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时间:2019-05-12 16:2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第一篇: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1928年,因参加**被迫退学。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三、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整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四、欣赏歌曲

五、总结歌曲

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总结大合唱的知识

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的联系,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或钢琴作伴奏。

第二篇:冼星海教案

篇一:新冼星海教案

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2、提问这部作品叫什么?作者是谁?你听完后有什么感想?作品描绘了什么?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作者冼星海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一幅幅中华民族抗日卫国的壮丽图景

3、介绍作者生平及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1905年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习音乐。1926年进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第二年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这部作品是 1939年3月,冼星海去探望坠马受伤的青年诗人光未然,25岁的诗人满怀激情地朗诵了他渡黄河时坠马受伤躺在担架上新近创作的《黄河吟》,冼星海被诗中那澎湃的心潮所打动,他一把捉过诗稿说:“我能写好它!”就一口气跑回自己的窑洞。6天后,当他揉着熬红的眼睛走出窑洞时,一部划时代的音乐杰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将各乐章相连。八个乐章服从于一个主题:抗日、爱国。每个乐章的音乐相对独立,但是情感发展始终非常紧密、统一。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4、播放音频《怒吼吧黄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情绪上层层递进的变化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也是终曲。主体部分,诗人的情感一开始比较深沉、平和,从“五千年的民族”开始了抒情性叙述,而后逐渐变得激昂起来,最后推向高潮,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战争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召唤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形成明快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强烈而奔放的情感。分段播放《怒吼吧黄河》音频,教师针对该乐章各段落中音乐情绪的变化及音乐语言的运用进行讲解。

a歌曲开始部分逐渐展宽的音域,将“怒吼吧,黄河”重复了三遍。形成了极磅礴的气势,给人以紧迫感。接着多层次地声部节奏处理,描绘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后浪推前浪,像巨人般地发出了怒吼和狂啸,召唤着全中国人民起来战斗。b在气势磅礴的第一段音乐之后,经过四小节间奏的过渡,使曲调速度转入了慢板,通过“啊”的感叹,把人们带到了痛苦的回忆中去。接着女低音和男高音声部次第陈述了历史上我们民族的灾难,男低音和女高音声部也参加起来,交织成一段色彩丰富、感情真挚、哀声四起的悲歌。仿佛神州大地到处都在呻吟,都在控诉。这是一段绝妙的音乐,感人至深。c第三段音乐的情绪是突然转换的:速度转为稍快,描绘了松花江、黑龙江、珠江、扬子江一起在呼号,衬托出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誓死保卫国土的浩浩荡荡的宏伟情景。d最后一段由无限感慨的“啊!黄河”为导句,引出以连续三个小节切分节奏为特点的第一个乐句。曲调是级进上行,造成一种一往无前、锐不可挡的气势,令人振奋不已。e最后,作者把结束句重复了五遍,以递增的速度、多变的和声处理,造成具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的高潮,使黄河战斗的警号声久久在人们的心头回荡,鼓舞着人们永远向着胜利前进!

5、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听一听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听后跟大合唱中的相关歌曲进行对比有什么异同?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1969年殷承宗等人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只有4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和保卫黄河。作品介绍

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号召似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进的《东方红》动机象征毛主席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

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不断发展,音乐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抗日军民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篇二:三年级音乐下册 音乐家冼星海1教案 湘教版 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音乐家冼星海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并从听赏、演唱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影响力。2.能学会演唱《只怕不抵抗》、《酸枣刺》两首歌曲,感受抗战时期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冼星海作品的风格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歌曲《只怕不抵抗》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变化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段表现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音乐,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音乐家的经典之作,大家想了解这位音乐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二、学习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欣赏。冼星海和《风》。

(1)让学生默读连环画部分的文字。(2)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a.冼星海曾在哪个国家留学? b.留学时的生活情况怎样?

c.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作《风》这首作品的? d.这首作品得到了怎样的评价?(3)听赏《下山虎》

a.结合课本图片讲解“下山虎”的寓意。b.聆听乐曲《下山虎》。

c.学生说说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

三、学唱歌曲。

1.学唱《只怕不抵抗》。(1)简介歌曲的背景。

这首歌写于1937年,反映了当时抗日根据地儿童高昂的抗日情绪和勇敢、活泼的性格。(2)采用听唱法学唱。重点是将第一二段进行对比,不要把这两段混淆了。

(3)参与表现。唱熟后,让学生随歌曲踏步行进,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抗日小英雄的形象。

2.学唱《酸枣刺》。

(1)聆听歌曲,体验歌曲的风格以及所表达的内容。(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音乐家冼星海了解了多少?请大家一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脑海里收藏的有关冼星海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听着歌曲《只怕不抵抗》出教室。篇三: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第二教学设计方案)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第二教学设计方案)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我主要从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资源建议、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建议七方面加以阐述。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曲谱、学生用的mp3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二)运用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电脑等多媒体资源。

(三)利用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文字、音响和音像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课前指导学生分专题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

