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7《订鬼》导学案 语文版1
《订鬼》学案
一.文学常识。
1.解题:“订”,订正、修正的意思。“订鬼”的意思为订正对鬼的认识。2.作家介绍: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和无神论者。一生志在纠正世俗虚谬,经四十余年,写成《论衡》一书。3.作品介绍:
《论衡》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八十五篇,内容涉及天文、物理、史地、文学艺术等诸方面。书中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字词精解。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畏惧(wèi)寝衽(qǐnrèn)庖丁(páo)持箠(chuí)杖殴(zhàng,ōu)椎(zhuī)绳纆(mò).........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传zhuànchuán 解jiějièxiè 觉jiàojué 3.通假字。
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案”通“按”,按着 昼日则鬼见: “见”通“现”,出现 4.一词多义。
若 若见鬼把椎(或者)若有所畏惧(如果).. 仿佛若有光(好像)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生 三年不见生牛(活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生存)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君将哀而生之呼(使……活).病 人病则忧惧(动词,得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君之病在肠胃(名词,疾病).其 立守其旁(代词,他,代怕鬼来的病人)未必有其实(代词,这种)..泄于目,目见其形(代词,鬼).夫 夫精念存想(句首发语词,引发下文议论)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引发下文议论).. 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那)荷担者三夫(指成年男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那些).精 二者用精至矣(精神)夫精念存想(专一,纯正)..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灵魂)
自 自见异物也(自然)身自疾痛(由于)自此(从)...用 二者用精至矣(使用)俱用精神(因为)..之 非人死精神为之(指鬼)宋之庖丁学解牛(的).. 犹伯乐之见马(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杖殴击之(他,指病者).. 何以效之(这样的事,这种事)见鬼之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助词,不译)
传 传曰(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为 非人死精神为之(变成)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作,欣赏)..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实 未必有其实也(真实的事)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真相、本质)..见 昼日则鬼见(通“现”,出现)存想则目虚见(看见).. 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自见异物也(动词,看见).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5.词类活用。
初疾畏惊(名词作动词,生病).觉见卧闻(动词作名词。见:看见<鬼的形状>。闻:听到<鬼的叫声>)..6.古今异义。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古义:原因在于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古义:奇异的东西(或怪异的事物)今义:医学上指滞留或误入体内的物体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古义:思考 今义:指想念 ..若见鬼把椎锁绳纆 古义:拿,今义介词,使后面的东西如何处置 .觉见卧闻 古义:睡醒 今义:觉察,感觉,睡觉等 .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古义:那个人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古义:研习今义:玩耍).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古义:大凡人们 今义:多指平凡的人)..疾困恐死 古义:困顿 今义:多指困难).7.特殊句式。
致之何由 倒装句,即“何由致之?”译文: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课文精解。
凡天地之间【即人世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并不是人死后的灵魂变成的。为:变成】也【表示判断】,皆.............人思念存想【思虑、想象的意思】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不译】所致【招致,造成】也。致之........ 何由【倒装句,即“何由致之?”,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何由,由于什么原因。】?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卧床不起。衽,卧席】,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眼睛发生错.....觉,模模糊糊地好像看到了鬼】。
译文: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不得病时就不会害怕。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何以效之【用什么来验证呢?何以,以何,用什么。效,验证,证明】?传【指古书的文字记载。以下引文语意出........自《吕氏春秋·精通篇》原文是:“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曰:“伯乐学相【鉴别】马,顾玩【仔细察看。玩:....欣赏,玩味】所见,无非马者【没有不是马的】。宋之庖丁【名叫丁的厨师】学解牛【宰牛。解,支解,宰割】,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精力集中到极点了。用精,精力集中,专心。至:极】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自然就看到与原物不同的东西了。自,自然】也。人病见鬼,犹【如同,好像……一样】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那么】亦知夫【那】病者所见非鬼也。..译文: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检看玩味所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学习解牛,三年之中看不见一头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思虑想象,自然看见怪异的事物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死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并不是鬼了。
病者困剧【极其难受。困:困顿。剧:厉害,严重。】,身体痛,则谓【认为,以为】鬼持【拿着】箠【鞭子】杖........【棍棒】殴击【殴打】之,若【好像】见鬼把【拿着】椎【古代的一种兵器】、锁、绳纆【绳索,绳子】,立【站着】........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荒诞,无根据】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不译】..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虚幻】致,未必有其【那样】实【事实】也。...译文:病人极其难受,身体疼痛,就认为鬼拿了鞭子、棍捧在殴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荒诞地看见鬼来了。刚得病时心里害怕,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他:这都是想象过多荒诞的感觉造成的,不一定真有那样的事实。
夫【读fú;发语词,用在议论性句子开头,不译。】精【专一,纯正】念存想,或【有的】泄【这里是表现的意思】.....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同“现”,出.现】,暮【日落的时候,这里指夜间】卧【睡觉】则梦闻【动词作名词,听到鬼的声音】。独卧空室之中,若【如果】....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那个人】据【按着,睡着】案【“案”通“按”,按着】其身,哭矣。觉【睡醒】见【动词作......名词;看见<鬼的形状>】卧闻,俱【全,都】用【因为,由于】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真相、本质相同】也。...译文:专一思虑事物(的结果),有的显露在眼睛,有的显露在嘴巴,有的显露在耳朵上。显露在眼睛,(好象)看见鬼的形状;显露在耳朵,(好象)听到了鬼的声音;显露在嘴巴,(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 出现,夜里睡觉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而吓哭了。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四.分析全文。
本文同《鱼我所欲也》一样,就体裁而言,是一篇议论文。
(一)讨论归结本文的中心论点。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第一句)
(二)围绕下列问题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1.第一段的2、3句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设问;引出下文的阐述。
2.第二段举了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道理?
举了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3.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妄见之也”),照应了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的“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第二层(其余部分)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的状态各异。照应第一段的“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4.第四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再次证明了什么?
