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怀才不遇诗(教案答案)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解析】
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赏析: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的感慨,抒发了 怀才不遇、寂寞苦闷 的思想感情。(2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相关试题及答案
(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A醉里挑灯看剑;B梦回吹角连营
(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3)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答:(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影响极大,“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门下的秦观、黄庭坚等都深受其影响。词作内容一是叙写都市繁华,这类词作约占全部词作五分之一,代表作如《望海潮·东南形胜》,以及汴京元宵之夜的《迎新春》和清明踏青的《木兰花慢》等。
这首词是柳永早期的作品,是他初次参与进士科考落第之后,抒发牢骚感慨之作,它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格,也关系到作者的生活道路,是一篇重要的作品。南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六里有一则记载,与这首词的关系最为直接,略云:(宋)仁宗留意儒雅,而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皇帝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其写作背景大致是:初考进士落第,填《鹤冲天》词以抒不平,为仁宗闻知;后再次应试,本已中式,于临发榜时,仁宗故意将其黜落,并说了那番话,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在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⑵黄金榜:指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⑶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⑷明代:圣明的时代。一作“千古”。遗贤: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⑸如何向:向何处。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⑹风云:际会风云,指得到好的遭遇。⑺争不:怎不。恣:放纵,随心所欲。⑻得丧:得失。⑼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白衣:古代未仕之士著白衣。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⑽烟花:指妓女。巷陌:指街巷。⑾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⑿堪:能,可以。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⒀恁:如此。偎红倚翠:指狎妓。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⒁平生:一生。⒂饷: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⒃忍:忍心,狠心。浮名:指功名。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这首词的构思、层次、结构和语言均与柳永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全篇直说,绝少用典,不仅与民间曲子词极为接近,而且还保留了当时的某些口语方言,如“如何向”、“争不”、“且恁”等。全词写得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不独在柳词中,即使在北宋词中,这一类作品也是少见的。这种“明白而家常”,“到口即消”的语言,正是词中之本色,是经过提炼而后取得的艺术效果。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
第二篇:李白初中必备诗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三篇:初中外国诗归纳
初中外国诗归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国诗人-《普希金诗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中外哲理诗精选》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流派诗选》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外国名诗三百首》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祖国
莱蒙托夫-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诗选》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看着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黑人谈河流
休斯-美国诗人-《美国现代六诗人选集》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的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的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的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初三(7)班李关伟
第四篇:诗五首答案
《诗五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饮酒(其五)》
1、适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5、下面对《饮酒》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二)《行路难(其一)》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中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谈谈你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中“黄河”“太行”“冰”“雪”的理解。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5、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时间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诗的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江坳”)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含义。
5、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很理想?
6、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7、初三毕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合思想抱负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
示例: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临别赠言:第①句:
(离别情意)第②句:
(思想抱负)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诗中以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五)《己亥杂诗》
1、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几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附参考答案:
(一)《饮酒》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的作用。
2、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
3、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成“望”,此篇神气索然。
4、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5、B
(二)《行路难》
1、内心难以排解的愁苦和无所适从之感。
