结构或者结构成分不能轻易变动,排列次序也不能轻易改变。如:“落花流水”不能改作“流水落花”。“载歌载舞”是“边唱歌,边跳舞”的意思,如按一般支配结构析成“载着歌曲,载着歌舞”就错了。成语是由组成它的各个词凝练为一个整体的,它不是一般的词组,如果一味按照一般的词组去分析,就难免失误。
(二)忌以今义解古义
成语中的不少词体现的是其本义,如果用今义去解释这些词,就会曲解或者解释不通。有是学生总认为“走马观花”的“走”是“行走”的意思,那就错了。其实,“走”在这里正是体现它的本义“跑”的意思。如果把“赴汤蹈火”中的“汤”(本义是“开水”),解释为日常生活中喝的“汤”,显然是不当的。
(三)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内容是整体性的,许多成语是由比喻、夸张等方式构成的,它的含义蕴藏在字面底下,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在字面上做文章,否则就会犯“胸有成竹——胸中长有一棵完整的竹子”的错误,出现笑话。如果把“望洋兴叹”解释成“对着海洋而叹气”的话,“洋”字就解释错了。把“形容人群或车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川流不息”,当作“河流淌个不停”来解,都是望文生义,没有透过字面,抓住成语的本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扮演点评嘉宾的角色,要经常注意纠正学生理解错了成语,正确地理解成语,运用成语。
第五篇:语文一二单元教学设计
《葡萄叶的梦》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美,在读中想象诗意的美,在读中体会葡萄叶的奉献情怀和葡萄成长的快乐,并通过朗读把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2、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具体到本课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扮演葡萄叶和葡萄的情境对话中,在由仿写葡萄叶上升到仿写梦想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3、巧用暗示,让学生自悟。比如,播放《小松树》的歌曲,暗示成长的快乐;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并描述图画,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引用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升华认识等,都能让学生听有所得,读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品味诗句的美,体会诗意的美。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的美,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初步掌握生字字音。
2、查查词典,了解“酿造”在词典中的意思。
启动课堂:
播放歌曲《小松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
由小松树快乐成长引出葡萄叶的梦。→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先读读词语,再读读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2、交流: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叶的梦是什么?②作者用哪句话表示这个意思?
3、品读诗句: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理解“酿造”一词。→读读诗句。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思考:诗人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价点拨→引读。
3、交流:你为什么喜欢作者笔下的葡萄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4、拓展:你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能像作者这样用一句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吗? 的叶片,是。
五、学习第二小节:
1、配乐范读:激发学生想象、朗读的兴趣。
2、自由读。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闻到什么?
3、交流、创设情境对话,感受葡萄在叶子的帮助下快乐成长。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比赛朗读→指名读。
5、创设情境:葡萄和葡萄叶会说些什么?
六、学习第三、四小节:
1、引读第三小节,摘一颗葡萄给你尝尝,你觉得怎么样?
2、在学生的赞美中,引出第四小节。
3、质疑:为什么葡萄叶悄悄地笑了,流出开心的泪了?
4、在组织学生解疑中,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情怀。→再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七、巩固、发散:
1、背诵喜欢的小节。
2、写写自然界中小鸟、小蜜蜂、小青蛙、小草、大树、鲜花„„的梦想,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梦想。
3、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伴随着梦想快乐成长。
八、推荐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从课外书中,读一首喜欢的诗歌。板书设计:
1、葡萄叶的梦
↓
酿造芳香和甜美
↓
悄悄地笑了
《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了解人物思想感情。
4.体会社会弱势群体的难处;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体会浓浓的母子情。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引入。
1.板书课题:黎明
2.指名认读课题。认读生字:黎。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黎明”是什么时候?课文里讲了黎明时发生的什么事情?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4.进一步理解“黎明”。
在黎明到来的时候,你看到了些什么?