从“精念存想”表现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意念,并非实有。5.文章采用了几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关于本文中所运用的类比论证:所谓“类比论证”是指运用与所要证明的事物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来证明其正确性的论证方法。如本文第二段所举的“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构成相似点证明世界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候的“思念存想”所致。五.讨论交流课后练习第一题。
(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
作者的观点及认识:鬼是不存在的。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
现实意义:作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在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就不存在了,精神就随之消亡,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的存在。作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定了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订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订鬼》学案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为:变成。存想:想像。致:导致。何:什么。困:困顿。把:拿。顾玩:仔细端详。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妄:荒诞,无根据。2.作家作品
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著作有《论衡》。3.背景链接
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⑴:提出并阐释论点
第1自然段: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起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 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的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 思念想像,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本段中,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2):举例论证,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第2自然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u4‘不见(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部分(3):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第3自然段:本段可分为二层。一层(开头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以初疾畏惊至结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惧”,“恐惧”则“妄见”鬼;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部分(4):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第4自然段: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想,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以上内容,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三、写作方法
1.论点鲜明,有理有据。
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第二段举出知名事例,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第3、4段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作者的这种写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加以运用。
2.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如第三段中的“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中的“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第三段中的“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照应一段中的“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这种前后照应的写作方式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论证更严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四、参考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 2 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象)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象)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练习解答】
一、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王充的认识是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王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二、1.害怕就会想得多,想得多眼睛就会看见不实在的东西。2.他们二人都是精神集中到了极点。
3.生病痛苦产生恐惧,就会看见荒诞、无根据的东西。
4.醒时见到的、睡时听到的,都是因为精神作用;害怕和想像,都会产生相同的情况。
三、略 【类文品析】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直。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其变羊,晓而牵卖一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扛着 3 棍子)执绳,潜行墟(废墟)墓间,如猎之伺(等候)狐兔,竟不能遇,即素(一向)称有鬼之处,佯(假装)醉寝(睡)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跳起抓扑)奔赴;未至,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表推测、判断语气)鬼之侮(欺负)人,恒(常常)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1、下列各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是:如是月余
安能辨我是雄雌 B、资:供一日酒肉资矣
吾资之昏 C、去:已星散去
得钱千五百,乃去 D、然:寂然无睹
了然无声音
2、翻译下面句子。
⑴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⑵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
3、联系《宋定伯捉鬼》理解上文,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写只是“虚于有鬼”,鬼没有来。B、文章是作者所虚构或想象的,世上根本没有鬼。C、文中所写的鬼怕人,所以鬼没来。D、其实鬼是有的,但鬼总是怕人的。
4、上文可分为三层,请划分开来,并概括出层意。① ② ③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1.D 2.⑴偷偷地在废墟墓地中行走,像猎人等候狐狸和野兔一样,竟然一直没遇见鬼。⑵原来鬼欺负人常常是在人害怕鬼的时候。3.B 4.①开头至“勇而直”:概写姜三莽的性格。②“一日……乃止”:写姜三莽捉鬼不成。③“盖鬼之侮人”至文末:推测姜三莽捉鬼不成的原因。(大意相近即可)5.姜三莽想捉鬼卖钱终不成。(意近即可))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课题:
13、《威尼斯商人》主备:张旭怀
学习目标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
4.了解莎翁作品的语言特点。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莎土比亚(1564---1616),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584年后他到伦敦谋生,先后在剧场充当杂役.马夫.演员.导演和“环球剧院”的股东。他一生写了两部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十六个剧本(包括十一部悲剧.九部历史剧.十六部喜剧和传奇剧人其中著名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
【链接材料】2——时代背景。《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这时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英国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人文主义者生气蓬勃。他们提倡人权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的统治。这就使莎士比亚的喜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威尼斯商人》就表现了新兴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的高利贷资本的胜利,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友谊.爱情及个性的自由解放。