2、黄河、太行喻指理想抱负,冰雪,喻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他虽遭权贵排挤,但总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4、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时间 ; 氛围、气氛; 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语,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写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惨淡蓄势。
3、这是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
5、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
6、⑴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7、第①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②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经》
1、①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间刮起了强劲的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②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2、山路盘旋曲折,以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友人已去,诗人仍伫立远望。表达了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风险全部的力量。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6、B
第五篇:诗,教案
篇一:诗歌教案
诗歌教案:小朋友爱上幼儿园
执教人:张利丽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创编儿歌。2.通过通过情境的表演,体验学习的快乐,萌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两幅:小河、草地、大树、花丛、幼儿园。2.头饰及动物图卡:小鱼、小鸟、蝴蝶、小羊。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境表演,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呀,张老师请来了四位动物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2.幼儿进行情境表演。
二、师生边小结边学儿歌
1.师:刚才你们听到他们说了什么?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羊、小鱼、小鸟、蝴蝶的图卡并请幼儿将动物卡片分别摆放在草地、小河、大树、花的位置。(小鱼爱在水里游,小鸟爱在树上跳,蝴蝶爱在花间飞,小羊爱在草地跑。)2.师:除了他们,你还看到了谁?他们说了什么?你们喜欢上幼儿园吗?(小朋友爱上幼儿园,唱歌跳舞真热闹。)
三、再次感受并理解儿歌内容
1.师:现在老师把这幅画和我们小朋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你们听一听。(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诵儿歌,一边表演。)2.教师用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3.请部分幼儿边表演,边朗诵诗歌。
四、引导幼儿进行创编
1.师:还有哪些动物爱在天空、水里、树上和草地上。(鼓励幼儿想的、说的尽量与别人不一样,并贴上动物卡片。)2.小朋友说到谁,我们就将它编到儿歌里去。(依次请幼儿回答后边做动作边朗诵创编的儿歌.并贴上动物卡片。)
五、总结活动
师:外面还有很多会在水里游.会在树上跳,会在花间飞,会在地上跑的小动物,现在一起跟老师出去找找吧!篇二:《写诗歌》教案设计
《写诗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研读诗歌,鼓励学生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具体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情感。
3.通过诗歌创作,让学生在美的诗情和美的语言中沉潜,提升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2.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习作讲评修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写作指导)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 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二、技法指导
1.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意象美和意境美)
示例1:
春天
春天啊,我赞美你:
我赞美你红红的花,我赞美你绿绿的草,我赞美你绵绵的雨,我赞美你蓝蓝的天。
迎春花
把我镶满你的皮肤
我要和你一起盛开
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
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
我呼吸着你的黄色
在万物中通体透明
(同样写春天,但前一首诗缺少意象,没有诗的味道,第二首诗诗人爱春天,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诗味足,语言表现力强。)
示例2:
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使人进步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其一是将毛泽东的名句改写成的,这不是诗,最多只能是格言。而同样表达此意的,冰心的《春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
⑴试一试:
仿写冰心的这首小诗。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写时要注意,第一句选择某一“事物”而不是人,第二句写该事物的“缺点”,第三句写这个缺点造成的“危害”。
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
池塘的水,。
⑵注意事项:
“春天是个贼,窃走了我的心”
“你是我早上的包子,中午的馒头,晚上的咖啡”
“我象爱读金庸小说那样爱你,象爱电脑游戏,那样爱你。”
(选择意像必须是鲜明的,突出的,有力的,而且能给人以美感的,和谐的。如果选择缺乏美感的意像,那只能破坏美感,失去诗意。)2.充沛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例如: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些诗句分别抒发的是爱国情、别离情、母子情、兄弟情、爱情、友情。)这些诗句为什么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无情即无诗,诗是跳出来的心。诗,首先以情动人,写诗,首先要酝酿感情。
3.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
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哪——又有甚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露自述,角度新。写露珠在草叶尖上、花心里,不声不响,不大引人注意,但纯洁、命澈,自生自灭,在“阳关明媚的清早”,还会“升华起一朵美丽洁白的云。)
4.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三、小结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真、善、美是人们永远歌颂的主题,借你一双敏锐的慧眼,送你一对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根白发??,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尽情挥洒诗兴吧!
四、佳作欣赏:
自 由
我是一只风筝,能飞上万米高空,可我却不能挣脱那根牵引的长线。
我渴望张开翅膀,在风中自由地飞翔。
我是一只小虎,每天吃喝不愁,我渴望重回莽莽山林,在雨雪风霜中自由地奔跑。
我是一只慵懒的金鱼,从来没有遭遇过天敌,可我的一生只能在小小的鱼缸中消磨。
我渴望传说中的小溪、瀑布、江河,我想在激流与波涛中自由地探险。
自由,自由,我,渴望自由!
点评:
感觉自己长大了,不愿接受各种管束,渴望得到更多的自由,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普遍的想法,而这首诗的小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似乎更为强烈。于是,他把自己想象成牵线的风筝、笼中的小虎、鱼缸里的金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达挣脱束缚,自由“飞翔”、“奔跑”、“探险”的渴望,最后用直抒胸臆的呼喊点题。这首诗的优点是将“自由”这一抽象概念,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情感表达真实鲜明。