(天刚亮时,周围的一切还看不很清楚,但这时,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了:上学的孩子出发了,上班的大人们出发了,地里的农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那些做生意的人也开始工作。)5.引入课文。
黎明的时候,柱柱跟着妈妈也开始了一天的奔波„„
二、初读,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2.听课文朗读录音,想想课文讲述的是黎明中的一件什么事。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三、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黎劲横痒页责
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记难字。
痒:形声字,“疒”形“羊”声。
横:两个部分相加,左“木”右“黄”就是“横”。
“页”与“责”可以比较识记。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4.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晨曦:清晨的阳光。
奔波:忙忙碌碌地来往奔走。
责任:分内应做的事。
沉思:深思。
片刻:很短的一会儿。
四、再读,熟悉课文。
1.指名让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借此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本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3.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说话)4.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5.指名说一说,课文讲述了黎明中的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哪几个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你了解了些什么? 2.指名回答。
(柱柱已经六岁了,跟爸爸妈妈来北京两年了,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柱柱跟妈妈在黎明中去早市卖菜。)
3.课文中的柱柱和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下一课时再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课文写了哪两个人物?讲述了黎明中的一件什么事?
(柱柱和妈妈,在去早市卖菜的路上,妈妈教柱柱念字,妈妈决定送儿子上学。)
二、抓重点词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柱柱在路上都做什么了。2.汇报交流。
(柱柱在妈妈上坡蹬车的时候,帮妈妈推车;柱柱在妈妈背上写字让妈妈教自己认字。)3.画一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柱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在对比中感悟朗读。
“上坡时,柱柱见妈妈太费劲,就腾地跳下车,跑到车后,双手用力推起车来。”
“上坡时,柱柱见妈妈太费劲,就跳下车,帮妈妈推。”
分男女生读这两句,体会带点词语的好处。
这些连续的动作,表现了柱柱很爱自己的妈妈,是个懂事的孩子。同时,这些动词,也能很形象很具体地表现柱柱天真活泼的样子。
(2)体会人物感情读。A.妈妈一字一顿地念:“上——学——去——” B.“噢,上——学——去——”
指名读,集体评议,体会柱柱的情感。
妈妈是怎样念的,柱柱的态度怎样?(妈妈为了让儿子听清认准,所以一字一顿地念,教得认真,而柱柱很喜欢读书,很渴望上学,所以念得又认真又有感情。)
通过对比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4.现在谁能说一说,柱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心疼妈妈的孩子,热爱学习的孩子,渴望上学的孩子。)5.妈妈的心情怎么样呢?
(1)默读课文,把描写妈妈心情的句子画下来,想想妈妈心里想什么。
(2)填一填:
妈妈赞叹一声,心里想:。
妈妈心头一喜,心里想:。
妈妈眼睛一亮,心里想:。
妈妈感到喜悦,也感到了责任,心里想:。
在语境中进一步体会“责任”的意思。
责任:是指分内该做的事。在课文中,妈妈要为柱柱的成长做什么呢?如:送儿子上学,教育孩子等等,这些都是妈妈的责任。
那么,我们现在上学,有哪些责任?(好好学习,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等等。)6.“柱柱把圆圆的小脸贴在妈妈的背上„„”,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从而进一步体会柱柱渴望上学、喜欢读书的思想感情。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情。
1.从课文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柱柱和妈妈什么样的感情?