1、生字注音
恻隐()尊翰()疱代()豁()癖()凛()腌赞()稽()霖()契()铭()砥()爵()怜悯()磅()袒()诉讼()刽子手()
2、词语积累
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稽:查考。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这里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庖代: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简单说法。意思是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这里指代理他人的职务,庖,厨师。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峡)一样。
3、叙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展示:
1、这场矛盾冲突的集中点在哪里?
2、如此荒唐的契约为什么一定得履行?夏洛克为什么一定要以割肉来赔偿?
3、化解这场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是谁?她是如何使矛盾冲突发生剧烈的变化的?
4、①夏洛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②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我们怎么看待作者的态度? ③你对夏洛克抱什么态度?假如有机会遇到他,你想对他些什么?
5、安东尼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评价他?
6、请你概括一下鲍西娅的思想性格特点,并说说你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请你评价鲍西亚这个人物形象。
7、找出个性化的语言并进行品析
8、怎样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
14、《变脸》主备:张旭怀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2、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
鉴赏能力。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
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
《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链接材料】2——关于《变脸》。《变脸》是作者1997年创作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
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
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打鼾()阴霾()yí()然自得睡眼惺sōng()
2、解释“阴霾”,并造句。
解释:
造句:
3、川剧剧本《变脸》的作者是,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场。
二、探究展示: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
铺垫?
3、把文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分别起什
么作用。
4、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5、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6、分析鉴赏剧本的形象美。
课题:
15、《枣儿》主备:张旭怀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领会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
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
秀演员奖。
【链接材料】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
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
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
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
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踌躇:蹑手蹑脚:
二、探究展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那些事情?这些事情都与什么有关?
2、老人在讲述这些事情时,心情是怎样的?
3、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P131),体会老人的感情: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
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4、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小男孩?
5、“枣儿”包含着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7、小男孩为什么要藏着枣儿给父亲?
8、文中有一个片段,揣摩男孩的心理: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也来。
老人不骗我?
男孩骗人是小狗。
老人我们拉勾。
9、对于小男孩来说,枣儿包含、寄托着怎样的感情?
10、剧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等待,他们等待的亲人在哪里呢?请联系时代背景,设想一下。
11、在男孩的理解中,枣儿叔叔为什么没回来?,体会“迷路”的深刻含义。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12、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13、作品首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4、枣儿寄托着主人公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品读文章至此,重新看这个标题,让我们联想到许多东西,比如亲情,枣儿象征亲情(板书)。除此之外,枣儿还象征什么呢?
15、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16、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课题:
16、《音乐之声》主备:张旭怀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
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3.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介绍。勒曼,美国剧作家。
【链接材料】2——时代背景。《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
剧改编的。该片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奖。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
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
曲。
【链接材料】3——影视剧本的特点。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
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
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
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
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
(或字幕)表述。
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
遐思()伫立()虔诚()弥撒()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山麓:
流连忘返:鳞次栉比:
顶礼膜拜:不以为然:
二、探究展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
2、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课文开头部分,大段环境描写对塑造玛利亚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5、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6、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
们在文章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7、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
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三、练习反馈:
三分春色一分愁
丁颖(台湾)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
丽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
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
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的气息呢?
“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
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茵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
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
何处?
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
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1.这篇散文把春色和心绪融为一体,请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
“愁”的具体含义。
2.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在于:
3.“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一..