让我静静地望着你
让我静静地望着你
望着你寒来暑往中
高在的身影
慈爱的笑容
贴满我童年的记忆
往事的河流
不曾留下你的传奇
然而你宽厚的手掌
却藏着光阴凝成的诗句
多少次牵着你的手,去花丛“探险”
多少次挣开你的手,在田野追逐嬉戏
多少个黄昏,在人群中望见你正在招手
多少个清晨,背对你的挥手踏进新的生命日记
让我静静地望着你
我要用遥望天空般辽远的目光看你
虽然你没有
晴空万里
我要用俯瞰群山般雄奇的眼神看你
虽然你并非
峰峦如聚
这无声的凝望
是我对你的心灵耳语 就让我静静地望着你
点评:
父母之爱,是学生诗歌创作的经典题材之一。这首诗虽然没有点明“你”到底是谁,但是从诗中描述的形象看,“高大的身影”、“宽厚的手掌”、“天空般辽远”、“群山般雄奇”,更像是一位父亲,或者是父母的合体。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小作者将感恩之情化作“让我静静地望着你”这一特定的形象,并在诗中反复强调。第二,小作者用用特写生活细节的方式呈现“父母之爱”,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有别于散文的铺陈,这里小作者将视线聚焦于“手”,以既生动可感又高度概括的特写,写出了父母的呵护民陪伴。第三,语言表达富有创造性。小作者故意打破常规的语法规则,将词语重新组合,比如“我要用遥望天空般辽的目光看你”“我要用俯瞰群山般雄奇的眼神看你”,以常规的语法逻辑看,这两句是语序颠倒的病句,但是这样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假如改成常规的表达,“你像辽远的天空,我仰视你”“你像雄奇的群山,我依然仰视你”,不仅语言的新鲜感消失殆尽,而且情感浓度也大大削弱了。
第2课时(写作实践)
以下题目任选一
1.见教材p19-20的写作实践 2.见教材p13——研讨与练习三 3.见教材p17——研讨与练习三
篇三:儿童诗教学设计
《欣赏与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上游小学教师 魏群
教学内容:
《学写儿童诗》来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本课教学将拓展有关“冬季”的几首儿童诗。由“賞诗”到试着“写诗”。设计理念: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的学生观。让学生学会欣赏、创作儿童诗,能够激活他们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他们的心灵也会受到诗意的熏陶,变得更加美好,童年的天空充满诗意的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依据主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变成个魔术师,把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变成一个小诗人,你们愿意吗?上学路上,凌冽的寒风,萧条的街道,都在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孩子们,你们喜欢冬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冬天的礼物,听、听,冬天的声音
二、读诗体验,交流感受 《雪》 马云超
转眼大地铺上了羊毛毯,这么冷的天,是谁正在天空剪羊毛呢?
1、出示钱万成的儿童诗《会飞的叶子》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站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添上一片
会飞的叶子
我让“一个勇敢的男孩读读第一节”,让“一个美丽的女孩读第二节”,再让所有“勇敢的男孩们读第一节”,让“美丽的女孩们读第二节”,变换着形式,让孩子们不知不觉把诗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出示老师改写后的诗歌,孩子们再读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六()班孩子却说不
在明亮的教室里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六()班孩子用火一般的活力
给冬季的校园
添上一只只
会飞的蝴蝶
3、引导孩子说说对比读后的感受(你发现了什么?)
4、出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金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
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师范读
师生合作读
多种形式朗读(略)
5、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这样写美吗?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像。
6、(师相机板书:充满想象、比喻、拟人)
指名反馈:(总结方法,适时板书)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诗有一些特点:(点击课件)
儿童诗的特点:
1、诗是分行写的,每行都很短。
2、经常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3、诗读起来常常琅琅上口,有时很押韵。
4、诗必须有丰富的想象。
5、诗能把平凡的事物变得活泼、有趣、动人。
生仿写: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哪儿)。(干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儿童诗。
三、出示《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注:本诗只出示前半首,也就是黑色字部分
读老师加进班上孩子名字的改编版(课件出示)
四、放飞思绪,独立创作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 预设:
最有情感的话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妈妈的脸上亲亲她。
最富诗意的话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花瓣上,闻闻它的清香。
儿童最单纯的想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想飞到太阳去,暖和暖和。
(仿《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
默默在荒凉的野外
我也会轻吐幽香
用我的嫩嫩的绿
笑着拥抱
拥抱
这贫瘠的土地
(提示——假如我还是:太阳、大地、小草、蝴蝶、山、树、河流等)
学生自由创作。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作品,你们的诗好在哪里,怎样做修改?把好诗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看哪一组推荐的诗最好。师再次点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颗纯真的心,拥抱童诗。尽管我们的小诗还显得稚嫩,还有许多不完美,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把 “儿童诗”这颗梦想的种子能够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真情和快乐来浇灌。相信在这个冬天的背后,我们梦里是春天,梦外也是春天。
六、作业布置
课后自由命题,创作一首有趣的儿童诗。
篇四:《现代诗歌》教案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教案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一节
一、导入: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剥夺了诗歌,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没有诗歌,我们堵塞了自己的耳朵,我们听不到文明拔节的巨大回声,我们成了一枝无法思考的芦苇
二、什么是现代诗(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现代诗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三、现代诗主要流派
1.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2.九叶派:九叶派特点之一注重现实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3.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代表诗人:食指、北岛、杨炼、多多、根子、舒婷、芒克、顾城、黄翔、江河、梁小斌、严力、王小妮、林莽、方含、田晓青、哑默、傅天琳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二节
一、现代诗的特点
