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充,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2、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通俗而严密的语言。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4、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宇宙。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标题简洁,点明写作目的。
2、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著作有《论衡》。
3、背景资料: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4、学习生字:
衽(rèn)庖(páo)箠(chuí)殴(ōu)纆(mò)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提出并阐释论点。
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起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
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的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像,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本段中,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见(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部分: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本段可分为二层。一层(开头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以初疾畏惊至结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惧”,“恐惧”则“妄见”鬼;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第四部分: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想,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以上内容,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四、教师小结: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昼日则鬼见(见:通“现”,显现。).(2)、独卧空室之中者,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2、古今异义词:
(1)、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由:原因,名词。于:在,动词。今义:因..为。)
(2)、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今义:睡觉。).(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今义:玩耍。)
3、古汉语句式: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也:表判断。)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对当时流行的认识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王充的认识是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王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4、在《订鬼》中,作者是如何妙用修辞手法的?
明确:(1)、运用设问。在文章开头部分,当作者提出论点以后,紧接着就用了设问句“致之和由?由于疾病”。第二段中,第一句“何以效之”,以设问起,接着就以古书内容作答。这些设问句不仅把上下文连贯起来,而且增添了文采和生动性。
(2)、运用排比。如第三段中:“初疾畏惊···见鬼之击。”这段文字环环紧扣,逐次递进,前呼后拥,把病人因病情发展而幻觉变化的景象,犹如电影一般映现出来,具体形象,从而有力地证明“鬼”确是病人“存想虚致”而绝非实有的道理。
五、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绝不会有什么“鬼魂”。六.拓展延伸.
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 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7、订鬼
阐释观点——类比论证——分析原因——分析现象
————世上无鬼,存想所致。
第二篇:《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充,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2、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通俗而严密的语言。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4、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宇宙。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标题简洁,点明写作目的。
2、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
(《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
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著作有《论衡》。
3、背景资料: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
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
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
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4、学习生字:
衽(rèn)庖(páo)箠(chuí)殴(ōu)纆(mò)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提出并阐释论点。
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
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起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
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的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因为忧郁恐惧
就会有许多思念想像,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本段
中,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
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
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
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
见(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
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部分: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本段可分为二层。一层(开头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
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
(以初疾畏惊至结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
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
惧”,“恐惧”则“妄见”鬼;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
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部分: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
观思想,并非实有。
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想,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
自己。以上内容,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四、教师小结: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
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
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
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
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关于《论衡》:东汉王充撰。全书八十五篇,缺《招致》篇,实存八十四
篇,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重要著作。作者在这部著
作中,谈论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
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昼日则鬼见(见:通“现”,显现。).
(2)、独卧空室之中者,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
“按”)
2、古今异义词:
(1)、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由:原因,名词。于:在,动词。今义:因..
为。)
(2)、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今义:睡觉。).
(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今义:玩耍。)
3、古汉语句式: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也:表判断。)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
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
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
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对当时流行的认识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结合生活
实际,谈谈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王充的认识是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是不存
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王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人
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
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
刺。
4、在《订鬼》中,作者是如何妙用修辞手法的?
明确:(1)、运用设问。在文章开头部分,当作者提出论点以后,紧接着就
用了设问句“致之和由?由于疾病”。第二段中,第一句“何以效之”,以设问起,接着就以古书内容作答。这些设问句不仅把上下文连贯起来,而且增添了文采和
生动性。
(2)、运用排比。如第三段中:“初疾畏惊···见鬼之击。”这段文字环环紧
扣,逐次递进,前呼后拥,把病人因病情发展而幻觉变化的景象,犹如电影一般
映现出来,具体形象,从而有力地证明“鬼”确是病人“存想虚致”而绝非实有的道理。
五、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绝不会有什
么“鬼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7、订鬼
阐释观点——类比论证——分析原因——分析现象
————世上无鬼,存想所致。
第三篇:《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明晰。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另外,还要把本文的行文风格与《鱼我所欲也》《马说》相对比,让学生领会朴实无华也是值得提倡的文风。
二、教学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行文思路。
2.体会本文朴实的文风。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订鬼”是什么意思?是修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王充生活的时代,鬼神迷信思想泛滥,所以他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鬼的虚无。不过,大家想想,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鬼神论是否还在泛滥呢?