(柱柱主动分担妈妈的困难,妈妈为儿子的懂事感到喜悦和欣慰,柱柱和妈妈之间亲密和谐,相亲相爱。)
2.分角色表演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3.小结评价。
四、总结课文。
小柱柱在比较困难的环境里,仍然像我们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渴望上学、热爱读书,妈妈也因此而感到肩上的责任,要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健康成长。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1.朗读课文。
2.检查认字情况。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黎明推车横道责任页码抓痒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字卡片:波推掏横由页铅任
指名认读这几个字,明确这八个字是要求能认会写的。2.合作学习,识记字形。
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形。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波”“推”“掏”等都是形声字,可按形声字规律记。
比较形近字:波——坡推——堆铅——沿 3.指导书写。
指名书空,说一说字的笔顺。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波推掏横铅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这几个字都是左窄右宽,要注意左右让笔的书写规则。
不能添笔画(如:铅)或少笔画(如:掏、横)。
三、巩固练习。
1.随堂听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波推掏横由页铅任 2.给生字组词。
波()掏()由()任()
推()横()页()铅()
3.选用本课中你喜欢的词语说句子,如:黎明、赞叹、轻松„„
《小河蚌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小河蚌的故事》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课。这是一篇很有哲理的小童话。小河蚌们听从老河蚌的提醒,纷纷捡沙子埋在自己的体内。经过岁月的磨砺,沙粒在小河蚌体内变成了光亮晶莹的珍珠,小河蚌们欢快地庆祝自己的成果。可是,一只小河蚌却伤心得流下了悔恨的泪,因为它当初没有听从老河蚌的提醒,时光白白地从它身边流走了。这篇文章启迪我们要珍惜时间,克服困难,做有意义的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会认字。
2、通过朗读感悟,品析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河蚌们珍惜时间、艰苦磨砺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懂得在成长中需要经受挫折,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有收获。感悟没有珍珠的小河蚌痛苦后悔的心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感悟,感受小河蚌们珍惜时间、艰苦磨砺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懂得在成长需要经受挫折、不断克服困难;感悟没有珍珠的小河蚌痛苦后悔的心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
2、语言描述:
春光明媚,微风吹拂,河面上仿佛撒了一层金子。一群小河蚌簇拥着一只老河蚌在欢快地散步„„
3、欣赏画面,畅谈想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那些小河蚌的珍珠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那只小河蚌没有珍珠呀?那只小河蚌为什么流泪了?„„
4、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1、自由读文。
学生可以边读边将不认识的字画记下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先读课后 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2、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带拼音的生词,指名认读。
仿佛 簇拥 贪玩 竟然 磨砺 追逐
(2)去掉拼音,齐读。
3、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带着问题读书。
为什么有的小河蚌有珍珠呢?而没有珍珠的小河蚌流泪了?
引导学生找出事物的联系和区别,并通过读书找出答案。
(三)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小河蚌获得珍珠的艰辛及快乐。
(1)为什么有些小河蚌的蚌壳中有珍珠?(因为那粒埋在自己体内的小小的沙子,经过岁月的磨砺,心血和汗水的浇灌,终于变成了美丽晶莹的珍珠。)
(2)结合信息窗,了解小沙粒在河蚌体内经历磨砺的过程。使大家体会由一粒沙子变成一颗珍珠的艰辛过程?(小河蚌里的沙子变成珍珠很艰难,很痛苦,不容易,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指名读书,集体评价。
抓住“终于”一词,读出由一粒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是一个漫长的、需要经受时间考验的过程。
(3)当这些小河蚌打开自己的蚌壳忽然发现闪闪发光的珍珠时,它们心情怎样? 你从哪儿体会出来的?(高兴)(小河蚌们长大了,它们纷纷打开自己的蚌壳,那些蚌壳中竟然藏着一颗颗珍珠!珍珠闪闪发光,把满河的水照得通明光亮。)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竟然”。引导学生评价,从中感受到小河蚌惊喜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小河蚌们惊喜的心情。
正是有了小河蚌们当时用心的收藏,经历了漫长时间的考验,经历了痛苦的磨砺,才使它们变得如此美丽,也给它们成长的环境增添了光彩,更使它们自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再一次为它们庆贺吧,朗读课文,升华感情。
2、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当这些小河蚌为自己的成功欢呼的时候,却有一只小河蚌没有珍珠,它有什么表现呢?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那只没捡沙子的小河蚌悄悄地溜走了,它流泪了,它后悔了。)
(2)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它的壳中没有珍珠,没有珍珠它拿什么来庆贺呢?它后悔,当初没有听老河蚌的话。)
老河蚌当初是怎么教育小河蚌们的?(老河蚌语重心长地对小河蚌们说:孩子们,你们不能光顾着玩,该去捡一粒沙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小河蚌后悔的心情。
(3)现在小河蚌后悔了,它想再去捡一粒沙子,结出美丽晶莹的珍珠来,行吗?