(二)课前引导学生用mp3先自听全曲《黄河大合唱》。

(三)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拓展鉴赏:聆听殷承宗、郎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版本,开阔学生眼界,感受其中不同的演奏风格。

六、教学过程

1七、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用对比、讨论,抢答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二)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冼星海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作出评价。

(三)学生结合实际浅谈该作品的现实意义。2

第三篇:冼星海教案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思南县第九中学 田凯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记住他光辉的一生给人民留下的音乐作品,学会欣赏一部合唱作品应该把握哪些音乐要素。

过程与方法: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知道这部作品的各乐章内容,同时欣赏部分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懂得这些作品对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链接,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体验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内容安排:

(一)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二)简单了解《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声乐套曲的各乐章内容。

(三)鉴赏《黄河大合唱》第四、第七乐章,同时感受这两个乐章的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师:大家知道国外著名的音乐家有哪些呢?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又有哪些?

生:① 巴赫 海顿 贝多芬 莫扎特 柴可夫斯基 肖邦 等。② 陈钢 何占豪 聂耳 冼星海 李焕之 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人民音乐家解冼星海以及欣赏他的音乐作品。

环节二 新课内容

一、介绍作者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1905年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习音乐。1926年进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第二年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二、主要作品

1936年《救国军歌》、《热血》、《青年进行曲》等。

1937年—1938年《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39年《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1942—1944年《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

他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现在存留在世的有200多首。

三、《黄河大合唱》的结构

该作品由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共同组成,八个乐章分别为: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以朗诵和乐队将各乐章相连。八个乐章服从于一个主题:抗日、爱国。每个乐章的音乐相对独立,但是情感发展始终非常紧密、统一。

四、作品欣赏

(1)播放视频《黄水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音乐情绪的变化。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

民谣体:是指一些流行在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

提问:这首合唱在歌唱的情绪上有变化吗?情绪上的变化前后分别表现什么内容?

分析: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的情景;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在敌寇的践踏下人民群众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合唱歌曲: A主部乐段

第一乐段的音乐是波浪起伏型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嚣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

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展现出一幅人民勤劳的生活画面。B副部乐段

音乐转入由低沉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碲践踏了祖国大好山河,敌占区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愤。

A主部的再现,深沉的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2)播放视频《保卫黄河》,学生欣赏。

提问:这首作品的旋律进行是快还是慢?是什么风格?什么演唱形式? 学生讨论(片刻)老师补充:这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

轮唱: 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

提问:听了这首合唱曲大家此时感受如何?能用一些词语形容吗?

学生:(略)

提问:这首歌曲为什么要用轮唱的手法来写呢? 学生:(略)

老师补充:一是这种演唱方法适合群众演唱,二是有很强的艺术效果。鲜明、生动、有力的表现祖国英雄儿女斗志昂扬的奔赴战场,同时也表现出革命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洪水滚滚,汹涌澎湃,把敌寇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环节三 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对冼星海的生平和作品有了一些了解,欣赏了他的《黄河大合唱》的部分乐章,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题材,反映的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不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是我国伟大的作曲家,人民音乐家。

第四篇:新冼星海教案

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2、提问这部作品叫什么?作者是谁?你听完后有什么感想?作品描绘了什么?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作者冼星海

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一幅幅中华民族抗日卫国的壮丽图景

3、介绍作者生平及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1905年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习音乐。1926年进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第二年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这部作品是 1939年3月,冼星海去探望坠马受伤的青年诗人光未然,25岁的诗人满怀激情地朗诵了他渡黄河时坠马受伤躺在担架上新近创作的《黄河吟》,冼星海被诗中那澎湃的心潮所打动,他一把捉过诗稿说:“我能写好它!”就一口气跑回自己的窑洞。6天后,当他揉着熬红的眼睛走出窑洞时,一部划时代的音乐杰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将各乐章相连。八个乐章服从于一个主题:抗日、爱国。每个乐章的音乐相对独立,但是情感发展始终非常紧密、统一。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4、播放音频《怒吼吧黄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情绪上层层递进的变化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也是终曲。主体部分,诗人的情感一开始比较深沉、平和,从“五千年的民族”开始了抒情性叙述,而后逐渐变得激昂起来,最后推向高潮,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战争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召唤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形成明快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强烈而奔放的情感。

分段播放《怒吼吧黄河》音频,教师针对该乐章各段落中音乐情绪的变化及音乐语言的运用进行讲解。

a歌曲开始部分逐渐展宽的音域,将“怒吼吧,黄河”重复了三遍。形成了极磅礴的气势,给人以紧迫感。接着多层次地声部节奏处理,描绘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后浪推前浪,像巨人般地发出了怒吼和狂啸,召唤着全中国人民起来战斗。b在气势磅礴的第一段音乐之后,经过四小节间奏的过渡,使曲调速度转入了慢板,通过“啊”的感叹,把人们带到了痛苦的回忆中去。接着女低音和男

