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日期:2013-2-8 9:17:00 点击数:1589
刘红枚
一. 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写作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语文教改的成败。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
我国传统作文中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写作技巧——学生动笔写——老师批改三步骤为主。在老师讲完技巧后,很多学生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搜肠刮肚地想作文素材。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不积极,兴趣低。不少学生不喜欢做作文,把作文当成是替老师做作业。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低,害怕作文、讨厌作文、躲避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绝大多数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作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失衡,教师以其主体性压迫或取代学生主体性,学生自主活动缺失,创造力缺乏;在作文实际教学中,偏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写作技巧的训练。面对这种情况,构建自主、开放、实践的“活动作文教学”就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一些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如“观察——分析——表达”作文教学模式、“语言与思维结合”作文教学模式、“情境作文”教学模式、“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等。他们在不同的方面推进了作文教学的改革。但在挖掘学生内动力方面,仍然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以上是诞生活动作文教学新模式的深层原因与现实基础。二. 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作文教学中的活动,我们认为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活动。显性活动又叫外显活动,是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外在活动。隐性活动又叫内隐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两种学生活动作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作文教学意义上的活动遍及教学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活动对作文教学具有如下价值和意义。
1.带领学生脱离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境
相关资料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是一种常态。无话可说直接导致了学生写作文时拼凑、堆砌辞藻等现象的发生。还有部分学生在写作前想方设法背范文,套作范文,缺少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乏味可陈。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作。”确实,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有在深刻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有所建树,才能够在学生的内部世界形成一种写作的冲动,进而让这种写作冲动转化为写作行为。活动式作文教学利用活动诱发学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能促使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情真辞切的作文,从而带领学生脱离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境。
2.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 作文教学在根本上而言,应着眼“以人的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的基础。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与,并在活动中发展的。”正如苏联教育家研究定论,活动是人的意识发展与个性养成的基础(列昂节夫1975《活动•意识•个性》),更有断言“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巴拉诺夫等1976年《教育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是生成与发展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为人生、为生活的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本质的张扬。活动式作文教学以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种活动形式组织作文教学,着眼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世界、人生、自我等有所感有所思,进而外化为真切的文字,这是生命的灵动的张扬和生命意识的流露。
3.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关于写作的“实施建议”中是这样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阶段目标”中对语文活动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例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指导定势,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上内容对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和规定。活动式作文教学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的落实。
4.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作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尽管不少专家、教师都在作文教学上付出过艰辛的努力,作过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这只是一些点,没能形成面,我们所做的努力很多时候往往仅限于一时一地,在某个课堂上行之有效,但却不能推广开来;或者换个时间和地点,教学的对象一变,往往就不能奏效了。因此也就没能真正改变作文教学散乱、无序、低效的状态。我们期望能建立从初一到高三的活动式作文教学序列模式,并通过建立该模式促使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教学在集中性、序列性、高效性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资料:
1.彭小明,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述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21卷。
2.朱碧红,综合活动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课题实施报告[O].http://blog.sina.com.cn/s/blog_***k.html
第二篇: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将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阶段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健康第一”不仅是指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往人们对健康认识是,不生病就是健康,现在健康的含义已扩展到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体育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果敢的品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场竞争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3.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不断自我完善。
5.体育运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体育运动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7.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乐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的运动项目来消除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长年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知识内容和途径,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谈话、演示、讨论等方法,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实施正确引导,这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有功能,真正实现“身心两健”的终极目标,体现体育的价值。
第三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大都重视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信息,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则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状况、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的距离。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我们常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听课、师生座谈、设立教学信箱等收集这些信息。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需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经济原则”:一个人了解某种情况所需的信息项目越多,他处理那些信息所需采用的步骤也越多,因而越不经济。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这种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通俗他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对独立学院而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建立教学信息库,把教学信息库的各项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然后用收集来的教学信息与之比较,发现偏差,重新调整、改进,再收集信息到信息库,使信息库的各项数据达到教学标准。当然,这些改进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此前,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反馈环节是比较弱的,原因在于反馈系统有欠缺、反馈有障碍。没有反馈,教学管理也就无法改进,所以在监控体系中必须要有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足之处,促进质量监控体系的调节和改革,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课题研究价值
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为信息反馈系统提供条件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其教学管理上存在对内部教学信息不够重视,即内部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试卷、考试分析;教学督导检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分析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完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策略,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
本次针对内部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对目前教学常规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分别从学生考试考核的成绩、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①师资情况②课堂听课状况③教学优秀奖成绩分析④试卷分析⑤考试成绩分析等五方面进行统计。
(一)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并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调课申请表》、《教师停课申请表》、《教师听课纪录》、《学生评教统计表》、《关于教案撰写的意见》(试行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学院督导工作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若干规定》等,使得教学信息反馈得以量化,能够更好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二)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扎实、到位。如,关于教学文件的检查(1.教案2.毕业论文);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定与调查。宏观上以 “校本教研”为标准,从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到备课、上课、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全程管理;做到了学科教学评价过程化、全面化、多样化,反馈、调整及时化。微观上从学科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具体可行、体现创新并认真落实角度进行分析;所进行的教学分析、辅导切中学校教学实际;干部深人课堂、深人教研组,指导教学措施;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检查与学科竞赛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检测和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了总结、反馈,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由于创办的时间不长,加之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母体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从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出发,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定量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调研结论。
(一)把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按类型、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党政机关2家、科研单位8家、学校9家、金融单位4家、国有企业32家、三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6家、军队武警3家,合计102家。
(二)按照进度计划,我们对102家单位进行了相关调查与信息收集工作。①定量调查:确定调查表格模板、确定取样单位及其代表性、确定质量要求、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②问卷调查:确定问卷调查模板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③座谈调查:确定座谈提纲、确定取样单位、座谈人员类型及数量、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④个案调查:确定个案调查对象及其代表性、确定个案调查提纲、进行现场调查;⑤信息收集:进行分析资料查新、确定资料收集要目、确定资料收集方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
第四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意义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意义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提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服务活动,倡导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在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讲求竞争、效率、利益的时期,我们同样要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需要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支撑,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需要人与社会的协调。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时代新风正气,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发挥着改进社会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它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青年志愿者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活、环保、交通、治安等问题,从点滴人手,从身边做起,做了大量看起来很平凡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让广大群众因志愿者的出现而减少忧虑,让全社会因志愿者的辛劳付出而充满温馨,让祖国大家庭因志愿者的无偿奉献而更加富有凝聚力。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志愿者也传播了文明,传播了追求、责任和理想,传播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精神。这种“爱心”和“文明”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二、建立和谐的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人由于激烈的社会竞和在强烈的物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形成一种互不信任、互不关心的冷漠习惯,人际关系越来越趋向于“沙漠化”。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互相帮助、互相关怀、关心的社交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让人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三、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造出超过十二亿倍的强。青年一代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方向,他们是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创造者和先躯者,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大批既=专业学识和专业能力,又有高尚品德和有“为人民服务,造福社会”思想的未来谛造者。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行列中来,让其从中获得或加强已掌握的学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培养形成一种奉献精神,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从而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幼儿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参加家务劳动的意义
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
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
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
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
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
我的事情我做主
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全家总动员
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秀出来
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
“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
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
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明星幼儿园
咨询电话:马老师*** 办0359——7077098 张老师*** 地址:道北西街龙森铂金华府小区院内(原活塞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