1.形式是自由的,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2.内涵是开放的,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例1:卓文君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二、经典现代诗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一北岛《回答》
4.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洞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一一北岛 5.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一一席慕容《禅意》
6.与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忧伤,与水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一一余秋雨 7.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一雪莱《西风颂》 8.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一席慕容《乡愁》 9.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一顾成《远和近》 10.流血的创口总有复合的盼望,而在心中永不痊愈的是那不流血的创伤一一席慕容《囚》 1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强烈的光线感;2.危险的现实感;3.巨大的空白感)顾城《一代人》
校本选修 现代诗歌 第三节
一、现代诗的重要元素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无论怎么写,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饼,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湾湖水《忆菊》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闻一多对故土没有炽热的爱恋,又怎能细腻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菊花?又怎能让它成为赋情表意的载体呢?正所谓“作文在乎真,唯真能达情”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3、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意象的选择要有想象力,情感的表达也要有想象力,而借助修辞来体现想象力是绝妙的方法,《忆菊》就是巧妙运用修辞表情达意的作品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终借助语言传达出来,因此,诗歌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细节诗歌语言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追求诗意的空白与联想的空间,意图通过最经济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因此,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别有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现代诗的三美主张
(一)音乐美——诗歌语言的节奏 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在当时是针对新诗的韵律问题提出的在当时,由于对文言文学过于左倾的抵触和颠覆,以至于一概与文言文学有重合的内容都被尽量的回避,如韵脚就被许多的诗歌创作者所忽略20年代,冰心根据日本绯句而创立的冰心体,在带动小诗风潮的同时,更加把诗歌的音乐感这一问题丢进了历史的灰尘堆里当时的诗歌,如最初刘半农沈尹默的诗、如郭沫若的《女神》、如湖畔诗社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皆不在意诗歌的韵律一方面固然是考虑新文学运动提出的颠覆文言文学,另一方面也因为新文学在创造社、文研会等领导下,倡导人文的回归,诗人们要求打碎一切的枷锁,尤其是限制其创作的格律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一下,正如萍姐上期所说,文言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很严,几近苛刻,对于新生的白话文学而言,如果要求其平仄对仗,严格按照平水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诗创作的初期,诗人们多以破坏格律为荣到了二三十年代,经过了十年创作热潮的新诗越发随意,几乎是随便说上两句话,就能冠以诗歌的名义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中的音乐美,并以新月社的诗歌创作,严格按照其执行如他的《死水》,每节皆隔行押韵,节节换韵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相比较,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到了今天,尤其是经过了文革之后的诗歌创作热潮,现代诗的创作对于韵脚已经不做要求,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要回归到20年代那样几乎混乱而随意的诗歌创作状态相反,我们更应该学习“音乐美”的理论,并在另一个方面将之体现出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节奏感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语言内部的旋律,也即语脉 我们看文革后的现代诗佳作,甚至看之前二三十年代现代诗的佳作,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创作时期,优秀的作品依旧是节奏感相当强的作品如胡适的《鸽子》: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这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首诗歌我们自己朗诵一遍,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在这首诗中,有一跟很鲜明的语脉线索,不管是从情绪的抒发上,还是在语法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始终都有二字或四字一落的节奏,经过划分,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在这里可以看出,从第一行开始,就形成了占全诗主题的四字一顿的节奏我们知道,四字一顿相对于阅读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节奏如千字文的四字一顿、如骈文的四六句式,又如许多词牌中,也会采用四字一顿的节奏,这都是为了在便于阅读的同时便于朗诵就如这首《鸽子》,相信现在就有很多朋友能够背出来了如果全诗的节奏不一,或者变化很大、没有一个固定而有迹可循的规律,那么这首诗在语脉上就会显得破碎,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意图、情绪的抒发也不容易体现出来 要培养优秀的节奏感,语感很重要,这个可以从平日的阅读中训练出来,大家可以多读多看,结合作者在语言中赋予的情感从古诗文开始,然后扩展到经典的现代诗歌诗朗诵是一个很不错的练习方法诗歌是最难的,也是最精华的文体,如果诗歌能写的很棒,那么其他的文体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 至于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做到节奏感,我想如果刻意的在字数或者语法上进行要求,那样不但会中断诗意,也会显得很呆板就我的经验,在创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语言当中去,倘若你拥有之前提到的语感,在写作的同时,你的感情会浮上来,覆盖在语言的表面,指引大家寻找到语言内部的节奏 好的诗歌,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并不是说有华丽的辞藻和严整的韵律就是一首好诗创作一首诗歌,就好像女娲造人,把泥人捏的再怎么栩栩如生,也是一只泥人,要想脱胎换骨成为人,需要赋予灵魂而我们赋予诗歌的灵魂,就是我们创作时的情感,这情感不是很玄的东西,而是有形有质的,依附在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上,伴随着语脉流淌出来,感染读者能让人感动的,就是好诗而感动人,就靠这语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我对于《鸽子》节奏感的划分,去划分一下海子的《四姐妹》,如果你能被这首诗感动,那么你就找到了诗歌的灵魂
(二)绘画美——诗歌的意象和语言 闻一多提出绘画美,是针对当时某些诗歌语言粗糙鄙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水诗、垃圾诗或下半身诗歌诗歌是最精炼、最精华的文体,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自然要求也更高不能冗赘是一点,炼词炼句也是一点那么如何把我们笔下的语言变成诗歌的语言呢?