高音声部次第陈述了历史上我们民族的灾难,男低音和女高音声部也参加起来,交织成一段色彩丰富、感情真挚、哀声四起的悲歌。仿佛神州大地到处都在呻吟,都在控诉。这是一段绝妙的音乐,感人至深。c第三段音乐的情绪是突然转换的:速度转为稍快,描绘了松花江、黑龙江、珠江、扬子江一起在呼号,衬托出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誓死保卫国土的浩浩荡荡的宏伟情景。d最后一段由无限感慨的“啊!黄河”为导句,引出以连续三个小节切分节奏为特点的第一个乐句。曲调是级进上行,造成一种一往无前、锐不可挡的气势,令人振奋不已。e最后,作者把结束句重复了五遍,以递增的速度、多变的和声处理,造成具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的高潮,使黄河战斗的警号声久久在人们的心头回荡,鼓舞着人们永远向着胜利前进!

5、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听一听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听后跟大合唱中的相关歌曲进行对比有什么异同?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1969年殷承宗等人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只有4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和保卫黄河。

作品介绍

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号召似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进的《东方红》动机象征毛主席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

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不断发展,音乐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抗日军民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

这是在讴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在乐曲结束前,乐曲巧妙的把《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联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异同:一个是声乐套曲 一个是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黄河》里的《保卫黄河》改编后加了很多东西,包括乐曲的体现以及情感的表达和宣泄等等,尤其是最后,里面加入了歌唱毛主席的东方红还有国际歌的旋律。

声乐套曲又叫声乐组曲,是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如分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钢琴协奏曲是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协作贯穿整个作品,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丰富效果。

五、总结:

1《黄河大合唱》,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 冼星海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富有时代特征,超越了时代局限,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民族特色方面达到极高境界,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黄河大合唱》诞生已经70多年,但其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改变、时代的变迁而被人遗忘,相反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历演不衰,主要有三个原因:其歌颂伟大的抗日战争,表达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并最终以胜利告终,充分表现了民族的自信心;其本身的曲调,歌词写得非常中国化,一方面继承了民族的精华,同时也借鉴了西方艺术进行加工,是造诣高深而又雅俗共赏的划时代精品;作品不断改进,加工,跟随时代的进步。

在《黄河大合唱》雄浑的歌声与音乐中,存在一个多世纪的被欺压感得到了解脱。音乐在充分表达了听众的这种情感,同时它还能唤起在海外长大的华人的民族认同感。而在目前,再唱《黄河大合唱》,就更多了一种勿忘苦难心存危机的现实意义。今日我们能从《黄河大合唱》听到的,不仅仅是国家兴亡的民族呼声,不仅仅是时代的战歌。从音乐上来说,《黄河大合唱》音调有黄河船夫的号子,有来自民间音调的民族体歌曲,有乡土味浓郁的山西音调,作曲的技巧与和声,却又是很欧洲的。

已进入21世纪的今日,和70多年前《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然完全不同,但是这部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作用却仍然存在。

六、作业:

听一听钢琴协奏曲《黄河》其他三个乐章,听后跟大合唱中的相关歌曲进行对比有什么异同?

第五篇:《黄河大合唱》教案

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学构想: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2、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

3、“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二、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教材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

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教学重点《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作品赏析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 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感受 参与 陶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介绍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三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总结该组的资料。

三、自主学习:

专心欣赏、自由朗诵,初步品味歌词中的内容,深层次地理解歌曲表现的艺术形象。

1、介绍作品。作者、创作背景、了解作品全貌及本课知识点。

2、教师播放《黄水谣》,学生欣赏。(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氛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3、请学生说说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4、自由诵读,酝酿感情,朗诵歌曲前的朗诵词,请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朗诵,相互作出评价。

5、教师小结:《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大,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6、巧妙过渡、感性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都会以各种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7、欣赏《保卫黄河》

a、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真实感觉(学生自由发言)b、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发言)c、指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轮唱)d、试着看老师的指挥手势练唱《保卫黄河》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

四、教师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作业布置

1、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水谣》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2、《黄河大合唱》中,你最熟悉其中哪一曲?哼唱一下,并谈谈你对音乐的体验。教学后记:

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音乐课的首要条件,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每一首乐曲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感悟,教师应帮助学生把这种资源挖掘出来。在进行《黄河大合唱》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查找了许多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历史及文化精神方面的资料,在课前交流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与学双向交流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加以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下载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冠清 一、教学内容:《黄河大合唱》(人音版) 二、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音乐套曲,共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 导入语: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音乐欣赏课。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两条母亲河,一条叫长江,一条叫黄河,现在我......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

    黄河大合唱教案

    《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 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 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

    黄河大合唱教案

    《保卫黄河》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选曲 陵县糜镇中学:王秀丽 学科:音乐 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学构......

    教案 关于 黄河大合唱(5篇)

    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

    黄河大合唱教案新

    第十七《黄河大合唱》 综合课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