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6: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本站推荐)》。

第一篇: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本站推荐)

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说课稿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 叶小琴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分析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六课。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其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由于侵蚀作用引起的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本课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比如,为什么下大雨时在山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现象?为什么在山区、江河源头特别提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第二部分是“探索侵蚀的实验”。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学生对土地并不陌生,他们对于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内容相信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于形象直观、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课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经历,并提高对自然界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究的能力。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椐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科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难点是: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目标,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学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探究学习——运用解决”的方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下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已经收集的资料,我将本课教学划分如下四个部分(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因为课堂只是抛砖引玉,进一步的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明白科学课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做到简明扼要,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引领作用,需要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无植物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和处理,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方法,能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大家都带来了吗?你去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样的自然风光?你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地貌?下面小组同学整理一下,一会儿准备交流。小组整理、讨论 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地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我们把地球表面呈现出来的不同形态,叫做地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5种,(课件出示)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课件)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课件)

平原:低平而宽广。(课件)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课件)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课件)除了这5种主要地形外,地球上的地形还有:海洋、湖泊、峡谷、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火山灰形成的熔岩高原等。

二、观察地形图

如果想更进一步了解地形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地形图,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示课件结合讲解)地形图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下面,小组拿出地形图,边观察边思考:

1、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你发现了什么?

2、地形和周边环境有什么关系?

3、你还有什么发现?

小组观察、讨论,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平原周围多河流)我们通过观察地形图进一步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关于地球表面你还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在什么力量作用下使它发生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三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教案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现在运输货物都用有轮子的车。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教师总结: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磨檫力小,滑动的磨檫力大。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滑动与滚动 一、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

二、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三、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滚珠轴承是专门把运动有滑动变成滚动的机械装置。

第四篇:2016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 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九、教学进度:

第五篇: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010秋)

2010-09-02 22:59:15 来源:未知 【大 中 小】 评论: 条

摘要: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502班和504班,每班学生均为5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学进度:

周日期

9.3—9.7

始业教育

种子发芽实验

(一)机动

9.10—9.14种子发芽实验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蚯蚓的选择

9.17—9.21 食物链和食物网

做一个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9.24—9.28

维护生态平衡

机动

10.1—10.5

国庆节假期

10.8—10.12

机动

光和影

阳光下的影子

10.15—10.19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反射

光与热

10.22—10.26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10.29—11.2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11.5—11.9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1.12—11.16

土壤中有什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11.19—11.23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机动

11.26—11.30

机动

12.3—12.7

我们的小缆车

用橡皮筋作动力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2.10—12.14 测量力的大小 运动与摩擦力 滑动与滚动

12.17—12.21 运动与设计

12.24—12.28

机动

12.31—1.4

复习

1.7—1.11

复习

1.14—1.18 复习

1.21—1.25

期末检测

设计制作小赛车 机动

下载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