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二篇:六年级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范文)
回顾•拓展 三
教材简析:
回顾·拓展三,是对第三单元的一个整合,是让学生在回顾中进一步了解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学习本单元的表达方式;通过积累《囚歌》,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囚歌》中所蕴涵的叶挺将军“峻烈的正义感和挺进的人生观”;阅读课外书屋,都是经典的革命题材小说,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阅读《囚歌》,理解短文,体会革命者不怕牺牲、坚持革命到底的高贵品质。
3.有感情的朗读短文并背诵。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集体的交流,拓展认知,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有感情朗读,再现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2.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回顾,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学会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收集叶挺的资料;2.了解以革命为题材的书籍。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
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0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3.分组反馈错误率高的字词。
二、交流平台
1.教师导读:孩子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又结束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课文呢?回顾一下,本单元导读部分给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任务?
(能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会在习作中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2.教师出示填空,引导回忆。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认识了______的李大钊,______的郝副营长,用自己的_______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读课本中的对话,想想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什么?(本组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其他写法上的特点也可交流 4.回顾课文内容。
(1)本单元每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我们归纳主要内容常用哪些方法?(题目拓展法 抓六要素 段意连接法 抓重点句段的方法)(2)请学生分小组交流(3)指名说
5.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找出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读一读。
6.结合所学课文《匆匆》等讨论首尾呼应的好处。什么叫首尾呼应?运用它有什么好处?
(呼应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首尾呼应。
好处:可以使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7.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教师小结:在我们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交流平台”也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内容,要体会思想感情,了解人物形象,还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日积月累
谈话导入: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1.读诗《囚歌》,注意读准字音。
2.师课件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生平相关资料。3.交流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4.练习有感情朗诵,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革命精神。5.背诵《囚歌》,看谁背诵得最快。6.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交流。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说说课外书屋推荐了哪些书籍?谈谈这里为什么要推荐这些书 3.你曾经看过类似的哪些书籍?有何感受?交流。板书设计:
抓主要内容 体会真情实感 学会首尾呼应
资料链接:
1.叶挺与《囚歌》: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理扣押,敌人把他关押在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山洞里。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叶挺却始终坚持真理,毫不屈服。他在国民党渣滓洞集中营的牢房里写下《囚歌》,这铿锵作响的诗句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坚强意志。
2.革命诗歌选粹:
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河南扶沟人,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4年11月9日,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被杀害,时年39岁。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就义诗》
陈然(1923—1949),河北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特支书记,1948年四月被捕,1949年10月28日被国民党反对派杀害。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陈然《我的自白书》
夏明翰(1889年-1928年)湖南衡阳人。“五四”运动时,是衡阳学生联合会的领导者。1920年到长沙,从事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以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28年2月8日被捕,次日即遭可恨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夏明翰就义时,凶手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要来纸笔,一挥而就,写了这四句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义诗》
教后反思:
(推荐人:龙河中心小学 臧其申)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了解祖国更多的知识。
2、在搜集与展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沟通。
教学重难点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回到课文
本组课文表达了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热情,其中哪些人、哪些事深 深地打动了你?自由交流。
2、回到活动
继续扩大话题,交流自己参与的小组活动中的故事,话题可以是:在活动中遇见了哪些困难或问题?是怎么解决和面对的?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3、相互评议,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二、日积月累
1、自由地大声诵读。
2、记住这些名人的话,试着背诵。
3、自由抽查,老师检查。
4、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并说说它的大意。
三、展示台
本着灵活、灵魂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分成不同小组,大家分工协作,立方体展示。
教后反思:
鼓动学生“学自己的语文”,这样的学习不仅富有个性,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实际。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不呆板,学会灵活地运用教材,灵魂地安排教程,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巩固知识,增强能力,开阔视野,丰厚积淀,最终扎扎实实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作业设计
1、(),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3、唯有()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4、我爱(),爱(),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更无法写作。
———巴金的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展示台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回顾.拓展三
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莺
暮
朝
2、易写错字:莺
暮
溪
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地满红花花满地,天连碧水水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二)、重点读背
流畅背诵:地满红花花满地,天连碧水水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二、理解运用: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对阅读文本有针对性地交流。教学难点:
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重复学习本单元的初的话,同学们!你会说话吗?(会)你能把话说好吗?(底气不足)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重点放在怎样把话说的得体又得当,委婉而又不落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③引导学生读《周恩来外交史上的十五个机智幽默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巧妙运用。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三
妙用语言的魅力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结合春联
课件出示)
二、自读对联。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3.指名读,正音。注意:莺(yīng)
暮(mù)
朝(zhāo)
三、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写好“莺”注意草字头下面不应加点,“暮”下面是“日”字,特别是想“溪”字的左边,不要漏掉点。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晏子使楚》
2.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3.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根据10课后综合性学习要求做的手抄报。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
对联:回文联、数字联
叠字联、顶针联
回顾。拓展三限时检测题
一、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实()实()
()不改()
安()乐()
()好无()
了如()
不惜()
二、按课文填空。
1、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的语言,能愉悦我们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2、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我们知道剧本《半截蜡烛》的那个小女孩很
,说话也很
。相声《打电话》的那个人因为
而耽误了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也真得注意点,不仅要,还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别人进行沟通。
3、地满红花红满地
(回文联)
4、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数字联)
5、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叠字联)
6、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顶针联)
第五篇:《回顾•拓展 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方法与过程: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交流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背诵积累名言警句。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本组课文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二、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三、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四、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五、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