2.整体把握
(1)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它指出鬼并非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的想象造成的。
(2)作者何以让人信服他的观点呢?在第二小节作者运用了“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的事例来说明人们之所以认为有“鬼”其实是“存想则目虚见”的结果。第三、四小节是从道理上来论证“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的根本原因。
3.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是否存在些许不严密之处?作者论述的中心从全文来看应是思念存想会产生幻觉,按理,全文应围绕“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这个中心展开。但作者又写到“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于是就显得与中心不太符合,因为伯乐与庖丁只是“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并非由疾病所致。可以让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行文逻辑严密的重要性。
(2)本文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东汉时代科学很不发达的条件下,王充能有如此大胆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两千年后的我们仔细作一对照,是不是发现有一些人在思想上甚至还远不如我们的古人呢?
(3)比较的不同风格:《鱼我所欲也》多用排比,形成了充沛的说理气势;《马说》以物寓理,生动形象而又饱含情感;本文语言朴实,少有文采修饰,这其实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文风,因为议论文重要的是观点明确,说理清晰,逻辑严密。
四、延伸拓展
搜集资料针对本文写一篇小(任选一篇):《小议〈订鬼〉的逻辑缺失》或《王充〈订鬼〉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充,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2、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通俗而严密的语言。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4、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宇宙。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标题简洁,点明写作目的。
2、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著作有《论衡》。
3、背景资料: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4、学习生字:
衽(rèn)庖(páo)箠(chuí)殴(ōu)纆(mò)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提出并阐释论点。
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起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
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的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像,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本段中,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见(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部分: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本段可分为二层。一层(开头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以初疾畏惊至结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惧”,“恐惧”则“妄见”鬼;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部分: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想,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以上内容,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四、教师小结: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关于《论衡》:东汉王充撰。全书八十五篇,缺《招致》篇,实存八十四篇,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重要著作。作者在这部著作中,谈论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1)、昼日则鬼见(见:通“现”,显现。).(2)、独卧空室之中者,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案:通.“按”)
2、古今异义词:
(1)、致之何由?由于疾病。(由:原因,名词。于:在,动词。今义:因..为。)
(2)、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觉:睡醒。今义:睡觉。).(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玩:研习。今义:玩耍。)
3、古汉语句式: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也:表判断。)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对当时流行的认识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王充的认识是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王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4、在《订鬼》中,作者是如何妙用修辞手法的?
明确:(1)、运用设问。在文章开头部分,当作者提出论点以后,紧接着就用了设问句“致之和由?由于疾病”。第二段中,第一句“何以效之”,以设问起,接着就以古书内容作答。这些设问句不仅把上下文连贯起来,而且增添了文采和生动性。
(2)、运用排比。如第三段中:“初疾畏惊···见鬼之击。”这段文字环环紧扣,逐次递进,前呼后拥,把病人因病情发展而幻觉变化的景象,犹如电影一般映现出来,具体形象,从而有力地证明“鬼”确是病人“存想虚致”而绝非实有的道理。
五、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绝不会有什么“鬼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27、订鬼
阐释观点——类比论证——分析原因——分析现象
————世上无鬼,存想所致。
第五篇:《订鬼》教案
《订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
(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
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凡——凡是(另,平凡、总共)
效——验证 妄——荒诞,无把握 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
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用——因为
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l拓展延伸
1.本篇课文学习之初,曾问过大家“有鬼吗”,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由一人执笔,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
(教师作明确而简洁的小结)
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
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