(不行。衰老已爬上了它的额头,失去的时光就像那条河中悄悄逝去的河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体会“一去不复返”?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意思。
(4)现在假如你是那只没有珍珠的小河蚌,你的心情怎么样?
(5)大家对小河蚌非常同情,让我们走近它,给它鼓励。
(有的鼓励、有的同情、有的警示„„)
(四)回顾全文,谈感受。
读完故事,提升认识。
小河蚌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捡一粒沙子,把它变成美丽晶莹的珍珠。联系生活,谈论大家在成长过程中,要获得成功需要怎样做?(珍惜时间、克服困难、不虚度光阴„„)
板书设计:
小河蚌的故事
磨砺
沙子—————珍珠
古诗二首(敕勒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背诵古诗。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5.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重点:
1.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古典乐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古诗情境。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所展现的不同风光。
(一处是辽阔壮美的草原,一处是秀美动人的西湖。)
3.古代的诗人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是怎样描写的呢? 4.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饮湖上初晴后雨)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注意文中多音字“笼”的读音,与“lónɡ”做比较。读准诗中“见”的音。)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都是写景的古诗。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都很美,都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5.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朝苏轼写的。诗的形式不一样。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不一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学习第一首古诗《敕勒歌》。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苍苍、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指名说说怎样理解这首诗。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对于敕勒川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军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齐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1.背诵《敕勒歌》。
2.指名说说诗意,引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板书诗题,介绍背景,解题。
这首诗是苏轼与友人在西湖边饮酒遇到“初晴后雨”时所写。诗把西湖写得美丽动人,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西湖也因此诗赢得了“西子湖”的美称。2.西湖的美景跟敕勒川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
讨论交流。
读注释了解“潋滟”“空濛”“西子”的意思。方好:正好。亦奇:也很奇妙。淡妆浓抹:或者淡雅或者浓艳地打扮。
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的画面: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以美丽而著名的西施姑娘,不管什么时候都那么美。
3.画一画,体会诗境。
请同学们任选自己喜欢的一句,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4.配乐吟诵,表达诗情。
你从对古诗的朗读中,体会到诗人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象你就是苏轼,和着音乐,来朗诵这首诗吧!
三、对比参读,体察诗情。
1.回顾两首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他们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出示两幅插图,对比观察,体会北国的雄浑壮阔和西湖的秀丽柔美。
如果要给《敕勒歌》配上音乐来朗诵,你觉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是优美柔和的,还是雄壮的?
2.这两首诗虽然写了不同的景色,但却蕴藏了诗人共同的思想感情,你能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吗?(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3.背诵两首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川似盖饮晴浓
2.自学观察本课会写字的结构特点,小组内说说应注意什么。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引申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的第二首,同学们想读一读第一首吗?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学生选择学习: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周总理对民族团结、边疆和平繁荣的殷切希望。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品诗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悟诗情,了解周总理对民族团结、边疆和平繁荣的殷切希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周总理的图片与资料,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1.交流资料,认识周总理。
(出示周总理的图片)同学们,图片里那位身着中山装、慈祥和蔼的老人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总理的一生有说不完的感人故事,你了解吗,说出来听听。2.引入课文。
1956年12月16日,中缅两国边疆的人民在云南芒市联欢,两国人民手牵着手,载歌载舞,表达美好情意。周总理在芒市宾馆种下了一棵缅桂花树,象征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和平。看老师写课题。(5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1.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3.自由读课文,自由选择方法识字。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的字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4.检查生字认读。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缅俊秀荣祥忆
(2)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画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缅桂花树俊秀繁荣吉祥忆念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感情。4.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般”字左边的“舟”字一横不能出头。
“秀”字下边注意不要写成“及”。
“忆”字右边是一笔,笔画名称是“横折弯钩”。2.在田字格里书写。3.同桌互相评一评。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成词语卡片。积累课后词语库中的词语。3.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听写几个词语:
芳香浓郁高大俊秀历经风雨葱茏茁壮
2.师:这四个词语都是作者对缅桂花树的赞美,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诗句里,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里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入诗境。
1.闭上眼睛,听同学朗读课文,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缅桂花树的美丽? 3.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师:能说说你对“俊秀”一词的理解吗?