句中加点的词用得好是因为:
4.简略说说作者写“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的意图。
5.“学贵有疑”,请你从本文的内容或表达方面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议论文复习导学案
(二)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常见考点
1、准确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5、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安排顺序。
6、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7、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易错点
2、正确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
3、议论文语言的品析。知识结构:
一.议论文基本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两种基本方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二.议论文出题样式及答题方法:
1、找出某种论证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这需要对论证方法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作用时一定要与论点及内容相结合。
2.对论证材料的概括。
拓展训练
(一)善败者不亡 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善败者——正确对待失败的人。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古今中外,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浸透了失败的血和泪。诸葛亮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却也难免街亭失守。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吴国。如果越王只一味的尝胆以警策自己,而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他能成功吗?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爱迪生是“善败者”,他失败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开始下一次的试验,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探寻成功的方法,直到成功为止。他历时十年,经过5万次左右的试验,才发明了蓄电池。这显示了多么顽强的毅力!人生像长长的跑道,每个人都是一个运动员,跌倒后能爬起来奋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因而,人都应该善待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前进。若不能善待失败,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楚霸王项羽把失败归于天意,他大喊“天亡我”,所以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善败者不亡”,“不善败者亡”,这道出了人生之路的两种不同轨迹。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多少风云人物在风浪中搏击,把风吹浪打当作磨练意志。可是,也有一些人受到一些挫折或失败就沮丧不前,沉没于改革的狂涛中。我国有一句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告诉我们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奋斗是成功之父。”如果我们把它和那句谚语综合运用,我们就成为“父母双全”的人,我们将会成为战胜困难的强者,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就会成为“善败者”,那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一笑 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人生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人诋毁。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能动,但真正像齐白石先生那样微微一笑,的确很不容易。
别人夸奖,自然喜欢,高帽子谁不愿意带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禀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名满天下,步入仕途,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作为人之常情,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见学生登门自然十分高兴,就问他:你辞去赴任,都准备了什么?袁枚见老师垂询,就老老实实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点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勤政务实呀!袁枚说: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带高帽子,像你老人家这样不喜欢带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啊!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觉得他没有白培养袁枚。袁枚不愧是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而自以为很聪明的尹文端,已经带上了学生带上的高帽子,又怎么能不喜形于色呢?
尹文端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是普通人呢,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无论他做什么事,都能了然于心,淡然处事对于形形色色的称赞一笑了之,不会让这些虚幻的东西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做到这一步,人生境界才能达到了一定能够的高度。
再进一步,如果能做到“人骂之,一笑。那更是了不得了,有一段时期,释迦摩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漫骂,对此他没有恶语相向,也没有与这个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释迦牟尼才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加思索的回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自己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那么漫骂又属于谁呢?”那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漫骂释迦牟尼了,只是那一直不明白,释迦牟尼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气度与修养。
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职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职责无处落脚,将漫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行惭愧,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面对无聊的诽谤与漫骂,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三)智者无言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只是说:“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
不用说,“讷于言”的厨师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他春天开的什么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候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一声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寻他的愿望——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带给男性的是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x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大街上那两个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再他那一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沉默者往往一身正气,于是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他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
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他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他们与语言无关。由此看来,世界不是靠语言描绘所能穷尽的,想必人亦同此理。
智者无言。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乡愁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备课教师:总计__________课时学生_____________ 课题___乡愁__________课型 新授教学时间: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2、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预习导航:
1、结合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乡愁: 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海峡: 陆地间相对狭窄的海面 一方: 一堆
2、填空
①.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②.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③.抒发对故国思念深情的诗句是: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反复诵读课文,回答:(1)诗歌乡愁是通过哪些物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把它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具体可感对象上,形成诗的意象,从而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
(2)课文内容前后排列的顺序能否调整?说说自己的理由。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级“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的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合合离离,乡愁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母亲的一方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浅浅的海峡又把自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了
三、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效果
(二)课堂学习: 1.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2你认为这首写得怎么样?请写出简短的评论?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结合本文说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4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巩固练习
1对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乡愁不是很重。
B.看似一种轻描淡写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重量轻的对象之上,恰好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C.运用反衬,也更引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与深思。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2【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2分)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最欣赏的句
子:欣赏的理
由:(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我”的心理活
动:“断肠人”的倾
诉:
一、1.坟墓海峡家国之思(意近即可)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
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3、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 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 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小时候”“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长大后”“ 后来呵”“而现在”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
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