意象的使用 我们知道,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象的运用,讲究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即不求客观、外形的逼真准确,而求内在神韵的暗合的默契当然,这一切最好在公众思维能接受的范围内;或者说,除非是情绪的需要,尽量避免一些哗众取宠的意象,比如说下半身诗歌和垃圾派这里不深究 如闻一多的《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我们把文中加点的几组意象串联起来,可以看出后面的“苍蝇”“垃圾桶”和前面的几组意象是不和谐的,再联系题目,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 意象的运用在某些流派中还会走向两个极端,即没有意象或者晦涩艰辛的元素化写作,没有意象的诗歌,如梨花体的部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而元素化写作的诗歌,一般出现在长诗中,比如说海子的太阳七部书其实元素化写作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完全附庸风雅,乱写一气,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还有一种,就如海子一样,拥有自己完整的、清晰地世界观体系,并且意象元素有明确的、固定的指示这样的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会有注释,或者有了解改诗人的人员进行解读比如说艾略特的《荒原》,诗人本身就加了许多注解;又比如海子的《诗学:一份提纲》,以他的《太阳8226;土地篇》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我们在诗歌创作中,目前还不需要刻意去达到这样的程度,因为功力的问题,很容易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是,先从选择意象做起,尽量选用合适的、准确地、拥有美感的意象,避免哗众取宠越是日常的,就越能感动人心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需要各位在日常的创作中,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语言的组织
我们知道,诗歌是最精炼的一种文体,讲究用最短的篇幅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或思想许多诗人能够把诗歌的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短短几个字就能给出无限的思维空间我们作为诗歌的初学者,不要求能够达到超过语言篇幅的内涵,但至少浪费在文本表面的空间应该减少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一首优秀的诗,至少应该做到每个字都不可删减诗歌有限的篇幅决定了每个字都有出现在它现在位置上的理由,而没有理由的字词绝对不能保留 体现在语法上首先,除非是蕴含深意,尽量避免使用连接词,如:因为、所以、于是、后来、故而??之类诗歌是跳跃的,如果你跳跃不起来,就删去所有的连接词,那么就可以飞起来了
其次,可要可不要的词句一律不要诗歌不同于其它文体(当然,其它文体也是这个原则),对于篇幅和字句的锤炼要求很高,没有存在意义,或者可以被更短的词句所替代的句子就是累赘,只能够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淡化感情的抒发如果不知道诗歌的语言需要精简和凝练到什么程度的话,可以看看北岛的《太阳城札记》当然,对于初学者,不会要求那么严格,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下笔就是很大的进步,足够区分日志心情和诗歌的界限 当然,也有一些诗人惯用长句,行数也很多,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优秀的诗歌大部分虽然很长,但是可以删改的部分却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推动感情的发展上与语脉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长句在成分的安排上很合理
再次,少用人称词、少用副词;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其实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们看到,一首好诗,尤其是80年代之后的好诗,很少会长篇累牍地出现“你我他”这些人称词,也很少用很、非常、特别、极其这一类的副词如诗人南岩告诉我的,“我爱你”和“我非常爱你”,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心,就不须赘言了 至于多用名词和形容词,是说用客观的手法表述出这首诗想给读者传达的画面或场景客观不是说不带入感情,相反,在这个场景或画面在脑中出现前,创作者的感情就应该先行融入其中,并在感情的参与下,在脑海里形成最初的印象在表述的过程中,不是企图通过文本动人,而是通过画面感,情节感,节奏感动人,通篇无情,却能动人,这是很高的理想可能我这样说比较笼统和抽象,我们看看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第七首: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那里,在最高的篝火上燃烧、蔓延着
篇五:《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学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 马晶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学习重点] 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课时安排] 2 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
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
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和题解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三.整体感知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借助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2、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情感
四.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五.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擅长写田园诗,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三.诵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追问:据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