生:高大挺拔。
师:你闻一闻,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浓郁的芳香。
师:在生活中你闻过哪些带有浓郁芳香的东西呢?(联系生活理解“浓郁”一词。)
师:既然缅桂花树散发着这么浓郁的芳香,那该怎么读这句?请你读出缅桂花树的美丽。
三、默读课文悟诗情。
默读课文,想一想总理的殷切希望与祝福是什么? 1.学生讨论。2.交流。
3.板书:民族团结,边疆和平。4.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表演朗读,背诵诗歌。
1.练习朗读,争取当堂背诵下来。
2.学生代表上台表演朗读课文,把边疆人民世代友好的决心用朗读表达出来。
《天山的托木尔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对托木尔峰景色特点有初步认识,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托木尔峰的美。3.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4.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托木尔峰的美。2.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养成摘抄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托木尔峰的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天山做一次旅游,让我们的心灵驰骋在托木尔峰的美景之中,同学们意下如何?先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板书课题:6天山的托木尔峰)。
二、交流关于托木尔峰的资料。
1.听老师读课文后信息窗里的内容。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托木尔峰的印象。
三、录像展示托木尔峰景观。1.学生观看课件。
2.谈谈观后的感受。老师相机板书:奇特、壮观。
四、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
托尔峰衬姿且耐旱莲
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记难字。3.给形近字组词。
峰()姿()旱()且()
蜂()资()早()县()4.学写生字。
(1)看投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写完后互相评一评。
六、作业: 1.朗读课文。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学生开火车朗读课文。
2.说说托木尔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奇特、壮观、千姿百态)
二、细读课文,体会语言。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课文里哪些语句写出了托木尔峰的“奇特”“壮观”与“千姿百态”? 课件出示下列语句:
①托木尔峰上空,终年云雾缭绕,一年四季都下雪。托木尔峰像一座银色的巨塔,在蔚蓝色天空的衬托下,十分壮观。
②沿着托木尔峰起伏的山势,一条条“河流”顺谷而下。走近一看,“河”里没有水,全是冰,人们称这种“河”为冰川。
③走上冰面,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冰,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城墙,有的像盛开的鲜花„„就像到了童话中的水晶宫。
2.说说哪些词语体现了托木尔峰的奇特与壮观?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词语:云雾缭绕、银色的巨塔、千姿百态的冰、潺潺的流水)3.想象这些句子描绘的美景,指导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学习积累。
1.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语句形象生动,是一篇写景的佳作。你读完这篇课文后喜欢哪些语句呢?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3.有感情地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喜欢? 4.学生摘抄好词佳句。5.整理交流。
四、个性表达。
默读课文,结合资料与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托木尔峰”为题写一段话,介绍托木尔峰的动物、植物、特产等。
五、作业。
把托木尔峰的美景向爸爸妈妈介绍。
《中华世纪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了解中华世纪坛,对学生进行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中华世纪坛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中华世纪坛。4.识记本课生字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中华世纪坛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世纪坛是对中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1.(展示中华世纪坛的全景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课题:中华世纪坛)
2.老师简介修建中华世纪坛的历史背景。请学生猜一猜课文里会向我们介绍中华世纪坛哪些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3.说说中华世纪坛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讨论交流。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中华世纪坛的?标出有关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圣火广场——青铜甬道——世纪坛外——世纪坛内
四、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你认为最难记的字是哪个?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纪坛央玉侧创构针统史组 3.交流识字方法:
有的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解决,如:己——纪,云——坛,勾——构。有的字,可以进行形近字的比较,如:祖——组。4.重点指导会写的字:
“宽”字下面是“见”,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史”字不要写成“吏”。5.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6.学生临写,评出小组最优。
五、作业。
1.在田字格里练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1.提出本节课活动内容:中华世纪坛最佳导游赛。
2.比赛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有关中华世纪坛的资料,现场合作,进行最佳导游赛。
二、安排比赛步骤。
1.分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2.选一组为评委组,讨论制订比赛评分细则。3.其他组抽签决定导游内容,内容有:
中华世纪坛的概况圣火广场青铜甬道世纪坛外世纪坛内 4.评奖。
三、开展活动。
1.小组合作练习。导游组练习时要注意语言、动作、姿态等。老师参加评委会小组活动,帮助制订评分细则。
2.正式比赛,各“导游”进行解说。3.评委打分。4.公布结果。
四、颁奖。
1.公布获奖名单,由评委会公布各种有趣的奖,除最佳导游奖外,还有如:最佳仪态奖、最有魅力奖、最佳普通话奖、最甜微笑奖等。2.由获奖者自己选择颁奖人并阐述其理由。
五、作业。
为中华世纪坛设计一句广告词。
《登上企鹅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种类、特点,感受它们的可爱。
2.会认课文8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课文中的8个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南极大陆企鹅的种类、特点等。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相关图片,展示南极风光。2.简介背景,导入课文。
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使人向往的地方。1986年1月,北京大学附小的杨海蓝和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吴弘,于北京时间13日21时,顺利到达南极乔治岛长城站。当天下午,考察队队长高伯伯带领他俩游览了企鹅岛,还同小企鹅合了影。(板书课题:登上企鹅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标出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里生字的读音。3.出示词卡:你能正确读出下面这些词语吗?
登上企鹅大陆尽管厘米鱼鳞状帽子捕食 4.小组合作,记忆字形。
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你对哪些字记忆最深刻?为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的8个字。2.提醒学生注意:
“陆”字中右边的一竖不能分开写。
“帽”字右上角不是“日”字。
“陆、帽、嘴”等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鹅、所”两个字要平均分在田字格的两边。3.学生学写生字,每个字写两个。4.互评,看看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四、巩固练习。1.辨字组词。
状()境()挠()捕()驴()
壮()镜()绕()铺()驱()
2.积累本课的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企鹅?
老师板书:金企鹅(花脸企鹅)、帽带儿企鹅、阿德雷企鹅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重点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表格。
企鹅种类特点 2.汇报交流:
金企鹅漂亮
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凶猛 3.指导朗读。
(1)岛上最漂亮的是金企鹅,它的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又叫花脸企鹅。(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读出金企鹅的漂亮。)
(2)还有一种企鹅,颈部有一圈黑毛,好像系帽子的带儿,叫帽带儿企鹅。它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抓住“站”“点头”等词语,读出帽带儿企鹅的彬彬有礼。)
(3)最凶猛的是阿德雷企鹅,我刚迈进它们的“领地”,一只企鹅就尖叫着把我驱逐“出境”了。它们的叫声很像毛驴,所以又叫驴企鹅。(抓住“尖叫”“驱逐”等词语,读出阿德雷企鹅的凶猛)。
三、再读课文,整体回顾。1.自由朗读课文。
2.课文里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南极美丽的风光,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你对南极还有哪些了解?
五、作业:
把你了解到的南极风光介绍给父母亲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